⑴ 邯鄲市群眾藝術館怎麼樣
簡介:邯鄲市群眾藝術館建館於1945年11月,是我國國內建館時間最早、歷史最悠久的文化館之一,承擔著組織、指導全市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培訓業余文藝骨幹、研究群眾文化藝術的職責;是邯鄲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心、大型文化活動的策劃中心、群眾文化輔導的中心、群眾文藝骨乾的培訓中心;是開展社會宣傳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組織輔導群眾文化藝術(娛樂)活動的綜合性文化事業單位和群眾文化活動場所。
注冊資本:306.16萬人民幣
⑵ 寶雞市群眾藝術館怎麼樣
簡介:寶雞市群眾藝術館是政府設立的專門從事群眾文化藝術工作的事業機構,隸屬於內寶雞市文化局。容是組織與指導群眾文化活動、培訓群眾文化在職幹部和業余文藝骨幹、研究群眾文化藝術、搜集、整理、開發、研究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文化事業單位,也是群眾進行文化藝術活動的場所。
注冊資本:234.8萬人民幣
⑶ 宿松縣文化館怎麼樣
簡介:宿松縣文化館始建於1949年,是政府設立的非盈利性的公益事業單位。現有職工11人,其中專高級職屬稱1人,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5人。內設「辦公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文藝部」、「培訓部」。文化館的主要社會職能是向人民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是向人民群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輔導站,是組織指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前沿陣地,是發展城鄉先進文化的主力軍。
注冊資本:61萬人民幣
⑷ 重慶市群眾藝術館怎麼樣
簡介:重慶市群眾藝術館(又名:重慶群眾藝術館,重慶藝術館)是專政府設立的組織屬、指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輔導群眾文藝創作,培訓群眾文藝骨幹,研究群眾文化藝術的全民所有制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是群眾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 重慶市群眾藝術館成立於1956年11月,她以重慶市音樂工作組和重慶市人民文藝館為基礎組建,1961年重慶市群眾業余藝術學校、重慶市青年宮並入該館。1983年4月,原四川省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並,永川地區群眾藝術館並入該館。
⑸ 山東省教委古箏考級哪裡報名
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協會
藝術考級專業委員會單位會員
(97個)
山東省藝術館
山東省電影學校
山東省藝術研究所
山東省音樂家協會音樂考級辦公室
山東省藝術人才職業培訓中心(青大琴行)
濟南市民族管弦樂學會
濟南市春芽舞蹈培訓學校
章丘市泉韻藝術培訓學校
青島市群眾藝術館
青島市歌舞劇院藝術中心
青島市舞蹈家協會
青島市工人文化宮
青島市兒童文化促進會
青島民族管弦樂學會
萊西市知音藝術培訓學校
淄博市群眾藝術館
淄博市五音戲劇院
淄博少兒芭蕾舞團
淄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淄博市青少年宮
淄博市張店佳藝琴行
齊魯石化公司工會文體中心
淄博市鋼花藝術培訓學校
山東省音協考級淄博考區辦公室
淄博新感覺藝術培訓學校
棗庄市群眾藝術館
棗庄市青少年宮
棗庄市民族管弦樂學會
棗庄市梅地亞少年藝術團
棗庄市麗薇舞蹈培訓中心
滕州市民族管弦樂學會
東營市藝術館
東營潤聲藝術培訓學校
東營華藝藝術培訓學校
東營民族管弦樂學會
萊州市三樂藝術培訓學校
煙台市民族管弦樂學會
煙台德利樂器有限公司
煙台賽恩古箏藝術培訓學校
萊陽市知音琴行
龍口市天音少兒音樂舞蹈培訓學校
招遠市三藝藝術培訓
濰坊市藝術館
濰坊青少年文藝培訓中心
濰坊東西樂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
濰坊市青少年宮
濰坊市音樂家協會
濰坊市舞蹈家協會
高密市麗聲琴行
濟寧市群眾藝術館
濟寧市青少年宮
曲阜市民族管弦樂學會
濟寧市中區文化館
濟寧市市中區暢想琴源
濟寧市兒童樂園張玲舞蹈培訓班
魚台縣金利舞蹈班
泰安市藝術館
泰安市民族管弦樂學會
泰安市青少年教育培訓活動中心
新泰市芭藝少兒舞蹈藝術培訓中心
肥城市小神童藝術培訓中心
寧陽縣益民琴行
泰安市岱嶽藝林鋼琴培訓學校新泰分校
青島青大琴行有限公司泰安分公司
威海市群眾藝術館
威海市民族管弦樂學會
威海市大澳美術培訓中心
中央電視台大風車少兒藝術團
威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
威海市環翠區青少年宮
威海市李麗平藝術學校
榮成市天籟藝術培訓學校
日照市群眾藝術館
日照市蘇林舞蹈培訓學校
日照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日照市民族管弦樂學會
萊蕪市藝術館
萊蕪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萊鋼藝術團
萊鋼幼教中心
萊蕪愛樂琴行
臨沂市民族管弦樂學會
臨沂樂良藝術培訓中心
臨沂市悅揚藝術培訓學校
臨沂市蘇林舞蹈培訓學校
臨沂市小紅花舞蹈學校
郯城縣玉華舞蹈培訓學校
德州市青少年宮
德州市音樂家協會
濱州市藝術館
濱州學院
濱州市中雅琴行
濱州電視台
菏澤市群眾藝術館
聊城市中國舞學校
聊城市華藝琴行
臨清市育春舞蹈培訓中心
可以和就近的單位聯系一下。
