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息技術小故事,是課前演講的,速度求回答
信息技術教學小故事本學期我校新建了微機室,新學期剛開學,每節課,我總是要面對"老師,我的桌面上怎麼沒有word圖標","老師,我的任務欄不見了""老師,我的滑鼠沒辦法雙擊了"等一系列問題。以最後一個問題來說,初以為是滑鼠壞了,可是一檢測之下,原來是被上節課的學生在"控制面板"→"滑鼠屬性"中把雙擊速度調得非常地慢,這樣按正常的速度雙擊,滑鼠自然是毫無反應了,只好重新設置,可是過了幾天,同樣的問題總是又在另一台機子上出現。雖然有了經驗,手到病除,可是面對此起彼伏的"故障申告"聲,總感覺自己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海洋,只恨不能多生幾只手,或是學個分身術。後來,安裝了虛擬影子系統,把C盤分區.曾經有位專家以開玩笑的口吻說過「信息技術課中,學生的破壞力是與他們的信息技術能力成正比的」,幾年來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踐及機房維護經驗,使我對這句話深以為然。信息技術一上課時,常常會有學生向你報告:「老師,我的滑鼠動不了」 。「老師,我的電腦打不開」 。「老師,我的顯示器顏色不對」 。……管理好一個機房也是不容易的,我也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計算機老師發牢騷,學生經常把計算機搞的亂七八糟,有一次一個新的故障又出現了。一位學生向我報告:「老師,我的電腦顯示器上什麼都沒有顯示出來呀。」 我過去一看,典型的「黑屏」現象,有修過幾回電腦的老師一定心中有數,十有八九不是顯示鬆了,就是顯示器連線沒有接好,我心裡也是這樣想,正要低下身去,檢查顯示連線,且慢!顯示屏一角有些微光線閃過!!再定睛一看,顯示器上的指示燈是綠的,不對呀,如果是顯示出了問題,應當是指示燈變黃才是,看來顯示信號是正常的,轉念一想,恍然大悟,原來是被上一節課哪個調皮的學生把顯示器上的對比度、亮度一律調節到了0,這樣整個屏幕仍然有「顯示」,只不過顯示出來的是一片漆黑就是了,看來自然就和「黑屏」一樣了。找到了問題所在,解決的方法就很簡單了,把對比度和亮度調成正常就是,熟悉的Windows桌面立即呈現在面前。我這輕松的一調後,被旁邊的學生看到了,這可下完了,被學生發現調顯示器的方法,從此機房裡的顯示器不得安寧。許多學生經常在做眼保健操,上課時把顯示器調的亂七八糟,歪歪扭扭,從此就和學生開始了顯示器爭奪之戰……記得三年級學生第一次上機時個個小心翼翼,聽從老師安排,可是高年級的同學就不同了,隨著他們技術能力的提高,探索計算機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隨之而來的就是出現更多的計算機故障,讓我在教學中頭痛不已,一節課中總要花上幾分鍾去修、調計算機。不過只要不是惡意破壞硬體,我都輕輕一笑,不去深究,我相信,愛動手探索是學生的信息素養之一,讓學生大膽的操作接觸電腦,學生一定會學得更好!設置為保護模式,所有在C盤分區上的數據在系統重啟後,一律還原成最初安裝時模樣,呵呵,從此信息技術課安份了不少。
⑵ 電教委員的演講稿。。快快快
電教部主任競聘演講
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 首先請允許我向多年來給與我工作支持和幫助的各位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幾位新領導能對我有個初步的認識。我叫魏連昌,39歲,四平師院物理系畢業,現任電教部副主任,我競聘的職務是:電教部主任。 一、資格條件 1、本人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良好的個人素質和道德修養,工作19年來本著踏實工作,友善待人這一原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贊譽。 2、本人熟悉信息技術基本理論,掌握現代教育設的管理、使用和維護技術,精通計算機操作技術,具有與信息技術教育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理論。 3、本人有先後在縣區進修學校和市學院擔任中層領導十年的職經歷,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具備和縣區學校、院內部室之間協調工作的能力。 4、本人有從事電教教研、教學工作14年的工作經歷,積累了一定的教研教學經驗,具備在全市 開展工作的實踐經驗和業務能力。 5、本人熱愛電教事業,對信息技術的強烈的求知慾,加上大學四年物理功底,知識更新速度能適應快速發展的住處技術教學教研水平。 二、個人基本情況 我62年出生在乾安縣,79年考入四平師院物理系,83年7月畢業分配到乾安四中任教,88年調入乾安進修電教部工作,89年任電教部主任。94年1月調 入市教育學院電教部任教研員,96——99年任微機室負責人、主任。2000年微機室 與電教部合並,任電教部副主任。 三、主要工作業績 1、培訓、教學工作微機室是全市教師急需培訓的情況下成立的,因此,成立後很快投入運行,基本以培訓為主。自97年以來,寒暑假幾乎沒有休息,先後組辦培訓班46期,培訓市級骨幹教師、中小學信息技術專任教師,中小學校級領導幹部等共3800餘人次,近2100學時,累計創收約30萬元,通過培訓,市級骨幹教師達到中級水平,中中學信息技術專任教師達到高級水平,在省教育廳教三室組織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評比中,有194人獲獎,經過培訓的校級領導幹部多數達到獨立操作計算機的水平。 在教學方面,微機室承擔了97級師范近240人的教學工作,累計近700學時的授任務,本人授課近200學時。並舉行了匯報展覽,受到各區實驗小學校長的好評。 2、教研、科研工作 幾年來,認真抓了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以實驗校的帶頭作用帶動全市中小學教育共同發展,多次到寧江實驗小學、扶余縣士英小學、油田實驗小學、油田高中等學校指導教學,97年以來,在全省青少年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中,組織近300人次參加了競賽,有24人次獲獎,其中獲全省初中組第一名1人,高中組一等獎4人,8名教師獲優秀輔導教師,本人在2001年被評為優秀輔導教師。 97年以為來,自己注重教研水平提高,先後在省、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6篇寫了50萬字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教材《計算機基礎知識與應用培訓教程》,今年又參加編寫了吉林省初中《信息技術》教材。 3、其他工作 自調入學院以來,利用自己特長義務承擔了電教設備維修工作,既為學院節約了資金,又給工作帶來了方便。97年組建微機室,本著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自己夜以繼日地工作,組裝機器、組網,節約資金約3萬余元。