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茶葉種植,加工技術
你可以先去學習種植的知識 也可以想茶農請教
茶的加工
茶到了精製之後,己是品,可以包裝上市了,但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來做些加工。
加工可分成熏花、焙火、摻和、陳放等四個方式加以敘述。
熏花:
茶有個特性,就是很會吸收別的氣味,如在油漆的地方,茶快會有油漆味。我們就利用它的這種特性,讓它吸收我們喜歡的花香,如我們將茉莉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茉莉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將桂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桂花的香而成桂花茶……等。花是要新鮮的花,而且是含苞待放的花,因為幹了的花是不香的。但拌以新鮮的花,茶葉不是會受潮嗎?所以在熏過花後還要再干一次。那花干要不要篩掉呢?依花干是否尚有效用而定,如茉莉花干已無滋味上的效用,可以篩掉,留一些在茶內只是點綴一下而已。桂花則不一樣,乾燥過的桂花尚有滋味上的效用,所以桂花茶是不篩掉桂花乾的,而且沖泡時還要將桂花干平均摻入一些。熏多久呢?八小時左右,這里所說的熏只是將花與茶依一定比例(如百分之二十)拌在一起而已,並未加熱,但花與茶與拌在一起後會發熱,太熱時還要翻拌一下使其散熱(謂之通花)。熏花又有人寫成窨花,花茶也有人叫作香片。
熏花是可以多次進行的,因為如果只是熏一次,香氣並未入里,沖泡一次、二次後就沒有花香了。改善之道可以再熏制一次,也就是在再干後,重新拌入另一批新鮮的花朵,再重復製作一次,這樣製成的茶就稱為雙熏花茶,如果還嫌不夠,還可以再重復熏制一次,那就是三熏花茶了。但大家得記住,我們是在喝茶,只是藉花襯托茶味而已,所以制茶老師父會提醒我們:「七分茶,三分花」。
什麼茶配什麼花有沒有一定準則?沒有,但一般人會考慮相不相配的問題,如茉莉花與桂花,比較起來茉莉花較年輕,桂花較成熟,所以我們會用清茶或綠茶熏茉莉花,用凍頂或鐵觀音熏桂花。
焙火
如果我們想讓製成的茶有股火香,感覺得比較溫暖一點,可拿來用火烘焙。焙火輕重也會造成不同的風味,焙火輕者喝來感覺比較生,焙火重者喝來感覺比較熟。我們從外觀上如何看出焙火的輕重?焙火輕者,顏色較亮,焙火重者,顏色較暗,這顏色包括茶乾的顏色與沖泡後茶湯的顏色。在發酵時我們談到過:發酵愈輕,顏色愈綠,發酵愈重,顏色愈紅。焙火所影響的是顏色的深淺,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輕,明度愈高。
在品飲的口感上有何差異呢?喝輕焙火的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紅燒的。對身體的效應有何不同呢?喝不焙火的茶比較寒,喝焙火的茶比較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讓它不那麼寒,但不致於產生熱的效果。
一般我們所謂的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採得愈成熟,揉捻愈重發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幾個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輕、發酵愈少,則是偏生的幾個因素。所以要判別那一種茶比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與發酵四個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較熟。
包種茶的製造過程可分為粗製及精製二部份,茶葉完成乾燥的步驟過程時稱為茶葉之粗製,其製品稱為粗製茶或毛茶,由粗製茶再經過篩分、揀剔、烘焙等步驟方可稱為精製茶。
其中烘焙對部份發酵茶而言其主要目的有二:
1.降低茶葉的水分含量,以減緩茶葉品質變劣的速度。是改善或調整茶葉的香氣滋味及茶湯水色,以補救粗製過程中的缺陷並將茶葉調製成迎合市場需求的品質。
2.對部份發酵茶類的包種茶及烏龍茶而言,烘焙是決定香氣與滋味的重要關鍵,正確的烘焙方法可顯著提高茶葉品質與價值,但烘焙也是最難提摸的加工程序,烘焙的效果受粗製茶的季節、產地、加工技術、新陳、條索、烘焙器具、熱源、溫度高低、時間長短等影響均甚劇。
參考資料:http://tea.ahnw.gov.cn/ShowZx.asp?ID=20366
㈡ 關於茶葉生產加工技術
呃。。。好吧,我就是這個專業的。這個專業學到的專業知識倒是不內少,我們很多同容學出來都是從事茶行業的,但是很少人去從事加工。發展前景目前還看不到,不過就單單茶葉而論,茶行業還是挺有發展前途的,加工的就不好說了。
㈢ 培訓加工茶葉
浙江龍井現在都用機復器炒,幾天就能制學會,一套也就幾千塊,找個產茶區賣機器的問下就可以啦,我想找個人家學幾天也不難,頂多這幾天不要工資,要是學手工炒就算啦,要學3-5年那現在誰還學啊,又累又慢,呆一點的 還不知什麼時候能學好。
㈣ 各類茶葉加工方法
