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技能課程 > 病媒生物防制技術培訓

病媒生物防制技術培訓

發布時間:2021-01-03 13:53:03

❶ 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業務介紹

傳染病防治所
傳染病防制所由疾病監測與疫情信息管理科、免疫規劃管理科、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科、病毒檢驗科和微生物檢驗科五個科室構成,承擔著全市各類急性傳染病防制和突發傳染病疫情的應急處置重任,是全市傳染疾病研究和技術指導中心。擁有分子流行病學和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學科2個市級重點學科。
擁有國家流感網路監測實驗室、HIV抗體確證實驗室、細菌性傳染病檢測實驗室、公共衛生微生物檢測實驗室、分子生物學檢測實驗室、湖北省非典型性肺炎平行檢測實驗室等多個國家及省級認可的實驗室。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2人,實驗室擁有熒光定量PCR儀(實時)、梯度PCR儀、電泳系統、凝膠圖像分析系統、二級生物安全櫃、全自動核酸提取儀、Nanodrop 2000核酸濃度測定儀、菌毒種凍干設備、熒光倒置顯微鏡、超速冷凍離心機、梅里埃核酸定量檢測系統、流式細胞計數儀等一系列先進的檢測設備。
在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手足口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及時查明致病病原,在疫情處理過程中屢建戰功。應用免疫熒光技術、酶聯免疫技術、聚合酶鏈反應(PCR)、Real-time PCR、分子克隆技術及生物信息學分析技術等,可檢測的項目涵蓋了呼吸道病毒、胃腸炎病毒、腸道病毒、蟲媒病毒、肝炎病毒及其它血液傳播病毒等20餘種病毒。在完成監測和檢測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不斷提高檢驗技術和水平平,在2010年艾滋病、輪狀病毒研究方面喜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傳染病防治研究所圍繞全省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中心工作,建立了科學、完備、快捷、准確的流行病學、病原學、血清學調查體系和傳染病信息網路,能為上級行政部門制定傳染病防治對策和突發傳染病應急處理及時提供調查數據和實驗室數據。為採取正確的防制對策、及時控制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使全市應對突發緊急疫情以及對新發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的快速反應能力明顯提高。
主要職責
1、制訂全市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和方案;
2、對傳染病疫情開展網路實時監控,並定期開展分析評價及預測預報;
3、開展對相關傳染病的監測,暴發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理及其效果評價;
4、協助武漢市衛生局制定和組織實施免疫預防規劃;
5、負責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供應、應用效果的監測和評價;
6、調查和掌握我市主要病媒生物的種群分布、生態習性和季節消長情況;
7、組織開展消毒監測工作;
8、開展病原微生物和衛生微生物的檢驗,進行血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9、指導、培訓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開展各項傳染病防制工作, 如傳染病疫情報告、傳染病監測和暴發疫情的調查處理工作、計劃免疫、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以及實驗室檢驗工作。
血吸蟲病防治所
武漢市血吸蟲病防治所是全市血吸蟲病、碘缺乏病、瘧疾及其他寄生蟲病防治、科研和培訓的權威專業機構。
1、負責全市血吸蟲病、碘缺乏病、瘧疾及其他寄生蟲病防治工作規劃、防治策略、技術方案及相關工作項目技術規范和管理辦法的制訂;
2、負責全市防治工作技術指導、質量控制、檢查督導、效果評價和技術培訓
3、開展疫情監測、信息管理、健康教育及專題流行病學調查和流行趨勢預測,預防和處置重大疫情;
4、開展本領域應用性科學技術研究和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相關防治技術服務及咨詢
5、承擔市血吸蟲病專家咨詢委員會日常工作。
所內設有血吸蟲病防治科和地方病防治科。
血吸蟲病防治科工作職責
1、負責制訂全市血吸蟲病防治策略、防治規劃、年度計劃和技術方案,並組織具體實施;
2、督導各項防治措施的落實與預防和控制效果的考核評估;
3、負責進行血吸蟲病流行情況調查和流行趨勢預測及其他專題流行病學調查,開展防治技術指導、質量控制,提供防治技術服務及咨詢;
4、負責全市血吸蟲病防治專業人員的業務培訓,積極宣傳、普及血吸蟲病防治知識;
5、開展血吸蟲病疫情監測、信息管理和重大疫情的處置。參與大型建設項目血吸蟲病衛生學評價及全市血防重點項目的規劃、技術指導和論證評審;
6、開展血吸蟲病應用性科學技術研究和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推廣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承擔國家、省、市科研、防治和技術培訓項目;
7、負責全市與血吸蟲病相關疑難雜症的鑒別診斷,承擔市血吸蟲病專家咨詢委員會日常工作。
地方病防治科工作職責
1、負責制訂全市碘缺乏病、瘧疾等其他寄生蟲病防治策略、防治規劃、年度計劃和技術方案,並組織具體實施;
2、督導各項防治措施的落實與預防和控制效果的考核評估,進行全市地方病、瘧疾及其他寄生蟲病業務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工作;
3、開展蟲種分布調查、流行情況調查和流行趨勢預測及其他專題流行病學調查,提供相關技術服務及咨詢;
4、進行疫情監測、信息管理和重大疫情的處置。
5、開展應用性科學技術研究和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推廣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承擔國家、省、市科研、防治和技術培訓項目;
6、向社會提供瘧疾、絲蟲病、蛔蟲、鉤蟲、饒蟲、鞭蟲等寄生蟲和碘缺乏病的鑒定及防治知識咨詢;
7、開展兒童甲狀腺檢測、人體碘營養狀況評價、鹽碘監測、兒童智商水平測試等各項工作。
艾滋病防制所科
