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棚種植杏鮑菇菇栽培一技術
一、栽培原料的處理
杏鮑菇栽培的主要原料有玉米芯、麥稈、棉籽殼等農作物,玉米芯通常需要粉碎成直徑為1~2cm的顆粒狀,而秸稈等原料需要切成2~3cm的小節,原料准備好之後就需要做軟化的處理。
二、制袋接種與菌絲培養
一般情況下袋栽杏鮑菇通常選用聚丙烯袋或是低壓聚乙烯袋,前者適用於高壓滅菌後者多用於常壓滅菌。對於這兩種材料的選擇也有嚴格的要求,聚丙烯袋選用17cm×33cm×0.005cm,低壓聚乙烯袋選用的是15cm×55cm×0.005cm。裝袋前要將各原料按規定好的比例選取,加入適當比例的水攪拌均勻即可,之後可通過人工或機器裝袋,不同規格的袋子裝入的原料重量也不同,聚丙烯袋裝入0.5 kg左右的原料,低壓聚乙烯袋裝入0.8~1kg的原料為最佳。准確裝袋後依照常規滅菌的方式滅菌,冷卻後進入接種的環節,通常選用打孔法的方式接種。
在接種這一環節時必須在無菌的環境中才能進行工作,從而提高發菌的速度和成功率。接種後的菌袋的放置條件也有相當高的要求,需要放置在光線較暗、溫度在25℃左右、濕度在70%以下的培養室中經過30~40d菌絲即可長滿全袋。
三、菇蕾的培育
杏鮑菇第一批菇蕾的形成直接影響著後期的工作甚至總產量,所以在工作中需要遵循以下兩點要領:一是寧遲勿早,菌絲長滿袋後先不要急著開袋,因為此時袋中儲存的營養相對較少,最好在繼續放置10~20d後再出菇為最佳;二是適當的環境條件,當氣溫顯示是在20℃或以上時不宜開袋,到氣溫保持在10~18℃、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時,可將塑料袋口反卷至靠近培養基表面,同時增加適當的散射光,並每天通風兩三次,每次20~30min保持空氣新鮮,經過8~15d就可形成原基並分化成幼蕾。
❷ 杏鮑菇和雞腿菇的效益和種植成本
杏鮑菇種植成本跟香菇。木耳,金針菇等等菇類種植成本基本一致。適合農村單戶種植。因為各地物價不同,成本也有差異。一般每萬斤原料需要15000-18000元左右的成本。
雞腿菇的效益和種植成本
1、大棚投資:①竹架大棚長20米、寬5米,佔地面積100平方米,需4-5米長的竹子60根,其中40根用於作支架,每間隔1米左右插1根,兩邊各挺20根,交叉捆綁成拱形,另20根用於拱形架橫向固定,共綁5道,即拱頂1道,兩邊各2道。60根竹子約125公斤,每公斤約0.5元,共60元。②大棚膜用幅寬8米或9米的大棚專用厚膜25米,130-150元。③黑色遮陽網採用幅寬2米的,需60米約150元。裁剪縫合成6米寬、20米長,用於夏秋棚膜遮陽,也可利用舊蘆葦席或草簾遮陽。下雨時必須蓋上大棚膜,防雨水侵入,否則有害於菇。這樣可建成了周年栽培的種菇大棚,總投資約360元。
2、原材料投資:100平方米的大棚除去走道,實用80平方米,需用稻草1250公斤,每公斤0.1元,計125元(也可用麥草、棉籽殼、木屑、玉米芯等原料);麥麩或米糠250公斤約300元(也可用牛、雞等畜禽干糞代替);復合肥63公斤計100元;石灰75公斤計50元;地膜約4公斤計32元;特大型EC05雞腿菇全脫毒3級栽培種120公斤計360元。原材料費共計125+300+100+50+32+360=967元(若自製菌種可節約200餘元)。
3、投入與產出效益分析:按每平方米最低產菇15公斤、零售價每公斤10元計算,80平方米毛收入1.2萬元-總投資(360+967元)=純利潤1萬余元;若按批發價6元/公斤計算,純收入5800餘元。按高收入1萬元與低收入5800元摺合計算,即可得純收入7900餘元。一般播種後45-50天開始出菇,以後每間隔15-20天採收1批,可采5批,4-5個月為1個生產周期。
二、塑料袋熟料栽培模式
