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技能課程 > 小學課程管理培訓心得

小學課程管理培訓心得

發布時間:2020-12-18 18:07:49

『壹』 2012年小學繼續教育學習心得怎樣寫完整版

繼續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教師專業是動態發展的、終身持續的過程,現代教學應是建立在教師學習基礎上的。必須在加強和發展教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加快教師專業化進程,以適應學習化社會、終身化學習的需要。由此通過對教師專業觀發展歷程的回顧,通過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時代內涵以及教師繼續教育課程改革原則的論證和闡述,探討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創新的機制,明確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學的發展性是一種不斷演進、不斷超越的創造發展歷程。因此,努力實施繼續教育工程,加強中小學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面向21世紀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面臨新形勢的需要,是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綜合實力的需要,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為教育夯實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必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

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習期間,在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的實踐,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現將一些學習體會做個小結。

一、通過學習,我首先是更新了觀念:對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通過學習,從「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脫「已成的我」,為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他將教師角色定位於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變革」。

二、教育無小事。一個細節可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一個教師最可貴的品質在於他能從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中領悟和體會到教育的真諦,開掘出散發著新鮮芳香、體現著高尚情操的教育細節。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是具有自立發展能力充滿創造力的生命體。概括地說,教育的真諦在於啟發自覺,在於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

三、就人格而言,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學段,師生之間都應該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識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之外,我們還需要結合個人情況及教學環境和特色來很好的貫徹和應用它們。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過程,除了需要不斷客觀的看待「過去的我」,我們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熱情,一份對教育、對學生、對社會的神聖信仰與追求!

有人說,教師是春蠶,是蠟燭,是航標燈,是導航員。而我要說,教師就象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營養:有科學的教育思想,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時代特點的教育言論,有廣博的學識,有令人佩服的教學藝術,有較強的人格魅力,有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始終在做著一個「好學生」。多年來,在教學工作的同時,我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這股春風吹來之後,我更感覺到如魚得水,反復翻閱新課標,領會其中的真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我都積極參加。 「教師應有一種苦讀,苦學的精神。」苦讀、苦學應該是教師的「天性」。學習研究新課標新課程,讓我有了方向從學習中我懂的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道理。我在不斷的學習,也在不斷的研究、不斷的探索,從教材、教參、課程標准中去觸摸新課改的靈魂,准確把握教學的尺度。研究中考題體會其中蘊涵著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在同行身上學到的好方法也及時去應用。我和學生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我想,所謂的教學相長就是這個意思吧!如此種種,我在做「好學生」的基礎上,也在努力的做好教師。做「好學生」是磨練我的重要歷程;而做一名好教師是我的終極目標。總之,繼續教育學習的收獲是非常豐富,它引發我更多的思考,也讓我收獲了很多的知識。然而,憧憬未來,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畢竟這些思考和理論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嘗試和運用,並最終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東西,我想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達到培訓的目的。最後用一句話和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貳』 小學數學課教學方法的小本培訓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雖以一個「小」字當頭,但它的作用與地位卻一點也不微小,反而它對學生取得終身學習的基

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時代、新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應該是什麼樣的?學數學到底培養人的什麼能力?為什麼國際上各個國家

的基礎教育中都納入並重視數學學習?在學生經歷的長達6年的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在課堂上應做些什

么?該怎麼做呢?
我想教材是載體、學生是中心、課堂是陣地、理念是根本。新教材歷經十載,它承載的更多的是新的教

育教學理念,更多的是對人才培養的一種幫助,更多的是對教育工作者的有效指導。以下談談我在數年

課改過程中,如何正確把握新理念、正確解讀新教材、科學運用新教材並創新使用新教材,所作出的實

踐研究與生成反思。
一、正確解讀教材才能讓學生學到新的數學。
十年以前,我們都是教書匠,培養的學生只會接受學習,能力如何培養?新教材、新課改推廣以來,我

們通過許多學習和研究,慢慢從「教書」慢慢轉變為「培養人」;從「教教材上的數學」慢慢走向「用

教材去教數學」。我們漸漸理解了教材是實施教學的載體,而不是惟一的標准。在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

實施的過程中, 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師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和駕馭現行教材 ,正