在機房管理上,為了讓學員多一些練習的時間,機器都是超負荷運轉,每天早七點到晚九點,我不講課也離不開機房,出現問題隨時解決,從沒有因為機器故障而影響教學,同時多次到乾安進修,長嶺進修,扶余實驗小學,市繼教辦、興原鄉中心校、油田十五中等學校,為基層學校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深受好評。 四、工作設想 我對電教部工作的基本想法簡單概括就是:一個啟動,二個推進,三個重占。一個啟動:一是推 進全市中小學電教室、微機室、語音室和電教設備的配備。二是推進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建立教育網路系統和學校軟體資源庫。三個重點:一是繼續加強教學教研工作,結合松原實際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課題研究,在各學科中廣泛開展輔助教學活動。探索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加快現代教育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二是培訓工作,主要還是對專任教師和市級骨幹教師的培訓。三是指導信息技術教材的選擇和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按教育部要求,高中信息技術課列為必修科目,初中,小學也逐步開設信息技術課。但目前教材版多,不規范,必須指導基層學校選擇好教材。在信息技術課在教學中,加強對信息技術課的指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通過以上介紹,如果各位領導對我競職的想法能夠認同與肯定,我將以飽滿的熱情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勇於創新的工作思路,完成好電教部的各項工作任務,如果我不能中聘,我仍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 作崗位上奮發進取。
⑶ 初一上 信息技術課 第三單元第一課:將電腦接入網路 演講稿
將電腦接入網路 演講稿
有PPT演講稿,地址如下:
網頁鏈接
⑷ 小學信息技術說講稿
伴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也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漸漸走進了我們的校園,成為了我們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無庸質疑,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新興的資源平台和教學手段,當把它應用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時,會讓我們的教與學如虎添翼,教學相長,相得益彰。 在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下,多媒體技術日益頻繁地運用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和老師打開了一扇心靈通向世界的窗口,透過這扇明亮的窗戶,我們一起聆聽鳥語花香;一起欣賞春花秋月;一起感受陽光的溫暖;一起體味秋風的柔情。我們的課堂也因此而變得更加鮮活、真實而生動起來。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夥伴,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而多媒體技術則是教師搭建在教與學之間一種有效的平台和載體。無論如何,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進行組織教學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加積極有效地推動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精神。如果我們忽略了這個前提,我們的教學則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表面的繁盛和熱鬧,卻難以掩蓋其教學本質的空洞與脆弱。 誠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開闊了彼此視野,陶冶了師生情操,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立體地參與並融入到教學之中,引領他們走進知識的殿堂,充分感受中華文化淵源流長的深刻內涵和博大精深的無窮魅力! 讓多媒體這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走進我們七彩的課堂,走進學生多元的學習,走進我們沸騰的生活。讓每一個心靈都感受熏陶的喜悅,讓每一個年輕的生命都擁有執著與高尚,我們真誠地期盼著,從課堂里走出去的孩子不在單薄與貧乏,不在浮躁與空虛,永遠守望著一生的純真、美好與善良 3年來,在市教研室的指導下、在區教研室的支持和在座各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區中小學信息技術各項教研工作以市教研室年度工作要點以及區教育中心中學教研室三年規劃為導向,以「深化課堂教學、加強課題研究、提高專業素質」為研究重點,以近期教研目標為階梯,結合本區信息技術教師和教學實際情況,創新教研模式,不斷推進日常教學研究、教學指導和教學建設等服務工作,順利完成區中小學信息技術的各項教研工作。現將具體做法向大家匯報如下: 一、轉變觀念,積極探求新的教研理念。 首先,轉變觀念,作新教育理念的追隨者。 基礎教育改革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變革,只有教育理念徹底轉變了,才能自覺指導教學行為,實現課程改革的目地。而許多教師多年來形成的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轉變觀念決非易事。因此,我感到作為教研員就必需站在這次課程改革大潮的前沿,帶頭學習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平時經常閱讀《信息技術教育》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等專業雜志,經常到一些信息技術教學網站和論壇中去汲取新的理念、觀點和案例等,並隨時進行筆記摘抄,寫下心得體會,同時將這些經驗及時介紹給廣大教師,充實、豐富老師們對新課程的了解,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新教育理念的追隨者。 其次,轉變觀念,作教師教研工作的合作者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前,深刻認識到教研員不是所謂「專家」、 「領導」,而是與廣大教師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朋友」、「隊員」。