1、優點:能充分利用空間發菌,保溫保濕好,移動方便,產量穩定,推廣價值高。生長周期短,見效快,能根據市場需求人為調節出菇的時間。30天就開始出菇,以後每間隔15天1批,共5批,1個生產周期只需3個月,並可利用雞腿菇不覆土不出菇的生物學特性,待市場無貨時覆土出菇,以滿足市場需求,上市價格好。方法是:把原材料配好後裝入塑料袋進行蒸汽消毒滅菌、接種、培養、待生長出菇。自然溫度可放1年不變質,隨時覆土隨時正常出菇。其適用范圍廣,庭院、大田、室內地床及箱式立體栽培均可。
2、預算:①庭院、大田、室內地床都只能栽培1層,但在室內也可以像栽培蘑菇那樣層架栽培。出菇袋按寬1米,長不限,每平方米排放8袋,可產菇16公斤。根據種植面積大小決定製作出菇袋數量。例如50平方米需製作出菇袋400袋。所需原材料:稻草、麥草、木屑、棉籽殼、玉米芯、種過食用菌的廢料等可任選其1種或幾種混合料均可,需450公斤約100元;麥麩100公斤計120元(或用畜禽干糞100公斤代替);尿素5公斤約10元,復合肥25公斤計50元;石灰15公斤計10元;塑料袋400個約50元;特大型EC05雞腿菇全脫毒2級原種20公斤計200元;太空滅菌包1套(自製材料費30元);開放型食用菌無菌接種器1套(自製材料費3-5元);另加煤或木柴等雜費開支,總投資約600元。每平方米8袋可產菇16公斤,按零售10元/公斤計算,50平方米可收入8000元-投資600元=純收入7400元;再按批發價6元/公斤計算,純收入4200元,高收入與低收入摺合計算,50平方米純收入5800元。即100平方米獲純利1萬余元。無論栽培多大面積均可按以上方法進行計算,原材料價格請根據當地行情自行調節。
❸ 杏鮑菇如何種植
方法如下:
1,配料制袋:將上述培養料分別比例稱量,置拌料場地面翻拌均勻,調節含水量60%-65%。用17×33×0.004厘米的折角聚乙烯袋或聚丙烯袋裝料,每袋裝乾料500克濕重約1100克左右,對角反折直插式封口。
裝完後放入大空滅菌包(自製約30元,可盛500-800袋)內滅菌4~5小時,冷卻至常溫後取出。接種用食用菌無菌接種器,在接種操作平台上兩人配合全開式打開袋口接入菌種,每750克瓶裝杏鮑菇栽培種可接料袋40~60袋。
(3)杏鮑菇種植技術培訓擴展閱讀:
病蟲防治方法:
1、種植場地必須選擇衛生、通風,水源條件比較好的地方避開低窪圈廁和垃圾場,減少污染機會。
2、沒有長出子實體之前,可在周邊環境噴灑0.1%的低毒辛硫磷1-2次進行預防。如果發現蟲體後也可用同樣方法進行防治。
3、局部噴灑0.3-0.5%敵百蟲水,周邊噴灑速滅殺酊。
4.綜合防治,清潔周邊環境衛生。保持清潔水源。發現病蟲害及時進行處理,防止傳播。
❹ 杏鮑菇是怎麼種植的
杏鮑菇的子實體單生或群生,菌蓋寬2-12cm,初呈拱圓形,後逐漸平展,成熟時中央回淺凹至漏斗形,答表面有絲狀光澤,平滑、乾燥、細纖維狀,幼時蓋緣內卷,成熟後呈波浪狀或深裂;菌肉白色,具有杏仁味,無乳汁分泌;菌褶延生,密集,略寬,乳白色,邊緣及兩側平,有小菌褶;菌柄2-8cm至0.5- 3cm,偏心生或側生。杏鮑菇屬於中低溫結實性菌類。子實體發育適宜溫度圍10-15℃,通常採取室內菌袋層架栽培。栽培主料有棉籽殼、木屑,其他輔料有麩皮、糖、碳酸鈣,料:水=1:1.4-1.5。
❺ 杏鮑菇的栽培模式有哪些
杏鮑菇種植技術
一 種植原料 適宜否鮑菇生長的基質原料很多,如雜木屑、棉子殼、玉米芯、甘蔗渣、豆秸稈等均可作主料,為防止扎破種植袋和便於拌料裝袋(瓶),木屑必須過篩,秸稈類必須粉碎。輔料可添加麩皮、米糠、玉米粉、棉籽餅粉、碳酸鈣、白糖、石膏粉等。據國內外試驗資料,用稻草作主料,即便添加棉子殼,出菇也比較遲,出菇率低,產量也低,我國南方稻草資源豐富,種植者可進行稻草為主料的種植試驗,探求其原因。
