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加強對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管理
強化牽線搭橋,搭建工作平台。合理調整包片領導及駐村幹部,由包片領導帶領駐村組長與駐村幹部與各村幹部、群眾會面,宣傳相關政策,增進干群關系,促進工作開展。同時,各村把在發展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向駐村幹部介紹,駐村幹部及時到實地調查核實,再結合幫扶實際,徵求村委及群眾意見,形成幫扶計劃。
強化聯系溝通,推動工作落實。建立黨委、政府與駐村幹部定期聯系制度,駐村組長每月月底向鄉黨委、政府匯報工作。駐村幹部定時報送信息簡報,每月報送一次工作小結,確保駐村工作不走過場,工作落到實處。
強化監督檢查,嚴明工作紀律。由紀委牽頭,抽調人員組成督察工作組,採取電話抽查、實地查看等形式,不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工作,詳細了解駐村人員的工作開展情況及作用發揮情況,並做好相關情況記錄,以此作為駐村幹部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
強化信息宣傳,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幹部職工大會、村民小組會議宣傳做好駐村工作的重要意義。明確專人作為駐村工作聯絡員,及時掌握駐村幹部工作動態,收集整理駐村工作相關材料,加強對幹部駐村工作的宣傳報道,對工作中涌現的先進事跡和典型大力宣傳,為不斷深化幹部駐村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⑵ 如何讓駐村幫扶工作助力農村發展
一要體察民情 做好民情調查員
要始終把傾聽民意、體察民情作為駐村工作的切入點,駐村幹部要紮根農村,真正在村裡住下來, 既要身住更要心住。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家中,了解掌握所駐村人口、資源狀況、基礎設施、村民收入、弱勢群體等情況,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幫促工作打好基礎。
二要化解民憂 做好糾紛調解員
駐村幹部要以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為己任,進村入戶,調查研究,廣泛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積極排查和調解村民的矛盾糾紛,協助做好信訪工作,做到提前介入,將群眾反映強烈、影響農村社會安定團結的各種突出問題和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對一些土地糾紛、社會治安、水利糾紛、山林糾紛等熱點難點問題,駐村幹部要協助鎮、村幹部及時妥善解決。對各種社會、家庭、鄰里矛盾,以法以情以理做耐心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盡量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三要拓寬渠道 做好村民致富好幫手
駐村幹部要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主要任務來抓,千方百計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尋找具有造血功能和長期效益的項目。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原則,做到從實際出發,從長期效益出發,選准幫扶項目。增加農民收入有利於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工作中,駐村幹部要幫助農民改善生產條件,認真排查好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瓶頸」問題;幫助農民提高農技水平,做到扶貧扶智並舉。
四要要把促進農民群眾增收作為工作重點。
各級黨員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農村,向群眾廣泛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入了解農民群眾在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和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遇到困難和問題;要為農民群眾傳授新的科技種養技術,提供信息幫助,引進新的有發展前景的農業種養項目,推動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著眼於改變幫扶村貧困狀況,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入戶走訪,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為幫扶村確定了發展特色產業,打通對接銷售渠道,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的產業幫扶方案,並積極推進和落實。必須不斷幫助村和社區幹部拓展發展眼界,轉變發展思路,找准發展路子,布局群眾受益快、受益面廣、受益長遠,地方優勢和特色較為明顯,符合群眾發展意願的項目。在幫扶工作中,要打破幫扶就把資金送一送、相互走一走的老模式。把解決農村和群眾的困難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堅持把選派村的焦點、難點問題作為幫扶的重點,發揮自身優勢,與鄉村兩級密切配合,使「婆家」與「娘家」形成合力,積極採取各種措施開展幫扶工作,加快幫扶村的發展。幫扶單位不僅從經濟上支持,還積極整合各方面資源,在人力、物力、技術和智力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支持,不斷拓展幫扶形式和內容。
