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豬苓在什麼地方生長
豬苓在我國分布較廣。主要分布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湖南、四川、貴州、陝西、青海、寧夏。主產於河北贊皇、平山、武安、涉縣、阜平、淶源、赤城、蔚縣、崇禮、圍場、平泉;山西陽曲、文水、交城、沁水、武鄉、黎城、介休、靈石、岢嵐、五台、應縣、霍縣、興縣、汾陽、嵐縣、左權、代縣、孟縣、吉縣、和順;內蒙古寧城、克什克滕、喀喇沁旗;吉林輝南、集安、通化、柳河、長白、撫松、靖宇、延吉、汪清、敦化、龍井、樺甸;黑龍江雙鴨山、穆棱、黑河、鐵力、寧安;湖南瀏陽、平江;四川灌縣、北川、旺蒼、洪雅、峨邊、屏山、滎經、理縣、金川、沐川、天全、茂汶、小金、美姑、平武、南坪、馬邊;貴州遵義、習水、德江、印江、赫章、威寧;陝西周至、寶雞、太白、鳳縣、寧陝;青海湟中、互助、循化、貴德、興海;寧夏涇源、隆德。(常用中葯材)
豬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樹花屬要用真菌。子實體大或很大,肉質、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圓形白色至淺褐色菌蓋,一叢直徑可達35cm。菌蓋圓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邊緣內卷,被深色細鱗片,寬1-4cm。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後草黃色。孔口圓形或破裂呈不規則齒狀,延生,平均每毫米2-4個。孢子無色,光滑,圓筒形,一端圓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野生豬苓生於茂密的森林地下,除了產生子實體的短暫時間之外,多數情況下沒有地上部分作為標志,因而給野外採挖帶來了一定困難。豬苓多在夏秋多雨季節產生子實體,產生率大約是10%-15%,這是發現豬苓的最佳時機。
意見建議:應選擇闊葉林或混交林,在純松林中沒有豬苓分布,樹種以椴樹、樺樹、楓樹、櫟樹類、柞樹、榛樹類等為好。子實體即為豬苓蘑菇,特點是有較大的主幹生成,而後反復分枝,上面長滿了小蘑菇,表面雪白,高於地10-750px,3-5天後開始變色腐爛,逐漸由白色變為淡褐色至褐色,最後可干縮成為烏黑色。由於豬苓的子實體具有大而多分枝的特點,與其他菌種的蘑菇有明顯的不同,即使干縮成烏黑色,有經驗的葯農也不難將之辨別出來。野生豬苓一般埋藏較淺者才生長出子實體,在子實體的下方只要除掉蓋於表面的腐爛枝葉和浮土通常就可以看到豬苓。
Ⅱ 豬苓栽培技術 方法
豬苓別名野豬食、野豬糞、野豬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菌核,是我國傳統的稀有中葯材,味甘、淡,性平,主要含麥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有利尿滲濕、通淋退腫等功效,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蝕等,還有一定的抗腫瘤、防治肝炎的作用。豬苓以野生品供應市場,近幾年產區過度採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勢。現將其人工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選地與整地
1、選地:在原始闊葉林、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栽培,如樺、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針葉林內。選擇海拔1000-2000米的陰坡地或半陰半陽坡地,坡度15-45度,土壤以厚20厘米以上的腐殖質土層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要在40%左右,鹽鹼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2、整地:選地後順坡挖窩(亦稱窖),長度70厘米,寬度60厘米,窩深18-20厘米,窩距50厘米。
二、材料(以每平方米計)
⑴豬苓菌種3瓶;⑵蜜環菌種3瓶;⑶菌材木棒直徑5-10厘米、長50厘米;⑷豬苓生長素;⑸闊葉樹葉;⑹樹葉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三、繁殖方法
