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螃蟹工廠化養殖的技術
工廠化養殖螃蟹公寓
前言
螃蟹一直以來是中國人喜愛的一種水產品。特別是中秋前後,螃蟹膏肥鰲大,色澤紅潤。但傳統的螃蟹養殖卻隨著水環境的持續惡化而受到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野生螃蟹的數量急劇下降,人工養殖的螃蟹也遇到越多的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一、飼料喂養的螃蟹營養不全面,導致螃蟹品質下降;
二、人工養殖的螃蟹因為近親繁殖,品種退化,生長過程中的抗病能力逐步下降;
三、螃蟹在集中放養時有嚴重的自殘現象,傷殘的螃蟹無賣相,造成客觀上的浪費;
四、集中放養的養殖密度太小,對如今擁有良好水源的水平來講是一種浪費。據報道,一隻普通的大閘蟹需要一平方米的池塘面積。所以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螃蟹養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而螃蟹公寓就是工廠化養殖螃蟹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池塘放養螃蟹的過程中,養殖廢水往往無序排放。導致周圍水體如江河湖泊中的污染物積累。不僅影響自然的生態平衡,更會導致水中富營養化、藍藻爆發、水產疫情突發等災難性後果。嚴重影響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產品說明
螃蟹公寓是指流水或循環水條件下,將螃蟹分個進行單獨喂養及管理的一種設備。一般由塑料材料製成。適用於各種海水及淡水的螃蟹品種。因為一個螃蟹公寓里只放養一隻螃蟹,因此可以很好地避免螃蟹間的自殘。螃蟹公寓分別裝有進水和出水,水質集中進行調節處理後,進入螃蟹公寓。按科學的方式對螃蟹進行定時投喂,定時觀察。整個養殖過程盡可能不使用葯物,不使用化學產品、不使用市售的螃蟹飼料。完全做到綠色環保,健康無污染。
產品優點
螃蟹公寓不僅能很好地避免同類相殘導致的產品質量下降,而且將螃蟹養殖的土地使用面積大大縮小。如果它再與循環水處理系統配套使用,可以使螃蟹養殖不受季節及外界污染因素的影響。一年可以生產至少三造螃蟹。輕松做到反季節銷售,除了量大價高之外,對品牌的樹立能起到積極的持續推動作用。
螃蟹公寓在東南亞國家興起,國內尚未普及。藍靈水族歷來追求循環水養殖技術的革新。將工廠化水產養殖設備與螃蟹公寓結合起來,將大大提高水產養殖的生產效率。同時可以集約化管理,減少對外界因素的依賴。
使用場所
規模化水產養殖場、蟹苗培育場、青蟹養殖場、海水梭子蟹養殖場、大閘蟹養殖場。
這些都是個人的一點見解。如果需要更系統的學習,建議在養殖技術貼吧,和一些網站和專業的買光碟來學習;希望能對您有幫助。
❷ 螃蟹養殖技術
生石灰潑灑量控制在每米水深每畝5—10斤,確保高溫季節河蟹體表與鰓上沒有大量寄生蟲及水體水質清爽良好,目前病害防治工作應結合餌料優化投喂,環境改良等工作進行,切實做到生態防病,健康養殖。
❸ 求螃蟹養殖技術
一、選擇好池塘:蟹池條件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出水方便,面積一般以1—5畝為宜,水深一般以1—1.5米為好。蟹池底質量最好為沙壤土、砂礫土,通氣性能好,有利於水草、底棲動植物的生長繁殖,可為河蟹提供天然飼料,池底淤泥厚度一般不超過5厘米。蟹池的四周應建防逃設施,如磚牆、塑料薄膜等。蟹池的進出水口應用鐵絲網攔好,以防河蟹外逃。
二、放養前的准備:幼蟹放養前應做好蟹池的清塘消毒和栽培水生植物的准備工作。清塘的方法多採用排乾池水,曝曬池底,配以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這樣的效果很好。發現有蛙或蛙卵要隨時撈出,這是很重要的一項。放養的蟹苗以二齡幼蟹(蟹種),180—200隻/公斤為宜,放養密度一般在每畝800—1000隻左右。水生植物可栽培些苦草、水葫蘆等,一是能為幼蟹提供飼料,二是可為幼蟹提供棲息隱蔽場所,有利於河蟹的生長。
三、科學飼養、精心管理:河蟹在池塘養殖的整個過程中,除利用水草和底棲生物外,主要靠人工投喂飼料。由於河蟹是雜食性動物,我們主要投喂雜魚蝦及餅粕、土豆、小麥等飼料。投喂時把餌料投放在接近水位線的土坡上或淺水處,一般每畝水面選擇3—5個分布均勻的投飼點,既便於觀察河蟹攝食、活動情況,又有利於清除殘餌。投喂時間為適應河蟹晝伏夜出的習性,可選在傍晚前後,一天一次或兩次,根據情況適度掌握。河蟹對水質條件的要求比魚類要高,尤其對污染的水體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質好,利於河蟹的生長發育,且肉味鮮美。池塘養蟹其池水PH值應為7—9,最適為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若低於5毫克/升,會影響生長發育,若在2毫克/升以下,便會引起河蟹的死亡。為了保持水質的清新,一般採用經常換水和加水的方法,使池水經常保持在清、爽、活的狀態,透明度要在40厘米以上。
四、敵害與病害的防治
河蟹的敵害主要有水老鼠、青蛙、鳥類等,其中以水老鼠危害最大。河蟹夜間在池坡邊活動,特別是剛脫殼的軟殼蟹,往往幾天行動緩慢,最易受襲擊。防治的辦法可採用葯餌毒殺及人工捕捉等。
