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主要寫了什麼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綱要》要求,綜合實踐活動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於2課時;高中執行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完成規定學分。
《綱要》要求,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自主實踐與教師有效指導的關系。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而應當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指導應貫穿於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全過程。
《綱要》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加強調研,了解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搭建多樣化的交流平台,強化培訓和教研,推動教師的持續發展。要支持體系建設與保障,包括網路資源開發,硬體配套與利用,經費保障,安全保障等方面。還要建立健全指導教師考核激勵機制,加強對課程實施情況的督查,開展優秀成果交流評選。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Ⅱ 中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少,是否該逐步安排上
我個人認為現在的中小學生一定要加強一些實踐活動,現在的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實在是太差了,就連自己分內的事情也做不好,總是有家長代勞,家長總覺得應該把所有的時間用在學習上,但是中小學生來說,學業並沒有那麼繁重,沒有必要那麼用力的學習,反而要好好的鍛煉一下實踐能力才是比較重要的,等以後高中學業繁重了,就更沒有辦法鍛煉實踐能力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只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現狀。所以我認為中小學生真的有必要加強一下社會實踐能力的課程,讓孩子在學習中得到了以後,社會上需要的技能也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獲得了學習的能力,要讓孩子脫離學習的苦海,注重一下實踐能力,學校也要經常監督一下,有沒有老師占課的行為出現?如果有的話,一定要給予批評和教育,孩子以後是要自己生存的,而不是只要學習就可以,一切無憂實踐能力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Ⅲ 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綜合實踐課程被定為必修課,從幾年級開始設置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
中小學校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規劃的主體,應在地方指導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將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培養目標、教育內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據學生發展狀況、學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區資源(如各級各類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綜合實踐基地和研學旅行基地等)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統籌考慮,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體實施方案;還要基於學生的年段特徵、階段性發展要求,制定具體的「學校學年(或學期)活動計劃與實施方案」,對學年、學期活動做出規劃。要使總體實施方案和學年(或學期)活動計劃相互配套、銜接,形成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課程實施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課程,不同於一般的學生課外活動。《指導綱要》對課程目標做出明確規定,強調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必須圍繞課程目標進行,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勞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活動育人效果。
考慮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跨學段性質,為便於操作,在提出總目標的基礎上,具體分為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個方面,突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價值體認與踐行,並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
此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有明確的課程目標,還要求對活動內容進行選擇和組織,對活動方式進行認真設計,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評價等,具備作為一門課程的基本要素。
Ⅳ 教育部對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的規定是什麼
9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作了明確規定:
(二)基本理念
1.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
本課程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
2.課程開發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
本課程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主題,使學生獲得關於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要避免僅從學科知識體系出發進行活動設計。
3.課程實施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
本課程鼓勵學生從自身成長需要出發,選擇活動主題,主動參與並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並踐行價值信念。在實施過程中,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的目標與內容、組織與方法、過程與步驟等做出動態調整,使活動不斷深化。
4.課程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
本課程要求突出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充分肯定學生活動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和經驗分享。提倡多採用質性評價方式,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或等級。要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成果作為分析考察課程實施狀況與學生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Ⅳ 針對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老師設計一個在職培訓實施方案
一、培訓目標
通過培訓,使廣大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全面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理念,掌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策略與方法,初步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能力。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輻射示範作用,促進我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二、培訓對象
年齡45歲以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專、兼職骨幹教師。
三、培訓內容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1天)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大領域的實施與教師指導策略。(1天)
3、勞動與技術專項訓練。紙藝、泥塑、編織、裁剪、科技製作等。(3天)
4、教學觀摩。聽評課、實地參觀。(1天)
5、綜合實踐活動課活動方案設計與交流。(1天)
四、培訓時間
培訓共計150學時,其中集中培訓70學時,分散實踐80學時。
五、培訓方式及要求
培訓採取集中培訓與分散研修相結合,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相結合,專家講授與一線優秀教師傳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集中培訓安排7天,主要以專題報告、優秀課觀摩、參與式討論、現場考察等形式進行;分散研修採取個人自修、崗位實踐、反思性教學、校本培訓等方式進行。學員要根據教學要求完成方案設計、手工製作等作業,自覺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並輻射帶動本教研組、本校同科目教師共同提高。
Ⅵ 中小學要加強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實施到位是真的嗎
當今一些中小學生「五穀不分」的現象是何以造成的?其中固然有近年來各地大力開展學校布局調整、學校向城鎮集聚等客觀因素,但從根本上說是一些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更多地著眼於應試,沒有把綜合實踐活動這門必修課程按要求開足開好。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從初唐駱賓王的《詠鵝詩》到當代少年「雲從天上掉下來摔破了就變成了霧」「夕陽是水中的金鳥」的吟誦,都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鄉村田園生活、大自然的熏陶對孩子靈性的滋養有多麼重要。將課堂設在農場,把學生帶到大自然懷抱中,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識五穀」,更是讓學生能夠對待糧食、對待勞動、對待「三農」以及對待大自然建構一種健康、正確的觀念,對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核心素養,尤其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