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蘋果種植技術
地面灌溉
大水漫灌和長畦通灌,都是很浪費水的,尤其在果園生草條件下,水流受草的阻擋,離水源遠近不同的地段,灌溉量差異很大。應當禁止漫灌和長畦通灌,推行以下節水的地面灌溉方式:
①小畦灌溉。可以一株果樹一畦,或2~4株果樹一畦,畦越小,越節水。小畦灌溉須修築主渠、支渠和毛渠,影響果園機械作業,適於家庭承包的小果園。也可用軟塑料管代替支渠、毛渠,原渠道佔地可稍墊高,以便行走機械,克服畦埂與渠埂多而影響機械作業的缺點,且省水,值得提倡,但軟管要接在有一定壓力的水龍頭上,有的果園與管道噴葯同用一個供水系統,也十分方便。
②細流溝灌6即行間臨時灌溉時由機械開多條溝灌水。隨開溝隨灌水,並及時覆土保墒。
滴灌
滴灌是滴水灌溉的簡稱,在水源處把水過濾、加壓,經過管道系統把水輸至每株果樹樹冠下,由幾個滴頭將水一滴一滴、均勻而又緩慢地滴人土中。水源啟開後所有滴頭同時等量地滴水灌溉。這種供水方式,使果樹根系周圍土壤濕潤,而果樹株行間保持相對乾燥。滴灌有許多優點:省水,是噴灌量的1/2,是地面漫灌量的1/3甚至更少;不需要整地;果樹生長結果好,產量高,品質優;管理省工,效率高。滴灌需要較高的物力投入,對水質要求也嚴,這是目前大面積推廣滴灌的限制因素。
噴灌
噴灌即噴灑水灌溉,利用水泵和管道系統,在一定壓力下把水經噴頭噴灑到空中,散為細小水滴,像下雨一樣地灌溉。噴灌的優點,也是節水,不需要整地,果實產量高、品質優,灌溉效率高;噴灌還有利於改善果園小氣候。噴灌也是一次需要投入較高的物力,而且在多風地區灌溉效率受一定影響。噴灌按豎管上噴頭的高度分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噴頭高於樹冠的,每個噴頭控制的灌溉面積較大,多用高壓噴頭;一種是噴頭在樹冠中部,每個噴頭只控制相鄰4株樹的一部分灌溉面積,用中壓噴頭;另一種是噴頭在樹冠下,一株樹要多個小噴頭,每個噴頭控制的灌溉面積很小,這種低噴灌又稱微噴,只用低壓噴頭。微噴一般不受風力的影響,比中、高噴灌更省水。
灌溉時期和最低量
蘋果園灌溉的最佳時期和果園灌溉的最低量是果園灌水中優先考慮的因素。我國蘋果主要產區在北方半乾旱地區,年降雨量在550~750毫米之間,年內季節分布不合理,主要是秋末至夏初漫長的8~9個月降雨極少,土壤和大氣乾旱嚴重。蘋果春季新梢生長初期,又值坐果和幼果期,是需水臨界期,即關鍵需水期。
灌溉的最佳時期,如果一年2次,應當在落花後坐果期一次,秋末冬初一次(凍水);如果一年灌溉3次,可在第一次灌溉後4~6周時加一次。春季花前和花期盡量不灌溉,以免降低地溫影響坐果。秋末冬初灌溉之後,應有良好的保墒措施,盡量使這次水維持到春季還起作用。
果園灌溉的最低量,是從一定乾旱對果樹生長結果有利和節水考慮的,主要依據是土壤含水量。適於蘋果樹生長的土壤含水量是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80%,60%為下限。不同質地的土壤,其田間持水量(水分佔土壤乾重的百分數)差異很大,黏土約45%,黏壤土40%,沙壤土28%,沙土僅5%~8%。最低灌溉量,應使50―100厘米厚的土壤濕度達到最大田間持水量的60%以上,並應保持一定時間。
土壤中水分減少到不能移動時,植物吸收和利用土壤水分也開始困難,這時的土壤含水量稱水分當量。幾種土壤在水分當量附近時的灌溉量可作為果園最低量,最理想的灌溉量如表,以作參考,一般在雨季前的灌溉量不宜大,而雨季後乾旱時灌溉量應大些。
灌水量計演算法
灌水量一般以達到土壤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80%為宜,其計算公式如下:
灌水量(噸)=灌水面積(平方米)×樹冠覆蓋率(%)×灌水深度(米)×土壤容重×[要求土壤含水量(%)-實際土壤含水量(%)]
灌水深度:未結果幼樹為0.5米,結果初期樹為0.7米,盛果期樹為0.9米。
樹冠覆蓋率:暫定為100%。
土壤容重:細沙土為1.45,沙壤土為1.36,輕壤土或中壤土為1.40,重壤土為
1.38,黏土為1.30。要求土壤含水量(田間持水量的60%~80%):細沙土為15.2,沙壤土為20,輕壤土或中壤土為20.8,重壤土為20.8,黏土為22.4。
經驗法
經驗法是果園灌水時,根據當地果園的土質、樹種、乾旱程度、灌水方式及歷年灌水經驗來確定當地果園的灌水量。其中果園要求的土壤含水量(田間持水量的
60%~80%)可根據以下經驗進行判斷。
當土壤類型為細沙土或沙壤土時,若手捏土感覺乾燥無涼意,則土壤含水量在3%~4%,屬於干墒;若手捏土稍感濕意,則土壤含水量在6%~8%,屬於灰墒;若手捏土明顯感到濕潤,則土壤含水量在10%~12%,屬於黃墒;若手捏土可成團,手上有水濕痕跡,則土壤含水量在14%~16%,屬於褐墒;若手握土時可擠出水跡,則土壤含水量在
18%~20%,屬於黑墒。
