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銀耳種植技術培訓
銀耳種植的原料廣泛,取材容易,因此大有發展前途。一戶農家,只要利用15平方米回的房子2間,一次答可種植2500袋,一年可種6批,純利8000多元。每100千克的棉籽殼或雜木屑可收銀耳干品16~18千克。其主要銀耳種植技術如下:
1.配料。種植銀耳的培養料,根據當地資源,因地制宜選擇主要原料,並配合其他輔料製成。闊葉樹如楊、柳及各種果樹的木屑均可用。也可將這些樹的枝條切成薄片,曬干,再粉碎成粉狀的木屑。棉籽殼是種植銀耳的好原料,單產比木屑可提高20%~30%,此外玉米芯、甘蔗渣、花生殼、葵花籽等,曬干後粉碎成細屑均可用於種植。
配方一:木屑100千克,麩皮25千克,石膏粉4千克,尿素0.4千克,石灰粉0.4千克,硫酸鎂0.5千克,水100-110千克。
配方二:棉籽殼100千克,麩皮25千克,石膏粉4千克,尿素0.4千克,石灰粉0.4千克,水100-200千克
Ⅱ 銀耳的種植方式
銀耳種植的原料廣泛,取材容易,因此大有發展前途。一戶農家,只要利用15平方米的房子2間,一次可種植2500袋,一年可種6批,純利8000多元。每100千克的棉籽殼或雜木屑可收銀耳干品16~18千克。其主要銀耳種植技術如下:
1.配料。種植銀耳的培養料,根據當地資源,因地制宜選擇主要原料,並配合其他輔料製成。闊葉樹如楊、柳及各種果樹的木屑均可用。也可將這些樹的枝條切成薄片,曬干,再粉碎成粉狀的木屑。棉籽殼是種植銀耳的好原料,單產比木屑可提高20%~30%,此外玉米芯、甘蔗渣、花生殼、葵花籽等,曬干後粉碎成細屑均可用於種植。
配方一:木屑100千克,麩皮25千克,石膏粉4千克,尿素0.4千克,石灰粉0.4千克,硫酸鎂0.5千克,水100-110千克。
配方二:棉籽殼100千克,麩皮25千克,石膏粉4千克,尿素0.4千克,石灰粉0.4千克,水100-200千克。
配方三:甘蔗渣40千克,棉籽殼20千克,木屑40千克,麩皮30千克,石膏粉3千克,過磷酸鈣2千克,尿素0.5千克,水100-110千克。
選定配方後,把主要原料同麩皮、石膏粉等乾料倒在水泥地上,把蔗糖、化肥、硫酸鎂等放入水中溶化後,倒進乾料中,經三次反復攪拌,過篩,打散團塊,拌勻,含水量掌握55%-65%。配料要選擇晴天或陰天上午進行,雨天不宜。
2.裝袋。拌好的培養料必須抓緊時間裝入種植袋。銀耳種植袋,應選擇低壓高密度聚乙烯筒膜,直徑扁寬12厘米,薄膜厚度3.5-4絲米,長50厘米,每千克筒料可裁製成220-240個種植袋。也可用罐頭瓶作種植容器。一般農戶採用手工裝料。裝一半時抖一抖,壓實後再裝。大面積生產應採用食葯用菌專用裝袋機,每小時可裝400袋。裝袋要求裝緊裝實,袋口用塑料繩綁扎。在料袋璧上打4-5個接種穴,穴口直徑1.2厘米,深1.5厘米,然後擦去袋面沾的木屑後,用3.3×3.3厘米的方塊紙膠帶貼封穴口,即成種植銀耳的培養基。從拌料到裝袋結束最好不超過5小時,以防培養基發酸變質。