艾滋病防制所科是承擔全市艾滋病監測管理、防治工作組織實施、質量控制、專題調查、科學研究、業務指導、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以及為衛生行政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任務的業務科室。艾滋病防制所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監測管理科、干預指導科、確證實驗室、中蓋艾滋病項目辦公室、湖北省100%安全套項目辦公室。
一、主要工作職責:
(1)協助市衛生局組織制訂預防控制艾滋病的政策、法規,並提供科學依據。
(2)參與艾滋病全市防治規劃的制訂、實施與評價,組織協調制定有關技術策略與措施,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
(3)對全市艾滋病的監測和艾滋病實驗室檢測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和質量控制,組織制訂有關技術標准、規范和方案,並督導檢查實施。
(4)組織開展艾滋病疫情和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和預測,承擔艾滋病疫情報告管理,負責收集、交流全市有關艾滋病預防與控制的信息。
(5)為全市專業技術人員艾滋病防治培訓及有關部門開展宣教培訓提供技術指導,組織製作有關艾滋病預防與控制培訓教材和宣傳教育資料。
(6)組織開展艾滋病防治策略、流行病學、健康教育與干預、治療與關懷、艾滋病病原學、免疫學及實驗室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廣應用。
(7)組織開展中蓋艾滋病項目工作。
(8)承擔武漢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日常工作;承辦武漢市有關政策研討、經驗交流等活動的組織安排及上級單位交給的其它任務。
(9)組織指導開展湖北省100%安全套項目工作。
中蓋艾滋病項目工作職責
湖北武漢中蓋艾滋病項目目標是減少高危人群中的高危行為和HIV新發感染數量,並將有效的艾滋病預防策略推廣到其他地區。目標人群包括男男性行為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項目擬通過促進疾控、醫療等部門與社會組織(小組)之間的合作,針對目標人群開展預防干預(動員檢測與咨詢)和陽性管理(流調、隨訪、關懷、抗病毒治療等),盡可能多的發現HIV陽性並強化干預與管理,從而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省娛樂場所100%安全套使用項目工作職責
在全省范圍內的娛樂場所中大力開展預防艾滋病推廣使用安全套性病的宣傳,對娛樂場所服務人員實施預防艾滋病推廣使用安全套的行為干預措施、實現在100%的娛樂場所、100%的營業時間、100%的從業人員使用安全套。
二.業務概況
一艾滋病監測管理
1、常規疫情監測。根據疫情發生發展的規律,對不同對象進行監測和檢測,以及時掌握艾滋病流行情況。
2、突發疫情處理。對突然發生的艾滋病疫情,及時進行調查處理,摸清發生原因和傳播方式,提出相應對策,阻止疫情擴散。
二艾滋病防治方案、技術工作規范制訂和實施
1、根據艾滋病疫情發展和預防控制工作需要,制訂相關的防治方案或技術工作規范,以提高防治能力,並使防治工作得以規范化、程序化。
2、根據已經制訂的防治方案或工作規范,組織落實全市各項防治措施,督促實施進程,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三艾滋病防治質量控制
1、運用各種評價方法,對防治方案和具體措施實施情況進行過程評價和最終評價,效益―效果分析,為防治策略制訂和調整提供依據。
2、根據有關工作規范和實驗室評價體系,參與實驗室質量評價。對艾滋病篩選實驗室進行質量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核發資格證書。
3、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和制訂相關的方案和規范,修正原有措施,以適應防治工作需要。
四艾滋病防制專業隊伍建設
1、專業人員知識更新。會同有關部門,通過繼續教育,舉辦學術講座,參加學術交流及專題研究,不斷提高專業人員業務能力,更新專業知識,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2、先進技術引進吸收。通過不同途徑,不斷掌握最新的各種技術手段,服務於防治工作,提高現有的技術和服務能力。
慢性病防治所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NCD)簡稱慢性病是指以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為代表的,起病隱匿,病因復雜,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學病因證據,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從預防和健康促進的目標來看,慢性病就是針對那些符合具有遷延性、無自愈性和很少完全治癒性等特點,具有可預防性,並且在死亡、發病與經濟損失上呈現顯著性負擔的疾病。
慢性病預防控制的任務是建立健全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滿足居民健康需求的慢性病防治體系,積極推行以健康促進策略為依據、公共衛生措施為主導、社區綜合防制為平台的慢性病預防控制戰略,降低人群危險因素水平,遏制慢性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趨勢,減少早卒,提高生命質量,延長健康期望壽命,達到控制慢性病的總體目標。
社區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制所(簡稱慢病所)承擔著武漢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是武漢市衛生局慢性病預防控制重點學科,包括三個科室:監測評價科、實施指導科和學校衛生科。主要工作為:居民死亡、重點慢性病和行為危險因素監測、慢性病綜合防治、學校衛生和傷害控制等,通過監測、干預和評估以控制慢性病的發生發展,保護人民健康。
主要工作職責:
1. 制訂全市慢性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及技術規范;
2. 對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各級醫療衛生單位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實施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
3. 開展居民死因監測和評價工作;
4. 開展傷害和重點慢性病監測和評價工作;
5. 定期開展慢性病相關危險因素監測工作;
6. 開展慢性病綜合防制和評估工作;
7. 對社區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工作進行指導與評估;
8. 開展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
9. 開展青少年健康監測和常見病防制;
10.慢性病防制相關適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衛生檢測檢驗所
