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問,有沒有人上海哪裡有關於寫作,寫小說的成人培訓課程
即使真有這樣的培訓班,暫時你也不可能成為小說家。魯迅文學內院就是小說家的搖籃。想聽我容的建議嗎?這是對你成為小說家最重要的建議。第一,如果你還不知道怎麼寫作的話,那麼從現在開始讀文學作品,兩個字:狂讀。第二,照葫蘆畫瓢,也就是模仿。找你讀過的文學作品中喜歡的作家,根據他的寫作模式自己模仿著寫。先寫短篇。理論上這就叫創作。第三,搜集你認為可能成為你寫作的所有素材,有電腦在電腦上找,沒有就用手工記錄。第四,不要急於求成,要耐得住寂寞。成為小說家不容易,有時候一輩子都不能做好。記住我,有什麼問題還來找我。
② 全國著名的專業作文培訓機構有哪些
作文還是需要補習下的,作百文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度體現,
不過各家有各家好,最主要的還是你要看招生和續費率吧,
作百文自己孩子通過學習感覺句子的結構和整個文章水平都提升了不少
③ 成都有沒有專業的作文培訓機構
專業的作文培訓機構,成都慧讀慧寫呀,只做小學作文和閱讀,課程是自己研發的
④ 網路小說寫作培訓班哪家教得好啊我想報名學習一下
可以網路一下:撰稿人基地
我們的網路小說特訓營包含四個部分
1、積累回網路小說理論基礎知識。答
2、實踐操作小說節奏感、列大綱、推劇情、理清主線支線等。
3、克服惰性,全面提升寫作速度。
4、對接知名網站編輯上架簽約(如:雲起書院、今日頭條、掌閱有樂等)。
主要就由理論課和練習構成,理論講道理,實踐練習則是把道理鞏固為成果。
⑤ 網上有靠譜的寫作培訓班嗎我想報一個學習一下
這個自然是有抄,例如閱文集團旗下襲的起點和創世小說網,他們裡面就有專門的網路作家培訓班。而其餘各大教程網路大多都能搜索的到,我能夠推薦的只有這些,畢竟我也只是看看教程來提升自己。
學無止境的,到一定程度還是需要進修。我寫文了五年,從無到有,文筆從稚嫩到成熟但也到了極限,可這個極限不過就是很多作家的起點。
沒有辣么多的天賦異稟作家,他們也是曾經打過很牢固的文學基礎或者是這方面專業的人員,對於小說構思、劇情把握他們才是專業,和大多數光憑一腔熱血便想寫文的網路作家們先天就高了很多。而且不一定非要報班,但隨著寫作也要提升自己。
以為看些小說便能提升文筆的只是那些讀者,現在誰沒個八九年的書齡還敢說是老書蟲,但眼光毒辣不代表真的能行,最簡單讓他們拿起筆,看他們能寫個子丑寅卯。
並非是嘲諷,只是想說術業有專攻,學無止境罷了。但最好完整的寫上一本最好,大家都有眼高手低的毛病,沒寫之前腦子里思緒萬千,而真握住筆半天碼不出來一個字。而當你真正寫完一本後才知道有些地方該怎麼寫,什麼地方是毒點。
——————
三本完本作品全沒了,起點我***!