二 種植季節 在自然條件下種植,根據杏鮑菇的適宜生長溫度,一般以秋冬和冬春種植為宜,但在冬季氣溫較高的地區,安排在12-2月出菇更好,因溫度太高或太低都難以形成原基,不利子實體生長發育。因此,無論南、北方都應根據出菇的適宜溫度來安排恰當的出菇期,一般是以氣溫降至18℃時提前50天制種植菌袋為宜。如果有條件,夏季也可利用冷庫降溫進行錯季種植,經濟效益較高。
三 種植方式 杏鮑菇的種植因所用的培養容器不同,有瓶栽、箱栽和袋栽等方式。其中最方便和最實用的是袋式種植,特預以重點介紹。
1. 平架豎袋式 這種方式以利用冷庫原有架床為目的,以降低投資成本。冷庫的床架一般為6層,床架層距6O厘米,床寬120厘米。實用種植面積計算為:
菇房面積x60%x床架層數,如菇房平面面積100m2x60%x6層架=360m2,採用寬20厘米,長32厘米的單頭出菇菌袋,每袋裝濕料1.2千克,每l m2床架可排放80袋,該菇房約可種植28000袋,平均每1 m2菇房可排放280袋。冷庫菇房必須進行三項改造:
⑴ 要增開近地面排風窗,裝設帶百葉窗的雙向風扇,以便及時排除較重的CO2氣體。
⑵ 適宜光照是杏鮑菇正常出菇的必要條件,因而每層菇床要增設日光燈,強度以最暗處達到300-500Lx為度。
⑶ 菇房內要增設高壓水管,以便安裝噴霧裝置,提高空氣濕
度。此外,最好有排水地漏,以便排除污水,清潔環境。
2.豎架橫袋式 適用於大棚,採用豎架橫袋的優點如下:
⑴ 便於設置燈光,用角鋼材料即可,不用架板,省投資。
⑵ 便於通行,擺袋、開袋、采菇等操作管理直觀方便。
⑶ 平均每1 m2菇房可碼放178袋。數據如下:
菇房長15m,寬9m,平面面積135m2。設置高2.5m x長12m=30 m2的角鋼架8排,擺袋總平面約240 m2。
架寬0.2 m,每0.7m高設橫鋼粱,每1 m寬設豎鋼1根,架間距0.9m。
採用雙頭出菇菌袋,寬17厘米,長34厘米的,每袋裝濕料1.2千克,每l m2床架排放100袋,該菇房約可種植24000袋,平均每1 m2菇房碼放178袋。
六 出菇管理 菌絲滿袋後即進行出菇管理,單頭出菇菌袋可直立排放在床架上,雙頭出菇菌袋可橫碼在床架上,技術要點如下:
1.開袋 在菌絲尚未扭結時開袋,難以形成原基或原基形成很慢,出菇不整齊,菇體經濟性狀差;在原基形成或出現小菇蕾時開袋,原基分化和小菇發育正常,出菇整齊,菇體的經濟性狀好;如果在子實體已長大時開袋,在袋內會出現畸形菇,嚴重時長出的菇會萎縮、腐爛。因此袋栽杏鮑菇的開袋時間,應掌握在菌絲扭結形成原基並已出現小菇蕾時開袋,解開袋口,將袋膜向外翻卷下折至高於料面2cm為宜。
2.控溫 菇房溫度直接影響原基的形成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
氣溫低於8℃時,原基難以形成,即是已經長的菇體也會停止生長、萎縮、變黃直至死亡;
氣溫持續在l8℃以上時,己分化的子實體突然迅速生長,品質會下降;
溫度20℃以上時,菌絲又轉向營養生長,低溫刺激的效應也就消失,原基停止發育,菇蕾中的營養倒流而萎蔫,已形成的幼菇也會萎縮死亡。因此,出菇期菇房氣溫應控制在13-15℃,這樣出菇快,菇蕾多,出菇整齊,15天左右可採收。
3.保濕 菇房空氣濕度應保持在85%-95%,濕度太低,子實體
會萎縮,原基乾裂不能分化,為了提高空氣濕度,最好用噴霧器噴頭朝上噴霧水,切勿將水噴到菇體上,否則子實體會變黃影響品質,嚴重時會造成腐爛。
4.通風 現原基期則需要充足的氧氣,CO2濃度應降低到0.5%左右。否則原基不分化而膨大成球狀。菇體生長發育期,也需要空氣新鮮,CO2濃度以不高於0.4%為宜。
出菇期如果通風不良,由於CO2濃度過高,會出現畸形菇,若再碰上高溫、高濕天氣,還會導致子實體腐爛。因此,出菇期菇房內必須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條件,特別是當菇蕾大量發生時,及時拉直菌袋口薄膜,以避免菇蕾因缺氧而畸形。