我國是世界上茶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在千餘年來的生產實踐中,勞動人民在茶葉加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豐富的茶類,對茶的分類方法有很多,分出來的類別也各有不同。 按色澤分 按色澤(或製作工藝)分類可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綠茶為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黃茶為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白茶為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青茶為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紅茶為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黑茶為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 按季節分 按季節分類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 春茶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採制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捍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採制的茶葉。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養活特別是氨基酸等的養活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春茶強烈,由於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葉色澤增加,而且滋味較為苦澀。 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後採制的茶葉。秋季氣候條件介於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養活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脆,葉色發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 冬茶大約在10月下旬開始採制。冬季是在秋茶采完後,氣候逐漸轉冷後生長的。因冬小麥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得出氣濃烈。 按生長環境分 按其生長環境來分類分為平地茶和高山茶。 平地茶芽葉較小,葉底堅薄,葉面平展,葉色黃綠欠光潤。加工後的茶葉條索較細瘦,骨身輕,香氣低,滋味淡。 高山茶由於環境適合茶樹喜溫、喜濕、耐陰的習性,幫有高出好茶的說法。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環境的獨特特點,從氣溫、降雨量、濕度、土壤到山上生長的樹木,這些環境對茶樹以及茶芽的生長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葉肥碩,顏色綠,茸毛多。加工後之歐共體葉,條索緊結,肥碩,白毫顯露,捍氣濃郁且耐沖泡。 總的來說,通用的分類方法是將中國茶葉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基本茶類分為6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以這些基本茶類作原料進行再加工以後的產品統稱再加工茶類,主要有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葯用保健茶和含茶飲料等。 茶類的劃分可以有多種方法。 有的根據製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即青茶) 、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 有的根據我國出口茶的類別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等幾大類。 有的根據我國茶葉加工分為初、精製兩個階段的實際情況,將茶葉分為毛茶和成品茶兩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黑茶五大類,將黃茶歸入綠茶一類;成品茶包括精製加工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等類。 有的還從產地劃分將茶葉稱作川茶、浙茶、閩茶等等,這種分類方法一般僅是俗稱。還可以其生長環境來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另外還有一些「茶」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但是一般的飲用方法上與一般的茶一樣,故而人們常常以茶來命名之,例如蟲茶、魚茶。有的這類茶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它不是茶了,例如絞股藍茶。將上述幾種常見的分類方法綜合起來,中國茶葉則可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中國茶分類 中國茶主要分為三大類: 綠茶、紅茶、烏龍茶。 綠茶-- 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製成。