河蟹常見的疾病有幾種,在蟹苗和幼蟹階段,有聚縮蟲和單縮蟲附生,嚴重時,影響幼體的正常活動和攝食。在幼蟹和成蟹階段,有蟹奴蟲和紅絲蟲寄生。前者寄生在腹部,蟹臍內有白色點狀蟲體,嚴重時,肉味惡臭,不可食用。後者寄生在體內,肉眼可見。另外還有溶殼病,即蟹殼上有洞;黑斑病,蟹體上有黑點。
河蟹一旦得病治是很難的,所以要無病先防,以預防為主,在河蟹放養前,要徹底清塘,進行消毒,殺死病菌。在飼養過程中,要經常加註新水,潑灑生石灰,這樣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五條關鍵性措施
1、慎投餌
投喂餌料應以優質的顆粒飼料,冰鮮小魚、黃豆為主,盡量不投粉狀飼料,以減少對水體的污染,投餌根據季節天氣,河蟹的生長活動等情況適當增減,在河蟹脫殼期間,飼料中應添加營養添加劑,確保河蟹正常脫殼生長。
2、早干塘
一般在每年1月份干塘,干塘後池邊清淤修岸,曬塘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10-15天為宜,稍硬即可,這樣減少對塘口中水草和底棲生物的破壞,保持塘口原有的生態。
3、密植草
前期要求塘口多種草,種足草,中期管好草:一是水色過濃影響水草光合作用,應及時調水。二是水質渾濁,水草附著污染物應及時使用凈水生物劑清除。三是水草枯萎,缺少活動應及時追肥,後期控制塘面水草的覆蓋數量在60%左右,對露出水面的水草要割除老草頭使河蟹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健康生長。
4、多螺螄
採用多次投放;防止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質清瘦而青苔大量繁殖。在清明前投入一批螺螄,量300斤/畝,至6月底逐步補充投放,螺螄量500斤/畝,調節好池塘水質,又有利於螺螄自然增殖並保障養殖中後期池塘有充足天然活餌。[1]
5、水調節
8月份是高溫時期,是季節的交換階段,為了適當降低水體內的溫度和盡量少溫差,池塘應保持最高水位,經常加水及換水,2-3天加註新水一次,7-10天換水一次,加水選擇在凌晨或上午進行,不宜在傍晚加水。7-10天定期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隨時保持水質清新,使河蟹在高溫季節減少傷亡,確保成活率。
❹ 螃蟹的養殖技術
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經濟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為了把當年的大眼幼體達到商品蟹,大多採用塑料大棚暫養技術。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滲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積不宜太大,水深不超過1.2米,池形東西向為好,陽光充足,大棚建設可參照農業蔬菜大棚建設方法。
在放蟹苗前 15~20 天,每畝用 75 公斤生石灰潑灑消毒,待葯性消失後,用 80 目的濾網進水,培育基礎餌料,移植水草(必須嚴格消毒),並設立必要的防逃設施。蟹苗入池時可適當淺些。有利於提高水溫和水中藻類、水草的生長。每天投喂餌料 2~3 次,投喂豆漿、魚、蝦糜等,投喂進應多投在周邊淺地區,投餌料按體重的 4% 計算,並隨時注意天氣、水制裁、個體生長,爭餌生物的多寡而定。隨著幼蟹的生長也應增加一些植物性餌料,如:浮萍等優質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質調節,要掌握水質肥而爽,換水時要勤換少換,不要引起水溫和水位的劇烈變化。經過 2 個月左右的培育可達到扣蟹。 成蟹喜歡水質清凈、透明度較大的水體環境,水草叢生,餌料豐富,河蟹生長最適宜,大多採用池塘、湖泊、河盪和稻田養殖。現以池塘為主作簡單介紹:
1.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無污染,選擇粘土、沙土或亞沙土,通氣性好,有利於水草和底棲昆蟲、螺蚌、水蚯蚓等生長繁殖,老池塘要徹底清淤,最淺處 10cm,池中可造數個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島,島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 1:1.5 以下,否則,河蟹易掘穴,且不利於晚間爬出水面活動。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域內水草和底棲生物(餌料生物)的多少。在養殖過程中種好水草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種水草除供蟹攝食補充維生素外,群眾也常說「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對於池塘養殖河蟹來說必須下大力氣種好水草,水草的種類主要有浮萍、滿江紅、水葫蘆、水浮蓮、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時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多採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視各自的情況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畝 75 公斤。一方面可殺滅敵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促進河蟹蛻殼生長。納水後要及時施肥,培育藻類和基礎餌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 40~50cm 為宜,如果發現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時清除,以免爭食,為害幼蟹。