衛生檢測檢驗所由食品衛生、環境衛生、放射防護三個科室構成,負責履行政府公共衛生技術管理職能和向社會提供公共衛生技術服務。主要承擔武漢市食品、生活飲用水、公共場所、化妝品、室內空氣、放射相關的衛生學監測檢驗、評價及衛生技術咨詢服務。
衛生檢測檢驗所的衛生檢驗檢測實驗室是湖北省首批計量認證合格單位,並於2005年通過了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L)實驗室認可,衛生檢測檢驗專業於2007年被評為市級重點學科。
衛生檢測檢驗所擁有完善的學科隊伍,現有碩士以上學歷人員13人,占職工總數的33%,擁有高級職稱人員8人,占職工總數的22%。四百餘項檢測項目通過了資質認定和國家實驗室認可,並擁有價值1000餘萬元的各類儀器設備。主持了多項衛生檢驗相關國家標准方法制訂和衛生檢驗相關的科研課題,在化學性食物中毒的實驗室檢測、黃麴黴毒素的檢測等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生活飲用水監測、潔凈廠房檢測、糧食及蔬菜中的農葯殘留分析等方面處於省內領先水平。
衛生檢測檢驗所工作職責
1、組織開展營養與食品衛生、環境衛生、放射衛生的衛生學監測檢驗、評價及衛生技術咨詢服務;
2、建立食物中毒、環境污染、放射污染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指導和參與全市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和處理;
3、組織開展對全市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環境意外污染、放射性污染、食物中毒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發展和分布規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預防控制對策研究;
4、組織開展全市各人群營養與食品安全、環境衛生質量與人體健康等公共衛生專題調查研究;提高公共營養水平和環境安全水平;
5、開展國內、外合作與技術交流,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不斷提高檢測檢驗和評價水平;
6、負責對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檢驗人員進行業務技術指導和培訓;
7、組織全市公共衛生相關從業人員的健康體檢和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監護工作;
8、保質保量如期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武漢市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
健康教育所
健康教育所承擔全市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業務技術指導和效果評估工作,承擔本單位對外宣傳和健康教育傳播材料的設計與製作工作。市健教所下設二個科室:健康促進科、宣傳科,現有在職人員12人,具備公共衛生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專業人員6人,佔50%,其中碩士學歷3人,本科學歷3人,具有高級職稱的2人,中級職稱4人。主要設備有數碼攝像機、非線編輯機、計算機、激光列印機、復印機、速印機、投影儀、彩色列印機、彩色掃描儀、數碼照相機等滿足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的設備。
健康教育所工作職責及內容
一、技術咨詢與政策建議
1.開展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理論、方法與策略研究,為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劃、部門規章和技術規范等提供技術咨詢與政策建議。
2.為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工作規劃、計劃、方案和考核評估標准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二、業務指導與人員培訓
負責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機關、學校、社區、企業、媒體及下級健康教育機構的業務指導,組織開展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有關人員的培訓。
三、理論及方法研究
開展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領域的理論、方法與策略研究,探索不同場所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策略,總結科學、有效的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適宜技術,並進行推廣、交流。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傳播
1.開展轄區內健康教育需求調查,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轄區內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活動。
2.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大眾媒體、健康教育宣傳欄和組織現場活動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轉播。
3.設計、製作和使用傳播材料。
五、信息管理與發布
1.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健康相關信息,形成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為媒體和相關機構提供信息源。
2.圍繞轄區內主要健康問題,製作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利用多種渠道,有針對性地向轄區公眾發布。
六、監測與評估
開展健康危險因素和健康素養監測,開展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需求與效果評估,及時發布監測與評估結果。
預防醫學門診部
預防醫學門診部由體檢中心和預防接種門診兩個部門組成。負責履行從業人員預防性健康檢查和放射工作人員職業性健康檢查以及各類二類疫苗的預防接種服務。
預防醫學門診部擁有完善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現有本科學歷以上人員14人,占部門職工人數的56%。擁有副主任醫師4人,占部門職工人數的16%。體檢中心實驗室通過了計量認證,並擁有價值近百萬元的各類儀器設備,以供體檢的血液及腸道檢查。
