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撐握教育孩子的語言藝術培訓心得
近期我有幸聽到李園長和教育局李科長的關於《指南》語言、藝術領域的講座培訓,很受教育和啟發。
首先是李科《指南》語言領域的講座,在講座中李科首先結合案例:狼孩兒的故事,告訴我們學前階段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幼兒正處在語言學習的敏感期或關鍵期,教師和家長應抓住語言發展關鍵期的有利時機,可以促進幼兒語言乃至其他方面的迅速發展,在這個關鍵期我覺得教師更應該給幼兒傾聽和交談的機會,多提供平台,讓孩子到小舞台表演或者朗誦兒歌等,幫助幼兒敢於表現、敢於交談。對於我們寶寶班的幼兒,教師就要更加耐心的傾聽和交談幼兒所要表達的想法,因為寶寶班的幼兒更容易出現急於想說某一件事情而表達不清楚,這個時候,作為教師不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而應該讓幼兒穩定情緒後,再講述一遍。因為長此以往的幫著表達,幼兒口語表達能力也得不到發展與提高。這一次的講座我還聽到了一個有趣的詞,就是李科所說的「前書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記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適合幼兒書寫的辦法,在記錄的過程中既滿足了幼兒的書寫需求,也符合了幼兒的生理心理的發育特點。用孩子自己讀的懂得文字、圖畫、符號形式來代替正式文字,讓人看了忍俊不禁,真是有趣!
下午李園長通過一件件作品,一段段視頻和一個個案例向我們生動的展示藝術領域的三大價值:審美、認知、和諧發展。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於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像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藝術貴在創造,教師更應該引導幼兒在感受美、欣賞美的同時用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去創造。在這場藝術盛宴中李老師優美的《採茶舞》,更給了我們美的享受!還有李園長先進的教育理念在進行美術教學活動時普遍會出現老師出示範畫的情況,總是要求孩子達到自己的標准,畫的最像的就是最好的。李園長給了我們適當的指導,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無形中扼殺了幼兒的想像力,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可以供孩子自由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模仿和創作,不要給予太多的要求,因為每個幼兒都會給你帶來驚喜。尊重幼兒自己的想像力,讓幼兒自主創造!
這兩場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在《指南》中還有很多教學理念和教學建議值得我去學習,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完善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與幼兒共成長!
㈡ 課程顧問話術心得:家長對藝術教育不關心怎麼辦
美術藝術行業課程顧問話術心得:家長對藝術教育不關心怎麼辦對於非傳統科目的教育培訓機構來說,在市場推廣與家長溝通的環節過程當中,最難突破的點自然就是很多家長對非傳統科目的輕視。往往認為學校不考的科目,孩子就沒必要花錢去學。這也是當前很多欠發達地區的家長普遍認識。
那麼對於課程顧問來說,面對家長的冷漠,我們應當怎樣向家長解釋,並闡述孩子學習美術類課程對孩子成長帶來的優勢呢?我們只有提出我們的賣點並刺激家長的痛點,才能使家長改變傳統的刻板觀念。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師分享一篇孩子針對藝術類課程學習的意義,希望能夠給從事藝術教育行業的咨詢老師們帶來一些啟發。
美術藝術行業課程顧問話術心得:參與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好處
成功教育網
記憶能力的提高
也許看到孩子毫無「藝術感」可言的繪畫,大人們的第一反應是「信手塗鴉」,這無可厚非,如果小孩的繪畫完全符合大人門的審美觀點,那樣就說不上「想像」了,如蘋果,因為「模仿」的蘋果算不上真正的再創造。但是這並不表示孩子的繪畫作品是沒意義的,只是在我們成人思維里缺少對孩子作品的理解成分。在他們看來,一個小圈圈就是一片雲朵、一個人物形象,幾個粗細不均的線條就是一棟房子、幾棵樹,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古人最早用的甲骨文就像是小孩的「無意識記憶」!
孩子們將自己在感受外物時儲存在腦海里的記憶翻找出來,然後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象地表達出來。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們在5歲以前的創作性是最高的,幾乎能等同於繪畫大師。他們的繪畫內容並不是虛無的,是對現實的一種記憶恢復,只是表現方式不是我們成人慣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觀察能力的提高
當您的孩子樂滋滋地指著自己畫中的「小古怪」說這是超級~,那是無敵~時,不要用滿帶不信任的眼神打擊他。雖然畫面有些混亂、形狀有些離譜,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因常見而不屑一顧的事物,是以怎樣的角色或姿態出現在他感知的世界裡呢?
其實這就是孩子觀察能力的表現,不受固定格局限制的他們能注意很多大人已經無法注意到的細節,他們的內心世界有時候比大人的還敏感細膩呢。
想像能力的提高
為什麼我們總是很難看懂孩子畫的是什麼呢?