5.放苗
苗種選購,以長江水系生產的蟹苗為佳,要求規格整齊,步足齊全,體質健壯,爬行活躍,無傷無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時要注意溫差。從外地購回的苗種不能直接放入池中,應先在水中浸泡 2~3 分鍾,取出入置 10 分鍾,如此重復 2~3 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後,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大多以混養為主,特別是魚蝦蟹混養,經濟效益會更高。密度可控制在 1500 只/畝以內,規格 120~150 只/kg的扣蟹。如果條件較差或以養蝦為主可適當減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餌:
池塘精養的整個過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飼料,其他植物飼料占 25%,飼料的種類主要有三大類
(一)全價性河蟹專用配合飼料;
(二)動物性:海、淡水小雜魚,各動物屍體、螺類、蚌類、畜禽血、魚粉、蠶蛹等;
(三)植物性:水草類、浮萍、水花生、苦草、輪葉黑藻等,商品飼料類:山芋、馬鈴薯、谷類、麩皮、料糠等。河蟹的投喂方法像池塘養魚那樣,做到「四看四定」,即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蟹的活動情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2)看季節:
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動物飼料,河蟹生長中期特別是 5~8 月份,要適當加大動物性飼料投喂量,應多投喂動物性飼料,這樣河蟹體重加大,肉味鮮美,飼料的投喂按季節分配一般為 3~6 月 40%,7~10 月份 60%,水溫 10℃ 以下,蟹的活動量少,攝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當水溫 3~5℃,可以不投喂。
(3)看天氣:天氣晴朗時要多投喂,陰雨天要少喂,悶熱天氣,無風下陣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霧天,等霧收後再投喂。
(4)看水質:水質清,可正常投餌,水質濃,適當減少投喂,及時換水。
(5)看蟹的活動情況:一般投喂後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餌量適當,吃不光,說明河蟹食慾不旺或數量過多,應及時分析原因,減少投喂量,蟹在蛻殼期間要適當增加投喂量。
(6)定時:河蟹有晝伏夜出的習慣,夜晚外出覓食,投喂分上午八九點鍾和下午傍晚兩次進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 60~70%。
(7)定點:投喂的飼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飼料撒在飼料台或選擇在接近水位線淺水處的斜坡上,以便觀察河蟹吃食,活動情況,隨時增減飼料。河蟹有較強的爭食性,因此要多設點,使河蟹吃得均勻,避免一部分個全小或體質弱的爭不到飼料而造成相互殘殺。
(8)定質:河蟹對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飼料必須具備新鮮適口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9)定量:「魚一天不吃,三天不長」,河蟹也同樣,這就要求根據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節、天氣、活動情況來確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為存塘蟹體重的 8~10%,投喂量少只能維持生命,超過適時范圍也影響生長,還增加餌料系數。
注意:投餌時應做到動物性、植物性飼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類,下午投喂蚌肉、螺類、蠶蛹等。避免長時間喂單一飼料,否則造成厭食,飼料利用率低,影響生長,出塘規格小。 一是水質改善。秋季水質管理尤為重要,應及時使用生物制劑調節水質,並避開蛻殼期。一方面補施生石灰,一般 20~30 天每畝每米水深用 10kg,全池均勻潑灑;另一方面補施磷酸二氫鈣,每畝每米水深用 2~3kg 一次,促進水體物質微循環良性轉化和河蟹蛻殼必須物磷、鈣的吸收利用。
二是水位調節。當蟹池水溫逐漸下降並穩定在 28℃ 以下時,及時調整水位,平均水深掌握在 1~1.2m。注排水應比夏季增強,一般 3~5 天注排水一次。
三是餌料投喂。應根據氣溫變化和河蟹長勢適時投喂動物性餌料,既不能過早開葷,又不能延誤時機。過早則易性早熟,部分蟹最後一次蛻殼結束後規格小,甚至少部分在 10 月發生死亡。同時溫度過高,易腐壞水質,而影響正常生長和誘發疾病。過晚則可能僅蛻殼一次,造成上市規格受限,而且增重量有所下降。