確地解讀新教材,才能讓學生學到新的數學。
那麼,正確解讀新教材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教師要力

求做到要精讀課標、深鑽教材、細研學生。
【案例鏈接】「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例題教學片斷
估算是《標准》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因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同時對培養學生的數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內容說明:教材呈現一幅情境圖,讓學生解決「有350個同學來聽課,能坐下嗎?」的問題。情境圖下面

呈現不同的估算方法:①把兩個因數看作與它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它們積的范圍;②把其中

一個因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它們積的范圍。
【案例生成】
師:看準信息和問題,快速解決。(學生的回答不統一,速度放慢。)
其中有一個學生提出:這個問題不需要計算得那麼清楚,只需要算個大概就可以了。
師:那你准備怎樣算個大概呢?
生:我把22和18看成了20再乘。
師:你能將兩位數估成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乘,這就是估算的方法。
師:還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嗎?(其他學生受到這位學生的啟發後,紛紛想到了另外幾種估算的方法,教

師引導進行幾種方法的整理。)
師:看來,這三種估算的方法都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三種方法有什麼共同點嗎?
生:都是把兩位數看成了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乘。
師:你們覺得我們通過估算得到的結果,是比准確字數多呢,還是少呢?
(有的學生說少,有的學生說多,有的學生說差不多。)
師:為什麼?你怎麼知道的?
生:因為把22看成20將因數看小了,所以估算的結果比准確結果要小。
……
師:真的嗎?我們來看看!將18估成20,估高了,因此最後結果就比准確字數大。如果把22估成20,估

低了,最後結果就比准確字數小。
那麼將18和22都估成最接近的整十數所得到的結果,你覺得和准確字數比怎樣?
(學生一起反映:差不多的。)
師:為什麼會差不多呢?
生:因為一個因數少估了2個,另一個因數多估了2,扯平了。
師:看來,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有許多估算的方法,用哪種方法解決還要看具體什麼問題。
【案例解讀】
當我在聽同年組老師教學這個例題的時候,我清楚地認識到,這些估算的方法對於學生而言不是難事兒

,學生在這節課上可以說你不用教,他們都會去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學生在這節課里需要得到的是什麼

呢?他們需要發展的是什麼呢??
學生需要得到的是學會在估算的過程中合理地分析比較,從而使估算發揮自身的意義和價值——真正地

能夠解決好問題。因此,例題的教學,筆墨除了放在學會乘法估算的方法上,更要根據具體問題引導學

生針對具體的估算方法,進行分析比較結果,從而得出該問題所需要的答案。由此,在接下來我執教的

過程中,我調整了筆墨,對於分析比較不再輕描淡寫了。學生受教師的引導,導致出現「估高」、「估

低」和「差不多」的結論,是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體現。這是用估算解決問題時必不可少的一種分析,

也是估算不同於口算和筆算的一個特點,這種思維的訓練是在精確計算中無法實現的。估算教學中對學

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逐步形成的,只要我們有意識、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估算的機會,讓學生運

用估算解決問題,在實踐中體會學習估算的必要性,估算的意識會慢慢形成,估算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學生在形成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同時,分析能力大為提高,在面對新問題的時候,學生的思路的打開需要

良好的分析能力作為支撐。而數學課上要培養的不僅僅只是一項分析判斷的能力,這也是有別於老教材

的一個亮點,新教材豐富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點,學生將學到新的數學,學生的能力將全面而服務於生

活。
二、創新使用教材才能促進學生能力得到發展。
數學課就要有數學味,教材解讀不正確或不透徹就會讓新的數學課堂走味。所謂的數學味就是一種理性

的思維,如邏輯思維、分析判斷、空間想像等。這些能力是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必備的重要能力。要想學

生在數學課堂上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還需要教師創新使用新教材。教師能教得創新,學生就能學得有味

,學數學只要學味十足了,能力自然也就逐漸形成了。
以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二)》的整理與復習為例,談談為了學生能力的發展教師如何對教材進行創

新使用使用。
【案例鏈接】「表內除法(二)」的整理與復習
內容說明: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二)》的整理與復習,給出了兩道題。第一題呈現的是小朋友們討