⑥ 哪個作文培訓機構更專業,更適合學生學習
成長的路是漫長的;成長的路是艱難的;成長的路又是幸福的。
我那個小就渴望長內大,像警察那樣為人服務;容想成為一名為祖國效力的戰士,體驗一下「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悲壯;我可以肩挑重任,替父母撫平眼角的皺紋,盡一點「報得三春暉的」的孝心。
這些都是兒時的憧憬長大後的情景,可是成長的路是漫長的,盡管我已成長了十多年了,但我離那夢還差十萬八千里,我不成熟,我依然是幼稚的。
成長的路是漫長的,同時也是曲折的,那裡布滿荊棘,甚至深淵。成長豈能盡人如意?把困難視為挑戰,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困難,只要堅持到底,你就成功了,成長了。
其實,成長就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成長中有苦也有樂
⑦ 我想在網上報一個寫作培訓班,提高一下自己寫作的水平。
我覺得唐糖小君的瘋狂小說寫作課程很專業。我身邊的很多人都已經報名了,並且作品都發到亞馬遜,掌上閱讀等等這些平台了。
⑧ 哪裡有專業培訓寫作的
您問的有些太籠統,寫作也分好些門類,如應用寫作、文學創作等。
以我版稍微熟悉點的,權文學創作類,簡單舉幾個:
一、中國作家協會下屬的魯迅文學院。很多著名作家都在此學習過。不過門檻相應也比較高。具有一定文學造詣和創作實踐的作家需要進一步提高,可以報考該院。一般高級班需要各級(主要是省以上)作協推薦。
二、各種高校的文學院也有開寫作班或作家班的,比較著名的有上海大學等,招生資訊不難找,不用一一列名了。但這類班學費標准都不會低。
比較貼近當下廣大寫作愛好者及成長型作家進修需要的,我以為北京寫家文學開的兩種班不錯,一個是作家進修班,免費的,適合所有愛好寫作又缺乏專業知識的朋友。另一個是作家研修班(榮譽碩士班),以提升成長型作家的創作能力及擴大其作品影響為主,同時開有必需的理論課程,有一些具體的承諾。具體情況不詳細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路里搜一下該院即可。
需要說明的,網站也存在一些以辦班為名斂財的騙子,需要大家警惕。
說到此,想起來剛還搜到一個叫中國文學院的在辦班。據我所知,中國好像沒有這樣一個文學院。官方沒有,體制所限民間也不容易有。當然,我並不是說這樣的就是騙子,還是要靠自己去甄別。
⑨ 開設寫作培訓班
如果只是利用假期辦培訓班,只能與有資質的學校合作,基本方式就是作為該學校的一個分教點,,利用該校的名義招生,繳納管理費和接受監督就可以.與合作學校談判,不外乎要商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合作期限/違約處理和仲裁等等,你最好找一個懂法律或有辦學經驗的人幫你把關.如果你要長期辦學,最好向教育部門申領辦學許可證,過程可能會繁瑣一些,按目前各地社會力量辦學非學歷教育機構設置標准,申請辦學許可證需具備:1、申請辦學的單位須具法人資格並經其上級主管部門同意;申請辦學的個人須由人事關系所在單位或戶籍所在地的公安機關(鄉鎮人民政府)同意,出具個人民事行為能力及政治權利的證明及本人身份證、失業證、或退休證。辦學申請書內容包括辦學目的、辦學的層次性質、教學主要內容、學習期限、場地設備、資金投放、師資力量、預計招生人數、收費標准等。2、擬定辦學章程。內容包括名稱、住所;宗旨和業務范圍;組織管理制度;法人代表或負責人的產生、罷免程序;資產管理和使用原則;章程的修改程序和終後資產的處理;需要由章程規定的其它事項。3、辦學場地和資金的要求:辦培訓學校的校園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校舍面積2000平米以上;辦培訓中心的校舍建築面積300平米以上,教學設備10萬元,開辦資金不低於5萬元。(辦學場地經消防安全部門審核出具合格證書)4、教育機構負責人必須由教師資格並從事教學工作5年以上或從事專業技術工作2年以上那個並且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和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擔任;培訓學校專任教師不少於10人,培訓中心專職教師不少於5人,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教師不低於20%。
以上可以看出,如果你要申請辦學許可證(屬民辦非企業單位,由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和民政部門管理,與工商部門無關),最小辦學機構是「培訓中心」。 至於招生廣告,應包括學習地址/學期設置/學習時間/專業說明和學習目的/結業證明/師資介紹/收費標准等內容.其中收費標准設定按單價x(最少開班)人數-房租-教師授課費-招生費用-其它管理費用=結余(利潤)的公式反推,即可得到學生收費單價標准,記住,為減少風險,一定要設定最少開班人數,這個人數收取的學費應該等於或大於你的各項開支總額.如這個班(專業)招生人數如低於一定人數,寧可不開學.以上供參考,祝順利!