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綠茶形成了「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等特點。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產區主要分布於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碧螺春: ▲西湖龍井 簡稱龍井。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龍井村四周的山區。每年春季分四次採摘鮮葉。清明前采頭茶稱為「明前茶」,其形似蓮心,故稱「蓮心」。穀雨前採摘稱「雨前茶」,又稱二春茶,其形似旗如槍,故稱「旗槍」。立夏采三春茶,形似雀舌,故稱「雀舌」。四春茶附帶茶梗,故稱「梗片」。龍井茶具有四絕,一色絕、二香絕、三味絕、四形絕。即色澤翠綠、香氣濃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龍井茶所含氨基酸、兒茶素、維生素等成分,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化膩、消炎解毒之功效。 ▲信陽毛尖 產於河南省南部大別山的信陽縣。於每年穀雨前採摘。其外形細、圓、直、多白毫。色澤翠綠,湯色明亮清澈,素有「淮南茶信陽第一」之美譽。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吳縣洞庭東、西山。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茶芽長至1-2厘米,即可採摘。鮮葉越幼嫩,製成干茶後白毫越多,品質越佳。成品外形緊密、條索纖細、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飲後回甘。 紅茶-- 又稱發酵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其湯色以紅色為主調,故得名。紅茶可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為我國第二大茶類。 代表茶有滇紅、宜興紅茶: ▲滇紅 外形條索緊結、肥碩雄壯,干茶色澤烏潤、金毫特顯,湯色艷亮、香氣鮮郁綿長,滋味濃厚鮮爽。 ▲宜興紅茶 外形條索緊結,有細小嫩芽,一芽兩葉或一芽一葉,色澤黑潤,湯色恍若紅葡萄酒,花果味香濃,耐沖泡。 烏龍茶-- 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有綠茶的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烏龍茶的葯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代表茶有文山包種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茶、 武夷大紅袍: ▲文山包種茶 輕度半發酵烏龍茶。產於台灣省北部的台北市和桃園等縣。成品茶外形捲曲,茶湯金黃,有天然幽雅芬芳氣味。文山包種茶含有豐富的營養 保健成分,可強心利尿,消除疲勞,有消除血脂肪,防止血管硬化的妙效。 ▲安溪鐵觀音 屬烏龍茶之極品,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堯陽鄉。採制工藝:每年分四次採摘,春茶在立夏,夏茶在夏至後,暑茶在大暑後,秋茶在白露前,春茶為最好。其成品茶外形條索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油亮,滋味醇厚甘鮮,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譽。飲之具有清心明目,防止動脈硬化,,降脂減肥之功效。 ▲凍頂烏龍茶 產於台灣省南投縣鳳凰山支脈凍頂山一帶,其成品外形呈半球型彎曲狀,色澤墨綠,有天然的清香氣,湯色呈柳橙黃,味醇厚甘潤,其品質以春茶最好。參考資料: http://www.yczc.gov.cn/slbbs/PrintPost.asp?ThreadID=274
㈤ 茶藝培訓流程
茶藝培訓即是以茶為主體的藝術表現形式,我想一定得先了解茶,如果茶都不知道是專何物的話,屬那談茶藝師的科學泡茶就是一句空話。
1、茶怎麼來的?
2、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是如何演變過來的?怎樣加工出來的?有什麼流程和原理?
3、加工出來的茶葉如何鑒別其品質、等級、特性?
4、根據不同茶類、選擇不同茶具、水的溫度、浸泡的時間,讓茶發揮至最高境界?泡出一壺好茶來。
5、茶葉如何賣?茶葉如何營銷?如何開店?茶葉店、茶藝館的經營管理。
6、茶葉店、茶樓、茶藝館禮儀(包括坐、站、行走、微笑等)。
7、修心養性的三套茶藝表演(A、綠茶茶藝表演;B、安溪鐵觀音茶藝表演;C、台灣十八道聞香杯茶藝表演;)。
——摘自天晟茶藝培訓學校官方網
㈥ 茶葉培訓種植
一、 新茶園建設
1,園地規劃:我鎮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鎮,新茶園規劃要因地制宜,一般選擇海拔高度1200—1800米之間、土地集中連片、土層深厚、肥沃,周圍植被良好,氣候溫和,坡度適中,交通便得的地方作為新茶園。
2、 園地開墾:沿等高線開挖水平台地,檯面寬2米,台距1.5米左右,道路、排灌系工程、綠化帶、場部(茶廠)要合理布局,園間有一定的植被。
