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茶葉培訓種植
一、 新茶園建設
1,園地規劃:我鎮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鎮,新茶園規劃要因地制宜,一般選擇海拔高度1200—1800米之間、土地集中連片、土層深厚、肥沃,周圍植被良好,氣候溫和,坡度適中,交通便得的地方作為新茶園。
2、 園地開墾:沿等高線開挖水平台地,檯面寬2米,台距1.5米左右,道路、排灌系工程、綠化帶、場部(茶廠)要合理布局,園間有一定的植被。
3、茶樹良種繁育技術:一般採用短穗扦插和茶籽起直播兩種方法,短穗扦插法採用半木千質化的一年生枝條作插穗,穗長5厘米,帶一葉一腋芽,苗床採用黃壤衛生土,苗床保持濕潤、遮陰,於6—11月份扦插,一齡茶苗出圃定植;茶籽直播法即採用完成成熟的茶籽鮮果直播。
4,茶樹種植技術:挖種植溝深80厘米,寬60厘米,施足底肥,一般畝施農家肥2000公斤或100公斤復合肥,採用單株定植方法,株距40厘米,畝植2000株左右,定植時間在6—8。
二、茶園管理
1、幼齡茶園管理:常耕鋤培土,防止牲畜踩踏,防治病蟲害,補植缺株缺塘,保證全苗,進行定型修剪,培養理想的茶蓬。
2、投產茶園的管理:冬季深翻,一般深翻15厘米左右,施足底肥,畝施農家肥1500公斤或復合肥50公斤;進行整型修剪,使茶樹保持一定的樹型高度和茁狀的發芽面,巧施追肥,每結束一次採摘,及時進行葉面噴施,常用磷酸二氫鉀或其他葉面肥。加強病蟲草害防治,我縣採摘期發生蟲害較重的是小綠葉蟬,一般先用高效無毒茶葉專用農葯(如安納A0—18等),禁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葯(如六六六、DDT、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冬季噴施波爾多液進行封園,保持茶園豐產穩產。
3、採摘技術:採摘方法有留一葉採摘法、留二葉採摘法、留魚葉採摘法三種,鮮葉標准分為五級,即一級:多為一芽一葉及少數一芽二葉組成,芽葉整齊,鮮嫩度好;二級:主要由70%的一芽二葉和30%左右的一芽三葉組成;三級:由一芽二葉和一芽三葉各佔一半;四級:由較粗的一芽三葉和細嫩單片對夾葉各佔一半;五級:主要由粗老單片,對夾葉,芽葉比重極少,鮮葉貯運中要做到採下的鮮葉及時鬆散地放入茶蘿中,防止發熱變紅。
三、低產茶園的改造技術
低產茶園是批單位面積產量低的茶園,在我縣單產低於30公斤的茶園屬於低產茶園,應作為改造提高對象,造成低產的主要原因是:
①老茶園樹勢衰老,新茶園栽種質量差,幼期失管;
②生態條件不適宜;
③開墾質量差,肥培管理差;
④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等。
四、改造技術要點為:
1、 改土:冬季深耕15—20㎝,進行客土培園,重施底肥,一般畝施1000—1500公斤農家肥或復合肥40—50公斤,套種綠肥。
2、改樹:包括樹冠改造和根系改良,樹冠改造一般採用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深修剪剪去樹冠表層的三分之一,重修剪剪去植株高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台刈高度距地面15㎝左右,即根頸處;根系改良,以深耕方式斷傷部分衰老的茶樹根系,促其再發新根群,於根系旺盛生長前的9—10月間進行,或在樹冠改造的同時,結合增施有機肥或茶樹專用肥進行。
3、改園:重新補植缺株斷行部分,改換劣質品種,整修梯坎,套種綠化樹種,恢復成密植豐產園。
4、加強常規管理,提倡病蟲草害防治採用物理、生物、農藝等方面的措施,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如六六六、DDT、草甘磷、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逐年向無公害茶園轉化。
五、無公害茶生產技術
無公害茶是指不含污染物質或即使含有少量污染物質,但低於規定的允許標准,對消費者沒有公害的茶葉的總稱,它包含低殘留茶、綠色食品茶(A級和AA級)、有機茶三類茶葉,這三種茶雖屬無公害茶,但三者的生產依據、標准不一樣,它們之間仍有較大的區別。
