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鵬星社會工作服務社的社工培訓和督導
根據深圳市民政局領導的要求,鵬星社會工作服務社從2007年8月1日開始,為專首批31名民政系統屬的社工進行了160個小時的崗前培訓。香港基督教信義會安排了一批資深社工來鵬星培訓和督導。
鵬星服務社將堅持專業化的發展方向,聘請香港專業社工,為所有派駐社工提供崗前培訓和崗後督導。
2007年8月20日下午,深圳市鵬星社會工作服務社首批31名社工分赴民政系統11個用人單位正式上崗。
根據機構的安排,這31名社工每周五下午回到機構,匯報各自的工作情況特別是遇到的問題,由香港資深社工進行督導。一般情況下,每周五下午都有2-5名香港社工來鵬星督導。
從2007年10月中旬開始,深圳市民政局聘請的4名香港資深督導每周有一天時間,到各用人單位對鵬星社工進行專業督導。
市婦聯「陽光媽媽」及其他單位購買項目服務的社工亦將由鵬星服務社聘請香港社工擔任督導。
此外,鵬星社會工作服務社將分批派送社工到香港考察學習。
2. 社工督導的督導的功能
社會工作督導具有三大功能,即行政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和支持的功能。所謂行政的功能,要求督導者在被督導者的招募與選擇、被督導者的引導與安置、工作計劃與分配、工作監督、回顧與評估、工作授權與協調等方面擔負指導責任;所謂教育的功能,要求督導對被督導者完成任務時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給予指導,協助被督導者達成專業上的發展;所謂支持的功能,是要求督導者向被督導者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促使被督導者感到自我的重要性與價值感,讓被督導者能輕松面對工作。
3. 社會工作督導的含義是什麼
社會工作督導是專業訓練的一種方法,它是由機構內資深的工作者,對機構內內新進入的工作人員容,一線初級工作人員,實習學生及志願者,通過一種定期和持續的監督、指導,傳授專業服務的知識和技術,以增進其專業技巧,進而促進他們成長並確保服務質量的活動。
4. 社會工作督導的定義
社會工作督導是專業訓練的一種方法,是由機構內資深的社會工作者,對機構內新版進入的工作人員、權一線初級工作人員、實習學生及志願者,通過一定的程序進行持續的監督、指導,傳授專業服務的知識和技術,以增進其專業服務技巧,進而促進他們成長並確保其服務質量的活動,可以在一個小組中實現,也可以在一對一的基礎上實現。
5. 社會工作督導的督導者
機構中資深的社會工作者擔任
·豐富實踐經驗
·正規的社會工作專業訓練(本科或研究生)
·良好的專業知識和督導技巧
·具有對社會、對專業負責的精神
6. 社會工作督導的介紹
社會工作督導是專業訓練的一種方法,是由機構內資深的社會工作者,對機構內新進入的工作人員、一線初級工作人員、實習學生及志願者,
7. 關於社會工作督導原則的說法,正確的是( )。
D
社會工作督導的原則如下:一、有利於機構目標的實現;二、支持與持續反思;督導者要幫助被督導者提升知識、技巧,協助其持續反思個人價值觀和專業價值觀另一方面要為被督導者提供情緒支持,提高與性格因素高度相關的工作動機和士氣。三、促進自我完善。
8. 社會工作者心中理想的督導是什麼樣子
社會工作督導是由機構內資深的工作者。對機構內新進入的工作人員、一線初級工作人員、實習學生及志願者。通過一種定期和持續的督導程序。傳授專業服務的知識與技...
9. 簡述社會工作的基本對象和擴大原則
一般說來,社會工作的主要對象是指那些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的某一方面受到損害的人、群體和社區。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有些國家把為全社會成員服務的某些工作也納入社會工作,這可以看作是社會工作的延伸。社會工作的主要對象表現為:其一,是那些在生理上有某些殘缺或受到某種損害的人或群體。人類社會的交往和活動,一般是以生理上正常的人為前提的,各種競爭的規范都適用於生理正常的人。而那些由於先天或後天、自身或外部諸因素導致生理損害的人不能公平地與正常人競爭,常常處於不利的地位。有些人生活自理有困難;有些人醫治創傷能力不足,也有些人收入微薄、入不敷出。如果他們得不到社會的幫助,他們就有可能陷入生活和工作的困境。其二,是那些在心理上有某中障礙和創傷的人。隨著社會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對心理和精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往往使人們心理緊張和失衡,精神性疾病增多。因此,社會工作的深入發展,其重點逐漸擴大到幫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和群體,使得他們能夠消除心理障礙,溝通與社會的聯系。其三,是那些在社會關繫上出現某種不適應或對立的人或群體或社區。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無不處在關系之中,學會處理各種關系是現代人生存的基本手段。家庭中的各種關系、鄰里關系、社區中的人際關系等無不需要協調處理,以利於社會的穩定。社會工作者就應該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引導社區走上正常的道路。 社會工作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社會福利。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政府和社會團體為提高社會成員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而採取的種種措施;狹義的社會福利則指對社會生活有困難者進行幫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會越加興旺,這就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者投入到這項事業中去。社會福利主要內容有:社區醫療保健網路、祉區文化娛樂設施、勞動就業培訓與指導中心等。 第二,社會服務。現代人生活的空間要求越來越高,希望能夠得到良好的社會服務,以利於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社區內的社會服務項目急劇增加,社會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第三,社會保險。是保障社會成員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一項基礎性措施。在人的一生中,年老、傷殘、疾病等影響人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因素很難避免。單靠個人去解決這些問題很困難。因此,國家通過立法,對那些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人提供一些幫助,是完全必要的。社會保險的種類主要有:勞動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 第四,社會救濟。也稱社會救助,指政府和社會團體對那些維持社會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難者給予必要的物質幫助。