3、茶樹良種繁育技術:一般採用短穗扦插和茶籽起直播兩種方法,短穗扦插法採用半木千質化的一年生枝條作插穗,穗長5厘米,帶一葉一腋芽,苗床採用黃壤衛生土,苗床保持濕潤、遮陰,於6—11月份扦插,一齡茶苗出圃定植;茶籽直播法即採用完成成熟的茶籽鮮果直播。
4,茶樹種植技術:挖種植溝深80厘米,寬60厘米,施足底肥,一般畝施農家肥2000公斤或100公斤復合肥,採用單株定植方法,株距40厘米,畝植2000株左右,定植時間在6—8。
二、茶園管理
1、幼齡茶園管理:常耕鋤培土,防止牲畜踩踏,防治病蟲害,補植缺株缺塘,保證全苗,進行定型修剪,培養理想的茶蓬。
2、投產茶園的管理:冬季深翻,一般深翻15厘米左右,施足底肥,畝施農家肥1500公斤或復合肥50公斤;進行整型修剪,使茶樹保持一定的樹型高度和茁狀的發芽面,巧施追肥,每結束一次採摘,及時進行葉面噴施,常用磷酸二氫鉀或其他葉面肥。加強病蟲草害防治,我縣採摘期發生蟲害較重的是小綠葉蟬,一般先用高效無毒茶葉專用農葯(如安納A0—18等),禁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葯(如六六六、DDT、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冬季噴施波爾多液進行封園,保持茶園豐產穩產。
3、採摘技術:採摘方法有留一葉採摘法、留二葉採摘法、留魚葉採摘法三種,鮮葉標准分為五級,即一級:多為一芽一葉及少數一芽二葉組成,芽葉整齊,鮮嫩度好;二級:主要由70%的一芽二葉和30%左右的一芽三葉組成;三級:由一芽二葉和一芽三葉各佔一半;四級:由較粗的一芽三葉和細嫩單片對夾葉各佔一半;五級:主要由粗老單片,對夾葉,芽葉比重極少,鮮葉貯運中要做到採下的鮮葉及時鬆散地放入茶蘿中,防止發熱變紅。
三、低產茶園的改造技術
低產茶園是批單位面積產量低的茶園,在我縣單產低於30公斤的茶園屬於低產茶園,應作為改造提高對象,造成低產的主要原因是:
①老茶園樹勢衰老,新茶園栽種質量差,幼期失管;
②生態條件不適宜;
③開墾質量差,肥培管理差;
④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等。
四、改造技術要點為:
1、 改土:冬季深耕15—20㎝,進行客土培園,重施底肥,一般畝施1000—1500公斤農家肥或復合肥40—50公斤,套種綠肥。
2、改樹:包括樹冠改造和根系改良,樹冠改造一般採用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深修剪剪去樹冠表層的三分之一,重修剪剪去植株高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台刈高度距地面15㎝左右,即根頸處;根系改良,以深耕方式斷傷部分衰老的茶樹根系,促其再發新根群,於根系旺盛生長前的9—10月間進行,或在樹冠改造的同時,結合增施有機肥或茶樹專用肥進行。
3、改園:重新補植缺株斷行部分,改換劣質品種,整修梯坎,套種綠化樹種,恢復成密植豐產園。
4、加強常規管理,提倡病蟲草害防治採用物理、生物、農藝等方面的措施,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如六六六、DDT、草甘磷、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逐年向無公害茶園轉化。
五、無公害茶生產技術
無公害茶是指不含污染物質或即使含有少量污染物質,但低於規定的允許標准,對消費者沒有公害的茶葉的總稱,它包含低殘留茶、綠色食品茶(A級和AA級)、有機茶三類茶葉,這三種茶雖屬無公害茶,但三者的生產依據、標准不一樣,它們之間仍有較大的區別。
1、生產和加工的依據不同,綠色食品(茶)是根據我國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標准進行生產和加工的,低殘留茶則是根據當前歐盟提出的農葯殘留標准而進行生產的;而有機茶的生產和加工標準是根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的基本准則而制定的標准進行生產和加工。
2、 生產和加工的標准不同,綠色食品(茶)A級和低殘留茶的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葯,也允許使用化學肥料,但產品中的殘留必須符合我國農葯殘留標准,而有機茶和綠色食品(AA級)的生產過程中則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的農葯、化肥和生長調節劑,而只能使用有機肥或生物農葯,產品中不得含任何數量的農葯和化肥殘留。 3、管理方法不同,綠色食品的頒證是由我國農業部和各省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對生產基地環境檢測和質量認證,證書有效期為三年,低殘留茶目前尚無管理系統和頒證制度;有機茶的頒證是由IFOAM認定的單位才有資格進行。我國有機食品的最高管理部門是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有機茶的審批和檢測由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及其批準的有要開發分中心(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根據IFOAM規定,有機食品茶AA級和有機茶證書有效期為一年,第二年必須重新進行檢查頒證。