3.滅菌。在大鍋灶上放蒸籠,把袋子疊於蒸籠內,膠帶一面要朝上。大面積生產建造磚砌的專用滅菌灶,一灶裝1000袋為適。滅菌要注意三個關鍵:一是袋子進灶後,必須旺火猛攻,並防止漏氣,使其在4小時內上到100℃;二是在100℃保持14-16小時,使袋內雜菌殺死;三是達到滅菌溫度和時間後,要趁熱取出,防止膠布受濕。
4.接種。經過滅菌的料袋,待料溫降到30℃以下時,方可進行接種。接種前先做好接種室消毒,並把菌種表層薄薄挖去一層老化菌絲,然後往下挖將菌絲攪拌均勻。接種時先打開袋子穴口上的膠布,用接種器提取蠶豆大小的菌種,集中迅速地通過酒精燈火焰接人穴內,並順手貼封好膠布,防止雜菌侵入。菌種處要比膠布凹1-2毫米,有利於原基形成。每瓶種植種可接種植袋25-30袋。
5.發菌。銀耳的發菌與出耳可同用一室,利用民房即可。有條件的專業戶可以建造專用的發菌室與種植室[創業網:www.cyonE.com.cn/]。要求地勢稍高,靠近水源,便於清洗場地,門窗通風,光線良好。也可以在庭院內搭簡易耳棚。不論是住房或是簡易耳棚,內部均要設置排放種植袋的架子。架層可用竹木做骨架,架高2.5米左右,寬一般為50厘米,架子分為8層,層距30厘米。每層架子用竹木鋪平,便於排放菌袋。室內四周可用塑料薄膜圍罩,使保溫保濕性能好。種植室要用來蘇爾和敵敵畏葯液噴灑消毒。
接種後的菌袋,頭4天室內保持溫度28%,不超過30℃為好,5天起室溫25℃較適。經過5天培育,菌絲向穴口擴展,此時應進行一次翻堆檢查,發現雜菌污染種穴時,用福爾馬林注射殺滅。菌袋在室內的排列,開頭按每4-5袋井字形重疊成堆,使其增加袋溫,加快菌絲發育。第5天起應把袋子逐袋地排放於架床上,以卧式順排,袋與袋間距1厘米左右。冬季溫度不足,可用煤炭火增溫,但要注意排除二氧化碳,以免損害銀耳菌絲。
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為70%以下,在保持室溫的前提下,每天打開門窗通風換氣1-2次,每次30分鍾,若氣溫已達上述要求時,可長時間開窗使氣流新鮮。
揭布通風:通過10天左右的培養,袋內菌絲已向接種口的四周蔓延,形成圓狀。待菌絲長到直徑10厘米,即穴與穴的菌圈形成連接時,要把膠帶掀起黃豆粒大小圓形孔隙,讓氧氣透進料內,加快菌絲生長發育,但在揭口之前,應先用敵敵畏農葯輕度噴霧袋面及空間。膠帶揭後12小時,要以清水噴霧,每天3-4次,但不要直接噴到穴內,並結合通風。經過4天後,穴中逐漸出現突起的白色絨毛狀菌絲團,俗稱「白毛團」,此時室內溫度20-23℃為宜,相對濕度為80%-85%。隨著菌絲生理成熟,白毛團上出現淺黃色水珠(菌絲新陳代謝的分泌物),此時可把袋子朝穴口傾斜,讓黃水流出穴外,室溫調
Ⅲ 我想學習銀耳的種植,不知道河北那有種植基地,或學校
河北石家莊有銀耳種植技術培訓機構。但是目前銀耳銷售市場不大。投資需要謹慎。
Ⅳ 銀耳怎麼種植出來的
一、銀耳怎麼種出來的?