當土壤類型為輕壤土或中壤土時,若手捏土感覺乾燥無涼意,則土壤含水量在4%~6%,屬於干墒;若手捏土稍感濕意,則土壤含水量在8%~10%,屬於灰墒;若手捏土明顯感到濕潤,則土壤含水量在12%~14%,屬於黃墒;若手捏土可成團,手上有水濕痕跡,則土壤含水量在16%~18%,屬於褐墒;若手握土時可擠出水跡,則土壤含水量在20%~22%,屬於黑墒。
當土壤類型為重壤土或黏土時,若手捏土感覺干無涼意,則土壤含水量在6%~8%,屬於干墒;若手捏土稍感濕意,則土壤含水量在10%~12%,屬於灰墒;若手捏土明顯感到濕潤,則土壤含量水量在14%~16%,屬於黃墒;若手捏土可成團,手上有水濕痕跡,則土壤含水量在18%~20%,屬於褐墒;若手握土時可擠出水跡,則土壤含水量在22%~24%,屬於黑墒。
灌溉施肥
灌溉施肥是將肥料通過灌溉系統(噴灌、微量灌溉、滴灌)進行果園施肥的一種方法。近年來國內外均較重視,並開展了一些研究與生產試驗。
灌溉施肥具有的特點和好處:
①肥料要素已呈溶解狀態,因而比肥料直接施於地表能更快地為根系所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據澳大利亞報道,與地面灌溉相比,滴灌施肥可節省肥料(氮月巴)44%~
57%,噴灌施肥可節省11%~29%。
②灌溉時期有高度的靈活性,可完全根據果樹的需要而安排。
③在土壤中養分分布均勻,既不會傷根,又不會影響耕作層土壤結構。
④能節省施肥的費用和勞力。灌溉施肥尤對樹冠交接的成年果園和密植果園更為適用。據國外報道,對甜橙幼樹滴灌施氮或施氮磷鉀肥效果良好。有的試驗表明,在微量灌溉施肥中,果實含酸量降低明顯,而對果實產量、大小及品質的影響與肥料直接施用的差異不明顯。
灌溉施肥還須注意的問題:
①噴頭或滴灌頭堵塞是灌溉施肥的一個重要問題,必須施用可溶性肥料。
②兩種以上的肥料混合施用,必須防止相互間的化學作用,以免生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如硝酸鎂與磷、氨肥混用會生成不溶性的磷酸銨鎂。
③灌溉施肥用水的酸鹼度以中性為宜,如鹼性強的水能與磷反應生成不溶性的磷酸鈣,會降低多種金屬元素的有效性,嚴重影響施用效果。
施用量及配合比例
不同年份基肥用量:中國各地實踐表明,基肥施用量如按樹齡計,每增1年,有機肥施用量宜增加15千克。如按產量計,產量22
500千克/公頃以下時,l千克果實施有機質肥料1.5千克;產量22
500千克松頃以上時,1千克果實施用2.5千克有機質肥料。基肥施用量,應佔全年總施肥量的70%以上。施用時,應按優質、豐產的平衡施肥要求,適量配合施用磷、鉀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
三要素施用量及比例:採集了日本、美國、前蘇聯及我國三要素施用量比例,。同樣喬砧蘋果樹,在我國以清耕為主的耕作條件下,施肥量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追肥數量:據經驗認為每生產100千克果實,需施純氮0.8―1千克,約合尿素2千克。氮:磷:鉀一般比例為1:0.5:l為宜,不同土壤、樹勢及栽培方式作某些調整。
根處追肥種類及劑量:蘋果樹通常採用的追施時期、種類和劑量。可以看出,在生長季的前期,以施氮為主,尿素濃度宜為0.3%~0.4%;生長季後半期,以施磷、鉀為主,磷酸二氫鉀濃度宜為0.3%
~0.5%,尿素可為0.5%~0.7%。
田間肥料試驗法
為了准確地確定施肥量,應當在一定氣候和栽培技術條件下,在不同生態地區選擇代表性的土壤,分別對不同生物學年齡時期的果樹種類、品種進行定點定位的田間施肥試驗,一般包括施肥量、施肥期和肥料種類、比例的試驗。其施肥量試驗的水平數通常應在5個以上,以觀察整個肥料效應范圍,反映在該條件下施肥量與產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從而確定不同條件下的經濟有效施肥量標准,這是確定果樹施肥的基本方法和基礎。
土壤施肥
是蘋果園人工施肥的主要方式,有機肥和多數無機肥(化肥)用土壤施肥的方式。土壤施肥應施人土表層以下,這樣利於根系的吸收,也可以減少肥料的損失。有些化肥是易揮發性的;不埋入土中,損失很大。如碳酸氫銨,撒在地表面,一天損失7096,土壤越乾旱損失越大。硫酸銨試驗,施人,土表層以下1厘米、2厘米、3厘米,比施在土層表面減少的損失分別為36%、52%和60%。生草園特別是全園生草條件下的土壤施肥,應當施人土壤表層以下,或全園撒施,隨即灌溉,以減少肥料的損失。土壤施肥,在清耕園或帶狀生草園的非生草地段,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①環狀(輪狀)施肥。環狀溝應開於樹冠外緣投影下,施肥量大時溝可挖寬挖深一些。施肥後及時覆土。適於幼樹和初結果樹,太密植的樹不宜用。