❺ 螃蟹養殖技術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屬名貴淡水產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河蟹隸屬甲殼綱,絨螯蟹屬,是一種大型的甲殼動物,身體分21節,由於頭部和胸部各節相互癒合,因此全身分為頭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綠色,腹麵灰白色,頭胸甲平均長6-7cm,寬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長,海水中繁殖的蟹類。在生殖洄遊前均為幼蟹,因其殼色偏黃,俗秒「黃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發育,肝臟的重量遠遠大於生殖腺重量。當它在完成最後一次蛻皮後就發育為「綠蟹」,過購墨綠性腺發育豐滿,雄蟹螯足絨毛綢密,步足剛毛粗長,雌蟹腹部完全覆蓋頭胸甲腹面,腹部邊緣的剛毛長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暫的,在它的生活史中歷經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和成蟹等幾個階段,一生中需要幼體5次蛻皮成為大眼幼體,再經13—15天蛻皮成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個生殖周期,繁殖結束生命也就終止,一般來說,河蟹的壽命為1—3周齡。
2、生活習性
(1)穴居
河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塗的洞穴里,或隱匿在石礫和水草叢里。河蟹掘穴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禦敵害的一種適應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選擇在土質堅硬的陡岸,岸邊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緩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這為我們養殖池塘建設提供了依據。
(2)食性
河蟹食性很雜,在自然條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質為主,嗜食動物屍體,也喜食螺、蚌子,蠕蟲、昆蟲,偶爾也捕食小魚、蝦食物匱乏時也會同類相殘,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時也會因一條死魚而招致同類爭食,一般情況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來得容易,常構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還有一些泥沙,這是河蟹攝食底棲生物和腐殖質的一種標志。
河蟹一般白天隱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覓食。在陸地上,河蟹並不太攝食,往往將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邊,再行攝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溫蜇居暫不進食外,即使冬季洄遊也照常攝食。在水質良好,水溫適宜,餌料豐盛時,河蟹食量很大,一晝夜可連續捕食數只螺類,剛蛻皮的軟殼蟹,肢殘個體,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飢能力也很強,斷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於餓死。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根據河蟹生長發育所需,在投喂餌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結構,有利於河蟹生長。
(3)河蟹的蛻皮與生長
河蟹的生長過程是伴隨著幼體蛻皮、仔幼蟹或成螺蛻皮進行的,幼體每蛻一次皮就變態一次,也就分為一期。從大眼幼體蛻皮變為第一期仔蟹始,以後每蛻皮一次殼它的體長,體重均作一次飛躍式的增加,從每隻大眼體6—7mg的體重逐漸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蛻殼數十次,而每蛻一次殼都是在渡過一次生存大關。
河蟹蛻殼時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蛻殼過程中質量明顯增加,在以後的生長中,水分的失去卻是緩慢的,並逐漸為組織生長所代替,河蟹生長的速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水溫和餌料的制約。通常,早期幼蟹蛻殼次數較為頻繁,剛入湖泊的大眼幼體,以後每隔5—7天,7—10天相繼蛻殼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隨著不斷生長,蛻殼間隔時間逐次延長,如果環境條件不良,蛻殼生長停止,這也是同齡個體、在不同條件下體形相差懸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長與水體、餌料中的鈣、磷關系密切。有關試驗表明,剛蛻殼的軟殼蟹,體重比未蛻殼前增加30%—40%,這段時間多則1小時,少者數分鍾,依靠鰓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無機鹽類。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軟殼蟹1—2天殼就變硬。如果放入蒸餾水中飼養軟殼蟹,河蟹在水體中吸收鈣離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飼料中鈣和磷的能力強。河蟹蛻皮前夕要求殼中鈣總量與體內鈣的總量相等,同時河蟹體中的磷總量是殼中含磷的52.2倍。