銀耳是一種伴生菌,需要有合適的培養基才可生長,有野生的也有人工種植的銀耳。野生的銀耳是長在枯木上的,通過吸收枯木的營養成長;人工種植的銀耳可使用木材和木屑袋料作為培養基,然後通過控制溫度、濕度的方法讓其生長,成熟後即可採收。
二、銀耳的栽培技術
1、段木栽培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地形地勢及銀耳的生理特性選擇栽培場地並搭架耳堂,耳棚的遮陽,一般是在棚膜上加蓋草簾或稻草;林下搭棚是在棚膜上飄一層遮陽網,以免漏進直射陽光。
准備好耳木(即長有銀耳子實體的段木),耳木架曬後進行接種及發菌培養管理,用電鑽打穴接種,菌穴直徑16mm(以往為10~12mm),株距4cm,行距12cm,每根用種量150~175g。
銀耳
接種後在陽光下起堆發菌,給以20d左右的增溫培養效果好,發菌快,能抑制雜菌發生;在陰涼處發菌效果差。
2、袋料栽培
用木屑做栽培原料,銀耳栽培現用配方含有適合比例的棉籽殼,麩皮,石膏粉,加水的量與乾料的量是1:1~1.3。主料混均後加水,至終栽培料中含水量在55%~60%,pH在5.0~6.0之間。
滅菌後待袋內溫度降至室溫方可接入菌種。接種後壓實,重新貼上原來封穴的膠布,當菌絲長滿後,菌包上架,開始割膜擴穴。
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適當的散射光照射,子實體分化迅速,展片快,耳片肥大、色白、產量高。
Ⅳ 銀耳種植的方法
銀耳,又稱抄白木耳、雪耳等;其方法和步驟與香菇有許多相同之處。可利用木屑、甘蔗渣、棉籽殼等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適當添加一些麥皮、米糠、石膏等為輔助原料,進行室內袋栽。
銀耳屬中溫性真菌,菌絲在 16℃~30℃內均能生長,其中20℃~28℃生長正常,23℃~25℃生長最好,低於20℃或高於28℃菌絲纖弱。子實體分化的溫度在16℃~28℃之間,低於16℃生長遲緩,高於28℃分化不良,最理想的溫度應是22℃~25℃。
Ⅵ 哪個地方可以培訓種植銀耳
學習最好到基地
Ⅶ 我是遼寧營口人 請問到哪裡去學習種植銀耳技術
你是遼寧營口人,想學習種植銀耳技術,建議你去當地的農村發展局找專業人士咨詢。
Ⅷ 如何栽培銀耳教程 銀耳種植前景
銀耳栽培技術可以在網路直接搜索。網上有很多相關的栽培技術資料和視頻。可以參考一下。銀耳市場需求量不是太大。需要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種植。以免供大於求,造成損失。
Ⅸ 銀耳如何種植
銀耳種植方法:
(1)瓶栽法
將混合好的培養料,及時裝入500-750克的廣口瓶中,裝滿壓實,中間壓一個蠶豆大小、深約2厘米、寬1.5厘米的接種穴,然後用塑料薄膜外加一層牛皮紙覆蓋瓶口,並用線扎緊,放入高壓鍋內,保持100℃ ,連續滅菌7小時,冷卻後,移入接種室備用。
把經過滅菌的栽培瓶和裝有菌種的試管移入接菌箱內接種,重新蓋上薄膜和紙,扎緊。每瓶750克容量的菌種,可接種栽培瓶50-80瓶。
接種後,立即將栽培瓶移入培養室,分層排放在木架上,每架5-6層,每層相隔約40厘米,上架後,每隔3-4天上下層調換一次,防止溫度不一。溫度控制在20℃左右,濕度保持90%以上,原基發生至長成小耳芽,大約需要4—7天。這時,由於耳片小,需水少,培養料含水量充足,每天噴水1-2次即可。以後隨著耳片逐漸長大,噴水量可適當增多,以保持耳片濕潤不卷邊為度。小耳芽長大至成熟,約需10—15天。這階段由於耳片生長快,需水多,噴水量要相應加大,每天噴水2—4次,並加強通風換氣和光照條件,以利子實體健壯生長。
(2)袋栽法
