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技能課程 > 黨課培訓與思政課程

黨課培訓與思政課程

發布時間:2021-01-05 19:12:17

❶ 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我們數學組全體教師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和對數學學科的深刻認識從「認識和傳播數學文化」、「誘發對數學之美的探索」、「闡釋數學哲學與人生價值」等方面討論如何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路徑。我們提煉的數學德育內容為:培養嚴謹態度,崇尚理性精神,提升數學審美,養正家國情懷。
一、做好數學「課程思政」,要深度挖掘這門課程的「思政元素」。
1、從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思政教育,培養嚴謹態度。
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曠課,提前到課堂,就是教育學生履行契約。要求學生上課遵守紀律,認真聽課,就是要求學生尊重他人的付出,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抄作業的習慣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我們要分析抄的原因,針對性的交流,讓其重新寫作業。對於不改的,作業成績零分記錄。教育學生做人做事要有嚴謹的態度。職業院校數學教育素質目標:(1)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從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素養和思維嚴謹、工作求實的作風;(3)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堅強的意志品格,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思想意識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我們的數學教學始終圍繞著這個目標進行。
2、從教學內容進行思政教育,崇尚理性精神。
數學教師更應當深度理解「課程思政」的重大意義,深入挖掘每個數學符號中及各教學環節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認真做好每堂教學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把「課程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我們在挖掘教材函數的內容的時候,利用函數的圖像讓學生直觀看到線條的變化,通過分析曲線的上升與下降,周期的變化特點,引導學生完善自我邏輯思維, 教育學生我們的學習也是需要過程的,需要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持續學習,理性探究才能達到量變到質變。
3、從課程內容的背景進行思政教育,提升數學審美。
把數學文化與「課程思政」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講每一章的導入時,先介紹知識的產生背景,介紹一些數學文化故事。例如我國古代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推算的圓周率的真值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他不僅在數學界出名,還是偉大的天文學家。通過這些介紹,學生不僅深刻理解無理數的概念,也認識到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勵學生發奮學習,積極向上,勇於創新。數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它提示了一種思維的方法和模式及思維合理的標准,給人類思想解放打開了道路,它的思維方法可以直接起到幫助思考其他非數學問題,達到優化思考的目的。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思維的運用之美,必將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4、從學生的學習中進行思政教育,養正家國情懷。
有的學生做題沒有過程,只有結果,在應付差事。通過保質保量完成作業教育學生對待數學要嚴謹,有理有據。用生活的事例引導學生思考做人做事的態度,做什麼事都要嚴謹認真,促進行為思政教育。例如法官不取證直接給犯人判刑,大夫不問病因直接開葯,宇宙飛船不經無數次實驗上天等。有的學生對待個人的利益看的重一些,我就通過分析元素,子集,真子集的關系來教育學生個體和集體的關系,引導學生愛國,傳遞正能量等,把養正家國情懷做到實處。
二、課程思政的幾點意見
1、「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面目出現,否則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抗,就會成為另一種「思政課程」。 所以,數學課程思政一定要結合課程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特點,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於課程教育內容之中,起到無形地育人作用。
2、數學課程思政的內容絕不僅僅是傳統思政課程的內容,而應該包含諸如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世界傳統文化等豐富廣泛的內容。數學其實是哲學的一部分。
3、數學「課程思政」,不僅轉變教育觀念,也要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是課堂教學第一責任人。教師有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才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價值的引領,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意識。
總之,我們不僅要做四有好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課堂責任心;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學會舉一反三,做到知行合一,在形式、內容、實踐等各個方面都要做到價值引領。

❷ 如何看待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之間的關系

如何有效整合分散的教學資源,克服思政課教師「單兵作戰」、思政課堂「孤島奮戰」的困境?近年來,江蘇淮陰工學院致力建立良性共生、共振的「大思政」教育共同體,凝聚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合力,讓專業教學與思政理論教學同向同行,在課程思政建設上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小羅盤讓思政元素「聚」起來

「羅盤雖小,但大有乾坤,它可以協助專業課老師尋找專業課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淮陰工學院教學沙龍上,電信學院院長曹蘇群手舉羅盤向老師們介紹課程思政羅盤的設計。這個羅盤就像一個指南針一樣,涵蓋了多項思政指標,在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專業教師可以從中快速找准「課程思政」的切入點,讓傳統「老課」開出時代「新花」。

「學生都說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課堂。」電信學院教授楊玉東講授的「模擬電子技術」課讓許多學生印象深刻。「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課堂氣氛更活躍了,課後找我問問題的學生也多了。」楊玉東說。

為提升羅盤的科學性,電信學院協同馬克思主義學院,通過教學沙龍、座談研討、公開課等形式,對課程進行思政「觸點」的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建成涵蓋29門專業核心課程的「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庫」,申報兩項專利。

如今,淮陰工學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12X」課程思政體系,即1個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兩門綜合素養課、X門專業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指標點分解及案例庫建設探索與實踐」課題也獲2019年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立項。