體檢中心承擔了全市食品、公共場所、葯品及飲用水等從業人員的健康體檢工作,並為檢查合格者辦理健康證;同時負責全市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性健康體檢並出具檢查結果與評價。
預防接種門診負責實施人用狂犬病疫苗、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二類疫苗的預防接種和咨詢服務。在國家制定、實施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的診療規范前,我預防接種門診部率先制定並實施了狂犬病暴露後的診療規范,並在全市進行了推廣應用,隨後參與了國家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診療規范的制定和實施。預防接種門診還與傳防所的計劃免疫科和病毒科等相關科室合作,參與了國家十一五重點科研項目的研究,目前正在進行多項相關課題的研究活動。
預防醫學門診部工作職責:
1.負責從業人員預防性健康檢查,並為體檢合格者辦理健康證。
2.負責全市放射工作人員職業性健康檢查並出具檢查結果與評價。
3.實施人用狂犬病疫苗、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二類疫苗的預防接種和咨詢服務。
4.開展省內外合作與技術交流,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不斷提高檢查、評價水平和診療效果。
5.負責對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相關人員進行業務技術指導和培訓。
6.保質保量如期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❷ 河南省手足口病等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應急預案(試行)

你要列印?還是?下面就是。如果列印保存word就行了。

1、總則
腸道病毒是人類最常見的病毒,是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個屬,主要包括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腸道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病毒等,共有70多個血清型,易致任何年齡段的人類和某些哺乳動物發病。該類病毒往往在人類胃腸道細胞侵襲繁殖,然後通過血液侵襲其他器官,引起各種典型或不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呼吸道感染、皰疹性咽峽炎、出疹性疾病、手足口病、無菌性腦膜炎、心臟疾患、流行性肌痛、嬰兒腹瀉、急性流行性結膜炎等。
腸道病毒傳染性強,易引起暴發或流行,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其中,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可在托幼等嬰幼兒集中的機構與家庭引起暴發和局部流行。少數患者可並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為有效做好我區手足口病等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制定本預案。
1.1目的
有效和及時預防、控制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暴發和流行,指導和規范全區范圍內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疫情的應急處理工作,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公眾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眾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
1.2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河南省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辦法》、《焦作市手足口病等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應急預案(試行)》、《焦作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與應急處理辦法(試行)》等有關規定,制定本預案。
1.3工作原則
政府領導,部門配合;依法防控,科學應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群防群控,分級負責;快速反應,高效處置。
1.4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於在全區范圍內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身心健康嚴重損害的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暴發和流行且達到本預案規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標准時,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單位開展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
2、應急組織體系及其職責
2.1衛生行政部門
根據疫情等級,衛生行政部門在建議同級人民政府成立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同時,要迅速成立防控工作指揮小組,其職責是:在同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負責組織、協調轄區內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應急處理工作,統一調配應急技術力量和應急物資,組織實施各項防控措施;組織專業隊伍培訓和疫情應急處置演練;對疫情的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向同級政府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本轄區內發生的疫情應急處理情況。
2.2 應急處置專家小組
為了及時有效快速控制疫情,區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成立相應的應急處置專家小組:
⑴醫療救護專家小組。主要由傳染(感染)科、內科、兒科、急診科等專科的專家組成,參與病人的醫療救治。
⑵預防控制專家小組。由流行病學、病媒生物防制和衛生監督等專業人員組成,參與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應急處置工作。
⑶檢測技術專家小組。由病原學和血清學等方面檢驗專家組成,負責病原學、血清學樣本的採集、運送、檢測及結果的判定等。