1、窩底鋪樹葉厚2-3厘米,將蜜環菌掰成1-2厘米的小塊均勻撒在樹葉上,再把豬苓生長素均勻撒在樹葉上,把菌材(木棒)擺在撒好蜜環菌的樹葉上,菌材間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將菌材間距填平,將豬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塊狀,均勻擺放菌材兩側和端頭上,然後蓋厚3厘米左右的樹葉,樹葉上蓋厚10厘米左右的腐殖土,最後窩頂再蓋樹葉。
菌種栽培豬苓的關鍵在於豬苓菌種的質量。優質豬苓菌種菌絲粗壯,表面有網狀菌根,菌絲萌發力強,成功率高,地溫15℃以上點播5天菌絲定植,20-30天菌絲向土中延伸呈根網狀,60天開始在樹葉及土層中形成白色球星幼苓。購買菌種應認清優劣,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2、溫度:豬苓在地下10厘米深處平均地溫達9.5℃即可萌發,在18-22℃生長最快,超過28℃生長緩慢,低於9℃、超過30℃停止生長。
四、採收與加工
1、用純豬苓菌種播種的成熟期約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為5-6年),當豬苓色黑質硬(稱老核)時,可於春季4-5月或秋季7-9月採收。
2、加工:將收獲的豬苓菌核去掉雜質,刷洗干凈,曬干,即為商品葯材。裝入麻袋或竹筐,放在乾燥通風處保存待售。豬苓外皮呈烏黑色光澤、體重、堅實、斷面潔白或黃色者為優級品 一般認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當年新生苓。菌核的顏色只能作為鑒定豬苓生長年限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惟一的依據。 2.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地形地勢 野生豬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而雲南省的點蒼山,海拔2700-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布,認為與當地受孟加拉海洋性氣候影響有關。各地條件不同,坡向分布也有差異,一般東南及西南坡向分布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布。 (2)植被 豬苓主要生於林下樹根周圍,常見樹種有柞、樺、槭、櫞、榆、楊、柳、楓、女貞子等闊葉樹,或針闊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內,以次生林為最多。 (3)土壤 在山林中腐殖質土層、黃土層或砂壤土層中,均有豬苓生長,但以疏鬆的腐殖土層中,生長豬苓為多,pH4.2-6.6。土壤肥沃,菌核大,分叉少,稱豬屎苓;土質瘠薄,結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餅狀,稱雞屎苓。同一窩中豬屎苓分布在下層,雞屎苓分布在上層。 (4)溫度 豬苓對溫度的要求比較嚴格。陝西漢中地區,地下5厘米處的地溫在8-9℃時開始生長,平均地溫在12℃左右時新苓已經增大,月平均地溫14-20℃時新苓萌發最多,增長最快。22-25℃時,形成子實體,進入短期夏眠。秋末冬初,當地下5厘米處,溫度降至8℃以下時,則進入冬眠期。 (5)水分 豬苓對水分需求較少,土壤含水量在30-50℃時,適於豬苓生長。 (三)栽培技術 豬苓的栽培方法較多,但目前採用固定菌床栽培與活動菌材伴栽,這兩種方法較好,接菌率高,春栽當年即可生長新苓。 1.培養菌材與菌床 (1)培養菌枝 選直徑1-2厘米的闊葉樹枝條,或砍菌材時砍下的枝條用來培育菌技。一年四季都可培養,但以3-8月份為好。北方地區應在4月中旬至6月初進行。南方氣溫高,在3月下旬至5月開始培育。先將樹枝削去細枝、樹葉,斜砍成7-10厘米小段。然後將樹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鍾,以便有利於密環菌生長。挖30厘米深、60厘米見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鋪1層薄樹葉,然後擺放2層樹枝,覆蓋1層薄腐殖上(以蓋嚴樹枝為准)。採挖野生密環菌索,或選無雜菌污染已培養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種,擺在樹枝上,覆土後在菌種上再擺2層樹枝,用同法培養6-7層,最後覆土6-10厘米,並覆1層樹葉保濕。大約需培養40天。 (2)培養菌材及菌床 一般闊葉樹都可用來培養密環菌,但以木質堅實的殼斗科植物最好,如槲櫟、板栗、栓皮櫪等樹種。選擇直徑5-10厘米的樹干,鋸成40-60厘米長的樹棒,在樹棒上每隔3-5厘米砍一魚鱗口,砍透樹皮到木質部。 培養菌材:挖坑深50-60厘米,大小以培養菌材數量而定,一般以100-200根樹棒為宜。底鋪1層樹葉,平擺樹棒1層,兩根樹棒間加入菌枝2-3根,用土填好空隙,用此法擺放4-5層,頂上覆土10厘米厚。 