⑹ 濟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領導信息
鄒衛平,男,漢族,一九五四年五月生,山東淄博人,中共黨員,博士,高級經濟師。一九七零年八月參加工作,歷任濟南鋼鐵廠工人、團委幹事,共青團濟南市委辦公室秘書、副主任、主任,調研室主任、團市委常委,中共濟南市委辦公室綜合科秘書,中共濟南市委研究室副科長、科級秘書,市委辦公室秘書科科長,市委辦公廳秘書處處長、副主任、機關黨委書記,章丘市政府副市長、濟南舜耕山莊總經理、黨委書記(正局級),中共濟南市委副秘書長,濟南市文化局(文物局)局長、黨委書記。曾先後就讀於中央團校(中央青年幹部管理學院)、山東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國家行政學院、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現任濟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
著有《硯耘叢著》(上、下冊)、《泉城文化社會辦創新研究》(與趙雪梅合著),主編《泉城人家》、《金石精粹》、《濟南市優秀劇作選》、《濟南歷史人物史傳紀略》、《即合歸心》、《博古擷采》、《濟南跟我逛街》、《舜文化》、《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二卷)、《濟南藝術叢書》(十二卷)、 《何曉錚麵塑藝術》、《愛我泉城——濟南市優秀徵文作品集》、《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濟南市優秀讀書徵文作品集》、《這里也是前線——濟南市抗擊非典文藝作品專輯》、《先鋒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文藝作品專輯》、《濟南市文化工作管理服務指南》、《我和我的城市》《好書讓我感動——優秀讀後感作文100篇》、《中石唱念自娛譜錄》、《50年的足跡—紀念濟南市群眾藝術館建館五十周年文集》、《濟南圖書館志》、《走向「文華大獎」的<寶貝兒>》,參與編輯《濟南市情》、《濟南吟贊》、《李清照全集評注》、《秋訪美利堅》等專著。
丁濟生,男,漢族,一九五五年六月生,山東省鄒平縣人。一九七五年七月參加工作,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曾任濟南市委宣傳部幹事,濟南市國防教育辦公室副主任、新聞中心副主任,濟南市委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副部級巡視員等職。二零零二年九月,任濟南市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現為濟南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濟南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王振范,男,漢族,一九五八年六月生,山東高唐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二零零一年八月轉業。歷任南京軍區坦克部隊某部戰士、團政治處書記、宣傳股文教幹事,副政治指導員、宣傳股股長、師宣傳科副營職幹事;山東省濟南軍分區政治部正營職幹事、副團職幹事;長清縣委常委、縣武裝部政委;濟南市委宣傳部幹部處處長。現為濟南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韋辛夷,男,漢族,1956年生於山東濟南。擅長中國人物畫,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1992年深造於中國美術學院劉國輝教授工作室,為首屆中國人物畫高級研修班成員。現為濟南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山東書畫學會副會長,國家一級美術師。為濟南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被列入山東省高層次人才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代表作有《鴻蒙初辟》、《蓄須明志》、《馬陵道》、《靈山法會圖》、《在那個夏天》、《小崗村之夜》、《廣陵散》、《懷沙》、《好日子》、《拯救希望》等。曾兩次榮獲國家專業美展銅質獎,一次部級二等獎,六次省級專業一等獎。1998年榮獲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國畫家獎」;1999年被中國文聯評為全國百名傑出畫家。其創作風格凝重奇譎,具感染力和人文內涵。被譽為「融古今中外於一體,得詩文史輿之四味」的實力派畫家。其水墨小品恬淡雋秀、意韻悠長。曾出訪德國、法國、俄羅斯、韓國、埃及、越南等國家進行藝術考察交流活動。出版美術專著《佔有空間·韋辛夷水墨人物畫創作心跡》、《當代中國畫精品集·韋辛夷》、《金手指美術自學叢書·寫意人物》、《寫意古裝人物·仕女篇》、《寫意古裝人物·鍾馗篇》、《中國畫名家叢書人物名家·韋辛夷》、《名家·韋辛夷畫高士》。出版文集《提籃小賣集》等。
鄧寶金,女,1958年8月生,山東莘縣人,中共黨員,雜技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第九屆、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次全國文代會代表、第七次全國文代會主席團成員,第八屆中國文聯委員。
曾獲英國第十一屆世界雜技錦標賽、巴黎第十屆世界「明日」雜技馬戲大賽、朝鮮「四月之春」藝術節金獎。首屆中國雜技終身成就獎「百戲獎」獲得者,山東十大文化名人,中國雜技金菊獎評委會委員。先後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首屆泰山杯終身成就獎」、第二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泰山文藝獎—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山東省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候選人。
