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龍蝦養殖技術培訓
Ⅱ 平菇養殖技術培訓哪裡有
平菇種植技術培訓
1、品種
平菇的品種太多,也太復雜,很多品種只是換了一個名稱而已,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氣候、環境相差很大,根據自己的市場需要,根據自己栽培季節和氣候,選擇合適的品種是種好平菇的前提條件。
2、配方
合理的配方是平菇高產的基礎,想要馬兒跑,還不想給馬兒草,這種思維是種不好平菇的。
的確,在各種食用菌中,平菇是轉化率較高的一個,轉化率高,但是也不是憑空而來的轉化率,是在一定的營養基礎上轉化來的。就好比種玉米的土地,為什麼東北的玉米產量在中國最高,主要就是東北肥沃的黑土地為玉米生長提供了足夠的營養支撐。
因此,要想種好平菇,就要為平菇提供足夠的營養支撐,這就是一個合理的配方。
中國太大,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原材料,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技術水平等,太多的不同,決定了配方的差異性,無法為每一位朋友提供一個最佳的配方,事實上,也沒有最高產的配方,只有最合適的配方。
3、原材料
有了合適的配方還不行,配方只是構成培養基的比例而已,培養基的營養不僅是配方的比例,和構成配方的原材料關系密切。
想要種好平菇,必須保證原材料的質量,這一點很容易被菇農朋友忽視,原材料的質量表現在產地、蛋白質含量、含水量、PH值、新鮮度等,這些對於菇農朋友很難具體掌握,建議菇農朋友掌握兩個原則:一個是購買大廠家的,一個是不要買便宜的原材料。
關於原材料,還有一點建議,去年棉籽殼價格上漲,很多菇農被迫在配方中放棄了棉籽殼,實際這也是錯誤的做法,當類似棉籽殼這種在配方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可以適當減少在配方中的用量,如果一點都不用,對配方的合理構成影響太大,掌握不好會帶來不良影響。
4、滅菌方式
要想種好平菇,一定要採用熟料的栽培方式,這是最近兩年一直所提倡的,事實證明,生料、發酵料栽培方式已經逐漸被熟料取代。
熟料栽培,對培養基造成的營養損失最小,也是平菇小型工廠化和採用液體菌種必須採用的方式,高壓滅菌和常壓滅菌都可以。
5、發菌
發菌,是平菇栽培最容易忽視的環節,大多數菇農朋友認為只要是菌絲長滿就可以了,對於發菌期間的溫度、濕度和通風管理不夠重視。
發菌,就是菌絲生長的過程,是菌絲將培養基中的營養吸收轉化的過程,是營養積累的過程,而發菌的環境因素直接決定了菌絲營養積累的好壞,合適的溫度,合適的通風(氧氣)是最重要的兩個指標。
6、設施
南方的菇棚夏季要有降溫措施,北方菇棚在冬季要有升溫手段,如果是工廠化周年生產就要有具備環境控制設施的標准工廠化菇房,無論哪一種栽培模式,都要具備一定的設施,未來的整個農業就是設施農業。
食用菌是設施化比較早的農業品種之一,控溫,控濕,控氧都需要設備,盡管平菇對於環境的適應性比較廣泛,但是,毫無疑問,設施是平菇高產,穩產的保障,是種好平菇的保障。
7、出菇管理
幾乎所有的食用菌品種在出菇階段管理方法都不一樣,即使最容易出菇的平菇,在出菇階段也是需要一定的技術的,要想種好平菇,平菇的出菇管理階段非常重要。
首先,作為一個菇農或者平菇技術員,要了解平菇出菇階段的生物學習性,簡單的說,要知道平菇幹了,是什麼樣;平菇濕了,是什麼樣;平菇溫度高了,是什麼樣;平菇溫度低了是什麼樣?
