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技能課程 > 大棚養殖魚技術培訓

大棚養殖魚技術培訓

發布時間:2021-02-11 10:23:29

⑴ 大棚養殖黃鱔技術

在黃鱔上市旺季以較低的價格大量收購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黃鱔,放入塑料大棚內暫養,在秋冬實行反季節養殖,等到元旦、春節期間黃鱔銷價高時上市,效益相當可觀。採用塑料大棚高產養殖黃鱔技術進行黃鱔養殖,不僅延長了黃鱔生長期,還提高了黃鱔越冬成活率。
一、建飼養池
①開放式飼養池。適合在長年有溫流水的地方建池,適於較大規模的養殖。飼養池用磚和水泥砌成,單池面積為10~20平方米,池深0.4米,寬1~2米。池埂寬20~40厘米。在池內的相對位置設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其直徑均為3~4厘米。進水管的高度與池底一樣,其中一個排水管與池底等高,另一個高出池底5厘米,進、排水管口均應設金屬網防逃。為了便於管理,宜將若干飼養池並列排成1個單元,每單元的面積以不超過500平方米為宜。
②封閉循環過濾式飼養池。適宜在大城市或缺乏水源的地方使用。飼養池的建法與開放式相同,另需建造曝氣池、沉澱池,配備凈水、抽水、加溫設備。
二、投放鱔種
池建好後,塞好總排水口,灌滿池水,浸泡5~7天後放乾池水,然後塞住底下的排水孔,放水保持每個池內水深5厘米,有微流水,這時即可放養鱔種。鱔種在放養前需要消毒,每噸水投入硫酸銅8克、漂白粉10克,充分攪拌,待溶化後將鱔種置於葯液中浸洗20~30分鍾(設定水溫為10~15℃)。注意:葯液隨配隨用,浸洗時間應視魚體健康狀況和水溫高低作適當調整。鱔種消毒後及時放養,放養規格為35~50條/千克的鱔種4~5千克/平方米。同池的鱔種要大小一致。
三、投喂飼料
黃鱔放養2~3天後,將蚯蚓、螺蚌、蛙肉等切碎,放在餌料台內進行引食,並適當增大水流。第1次的投飼量可為黃鱔總體重的1%~2%。第2天早上檢查,若能全部吃光,再投喂時可增加到黃鱔總體重的2%~3%,以後可逐漸增加到5%左右。隨著食量的增加,可在飼料中摻入蠶蛹、蠅蛆、煮熟的動物內臟和血粉、魚粉、豆餅、菜籽餅、麩皮、米糠、瓜皮等,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飼料。當黃鱔吃食正常後,每天投飼兩次,早上8~9時、下午2~3時各投飼1次。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應控制為35%~40%。
四、日常管理
飼養一段時間後,同一池的黃鱔若大小不均,要及時分開飼養。定期對食台進行洗刷、暴曬,或用漂白粉等葯物消毒,每隔5-7天,用生石灰20克/平方米消毒水體。及時換水,不是微流水的鱔池,高溫季節每5天向池內注新水1次,同時排出相同體積的老水。冬季及早春,晴天上10時至下午3時,從塑料棚上取下稻草簾,其餘時間應蓋簾保溫。
五、病害防治
注意防止鼠、蛇等天敵的侵害。重視感冒病、毛細線蟲病、梅花斑病的防治。

⑵ 鞍山熱帶魚大棚養殖,想學習一下養紅箭,找誰能交我。大棚養紅箭喂什麼食。用什麼方法接魚仔

紅箭,屬於熱帶淡水魚種。養紅箭魚的時候,水溫最好需控制在25~28℃左右(買一個養魚專用的溫度表,放在魚缸里測量、及時調節水溫)最適合溫度是24℃。繁殖,適宜水溫為20~25℃。可以餵食一些專門的魚飼料、各種薄片飼料和活食,以及一些藻類食品。也可以飼喂豐年蟲或開水燙過並研碎的小魚、小蝦等鮮活飼料。