五要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作為工作根本。
一是縣直部門幫訓理思路。圍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結合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工作,組織協調駐村幹部和聯系幫扶單位深入村組,採取調研座談、形勢分析報告、專題輔導、外出學習考察、提供信息支持等形式,多渠道、多方式組織村幹部進行學習培訓,幫助村幹部理清發展思路,幫扶尋求發展致富道路;要幫助聯系村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引進和培植新的產業項目,採取「引、傳、幫、促」的方式轉變群眾觀念,帶領群眾創業,即在致富門路上「引」,在致富技術上「傳」,在創業致富困難上「幫」,在創業致富上「促」。要通過領導幹部下基層,對無主導產業、經濟發展滯後、群眾收入普遍較低的自然村實行重點幫扶,幫助引進和發展特色種養產業項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六要把解決農村存在實際困難和問題作為工作核心。
幫扶工程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必須把解決如鄉村道路和橋梁、水渠、水壩的維修、用電難和擴建工程等作為「掛包幫」活動突破口,堅持以人為本,造福民眾。要通過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重點了解好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最急、最怨、最缺、最盼的具體問題。了解農民群眾對農村低保,春荒救濟,農機補貼等黨和政府支農、惠農政策落實辦理建議。針對性地在遇到問題最多、存在困難最大的自然村做好服務工作,幫助農村低保戶、殘疾人等老、弱、病、殘為主的弱勢群眾解決好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通過服務下鄉、扶強幫弱,幫助村級組織解決政策、科技、信息、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問題,進而實現「村級班子堅強有力、農村工作規范有序、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民生問題有效解決、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七要把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作為工作的第一要務。
要通過活動,進一步健全完善調查研究、領導聯系點等制度,要深入開展各種主題實踐活動,把群眾最盼最急的問題作為最大的要務來抓,及時化解矛盾,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針對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開展信訪排查矛盾清理工作,努力消除隱患,預防和減少越級上訪和群體性上訪事件的發生,及時鞏固維穩工作成果。加大普法力度,加強排查調處,完善社會治安群防和化解農村矛盾機制通過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群眾的自我約束能力,使群眾逐漸能自覺通過合法渠道有序解決矛盾糾紛。結合幫扶村發展實際,積極做好思想疏導工作,幫助村民化解矛盾糾紛。 對各鄉鎮的民情、村情進行一次大的調查,做到了解民情、村情,對各村存在的山林水利、土地糾紛、宗族鄰里矛盾等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諧的因素進行排查和調處,盡量減少問題上移,對確實需要上級有關部門解決的,要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搞好溝通協調,切實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⑶ 駐村幫扶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應如何分工、分別承擔什麼工作和責任
《關於加強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
駐村工作隊主專要任務是:
(一)宣傳屬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脫貧攻堅各項方針政策、決策部署、工作措施。
(二)指導開展貧困人口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工作,參與擬定脫貧規劃計劃。
(三)參與實施特色產業扶貧、勞務輸出扶貧、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危房改造、教育扶貧、科技扶貧、健康扶貧、生態保護扶貧等精準扶貧工作。
(四)推動金融、交通、水利、電力、通信、文化、社會保障等行業和專項扶貧政策措施落實到村到戶。
(五)推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協助管好用好村級集體收入。
(六)監管扶貧資金項目,推動落實公示公告制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七)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做好貧困群眾思想發動、宣傳教育和情感溝通工作,激發擺脫貧困內生動力。