因此,平時通過深入學校聽課調研,與一線教師進行平等對話,一起探討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了解教師的思想狀況,建立了我區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檔案袋庫;同時,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與教師共同開展課題研究,一起切磋交流,共同探索適合的信息技術教學新模式。在指導教學中,和一線教師一起挖掘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實際靈活設計任務和活動,幫助老師上出自己的課,這樣在與教師的積極互動中,在共同的教學反思中一起進步成長,成為教師教學的合作者。 二、積極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 為了使教研活動能真正解決一線教師的實際問題,提高教研活動質量,每學期初在介紹學期工作計劃時,都要開展徵求教研意見活動,讓老師們談出自己對學科工作計劃的看法,說出自己本學期迫切想解決的問題,最後分類匯總,在與大家共同討論後確定該學期工作目標,使工作目標有針對性和可行性。此外,在學期末,請老師以無記名填寫教研活動反饋表的方式,反饋他們對本學期教研工作開展情況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在對自己過去工作進行有效自查和評估的同時,及早地為下學期工作能收集到具有指導意義的第一手寶貴資料。 此外,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開展教研,靈活開展了案例分析、問題解決、調查研究、實踐探索、分片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努力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實效性。同時,不斷創新教研方式,使教研形式多樣化、系列化。通過採用「對話、交流、互動」的模式,實現了從專題的理論介紹到教師親身的實踐上課、集體反思評議的一系列教研活動組織;將備課、說課培訓以及上課評課、教學案例評比等教師基本功培訓、考核過程完整化、系統化。通過這些系列化、專題化的教研活動,使教師之間的講、聽、評、交流的機會增多,教師從中汲取新知識的機會增多,從而實現了教師間的資源共享,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師的成長。 三、認真鑽研,實現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學。 一方面科學、規范地開展課題實驗工作,健全課題實驗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通過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來完善和推進課題研究;同時注重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加強課題研究的總結和推廣。曾經承擔了市教研室課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從選擇學校建立課題組,到完成階段性研究和結題工作,保證整個課題研究規范化、具體化和實效化,並與教研活動緊密聯系,開展相關的理論學習、研究課、優秀教學設計、案例、小論文、階段性總結等活動,不僅保證了課題的順利結題,而且取得了點帶面的作用。目前又參與了市級課題「中小學網路環境下教學設計資源庫構建與優化研究」的研究工作。 四、加強骨幹教師培養,以中心促全面。 由於學科特點,我區信息技術教師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師,而且非專業、非師范的又佔了近80%,教師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和教學監控的能力很薄弱,計算機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較差,因此加強青年教師的隊伍建設是當務之急。為了盡快地使青年教師成熟起來,一方面通過調研聽課,及時發現優秀教師,建立高中、初中、小學中心組,讓骨幹教師直接參與教研活動的組織、研究課實施、評課以及反思教學等活動,達到鍛煉能力、提高教學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讓教學能力突出的青年骨幹教師現身說教,更容易在一線教師中產生共鳴,使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例如在上學期由骨幹教師們主持的「信息技術大討論」,大家將自己在教學和計算機網路與機房維護中一些經驗「共享」出來,使得在場的每一位老師都頗受啟發,活動得到大家的好評。 五、構建網路、分級管理,建立網上教研新模式。 因為學科特點,大部分學校一般只有一位信息技術老師,平時缺少與同行教師的交流,不利於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建立「區----學片-----學校」三級教研網路,由中心組成員和骨幹教師擔當學片組長,對學片的教研活動進行組織、管理。而且,通過學科教研網路輻射到每一位教師,學片教師之間互相接成對子,大家互相幫助、共同探討問題,推廣優秀經驗,使得教研活動打破了時間的限制。 在市教研室的倡議下,我們也建立了學科網頁,將教研通知、教研內容以及相關資料等補充到網頁中,使得教研活動又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老師們可以隨時通過網路掌握每一次教研活動的內容,同時網頁中還對新課程理念、新課標解讀、各省優秀教學設計以及專家理論等進行介紹,增加了老師們獲取新的理念和經驗的途徑。 通過開展上述活動,取得以下點滴成績:在兩屆中小學生電腦作品製作大賽中曾2人次獲全國三等獎,1人次或全國優秀獎,4人次獲市級一等獎,我區獲市最佳組織獎;在信息學奧賽中2人次獲市一等獎,本人撰寫的3片論文獲市級二等獎2篇,三等獎1篇。 以上是我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研工作的一點粗淺的經驗和做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最後我想補充一下,以上所說的所謂「經驗」,其實在座的許多老師都在做,而且經驗比我更豐富,作為一名教研員,我很年輕,很不成熟,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也在工作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其實,在這里最後我要說的是3年來,我工作的最大動力是來源於市教研室各位老師和在座老師們對工作的執著與熱愛,正是這種熱愛激勵我努力工作,我想我以後也會在這種激勵下繼續做好本職工作。
滿意請採納
⑸ 信息技術課 課前演講 急!!!!!!