1、生產和加工的依據不同,綠色食品(茶)是根據我國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標准進行生產和加工的,低殘留茶則是根據當前歐盟提出的農葯殘留標准而進行生產的;而有機茶的生產和加工標準是根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的基本准則而制定的標准進行生產和加工。
2、 生產和加工的標准不同,綠色食品(茶)A級和低殘留茶的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葯,也允許使用化學肥料,但產品中的殘留必須符合我國農葯殘留標准,而有機茶和綠色食品(AA級)的生產過程中則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的農葯、化肥和生長調節劑,而只能使用有機肥或生物農葯,產品中不得含任何數量的農葯和化肥殘留。 3、管理方法不同,綠色食品的頒證是由我國農業部和各省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對生產基地環境檢測和質量認證,證書有效期為三年,低殘留茶目前尚無管理系統和頒證制度;有機茶的頒證是由IFOAM認定的單位才有資格進行。我國有機食品的最高管理部門是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有機茶的審批和檢測由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及其批準的有要開發分中心(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根據IFOAM規定,有機食品茶AA級和有機茶證書有效期為一年,第二年必須重新進行檢查頒證。
無公害茶生產關鍵技術要點為:選擇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周圍無污染源的地方作為無公害茶生產與加工基地,茶園常規管理採用生物、物理、農藝等方面的措施,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資。
B. 春茶採摘季節,農村用工荒問題如何解決
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隨著氣溫的逐步回暖,近期,許多地方開始進入春茶生產季節。誠然,有茶農擔心或將遭遇採茶、加工等難題,可能影響今年春茶產銷。其實,春茶遭遇採茶、加工等難題究其原因是勞動力短缺。行業人士指出,加快生產機械化,進一步提升茶業機械化水平,為產業加足馬力,無疑是破解勞動力短缺等難題關鍵。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茶葉採摘、炒茶、挑茶等無不需要勞動力的支持,然而從多方面考慮,在人工成本不斷上升,並在招工難,勞動力缺乏的情況下,茶葉生產機械化,無疑是破解勞動力短缺等難題關鍵。
當前,茶葉機械裝備的驅動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茶農、茶企也應抓住「機器換人」機遇,加快新舊產能的更替,提高採茶、生產加工機械化水平,讓春茶也能如期上市。
C. 茶葉的採摘技術
合理採摘是茶葉獲得穩產、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採茶就是要根據茶樹品種、氣候條件、樹齡、生長勢及不同肥水水平等因素,結合市場需求採摘茶葉,採茶和留養結合,既收茶葉,又能保證茶樹正常生長,達到持續高產優質的目的。
幼齡茶樹的採摘
在正常肥水管理條件下,經過兩次定型修剪後幼齡茶樹,在春茶後期樹高可達45厘米以上,經過第三次定型修剪,茶樹高達60厘米左右,均可採用“打頂留葉”的方法采荼。其采留標準是春茶留二、三葉,采一芽一、二葉;夏茶留二葉,采一芽一二葉;秋茶留一葉,采―芽一、二葉。在幼齡茶樹採摘過程中應注意“采頂養邊、采高養低、采密養稀”的原則。經過三次定型修剪和打頂留葉採摘後的幼齡茶樹,在樹高達60~80厘米,樹幅達130厘米左右時,即可用成年樹採摘措施管理。
成年茶樹的採摘