②放射溝(輻射狀)施肥。由樹冠下向外開溝,裡面一端起自樹冠外緣投影下稍內,外面一端延伸到樹冠外緣投影以外。溝的條數4~8條,寬與深由肥料多少而定。施肥後覆土。這種施肥方法傷根少,能促進根系吸收,適於成年樹,太密植的樹也不宜用。第二年施肥時,溝的位置應錯開。
③全園施肥。先把肥料全園鋪撒開,用耬耙與土混合或翻人土中。生草條件下,把肥撤在草上即可。全園施肥後配合灌溉,效率高。這種方法施肥面積大,利於根系吸收,適於成年樹、密植樹。
④條溝施肥。果樹行間順行向開溝,可開多條,隨開溝隨施肥,及時覆土。此法便於機械或畜力作業。國外許多果園用此法施肥,效率高,但要求果園地面平坦,條溝作業與流水方便。
根外施肥
包括枝幹塗抹或噴施、枝幹注射、果實浸泡和葉面噴施。生產上以葉面噴施的方法最常用。
枝幹塗抹或噴施,適於給蘋果樹補充鐵、鋅等微量元素,可與冬季樹干塗白結合一起做,方法是白灰漿中加入硫酸亞鐵或硫酸鋅,濃度可以比葉面噴施高些。樹皮可以吸收營養元素,但效率不高;經雨淋,樹幹上的肥料漸向樹皮內滲入一些,或沖淋到樹冠下土壤中,再經根系吸收一些。枝幹注射可用高壓噴葯機加上改裝的注射器,先向樹幹上打鑽孔,再由注射器向樹干中強力注射。用於注射硫酸亞鐵(1%~4%)和螯合鐵(0.05%~
0.10%)防治缺鐵症,同時加入硼酸、硫酸鋅,也有效果。凡是缺素均與土壤條件有關,在依靠土壤施肥效果不好的情況下,用樹干注射效果佳。
菌肥
果樹體內外都存在許多微生物,其中不少是有益的,我們可通過篩選應用有益微生物為果樹的生長發育、提高質量、增進抗性奠定良好基礎。菌肥的主要作用有:
①改變根量,由細菌產生的IAA、GA、CTK使植物次生根增殖,增加有效根量。
②軟化細胞壁,細菌產生的半聚糖醛酸轉化酶(PATA)可軟化根系細胞壁,從而促進營養吸收。
③產生轉鐵產物,細菌產生的轉鐵產物可聚合或螯合土壤鐵,使之成為對果樹更有效的物質。
④增加磷的有效性,細菌分泌出增加石灰性土壤中磷有效性的酸性物和螯合物。
⑤阻止病害,細菌改變根際環境,從而抑制根系病原體的競爭力。
氣體肥料
在保護栽培的條件下或者一定的生產栽培條件下,二氧化碳(C02)濃度決定光合作用強度。在光照充分、溫度較高時(28℃),CO2濃度從通常的300微升/升增加到1000―2400微升/升,可使光合作用提高2倍。所以,栽培果樹或者蔬菜使用C02,對於提高產量具有極顯著的作用。
施用CO2有多種方法:
①將叫乾冰放於果樹作物的地表。
②施用罐裝氣態的或液態的C02。
③可從燃燒枯木枝幹、天然氣、燃料油和丙烷獲得,但要防止內含有毒物質。
④像美國、澳大利亞的果園一樣利用防寒的大風扇,於8~11小時和15~17小時開動,改善CO2因光合作用造成的分布不平衡狀況。
⑤增加有機肥的施用,據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報道,板栗園施馬糞,地面釋放出的CO2:濃度提高了142%,光合強度提高54%。試驗證明,天然氣作肥料,既提高地力,又避免土壤板結。試驗地3年後好氣性細菌數增加50倍以上,且比化肥投資減少。
無機肥
國外發達的國家主張有機農業,普遍反對施用化肥而要求施用有機肥。理由是施用化肥會造成污染,使地力下降,加重水土流失和增加能量消耗。但施化肥對於永久性的果樹來說是必需的,因果樹吸收的礦質營養元素都必須是無機形態時方能為果樹利用。植物吸收這些營養元素後通過光合作用形成各種有機物,供動物和人類利用。所剩餘的有機質也必須通過腐生生物分解為無機形態後,方可被果樹吸收利用。
當有機質分解形成的礦質元素和來自岩石土壤、空氣、雨水的礦質元素不能滿足果樹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需要時,合理增施化肥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的仿生栽培措施。這種措施基礎一旦失去就會使果樹生長失調,最終導致果樹減產降質。土壤板結,土壤沖刷加劇的現象,並非完全因施用化肥引起,而主要是由於使用化肥後減少或不施有機肥以及灌溉不當所造成。在有機質充分歸還土壤的前提下,即使長期施用化肥也不會因破壞土壤結構,而加劇水土流失。
關於化肥施用後造成土壤環境污染的問題,其一是某些元素施用過量,如硝態氮過量施用就會產生NO2-,這可以從減少過量施用或者通過改善土壤結構加以調節解決。其二是在化肥生產中盡量減少有毒物雜質,如化肥中的鎘等有毒物質,需要在製造中消除。在化肥的施用中,特別是氮肥,能量消耗多,這可通過利用菌肥來減少化肥用量,從而得以解決。
養分平衡法
養分平衡法是以李比希的歸還學說為基礎,其原理是著名的土壤化學家曲勞(Truog)於1960年首次提出的,後為司坦福(Stanford)所發展並試用於生產實踐。其含意是,根據果樹需肥量與土壤養分之間的平衡。即測出果樹各器官一年中從土壤中吸收的各營養元素數量,減去土壤的天然供給量,再考慮肥料的損失,所算出的結果就是該植株的施肥量。計算公式如下:
某營養元素的施用量=(植物全年吸收肥料元素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
土壤供肥量受土壤類型、氣候條件和栽培技術等因素的影響,通常可以通過田間試驗來確定。一般採用抽減法,即設置的肥料試驗處理,包括有分別不施其中某一種養分、施用三要素完全肥料和不施肥的處理,然後根據未施某一種養分處理的產量計算該養分的土壤供胞量。據日本資料介紹,氮的土壤供肥量約相當於植株年吸收量的方法,磷、鉀的土壤供肥量約相當於植株年吸收量的1/Q。果樹對肥料的利用率,氮為50%,磷約為30%,鉀約為40%。這樣可按上述公式分別許算出各營養元素的施用量。例如,25年生蘋果植株,年周期內各器官生長對養分的吸收總量為,氮(N)903克、磷(P205)128克、鉀(K20)883克。則
氮施用量=〔903-(903×0.3)〕/50%=1204.0克
同樣算出磷的施用量為213.3克,鉀的施用量為1103.7克。
上述植株對養分的吸收量是按一年產生的新梢、花、果、根及樹體增長部分所含有的養分總量計算,尚未包括樹體由老化器官再分配利用的養分量,因此,計算所得出的年養分吸收量及該養分的施用量均略為偏高。
營養診斷法
所謂果樹的營養診斷,是應用化學分析或其他方法,揭示果樹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中養分變化的規律,對果樹不同生育階段的營養狀況做出正確的評價。即通過診斷,判斷果樹在生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營養元素的缺乏、適量、過剩及其相互關系,以指導果園施肥或改進其他管理措施的一項技術。
20世紀50年代以前,蘋果營養診斷多採用外部形態症狀鑒別,其後葉分析法開始使用。葉分析是指用化學或儀器分析的方法,對果樹葉片進行營養元素的全量分析。並將分析結果與診斷指標相比較而進行綜合分析,對果樹營養的豐缺狀況做出具體評價,從而指導施肥。
有機肥及生理活性物質
㈡ 林芳立蘋果種植技術
林芳立蘋果種植技術
一 . 技術簡介
蘋果芽苗早果,速豐,高效栽培技術是河南科技大學果樹教學實驗園(洛陽碧野園藝科技公司)著名果樹專家林芳立教授歷經16年艱苦攻關研究成功的最新科研成果。該成果的核心技術是:蘋果長枝型芽苗當年定植、當年成形、當年成花,翌年結果,三年進入盛果期(畝產4000-5000斤),四年豐產(畝產8000-10000斤)。現已申報專利,專利申請號:201110395742.5,該技術於2009年4月15日代表河南省參加世界果樹博覽會,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對世界農業發達國家,日本、義大利、美國、紐西蘭、荷蘭等國震動很大。
二 . 樹型及栽培目標
(一) 樹體結構
樹高2.5—2.7米,干高70-80厘米,樹型,主幹垂枝型。全樹著生30-40個單軸枝組(單軸延伸),枝組長以栽植密度而定,長度可達到株距1/2,枝式錯落著生,與中干成110-120度下垂,枝組上只著生20公分以下的中短枝,枝組背
上一 般不著生枝條,可著生短枝。
(二) 栽植密度
行距2.5-3米,株距1-1.5米,可根據品種特性(長枝型,短枝型,矮化,橋化)調整。
(三) 栽培目標
第一年春定植牙苗或成品苗(需平茬),當年樹高達1.6-2米,著生15-20個枝組,枝組大部分形成花芽。
第二年產量可達300-900公斤,樹體基本成型。
第三年產量1500公斤以上。
第四年4000-5000公斤。
蘋果栽培技術的重大突破
實生喬砧長枝型蘋果芽苗,實現栽植當年成形、成花,翌年結果豐產 河南省科協普及部 唐偉嶺 陳靜
一邊倒果樹研究所副所長 王好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水果的市場需求量在不斷增長,果品的價格在不斷提高,果農的經濟效益在不斷的提升,廣大果農的生產積極性也越來越高,種植果樹的市場前景誘人;同時,廣大消費者對果品的質量和無農葯污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為果樹研究工作者和廣大果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果樹矮化密植、早果、早豐、優質、綠色成為果樹科研工作者的果品生產者追求的目標。