信息技術的發展史!
電腦的發明!
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嗯。。大概。。想不出來了。。。
⑹ 怎樣寫計算機類的演講稿
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21世紀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信息化是由計算機與互聯網生產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業經濟轉向信息經濟的一種社會經濟過程。它包括信息技術的產業化、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內容:在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關系問題上,有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很低,離開了工業基礎談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樓閣,信息化這種新經濟現象是發達國家的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我們必須堅守傳統產業,把注意力放在工業化上;我國在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和應用領域與發達國家都存在巨大差距,過分強調信息化,必然會產生泡沫經濟;面對巨大的「信息鴻溝」談「趕超」和「跨越」是不現實的,對新興的信息產業只能慢步走。我們把這種觀點稱作「堅守——慢步論」,即堅守傳統產業,慢步信息產業。另一種觀點認為:信息化與工業化沒有必然聯系。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放棄夕陽工業,大力發展信息產業這種朝陽產業。這種觀點是「放棄——跨越論」,即放棄傳統產業,在信息產業領域實現全方位的跨越。「放棄——跨越論」者關注的是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行的放棄轉移型戰略。20世紀50年代 (以下均指20世紀)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家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家轉向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獲得了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良機;80年代以後,出現了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和一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向發展中國家的景象:筆者認為:「堅守——慢步論」的片面性在於忽視了我國信息技術的後發優勢和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而「放棄——跨越論」則過分強調新興產業,忽視了傳統產業的作用:筆者的觀點是:我國要把發達國家近200年內完成的實現工業化進而進入信息化社會的過程.壓縮到今後幾十年內完成,必須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過程中,要處理好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堅持以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應用為主導;處理好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堅持教育先行,用「頭腦」信息化帶動社會經濟的信息化;處理好現代化的大都市與落後的廣大農村的關系,堅持局部突破,都市跨越,整體追趕,率先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化的發動機。我們把這一戰略概括為「應用主導、教育先行、局部突破、都市跨越」。
「堅守傳統產業,慢步或停步信息產業」的觀點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我國同發達國家乃至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全球信息技術產業2000年度生產總值約為1.2萬億美元,美國信息技術產業2000年產值達到8220億美元。我國信息產業2000年銷售收入5800億元人民幣(按現行匯率約合700億美元)。我國軟體產業銷售額佔世界軟體市場的份額不到1%,而印度的同一比率超過了16%。經濟學家胡鞍鋼計算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的差距。目前,按實際購買力評價計算,我國與西方7國相差5.6~8.12倍,到2015年可能縮小為3~5倍。二是知識與信息差距。我國與西方 7國相比,1997年計算機人均擁有量相差32~90倍,互聯網普及宰相差143~1761倍。另一方面,看到差距的同時,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的後發優勢,探討實現信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我國實現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具有以下條件:(1)後發成本優勢。我國能夠通過貿易、投資和技術轉讓,超越一些歷史發展階段,直接學習和利用發達國家已有經驗和技術,享受「後發優勢」。作為後來者,我們不需要花費巨資來從事研究與開發,大大減少開發過程的風險成本,可以把節約下來的大量資源用於其他經濟活動,促進經濟更快的發展。網路技術為後來者開辟子「新大陸」並大大降低了後繼者的進入成本。可以利用先行者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對後來者來說,重要性不亞於對科學技術的引進和利用。此外,國際貿易不僅使後來者擴大了銷售市場,促進了國內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還能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資金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後發者在勞動力成本上具有比較優勢,可以吸引先行者的資本和技術,從而有利於克服要素「瓶頸」。(2)後來者沒有結構慣性。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完整而且聯系密切,具有強大的慣性,進行結構調整,成本過大。我們可以在新的起點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時間,實現具有現代意義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的工業化。(3)信息產業容易跨越。信息產業歷史不長,具有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的雙重屬性。互聯網的歷史更短,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此領域的差距不大,至多落後10至15年。近些年來,世界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在3%左右,而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的增長速度是經濟增長速度的2至3倍。「九五」期間,我國信息產業增長速度是總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3倍。(4)信息市場潛力大。我國消費信息產品和服務市場增長迅速,潛力巨大。到2000年,全國信息產業市場規模超過1.4萬億元,比90年代初擴大了8倍。我國彩電、微型計算機、移動手機、集成電路等主要電子產品的產業規模日漸壯大。我國的有線電視用戶達1億戶,電視網路已成為世界第一,固定電話網路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這也會有利於吸引跨國公司和國際資本進入,從根本上提升相關產業的素質。(5)信息設施有較好的基礎。在過去的5年中,全國通信投資累計達到8000億元。目前我國通信網已擁有光纖、數字微波、衛星、程式控制交換、移動通信、互聯網等多種技術手段,長途傳輸、電話交換以及移動通信都實現了數字化,正在向新一代寬頻多媒體信息網路推進。全國性信息應用系統現已經達到100多個,遍及金融、海關、財稅、外貿等各個部門與行業,區域信息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各種類型的電子商務發展加快,上網企業迅速增加,網上交易額逐步增長,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路媒體等各種信息產業形態已經起步。公用信息網已覆蓋全國230多個城市,全國互聯網已有近1萬個站點,網上信息源及應用資料庫達到4400多個。(6)有民間資本支撐和局部技術優勢。我國有 10萬億元的民間資本可為加大資金投入、實現技術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撐。盡管我們國家在總體上,經濟科技實力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明顯差距,但在計算機、系統集成、信息處理與應用技術、數字程式控制交換、光通信、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等領域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這為實施技術跨越奠定了物質基礎。我們有可能利用「勝者全得」的規律,即技術上領先一步,有可能佔領該領域的大部分市場。(7)有一批創新主體和示範工程。有7萬傢具有機制優勢和創新活力的科技型企業和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作為創新主體和載體。我國信息化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金橋、金卡、金稅、金關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均已開通運行。(8)有市場體制支撐。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臻完善,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通過改革,特別是一系列有利於發揮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作用的制度創新,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將會被進一步調動和激發出來,所有這些都為激勵和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要把上述跨越式發展的潛在因素變成現實,必須進行制度創新。沒有制度創新,技術跨越是不可能的。