成年茶樹應堅持“以采為主、采留結合、及時開采”的原則,才有可能在較長時間內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春茶采名優茶原料,多為單芽,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一葉展,如有5%達到開采標准時即可採茶。采名茶要求原料細嫩勻整,一般採摘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一葉展或采單芽。大宗紅條茶、綠茶、紅碎茶要求原料為中等嫩度,一般以采一芽二、三葉為主及采嫩的對夾葉。打油茶和六堡茶則要求采基本成熟的新梢和對夾二至三葉。一般可採用“全年留魚葉”或“春、夏茶留魚葉,秋茶留一葉,及時、分批、按標准采留”的方法採茶。
機械採茶
近年來,在我國大型茶場推廣試用的採茶機,有雙人擔架式、機動型、螺旋滾刀切割式采,茶機及水平旋轉刀切割式採茶機兩種。這兩種採茶機的採摘質量好,操作方便,能適應各種地形的茶園作業,比手工採茶提高工效約10倍。在試用推廣採茶機採茶的茶園,其肥培措施也需適當加強。
鮮葉管理
採下的鮮葉及時運到茶葉加工廠,經專人驗收後盡快攤放在清潔蔭涼的室內。運送鮮葉的容器採用透氣性好、清潔的竹編筐,筐的容量以50~100千克為宜,運送途中避免擠壓,減少損傷。一般要求鮮葉採摘後4小時內就要進廠,萬一不能及時送到茶廠,一定要避免日曬雨淋,並在干凈通風處攤放保鮮,然後盡快送往加工廠。
D. 如何進行機採茶園的栽培管理
國內外目前推廣使用的採茶機均採用切割原理,要求茶園樹冠平整,發芽能力強,芽葉粗壯整齊一致。園地宜選坡度在10°以下的平地、緩坡地或梯面寬度大於2米的梯地,茶樹行距1.5~1.8米,樹冠高度控制在70~90厘米之間,冠面具有弧形或水平形的規范化形狀。茶樹品種應再生力強,發芽整齊,芽葉粗壯,耐剪耐采。
目前,四川省種植面積最大的川茶群體種茶園,由於混雜程度高,新梢萌發很不整齊,要實行機采,首先應培育機采樹冠,並增肥改土。培育川茶群體種茶園機采樹冠的方法為:對樹齡較大或長勢較差的茶樹,在春茶後對茶樹進行重修剪(離地50厘米左右),重剪當年,夏留2葉,秋留1葉手工採摘;茶季結束後,在重剪剪口的基礎上提高10厘米剪平樹冠,翌年即可投入機采。對樹齡小於15齡的茶園,一般只需要進行深修剪後就可改為機采。機採茶園需每年輕修剪,時間:秋茶末或早春適量採制名優茶後,深度5厘米左右;每次機采後的7~10天內,應進行一次撣剪(剪去採摘面上突出的枝葉,深度1厘米左右)。除進行輕修剪和撣剪外,機采園一般3~5年進行一次深修剪,10~15年進行一次重修剪。機採茶園全年採摘批次少,但採摘強度大,芽葉損傷多,加之採摘期集中,養分消耗大,應有充足的肥料保證樹冠營養,生產上以每採摘100千克鮮葉施4~5千克純氮的基礎上,再施足量的基肥。連續多年機采會使茶樹葉層變薄,所以機採茶園應合理留養。留養的方法;一是在秋茶期間,在上季采樁上提高3~5厘米;二是適當留養秋梢。
E. 如何提早採摘茶葉的技術
合理採摘是茶葉獲得穩產、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採茶就是要根據茶樹品種、氣候條件、樹齡、生長勢及不同肥水水平等因素,結合市場需求採摘茶葉,採茶和留養結合,既收茶葉,又能保證茶樹正常生長,達到持續高產優質的目的。
1)幼齡茶樹的採摘:在正常肥水管理條件下,經過兩次定型修剪後幼齡茶樹,在春茶後期樹高可達45厘米以上,經過第三次定型修剪,茶樹高達60厘米左右,均可採用「打頂留葉」的方法采荼。其采留標準是春茶留二、三葉,采一芽一、二葉;夏茶留二葉,采一芽一二葉;秋茶留一葉,采―芽一、二葉。在幼齡茶樹採摘過程中應注意「采頂養邊、采高養低、采密養稀」的原則。經過三次定型修剪和打頂留葉採摘後的幼齡茶樹,在樹高達60~80厘米,樹幅達130厘米左右時,即可用成年樹採摘措施管理。