現為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文聯副主席、濟南市文聯兼職副主席、山東省雜技家協會主席、濟南市雜技家協會主席,濟南市雜技團黨支部書記、團長。
沈承俊,字伯楊,男,漢族,1954年8月生,山東章丘市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宣傳出版委員會副主任、刻字委員會委員,濟南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現任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濟南市文聯兼職副主席。
酷愛書法藝術,數十年如一日,臨池不輟。重視傳統書法的繼承,擅行草書,取法「二王」和米元章以及孫過庭、王鐸等。近年來又對章草、魏碑、敦煌遺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書法創作實踐中,善於把握行筆中的提按使轉,線條流暢,結體嚴謹,富有彈性,個性鮮明。書法藝術水平循序漸進,特別是在就讀山東省書法家協會與山東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的山東省首屆文字訓詁與書法文化方向研究生班後,其素質、學養、書藝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2002年書,法作品榮獲全國首屆新聞出版界書畫大賽三等獎;2004年,刻字、書法作品先後入展全國第五屆現代刻字藝術展和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大展;2005年,書法作品入展「三晉杯」全國公務員書法大展。2003年7月,作為《濟南名士系列叢書—美術書法卷》內容之一,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沈承俊書法作品集》。還作為山東省、濟南市書法家代表團成員赴韓國、澳大利亞進行了書法藝術交流。其書法作品被山東大學博物館、山東省黨史館等單位收藏,也多次作為禮品贈予國際友人。
張柯(瀟濼),男,漢族,1957年生,湖南耒陽人,1975年1月參加工作,1978年開始發表文學和新聞作品。先後就讀於山東師大中文專業和省委黨校新聞專業。1984年考入濟南日報社,先後任記者、編輯、部門主任,現任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高級編輯、山東省報紙副刊工作委員會副會長。2004年起,先後被聘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濟南大學管理學院客座教授。發表在文匯報、南方周末、北京日報、天津日報、大眾日報、山東文學、《當代小說》等各地報刊雜志上的文學與新聞作品,包括報告文學、散文、雜文、文藝通訊數次被報刊文摘、文摘報、文摘周報、雜文選刊、收藏周報,以及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等全國網站轉載。1995——1999年在濟南日報開辟的雜文、時評專欄《明湖語絲》,於2001年首屆山東新聞名專欄評選中被評為山東省新聞名專欄。文學與新聞作品數十次榮獲文學與新聞獎項。2004年出版雜文集《鱉精不是真經》。發表的文學作品被收入文匯報·筆會文萃《背影是天藍的》等多部文集。研究季羨林有年,發表相關研究文章多篇。2009年出版傳記文學《濟南走出個季羨林》。作品發行首日創濟南圖書市場簽售記錄,引起強烈社會反響。作品被專家譽為文學創作與研究相結合的文本創新之作,評價它「平和、沖淡、睿智、大氣」,「是一部優美、嚴謹、深情的文學傳記」;「作者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和對史料的匠心獨運的提煉,鮮活了歷史記憶,讓我們激動在全新的感受之中」;「以季老的一冊生動的文化寫真,讓濟南人又平添一分自豪」。
馬利,女,漢族,196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高級記者。1992年到濟南電視台工作,歷任濟南電視台新聞節目中心記者、製片人、副主任、主任,2006年5月起任濟南電視台總編輯,2010年1月起任濟南廣播電視台副台長、濟南電視台台長。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採制播發了大量具有良好社會影響的優秀作品,有30餘件作品獲省級以上獎勵。其中,系列報道《書記大姐—李淑敏》獲得了全國新聞界最高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實現了濟南市精品節目生產的突破;《正人先正已—濟南交警塑造新形象》、《循環經濟使濟鋼實現全國同行業成本最低》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參與創作的十多件作品獲得了「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山東新聞獎等。
由於工作成績突出,榮獲了山東新聞界最高獎「泰山新聞獎」、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先後被評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山東省十佳新聞工作者、山東省「三八紅旗手」、泉城十大傑出青年、濟南市優秀新聞工作者等,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通報表彰;兩次入選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擔任濟南電視台總編輯及台長以來,以新聞宣傳為龍頭,抓管理,求創新,謀發展,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特別是全台節目品質得到較大提升,收視份額和市場佔有率取得新突破。2006年以來,全台先後推出《有么說么新聞大社區》等五十餘檔新欄目,十幾檔欄目獲得山東省十佳欄目稱號。包括第七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展示活動在內的一系列大活動影響大、口碑好。《天下泉城》、《名士濟南》等精品力作反響強烈,「天下泉城」四個字成為濟南市對外宣傳的獨特品牌。