社會救濟工作的關鍵是要正確劃定被救濟對象最低生活標准,維護貧困者的基本權益。 第五,救災工作。是指國家和社會對因自然災害而遭受損失的地區和人民進行的援助、補救活動。從廣義上講也包括對自然災害的預防。 第六,社區工作。指以社區為單位,建立機構,組織和動員社區內的各種力量,參與社區建設,解決社會問題,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改善社區環境。 第七,社會工作教育。是指對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進行專業訓練和培養的一項工作。社會工作從早期的慈善事業發展到今天在大專院校設立專門的學科,說明其專業性越來越強。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必須接受一定的專業訓練,其課程幾乎涵蓋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主要領域,並且十分強調實踐性教育。只有這樣,社會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證。 第八,社會工作行政、督導和咨詢。社會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會工作立法和政府將社會政策轉化為社會服務的實施過程;社會工作督導是政府設立專門或兼職的機構和人員,指導社會工作者履行職責、遵守規范、提高工作質量;社會工作咨詢是指社會工作研究機構和高級社會工作者接受基層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的咨詢。這三項工作都是為了保證社會工作以一定的質量和效率實施的基本措施。 第九,國際社會工作。社會工作在各國的發展使人們逐漸感到加強國際交流的必要性,於是出現了一些國際社會工作組織。他們組織各國社會工作者相互學習,交流經驗,探討學術。尤其注重研討在各文化傳統相異、社會發展速度不一的國家裡開展社會工作的可能性。國際社會工作還重視對各國社會工作者的教育訓練,交流信息、交換學生,以便促進世界各地的社會工作水平的提高。 目前,社會工作已經積累了哪些成熟的方法? 第一,個案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以個人或家庭為工作對象,運用現代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本知識,在與工作對象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其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其發掘自身解決問題的潛能,調適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環境的關系,增強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社會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最基本的方法。這是因為社會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人,而社會則是由人組成的,研究個人的問題,挖掘個人的才能,提高個人的素質最終將導致社會整體素質的高揚。反之若忽視對人的問題的研究,尤其是人際關系的調適,社會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將無從談起。 因為社會個案工作的對象是個人和家庭,不同於其他研究對象,所以人的特殊性、人的尊嚴、人的隱私等問題被擺到了突出的位置。在著手開展社會個案工作時,尤其要注意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其一,接納原則,即社會工作者應無論對象的性別、種族和信仰,無論自己的好惡與否,一律平等地開展工作。其二,個體原則,即時刻注意工作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有差異性的,要防止模式化。其三,溝通原則,即強調個案工作者與案主的信任和交流,便於社會工作者深入研究。其四,保密原則,隨著工作的進展,必然會越來越多地了解案主的隱私,這有利於分析案主,但必須做到絕對的保密,這也是社會工作者基本職業道德。其五,案主自決原則,個案工作者不能包辦案主行為,案主問題的解決最終還得通過案主自身。 第二,團體工作。社會團體工作以社會各種群體為研究對象,注意人類的群體特質,探討群體中人們互動模式及相互關系,引導個人與群體的協調,消除群體內個人之間的各種障礙,最後提高群體活動的質量,增強群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社會生活中,人並不是孤立的,人或多或少地要與群體打交道,在群體中生活。沒有群體生活質量就不可能有個人生活的質量。社會工作的群體從廣義上講包括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從狹義上講專指那些有特殊困難的群體。 社會團體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其一,群體討論,讓群體成員交流彼此的看法,逐步形成群體共識;其二,群體游戲,加強群體之間的互動,引發群體成員的興趣,增進群體的親和力;其三,群體競賽,培養群體成員的團隊意識,增強群體成員的榮譽和信任感。 社會團體工作的主要目標有:其一,增進群體成員的社會參與。健康的人格必然包括對社會的參與,而讓群體成員更多地參與群體活動是為了更好地參與社會做准備,提高群體成員的集體活動能力。其二,建立群體的合理結構。一個群體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結構,有利於群體活動的延續和深入,也有利於群體生活質量的提高。 第三,社區工作。社區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以社區為工作對象,建立社區協調、服務機構,調查和研究社區中存在的問題,組織社區成員參與社區的建設,培育社區成員的社區歸屬感,從而改善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 社區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其一,組織社區調查。社會工作者在實施社會工作時,必須先清楚地了解社區的歷史和現狀,為今後的工作奠定基礎; 其二,制訂社區計劃。一個良好社區必然有一個良好的計劃,這既使社區工作者有了一個工作的藍圖,又使社區成員能激發起對社區的關注和歸屬; 其三,建立社區機構。這是建設社區的基本措施,是落實社區計劃的根本保證; 其四,協調社區力量。社區內有各種各樣的個人和組織,為了建設好社區必須把這些力量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協調一致地讓他們發揮各自的作用; 其五,解決社區問題。社區內的各種問題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解決,這樣才能提高社區成員對社區建設的自信心; 六,實施社區評價。社區建設是否成功,要組織社會工作專家和社區成員進行綜合評估。評估之後,要進一步確立新的目標,繼續使社區工作有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