為了配合河蟹較好地生長、蛻殼,在精養蟹池中每畝(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鈣5千克,磷酸氫鈉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過磷酸鈣)河蟹的配合飼料中必須考慮鈣和磷的比例,氯化鈣和磷的氫二鈉比例為2:1,才能保證河蟹生長、蛻皮的物質需要。
二、河蟹養殖技術
(一)扣蟹培育
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經濟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為了把當年的大眼幼體達到商品蟹,目前大多採用塑料大棚暫養技術。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滲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積不宜太大,水深不超過1.2米,池形東西向為好,陽光充足,大棚建設可參照農業蔬菜大棚建設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畝用75公斤生石灰潑灑消毒,待葯性消失後,用80目的濾網進水,培育基礎餌料,移植水草(必須嚴格消毒),並設立必要的防逃設施。蟹苗入池時可適當淺些。有利於提高水溫和水中藻類、水草的生長。每天投喂餌料2—3次,投喂豆漿、魚、蝦糜等,投喂進應多投在周邊淺地區,投餌料按體重的4%計算,並隨時注意天氣、水制裁、個體生長,爭餌生物的多寡而定。隨著幼蟹的生長也應增加一些植物性餌料,如:浮萍等優質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質調節,要掌握水質肥而爽,換水時要勤換少換,不要引起水溫和水位的劇烈變化。經過2個月左右的培育可達到扣蟹。
(二)成蟹養殖
成蟹喜歡水質清凈、透明度較大的水體環境,水草叢生,餌料豐富,河蟹生長最適宜,目前大多採用池塘、湖泊、河盪和稻田養殖。現以池塘為主作簡單介紹:
1、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污染,選擇粘土、沙土或亞沙土,通氣性好,有利於水草和底棲昆蟲、螺蚌、水蚯蚓等生長繁殖,老池塘要徹底清淤,淤泥不超過 20cm為好,池塘面積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處水深不一,最淺處10cm,池中可造數個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島,島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則,河蟹易掘穴,且不利於晚間爬出水面活動。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域內水草和底棲生物(餌料生物)的多少。在養殖過程中種好水草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種水草除供蟹攝食補充維生素旬,還可以養活相互格鬥、隱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間河蟹成活率的一項有力措施,另外還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態氮、二氧化碳、有機物質、釋放氧氣、穩定水質的作用。群眾也常說「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對於池塘養殖河蟹來說必須下大力氣種好水草,水草的咱類主要有浮萍、滿江紅、水葫蘆、水浮蓮、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時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多採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視各自的情況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畝75公斤。一方面可殺滅敵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促進河蟹蛻殼生長。納水後要及時施肥,培育藻類和基礎餌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為宜,如果發現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時清除,以免爭食,為害幼蟹。
5、放苗