據報導,目前,世界各地在蘋果栽培改制中,矮化密植已成為中心課題。其中心要求主要是:1、早結果、早收益,年年有穩定產量;2、果品質優,整齊美觀,符合市場要求3、提高機械化水平,減少用工,降低成本;4、易於更新,能及時按市場要求調整更換優新品種。這樣,就使果樹栽培技術產生了「寬行距、窄株距、長方形栽培方式;充分利用土地,種植綠肥;加大單位面積栽植密度」的生產變革。使人們謀求栽培小冠樹。實現小冠樹的措施一是利用矮化砧,二是利用緊湊型品種進行矮化密植。這種栽培方式結果早、高產早、生產成本低,一般都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所以,這樣的果園在歐洲各地相繼得到普及。至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歐洲已基本不再實行稀植,新建果園多採用矮化砧或半矮化砧,並採用較高的栽植密度。矮化密植早結果、早豐產的實驗被肯定後,英、法、德、意、荷、匈、羅、捷、俄、保、美等國家,都在大城市效區或距公路、鐵路近,交通方便的地方,發展大片的集約化果園。
據報導,1971年英國郎一埃士頓(Long Ashton)試驗站以高密度栽培了全新的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所謂「草地果園」(Mezdow Orchzrd)。這個果園每公傾栽5萬株—10萬株果樹,栽培當年成花,次年豐產,每公頃產16噸——51噸蘋果。並於當年採收後平茬,隔一年再結果。實際上年均畝產1066.5斤,單株均產0.31982斤。
郎一埃士頓首創的「草地果園」給密植早豐產和果樹生產機械化展示了誘人的前景。這種新型的栽培體制,引起了各國的注意,美國、前蘇聯、波蘭等,都相繼進行了類似試驗。「超高密植制度」的興起,使人們對原來無助於生產的極矮化砧M27和3426發生了興趣。據普累斯頓(A.P.Preston1976)報道,金冠/M27在定植後18個月收得每公頃55(7333.3斤/畝)的產量。在我國,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均有這類試驗,其中西峰水土保持試驗站東湖園藝場的二年生山荊子砧上的金冠,畝產13060斤。
以上這些實例,均為利用矮化砧和緊湊型(短枝型)品種,解決了密植、早果、高產的問題。但是,矮化砧和短枝型品種所結果實的品質,遠遠趕不上喬砧長枝型品種所結果實的品質優良。而在同等條件下,實生喬砧普通型(長枝型)蘋果樹,因樹冠太大不能密植,也不能早果早豐。這樣以來,果樹生產上始終存在著「能早果早豐又適於密植的矮化砧短枝型果品質量差」和「喬砧長枝型果品質量優但不能密值早果早豐」這一對突出矛盾。生產中急需解決這一突出問題,實現蘋果生產矮化、密值、早果、早豐、質優的目標。為此,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尋求解決這一難題的最佳途徑。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原中牟農校)的園藝專業與洛陽林科所等單位合作,多年來,一直在探索蘋果密植、早果、早豐、優質高產的栽培技術,他們經過十多年的反復試驗研究、早豐產,又能實現密植。他們於1992-1994年用喬砧長枝型一年生蘋果苗,在栽培過程中採用選擇壯苗、合理密植(畝栽83棵),科學栽植、精細施肥澆水,巧妙整形,年生長周期中,前期促發新枝,後期控長促花等多項技術措施,實現定植當年,成形、成花,翌年結果的驕人成績,畝均產1562斤,最高畝產竟達4753.3斤。樹形採用「五主八側二十組」小骨架。1994年11月通過科技成果鑒定,1995年獲洛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被林業部列為農村星火重點推廣科技成果之一。
在此基礎上,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藝系又與偃師市政協及洛陽林科所的園藝工作者進行了多次試驗。2006年,他們又選用喬砧長枝型蘋果鍵壯芽苗(嫁接後成活芽未萌芽發的苗子),採用主幹型樹型,共同建172畝新果園,砧木為懷來海棠,品種為紐西蘭的嘎富、西洋紅、粉紅女士,畝栽266棵,同樣獲得了定植當年成形、成花,翌年結果並獲得了畝均產1753.7斤,最高畝產3206.5斤的驚人成效。盡管上述西峰水土保持站二年生金冠/山荊子實現畝產13060斤的好成績,但他們採用的是矮化砧緊湊型品種,而採用喬砧長枝型品種能取得上述成績,實述非常難得。
這一成果不僅河南前所未有,就是在全國、全世界也絕無僅有。2007年9月下旬,前往果園現場參觀的有關專家,在實地參觀並親手接下又紅又大又鮮亮的蘋果的品嘗後,無不連聲叫絕。專家們預測,2008年產量很可能實現翻番。據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劉建樞教授介紹,採用這種新技術,蘋果樹栽植第4年的畝產達到10000斤毫不誇張。
這種能使蘋果芽苗栽植第二年豐產的高新技術,是我們河南人的創舉,是蘋果栽培技術的重大突破,完全符合蘋果早果、早豐、省工、省時、品質優、品種更新容量的國際生產標准,這項蘋果生產技術的推廣必然促進我國蘋果產業的發展,使果農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因此,此項蘋果生產技術的推廣前景非常廣闊。中國有機農業網