5.光照 現原基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適宜的光照強度為300-500Lx。注意每層或每排床架都應有適宜的光照,不能有死角。
七 採收與產率 一般在現蕾後15天左右可採收。在菇體呈保齡球形,菇蓋未展開、孢子尚未彈射時為採收適期。採收標准應根據市場需要而定:外貿出口菇要求菇蓋直徑4-6cm,柄長6-8cm;內貿市場對菇體要求不甚嚴格。
采完頭潮菇後,再培養2周左右又可采第二潮菇,第二潮菇朵形較小,菇柄短,產量低。在正常情況下,頭潮菇每袋產量約在100-150克,一般總生物學效率為40-60%。如果後期進行料袋補水或覆土種植,產菇率可達到所投乾料重的的100%。
八 覆土種植 據王淑芳等報道,在出菇前脫袋床式覆土生物轉化率最高(99.34%),出三潮菇後再脫袋床式覆土效果次之(78.10%),而不脫袋不覆土生物轉化率最低(59.76%),說明杏鮑菇覆土種植比不覆土種植產量高,覆土早比覆土晚產量高。
❻ 杏鮑菇的種植技術
杏鮑菇工廠化栽培技術
【列印本稿】 【進入論壇】 【推薦朋友】 【關閉窗口】 2008年月17日 09:12
杏鮑菇又名刺芹側耳,是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中亞地區高山,草原,沙漠地帶的一種品質優良的大型傘菌。肉肥厚,質地脆嫩,且具有杏仁香味,是高檔食用菌。杏鮑菇的發菌適溫為23-25℃;形成原基的溫度為10-18℃,最適12-15℃;菇體發育適溫范圍為10-21℃。日本的工廠化杏鮑菇栽培,其拌料,裝瓶,滅菌,接種,培養,搔菌,育菇,挖瓶等工序都採用機械操作,由感測器和電腦自動控制溫,濕度,投資大,效益高。許多理念和技術值得借鑒。
1、菇房:分為發菌室,催蕾室和育菇室。菇房寬3.5M,長9M,高3.5M。各室的門統一開向走廊(圖2),廊寬2M。牆體噴塗聚乙烯發泡隔熱層。菇架雙列向排列,四周及中間留有過道,便於操作和空氣循環。發菌室菇床7層,層距0.35M;催蕾室和充菇室菇床5層,層距0.45M,底層菇床距地面為0.25M。
2、設備:有製冷,通風,噴霧(圖3)光照四種主要設備。各室配備1台5HP的製冷機和1台40M2的吊頂冷風機;或2室配備1台8HP的製冷機組和2台40M2的吊頂冷風機。催蕾室與育菇室的天花板上及縱向二垛牆各安裝2盞40W日光燈。各室按裝1台45W軸流電風扇,新鮮空氣經由緩沖室打入菇房,廢氣從另一排氣口經緩沖室隔層排出。
3、木屑配方(乾料100kg中的比例):原料名乾重含N%含N%備注雜木屑 39kg 1.00 0.39kg折干85%玉米芯 39kg 0.48 0.19kg同上麩皮 20kg 2.20 0.44kg同上碳酸鈣 2kg 0 0或石灰合計 100kg 0 1.02kg N%=1%木屑先噴水堆積,玉米芯粉碎0.3-0.5cm顆料,含水量62%-65%。(國內配方:棉子殼68%,蔗渣10%,麥麩20%,蔗糖1%,碳酸鈣1%。料水比1:1.2)。
4、裝瓶:機械裝瓶,中心打孔,加濾氣瓶蓋。採用耐高溫塑料筐(16瓶/筐)。(袋式:聚丙料袋,寬17cm,長36cm,厚度0.05mm。裝乾料500克)。
5、滅菌:高壓滅菌,121℃,1.5小時。
6、接種:瓶溫30℃以下,無菌室接種。
7、培養:發菌室恆溫23-25℃,黑暗。隨著菌絲的生長,瓶中CO2濃度由正常空氣中的量0.03%逐漸上升0.22%,較高濃度CO2可刺激菌絲生長,所以培養期間少量換氣即可。培養30-35天左右菌絲可滿瓶。
8、搔菌:菌絲滿瓶後再培養7-10天,使其達到生理成熟。此時搔菌,即除去瓶口1-1.5cm厚老化菌
絲。機械操作,包括開蓋→搔菌→沖洗→扣蓋→搔菌可使出菇整齊。