(八)加強法治教育,推動移風易俗,指導制定和諧文明的村規民約。
(九)積極推廣普及普通話,幫助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十)幫助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動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整頓村級軟弱渙散黨組織,對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提出建議;培養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吸引各類人才到村創新創業,打造「不走的工作隊」。
⑷ 如何有針對性地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開展培訓
先扶瓶吧,培訓的事好說好說。
⑸ 駐村扶貧工作組需要培訓什麼內容
首先要摸底。村裡人口、經濟收入、貧困戶情況、村民住房,田地面積、種植養殖情況,道路、村委會集體收入等情況。
一、注重培育「造血」機制,充分利用當地條件,因地制宜推進符合各村資源特點、符合產業導向的幫扶項目,在當地培養和集聚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帶頭人,保障薄弱地區的長遠發展。
二、注重規劃引領,做好薄弱地區規劃與整體區域規劃的銜接和適應。
⑹ 鄉鎮雙聯工作「五個聯」
一是目標任務融合聯動。縣委著眼扶貧與雙聯工作大局,緊盯扶貧開發中建檔立卡的87個重點貧困村,堅持瞄準目標、突出重點、集聚優勢、合力攻堅,整合資源,集中突破,實現了最強力量幫扶最弱村、最優勢的資源向貧困村集中,做到了目標同向、工作同力、行動同步。在原有聯系村的基礎上為市級領導、市直、縣直綜合部門和項目主管單位各新增了一個貧困村,落實縣委書記幫聯發展倒數第一的村,縣長幫聯發展倒數第二的村,實現了每個省定貧困村都有縣直以上單位幫聯。通過開展扶貧雙聯大調研活動和對貧困村、貧困戶倒排序,全面准確掌握全縣貧困現狀,提高雙聯工作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同時,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雙聯扶持對象實行動態管理,開展扶持對象調查摸底活動,對全縣已脫貧的4249戶1.36萬人實行有序退出,並對全縣4249戶返貧戶重新確定為貧困對象。
二是幫扶力量融合聯動。精準扶貧工作任務重、頭緒多、邏輯性強,縣上把充實精準扶貧工作力量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採取「1211」模式,壯大工作隊伍,即每個鄉鎮成立「一個扶貧雙聯工作站」,實行鄉鎮主管,雙聯辦、扶貧辦指導的雙重管理體制,實現扶貧雙聯機構深度融合;確定「兩名分管領導」,即由鄉鎮黨委副書記任扶貧雙聯工作站站長,分管副鄉鎮長擔任扶貧雙聯工作站副站長,實現扶貧雙聯管理深度融合;每鄉鎮確定「一名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幹部」擔任業務主辦;每村選派「一名扶貧專干」,實現所有村扶貧專干全覆蓋。全縣共確定256名鄉鎮幹部專職從事扶貧工作,使精準扶貧工作力量再集中。全面落實駐村幫扶工作隊和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工作職責,87個貧困村都成立了4-5人的駐村幫扶工作隊,駐村幫扶取得新成效;切實落實「逢提必下」制度,對新提拔的76名雙聯幹部安排到貧困村全面駐村,開展幫扶工作。同時,討論制定《扶貧專干月訪視制度》,包村扶貧專干按每月不少於3次的要求對本村的貧困戶進行入戶訪視,填寫《入戶訪視卡》,及時了解幫扶措施落實情況,掌握貧困戶需求動向及出現的新困難、新問題,為結對幫扶工作提供參考。
三是資金項目融合聯動。堅持把扶貧項目與雙聯資源高度銜接,按照以點帶面、分類指導、因村施策的原則,針對今年確定的87個精準扶貧重點村,分為好、中、差三類,對條件較好的貧困村,按照美麗鄉村和小康標准先行打造;對於今年實施的15個整村推進村,以項目為載體,進行全力打造;對極端貧困村,縣上整合各類項目資金,規劃解決道路、危房、飲水、村級辦公場所改造、標准化衛生室建設等問題,將項目資金向貧困村傾斜。同時,積極打造扶貧雙聯市級樣板村和縣級示範村,立足村情實際,以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公共服務保障為重點,對口到村、精準到戶落實幫扶措施,21個樣板村和45個示範村聯村單位積極協調爭取資金、項目,幫建了一批管當下、利長遠的好項目。
四是培訓資源融合聯動。縣扶貧辦、縣委雙聯辦加強培訓資源融合,今年先後舉辦大型聯合培訓2次。5月26日,舉辦了雙聯行動暨精準扶貧業務工作培訓會, 19個鄉鎮分管領導、統計工作站長、扶貧雙聯業務主辦,縣直129個幫聯單位雙聯工作業務主辦及87個精準扶貧村黨支部書記,共計280多人參加了培訓。8月25日,縣委雙聯辦、縣扶貧辦聯合舉辦了全縣駐村幫扶幹部培訓班,19個鄉鎮扶貧雙聯工作站站長、業務主辦,129個縣直聯村單位負責同志和87個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副隊長、隊員,共計560多人參加了培訓。同時,協調整合扶貧、人社、農牧、職教等部門的培訓資源,以聯系貧困村青壯年和「兩後生」為重點,按照崗位需求,採取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按需培訓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各類適用技術培訓。目前,累計完成農民就業技能培訓5950人、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12500人,職業技能鑒定1840人,完成勞務輸轉12.2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9.81億元。