(2)成年茶樹的採摘:成年茶樹應堅持「以采為主、采留結合、及時開采」的原則,才有可能在較長時間內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春茶采名優茶原料,多為單芽,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一葉展,如有5%達到開采標准時即可採茶。 采名茶要求原料細嫩勻整,一般採摘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一葉展或采單芽。大宗紅條茶、綠茶、紅碎茶要求原料為中等嫩度,一般以采一芽二、三葉為主及采嫩的對夾葉。打油茶和六堡茶則要求采基本成熟的新梢和對夾二至三葉。一般可採用「全年留魚葉」或「春、夏茶留魚葉,秋茶留一葉,及時、分批、按標准采留」的方法採茶。
(3)機械採茶:近年來,在我國大型茶場推廣試用的採茶機,有雙人擔架式、機動型、螺旋滾刀切割式采,茶機及水平旋轉刀切割式採茶機兩種。這兩種採茶機的採摘質量好,操作方便,能適應各種地形的茶園作業,比手工採茶提高工效約10倍。在試用推廣採茶機採茶的茶園,其肥培措施也需適當加強。
(4)鮮葉管理:採下的鮮葉及時運到茶葉加工廠,經專人驗收後盡快攤放在清潔蔭涼的室內。運送鮮葉的容器採用透氣性好、清潔的竹編筐,筐的容量以50~100千克為宜,運送途中避免擠壓,減少損傷。一般要求鮮葉採摘後4小時內就要進廠,萬一不能及時送到茶廠,一定要避免日曬雨淋,並在干凈通風處攤放保鮮,然後盡快送往加工廠。
F. 採茶的方法
(1)按原料標准采。采名茶原料,一般是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芽葉,有的甚至專只採一個茶芽。制屬大宗紅綠茶,一般以採摘一芽二葉為主,兼采一芽三葉和同等嫩度的對夾葉。應嚴格按標准採茶,不能大小老嫩一齊采,更不能把芽葉養大後采「齊大茶」,以保證採下的芽葉嫩度、勻度一致。
(2)及時分批采。在手工採茶的情況下,一般大宗紅綠茶,當春茶新梢在樹冠面上有10%~15%達到採摘標准,夏秋茶有10%達到採摘標准時,就要開采。至於採摘細嫩的名茶,一般有5%達到採摘標准時,就要開采。春茶的採摘周期以4~6天為宜。夏秋茶以6~8天為宜。如采名茶或高檔優質紅綠茶,一般應縮短到每隔2~3天采一次。
③留葉采。採摘時不能一把抓光採摘芽葉,必須留適量新葉。留葉數量以葉面積指數達到3~4(衰老茶樹2~3為宜)為宜。但葉面積指數測定方法比較麻煩,在生產實踐上往往掌握以茶樹「不露骨」為留葉適度,即以樹冠葉子相互密接,見不到枝幹外露為宜。留葉方法有分批留與集中留兩種。生產上多採用集中留葉,一般在夏茶或秋茶後期集中留養一批葉片,這種方法簡單易行。
G. 七葉芝花的人種植和管理技術培訓
七葉樹,拉丁學名Aesculus chinensis Bunge(《Flora of China》),英文名:Chinese Horse Chestnut,中文別名:梭欏樹
七葉樹是無患子目七葉樹科,七葉樹屬聚傘圓錐花序組落葉喬木,七葉樹種子可食用,但直接吃味道苦澀,需用鹼水煮後方可食用,味如板栗。也可提取澱粉。木材細密可製造各種器具,種子可作葯用,榨油可製造肥皂。七葉樹樹形優美、花大秀麗\果形奇特,是觀葉、觀花、觀果不可多得的樹種,為世界著名的觀賞樹種之一。
采種育苗
9月至10月1.采種。蒴果球形,頂端扁平,略凹下,9月下旬左右,蒴果呈黃褐色,即可採集。采後種子發芽力消失較快,宜隨采隨播。不播的進行沙藏,但發芽率不高。2.隨采隨播種育苗,在已整好地的苗床上開溝條播,條距20~30厘米,株距10厘米左右。播種時要將種臍向下。播後覆土蓋草。翌春發芽出土。
3月至4月1.春播育苗。播種方法與隨采隨播相同。2.苗圃管理。隨采隨播的幼苗陸續發芽,要注意淋水保溫,促進出苗。3.植苗綠化。七葉樹喜光,稍耐蔭,喜溫和氣候,並適宜深厚、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庭園、「四旁」和道路綠化,要穴墾整地,穴徑60厘米、深50厘米,加施基肥,並帶宿土栽植,宜用大苗。行道樹株距4~5米。庭園綠化根據情況而定。栽後設立支架。並澆透水。
5月至6月1.苗圃管理。幼苗喜濕潤。幼苗出齊後,要及時搭棚遮蔭,噴水保苗床濕潤。並鬆土拔草,適當追肥。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澇。2.幼樹扶育主要是鬆土除草等。
7月至8月1.苗圃管理。幼苗生長較慢,除鬆土除草外,要追肥2~3次。旱季注意澆水保持苗床濕潤。及時防治病蟲害。2.幼樹扶育除鬆土除草和培土外,要澆水。
H. 春茶採摘前要注意什麼
時間上:春茶在採摘時一般選在每年四月份的上半月時期,這時茶園中差不多版有一成左右的茶樹長出了新權梢,就可以進行採摘了。