行走的課堂讓紅色文化「燃」起來

11月的開山島,寒風料峭。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教師張維柱顧不上寒冷,激動地向記者介紹與學生共同創作的烙畫作品《開山島之魂》。「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既實現了課程教學目的,又把王繼才夫婦事跡的精神內涵通過課程和創作傳達給學生。」

原來,張維柱將專業課搬到了室外,通過行走的課堂,讓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時代楷模的力量,汲取前行力量。「王繼才夫婦堅守孤島32年,每天升國旗、尋海島、護航標、辨船隻、記日誌……帶給我很深的震撼。」設計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生劉倩在創作過程中數度流淚。

像張維柱這樣將專業課堂搬到室外的案例還有很多。在挖掘淮安紅色文化的基礎上,老師們將課堂延伸到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童年讀書處、張純如紀念館等教學基地,大大提升了專業課教學的效果。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力量,也已熔鑄在師生的血液里,成為向上向善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

工地實踐讓專業能力「強」起來

「大家看,這里曾是歷史上水患頻發的黃泛區,十年九澇的荒灘窪地。70年後,通過運河水利和橋梁技術,這里成了亞洲規模最大的水上立交交通樞紐工程,『淮河水患』變成了『淮水安瀾』。」在淮安水上立交交通樞紐工程工地,淮陰工學院建工學院土木工程教授劉澤俊向學生講述著淮河的前世今生。

劉澤俊經常帶領學生前往淮安水上立交交通樞紐工程、淮安高鐵樞紐等工地實習,讓學生了解最新橋梁技術。「通過工地上的教學和實踐,激勵學生懷著責任擔當去學習專業知識,自覺將個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國家的發展事業中。這樣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專業課教學效果更好。」

「淮陰工學院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確保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淮陰工學院黨委書記趙炳起說,「學校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方法,形成協同效應,把思政教育之『鹽』溶入專業課程之『湯』,給學生輸送思想政治教育的『營養靚湯』。」

(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李博瀾)

❸ 怎麼解決思政課程,黨的理論學習遇冷現象

高校思政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如何進一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高校思政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思政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麼「先哲」,或者馬克思主義有什麼神秘的東西,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被實踐反復證明的科學真理。
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政課教學中,首先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以科學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以科學的方法傳授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和其他學科一樣的真理體系,靠真理的力量來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其次要引導大學生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原著,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以真理的力量、理論的邏輯征服大學生,夯實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學以立德、學以修身、學以增智,真正讓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
以科學的方法指導人
改革開放以來,新現象、新問題、新思潮層出不窮,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它們通過網路技術得以迅速傳播或放大。大學生怎樣鑒別、判斷這些現象、問題和思潮,成為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課題。思政課教學要發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須以科學的方法指導大學生,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思政課教師應該指導大學生看本質、看主流、看大局,「莫為浮雲遮望眼」。對於社會陰暗面,一是要敢於承認,不要有意迴避、文過飾非;二是要辯證分析,分析問題產生的社會背景、現實根源,分析問題產生的各種主客觀原因,增強大學生全面、辯證、歷史地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是要正確引導,引導大學生棄惡揚善、以德修身,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抵制錯誤思潮的本領,批判假惡丑、弘揚真善美。
以豐富的事實說服人
由於大學生實踐經驗少,閱歷不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感受不深,對思政課教材有些理論理解不透,很容易認為思政課比較抽象和枯燥,時間一長,就會失去對思政課的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面對這一現實,思政課教師就要善於用事實說話,用事實來說服大學生。
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平時要收集、積累大量的案例和數據材料,用歷史上、生活中鮮活的事例、翔實的數據說服青年學生。

❹ 高校思政課程

沒有回答,確實沒有回答,沒有回答,沒有回答,超級沒有回答

❺ 黨課小組討論-如何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思想政治素養

多交流

❻ 課堂思政與專業課程的是否易發生脫節,您認為會有哪幾個原因呢

課堂上學到的東西畢竟是片面的,但是實際上我們需要獲得更多的社會實踐,這樣才能提高能力。

❼ 如何理解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變化,而且是越來越快的變化,這時的我們也越專來月傾向於物質和效率。這屬時的我們,不會在乎馬列主義理論水平有多高,不會在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有多堅定,更不會在乎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什麼,更不用說理解和貫徹了。

❽ 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為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指明了方向,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斷進行實踐探索,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點帶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視、院系廣泛動員、教師積極參與的局面。

在此基礎之上,如何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躍升?經廣泛調研、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作出國家層面上的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

「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戰略一招、關鍵一招、管用一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表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讓每一位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將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結合,讓「乾巴巴的說教」向「熱乎乎的教學」轉變。

這一轉變,如何實現?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

《綱要》立足於教學工作,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做什麼、怎麼做、誰來做」,對地方、高校、院系、教師各個層面,對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各類課程,對文理工農醫教藝各個學科專業,提出了非常明確、非常具體的要求。

「把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為高校和教師撥開了認識上的『迷霧』,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吳岩表示,在建設目標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進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樹人成效。

在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看來,「課程思政建設是『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的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只建幾門課的樣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課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負有育人職責的『兩個所有』要求全面建設。」