苗種選購,以長江水系生產的蟹苗為佳,要求規格整齊,步足齊全,體質健壯,爬行活躍,無傷無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時要注意溫差。從外地購回的苗種不能直接放入池中,應先在水中浸泡2—3分鍾,取出入置10分鍾,如此重復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後,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養為主,特別是魚蝦蟹混養,經濟效益會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隻/畝以內,規格120—150隻/kg的扣蟹。如果條件較差或以養蝦為主可適當減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餌:池塘精養的整個過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飼料,因此飼料的種類、優劣和多少對河蟹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投餌時應堅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則,動物性精料佔40%,水草佔35%,其他植物飼料佔25%,飼料的種類主要有三大類(一)全價性河蟹專用配合飼料;(二)動物性:海、淡水小雜魚,各動物屍體、螺類、蚌類、畜禽血、魚粉、蠶蛹等;(三)植物性:水草類、浮萍、水花生、苦草、輪葉黑藻等,商品飼料類:山芋、馬玲薯、谷類、麩皮、料糠等。
❻ 沱湖螃蟹的養殖技術
沱湖螃蟹品質的形成,除與獨特的生長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外,科學合理的養殖方法也是造就沱湖螃蟹的另一重要因素: 沱湖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了實現沱湖資源的永續利用,我們按照「科學區劃,明確功能,有利保護,方便管理,合理開發」的原則,將保護區分為三個功能區,即核心區、緩沖區和保護性經營區,並在湖岸堤壩內外各50米設立水陸生態交錯保護帶。
核心區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8%;緩沖區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3.2%。這兩個區域是保護水生生態資源的「禁區」和「調節器」,禁止任何人涉足養殖。沱湖水體除去核心區、緩沖區以外的區域即為保護性經營區,占保護區總面積的68%,螃蟹養殖主要集中在這個區域內。水陸生態交錯保護帶是抵擋外界污染保護性經營區的第一道防線。這些區域的劃分,使沱湖生態資源免遭人為因素破壞,保證了沱湖螃蟹的原生態生長環境。 五河縣2004年成立了螃蟹養殖協會,並由協會牽頭制定了《沱湖幼蟹培育標准》、《沱湖成蟹養殖標准》、《沱湖螃蟹池塘養殖標准》及《沱湖螃蟹大水面養殖標准》等4個螃蟹質量標准。標准中均明確規定了養殖面積、養殖區域條件、放養蟹苗質量、密度、規格及種草放螺,嚴禁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投入品和防病措施等內容,各個標准均貫穿了「以湖養湖,維護生態平衡」的指導思想和養殖工藝路線。同時在生產管理中引用推廣了生物制劑調節圍網內局部水質的新技術、蛻殼期管理及適時起捕等措施。這些養殖理念和技術標准通過多年對養殖戶的培訓和宣傳,已在湖區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保證了沱湖螃蟹在餌料充足、適口,水質清新、溶氧量高等良好環境中棲息、生長育肥。
可以看出,正宗的種苗來源,合理的水域布局,以湖養湖、維護生態平衡的理念,稀養精管,蓄草繁螺等一系列技術和管理措施,形成了沱湖螃蟹完整、生態、合理的養殖技術標准體系,為沱湖螃蟹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生長、育肥環境,使其獨樹一幟的品質得到了有效保證。
❼ 螃蟹養殖技術
選擇合適的池塘養蟹,必須進出水方便、水源足、水質好,面積不要超過5畝,專深度不要超過屬1.5m。做好池塘的消毒准備,在陽光下暴曬後用生石灰進行消毒。螃蟹除了食用池塘中的水草和底棲生物外,基本是靠人工投食,一般可以食用一些土豆、小魚蝦、小麥。
1、選擇合適的池塘養蟹
螃蟹生長的池塘必須進出水方便、水源足、水質好,面積不要超過5畝,深度不要超過1.5m。池塘的土壤必須是透氣性好、富含腐殖質的沙土,這樣河蟹就能有天然的餌料。在池塘四周要建立防逃牆,可以拉網也可以砌牆等,怎麼方便怎麼做。
2、做好消毒措施
在放養蟹苗之前,必須做好池塘的消毒准備,在陽光下暴曬以後用生石灰進行消毒。在池中載入一些水生植物為蟹苗提供一些餌料,西葫蘆、苦草都是可以栽培的。
3、合理的喂養
螃蟹除了食用池塘中的水草和底棲生物外,基本是靠人工投食,一般可以食用一些土豆、小魚蝦、小麥。平時投食要選擇傍晚的時間,平時要及時清理池塘底的殘渣,防止污染水質,引起螃蟹病蟲害,因為好的水質養出來的螃蟹味道更
❽ 螃蟹養殖技術
說點實在的,螃蟹其實很好養!(我也撿了只養,養了幾個月了)內
環境:普通魚缸越容大越好,水剛滿缸底就OK了,兩三天換下水
飲食:螃蟹不挑食,可喂蝦(螃蟹自行捕捉或蝦干)水裡的小蝦米就行!面條
啊,雞蛋啊,白菜啊,豆乾啊,雞肉啊,牛肉啊,等等,總之人能吃的螃蟹就幾乎能吃!最好是熟的,生的會把魚缸弄腥!