孫鳳文,男,漢族,1964年1月生,山東昌邑人。1984年畢業於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4—1988年,在濟南教育學院任教,教授古典文學課程。期間,赴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一年,沐其學風,多所增益。1988年濟南出版社成立後調濟南出版社擔任編輯。期間,連續多年被評為單位先進工作者,兩次被評為濟南市宣傳系統先進個人,所編輯的《中華史籍精華譯叢》、《中華傳世絕學》、《中國企業集團研究》等30餘種圖書獲省級、華東區及全國優秀圖書獎和編輯獎30餘次,發表專業論文及書評20餘篇。2000—2002年度,榮獲山東省十佳出版工作者稱號。2001年起任濟南出版社副社長。2009年,濟南出版社改制,成立濟南出版有限責任公司,任董事、副總經理。欣逢濟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騰飛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機遇,雖能力綿薄,願為此竭盡所能。古人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丁小秋,男,回族,1953年生於北京,1971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現任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書記、院長,濟南市歌舞劇院院長,濟南市演出公司經理。系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濟南市文聯兼職副主席,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戲劇家協會主席。
幾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兒童藝術這片沃土上。先後組織創作演出了40餘部融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娛樂性、觀賞性為一體的話劇、兒童劇。榮獲國家級獎項20多個,省級獎項70多個。其中兒童劇《寶貝兒》先後榮獲「文華新劇目獎」、「中國人口文化獎」、「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是山東省唯一同時榮獲「文華大獎」和「十大精品」的劇目。
不僅狠抓精品劇目的創作生產,同時努力開拓演出市場,使劇院的演出足跡遍及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雲南等全國200多個城市、縣鄉,演出近萬場,並遠赴新加坡、韓國、港澳地區演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突出的藝術成就,使其獲得了巨大的榮譽。榮獲中國話劇經營管理金獅獎、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文化部優秀專家,山東省先進工作者,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德藝雙馨中青年藝術家,感動泉城十佳人物,濟南市第七批、第九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省第七屆、第九屆黨代會代表,山東省第十屆政協委員,濟南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劉玉棟,男,漢族,1971年9月生,山東慶雲人。中國作協會員,山東省作協全委會委員,濟南市作協副主席。文學創作二級。首批齊魯文化英才,濟南市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濟南市宣傳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作協首批簽約作家。現供職於山東省作協文學講習所。
1993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十月》、《上海文學》、《天涯》等權威文學刊物上發表中短篇小說近百篇;著有長篇小說《天黑前回家》和《年日如草》;中短篇小說集《我們分到了土地》、《公雞的寓言》、《火色馬》和《鋒刃與刀疤》,共計200餘萬字。中短篇小說曾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選刊轉載,並多次入選《年度中國最佳中篇小說》、《年度中國最佳短篇小說》、《中國中篇小說年選》、《中國短篇小說年選》、《中國短篇小說精選》、《中國中篇小說經典》、《中國短篇小說經典》、《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新世紀中國短篇小說排行榜》、《新世紀華語作家作品十年選》、《30年改革小說選》、《新世紀獲獎小說選》、《中國小說排行榜——榜上榜》等重要選本。
2002年,中篇小說《我們分到了土地》獲得首屆齊魯文學獎;2005年,短篇小說《給馬蘭姑姑押車》獲得第二屆齊魯文學獎。短篇小說《給馬蘭姑姑押車 》和《幸福的一天》分別登上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200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和「2004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小說集《我們分到了土地》獲山東省優秀圖書獎。