㈢ 有哪些蘋果栽培管理技術
(一)土壤管理
1.土壤的深翻與耕作
(1)秋季結合施有機肥對果園進行深翻,深翻深度20~30厘米。幼樹可採用隔行深翻,逐年擴大樹盤。
(2)果樹生長季節要求在樹盤或行間進行深度為5~10厘米淺耕或鋤地,以破除板結和雜草,做到雨後必耕,灌水後必耕,有草必耕。
2.果園除草
(1)中耕除草。選擇晴天天氣,在樹盤或行間進行人工鋤地或淺耕,深度6~9厘米,以消滅雜草。
(2)化學除草。每年分兩次使用。第一次在雜草種子發芽前後進行土壤處理,將除草劑在水中攪勻噴在土壤上(每公頃用水375~450千克)。或與細土拌勻撒在土壤上(每公頃用細土225~300千克)。常用西瑪津1500~3750克/公頃,敵草隆2250克/公頃,特草定2250~3750克/公頃。第二次是雜草萌芽以後根據雜草種類不同,選擇除草劑配成均勻的葯液噴在雜草莖葉上。禾本科雜草用草甘膦450~2250克/公頃或百草枯500克/公頃。
(3)果園間作綠肥與覆草。果園播種白三葉、毛苕子、豆科作物等綠肥或覆蓋作物秸稈、薄膜,既可控制雜草也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果園間作在果樹封行前選擇生長期短、需肥水少、植株低矮的豆科作物、薯類、早熟蔬菜、葯用植物等作為果園間作物。間作時在果樹根際周圍留出1米寬的營養帶。
(二)果園施肥
1.施肥時間與施肥量施肥時間:基肥在果實採收後9~11月施入,以有機肥為主。大樹每株施入70~100千克。幼樹最好在停止生長後進行,每株施入30~40千克;追肥在生長期進行,以速效肥為主,根據樹勢進行施肥。可分為三個階段:①萌芽肥:發芽前後以速效氮肥為主,大樹每株施入尿素0.2~0.3千克,幼樹每株0.1~0.2千克;②花前花後追肥:為減少生理落花,在開花前或花後以速效氮肥為主,大樹每株施入尿素0.5~1千克,幼樹每株0.2千克;③果實膨大肥:應以氮、磷、鉀配合使用,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施入,氮磷鉀比例按2∶2∶1配合,大樹每株施尿素1.5~2千克,過磷酸鈣3~5千克,硫酸鉀1.5~2千克,幼樹適當減少。
2.施肥方法
(1)土壤施有機肥可採用開溝條施或全園撒施;化肥可採用穴施或隨水撒施。
(2)根外追肥可根據果樹不同發育時期及對營養的需要採用根外追肥的方法,及時補肥。此法見效快,但肥效短。追肥的時期、濃度見(表1-2):
表1-2根外追肥的適宜濃度、時期及效果
紡錘形樹高2.5~3米,在中心幹上培養5~7個短於1.5米的主枝。主枝不分層,上下錯落分布於中心幹上,基角為80~90度。上短下長,底層主枝距離地面45厘米。這種樹形修剪輕,結果早,適於密植。一般株行距為2米×4米,1.5米×4米,2米×3米。
2.修剪技術
(1)短截:即剪去枝梢一部分。可分為:
①輕短截:剪去枝梢頂部1/5~1/4,可促使形成中短枝。
②中短截:剪去枝梢1/3~1/2可形成中長枝。
③重短截:剪去枝梢1/2以上,多用於枝組培養。
④超重短截:在枝條基部輪痕處或留2~3個癟芽短截,可發弱枝,多用於控制直立旺枝、競爭枝。
(2)疏剪:將枝梢從基部疏除,用於改善光照條件,減郁蔽,減少無用枝、病蟲枝。
(3)回縮:即在多年生枝上進行短截處理,控制掛果部位外移。
(4)甩放:對枝梢不剪,控制枝條旺長。
(5)摘心:在春、夏季摘掉新梢的嫩尖,控制新梢生長,促使新梢形成分枝。
(6)除萌:抹除剛萌發的新芽,調整枝梢量,減少營養浪費。
(7)拉枝:通過拽拉改變枝條的方向和角度。
(8)扭枝(梢):將旺枝向下扭曲或將其基部旋轉扭傷,控制枝條營養生長,促進花芽形成。
(9)環剝:即將枝乾的韌皮部剝去一環,控制枝條、樹體營養生長,促進樹體生殖生長。
(10)刻傷:用刀子在芽或弱枝上部刻出傷口,傷及木質部,控制營養生長,促使芽或弱枝上形成短枝。
3.不同樹齡時期的修剪特點
(1)幼樹期:要獲得幼樹早期豐產,必須在加強土、肥、水等綜合管理基礎上,採取「先促後緩、促緩結合、適當輕剪」的修剪原則。1~2年生的幼樹要以促為主,加強營養生長。按照選用的樹形構成骨架。對各級骨幹枝,都要在枝條中上部飽滿芽處剪截,以促進分枝,增加枝量,迅速培養樹冠,為早期豐產奠定良好的基礎。進入3~4年生時,要在逐步擴大結果部位的基礎上,對枝條要採取以緩為主,輕截為輔的剪法。修剪量要少。夏季採用拉枝、撐枝、壓枝等方法開張角度。對當年發出的新枝可進行摘心、扭枝。對生長過旺的樹可在主枝、主幹或大輔養枝上,進行環剝或環切,逐步使營養枝迅速轉化為結果枝。幼樹在整形過程中要因樹修剪,隨枝整形。應盡量多留輔養枝,以便早期豐產。
(2)盛果期:主要目的是穩定樹勢,調節生長與結果的關系,培養和更新結果枝組,更新復壯,平衡樹勢,調整骨幹枝角度,防止樹冠上強下弱。疏除或回縮過密大枝、生長過旺枝。保持通風透光,防止結果部位外移,克服「大小年」。