2.3 應急處置專業技術機構
2.3.1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疫情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信息上報;開展疫情監測工作,參與和指導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疫區消毒;負責病例樣本的採集、檢測、上送;按照衛生部《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的要求,對疫情應急處理情況依照疫情的發生、發展、控制過程進行初次報告、進程報告和結案報告。
2.3.2 醫療機構
⑴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要成立由主要領導負責的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領導小組,負責病人的醫療救治,並做好病人隔離、院內消毒、疫情報告等工作。
⑵做好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
⑶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感染性疾病科或腸道門診,負責完成門診和住院病人的登記、樣本採集、檢索和報告,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落實腸道感染性疾病防控措施。
2.3.3 衛生監督機構
衛生監督機構依法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疫情應急處置工作的衛生監督檢查,督促規范各項應急處置措施的落實。依法加大對食品、生活飲用水的衛生監督力度,加強對公共場所、托幼機構、學校等單位防控措施的監督檢查。
3、疫情分級
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內涵的釋義(試行)》,根據手足口病疫情的發生例數、流行范圍、擴散趨勢和危害程度,結合當前防控工作需要,將手足口病疫情劃分為特別重大疫情(Ⅰ級)、重大疫情(Ⅱ級)、較大疫情(Ⅲ級)和一般疫情(Ⅳ級)四級。
4、監測、預警與報告
4.1監測
4.1.1 建立區、縣、鄉三級手足口病監測網路。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制定《全區手足口病監測技術方案》,並指導各地實施。各地要按照《全區手足口病監測技術方案》要求開展手足口病日常監測工作。
4.1.2 設置監測點。根據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徵及防治工作需要,科學設置手足口病的監測點醫院(按疫情發生發展需要適時調整監測點的設置),各監測點醫院要根據手足口病發病特點和診斷標准開展病例監測,每日定時報告監測情況及收治病人的動態情況,實行「零報告」制度。在重點地區和高發季節,要加大對手足口病的監測力度和重症病例的主動搜索工作。
其它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要按照手足口病發病特點和診斷標准,開展病人篩選,發現有可疑症狀的病人要及時向轄區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4.2 預警
衛生行政部門根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供的監測信息,根據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特點,及時分析其對公眾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發展趨勢,及時做出預測,提出預防控制措施和建議,報同級政府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做出疫情預警。
4.3報告
在發生一種或幾種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暴發和流行時,區衛生局根據疫情性質和危害,可要求各醫療衛生單位進行日報告;衛生部列為法定傳染病管理的病例(如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和其它感染性腹瀉),要在24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未列入法定傳染病管理的,也要加強疫情報告與管理。一旦出現暴發疫情,達到本預案中規定的疫情分級標准時,要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要求,在2小時內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系統進行網路直報。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為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責任報告單位。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和檢疫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為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責任報告人。
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責任報告單位要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准確地報告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及其處置情況。
5、應急響應和終止
5.1應急響應原則
當轄區內疫情達到本預案中規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標准時,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分別由省、市、區三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重大疫情(Ⅱ級)、較大疫情(Ⅲ級)和一般疫情(Ⅳ級)的應急處置工作,並向當地政府提出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響應的建議。同時,要遵循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實際情況和預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時調整預警和反應級別,以有效控制事件,減少危害和影響。對事態和影響不斷擴大的事件,應及時提升預警和反應級別;對范圍局限、不會進一步擴散的事件,應相應降低預警和反應級別。