一、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帶動工業化向縱深發展
我們認為,「在放棄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實現信息產業的絕對跨越式發展」的觀點也是具有片面性的。(1)從國外現實來看,發達國家在抓信息技術產業化的同時,大力推進傳統產業的信息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一方面高速發展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使產業結構進一步高級化。美國通過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重新奪回了在半導體、汽車等領域的競爭優勢。在近年來美國出現的「新經濟」中,高新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佔33%,傳統產業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佔三分之二。(2)從國內現實來看,我國傳統產業面大量廣,應用前景廣闊。傳統產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目前我國非農產值比重超過 80%,工業經濟得到了較充分的發展,形成了一個門類較為齊全,上、中、下游產業銜接的比較完整的產業結構。信息技術具有擴張性、滲透性等特徵,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可以使我國具有傳統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煥發生機,為我國具有雄厚基礎和國際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3)從理論上講,信息化與工業化是一種互動、互補關系,不是替代關系。信息化產生於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又需藉助於工業化的手段,兩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信息化主導著新時期工業化的方向,使工業朝著高附加值化發展;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基礎,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物資、能源、資金、人才以及市場。信息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把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起來,有利於搞好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合理搭配,優化我國產業結構。(4)從發展的趨勢來看,信息技術賦予工業化以新的內涵。信息同其它兩大資源——材料和能源一樣,自身具有增值的作用。此外,信息還能使非資源轉化為資源。例如,石英是生產玻璃的原料,在加入大量的信息後,變成信息裝置——矽片,成為電子計算機的「大腦」,點石成金。信息革命的偉大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傳遞、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互動式網路化的信息交換實現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這就賦予工業化以新的內涵。由於我國的工業化遠未走完,如果拋棄工業化來實現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信息化武裝起來的自主和完整的工業體系,才能為信息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信息技術會使工業化產生倍增效應。一項最新的調查表明,信息技術在改造傳統產業方面的投入產出比一般都在1: 4以上,有些領域甚至達到1:20以上,能否用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已經成為當代後發展國家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
推進信息化應堅持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導的方針,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產和應用兩大方面:一是信息技術的產業化;二是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或稱應用:信息生產要求發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術及產業,既涉及微電子產品、通信器材和設施、計算機軟硬體、網路設備的製造等領域,又涉及信息和數據的採集、處理、存儲等領域。信息技術在經濟領域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通過應用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指南針的發明使先人能輕松地辨別方向,衛星定位系統讓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能夠輕松找到航線;筆墨紙張的發明讓居住在異地的人們有了書信的交流,電話的發明讓人們的交流從無聲變成有聲,視音頻技術的運用又讓人們的交流更為輕松和有趣;算盤改變了人們結繩記算的方式,電腦則使得每秒上億次運算輕松成為現實。
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推動表現在:(1)信息技術輻射傳統產業。信息生產力具有極大的輻射性。如在農業生產中發展精準農業,利用計算機和控制技術實現品種選育、模式化栽培、節水灌溉等系列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在工業中大力推廣應用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縮短開發周期、降低製造成本、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增加產品技術含量.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在服務業中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優化供應鏈,降低流通成本,增加產業附加值。(2)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信息技術有高度創新性、高度滲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傳統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集成製造、機電一體化以及電子商務引發商務領域的變革等,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信息技術對結構升級的作用是深入、立體和內在的提升,能夠在其他產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所有環節發揮作用,提高技術水平,降低產品成本,增加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升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網際網路給美國人帶來的成本節約高達每年2000億美元,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0.4%。(3)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傳統產業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對傳統產業造成巨大的沖擊,並使傳統產業不斷走向分化,在分化過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實現了升級換代。通過信息化帶動經濟結構調整,促使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質量的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約型增長。信息產業因其關聯度、感應度、帶動度大,它能提供高技術、高性能的產品和服務,從而突破現有的需求約束,創造新的需求,帶動新產業的發展。(4)信息技術能夠通過管理創新重組傳統產業。經濟活動的效率決定於人、財、物的動態配置效率;而決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生產組織、經營模式和社會協作方式,為結構調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5)信息技術突破了傳統產業的時空限制。衛星通訊、高速網路、可視電話、聯機檢索、電視會議系統等一系列先進技術使信息的流通時間由過去的以周、日計縮短為現在以分、秒計,大大加快了財富的增值過程。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工業經濟的空間擴大到覆蓋全球的若干領域,大型跨國公司有效地組織其經營活動,Internet上的購物已沒有了國界,也沒有晝夜之分。