上海市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思政已實現3個「全覆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設「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綜合素養課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專業課程育人改革。復旦大學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為充分發揮課程育人主陣地作用,中國農業大學將課程教學大綱變更為「育人大綱」,修訂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強化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的方式方法,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關系,推動課程育人改革走向深處、落到實處。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明確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一體化推進;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驚濤拍岸」的聲勢,也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堅持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相統一,既加強頂層設計協調推進,也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堅持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相統一,及時總結經驗、選樹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

在佳木斯大學校長孟上九看來,「貫徹『四個相統一』,要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系。『食材』與『食鹽』如同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關系。食材視之有形、食鹽品之有味。課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鹽不見鹽』。專業課教師如同『大廚』,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專業課程之體載思政育人之魂。」

抓好主力軍、主戰場和主渠道

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多年的調查表明,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吳岩表示,4個80%是提出課程思政建設這一重大命題的現實依據。其中前3個80%也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緊緊抓住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深入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其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決定著課程思政建設能否取得實效。《綱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範引領、注重資源共享、注重理論研究,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展積極探索。如天津市2019年組織了全市首場課程思政網上集體備課,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方法途徑;江西省試點雙師同堂,部分高校試點推進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專業教師同堂授課、指導實踐教學;武漢大學「六院士同上一門課」,面向本科新生開設「測繪學概論」專業基礎課;北京理工大學推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將「課程思政」作為每一位專家分享的必選內容;山東省成立高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統籌負責省內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工作,建設專門網站,定期推送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依託。明確教學內容重點、科學設計教學體系、分類推進課程思政,《綱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實踐中要抓住這些課程建設「主戰場」的重要抓手。

東北師范大學《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指導性意見》將「師德規范」「家國情懷」等育人指標置於畢業要求之首,並嚴格各門課程對其支撐關系及權重,確保課程育人落實落細;華北電力大學2019年啟動了「一院系一課程」課程思政示範課建設計劃;大慶師范學院以大慶鐵人精神為課程育人特色,將「培養具有鐵人精神特質的師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業人才」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南京大學李向東教授在「宇宙簡史」課程教學中,將哲學和天文學緊密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濟大學「科學、文化與海洋」課程由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領銜打造,凝練「海洋強國」文化,塑造學生科學文化精神;南京農業大學在以「尚茶」「農業栽培學」等為代表的課程中,將「家國情懷、法治精神、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素養」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中;北京中醫葯大學的「中醫葯與中華文明」課程,升華對中醫葯的認識,提振了中醫文化自信。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一方面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另一方面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正如湖南大學副校長李樹濤所言:「每一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這些思政資源不是直接顯露在課程內容之中,而是蘊含在各個知識點的背後,隱含在科學理論的深處,需要教師主動去發掘、加工和利用。」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近千萬大學生參加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70萬名大學生參加了「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探索並實踐了「滴灌式」「浸潤式」「體驗式」課程思政模式,開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溫度的思政大課,積累了實踐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成功經驗。

強化「三重保障」,讓學生「嘗甜頭」

「從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實踐探索來看,課程思政的功能是綜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學紀委書記吳強表示,大家深刻體會到,高質量的教學不僅要回答「教什麼」和「怎麼教」問題,還要進一步回答「為誰而教」「為什麼而教」的深層次價值追問。

然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必須長效化、常態化,務實有效、久久為功。吳岩表示,這需要建立一系列機制,比如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優質資源共享機制、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組織保障機制,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強化「三重保障」,即強化組織領導保障,讓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勢頭」;強化激勵機制保障,讓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有勁頭」;強化考核評價保障,讓學生通過課程思政「嘗甜頭」。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此次新政明確要從3個層面健全組織領導,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在宏觀層面,教育部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組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在中觀層面,各地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機制,加強政策協調配套;在微觀層面,各高校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受益者是廣大學生,人才培養效果是評價的首要標准。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此次新政要求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研究制定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准,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

「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的結合,這個結合要有一個勘探、發掘、冶煉、加工的過程。廣大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轉換表達方式,寓教於課、寓教於樂,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吳岩表示,這個過程是一個化學反應,是把教師的「我要告訴你」向學生的「我想學什麼」轉變的過程,是讓課程思政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過程。(本報記者 萬玉鳳)

❾ 好的思政課課程與教材應該包含哪些要素

我覺得一門好的思政課要包含以下元素:

1、思政課大綱中要求的重點學習目標與內版容。
這是思權政課的根。不能貪求花里胡哨,吸引人眼球,而捨本逐末,喪失思政課最本真的意義。

2、在每堂課清晰的重點內容之上,要注意融入時代元素。
雖然我們的教材中,對每一知識點的梳理是不變的,歷史也不容改變,但日新月異的是我們身處的時代,這就要求教師能結合當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把書中知識講活講通講到生活中去。

3、把握學生思想認識動態,摸清學生生活最關心最迷茫的問題,使講課內容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希望能通過思政課的教育,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好個人的理想信念,引導他們能夠保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永遠努力奮斗,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閱讀全文

與黨課培訓與思政課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