只有做到對平菇的生活習性了如指掌,才能種好平菇。
Ⅲ 如何招收與農業種植養殖相關技術培訓人員
我建議你可以去一些農業大學進行招收,因為這里的話有很多大學畢業生找到相關的規工作。
Ⅳ 養殖技術培訓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不讓你血本無歸
Ⅳ 有什麼養殖技術培訓
養殖技術培訓你倒是可以去旭平兔業看看去。那是我老師85年就辦起來的培訓班,挺不錯的。還要教你做飼料的。你可以自己查一查。
Ⅵ 馬蜂的養殖技術和培訓址
胡蜂養殖方法:
一、生存環境:胡蜂類有著較強的生存能力,從海拔300—3000米的地方、只要有一定數量的樹木(雜樹林)都會有他們的蹤跡存在,這與它們食物的多樣性有著密切關系。在雲南已知的胡蜂種類多達20餘種,目前已知具有養殖價值的大約為8個品種。
在一定的區域內,胡蜂種類和數量的多少完全取決於植被的密度和多樣性與否,相對來講,高密度、多樣性植被的區域內胡蜂的種類和數量會相對多一些,反之則會減少。這是因為植物的多樣性會給胡蜂帶來充足的食物,同時,在一定的區域胡蜂類群體的強弱(巢穴的大小)、種類和數量的多少能揭示該區域周圍生態環境的好壞和空氣質量的優劣。
二、越冬: 所有胡蜂類都需要越冬,到了秋末冬初,胡蜂群體分散,各自尋找向陽、背風地方的洞穴中越冬,在雲南地區,胡蜂越冬時間的長短取決於生存海拔高度,海拔越高,越冬的時間就會延長,海拔越低,越冬的時間就會縮短,越冬時間最長的是從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3月下旬,大約為140天左右(海拔2100米以上),越冬時間最短的是從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僅為60天左右(海拔1000米以下)。胡蜂越冬後的存活率極低,大約為萬分之三—五之間,而且只有受精後的雌性胡蜂(蜂王)才能存活下來,這種存活下來的每一隻蜂就是當年每一巢蜂的始祖。因此,胡蜂的生存方式是以最大的繁殖系數獲取最小的生存空間,它們只有這樣才能年復一年的生存下來。
三、食物來源;胡蜂的食物結構由四類組成;即含糖樹脂類、昆蟲類、漿果類和花蜜類。
含糖樹脂類:能分泌含糖樹脂的植物有;殼斗科屬植物麻櫟、白櫟、板栗等植株,其中以麻櫟樹分泌最多,而且蛋白質含量最高,其次,部分薔薇科植物梨樹、糖梨也有少量分泌。
昆蟲類:其種類比較復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的昆蟲胡蜂不會捕食;
1、有毒類或具有特殊氣味的昆蟲,
2、身體重量數倍於胡蜂本身而且具有比較堅硬甲殼的昆蟲,
3、生長發育期的毛蟲,但是在交配產卵期(飛蛾期)仍然是胡蜂喜歡捕食的對象。
漿果類:胡蜂主要是從熟透、具有蟲洞或即將破皮的水果咬開果皮後吸食果汁,因此有些果農認為胡蜂對水果的危害較大,事實上在胡蜂咬破的水果中,有95%的是具有蟲害或破損、開裂的水果,與蟲害相比,胡蜂的存在絕對是利大於弊。因為它們的存在一是會使蟲害大幅度減少,二是間接將水果的花期受粉率提高,從而使產量增加。常見的有桃、梨、李、葡萄、荔枝和野生糖梨果、石頭果等。
花蜜類:常見的有桉樹、香蕉、芭蕉、黨參、野生白山茶等花蜜。此外,大約有0.1%的雲南松的松針上面也會分泌糖類,也是胡蜂喜歡採集的食物之一。胡蜂的食物除了上述四類之外,它們對所有動物的鮮肉也會品嘗,特別是對禽類的鮮肉情有獨鍾,在食物比較短缺的情況下,它們也會捕食蜜蜂或者身材明顯小於自己、不是同種的其他胡蜂種類。
三、生活習性和特點;胡蜂類屬雜食類昆蟲,除了有著相同的食譜外,還有著以下共同的習性和特點;
築巢:巢穴材料都是以樹木的外栓皮、或者朽木、枯葉經過胡蜂咬碎、唾液粘合而築成。胡蜂建造巢穴的方法是:內部咬下一層,外部補充一層,所以,大多數胡蜂巢穴的形狀無論大小,看起來都是在不斷增大的圓形。巢礎均為圓型多層,由若干個平行六邊形狀組成,也就是說;它們懂得使用最少的建築材料來獲得最大的空間。巢穴外殼由3—5層不規則的鎧甲片狀連接構成,層與層之間有2—4厘米的間距,這樣的外殼結構既可使巢內保暖、又可以防止穴內溫度過高。
護巢和護食:所有胡蜂類都會對入侵巢穴或接近巢穴的任何動物發起攻擊,尤其是對移動著的目標攻擊更為強烈,因此,當你意外受到胡蜂攻擊時,你最好的選擇方法就是藉助草木的掩護立即卧倒裝死,待其在你周圍盤旋數十秒鍾後再尋找機會離開。否則,你有可能會被更多的胡蜂攻擊。
護食情況多見於大型胡蜂類,當其正在進食(吸取含糖樹脂、花蜜或在切割獵物時)期間突然受到干擾時也會向干擾者發起攻擊。所以,當你需要觀察和接近養殖胡蜂時,你應該緩慢靠近,以免胡蜂誤會而向你發起攻擊。