推進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運用,一是要處理好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關系,關注制度創新。在技術創新方面,要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加大研發投入。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規定,R&D投入占銷售收人的比率達到10%的企業或產業為高新技術企業或產業。OECD國家信息產業企業這一比率在10%—20%之間,而我國同類企業同一指標僅為2%—3%。由於投人不足,我國信息企業的附加值很低。國際微電子企業平均利潤率為10%以上,而我國效益最好的計算機企業2000年度的利潤率也只有2.5%。推進信息化,在重視技術創新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制度創新。例如,電信市場是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瓶頸」。電信的發展除了電信技術外,電信體制和機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在我國,每小時上網費標准為6.60元,約為美國居民的15倍。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信息化進程。電信市場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市場需求必須達到相當的規模,才能充分降低產品和服務的成本,獲得利潤和投資回報。因此,應盡快打破電訊業壟斷,促使電訊企業加快改革,鼓勵競爭,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國電信市場中政企不分狀況沒有完全改變、電信產業服務效率低下,服務質量差,部分資費偏高,競爭意識缺乏,我們必須借鑒國際經驗,改革電信體制,引進競爭機制。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為實現電信市場的充分競爭,一般在同一地區引入三個以上的電信運營商,發達的競爭市場一般有約占市場份額30%的3個競爭對手。二是要處理好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的關系,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在信息化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引進國外的高新技術和跨國公司,與巨人同行,擴大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外資,採取多種方式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我國是信息產業的市場國、而不是生產國。信息產業在高速增長中所大量采購的通信和網路設備大多是國外產品。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上,電腦的處理器、內存、硬碟,手機和掌上電腦的晶元,VCD和DVD的解碼器。彩電、音響的核心元件等,都是進口外國的產品。光纖通信的路由設備、網路建設中的伺服器,電腦中的操作系統和主要應用軟體,也是外國公司一統天下。在信息技術產業硬體製造領域.美國微軟和英特爾公司憑借壟斷計算機硬體生產的核心技術CPU和存儲器及其關鍵材料單晶硅的製造獨佔了該行業利潤的絕大部分,我國計算機製造企業成為國外公司的「協作廠」。從總體上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對信息化的不利影響有:第一,市場會喪失。由於沒有足夠發達的自主技術,市場飽和就會很快來臨,增長也會迅速減緩或下降。第二,會危及到國家安全。第三,難免被淘汰的命運。開始很熱乎、規模很大,可後來因為沒有自主技術而逐漸被吞噬,整個發展的主動權基本喪失。第四,在技術領域受制於人;處於一種「給別人打工」的境地,高額利潤大都被國外企業搶走了。
⑺ 求演講稿800字 《信息時代的人類生活》
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人類社會生活的改變,最終是由社會生產力所決定,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日益凸現,信息科學技術作為現代先進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前導要素,它所引發的社會信息化則將迅速改變社會的面貌、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一、信息就其含義而言,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信息本身所表達的意義,即信息的內容;二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載體,如符號、聲音、文字、圖形等都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技術則是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存儲、顯示和應用技術,如遙感技術、遙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光碟技術、各種顯示終端技術等。信息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的生產和應用兩個方面。信息技術的生產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產業,包括計算機軟硬體、電信設備、微電子生產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則是體現在信息技術的擴散上,包括信息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等。在信息技術系統中,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可稱為信息技術的核心。它們的發展進程體現了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 從微電子技術看,自從1948年晶體管被發明以後,1958年第一塊集成電路問世,引發了一場微電子革命,微電子技術使得越來越復雜的電子系統可以集成在一小塊矽片上,使電子設備和系統的微型化、低能耗成為可能。集成電路從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逐步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並實現了平均每18個月集成電路晶元上集成的電子器件數翻一番,而價格卻保持不變甚至下降,這就帶動了以集成電路為基礎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創造了信息技術產品性能不斷提高,而價格不斷下降的奇跡。從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看,從19世紀上半葉莫爾斯發明電報至20世紀下半葉初第一部程式控制交換機的誕生和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的應用,使通信技術開始向數字化發展。衛星通信、稱動通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是開拓了通信手段,進一步擴展了通信技術的應用領域。而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龐大的、高電能耗的計算機問世以後,隨著集成電路和軟體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和能力不斷提高,其功能也從單一的計算功能發展成能處理數字、語言、圖象等多種信息,其應用的領域也覆蓋了社會各個方面。 從網路技術看,1969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採用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路ARPANET,然而它僅連接了四個大學實驗室,這是計算機互聯網(網際網路)的前身;網際網路的真正起點是1986年建成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而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則是在進入商業應用的1991年,從此網際網路的發展迅速膨脹,給信息產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從電子郵件到電視會議,從網際網路傳真到網際網路電話、從網上瀏覽至購物等等豐富多彩的服務,不僅方便了消費者,為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提供了有利的機會,而且帶動了同網際網路有關的一批新興服務業的發展。