紅箭成年魚,一般7個月左右可進行繁殖。一般雌雄搭配是1:3為宜。紅箭魚受精結束後獲得的受精卵要及時撈出,剔除異物,將眼觀有白色小斑點、畸形異常卵去除。然後將受精卵移入培養箱中進行孵化,溫度為25~28℃,溫差不能夠超過0.5℃。這期間可在解剖鏡下觀察胚胎的發育狀況,大約經過2天孵化,小魚就可出膜,剛出膜的魚苗游泳能力低,靜卧於水底。

一般3~4日齡時仔魚,可自由游泳(平游)並開始覓食,此時可用絹網取少許蛋黃在水中輕輕地攪動,至水微呈淡黃色。也可適當加喂鈣素母片、復方vb液、土黴素等,以提高魚苗的成活率。喂要少量多餐,日喂3~4次。

7~10日齡時加喂草履蟲,啤酒酵母等,3周齡投喂鹵蟲的無節幼體,並逐漸添喂配合飼料。在飼喂過程中要注意水質的變化,勤換水,少喂勤添,以確保魚苗健康生長。剛出生的小魚苗喜歡躲在水草叢中,魚苗經過三個月的細心飼養,即可區分雌雄。

⑶ 塑料薄膜大棚養殖黃鱔技術

塑料薄膜大棚養殖黃鱔的技術:

1、養殖池建設

養殖池依各自庭院情況,水泥地面積以10-30平方米為宜,用磚和水泥砌成,池深為40厘米,寬1-2米,池埂寬20-40厘米。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直徑3-4厘米的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進水管與池埂等高,排水管1個與池底等高,1個高出池底5厘米,進排水管口均設金屬網防逃。黃鱔放養前,進行水池清整、加水、加肥。

2、大棚建造

塑料大棚安裝按蔬菜大棚搭設方法搭建,有單層和雙層兩種結構,材料可選用竹竿,有條件者可用鋼筋結構,另外需備有適量的稻草度,冬季搭蓋在塑料棚上,以保溫。

3、鱔種放養

投放的黃鱔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游動活潑,各池中黃鱔規格要大致相同,可一次放足,也可隨收隨放,但放養前一定要浸洗消毒(可用2-4%的食鹽水浸洗5-10分鍾),密度為每平方米水體放養2-3斤左右,隨放養量的增加,魚體增重,池水可加深至50-70厘米。

4、飼料投喂

黃鱔放養2-3天後,將蚯蚓、螺蚌、蛙肉等切碎,放在食台內進行馴食,並適當增大水流。第一次投喂量可為黃鱔總體重的1-2%。第二天早上檢查,若能全部吃光,下次投喂時投飼率可增加到2-3%,以後投飼率逐漸增加到5%左右。隨著黃鱔食量的增加,可在飼料中摻入蠶蛹、蠅蛆、煮熟的動物內臟和血粉、魚粉、豆餅、菜籽餅、麩皮、米糠、瓜皮等,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飼料。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應為35-40%。當黃鱔吃食正常後,每天在上午8-9時、下午2-3時各投喂1次即可。

5、日常管理

大棚管理 冬季及早春,在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把稻草度從塑料棚上取下,利用這段時間的陽光對大棚增溫,其餘時間再把稻草度蓋在棚上保溫;夏季要把大棚塑料薄膜取下,因池子淺,增溫快,可在池中浮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來遮陽等;秋季及晚春,把塑料薄膜覆蓋上以增溫,晚上把稻草席蓋在薄膜上以保溫。在養殖過程中還要注意防止鼠、蛇等天敵危害。飼養一段時間後,同一池的黃鱔出現大小不均時,要及時分開飼養。

⑷ 溫室甲魚養殖技術培訓

甲魚溫室養殖成功的關鍵在於把節能降耗、成本控制的管理觀念融入到日常管理中,這是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基礎。因此,甲魚溫室養殖日常管理應圍繞水溫控制、飼料投喂、水質調控、病害控制四個關鍵環節開展工作。