⑩ 上海有沒有專業的作文培訓班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作文就是說話。其中有兩層意思:其一,要有話說;其二,話要好好說。這兒只談談後者。如何說話才算好呢?能激活讀者大腦的話便是好話。如何激活讀者的大腦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想想讀者的大腦究竟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即是說,我們首先要研究讀者語言解讀背後的生命狀態。
筆者以為讀者的生命狀態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簡述如下:
其一,大腦機能自主化。心理學中信息加工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及感官的運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進行加工、傳導興奮。因此,大腦工作的狀態是積極的、自主化的。如果輸入大腦的信息簡單或陳舊,大腦便很難獲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憊。看一遍《天鵝湖》,大腦獲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腦便只能進入消極的抑制狀態。因此,好的語言總是留給大腦自主加工的空間。《紅樓夢》(48回)中香菱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王維詩),「白」「青」兩字「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可見這兩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間!「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漂亮」自然就不如「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因為後者需要大腦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進行加工才能獲得「不漂亮」這一信息。而這一加工過程給了大腦快感,因為滿足了大腦「機能自主化原則」。「峨嵋山月半輪秋」較「峨嵋山秋月半輪」有詩意,也正在於語序的倒錯而使大腦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這是「大腦機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輸入大腦,大腦進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戰性,自然也就更易獲得快感。因此,我們的文字應給讀者大腦輸入新鮮信息,第一個以花喻女兒的,是天才,第二個則是庸才,第三個只是蠢才;詩詞中同是說「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巒」「黛岫」……諸語,說「夕陽」,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陽」「余暉」「殘照」「殘陽」……諸語,這並非騷人墨客游戲文字,而是自發地運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這一原則。
其三,思維模式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不同於西方人,西方人長於流線型的邏輯思維,而中國人更喜歡立體化的形象思維。《周易.系辭上》中有這樣一句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立象以盡意」正是我國浩瀚詩文基本的「立體化」思維模式的最好概括。詩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馬致遠想說羈旅之苦,便列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象助其言之;讀者藉助「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載道,而道不直說,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諸子百家文,無不如此。一部《莊子》,寓言(含喻)就佔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詩經》,漢賦,唐宋華章……《圍城》……亦無不如此。又如「鷹鼻」的表現力自然強於「勾鼻」,「鵝卵石」也強過「壘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一個「綠」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腦,使滿腦里皆是光鮮春色,又恍若眼前,盡得風流;而將「到」「滿」……易「綠」字,大腦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無余韻,正如囫圇吞棗,知棗而無棗味,因為思維沒有獲得「立體化」的滿足。
其四,認知選擇情感化。個人在物質的及社會的環境里,選擇對象形成認知。在認知過程中,個人重視的首先是符合其慾望、情緒的對象。因此,讀者更願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觀性語言。「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的表現力自然強於「綠色的郵筒立在街的對面」。「雲破月來花弄影」中,「弄」較「搖」好,原因在著一「弄」字,花不復花,影不復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當然,這四方面並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們是渾沌的、整體的、綜合的,相互包容而化為一種生命狀態。
我們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讀者的這一生命狀態。如何「迎合」呢?作者應具有同讀者一樣的生命狀態!寫作與閱讀不就是兩種生命狀態的交流、碰撞、溝通嗎?而作品不就是這兩種生命狀態相遇的「場」嗎?也就是說,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下創作出作品,這作品才能去激活讀者的生命狀態。
為此,筆者提出這樣的語言傳達總則:有話不直說,換個說法說。