(3)衰老期:以恢復樹勢為主。要注意樹冠外圍各部分枝條的及時回縮,以利更新復壯。一般可採用回縮或短截骨幹枝的方法,刺激萌發新枝形成新的樹冠,延長結果年限。要充分利用內膛徒長枝,進行短截,使其改造成新的骨幹枝和結果枝組。短截回縮枝條時,剪口下應留上芽、上枝,抬高枝條的開張角度。
(五)花果管理
1.保花保果提高坐果率
(1)人工授粉從含苞待放的花中取出花粉,加入稀釋劑、滑石粉、脫脂奶粉進行點授。也可將採得的花粉稀釋在20%~25%糖液中,每千克糖液與1~2克花粉及10克硼酸、硼砂混合,用超高壓噴霧器授粉,做到隨配隨噴。
(2)花期放蜂,提高授粉。大約每公頃可放置兩箱蜂。
(3)夏季修剪在6月落果前2周對輔養枝進行環剝,對副梢進行摘心,有助於緩和新梢生長與幼果發育之間對營養的競爭,防止幼果脫落。
2.疏花疏果
(1)疏花宜在盛花期至盛花末期進行,疏果一般從謝花後1周開始,到盛花後3周內完成。
(2)疏花疏果方法:疏花疏果要注意調整花果的布局。一般樹冠內膛中下層要少疏多留,樹冠外圍和上層要多疏少留。輔養枝和強枝多留,骨幹枝和弱枝要少留。大中型結果枝組要多留,小型結果枝組要少留。疏花疏果應分幾次完成,最後確定留果量。一般按間距15厘米留一個果,要留中心花和中心果,疏去邊果、小果和畸形果。
3.果實套袋為了提高果實的商品性,增加果實表面光潔度,減少農葯污染,採用雙層無菌袋對果實進行套袋。內袋尺寸140毫米×157毫米;外袋尺寸145毫米×182毫米。
(1)蘋果套袋的時期和方法:在蘋果生理落果之後,結合疏果進行套袋。紅富士等紅果色品種,宜在落花後40~50天套袋。在風較多地區一般向後推遲10天左右為宜。黃果色和易產生果銹的品種,應在果銹發生前(落花後10天)開始套袋。套袋前必須噴1~2次殺菌殺蟲農葯和噴1~2次多鈣靈。
其方法是將果實套進紙袋,果柄置於袋外,勿將葉片及副梢套入紙袋內。袋套好後將袋口橫向折疊,疊後袋口處用細扎絲夾住。
(2)去袋時期和方法:蘋果在袋內生長發育一般為80~90天,去袋時期掌握在採收前20~40天進行。超紅在採收前20天左右去袋。紅富士在採收前30天以上去袋。去袋時間宜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進行。去袋時先將外層袋去掉,間隔5~7個晴天後,再將內層袋去掉。黃果色品種可不去袋,連袋採收。
(六)病蟲防治
主要病害有如下5種:
1.蘋果腐爛病加強管理,增施有機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及時刮治,清除病源。刮治病疤用砷平液(40%福美砷1份、2%平平加1份、水50份)、柴油福美砷合劑(油∶水∶福美砷∶洗衣粉=1∶2∶0.06∶0.06)進行塗抹殺菌。發芽前噴100倍40%福美砷。6月中旬對主幹塗刷40%福美砷。
2.蘋果早期落葉病在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下旬各噴葯一次。主要葯劑有1∶2∶200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粉劑500~800倍液。
3.蘋果褐腐病9月上旬、中旬和10月上旬噴兩次1∶2∶160~200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4.蘋果白粉病春季和冬剪時剪除病梢,萌動前噴3~5度石硫合劑,花後噴0.3~0.5度石硫合劑,5月下旬噴0.2~0.3度石硫合劑,或50%退菌特600倍液,或40%福美砷700倍液。
5.蘋果炭疽病早春發芽前噴40%福美砷可濕粉劑100倍液,落花後1周至7月底8月上、中旬用1∶2~3∶160~200倍波爾多液和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交替噴4次。
主要蟲害有如下3種:
1.桃小食心蟲
(1)越冬幼蟲的防治。春季幼蟲出土前,在樹干周圍培20~25厘米厚的土或在樹盤上覆蓋地膜,可使幼蟲窒息而死。在6月上、中旬用性誘劑誘到第一頭雄蟲後用32%的辛硫磷微膠囊或25%對辛硫磷微膠囊按葯、水、土1∶5∶30的比例配成毒土,撒於地面。也可用40%的地亞農乳劑450倍噴在地面上。噴葯前要除盡雜草,平整地面。噴撒葯後要及時將葯耙入土中。
(2)樹上噴葯。卵果率達1%時應進行樹上噴葯防治。用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或2.5%功夫3000倍液,或20%滅掃利2000~4000倍液。
2.蘋果小卷葉蛾在越冬幼蟲出蟄初期噴灑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或用200倍的敵敵畏或敵百蟲塗在2~4年生枝條的剪鋸口上。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劑800~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防治第一代幼蟲。