衛生行政部門及其有關部門對在托幼機構、學校或重要活動期間發生的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要高度重視,可相應提高反應級別,確保迅速、有效控制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維護社會穩定。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應急處理要採取邊調查、邊處理、邊搶救、邊核實的方式,有效控制事態發展。
各級專業機構在處置腸道病毒感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按照《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術方案(試行)》、《焦作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實施方案(試行)》以及其它相關技術方案的要求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5.2應急響應措施
5.2.1衛生行政部門
(1)組織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疫情的調查與處理。
(2)組織專家小組對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疫情性質進行評估,確認疫情的級別,提出應急反應級別的建議。
(3)應急控制措施:根據需要組織開展應急疫苗接種、預防服葯、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隔離、疫區檢疫或交通封鎖等應急控制措施。
(4)督導檢查:區衛生局組織對全區或重點地區的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導和檢查。
(5)發布信息:按照「公開、透明、及時、准確」的原則和《衛生部法定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方案》、《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切實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豫政辦明電[2008]83號)的規定,省衛生廳是我省發布疫情的唯一單位,負責向社會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疫情信息,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同時配合宣傳主管部門做好輿論宣傳和引導工作。未經省衛生廳認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散播有關疫情的消息。
(6)技術標准和規范的培訓:區衛生局針對衛生部、省衛生廳新制定的有關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技術標准、規范和防控指南等,及時組織開展培訓工作。
(7)普及衛生知識:針對事件性質,有針對性開展衛生知識宣教,提高公眾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
(8)進行事件評估:組織專家對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處理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所採取的措施、效果評價等。
5.2.2醫療機構
(1)開展病人接診、收治和轉運工作,實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類管理,對疑似病人及時排除或確診。
(2)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標本的流行病學調查,做好標本採集工作。
(3)做好醫院內消毒、隔離、個人防護、醫療垃圾和污水處理工作,防止院內交叉感染和污染環境。
5.2.3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1)信息收集與報告: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做好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信息收集與分析工作,並根據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通過中國疾病信息報告系統開展網路直報或日報告。
(2)流行病學調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到達疫區現場後,應盡快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提出並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對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攜帶者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調查,查明傳播鏈,並向相關地方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通報情況。
(3)實驗室檢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按有關技術規范採集標本,或指導醫療機構進行標本採集,開展實驗室檢測,如不具備條件,可送上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檢測。
(4)技術培訓: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轄區內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應急處理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
5.2.4衛生監督機構
(1)在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開展對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相關單位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應急處理各項措施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
(2)圍繞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應急處理工作,開展食品衛生、環境衛生、職業衛生等的衛生監督和執法稽查。
(3)協助衛生行政部門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應急工作中的違法行為。
5.2.5非疫區地區的應急反應措施
未發生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疫情的地區應根據其鄰近地區疫情的性質、特點、發生區域和發展趨勢,分析本地區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保持與疫區地區的聯系,及時獲取相關信息。