「話不直說」,讀者的大腦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機會;「變個說法」,讀者的大腦便獲得了「陌生化」「立體化」「情感化」的信息。這樣,讀者的生命狀態便被激活了,從而獲得語言的閱讀快感。從前文所舉例,不難理解這一傳達總則。這一總則下,筆者又演繹出六項技術:
其一,聯比。聯比便是「立象盡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話要說,但不單調直說,而是藉助聯想和想像以相似、相類或相關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從而使自己的話變得有趣、易懂、形象。具體而言,包括比喻、對比、類比、映襯等手法。欲說女兒腰如何纖細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圍幾何,天才則聯比為「楊柳腰」「水蛇腰」之類。再看下面兩個句子:
1. 20世紀快要過去了,處於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
2. 20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並未如煙消散的往事……
比較兩組句子,我們會喜歡第二句。因為第二句形象可感,頗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話不直說,以聯比之法說出的精妙處。
其二,泛靈。有一種哲學學說――物活論,它認為一切物質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覺和知覺的能力。物活論正確與否並非本文所要論證的,但一個作者作文時,卻應該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萬物有靈」。惟其如此,作者的靈魂才可能與筆下萬物交流情感,心與物相知,達到不知莊周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莊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靈動可感。古代詩人觀飛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見傷,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這種「物我合一」的認知方式造就了一些優秀詩篇。請看下面兩個句子:
1.夏季的豆莢長滿門的四周。
2.夏季的豆莢擠在門的四周。
第二句生動些。表面看,只是換了一個詞,而實際,卻是反映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莢死掉了,因為它與作者沒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莢則有靈魂了,作者將其當作「人」來交流,所以,作者用一個「擠」字表現出豆莢的可愛,豆莢也不辜負「知遇之恩」,助作者傳達了愉悅的心情,這「擠」字,做是做不出來的,但有了「泛靈」意識,卻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筆端。我們的文章枯乾生澀,多由於極度缺乏「泛靈」意識。
其三,換元。數學中常用換元法將問題簡捷化,其實換元思想並不單是運用在數學領域,神經學家為研究人的神經而用白鼠做試驗,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頭做桌子……自然,我們的文字也可藉助換元思想而增色。因為換元可以給讀者大腦輸入新信息,激起大腦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兩組句子:
1.我的生活還是老樣子。
2.我的生活「濤聲依舊」。
兩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見達觀,形象感強,讀者大腦獲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詞、成語典故、詩文詞曲等來換元,語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錯。漢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時僅僅是倒錯一下詞句的語序,盡管表意並無多大差異,但情趣、意味則完全變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將莎士比亞這句名言倒錯回正常語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則高下自分。前文所舉的李白詩句「峨嵋山月半輪秋」之所以詩意盎然,也正是倒錯的作用。其實,詩歌中常藉助倒錯獲得新奇妙語。「黃葉蟬吟晚」是詩,而「黃葉晚蟬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兒孩兒的門/於是我便來敲你的夜晚……」是詩,而「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孩兒的門/於是夜晚我便來敲你的……」只是文。
其五,強化。強化其實是通過增加修飾成分或換取稱謂將事物細化、形象化。舉例便知,「一隻狗」自然不如「一隻捲毛狗」形象,而「一隻黃色的捲毛狗」自然又具體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個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專心致志地讀著書。」這一句不能為我們提供除現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將書的名字寫出,我們就可以對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讀《圍城》和讀《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線,兩支竹簽,可以織出各樣的毛衣;幾粒石子,幾條經緯,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樣復雜的棋,更何況我們擁有幾千上萬的漢字呢?掌握一些實用的技術,寫作便不再「談虎色變」。但是,若以為技術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為寫作背後生命狀態的獲得才是寫作的根柢。而養根之法在於三種對話:
一是通過閱讀與大師們對話;
一是通過參與與生活對話;
一是通過靈魂讓原我與超我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