用17×33厘米或15×30厘米,厚度0.5-0.6毫米的聚丙烯塑料薄膜袋。裝料時先將塑料袋底的二個角向內塞,使裝料後袋底平穩。裝料要求上下松緊適中,輕拿輕放,防止局部受壓力大大造成袋子破損。裝料量為袋高的五分之三,袋口套頸圈,用棉花塞袋口,按常規方法滅菌、接種,置22-25℃下培養40~45天,菌絲體就可長滿全袋。當菌絲長滿袋後,溫度應控制在18-20℃之間,並加強通風,增加光照,刺激原基分化。約經一周,袋壁上出現少量耳芽時入就要及時開洞,增加通氣,促進耳芽大量發生。開洞時先用0.1%高錳酸鉀或托布津溶液擦洗袋面,然後用消毒刀片,在袋兩側及背面開三行「十」形切櫥,每行374個,共9-12個,洞與洞間距離5-6厘米,開洞後排架或掛袋催耳。掛袋是用塑料繩扎緊袋口,懸掛於栽培架橫桿上的「S」形鐵絲鉤上,袋片袋之間相距約10厘米。每天向地面或空間噴水1-2次,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當耳芽形成並開始出現漏斗狀時,表明進入長耳階段,可直接向袋上噴霧化水,但噴水量不宜過多,以免影響耳片生長。隨防耳片逐漸長大,可適當增加噴水量。溫度高時少噴水或不噴水,保持乾乾濕濕,干濕交替,以防高溫高濕引起爛耳。同時要加強通風,增加光照,促進子實體良好生長。
(3)蔗田掛袋栽牆法
按袋栽法培養菌絲體,當袋壁出現少許耳基時,就要搬到蔗田掛袋管理出耳。掛袋前,選蔗株高大,郁閉度適中的蔗田,清理蔗溝,溝面寬90厘米,溝深40厘米,溝底寬30厘米,並進行高培上,然後在溝面高培上的頂部橫架竹竿,竿距22-25厘米。每根橫竿掛3-5袋,讓其出耳。由於蔗田溫濕度適宜,郁閉度適中,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為黑木耳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所以在開袋後3—5天,只需進行溝灌淺水,保持蔗溝內相對濕度85-90%即可。待耳芽形成後,可直接向菌袋周圍噴霧化水。隨著耳片逐漸長大,可適當增加噴水量。後期耳片長得快,蒸騰失水多,應加大噴水量。待耳片接近成熟時,要減少噴水,降低空氣濕度,控制孢子彈射,以利耳片肉質增厚,提高產量和品質。
(4)葡萄園瓶栽法
按瓶栽法培養菌瓶,待耳芽出現後,搬入葡萄園內,橫放於出耳架上或瓶底對瓶底,瓶口朝外,並排敢於地上。瓶口均用紗布或舊報紙遮蓋,並噴水保濕。出耳後,溫度控制在2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5-95%,經7-10天,耳芽長到蠶豆大時,揭去瓶口紗布或報紙,每天噴水1-2次。耳片直徑達2厘米以上時,可適當增加噴水量,保持耳片濕潤不卷邊,至採收前1-2天停止噴水,使耳片長得厚實健壯。
(5)蔭棚環割袋栽法
先在野外搭蔭棚,並在棚內地面上鋪一層河沙,上面蓋一層干凈小石子,用0.1%托布津或硫酸銅噴灑消毒。然後將菌絲長至2/3的菌袋,用刀沿袋口之厘米處環割一周,去掉袋口上部薄膜,倒立排放於沙石上,每袋相隔10厘米。一周後,保持沙石面相對濕度90-95%,以促進耳芽大量發生。當耳片逐漸長大後,可適當噴霧化水,以保持耳片濕潤不卷邊。並加強通風換氣,增加光照和保持乾乾濕濕,干濕交替,促進耳片健壯生長。每批採收後,往上2厘米,再環割去一周薄膜,停水5-6天,然後連續噴水一周,又可長出第二批子實體。由於沙石面溫度比氣溫低,在炎熱的夏季仍能正常出耳。
Ⅹ 銀耳的栽培條件,種植效益有多高
銀耳也叫白木耳,它不僅是宴席上的珍品,而且具有重要的醫療保健作用。目前,在我國南北各省區都有人工種植。傳統的銀耳種植主要是段木法,成本高、產量低,勞動強度大,受自然條件的影響也較大,難以大范圍推廣。而袋料種植法,原料來源豐富,管理方便,技術易掌握,產量也較高,是一種值得大力推廣的種植方法。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銀耳單產比段木種植的提高10~12倍,生產周期也縮短了3/4。下面,我們就以我國「銀耳之鄉」福建省古田縣的銀耳種植為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銀耳袋料種植技術。
一、種植季節