食量:一天喂一到兩次,一次他一隻腳的三分之一大就行了,及時清理殘碴哦!
引逗:用小棍撥撥他,和你混熟後,他就不怕你了。
注意:他被你拿著時,不能高於20厘米,否則可能會摔殘。
他要有盡量大的活動空間,不要太小!!!
對了,螃蟹剛到陌生的環境,脾氣很倔,你餓他幾天,再用鑷子鑷一個好吃的,在他嘴前晃一晃,到時候你就看到他那狼吞虎咽的樣子了。
樓下請勿引用!!!
❾ 螃蟹的養殖技術
成蟹養抄殖池塘的條件:
交通方便襲,環境安靜;水源充沛,水質良好無污染,排灌方便;池底平整,池埂坡比1:2.5—3。
防逃設施:
主要有水泥磚牆、鈣塑板圍欄、聚乙烯網片圍欄三種形式。目前普遍採用鈣塑圍欄,將鈣塑板沿埂四周埋入土中20厘米壓實,間隔1米用木樁固定。
殺菌消毒清塘:
清除過多的淤泥,只留淤泥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每畝用量200—250公斤,達到徹底的清塘消毒,除雜除野,殺滅病菌,改善底質,葯後7天,即過水1次,以排除污物,然後曬塘3—5天後加水。
蟹池裡宜種的水草:
養殖一塘蟹,首先要種好一塘草,水草是河蟹喜愛吃的天然餌料之一,又能起到良好的凈化水質的作用,而且是河蟹棲息、躲避敵害的場所。種水草的面積應占池塘面積的70%以上,主要品種有輪葉黑藻、苦草、伊樂藻等,輪葉黑藻、伊樂藻以移栽、扦插為主,苦草以播種方式種植。
蟹池裡宜投放螺絲:
螺絲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餌料之一,又能凈化水質。在蟹種放養前和市場和和,每畝投放鮮活螺絲300—500公斤,以培育河蟹的基礎餌料。
❿ 螃蟹養殖技術
螃蟹的養殖方法:
1、池塘的條件和工程要求
河蟹晝伏夜出,喜溶氧高的清潔水體,怕強光,愛安靜,水溫10℃以上開始攝食,15℃左右蛻殼生長。20~28℃為生長旺盛期,因此池塘結構應適合它們的習性。
1.面積水深。一般以2~5畝為宜,水深通常保持1米左右。
2.池塘結婚。池坡1:2.5 ,池坡處設蟹穴,約占面積的20%~25%;池中要建「暗島」供蟹打洞,進食和蛻殼。
3.水質。水質不宜過肥,透明度保持30~50厘米。水質過肥容易缺氧,嚴重時還會引起死亡。水源以江河水為好。
4.暗島。暗島是河蟹打洞,吃食和蛻殼的場所,一般低於水面10厘米。在蛻殼的暗島上不要投食,防止河蟹因覓食而殘殺「軟殼蟹」。
5.防逃牆。河蟹兩棲,又能攀高,有很強的活動能力,在飼料不足,水質變壞,缺少隱蔽物時,常作遷移或外逃。因而一定要在池周築~60厘米高的防逃牆,可以用磚砌抹水泥也可用玻璃、塑料、金屬等材料,但一定要光滑,無附著點。
二.管理
1.放養量。一般每畝投放10克左右蟹種2500隻左右。同一批蟹種規格盡可能一致,以免以後生長個體差異懸殊,造成大期小現象。
2.投餌。常見的水生植物、菜葉、各種餅粕以及小魚、小蝦、蚯蚓、動物內臟等都可作為餌料。一般植物性餌料投喂量不必控制,但動物性飼料根據水溫適當調劑。
3.巡塘。除與池塘養魚巡塘一樣外,還必須注意觀察蟹的活動,如果清晨受驚後爬在岸邊的河蟹仍不下水說明有病了。如果受驚後下水後又立即爬上岸或傍晚大量河蟹聚集岸邊,表示池中缺氧,要立即加水。若見相互殘食,需增加適口餌料,另外注意消滅水蛇、水老鼠,隨時修補防逃牆也是必不可少的。