一、水溫控制

水溫20℃~30℃是甲魚生長的最佳溫度范圍,水溫高於20℃時甲魚就開始攝食,攝食量隨水溫的升高而增加。水溫低於最佳溫度時飼料轉化率會降低;水溫高於最佳溫度時由於活動量增加,飼料轉化率也會降低,所以應使水溫保持在最佳的溫度范圍內,過高、過低都會造成飼料浪費。

二、飼料投喂

1.投喂方式。水下投喂適合甲魚的攝食習性,能使甲魚攝食速度加快,採用軟顆粒飼料投喂比採取塊狀飼料投喂節省飼料。

2.投喂量控制。甲魚攝食受環境因素變化的影響很大,當氣溫、水溫發生變化及用葯時,應考慮到對甲魚的影響調整投喂量,一般水下投喂應控制在30分鍾內吃完。

甲魚過量攝食時生長過快,容易導致甲魚生理負載增加或超負載,引起甲魚內臟受損而誘發內臟疾病。

3.飼料選擇。飼料成本在養殖成本中佔40%左右,飼料的投喂方法與所選飼料品質的好壞,決定養殖成本控制的成敗。通過最終的效益分析,比較優質飼料與劣質飼料的價格與綜合養殖成本,我們就可以走出選擇飼料光看價格的誤區。

三、水質調控

甲魚生性喜凈怕臟,良好的水體環境是甲魚穩定生長的重要條件,水質調控工作做得好壞,決定著養殖的成敗。

1.充氧。水體充氧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水體中有害氣體與有害有機質的含量,要保證充氧設施的暢通。但要選擇在固定的時間段內充氧,使甲魚形成習慣,減少充氧對甲魚的驚擾。

2.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劑。微生物制劑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節約水質調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

3.排污與換水。定期排污是控制水質的有效手段,換水是調節水質最直接的方式,換水時應根據水質情況決定換水量。

四、病害控制

稚甲入池前要做好消毒工作,入池前用2‰的食鹽水溶液浸泡稚甲30分鍾。在甲魚體重50克以前謹防黴菌病的發生,在這個階段應增強稚甲體質,避免機械性損傷是預防工作的重點;甲魚體重50~150克時謹防白點病的發生,日常消毒以溴氯制劑為主;體重50克至成甲,謹防癤瘡病的發生。

⑸ 冷水魚養殖技術培訓內容有哪些

冷水魚養殖技術:
選擇良好的水源,保障適宜的水溫
冷水魚養殖的品種為鮭鱒魚和鱘魚兩大類,他們原始生活環境分別為山澗溪流和江河,自然水域水質良好,水溫低。因此在冷水魚養殖選擇水源時要選擇泉水和水質清新的河水,水溫10~18℃為宜。以水溫較高河水為水源的養殖場夏季可補充部分地下水降低水溫。
建設符合健康養殖需求的魚池結構
冷水魚養殖池以長方形、四角圓鈍的結構為佳,沒有死角走水合理,魚可在全池均勻分布,魚池寬4米,長不超過15米為好。魚池排水口設置一層攔魚柵兩層閘板,採用倒虹吸式排水,這樣有利於底部污物排出,魚池供水應採用並聯供水方式減少魚體發病交叉感染機會。魚池供水條件不好,採用串聯魚池供水的應在排水口下方設沉澱池減少殘餌魚糞等代謝物對下方池魚的危害。
實行科學合理的放養和投喂
冷水魚放養密度雖然可以隨水交換量、溶氧量增加而加大,但放養密度在16千克/立方米以上時,由於魚體代謝產生的代謝物將使水體中硫化氫、氨氮、硝酸氮、亞硝酸氮等水化指標上升,魚體會感到生理上的不適,只能保證平時的攝食活動,魚體生長緩慢,抵禦疾病能力將會降低。因此,冷水魚放養應保持在10~14千克/立方米范圍內,這樣即可大限度地利用水體又可提高魚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在魚類飼養過程中必須保證餌料成份的營養平衡和品質質量,要注意餌料投喂量的掌握,投餌量不足會造成飢餓,魚成長參差不齊,殘食與寄生性疾病發生;喂餌太多易發生殘餌污染,增加氧氣的消耗量及各種傳染病發生機會。必須根據水溫、魚體狀況、溶氧等因素科學合理地投喂,在適宜的條件下魚種日餌率3%左右,成魚2.5%左右。並且要注意餌料粒徑與魚體規格相適應,一般餌料粒徑為所喂魚口裂2/3為佳。
保持健康的魚類生態環境減少魚病發生
冷水魚健康養殖是一項生態綜合工程,保持良好魚類生態環境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冷水魚健康養殖要做好魚池周邊環境條件的改善和保持,減少周圍環境對漁業生態的不良影響。隨時注意入水口有無落葉雜物流入,定期清洗池底(每周1次)防止殘餌、糞便等污物的累積與藻類雜菌的孳生;餌料投喂前要過篩,篩出碎料粉,減少餌料對水環境的污染和對魚類鰓部附著的危害;水源不足、池水水溫高時,可利用增氧設備和補充地下水增加水中溶氧降低水溫;對於重復利用的養殖流水可在魚池入水口處安裝UV-C紫外線水體消毒殺菌設備減少水中微生物菌群總數避免魚病交叉感染。