批次上:春茶在採摘時要注意分批次對茶樹新芽進行採摘,先發芽的就先採,後發芽的後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採摘下來的春茶的品質都是最好的,因為長出的新芽不採的話,過幾天就長大了,品質就差了。
手采時:人工進行採摘時,要把不好的茶葉採摘下來,使茶樹能夠重新長出正常新葉,在採摘時要小心不要破壞了茶葉。剛種不久的茶樹還沒長成,一般情況下要少採或者不採,以養護為主;主要採摘的茶葉來自長成的茶樹上。
天氣上:在春茶採摘時天氣也是很關鍵吧,晴天採制的茶葉製作晾曬起來方便快速,茶葉品質好,一般不宜在雨天的時候採摘茶葉。而且採摘的茶葉最好當天就能過將其製成,減少存放鮮葉時時間過長造成損失。
I. 機械採摘茶園的管理有哪些技術要求
(1)機採茶樹高度要適中 一般宜控制在70~80厘米之間,樹冠要平整,在春茶萌發版前用弧形修剪機權進行全面輕修剪,在各次機采後的5~7天進行一次整枝(撣剪)。
(2)加強肥培管理,促進產量、質量的提高 為使茶樹生育適應機采,一是增施肥料,施肥量要比手採茶園增加20%左右,基肥與追肥,並加強有機肥施用。
(3)適當提早嫩采,提高鮮葉質量 春茶標准芽葉佔70%左右,夏、秋茶在上一次機采後隔45天左右采。機采時適當提高剪口,一般在上次切口上提高1厘米左右落刀為好。
(4)合理留養 留養時期以留養秋茶對樹勢恢復和提高茶葉產量、質量有利,尤以留養四茶為好,可根據茶樹的生長情況採取全留或半留。
J. 茶葉採摘過後怎樣才發芽更快
茶葉採摘後應如何加強管理?
茶葉採摘後通過適當的管理可以促使茶樹新芽繼續萌發提高茶葉的附加值,延長茶葉的採摘周期和壽命,為茶農增產增收服務。
首先,及時進行追肥。在茶葉萌發生長季節,至少要追肥3~4次。第1次追肥,一般在春茶採摘前的3月份。第2次追肥在春茶採摘後的5月中下旬。這是為了讓剛剛消耗大量養分的茶樹快速補充營養,提高夏茶的質量和產量。在夏茶採摘以後的7月份,同樣需要再次追肥。如果秋茶採摘的時間比較長,在8月底9月初還要再次追肥。茶園追肥,以速效氮肥配合翠姆磷鉀肥為主,也可以使用茶樹專用復合肥。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茶樹快速補充營養,使其健康茁壯,生長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
其次,合理進行修剪。茶樹生長過程中,要進行多次修剪。對於幼齡期的茶樹,一般不進行採摘,或只進行少量的打頂採摘,同時進行適當的定型修剪,以培養良好的樹冠樹形,為後期茶葉採摘提前打下基礎。對於長勢良好的成年期茶園,在春茶採摘以後,同樣要進行適當的輕修剪活動,以合理的疏鬆茶樹樹體結構,保持茶樹的透氣性,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對於老齡期的茶園和只採春茶一季的茶園,春茶結束後要進行重度修剪和深修剪,甚至可以採用台刈的方式將茶樹砍倒,減少不必要的營養消耗,為延長茶樹的採摘壽命做准備。同時適當修剪,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蟲害,降低損失。
再次,適當耕作除草。茶葉採摘以後要及時進行耕作。因為不管是春茶採摘也好,還是夏茶和秋茶採摘也好,都會大量重復踩踏茶園地表,致使地表土壤板結,不利於水土保持和茶樹根系呼吸生長。通過適當的耕作可以疏鬆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透氣性能,提高查處的營養吸收能力和呼吸生長,從而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一般在茶葉採摘之後的耕作,主要以淺耕和中耕為主,深度以不超過10厘米左右為宜。可以結合除草施肥一起進行,從而減少勞動力,節省勞動成本和時間。除草能夠減少雜草與茶樹爭水爭肥爭空間,同時也能減少病蟲害在雜草中的滋生和隱藏,有利於消除病蟲害。
總之,茶葉在整個生長季節內都可以進行採摘製作,但根據不同的要求,可能有一定的區別。在茶葉採摘以後要及時做好茶園管理,方便後期的茶葉採摘和茶樹生長,為茶農增產增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