(2)組織做好本轄區應急處理所需的人員與物資准備。
(3)加強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監測和報告工作,必要時建立專報制度。
(4)開展防治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提高公眾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5.3應急響應的終止
疫點(區)在各項防控措施均己落實,最後一例病例治癒後,經過一個最長潛伏期無新病例出現時可解除應急響應。當轄區所有的疫點、疫區宣布解除後,方可終止本轄區的應急響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區終末消毒合格,由啟動應急響應的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6、善後處理
6.1後期評估
疫情結束後,衛生行政部門應在本級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有關人員對疫情的處理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疫情、現場調查處理、病人救治、措施效果、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評估報告上報本級政府和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
6.2獎勵
衛生行政部門可對在應急處置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
6.3責任
對在疫情監測、報告、調查、處置過程中,有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等行為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7、保障措施
7.1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應對能力
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監測、消毒處理和實驗室檢驗的能力;加強對醫務人員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識的培訓,要求每一位接診醫務人員都要掌握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診療、預防控制和流行病學調查的相關知識,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早期發現病人的意識、能力和診療水平,切實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7.2 完善檢測網路,提高檢測能力
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均應建立腸道病毒感染等急性傳染病檢測實驗室,專人負責,並選擇技術水平高、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承擔檢測工作。
7.3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
(1)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科研機構要完善有關生物安全規章制度,配備必要的人員,健全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使生物安全管理做到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2)開展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檢測工作的實驗室必須符合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有關規定和要求,依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則(WS 233-2002)》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等規定開展工作。
(3) 各醫療衛生機構要對專業人員進行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提高專業人員生物安全防護意識和能力。
7.4 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措施落實
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開展對腸道病毒感染防控措施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和指導,特別加強對重點地區的督導和檢查,督查應急預案制定、業務培訓、技術演練、疾病監測、疫情報告、傳染病預檢分診及疫情現場控制等措施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玩忽職守的人員要嚴肅處理。
7.5 做好物質儲備,保障經費支持
衛生行政部門要合理安排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應急工作經費,做好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包括防護用品、應急預防性葯物、抗病毒治療和對症治療葯品、消殺葯械、檢測試劑等物資。
8、預案的制訂
7.1本預案由區衛生局組織制訂,並定期進行評估,根據疫情形勢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更新、修訂和補充,並由區衛生局按規定公布。
7.2可能發生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流行的區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本預案的規定,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組織制訂本地區工作方案。
9、 預案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區衛生局負責解釋。
10、 預案實施的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❸ 天津市病媒生物防治培訓合格證有限期是多長

市愛衛會辦公室已經向89家企業頒發了《天津市從事病媒生物防治專業經營服務行政許內可證》。按照市愛容衛會辦公室頒布的《天津市從事病媒生物防治專業經營服務行政許可實施辦法》中「行政許可證」有效期為兩年的規定,

兩年!!!!!!!!!!!!

閱讀全文

與病媒生物防制技術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