⑹ 求一大棚養殖黃鱔的技術(詳細)

在黃鱔上市旺季以較低的價格大量收購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黃鱔,放入塑料大棚內暫養,在秋冬實行反季節養殖,等到元旦、春節期間黃鱔銷價高時上市,效益相當可觀。採用塑料大棚高產養殖黃鱔技術進行黃鱔養殖,不僅延長了黃鱔生長期,還提高了黃鱔越冬成活率。

一、建飼養池

①開放式飼養池。適合在長年有溫流水的地方建池,適於較大規模的養殖。飼養池用磚和水泥砌成,單池面積為10~20平方米,池深0.4米,寬1~2米。池埂寬20~40厘米。在池內的相對位置設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其直徑均為3~4厘米。進水管的高度與池底一樣,其中一個排水管與池底等高,另一個高出池底5厘米,進、排水管口均應設金屬網防逃。為了便於管理,宜將若干飼養池並列排成1個單元,每單元的面積以不超過500平方米為宜。

②封閉循環過濾式飼養池。適宜在大城市或缺乏水源的地方使用。飼養池的建法與開放式相同,另需建造曝氣池、沉澱池,配備凈水、抽水、加溫設備。

二、投放鱔種

池建好後,塞好總排水口,灌滿池水,浸泡5~7天後放乾池水,然後塞住底下的排水孔,放水保持每個池內水深5厘米,有微流水,這時即可放養鱔種。鱔種在放養前需要消毒,每噸水投入硫酸銅8克、漂白粉10克,充分攪拌,待溶化後將鱔種置於葯液中浸洗20~30分鍾(設定水溫為10~15℃)。注意:葯液隨配隨用,浸洗時間應視魚體健康狀況和水溫高低作適當調整。鱔種消毒後及時放養,放養規格為35~50條/千克的鱔種4~5千克/平方米。同池的鱔種要大小一致。

三、投喂飼料

黃鱔放養2~3天後,將蚯蚓、螺蚌、蛙肉等切碎,放在餌料台內進行引食,並適當增大水流。第1次的投飼量可為黃鱔總體重的1%~2%。第2天早上檢查,若能全部吃光,再投喂時可增加到黃鱔總體重的2%~3%,以後可逐漸增加到5%左右。隨著食量的增加,可在飼料中摻入蠶蛹、蠅蛆、煮熟的動物內臟和血粉、魚粉、豆餅、菜籽餅、麩皮、米糠、瓜皮等,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飼料。當黃鱔吃食正常後,每天投飼兩次,早上8~9時、下午2~3時各投飼1次。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應控制為35%~40%。

四、日常管理

飼養一段時間後,同一池的黃鱔若大小不均,要及時分開飼養。定期對食台進行洗刷、暴曬,或用漂白粉等葯物消毒,每隔5-7天,用生石灰20克/平方米消毒水體。及時換水,不是微流水的鱔池,高溫季節每5天向池內注新水1次,同時排出相同體積的老水。冬季及早春,晴天上10時至下午3時,從塑料棚上取下稻草簾,其餘時間應蓋簾保溫。