9、催蕾:搔菌後入出菇室,瓶口向下翻入一個空筐,利於菌絲恢復生長,空氣濕度90%-95%,溫度12-15℃,適度通風。菌絲恢復長生長後,濕度降到80%-85%,形成濕度差;光照500-800Lx,CO2濃度0.1%以下,7-10天形成菇蕾。如果CO2濃度超過0.1%,則菇體畸形(圖4)
10、育菇:菇蕾形成後再翻筐,使瓶口朝上育菇,溫度15-17℃,濕度90%-95%。用噴霧機調濕,不可向菇體直接噴水。當菇蕾長到花生米大小時,用小刀疏去畸形和部分過密菇蕾。每袋產量與成菇朵數趨正相關,應根據市場需求決定每袋所留菇蕾數,一般每袋成菇4朵產量質量較高。)
11、採收:菇蓋基本展開,孢子未彈射時採收,采大留小,分次采完。採收單菇時,手握菌柄基部旋轉拔,叢菇用小刀切割。一般從現蕾到采菇10-20天,工廠化瓶式栽培只採收一潮(圖5),轉化率為50%左右。采後機械挖瓶,以備下輪裝瓶。(代式:單袋500克乾料,一潮菇平均產量為250克左右)(轉化率50%);10天後可再長出第二潮菇,兩潮菇單袋最高產量可達610克;覆土一潮可達154%(850/550)。
北方杏鮑菇栽培技術
發布時間:2004-4-4來源:遼寧金農網【 瀏覽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
標簽: >>>點擊發表評論
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雪茸。是一種品質優良的大型肉質傘菌,杏鮑菇具有苗肉肥厚,質地脆嫩,味道鮮美,堪稱 「平菇之王」。營養豐富,寡糖含量高,有整腸美容的效果。可適合保鮮或干制、倍受消費者青睞,市場前景看好,現將其生物特性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生物學特性:
1.溫度:溫度是決定杏鮑菇栽培成敗及產量高低的關鍵。菌絲生長最適溫度23-25℃,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為12-18℃,低於8℃不會現原基,高於20℃以上容易出現畸形菇。 2.濕度:菌絲生長培養料含水量60%-65%為宜,子實體形成階段相對濕度要求90%-95%,生長階段要求85%-90%。
3. 營養:杏鮑菇分解木質素、纖維素能力較強,需要有較豐富的營養,特別是氮源應充足,菌絲生長才能旺盛,產量較高。
4. 空氣:菌絲生長階段需氧量相對較少,低濃度的二氧化碳對菌絲生長有促進作用,子
實體生長階段需充足的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少於0.02%為宜。
5.光照: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在黑暗環境下會加快菌絲生長,現原基和子實體生長則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適宜的光照強度為 500-100lx。
6.pH值:菌絲生長階段最適pH值為6.5-7.5,出菇階段的最適pH值為5.5-6.5。 二、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杏鮑菇屬低溫型菌種,北方地區可安排在春、秋兩季栽培。
2.菌種製作:母種採用PDA培養基,添加蛋白腖可促進菌絲生長。原種可採用麥粒、木屑麩皮培養基,一般原種在25℃培養,20- 30天可長滿瓶。
3.原料與配方:適宜杏鮑菇生長的基質原料很多。如:雜木屑、棉子殼、稻草、麥秸、豆秸、玉米芯等均可作栽培原料。栽培料配方:木屑34%,玉米芯20%,豆秸20%,麩皮20%,玉米面3%,糖、碳酸鈣、石膏各 1%,含水量60%-65%。