因為我們跟孩子的想像力、認識能力有差別。成人都喜歡規矩、真實的東西,而孩子的世界裡充滿了童話般的爛漫,花兒會唱歌,太陽長鬍子,小兔子拿著氣球,電視機長著兩只手……這正是想像力的最好表現。
同時,對色彩的運用更能顯出孩子們大膽的想像力,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意願隨意塗抹顏色,紅色的小人兒、綠色的房子、藍色的小貓……不過不要用「離譜」去理解他們看到的世界,因為在他們眼裡,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
情緒的及時宣洩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韋赫指出:「畫1小時畫獲得的東西,比看9小時獲得的東西還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心理學家有時候治療病人的時候要先讓病人畫幅畫的原因。在兒童心理學里也有這一項,通過對孩子的繪畫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緒、心理疾病根源。
孩子有著天性的童趣和強烈的表現欲,他們的喜怒哀樂躍然紙上。在他們還不能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內心世界時候,通過手腦結合的方式——繪畫便產生了。也就是說,其實每一幅畫都是孩子真實內心思想的寫照,是孩子情緒的外在表現。告訴您一個小秘密:如果孩子的塗鴉中線條生硬、混雜、重疊,顏色暗淡,這些說明此刻他或許正有不良情緒。相反,如果孩子的塗鴉線條柔和、豐富,顏色明快,則表示孩子的情緒是健康的,心情也不錯。
繪畫使左右大腦一起「開工」
在日常生活中,動手能力主要開發的是人的左半腦,思考畫什麼,怎麼畫,以及對手部運動的控制,這些都會促進左腦的智力開發。
在繪畫的時候,孩子無意間培養了對顏色、形狀、空間位置的判斷認知能力,這些對右腦智力的開發很有益處。
所以說,繪畫可以同時活動左右大腦。在不斷繪畫創作的過程中,孩子們會不斷打破原有的思維和定式。當接受到外界的新鮮事物時,靈感一觸即發,左右大腦同時「開工」。
繪畫過程鍛煉孩子的種種能力
從簡單塗鴉開始,孩子就在不斷創新,從最開始運動軌跡的線條到有意義的形狀,再到顏色,再到內容,創造力可以無限發揮。
從大量的兒童繪畫作品和兒童繪畫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繪畫是一種加強記憶力,促進孩子觀察力,培養孩子想像力的過程。它是由微妙精細的觀察能力、形象的思維能力、高效的記憶力、創造的想像力,再加上手的協調運動和豐富的表達能力組成的。這些能力可是補品不能輕易辦到的啊!
繪畫是一種表情達意的形式繪畫也是一種藝術,它跟音樂、舞蹈一樣富有魅力,可以說是人類表情達意的一種形式。無論是孩子的還是成人的繪畫作品,都附帶了個人感情因素在裡面。要知道,沒有感情的作品是僵硬死板,無生命力的。所以,要想您的孩子從小具有藝術細胞,不妨讓他試試!當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不能忽視。
㈢ 求一篇美術學習心得 200字左右
通過這次的培訓,使我受益匪淺,以下是我的一些培訓心得體會。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在課堂上應該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特有魅力,努力使課程內容呈現形勢和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將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同時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用真心真情去教美術。在教學中,教師要有好奇心,專業精神,同時要注重師生互動,肢體語言和優美語言互相結合,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還有嚴格按照美術新課程標准,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精心組織、准備,上最有效的課。在教書過程中特別注重育人教育,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在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欣賞、體驗感受、探索、總結、想像、創作、評價的過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感受美術作品的美,使學生的創作慾望倍增。盡可能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空間,使整節課沉浸在藝術的氛圍中。同時,要突出美術學科的特點,學生運用多種形式,設計出精美、主題豐富的作品。新教材的編寫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是把活動作為顯線,而知識作為隱線。 在美術教學中,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美術課上,要有美術元素在裡面,情感態度價值觀也要自然體現。不光要教學生技巧,還要教他們思維。 在上欣賞課時,不僅要學會欣賞,還要學會評述。要讓學生多使用美術語言,尤其是欣賞評述課中,讓他們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總之,合作的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素材的能力,創造力的培養在美術課中很重要。
教學中強調綜合性評價的激勵功能,在評價方式上以自評、互評為主,結合老師的評價,是評價進一步民主化、多樣化,充分體現了評價的多元功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在教學之餘,還要注重教師自身發展進步,積極參加課內外聽評課、教研活動及專業培訓。多向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努力提高自身素養。
通過本次培訓,在今後工作中,我將會不斷學習,多體會感受所學的知識,並用於實踐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