四、繁殖:胡蜂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卵期;雌蜂(蜂王)把卵產入巢礎,48小時後自然發育成幼蟲初期,此時的幼蟲大小與卵區別不大,用40—60倍放大鏡可以看到頭、口、螯形成開始蠕動,此時成年蜂開始飼其汁類食物。幼蟲期;從開始進食發育到蛹期大約需要兩周左右,第一周以汁類為主食,第二周以固體(昆蟲)食為主。蛹期;從卵到蛹大約為10—15天,此時幼蟲發育成熟停止進食,自己作繭於頂部封閉,並開始發育羽化為成蟲,同時它一次性將糞排便於巢礎底部。成蟲期;從蛹期發育為成蟲破繭而出時大約為10天左右,出繭3天後即會自動外出覓食。胡蜂從卵到成蟲大約需要25天左右,但是,適宜的氣溫、濕度和食物的多少、食物類別的質量等都會影響
Ⅶ 如何提高養殖實用技術培訓效果
1培訓要結合實際,找出當前農民的不足,使培訓有目的性、實用性,既能夠滿足農民需求,又能從當前形式指出盲目發展的敝端在長期以來的培訓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很多人都有一個通性,就是發現某個行業一旦找錢,就盲目跟進。以養豬為例,我們分析一下2005年以來的市場情況,2005年至2008年三年間,養豬市場持述低迷,此時養豬產業出現了很少有人關注的情況,沒有人想過要發展養豬業,政策扶持也沒有,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賤豬時期;2008年下半年開始,肉價持續上漲,仔豬價格上升,從此刻起,人們開始感覺到養豬能賺錢,因而人們紛紛康慨解囊,大量資金進入了養豬行業,由於之前三年的持續低價,豬的再生資源母豬已被大量淘汰,使得豬源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加上政府的鼓勵政策,並出台了扶持措施,造成2009年到2011年間,供需嚴重失衡,造成了豬價出現了百年不遇的新高,成為了典型的金豬時期。後來經過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又一度造成了豬價的下滑。如此循環,都是民眾盲目發展的結果。根據民眾發展養殖產業的盲目性,因此,在近幾年來的培訓中,我總是在養豬培訓開篇就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是市場,任何農民如果不了解市場,不分析市場,那養殖就存在風險,存在運氣,只有認真地了解市場,分析市場,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但如何分析市場,了解市場,又是一門技術,是一門學問,需要不斷摸索,不斷總結,才能在發展養殖中找准方向,確定好發展思路。接著,對什麼是市場,怎樣分析市場,進行了重點闡述,由於講課分析到了實質問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滿足當前需求,使得農民聽課屏聲靜氣,認真思考。其次是技術,養殖技術也是關繫到養殖成敗的關健環節,所以,如何讓農民在培訓中掌握技術,也是一個關健環節,培訓技術也要有目的性,要能滿足當前參訓人員的需求。
2培訓技術也要有目的性,要找准切入點當前養殖戶雖然大家都熟悉自己的養殖動物,簡單地說,都會養,會尊循日常飼養中的一些習慣來進行飼養,但真正能把握為什麼這么養,怎樣養才能獲得最佳的養殖效果,真正能理解飼養的核心實質則不然。所以,在講述技術時,我力求注意實用性,讓大家明白為什麼要這么做,如何做。如:在講述技術的開始,我就引出一個健康問題,養殖技術包括了種、養(料)、管、防幾大環節,但應當明白,每一個養殖者,首先關心的應當是自己所購動物的健康問題,只有健康的畜禽,養起來才順利,大家明白自己已有或者即將飼養的動物是健康的嗎?然後再對健康進行闡述:精神:家畜健康與否,首先從精神狀態進行觀察,精神活躍,活動自如,反應敏捷者大多是健康畜禽,如果精神沉鬱,反應呆滯大部為病畜;其次是眼神:健康畜禽眼神明亮而活潑,眼角無眼屎等痕跡,反之則為病畜;第三是被毛情況:健康畜禽大部分被毛順滑而光亮,有光澤,病畜則被毛枯燥、凌亂、無光澤;第四是運動情況:健康畜禽運動有力,運動呈直線進行,病畜則運動遲緩,運動呈不規則的曲線進行;最後再告訴大家如果會獸醫的話,可以從糞尿、體溫、呼吸等進行檢判定畜禽是否健康。
3培訓技術要找出當前飼養中容易被忽視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鎮雄屬於典型的高寒山區,氣候地理類型復雜多變,因此,畜圈建設在養殖中佔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許多地方不結合實際,按以前的養豬八改要求進行改圈,沒想到改圈後出現了豬只凍死、只吃不長的情況,所以提出了合理建設圈舍,保證畜舍冬暖夏涼的建圈要求,並提出了自己在圈舍建設上的觀點。在圈舍建設上應該把握兩個環節:首先是如何合理設計通風窗口。根據不同的山區,如何合理設置通風口,這是促使圈舍環境能夠保持冬暖夏涼是一個關健環節。如在羅坎,應設置兩個通風口,大通風口是畜圈地面面積的五分之一,還有一個小通風口,小通風口只有30*750px,在炎熱的夏天,通風口全部打開,冬季則密封大通風口,只留小通風口進行透氣;其次是在建圈材料上及建築方式上,更加值得探索。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樣的材料建圈更理想,在嚴寒的山區,建圈材料選擇尤為重要,對於豬舍,更應結合其喜拱土的特性,在其易接觸到的地方,如地面和一米以下牆壁應選擇軟硬適中且耐磨的材料進行建築,在一米以上的牆壁和屋頂則需進一步考慮其保溫性能。