五、病害防治

注意防止鼠、蛇等天敵的侵害。重視感冒病、毛細線蟲病、梅花斑病的防治。

⑺ 大棚養殖泥鰍技術 溫室大棚怎麼養泥鰍

東北可以養殖泥鰍。原因如下:泥鰍喜歡棲息於靜水的底層,常出沒於湖泊、版池塘、溝渠權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對環境適應力強。生活水溫10-30℃,最適水溫為25-27℃,故應屬溫水魚類。當水溫升高至30℃時,泥鰍即潛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溫下降到5℃以下時,即鑽入泥中20-30cm深處越冬。而東北的溫度氣候同樣可以滿足泥鰍的生長需求,所以東北可以養殖泥鰍。

⑻ 北方大棚養魚需要什麼條件

金魚適宜在0℃~39℃的水溫中生活,冬季管理的重點是防寒,保溫,適當投餌。少換水是保持水溫的辦法之一,一般1個月換水1次,2—3天清污1次。操作時要防止金魚體表損傷、出血、脫鱗。冬季金魚在低水溫環境下生活,體內的代謝減緩,食量也減少,因此要注意控制投餌量,投餌過多,剩食變霉,會污染水質。

冬季金魚的動物性飼料有瘦肉、魚肉、河蝦、蛋黃等,均須剁成細末飼喂;植物性飼料比較廣泛,如面條、饅頭、米飯、熟玉米粒均可,亦須弄碎飼喂。
冬季養金魚要點
簡介:冬季要養好金魚,主要應注意養金魚的水、食物和魚病的防治。養金魚的水冬天不會像夏天那麼容易壞,換水可以不必那麼勤。但發現金魚浮到水面急躁地大口喝水時,這表明魚缸里的水已經缺氧,金魚在勉強維持生命了, ...冬季要養好金魚,主要應注意養金魚的水、食物和魚病的防治。養金魚的水冬天不會像夏天那麼容易壞,換水可以不必那麼勤。但發現金魚浮到水面急躁地大口喝水時,這表明魚缸里的水已經缺氧,金魚在勉強維持生命了,必須更換新水。換上新水後,可放在陽光下曬上幾天,也可以將魚缸里的水留一半,加一半新水。換水時溫差不能過大,如果太涼,可加少許熱水。魚缸內最好養一些水草,由於光合作用可產生氧。
冬季可給金魚喂一些夏天晾曬的干魚蟲和雞蛋黃,小米、芝麻、魚肉、乾麵條、饅頭也可以,喂一些細長蚯蚓狀的小蟲為最好。餵食物時,量要由小到大,否則金魚就有被撐死的可能。這個季節,由於水中氧氣不足,以及病魚和帶病菌的水的傳染,或是受到溫差過大的水的刺激,發病率較高。金魚患病後,有的不進食,有的全身長白色黴菌樣物,有的尾、鰭一點一點地爛掉。金魚發病後,可把它放進氧氣充足的新水裡。

放養前的准備
1、水泥池的結構
魚池採用保水節水的磚混水泥抹面結構,按用途分為蓄水池和養殖池。蓄水池與養殖池的面積比為1:12。蓄水池的規格為10米×1O米×1.5米,養殖池為5米×5米×0.5米,底面向排水口稍微傾斜,進排水管用無毒聚乙烯塑料管,規格為直徑150毫米,兩排池為一單元,在每一單元埋設進排水管道,安裝噴淋增氧設施。
2、水泥池的處理
檢查是否有滲漏,這對新建水泥池尤為重要。新建水泥池鹼性很強並含有不利於幼體發育的有害物質,可用水浸泡、沖洗直到池底、池壁內的鹼性及有毒物質浸出,使pH值穩定在8.5以內,浸泡時間約為一個月左右。水泥池在使用時要嚴格洗刷,用50克/米。漂白粉或20克/米3高錳酸鉀溶液刷洗池壁池底,浸泡數小時後,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後注入養殖用水,待用。
3、養殖用水的處理
一般養殖用水為地下水,這種水含氧量較低,溶有鈣鎂離子,屬硬水,經潛水泵注入蓄水池後水溫也較低,要經過目曬升溫後方能使用。