4.水質管理。養蟹池必須保持水質清新,因此根據水溫變化,經常換水,水溫越高就越勤換水。
三.捕撈
1.流水捕撈。秋季成蟹有生殖洄遊習性,在池塘中養殖的,也要棄穴在水中活動,只要池塘緩慢放水,在出水口捕即可。
2.燈光誘捕。抽出部分池水,留下30~40厘米,晚上河蟹便會爬上岸活動,只要在池塘四周四個角上點燈,便能聚集捕撈。
注意事項:
一、餌料投喂與水質管理
1.至七月份蟹塘一般畝蟹、蝦、魚存塘量達70斤以上,因此按餌料投喂量8—10%計算,每畝投餌量應在5—7斤。
2.在高溫時期,餌料組成進行調整,由前期以動物性小魚餌料為主,改變為動植物餌料各佔50%,餌料投喂應做到勤觀察,餌料投入蟹池中應在4—6小時左右吃完,過多的餌料投喂將導致水質惡化。
3.如有剩餌,應分析具體情況是天氣原因還是水質原因;如水體混濁或水草被大量夾食,可能餌料投喂不足,應增加投喂量。建議高溫期間小魚的投喂量控制在3斤/畝左右,有利於改善水環境。
4.進入七月,蟹塘水質水位應調控在平均水深1500px以上,至7月下旬應加至最高水位,水質調節中要做到勤加水,2—3天可加水一次,水質應保持清淡活爽,水質透明度應保持在1250px以上。
5.高溫期間,蟹塘常存在底層水質敗壞,水體分層,深溝內水質惡化,局部水草叢中水質不好,水體富營養化等現象,因此,除經常加水換水調節水質外,應勤用底質改良劑與微生物制劑,並可對水體進行解毒,改良底質與水質,10天左右定期使用一次,蟹塘水體環境狀況較差,7天左右定期使用一次。
二、池塘環境改善與病害防治
1.七月份,苦草、輪葉黑藻、金魚藻仍處於生長旺盛期,為河蟹生長、蛻殼營造了良好的棲息場所,並起到了凈化水質、水體降溫,增加水體溶氧等有效作用,因此,對蟹池內水草要保護好,如發現水草被大量夾食或水體渾濁應及時採取措施,如投放批量優質仔螺螄,增餌投喂等防止敗草。要做到勤觀察、勤處理,對漂浮的殘余水草要及時撈除,對深溝底還沒有清除的伊樂藻要逐步清除,保持蟹塘的清潔衛生,防止水草腐爛敗壞底質與水質而引發池塘環境突變惡化。
2.在病害防治方面,應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現階段應勤用底質改良劑與微生物制劑,通過使用微生態制劑,使水體中大量繁殖有益微生物,成為養殖水環境中微生物系統中的優勢種群,通過其代謝來改善水質,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減少病害的發生。同時,目前可在餌料中加服內服葯及維生素,礦物質等添加劑,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
三、在第四次蛻殼基本結束後,池塘中的礦物質元素、營養鹽類、維生素被河蟹大量吸收利用,為了保證池塘中河蟹的健康生長和確保河蟹的第五次蛻殼順利進行,建議廣大養殖戶全塘潑灑硬殼寶和多維等營養添加劑1—2次,另外有些前期殺蟲消毒不徹底的蟹塘可選擇雨過天晴,水溫不高而螃蟹無批量傷亡整體活力較強的時機進行一次殺纖毛蟲葯物與低劑量生石灰潑灑,生石灰潑灑量控制在每米水深每畝5—10斤,確保高溫季節河蟹體表與鰓上沒有大量寄生蟲及水體水質清爽良好,目前病害防治工作應結合餌料優化投喂,環境改良等工作進行,切實做到生態防病,健康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