4.制袋培養:採用17cm×33cm低壓聚乙烯塑料袋,每袋料乾重500g、濕重1000g,裝料松緊適度,常壓滅菌100℃保持8-10h,冷卻後按無菌操作接種。接種後置23-25℃下遮光培養。一般30-40天可長滿袋。
5.出菇管理:菌絲長滿袋後,即將菌袋搬入菇房或溫室大棚,出菇場所要認真消毒滅菌,將菌袋直立排放,也可牆式堆疊。出菇前要進行催蕾處理,加強通風拉大溫濕差,刺激原基形成,待菌絲扭結形成原基並已出現小菇蕾時開袋,解開袋口,將袋膜向外翻卷下折至料面2cm為宜。出菇期菇棚溫度應控制在13-18℃,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切勿將水噴到菇體上,否則子實體會變黃影響品質。
6.採收與加工:一般在現蕾15天左右可採收,在菌蓋即將平展,孢子尚未彈射時為採收期。採收標准根據需要而定;出口菇要求菌蓋直徑4-6cm,柄長6-8cm。頭潮菇採收15天左右,又可采第二潮菇。產品可鮮銷,耐貯存,也可干制或制罐頭。
文章來源於:北京農業信息網
杏鮑菇的特性及栽培技術
作者:佚名 來源:不詳 時間:2012-4-18 9:04:34
杏鮑菇因其味香如杏仁,肉肥似鮑魚而得名,其菌肉肥厚,菌蓋和菌柄脆嫩,味道鮮美,市場前景良好。 一、形態特徵
杏鮑菇子實體群生或單生,菌蓋直徑4厘米~6厘米,最大16厘米,初期菌蓋緣內卷呈半球形,後平展,中央稍下陷,呈漏斗狀,表面有絨毛,淺灰色至淺黃色。菇柄中生或偏生,呈球莖狀或棒狀,白色光滑。一般長8厘米-15厘米,直徑3厘米~8厘米。菌褶向下延生、密集、乳白色。孢子白色或淺黃色。 二、生物學特性
1.營養杏鮑菇是一種分解纖維素、木質素、蛋白質能力較強的食用菌,可廣泛利用和吸收各種農副產品下腳料及栽培平菇的原料中的碳源和氮源,且氮源越豐富,菌絲生長越旺盛,產量越高。以棉子殼、雜木屑、玉米芯等為主料,適量添加麩皮、米糠、玉米粉等為輔料提高氮源最佳,在蔗渣、酒糟、谷殼、秸稈等基質上也能很好生長。 2.溫度杏鮑菇屬中溫品種,可耐高溫28℃以上。最適發菌溫度為22℃~24℃,高於30℃時菌絲生長不良,易出畸形菇。出菇溫度為10℃~28℃,最適溫度為16℃~22℃,在18℃~21℃時菇的質量和產量最佳,超過28℃時易產生蟲害,嚴重時,—晝夜害蟲蠶食菇體可達1厘米以上,嚴重影響商品價值。夏季出菇時,應控制在23℃以下為宜。 3.水分杏鮑菇屬耐早品種,因出菇階段不適宜往菇體上噴水,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來源於培養料,所以配料時適宜的含水量應為65%~70%,水分偏低則不易出菇。培養期不噴水子實體也能正常生長。出菇期子實體分化階段空氣濕度以90%左右為宜,低於
85%時菇質量較好,適宜出口外銷。
4.空氣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期較耐二氧化碳,低濃度的二氧化碳可縮短發菌期,刺激原基分化和菌柄伸長,二氧化碳濃度在2.2%以下時,菌絲能正常生長。現蕾及出菇期需要新鮮的空氣,一-般二氧化碳濃度在0.02%以下為宜,此期需加強通風換氣,通風不良,菌絲生長緩慢,原基分化延遲,菇蕾萎縮。
5.光照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現原基及子實體生長階段有弱光即可正常生長,一般給予不大於300勒克斯的光照或散射光即可,光線的強弱對菇體無多大影響,但不宜陽光直射。
6.酸鹼度適宜菌絲生長的培養料pH值為 4~8,最適6.5~7.5,出菇階段最適pH值為5.5~ 6.5,小於4或大於8時不利於子實體生長。覆土材料最適pH值為5.5~6。 三、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杏鮑菇從播種到出菇約需50天~60天,屬中溫偏低型菌類,利用自然條件栽培,於秋末冬初或春末夏初出菇較適宜。長江流域可安排 9月至次年3月栽培,10月至次年5月出菇,於栽培期前60天進行菌種生產。其他地區可適當提前或延後安排生產。