論表內除法算式的分類方法,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可以按照算式的得數來分,有的按照除數相同的

算式來分,有的提出問題還可以怎樣分?第二題是一道解決問題。那麼我分了兩節課來進行整理。第一

節課整理計算部分,第二節課整理解決問題部分。
我先讓學生自己舉例說一說學過哪些表內除法的算式,學生說的時候,老師就應該將這些算式在黑板上

板書,而且這些算式的位置就應該表內除法表的位置,比如學生說出20÷4=5,我就把這道算式板書在第

5行第4列;學生說出9÷9=1,我就把它板書在第1行第9列;學生說出16÷4=4,我就把它板書在第4行第4

列……在許許多多算式的列舉中學生現會覺得老師怎麼亂寫算式,東一個西一個,後來慢慢發現了規律

,會准確猜出老師會將這道算式板書在什麼位置,是為什麼。在此過程中,全班的積極性是高漲的,因

為其中帶有一些猜謎語的味道,這會讓學生覺得很簡單的算式變得神秘起來。並且在完成的整個過程中

學生經歷了歸納、整理、猜想、推理、列舉等一系列有助於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學生自己歸納出:當

被除數和除數相同的時候,商為1;當除數為1的時候,被除數和商一樣;除數是幾,被除數就是商的幾

倍;商是幾,被除數就是除數的幾倍……學生的這些歸納性的語言是讓我備課的時候沒有想到的,我的

預設是讓他們經歷這樣的歸納與整理的過程,並從中去感受就可以了,用他們自己兒童化的語言表述出

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但是學生這么多精闢的歸納讓我大開了眼界,說明學生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的時

候是高效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的。
【案例解讀】
在第一節課的處理中,教材並沒有列舉出表內除法算式表,只用了學生小組討論的形式呈現了出來,那

么我對於這樣編寫的理解是,學生應該有自己整理的思維過程,能夠按照一定的規律來整理就可以了,

不需要學生完整地整理出除法算式表,除法算式表的歸納與整理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是相當有難度的。但

是學生的整理歸納的能力在每一節整理與復習課上都應該有挑戰與提高,有難度不代表不去研究,正因

為有難度,經歷了有難度的挑戰,思維才能夠得到提高。因此,我對教材的理解是,不僅要讓學生自己

按照一定規律去整理歸納,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在引導過程中,讓學生發現表內除法表編排的

規律,從而能夠學到這樣整理的一種有效方法。
所以,教材上的呈現我們不僅要完全理解,更要徹底理解,這種編寫不僅限於書本,它是和活生生的學

生緊密聯系起來的,而且更要得到教者正確而科學的支持,那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學生的發展才是有

效而全面的。
能把新教材教下來是一種本事,能創造性地把新教材教下來又是一種能耐,能把新教材內蘊含的理念和

素材通過開發轉化為教學實踐並取得成效,這更是一種功底。教師要在尊重教材基礎上,開動腦筋,不

局限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創新使用,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這

樣新課改、新理念才能真正落實,學生才能科學發展。
三、科學解讀教材才能促進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
人人都想當創造者、當發明家,尤其是我們的學生。曾經我們的教育在抹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學

生都變成了被動式的學習,都成為了一台台的解題機器。新理念正在努力改變著這一現狀,試圖讓學生

經歷多次成功的創新和發明的過程,帶給學生一種探索慾望和一種思維習慣,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數學品

質。
在教學集合圈這一知識時,學生就經歷了韋恩對這個圈的創作,對於學生而言,這是促進學生數學品質

和能力形成的最佳機會。
【案例鏈接】「有趣的圈」教學片斷
內容說明:集合思想是數學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說,集合理論是數學的基礎。從學生一開始學習

數學,其實就已經在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學生在學習數數時,把1個人、2朵花、3枝鉛筆用一

條封閉的曲線圈起來表示,這樣表示出的數學概念更直觀、形象,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

們學習過的分類思想和方法實際上就是集合理論的基礎。
本單元的例1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並利用直觀圖的方式求出兩個小組的總人數。
本例首先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通過統計表可以看出:參加語文

小組的有8人,參加數學小組的有9人。但實際上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的總人數卻不是17人,引起學生的