魚苗的放養
1、試水魚的放養
在大批量放養魚苗之前,應在洗刷備用的水泥池內放入試水魚,試水魚在水泥池內48小時無異常現象之後,方可大批量布魚。
2、放養時間和密度
魚苗均是日光溫室內的親魚在孵化池內產卵孵化出來的仔魚,經過三次挑選,體長達到2-2.5cm的魚苗。放養時間為5月中旬左右,每平方米放養200-250尾。
飼養管理
1、適時換水
通常水色以青綠色為好,褐色不宜,深綠色表示浮游生物過盛,需要換水。換水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幼魚撈出,全部換上新水;另一種是抽去部分老水和沉積物,注入部分新水。具體做法視水質情況而定。一般春末夏初每5-7天換水一次,夏天每2-3天換水一次。
2、合理投餌
這是飼養幼魚的一個關鍵。金魚一般都比較貪食,幼魚非得吃飽才肯罷休,為此要掌握好投餌量,一般只喂七八成飽,這樣的金魚健康少病,便於管理。在投餌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幼魚盡量投喂天然餌料(如活的魚蟲)為佳。在投喂前將活餌充分清洗和消毒,預防病原體帶入幼魚池中。
(2)定時、定量、定質投喂。
(3)金魚在幼魚期投喂時要勤查魚病,注意環境條件的改變。要注意幼魚的食量大小和健康情況,以做投餌量的參考。在外界溶氧不足時要暫停投喂,直到環境適宜、魚能自由游動方可投餌。經停食的幼魚在喂時要少喂,慢慢地增加到正常投餌量。只有合理的投餌,才能既減少浪費,又能使幼魚迅速地生長發育,減少疾病和死亡。
(4)幼魚在患病期間,一般以少喂或不喂為好。因為病魚的消化機能大大減弱,多喂必產生過剩現象,剩餘的餌料殘存於水中容易變質腐敗,引起細菌繁殖,反而對生長發育不利。

魚病防治
由於金魚個體小,體質較弱,而且飼養在易惡化的小水體中,因此容易發生各種疾病。如水溫失宜、飼喂不當、操作不慎、外部帶入的病原體等均是造成金魚發生疾病的原因。因此,在整個飼養過程中必須貫徹「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的原則。具體做法是:
1、每周用1次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呈0.7克/米3,殺滅寄生蟲。隔天用二氧化氯全池潑灑,使池水呈0.5克/米3,以殺滅致病菌。
2、定期投喂葯餌,增強魚體的抵抗力。
3、發現病魚應對病原體作出正確的診斷,對症下葯。另外,還要隔離病魚,對病魚、死魚要妥善處理防止傳播。

⑼ 冷水魚養殖技術在哪可以學習,魚苗在哪可以買到

10 飼養管理
1.哺乳仔豬
①保溫防壓。哺乳仔豬適宜溫度:l-7日齡為32℃-28℃, 8-35日齡為28℃-24℃,舍內溫度控制在18℃-22℃,相對濕度 50%-70%,保持空氣新鮮。仔豬應設有保溫箱或保溫室,並在保溫箱底或距保溫室底30-40厘米處掛一隻250瓦的紅外線燈泡。同時做好仔豬護理工作,並在分娩欄內安裝護仔欄。
②吃足初乳及固定乳頭。仔豬生後1小時內要人工輔助吃足初乳。生後2-3日齡內要固定好乳頭。固定乳頭以自選為主,個別調整為輔,把初生體重小的仔豬固定在前排乳頭,把初生體重大的仔豬固定在後排乳頭。
③補鐵與過仔並窩。仔豬生後2-3日齡內,肌肉注射鐵制劑,每頭劑量100-150毫克鐵。泌乳母豬每頭哺仔10-12頭,對窩產超過12頭或不足7頭的仔豬按先產的仔豬往後產的母豬過仔的原則,把過哺的仔豬過給產期相差不超過3天、產仔少的母豬代哺。仔豬過哺前必須吃足初乳。對產仔過少的母豬,可按過仔的原則,將兩窩仔豬合並1窩,由一頭體質好。乳量充足的母豬哺育。仔豬並窩前必須吃足初乳。
④開食與補料。仔豬生後5日齡訓練飲水,7日齡訓練開食,至2O日齡應全部開食。一仔豬開食後,補喂全價配合料,採用生濕料型(料水比為1:0.5),日喂5-6次。
⑤去勢與斷奶。仔豬生後25日齡去勢,35日齡斷奶。
⑥衛生與消毒。每天清掃圈舍除糞2次,每周舍內通道用2%火鹼水溶液或其它消毒劑消毒1次。
⑦疫病防治。仔豬生後20日齡接種豬瘟疫苗。平時經常觀察豬群採食、排糞情況及精神狀態,發現疫病及時隔離治療。