參加了魯迅文學院首屆全國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和上海首屆作家研究生班學習。
杜華,女,漢族,1956年5月生,北京人,一級美術師,現任濟南畫院院長。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政協委員、濟南市文聯兼職副主席。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大展,如: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畫院院長中國畫新作展》、《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中國美協舉辦的《第四屆工筆畫展》、《新人新作展》。雕塑《乾坤》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並獲山東展區一等獎,作品《五星紅旗-為你自豪》入選《第七屆全國體育美展》並獲山東展區一等獎。《荷塘香遠》等作品被中南海、中央警衛局、山東大廈、青島美術館等收藏,作品《荷韻》被毛岸青、邵華永久珍藏。
多次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納米比亞、韓國、保加利亞、德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舉辦畫展。並有百餘件作品被收藏。
90年代應法國文化部、國家藝術學院邀請作高級訪問學者,並獲法國政府獎學金留學法國。歸國後又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作高級訪問學者,研究運用新的材料和技法,把東方傳統繪畫的技巧與西方古典主義繪畫方法完美的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慈建國,男,漢族,1967年3月生,山東濰坊人,研究生,中共黨員。先後就讀於山東藝術學院、山東省黨校函授幹部學院。1986年12月參加工作,曾任職濟南市歌舞團、濟南市兒童劇院副院長。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聯委員,山東省曲藝家協會理事。現任濟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兼職副主席,濟南市曲藝團支部書記、團長,濟南市曲藝家協會主席,濟南明湖居演藝公司總經理。
先後參與創作曲藝劇《泉城人家》、《茶壺就是喝茶的》、《索衣哥尋妻記》、《明湖曲韻》,曲藝晚會《齊風魯韻不了情》、《走進12365》、《消防法規進萬家》、《兩岸同曲》、《泉城您好》、《齊風魯韻台北行》、《紅十字在行動》、《交通法規進萬家》、《武松劇場》,電視欄目《泉水人家》,電視曲藝大賽《曲山藝海鎮江湖》、《山東快書英雄會》、《全國幽默曲藝邀請賽》、《草根明星爭霸賽》。曾先後出訪韓國、法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劇團和個人先後獲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牡丹新人獎,第十三屆人口文化金獎,第五屆中國曲藝節優秀節目獎,首屆法國曲藝節銀獎,全國幽默曲藝邀請賽金獎,中國寶豐馬街書會一等獎,山東省文化系統先進單位,泰山文藝獎一等獎,全國曲藝工作突出貢獻者,山東省「德藝雙馨」優秀中青年文藝工作者。
⑺ 鄂爾多斯市群眾藝術館怎麼樣
簡介:鄂爾多斯市群眾藝術館(原伊盟群眾藝術館)始建於1978年8月,現有在職職工25人,其專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17人;專屬業人員22人,其中初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7人,高級職稱5人;少數民族6人,黨員10人。內設辦公室、文藝輔導部、美術攝影部、培訓部、文化產業部和鄂爾多斯市群文學會工作委員會。
法定代表人:高懷信
成立時間:2011-09-19
注冊資本:1831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52702000007437
企業類型:全民所有制(3100)
公司地址:康巴什新區文化藝術中心
⑻ 新邵縣文化館怎麼樣
簡介:新邵縣文化館是政府為向廣大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設立專的公益性屬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是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文化館具有文藝創作,組織活動,免費文藝培訓,基層輔導,非遺收集、整理、審報等職能。
注冊資本:62.7萬人民幣
⑼ 鄭州市群眾藝術館怎麼樣
簡介:鄭州市群眾藝術館簡稱鄭州市群藝館。鄭州市群藝館成立於1948年回11月,新館於1984年10月建成,館答舍面積9300餘平方米,擁有大型展廳4個、各類文化活動廳(室)20多個,另有一個多功能電影、會議小廳(186個座位),以及一個容納1300多人、具有音樂廳功能的綜合性演出劇場。機構設置為辦公室、文藝部、美術部、創研部、培訓部、少兒部、雕塑壁畫院、物業部管理部、劇場部。現有職工86人,其中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22人、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共計71人。鄭州市群眾藝術館曾多次榮獲河南省及鄭州市文化工作先進集體,2004年被評定為「全國一級群眾藝術館」
注冊資本:1571.6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