五是考評機制融合聯動。縣上制定出台了《鎮原縣扶貧雙聯工作管理考核辦法》、《聯村單位工作考核辦法》和《聯戶幹部工作考核辦法》,考核內容包括精準扶貧、雙聯工作、駐村幫扶、工作紀律、工作成效等方面,考核考評工作由縣委雙聯行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統一安排部署,抽調縣紀委、組織部、雙聯辦、扶貧辦等相關單位人員組成考評組,對所有聯村單位、聯戶幹部、87個駐村幫扶工作隊及工作隊成員進行精準考核考評、階段性督查,考評結果作為單位評優選模和幹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對沒有完成工作任務、群眾滿意度不高的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批評,對因工作失職或發生群體性上訪的,追究聯村單位領導和有關責任人的責任,確保精準扶貧與雙聯幫扶各項任務的落實。今年以來,累計開展扶貧雙聯核查評估、駐村幫扶、精準扶貧、樣板村創建等聯合督查15次,在貧困村全面整合扶貧雙聯重點工作和階段性任務,堅持做到精準扶貧與雙聯行動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
⑺ 2020年最新駐村工作幫扶工作計劃
為積極響應區黨委、昌都地委、八宿縣委組織開展的「創先爭優強基礎惠民生」活動,按照「抓住好時機、明確新要求、解決新問題、建好新機制」的工作要求,保證駐村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最終達到活動「建強基層組織、維護社會穩定、尋找致富門路、進行感恩教育、辦實事解難事」的總體目標,地區質監局駐擁巴村工作隊特擬定了駐村年度工作計劃(20XX年10月-20XX年10月)。
(四)逐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實際困難。
深入農戶,逐一走訪,對農戶家庭人口、生產生活、耕地種植、牲畜牧養、住房搬遷、經濟收入、兒童上學、看病就業等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核實、登記,了解生活上存在的困難和今後的打算,詳細、真實掌握村民的基本情況。
(五)實地環境勘察,了解資源優勢。
對全村耕地、道路、水力、電力、泥石流地段進行了實地察看,了解擁巴村的資源優勢。
第二階段:制定工作規劃,積極扎實工作。(20XX年1月--10月)
(一)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工作氛圍。
以入戶宣傳、集中學習等方式,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大力宣傳黨的XX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自治區「兩會」、地委(擴大)會議以及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精神,突出中央關於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黨的富民惠民政策,讓群眾真正明白惠在何處、惠從何來,不斷增強黨的感召力、祖國的向心力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工作氛圍。
(二)理清思路,制定規劃。
在對擁巴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教育衛生等方面開展深入調研並掌握擁巴村情況的基礎上,結合擁巴村實際,理清駐村工作思路,制定一個中長期的擁巴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目標和措施,同時,使這個規劃家喻戶曉,啟發和提高群眾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使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強基惠民」活動帶來的實惠。
(三)集體討論研究,落實為民辦實事。
以集體研究、民主討論的方式,組織村兩委幹部就10萬元為民辦實事經費的實施進行研究討論,制定《地區質監局駐擁巴村工作隊為民辦實事實施方案》,明確為民辦實事工作內容。
(四)建設一套班子,培養致富「領頭人」。
一是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幫助村兩委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村兩委議事、辦事程序;二是加強村幹部隊伍建設,突出抓好黨員幹部教育,營造和諧、團結、進取的村班子隊伍;三是幫助村黨員幹部轉變觀念、拓寬思路,克服等、靠、要思想,引導黨員幹部辦實事、辦好事,增強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能力,培養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人。
(五)開展勞務輸出,增加群眾收入。
聯系昌都或是八宿縣的相關企業或使用人單位,組織一批擁巴村青年外出務工,幫助開眼界、換思想、學技術、長本領,以解決擁巴村剩餘勞動力,增加群眾現金收入。
(六)打好農牧業發展基礎,解決群眾「吃飯」與「收入」問題。
一是加強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牧民種植、養殖水平。二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引導村民種植果樹、蔬菜,養殖藏雞、藏豬,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辦好五件實事,推進駐村工作。