2.培養料配方①棉子殼85%,玉米混合粉 14%,石灰1%;②棉子殼50%,雜木屑30%,玉米混合粉18%,石灰1%,石膏粉1%;③雜木屑75%,麩皮22%,白糖1%,碳酸鈣1%;④玉米芯(粉碎成黃豆粒大小)77%,玉米混合粉20%,白糖1%,石膏 l甲o,石灰1%。以上配方培養料含水量為65%~75%。
3.配料制袋按比例稱量配料,在拌料場將料翻拌均勻,加水並調節含水量為65%~75%、pH值為6.5-7.5,建堆發酵,中間翻堆3次。然後將培養料裝入17厘米×33厘米×0.004厘米的聚乙烯折角袋內,每袋可裝乾料250克~500克,濕料600克~1000克。裝滿料後,袋口套上塑料頸圈,蓋上海綿體塑蓋,放人太空滅菌包內消毒滅菌4小時~5小時或放入常壓滅菌鍋內,在蒸汽溫度100℃條件下保持8小時~10小時,降至常溫後取出,冷卻至 30℃以下時,用「四不型」食用菌無菌接種器全開式打開袋口塑蓋並接種,每750充瓶裝的杏鮑菇栽培種可接料袋40袋~60袋。接種後將菌袋置清潔衛生的至內發菌培養,保持室
❼ 如何確定杏鮑菇的栽培季節
杏鮑菇屬中偏低溫型的菌類,菌絲生長溫度范圍為5~33℃,適宜溫度為22~27℃,內最適溫度是25℃左右容。子實體生長溫度因菌株而異。杏鮑菇原基形成和子實體發育的溫度范圍較窄,多數菌株在8~20℃之間,最適溫度為12~18℃,低於8℃不會形成原基,高於20℃時,易出現畸形菇,並易遭受病菌侵染,引起菇體變黃萎蔫。因此,各地應根據杏鮑菇出菇期間對溫度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好栽培季節。在自然條件下,一般是以當地氣溫降至18℃的日期,提前50天製作栽培菌袋。
❽ 在哪裡可以學到杏鮑菇的種植方法,最好的是全套的。
杏鮑菇屬於中低溫型的菌類。湖南很少有人種植。單純提供喝茶費恐怕是沒有人告訴你的。
❾ 成都有杏鮑菇種植
成都有杏鮑菇種植。
1.營養:杏鮑菇是一種分解木質素、纖維素能力較強的食用菌,需要有較豐盛的營養,特別是氮源充分,菌絲生長茂盛,產量更高。人工栽培的主料,在棉子殼、木屑、甘蔗渣、麥稈等基質上生長很好。代料栽培加輔助材料,如米糠、麩皮、玉米粉、棉子餅粉、碳酸鈣、糖等,可增進菌絲生長蔓延,增長菇蕾發生量。
2.水分:杏鮑菇比較耐旱,但含水量適宜更有利於生長發育,提高產量。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適宜含水量為60%—65%,但因為在栽培時不宜在菇體上噴水,菇體所需的水分主要起源於培養料,所以調配培養料含水量時可恰當提高至65%—70%。空氣相對濕度,菌絲體生長階段60%左右即可,而現原基後子實體分化階段以90—95%為宜,子實體生長階段可恰當調低到85—90%。
3.溫度:溫度是決定杏鮑菇栽培成敗及產量高低的關鍵。菌絲體生長的溫度領域是22—27℃,最適溫度是25℃左右,高於30℃,菌絲生長不良。杏鮑菇是恆溫鞏固性菇類,溫差過大,不利原基的發生,出菇溫度領域為10—18℃,最適溫度12—16℃,低於8℃不會現原基,高於20℃以上容易涌現畸形菇,還會發生病害,引起死菇、爛菇。子實體生長溫度為10—21℃,最適溫度為10—18℃。對溫度的節制,因菌株不同而異,在引種時要特別留意懂得菌株的特點。
❿ 雞腿菇和杏鮑菇的栽培技術書籍
你可以登錄江蘇食用菌網。那裡有雞腿菇和杏鮑菇的栽培技術資料和視頻。不妨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