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評估教師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根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各省教育行政部門應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以下簡稱《能力標准》)自行開發「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體系」(以下簡稱「測評體系」),以便為本地區教師提供便捷有效的全員測評服務。
本指南是以《實施意見》和《能力標准》為依據,對能力測評體系的方案設計、工具開發、過程實施、機制運行和結果應用等給出具體建議的指導性文件,以幫助各地設計、實施適合本地的測評體系。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測評體系的設計原則
<!--[if !supportlists]-->1. <!--[endif]-->落實全員參訓、全員參評的要求
能力測評是教師自主選學、修得學分及獲取認證的基礎,是「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簡稱「工程」)有效實施的保障。各地的測評體系應能督促和保障本地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參加能力測評和全員培訓,實現選課有依據,培訓有質量,課堂有應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用的定位
能力測評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有效學習與應用,為此,在測評體系的設計上,一要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的實踐性、情境性、過程性,避免簡單量化;二要將培訓前的能力自評與培訓後的實踐應用作為測評體系的重要環節,促進教師按需選學、強化應用;三要強調誠實測評,增強中小學教師客觀展現自己真實狀況的意願,並通過有效管理增加各個環節測評的客觀性。
<!--[if !supportlists]-->3. <!--[endif]-->結合本地實際自主開發測評體系
各地設計測評體系時,既要緊緊圍繞《能力標准》,又要充分考慮本地實際(特別是已有信息技術相關培訓的認證情況),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不同表現形式選擇恰當的測評方式,開發測評工具,科學解讀評價數據,有效利用測評結果,形成由行政機構、培訓機構、學校及個人共同承擔評價責任的測評體系。
<!--[if !supportlists]-->4. <!--[endif]-->將培訓評價作為重要測評依據
「工程」的《培訓課程標准》中對大部分課程提出了「績效評估」的設計要求,即在大部分課程中,中小學教師需通過提交與自身信息技術應用密切相關的作業(如信息化教案、上課用課件、技術支持的作品、課堂實錄等)來完成培訓。為提升能力測評的可行性,各地應加強對培訓評價質量的監控,確保培訓結業證書的含金量,從而將培訓評價作為重要的測評依據。
<!--[if !supportlists]-->5. <!--[endif]-->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測評實效
能力測評是一項全員參與、關注過程的系統性工作,其測評結果又是各地及時調整「工程」實施方向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有效結合信息化平台的應用,才能提升能力測評的實效性。各地應將多種評價方式有機嵌入學分管理或培訓管理平台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針對性收集、處理測評數據,為教師的課程學習提供依據、為工程實施和質量保障提供即時支持。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測評方式的組合
依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表現方式和評價目的不同,能力測評應有機組合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if !supportlists]-->1. <!--[endif]-->診斷性評價
根據《實施意見》,診斷性評價表現為教師在培訓前(後)開展的能力自評。在教師參與培訓之前,由各地組織教師進行自評,分析學習需求,為選學提供行動依據;在參與培訓或實踐之後,教師也可以參加自評,並可將前後自評結果用於對比關聯。在在線自查工具的支持下,不但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各校、各地也可以及時匯聚、了解本校或本地區的整體狀況。
<!--[if !supportlists]-->2. <!--[endif]-->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具體可由「培訓評價」與「實踐評價」兩部分組成。
培訓評價,是指各培訓機構依據《能力標准》和《培訓課程標准》的要求,針對教師參與培訓的作業及相關成果所進行的評價和考核。各培訓機構應自行開發評價工具,高質量地開展培訓評價。
實踐評價,是指各地或各校依據《能力標准》,針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實踐應用所開展的評價和考核。各地或各校應自行選擇、改編或開發實踐評價工具,通過課堂教學視頻分析或隨堂聽課等方式開展他評、互評和自評,把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實際情況,給出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情況的相關證明。
<!--[if !supportlists]-->3. <!--[endif]-->終結性評價
為提升能力測評的質量,各地應設計一定形式的終結性評價。可供選擇的方案包括但不限於第三方測評、績效任務評價、標准化測試等。
第三方測評,是指利用教育系統認可的高品質信息技術應用比賽、公開課等方式,將第三方(如比賽主辦方、教研部門等)的認可證明作為能力評價指標的方法。這種方法較容易從教師現有的職稱晉升規則中獲得規則依據,但覆蓋人群有限。
績效任務評價,是指為教師指明若干具體任務(如開設一堂信息化教學課、開發一個教學課件、設計一個評價方案、製作一個微課程等)供選擇,將教師所選定任務的完成質量作為終結性評價依據。與上文所提到的培訓評價不同,此處績效任務評價的評價方不是培訓機構,而是教育行政機構。這種評價方法的選用和落實需要對管理渠道進行很好地梳理。
標准化測試,是指依據《能力標准》,以標准化測試題的方式(往往表現為「機考」)系統、科學、規范地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評測。這種方法的自動化程度高,但對題目的質量要求高。
終結性測評的方法多樣,鼓勵各地根據本指南的建議進行選擇、組合和創新。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測評工具的開發與支持
不同的測評方式需要相應的測評工具支持。下表對於測評工具的功能、開發主體與「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辦公室」(以下簡稱「工程辦」)的支持方法做了簡要描述。
Ⅱ 如何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一、幫助各科教師具備適應現代教育的信息技術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廣大教師要學好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要注重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同時還必須要加強學習教育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注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創造高質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要以教師的知識結構更新和教學的基本素質提高為起點。教師只有努力適應時代的要求,具備適應現代教育的綜合素質。並在教學中廣泛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信息素質不斷提高,推廣信息技術,最終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拓展培訓渠道,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專業化發展打下基礎。
首先,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讓教師從觀念上內更新,理解整合的內涵: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從思想上達成共識;其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針對師資現狀,確定培訓內容:即:計算機意識、知
識、技能與態度;學科教育理論與學科最新發展;教育技術和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最
後,提供展示平台讓教師通過「設計——實踐——反思——再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素質。積
極創設氛圍,將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
(一)培訓方式上
1、走出去,請進來。選派骨幹教師參加培訓,請周邊學校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到學校
進行講課。
2、定時學習,以骨幹帶全體。做好校本培訓
3、進行考核,嚴格把關。利用暑期對教師進行計算機考核,要求教師能熟練掌握教學
中常用的30個軟體操作方法。
4、通過教師之間相互觀摩、互相介紹經驗、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教師運用計算機輔
助教學的創新能力。
(二)培訓內容上
主要側重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實施「硬考核」。
培訓內容分為四個階段:
基本技術階段、開發技術階段、整合技術階段、技術熟練階段。
1、基本技術階段。主要培訓內容是
Windows的操作技能和Office的使用方法,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主要解決信息技術「怎麼使用」的問題;
2、開發技術階段。主要培訓內容是工具軟體,像Flash、Photoshop等,主要解決信息
技術「能做什麼」的問題;
3、整合技術階段。主要培訓內容是信息技術與課例研究相結合起來的培訓,主要解決
信息技術「為什麼用」的問題。
4、技術熟練階段。主要的培訓內容是
Office中的Powerpoint、Frongpage和Flash的基本使用方法,主要解決信息技術「怎麼樣用好」的問題。
三、加強整合教學問題反思,為研究型教師發展開拓思考之路。
教學反思是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術,提高自己的一個重要途經。教師不僅要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更要特別重視掌握「診斷性」研究方法,重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突出對教學和實際情境與自身教育經驗的分析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