由於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經濟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等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徹底改變傳統工業的面貌,信息技術進入消費領域,形成巨大的消費市場,加速了社會信息化的進程;網際網路的興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滲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熱潮。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引發了社會信息化,"每9個月互聯網用戶增長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線路帶寬增加一倍"。這一事實被稱為新摩爾定律。據統計,1999年底,全球已有2.6億多互聯網用戶,956萬個站點,電子商務營業額達到2400多億美元;中國已890萬互聯網用戶,1.5萬個站點。預計3年後,全球將有5億網際網路用戶,2100萬個站點,電子商務營業額達到1.3萬億美元;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將達到3700萬戶,5萬個站點。而信息科學技術所引發的社會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變社會的形態、經濟增長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1、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在工業社會中,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資源投入的方式來實現,工業化加工資源的方式是一種高消耗、高污染的實現方式,這種方式必然會引起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工業污染的加劇、環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學技術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為各國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技術可能。信息化的開展開創了經濟增長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進步,而不是高資源、高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目前發達國家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率已達60%-80%的幅度。2、對人類社會時代的影響。由於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時代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已經從以物質能量為主的生產力轉換到以信息知識和技術為主的生產力,從工業經濟轉到知識經濟,從讀寫為主的時代轉換到視聽為主的時代,即虛擬時代、數字時代。虛擬,就其本身來說,是數字化方式的構成。它首先是人類中介系統的革命。人類第一次中介系統的革命,是語言符號系統的發明,它創造了人類思維空間和符號空間,導致了人類文明的長足發展。而虛擬則是在思維空間中發生的革命,它在思維空間中又創造出了虛擬空間、數字空間、視聽空間和網路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種真實性。虛擬這場中介革命,使人類由以前的語言符號文明進入到更高級的數字文明。其次,虛擬性激發了人們的創造能力的巨大發展。對於虛擬而言,現實只是許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可能性,在虛擬空間中,還有別的可能性,虛擬使現實中的不可能在虛擬空間中復活、再生、創造發展,從而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在信息科學技術影響下,虛擬時代、數字時代即將到來。3、對思維方式的影響。思維方式是一定時代人們的理性認識方式,是按一定結構、方法和程序把思維諸要素結合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思維運行樣式。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中介系統三者社會歷史地結合,構成特定時代的思維方式。在大機器生產為主的工業社會,思維主體以個人為主、以人腦為主,思維客體受思維主體及社會關系的影響,主要以現實世界為主,思維中介主要由工業技術中介系統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這標志著工業社會時人類的思維方式的發展狀況和水平。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後,思維主體則由個人為主發展到以群體為主,以人腦為主發展到以人-機系統為主,思維客體由現實性為主進入到虛擬為主,思維中介系統由工業技術中介系統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轉變為網路技術中介系統和信息技術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從而實現思維方式由現實性轉換到虛擬性思維。4、對教育方式的影響。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給教育方式帶來巨大影響,表現在:第一,教育投資的重心將由物質資源轉向信息資源。工業社會中,教育以消耗物質資源如校舍、桌椅、粉筆等維持,因此教育投資的重心主要是物質資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會,由於信息具有無損使用、無損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點,使其將取代自然資源、資金、人力等成為最重要的資源,投資的重心也將轉變為信息的開發上,因為信息產業是開發費用高、使用費用低的產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開發的基礎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賴於信息資源,則其開發問題將制約網路化教育發展,教育的投資由過去重在物質條件的擴充轉向信息資源的開發也成為不言而喻的事情。第二,單一的"班級授課制"將為多樣化的網路授課取代。"班級授課制"這種曾大大提高過教育效率的教學組織形式將被信息技術打破,互聯網路應用於教育,改變了傳統的固定師生關系,使異地授課,網上學習成為可能。利用互聯網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地的教育資料,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網路技術的發展也使無法進入學校讀書的人獲得必要知識成為可能;學生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有網路計算機終端設備便可上網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奠定了基礎。第三,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種媒體功能的優勢,通過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方式的靈活性,調動學生多重感觀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5、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由於信息化建立了一個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網路通訊系統,從而信息作為最有效、最有價值的資源,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第一,通過網路體系,人類的觀念大大地流通、滲透、互相影響,這將有利於人們按照共同利益協調行為。第二,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工作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由以前的按時定點上班變為可以在家上班,通過網路體系處理各種資料和信息。第三,人們的訪友、購物、會議、娛樂等許多事情都可能通過網路進行;在不遠的將來,人們還可能通過住網路住宅、使用網路冰箱、乘坐網路汽車等,進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體驗科技帶給人們的便利。 總之,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發展以及由它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人類社會將進入信息時代。而作為時代的引領著,我們中學生有權利,也有義務充分掌握這門技術,為中國的騰飛,以至於全人類的進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⑻ 求一篇英語自我介紹演講(專業:通信與信息技術)