培養菌床:一般在6-8月培養菌床,挖深30厘米、長寬各60厘米的坑,坑底光鋪1層薄樹葉,擺新鮮木材3-5根,棒間放菌枝2-3段,蓋1層薄沙土,如法培養上層,穴不宜過大,每穴5-10根菌株為宜,然後蓋土10厘米。 2.選種 栽培豬苓用菌核作種,以灰褐色、壓有彈性,斷面菌絲色白、嫩的鮮苓作種,白薯栽後腐爛,不能作種,黑苓生殖能力差也不宜作種。 3.栽培時間 可在封凍前或經年初春解凍後4-5月份栽培。 4.栽培方法 (1)菌材伴栽 挖邊長50厘米、深40厘米的穴,穴後鋪1層樹葉,放入3根已培養好的菌材,材間間隔2-3厘米,將作種菌核放在菌材之間密環菌旺盛的地方,用樹葉填滿菌材間空隙,依法擺放土層,再蓋1層樹葉,上面覆土10厘米。 (2)固定菌材栽培 栽培時挖開已培養好的菌床,取出上層菌棒、下層菌材不動,在材間接入菌核後,用樹葉填滿材間空隙,用菌材伴栽法栽上層,覆土10厘米。 (四)採收加工 栽培後第三、四年秋季收獲,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和菌核,選灰褐色、核體松軟的菌核,留作種苓。色黑變硬的老核,應除去泥沙,曬干入葯
Ⅲ 陝西豬苓種的價格多少
朱苓
Ⅳ 請問哪裡供應密環菌種,豬苓種以及種植技術。合作也可以。
在網上幫你找了一篇豬苓的種植技術,或許對你有用。
登陸葯材客官方網站,點「資訊 - 種植養殖 - 菌藻類」
或訪問下面的網址
Ⅳ 怎樣用苓種進行豬苓栽培
由於豬苓是真菌營養型,需要依靠蜜環菌提供營養。栽培時採用方法和天麻相似。
栽前先培育蜜環菌菌材,截鋸成60厘米長、10厘米粗的帶皮木段,在上邊砍3~4行魚鱗口,用長有蜜環菌的朽樹根,或栽天麻用過的老菌材作菌種。挖長寬各70厘米,深50厘米的坑,將木段順放坑中,分兩層,下層3根新木段,2根老菌材。木段(新菌材)與老菌材相間排列,上層5根全為新木段,排放好,填些樹枝樹葉並覆土填空。在上層木段上堆土10~15厘米。在土溫25℃左右,蜜環菌生長快。1~2個月菌材即長好。一窩菌材可供栽兩窩豬苓用。
種苓要用土埋好防水分散失,栽時菌材上部的5根可在附近栽一窩豬苓用,下部的5根即在原地栽一窩。一般一根菌材上壓放5~8塊苓種,將苓種緊貼菌材多菌索處,以利其建立營養關系。菌材間距離8~10厘米,放好苓種填腐殖質土,輕壓,不留空隙,松緊適度。覆土10~15厘米,上邊再蓋一些枯枝落葉,使高出地面。
栽後管理。在山林中栽培,栽後不用管理,不施肥,不澆水,不鋤草,保持野生狀態。在平原地區,由於北方春季乾旱,有時土壤濕度太低。室內箱栽因蒸發量大,可適當灌水或噴水保濕。為使苓種與蜜環菌建立良好關系,栽後不要經常翻看。一般只要菌材本身無其他雜菌,用菌材伴栽的苓窩均能成活。據陝西省漢中地區葯材公司李世全等人1981報道,在勉縣不同海拔地區布五個點,人工栽培147窩,經觀察全部成活,沒有空窩。栽培兩年後可以收挖,加工方法較簡單。去掉菌核外泥沙及蜜環菌菌索,曬干、晾乾或烘乾均可。一般兩千克鮮豬苓可得1千克商品。
Ⅵ 陝西什麼地方有買豬苓種子的
你
Ⅶ 陝西今年豬苓的價格
今年留壩賣六十三一斤
Ⅷ 豬苓怎樣種植可以高產
豬苓別名野豬食、野豬糞、野豬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菌核,是我國傳統的稀有中葯材,味甘、淡,性平,主要含麥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有利尿滲濕、通淋退腫等功效,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蝕等,還有一定的抗腫瘤、防治肝炎的作用。豬苓以野生品供應市場,近幾年產區過度採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勢。現將其人工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選地與整地
1、選地:在原始闊葉林、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栽培,如樺、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針葉林內。選擇海拔1000-2000米的陰坡地或半陰半陽坡地,坡度15-45度,土壤以厚20厘米以上的腐殖質土層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要在40%左右,鹽鹼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2、整地:選地後順坡挖窩(亦稱窖),長度70厘米,寬度60厘米,窩深18-20厘米,窩距50厘米。
二、材料(以每平方米計)
⑴豬苓菌種3瓶;⑵蜜環菌種3瓶;⑶菌材木棒直徑5-10厘米、長50厘米;⑷豬苓生長素;⑸闊葉樹葉;⑹樹葉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三、繁殖方法