一是開展好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包括看望在校學生、慰問「三老」人員和貧困群眾,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和組織的關懷;二是為困難群眾解決實際生產、生活困難,抓緊解決好群眾缺耕牛、缺生活用品、房屋拆遷缺資金等困難;三是積極聯系、協調地區人民醫院,做好群眾到昌都治病相關事宜;四是開展單位募捐活動,組織單位幹部職工為擁巴村捐贈物品、資金;五是做好強基惠民項目的申報工作,結合擁巴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和群眾急需解決的一些問題,積極申報短、平、快項目。
(八)扎實有序開展駐村工作,及時准確匯報工作進展。
採取「制定工作計劃、落實工作責任、定期核查進度、認真討論總結」的方法,扎實、有序開展每一項駐村工作任務,並以簡報、專題匯報的形式及時上報工作情況,工作做到安排有序、落實到位、匯報及時。
⑻ 駐村工作隊隊長與第一書記是一回事嗎
不是,兩者是不同的職務,一般情形下第一書記都兼著駐村工作隊隊長和臨時黨支部書記的職務。
為了發展村級經濟,幫助村民擺脫貧困,一些地區縣、鎮領導和機關幹部主動與一些村結對幫扶, 在一些貧困村進行蹲點,即我們說的駐村,這樣的幹部我們也稱其為駐村幹部。
他們在村裡蹲點,開展調研,進行分析,收集村民困難, 主動與上級部門聯系,幫助里出點子,的確為村級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一般來說,村裡設黨支部,只有黨支部書記,不設第一書記。如果情況特殊,設了第一書記,說明還有其他書記,但村黨組織「一把手」應是第一書記。
(8)舉辦駐村幫扶工作培訓班擴展閱讀
舉例說明:
關於選派新一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和第一書記的通知
一、選派計劃及條件
1、選派計劃。選派1名優秀副處級幹部到定點幫扶村駐村,擔任新一任駐村工作隊隊長,兼幫扶村第一書記。組織關系轉至幫扶村黨組織,駐村工作至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
2、人選條件。
(1)思想政治素質好,作風正派,中共黨員;
(2)原則上45周歲及以下;
(3)現任副處級領導幹部;
(4)善於處理復雜問題,組織協調與溝通能力強;
(5)身體健康;
(6)具有農科類專業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背景者優先考慮。
(8)舉辦駐村幫扶工作培訓班擴展閱讀
⑼ 扶貧駐村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什麼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
1、全縣貧困村多在深山、庫區一線,群眾居住分散,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用電質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務不夠到位,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居住條件差等問題比較突出。
2、從調研中了解到,一些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仍顯滯後。
二、投入不足,持續發展能力弱。
1、是資金投入難以滿足群眾需求。現有的貧困村基礎條件和資源條件都較差,多在深山庫區一線,基礎設施建設點多線長面廣,任務重成本高,且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願望迫切,資金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缺口大。
2、扶貧項目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標准難以達到規范要求,影響了扶貧項目建設效益的發揮。如貧困村扶貧資金補助每年只有50萬元,只有15%的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解決稍大點的工程需要,成效不顯著;產業開發補助每戶平均1500-2000元,可謂杯水車薪。
3、是部門資金整合難。扶貧資金整合度不高,部門大多各自為陣,撒胡椒面,難以發揮整體效益;互助資金量少且使用面小,發揮的作用有限。
三、是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
1、多數貧困村經濟結構單一,土地拋荒嚴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或能人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有限,持續增收能力不強。
2、農村留守人員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貧困總戶數比例高。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禦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
四、是制約產業發展要素多。
1、市場、技術、信息等制約要素作用明顯,農技人員少,普及農業技術不到位,市場信息不靈,運輸成本高,難以推動產業發展。精準扶貧項目難實施,扶貧到戶產業需求項目零亂,小而散,一些養殖業項目屬於短期效應,難以形成支柱產業。
2、群眾「等、靠、要」思想較為突出,單打獨干難以發展一體化產業項目,且收入構成不合理,外出務工工資性收入比重較高,缺乏收入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