Good morning, my name is jack, it is really a great honor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for a interview, i would like to answer whatever you may raise, and i hope i can make a good performance today, eventually enroll in this prestigious university in september. Now i will introce myself briefly,i am 21 years old,bor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of china,and i am curruently a senior student at beijing XX uni.my major is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 will receive my bachelor degree after my graation in june.in the past 4 years,i spend most of my time on study,i have passed CET4/6 with a ease. and i have acquired basic knowledge of packaging and publishing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besides, i have attend several packaging exhibition hold in Beijing, this is our advantage study here, i have taken a tour to some big factory and company. through these i have a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domestic packaging instry. compared to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us, unfortunately, although we have made extraordinary progress since 1978,our packaging instry are still underdeveloped, mess, unstable, the situation of employees in this field are awkard. but i have full confidence in a bright future if only our economy can keep the growth pace still. i guess you maybe interested in the reason itch to law, and what is my plan ring graate study life, i would like to tell you that pursue law is one of my lifelong goal,i like my major packaging and i wont give up,if i can pursue my master degree here i will combine law with my former ecation. i will work hard in thesefields ,patent ,trademark, right, on the base of my years study in department of p&p, my character? i cannot describe it well, but i know i am optimistic and confident. sometimes i prefer to stay alone, reading, listening to music, but i am not lonely, i like to chat with my classmates, almost talk everything ,my favorite pastime is valleyball,playing cards or surf online. through college life,i learn how to balance between study and entertainment. by the way, i was a actor of our amazing drama club. i had a few glorious memory on stage. that is my pride.這是一篇應聘自我介紹,粗體部分可以改成自己的實際情況。
⑼ 信息技術演講稿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伴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也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漸漸走進了我們的校園,成為了我們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無庸質疑,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新興的資源平台和教學手段,當把它應用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時,會讓我們的教與學如虎添翼,教學相長,相得益彰。
在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下,多媒體技術日益頻繁地運用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和老師打開了一扇心靈通向世界的窗口,透過這扇明亮的窗戶,我們一起聆聽鳥語花香;一起欣賞春花秋月;一起感受陽光的溫暖;一起體味秋風的柔情。我們的課堂也因此而變得更加鮮活、真實而生動起來。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夥伴,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而多媒體技術則是教師搭建在教與學之間一種有效的平台和載體。無論如何,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進行組織教學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加積極有效地推動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精神。如果我們忽略了這個前提,我們的教學則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表面的繁盛和熱鬧,卻難以掩蓋其教學本質的空洞與脆弱。
誠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開闊了彼此視野,陶冶了師生情操,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立體地參與並融入到教學之中,引領他們走進知識的殿堂,充分感受中華文化淵源流長的深刻內涵和博大精深的無窮魅力!
讓多媒體這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走進我們七彩的課堂,走進學生多元的學習,走進我們沸騰的生活。讓每一個心靈都感受熏陶的喜悅,讓每一個年輕的生命都擁有執著與高尚,我們真誠地期盼著,從課堂里走出去的孩子不在單薄與貧乏,不在浮躁與空虛,永遠守望著一生的純真、美好與善良!
⑽ 我們組在做IT的用途/重要性,需要一份演講稿,1000字左右。現在就要!!
就是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的定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信息技術的定義是:應用在信息加工和處理中的科學、技術與工程的訓練方法與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應用;計算機及其人、機的相互作用;與之相應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諸種事物。 以上面信息技術的定義為出發點,我們可以對它作如下理解: 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指"一系列與計算機相關的技術",凡是用科學的方法解決信息處理和加工中的問題的一切技術(包括實際的應用和理論上的方法、技巧)都可以歸屬於信息技術。如果簡單地來理解的話,還可以這樣給信息技術下一個粗略的定義:凡是可以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都是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作用的極大發揮是在計算機誕生開始的。幾千年前發明的指南針、烽火台、印刷術、紙張,18世紀的光學望遠鏡、19世紀的電報和電話,這些往昔煥發新事物風采,推動社會與文明前進的事物雖然都是信息技術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但是使信息產生質的飛躍,使我們的社會步入"信息社會",使我們真正進入"信息時代"還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前沿技術的突破所產生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因為如此,我們通常所說的信息技術就是指現代信息技術。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形成與發展有賴於三門復雜技術的結合,它們是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與網路技術。
所以你的提問本身就存在概念上的問題。因為多媒體技術是IT里的一種,只能問多媒體在IT中的用途和重要性。
下面我就回答多媒體在IT中的用途和重要性。多媒體的應用范圍為:信息管理、宣傳廣告、教育與訓練、演示系統、咨詢服務、電子出版物、視頻會議、家庭、通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