1、窩底鋪樹葉厚2-3厘米,將蜜環菌掰成1-2厘米的小塊均勻撒在樹葉上,再把豬苓生長素均勻撒在樹葉上,把菌材(木棒)擺在撒好蜜環菌的樹葉上,菌材間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將菌材間距填平,將豬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塊狀,均勻擺放菌材兩側和端頭上,然後蓋厚3厘米左右的樹葉,樹葉上蓋厚10厘米左右的腐殖土,最後窩頂再蓋樹葉。
菌種栽培豬苓的關鍵在於豬苓菌種的質量。優質豬苓菌種菌絲粗壯,表面有網狀菌根,菌絲萌發力強,成功率高,地溫15℃以上點播5天菌絲定植,20-30天菌絲向土中延伸呈根網狀,60天開始在樹葉及土層中形成白色球星幼苓。購買菌種應認清優劣,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2、溫度:豬苓在地下10厘米深處平均地溫達9.5℃即可萌發,在18-22℃生長最快,超過28℃生長緩慢,低於9℃、超過30℃停止生長。
四、採收與加工
1、用純豬苓菌種播種的成熟期約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為5-6年),當豬苓色黑質硬(稱老核)時,可於春季4-5月或秋季7-9月採收。
2、加工:將收獲的豬苓菌核去掉雜質,刷洗干凈,曬干,即為商品葯材。裝入麻袋或竹筐,放在乾燥通風處保存待售。豬苓外皮呈烏黑色光澤、體重、堅實、斷面潔白或黃色者為優級品 一般認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當年新生苓。菌核的顏色只能作為鑒定豬苓生長年限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惟一的依據。 2.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地形地勢 野生豬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而雲南省的點蒼山,海拔2700-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布,認為與當地受孟加拉海洋性氣候影響有關。各地條件不同,坡向分布也有差異,一般東南及西南坡向分布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布。 (2)植被 豬苓主要生於林下樹根周圍,常見樹種有柞、樺、槭、櫞、榆、楊、柳、楓、女貞子等闊葉樹,或針闊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內,以次生林為最多。 (3)土壤 在山林中腐殖質土層、黃土層或砂壤土層中,均有豬苓生長,但以疏鬆的腐殖土層中,生長豬苓為多,pH4.2-6.6。土壤肥沃,菌核大,分叉少,稱豬屎苓;土質瘠薄,結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餅狀,稱雞屎苓。同一窩中豬屎苓分布在下層,雞屎苓分布在上層。 (4)溫度 豬苓對溫度的要求比較嚴格。陝西漢中地區,地下5厘米處的地溫在8-9℃時開始生長,平均地溫在12℃左右時新苓已經增大,月平均地溫14-20℃時新苓萌發最多,增長最快。22-25℃時,形成子實體,進入短期夏眠。秋末冬初,當地下5厘米處,溫度降至8℃以下時,則進入冬眠期。 (5)水分 豬苓對水分需求較少,土壤含水量在30-50℃時,適於豬苓生長。 (三)栽培技術 豬苓的栽培方法較多,但目前採用固定菌床栽培與活動菌材伴栽,這兩種方法較好,接菌率高,春栽當年即可生長新苓。 1培養菌材與菌床 (1)培養菌枝 選直徑1-2厘米的闊葉樹枝條,或砍菌材時砍下的枝條用來培育菌技。一年四季都可培養,但以3-8月份為好。北方地區應在4月中旬至6月初進行。南方氣溫高,在3月下旬至5月開始培育。先將樹枝削去細枝、樹葉,斜砍成7-10厘米小段。然後將樹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鍾,以便有利於密環菌生長。挖30厘米深、60厘米見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鋪1層薄樹葉,然後擺放2層樹枝,覆蓋1層薄腐殖上(以蓋嚴樹枝為准)。採挖野生密環菌索,或選無雜菌污染已培養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種,擺在樹枝上,覆土後在菌種上再擺2層樹枝,用同法培養6-7層,最後覆土6-10厘米,並覆1層樹葉保濕。大約需培養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