認知沖突。這時,教材利用直觀圖把這兩個課外小組的關系直觀地表示出來。從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有3名學生同時屬於這兩個小組,所以計算總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
【案例生成】
教師給出信息:參加語文小組的有8人。參加數學小組的有9人。
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列出算式:8+9=17(人)
師:請這些同學站起來我們看看是不是17人。
(學生發現問題,沒有17人,只有14人。教師引導列出統計表進行檢查,在統計表中學生似乎發現有重

復現象。)
師:這樣吧!為了讓大家看的更加清楚,我們請這些同學分別上來,我們按組數一數!
(1) 請參加了語文小組的站這邊!數一數,是8人嗎?
(2) 請參加數學小組的站這邊!
(其中重復的學生想到數學小組這邊來,教師進行導向。)
師:誒!你們不是參加語文小組的嗎?請站在那一邊,不準瞎跑哦!
(這個時候這幾個兩個小組都參加的3個學生拿老師的幽默處理沒有辦法,有點支支吾吾的,還是想過來

。)
師:為了表示你們8個都是參加語文小組的,我們用這個紅圈把你們都給圈起來,不準你們瞎跑!
那麼,你們都是參加數學小組的,參加數學小組的應該有9個人啊,怎麼差了3個?
學生急了:還有我們3個呢!
師:那你們過來啊!
生:可老師你不讓我們出這個圈啊!
(這個時候發生的矛盾沖突激發了學生想辦法去解決的強烈慾望,終於下面有學生坐不住了,有幾個學

生插嘴要把這3個人怎麼怎麼套起來,但另外一些學生不是很明白,學生中有一個同學終於跑到講台上來

了,進行了一個操作:他將重復的3個人安排在正中間,將兩個圈交叉套出重復的3個人,使這三個同學

既站在紅圈裡,又站在籃圈裡。)
【案例解讀】
這個結果的產生是必然,現在很多老師對對教材進行這樣的處理,為什麼?正因為這樣的教學給了學生

思考的空間和探索的慾望。這個圈的交叉部分不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是我們的學生的確就想出來了,

不是因為學生提前看了教材,或者家長曾經教過,真正就因為在這樣一個矛盾沖突中,學生想力爭解決

這個問題。韋恩也不是特異的天才,我們的很多學生經歷了韋恩的這個創造的過程,這樣的學習也正是

新教材中滲透的教育教學理念,讓學生去親身經歷、親身體驗、激發矛盾、創新解決。有了這樣的創造

過程,學生不僅在思維層面上得到了收獲,而且在心理需求上得到了滿足,很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原來自己也可以是發明家啊!
新教材中還有很多像有趣的圈這種課例,需要教師做的不是直接把韋恩圈交給學生怎麼填寫怎麼畫,而

是讓學生真正獲得思考的空間,自覺走進矛盾中,讓自己也在數學海洋中創造一回。
在我們的數學實際教學中,要真正讀懂新理念、讀透新教材,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科學設計我們的教

學。在課堂這個陣地上讓學生盡情發揮、盡顯智慧,在數以萬計的陣地中學生優良的數學品質和優秀數

學能力的產生一定是必然。

『叄』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心得

提高學習效率,首先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肆』 孩子提前學小學課程讀後感

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 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 聯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給你兩篇範文參考一下: 1、《老人與海》讀後感 失敗,在許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來,就能擊潰人的鬥志,讓人徹底崩潰,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敗戰勝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腳下,那麼,成功必定屬於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硬漢子。 《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一位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翁一次特別的打魚經歷。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打到一條魚後,他終於發現了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老人費盡心力,把大馬林魚扎死。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驗。一群嗅著血腥味而來的大鯊魚撲了過來。最後鯊魚們吃光了大馬林魚,老人憑著頑強的意志勝利返航,盡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禿禿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敗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擁有一顆堅強、不屈服的心來面對失敗,成功就一定會向我們走來。 2、《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笛福寫的《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獲益匪淺。 在一次航行中,魯濱遜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離開了孤島。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我覺得我要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頑強地堅持下去,憑自己的雙手創造新天地。

『伍』 小學學習心得體會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系;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准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准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准。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准,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課程管理培訓心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