銀耳屬於中溫型菌類,菌絲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4~25℃,子實體發育適宜的溫度為20~25℃。種植季節以春、秋兩季的自然氣溫最為適宜,也可以採取冬季種植房加溫,夏季野外搭蔭棚種植,使銀耳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
二、培養料的配製
種植銀耳的原料十分廣泛,以棉籽殼最為理想,此外,雜木屑、玉米芯、甘蔗渣等也是常用的原料。常用的培養料配方為:①棉籽殼85%,麥麩13%,石膏粉1.5%,蔗糖0.5%;②棉籽殼80%,麥麩15%,玉米粉3%;石膏粉1%,蔗糖1%;③雜木屑76%、麥麩20%、石膏粉2%、蔗糖1.3%、硫酸鎂0.4%、尿素0.3%。
農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任選一種配方。配製培養料時,先把木屑、棉籽殼、甘蔗渣等原料進行過篩,剔除混入的沙石、金屬、木塊等物質。然後將棉籽殼或木屑倒入拌料場上,堆成山形,再把麥麩從山尖均勻地往下撒開,並把石膏粉均勻地撒向四周。把上面的乾料先攪拌均勻,然後把可溶性的添加物,如蔗糖、硫酸鎂、尿素等溶於水中,再倒入乾料中反復攪拌均勻。每100千克乾料加水100~130千克,使培養料的含水量在60%左右。檢測的辦法是:手抓培養料握緊,如果手指縫間有水滲出,但不滴下,這時候最為適宜。
三、裝袋、滅菌、接種
1.裝袋
培養料拌勻後,要及時裝入塑料袋內。種植銀耳用的塑料袋通常由高密度低壓聚乙烯原料製成,半透明,柔而韌,抗寒、抗張力強,能耐100℃的高溫。種植袋長55厘米左右,直徑8~10厘米,袋底密封良好。
規模化種植銀耳通常採用裝袋機裝料,每小時可以裝800~1000袋。裝料的方法是:把袋口張開,整袋套進裝料機出料口的套筒上,雙手托緊塑料袋。當培養料從套筒源源輸入袋內時,右手撐住袋頭往內緊壓,使培養料裝緊裝實。當培養料裝到離袋口5厘米左右的位置時,用棉紗線纏扎袋口3~4圈,再反折過來捆紮3~4圈,這樣,袋口就密封好了。一般每100千克培養料,可以裝長55厘米,直徑8~10厘米的種植袋200袋。另外,如果是小規模種植,農戶沒有裝袋機,也可以用手工裝袋,手工裝料時,一定要把培養料裝緊壓實。
裝料結束後,就轉入打接種穴這一工序。接種穴又叫接種眼,可以用專用的打洞器或自製的鋼管,在袋子正面打3~4個接種穴,穴口直徑1.2厘米、深2厘米左右,接種穴之間的距離要均勻。
打完接種穴後,把邊長在3厘米左右的白膠布貼在接種穴上,使膠布緊貼在袋膜上。如果封口膠布粘貼不緊,料袋滅菌時,會使水分滲透到袋內,造成膠布受濕,易侵入雜菌。
2.滅菌
貼好膠布後,就可以進入滅菌工序了。滅菌的目的是將培養基內的有害物質殺滅,保證銀耳菌種順利地定植生長。銀耳種植量大的時候,多採用常壓蒸汽滅菌。常壓蒸汽滅菌的設備是常壓滅菌灶,它是由磚砌成長方形的灶台,根據生產規模的大小,灶體的規格可以自行設計。在灶台上裝配一個由鋼板製成的平底鍋,鍋的長寬與灶台相等,高60~70厘米。在鍋上安裝一層木板,離鍋底20厘米左右,用來疊放料袋。平底鍋旁設有加水口;四周設有鋼鉤,用來扎緊繩索。
最好在裝料後2小時內,把料袋送進常壓滅菌灶的蒸倉內,進行滅菌。培養基進灶的疊袋方式,應採取一行接一行,自下而上交叉排放,上下袋形成直線,中間要留空隙,使氣流自下而上暢通,蒸汽能均勻運行。疊好袋後罩緊薄膜,外面加蓋帆布或麻袋,然後用繩索縛扎在灶台的鋼鉤上,把四周捆牢,上面壓上重物,以防蒸汽沖力把罩物沖飛。滅菌時要用旺火猛攻,使蒸倉內的溫度在5小時內迅速上升到100℃,並保持100℃的恆溫15~18小時,中途不停火,不降溫,這樣滅菌才能徹底。達到滅菌要求後,就可以停火卸袋了。卸袋時,操作人員應套上棉紗手套,以防蒸汽把手燙傷。
滅菌後的料袋,要搬入發菌室內,發菌室必須清潔衛生、通風良好。由於料袋接種後還要在發菌室內進行發菌培養,所以,為了確保發菌室密閉保溫,要在發菌室的內壁四周罩上一層塑料薄膜。料袋搬進接種室內後,每層4袋,重疊成「井」字型擺放,並留有疊距,使料袋盡快散熱冷卻。
3.菌種准備
從正規的菌種生產單位購買沒有雜菌、生長旺盛、菌齡在7-10天左右的高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