無公害茶生產關鍵技術要點為:選擇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周圍無污染源的地方作為無公害茶生產與加工基地,茶園常規管理採用生物、物理、農藝等方面的措施,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資。
㈦ 技術培訓指導的方法有哪些
技術人員培訓常用方法
一、普通授課
(一)操作介紹
1.由技術專家或經驗豐富的技術員講解相關知識
2.應用廣泛,費用低,能增加受訓人員的實用知識
3.單向溝通,受訓人員參加討論的機會較少
(二)適用范圍
企業及產品知識、技術原理、心態及職業素養培訓
二、工作指導
(一)操作介紹
1.由人力資源部經理指定指導專員對受訓人員進行一對一指導
2.受訓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學習技術、運用技術
(二)適用范圍
操作流程、專業技術技能培訓
三、安全研討
(一)操作介紹
1.由生產安全、信息安全管理者主持、受訓人員參與討論
2.雙向溝通,有利於掌握「安全」的重要性和相關規定
(二)適用范圍
安全生產、操作標准培訓
四、錄像、多媒體教學
(一)操作介紹
1.將生產過程錄下來,供受訓人員學習和研究
2.間接的現場式教學,節省了指導專員的時間
(二)適用范圍
操作標准及工藝流程培訓
五、認證培訓
(一)操作介紹
1.業余進修方式,參加函授班的學習
2.培訓結束後參加考試,合格者會獲得證書
3.避免步入誤區——僅僅為了獲得證書去培訓
(二)適用范圍
專業技能培訓
㈧ 請問茶葉加工時應該用什麼技術呢
茶是我們的傳統飲料,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的安全性、時尚性專和方便性,中屬國茶隨著中國茶文化的宣揚與滲透,帶動了中國茶產業的發展,茶葉深加工產品是一種綠色食品,也是一種時尚飲品和安全的保健品,自然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
茶飲料中的渾濁問題是目前茶葉深加工的技術難題之一,以前的分離提取方法主要有機械過濾、離心機等,澄清效果欠佳,產品質量較差。可以用德蘭梅勒家的超濾加RO反滲透集成膜分離技術使得這些問題得以解決:在茶湯中大分子的蛋白果膠等雜質被陶瓷超濾膜去除,即可以有效保留茶葉中大部分的有效成分,又保證了茶葉的風味和穩定性,取代了傳統的蒸發濃縮工藝。
用膜分離加工的特點:
過濾精度高,處理效果穩定,可有效避免傳統過濾工藝上的不足之處。
濃縮是純物理的、無相變的過程,且系統處於常溫狀態,可有效避免傳統工藝高溫濃縮的缺點。
使用壽命長,膜抗污染能力強,再生性能好,可長期實現高處理通量及穩定的連續性自動化生產。
總能耗低,清洗維護費用低,操作簡便,運行平穩,維護方便。
工藝成熟,結構緊湊,材質完全採用衛生級不銹鋼,全封閉管道式運行,在線PLC清洗,符合FDA的食品規范要求。
㈨ 茶葉是怎樣加工的
市場上銷售的茶葉產品種類繁多,按商品茶的分類和加工,我國市場上銷售的茶葉有七類:紅茶、綠茶、花茶、烏龍茶、緊壓茶、普洱茶和黃茶。所有這些茶葉都是用茶樹的鮮葉、嫩芽和嫩枝加工而成,加工方法不同,加工出的茶葉類別也就不同。
1、綠茶加工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
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
2、紅茶加工
紅茶有兩種:一種是條型茶又叫工夫紅茶,包括政和工夫和坦洋工夫;一種是紅碎茶。分為4個工序:萎凋、揉捻、發酵和乾燥。紅茶屬全發酵茶,揉捻後發酵使葉子變紅是工藝關鍵。中國紅茶分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類。
3、烏龍茶加工
烏龍茶是半發酵茶,它主要產於福建省的武夷山地區,其次是福建的閩南,再就是廣東省的潮汕地區。烏龍茶的採制方法與紅茶、綠茶大不相同,有以下幾方面要求:
(1)茶葉不能採摘過早過嫩;
(2)烏龍茶必須在陽光下進行曬青;
(3)採取「搖青」與「涼青」相結合的「做青」技術,使茶葉達到半發酵的程度;
(4)烏龍茶的烘焙技術特別講究。烏龍茶是介於綠茶(不發酵茶)和紅茶( 全發酵茶 )之間的一類半發酵茶。烏龍茶有條形茶與半球形茶兩類,半球形茶需經包揉。
4、白茶加工
基本工藝流程: 萎凋→烘乾
5、黃茶加工
黃茶加工分為殺青、揉捻、悶黃、乾燥四道工序,悶黃工序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工序,如果沒有悶黃這道工序,就稱不上黃茶。黃茶是殺青後包悶和烘炒後再包悶,使芽葉變黃而形成的,因此燜黃是工藝關鍵。
以蒙頂黃芽為例。基本工藝流程:殺青→初包→復炒→復包→三炒→堆積攤放
6、黑茶加工
黑茶的鮮葉原料多數比較粗老,揉捻後經過渥堆發酵,或製成綠茶後再經後發酵而使葉色變黑,湯色深濃。普洱茶是已經經過初步加工的綠茶,主要產於雲南省,普洱散茶的加工關鍵是發酵。普洱茶加工完成後,味道不苦不澀,咖啡鹼可以由4%升高到5.5%左右。
7、緊壓茶加工
緊壓茶是以綠茶或紅茶或黑茶作原料,經過蒸軟壓模製成不同形狀的茶葉,有磚形、餅形、碗形、柱形、方塊形等。中國生產的緊壓茶主要有沱茶、普洱方茶、竹筒茶、米磚茶、湘尖、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青磚茶、康磚茶、金尖茶、方包茶、六堡茶、緊茶、圓茶、餅茶、固形茶等。
8、花茶加工
花茶,又稱香花茶、熏花茶、香片等。它以精製加工而成的茶葉(又稱茶坯),配以香花窨制而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茶葉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