4培訓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搞好技術跟蹤指導服務如在青貯飼料實際操作中,許多農戶在課堂上學習後,還是一知半解,等到接觸到實際問題後,才發現有許多地方是不懂的,還需要進一步進行學習,所以,理論培訓後的一個服務過程就顯得尤其必要,一定要親自指導才行,讓養殖戶真正青貯技術的幾大關健環節:青貯窖的建設、青貯原料含糖量的高低、水分含量的測定與掌握、裝貯時的踩壓情況以及密封。培訓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跟蹤指導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技術環節。
5小結養殖培訓是我縣當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長期進行的一項工作,如何行之有效地進行農業科技培訓推廣工作,是值得大家進行探計的一個課題,經過農廣校近20多年來的養殖培訓工作,需要總結的培訓經驗較多,但總的概括為一點:就是深入實際,隨時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加快其推廣步伐。
李清倫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鎮雄縣分校
Ⅷ 我想搞個養殖兔子的養殖場,不知哪裡有專業給農民培訓養殖技術和管理的學校機構。一定要正規平台!
現在已經沒有你想像中的「正規」培訓學校了,都是沖著「學費」,繼而「賣種」來的。只有靠你自己,先找點相關技術書來讀,讀懂了,就先養個一對種兔,經過一年的繁育養殖,如果死亡率在20%以內,商品兔達到40-50隻,體重達到該品種青年兔范圍,你就能按理想辦一個養殖場,你也就是老師了。
Ⅸ 龍蝦養殖技術培訓
龍蝦養殖技術:
一、池塘條件。池塘水面不宜過大,適宜水面1~2畝,水深1~1.5米,具有完善的排進水系統和增氧系統;塘底略有坡度,無滲漏,並修好防逃設施。放養前必須清塘(干法)清除雜物、雜草,以免塘內留有敵害和病原體,每畝水面用生石灰150~200公斤消毒。龍蝦喜陰怕光,善於攀附爬逃,要求水體上有水生植物,約占水面1/3,可種植水草,如輪黑葉藻、菹草等,同時在塘底應設置有磚塊、石塊及竹筒等隱蔽物體供其棲息穴居。
二、蝦苗放養。石灰水消毒待7~10天水質正常後即可放苗,對水溫要求比較高,適宜的生長水溫20℃~30℃,低於15℃時很少攝食。水體應保持高溶氧,溶解氧應在50毫克以上。水體透明度應在30~40厘米。pH值7.0~8.5。放養1.5~3.5厘米的蝦苗,放養密度為4000~7000尾/畝。放苗時將盛蝦苗塑料袋放置塘內30分鍾後再打開,使蝦苗逐漸適應塘內水溫,有利於提高蝦苗成活率。放養1個月左右,可適時放養50~250克/尾的花白鰱60~100尾/畝。淡水龍蝦是底棲甲殼動物,適當混養中上層濾食性魚類,不僅可改善龍蝦的生長環境,而且可作塘內缺氧的指示魚類。但不要混養肉食性和吃食性魚類,以免影響龍蝦生長。
三、投餌飼養。蝦苗放塘30分鍾後開始投喂飼料,前期以投喂煮熟黃豆打漿為主,再補少量的小雜魚和螺肉等,投喂量為蝦體重6~8%,分早晚二次投喂。依攝食習性傍晚占日總量2/3左右,採取定點與塘邊潑灑結合。中期水溫高、攝食旺盛,投喂量10%。後期投喂蝦餌料,也可投喂些雜魚、豆粕、麥麩、青菜等配合飼料各25%,日喂量隨水溫變化,靈活掌握。
四、日常管理。①強化水質管理,保證溶氧充足,水質清新。②高溫季節防止蝦浮頭,增開增氧機。③水質過肥時用生石灰消殺浮游生物,全池潑灑。④注意巡塘,清除敵害生物、青蛙、蛇等。
Ⅹ 養豬專業戶需要專門培訓養殖技術嗎
養豬人需要技術培訓嗎?
養殖業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需要掌握豬的生活習性,生理功專能,營養需求,屬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病理變化,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
這里有些我們可以在實踐過程中慢慢的熟悉,但有些專業性比較強的,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培訓才能理解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