2.斷奶仔豬
①進豬前准備。仔豬培育舍在轉入仔豬前1周要檢查維修圈舍設備,並清掃圈舍,然後用2%火鹼水溶液或其它消毒葯消毒。
②飼養。仔豬入舍後,2周內仍喂給原仔豬料,l周內控制採食,日暖5-6次,自由飲水。2周之後逐漸過渡到肥有前期料,採用生濕料型(料水比為1:0.5),日喂4-5次,自由飲水。
③管理。仔豬斷奶後原窩轉入仔豬培育舍,要及時進行調教,逐漸養成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覺、進食和飲水的習慣。舍內溫度控制在25℃-20℃,相對濕度50%-70%,保持空氣新鮮。每天清掃圈舍2次,每周會內通道用2%火鹼水溶液或其它消毒葯消毒1次。仔豬生後55-60日齡接種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及仔豬副傷寒疫苗。仔豬在轉群前用驅蟲精、四咪吐等驅蟲葯驅除體內寄生蟲,或用蟲剋星驅除體內外寄生蟲。平時經常觀察豬群採食、排糞情況及精神狀態,發現疫病及時隔離治療。當仔豬在仔豬培育舍飼養5周時轉入生長肥豬育舍。
3.生長肥育豬
①進豬前准備。生長豬肥有舍在轉入斷奶仔豬的前1周,要檢查維修圈舍設備,並清掃圈舍,然後用2%火鹼水溶液或其它消毒葯消毒。
②飼養。斷奶幼豬入舍後,採用生乾粉料或生濕料型(料水比為1:0.5)。肥有前期,日喂3-4次,不限量飼喂,自由飲水。肥育後期,日喂2-3次,不限量飼喂,自由飲水。
③管理。斷奶幼豬轉入生長豬肥育舍,按豬的品種、體重、體質強弱等相近的原則組群,每群10-20頭。斷奶幼豬轉入生長豬肥有舍後,要及時進行調教,逐漸養成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覺、進食和飲水的習慣。舍內溫度控制在21℃-16℃,相對濕度50%-70%,保持空氣新鮮。每天清掃圈舍和除糞2次,每周舍內通道用2%火鹼溶液或其它消毒葯消毒1次。平時經常觀察豬群採食。排糞情況及精神狀態,發現疫病及時隔離治療。當肥豬體重達90-100公斤時出欄。

懶漢養豬法

懶漢養豬法是山東省的農業專家們多年來總結國內外農村養豬技術,改進創立的投資少、見效快、造價低的新式大棚養豬法。現將其主要特點及方法介紹如下:
1、投資少、造價低,建築施工簡便易行。
建造一個養豬規模100頭的育肥豬的養豬大棚,只需投資2000元左右,每平方米造價20元左右。
養豬大棚跨度一般為4~5米,長度為20~25米,四周圍欄高1.0~1.2米,支撐大棚可用空心磚等材料砌成,棚高一般在2.7~3.0米,材料可選用鋼筋、水泥等材料,頂部覆蓋塑料薄膜、編織布、草簾等。大棚四周不設圍牆,夏天等於是個涼棚,冬季放下塑料薄膜就成為一個暖圈,冬暖夏涼,為豬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閱讀全文

與大棚養殖魚技術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