3.金龜子類
(1)燈光銹殺。果園晚上掛黑光燈誘殺。
(2)人工捕殺。
(3)結合耕翻地面噴地亞農對水150~200倍液地面噴霧,或用殺蟲雙拌土撒入來消滅土中幼蟲,每公頃用葯15~22.5千克。
㈣ 種植蘋果樹多久能收獲
現在的矮砧密植蘋果樹一般四年就可以結果
㈤ 蘋果樹的種植要點
蘋果樹種植要點如下:
1. 要注意噴施時間在花前期、花期、壯果期的陰天專或晴天下午5時後進行。間隔期屬10~15天。
2. 要注意肥料氮肥中的碳胺、磷肥中的磷礦粉等對葉面噴灑無效或有害,應嚴禁噴灑。適宜的品種有尿素、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硫酸鉀、草木灰及微量元素中的硼砂、硫酸鋅、硫酸錳、硫酸鐵。檸檬酸鐵等。
3. 要分清主次葉面噴肥不是施肥的主要方式,而僅僅是在土壤施肥不足的情況下採用的一種輔助施肥方式。
4. 要注意噴施濃度 尿素0.3%~0.5%,過磷酸鈣0.5%~1.2%,磷酸二氫鉀0.2%~0.4%,三元復合肥0.4%~0.5%,草木灰1.5%~2%,微量元素中的硼砂、硫酸鋅、檸檬酸鐵、硫酸鎂等的濃度為0.08%~0.15%。
果樹葉面噴肥還要注意部位。樹葉背面氣孔多而大,肥料容易被吸收,所以噴灑應當從上到下以葉的背面為主。這樣自然會有肥液下滑到葉的下面。
果樹葉面噴肥的方法是,各種肥料和微量元素能否配成混合液,
要看各自的理化性能而定,不能盲目混合,否則會失去肥效和引發肥害。另外,為了避免肥液短期乾燥,可以根據肥料的性能少量加一點肥皂液或洗衣液等濕潤劑,可以使肥液粘著葉面,有利於葉片吸收。
㈥ 蘋果樹幼苗的種植技術
蘋果是一種較為常見且營養價值高的水果,蘋果樹栽種想實現高產,科學管理是非常關鍵的。比如蘋果樹對於溫度以及光照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就一起來來簡單學習一下蘋果樹的種植管理技術。
蘋果是一種較為常見且營養價值高的水果,蘋果樹栽種想實現高產,科學管理是非常關鍵的。比如蘋果樹對於溫度以及光照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就一起來來簡單學習一下蘋果樹的種植管理技術。
1.種植時間
一般種植蘋果苗木,我們選擇在春天或者是秋天的時候進行。如果是春天的話,是選擇在*壤解凍以後到果樹發芽前進行。優點就是開春人力比較充足,可以對苗木進行比較細心的管理。缺點就是果樹栽種好以後,緩苗期比較長,因為溫度相對來說比較低,所以果樹發芽也比較的遲,生長較為緩慢。
而如果在秋天種植的話,那麼則選擇在*壤封凍前進行種植。秋天種植的話,地表的溫度比較高,*壤肥沃度也相對比較好。因此對於苗木而言,其傷口容易癒合,可產生新的根系,有利於根系的恢復,第二年其成活率高。所以一般大家都喜歡在秋天的時候種植苗木。
2.苗干套袋
一般套袋的話,我們是用塑料薄膜進行套袋的,使用這個可以達到保暖的效果。秋季栽培的木苗,等到第二天春季刨*放苗定干後再進行套袋。春天栽培幼苗的話,那麼種植好以後,我們就需要進行立即地套袋。具體套袋的方式就是將苗木用自上而下的塑料袋全部套中下端,再埋入*中。等到幼苗長到三到厘米時候,我們再分別進行去袋,逐漸讓苗木來適應外部的環境。
3.樹盤覆蓋
對於剛剛栽培下的蘋果幼苗,我們當年應該用塑料薄膜對其進行覆蓋,這個措施比較容易提高其成活率,促進幼苗的生長。覆蓋地膜,我們應該選擇在地表溫度比較適宜的時候進行,這樣子可以充分發揮*壤保溫的作用。
4.埋*防寒
我們知道一般蘋果樹是種植在北方地區,而北方地區冬季氣候比較寒冷,而且又乾旱,時常有大風來襲,使用這種方式可以預防寒冷。因而秋季種植果樹的話,我們必須在冬天*壤冷凍之前禦寒。需要注意的是,在拉干苗木的時候要輕要慢,對根部進行泥*覆蓋時候要把泥*拍碎,覆蓋泥*以後要拍光,不能用腳踏,也不能用工具進行砸,以防損壞苗木。
總的來說,蘋果樹種植好以後,果農朋友就需要在當年就要進行精細的管理,這樣才能保證蘋果樹成活率和產量!
㈦ 蘋果的種植過程
蘋果樹是落葉喬木,通常樹木可高至15米,但栽培樹木一般只高3-5米左右。樹干呈灰專褐色,樹皮有屬一定程度的脫落。果實一般呈紅色,但需視乎品種而定。蘋果樹的果實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為人們最常食用的水果之一。
蘋果樹開花期是基於各地氣候而定,但一般集中在4-5月份。蘋果是異花授粉植物,大部分品種自花不能結成果實。
一般蘋果栽種後,於2-3年才開始結出果實。果實成長期之長短,一般早熟品種為65-87天,中熟品種為90-133天,晚熟品種則為137-168天。在一般情形下,栽種後蘋果可有15-50年壽命。
蘋果原產於歐洲中部,東南部及中亞細亞和我國西北部的新疆一帶。
㈧ 用了最先進的種植果樹技術,為什麼沒有收獲一個蘋果
用了最先進的種植果樹技術,沒有收獲一個蘋果。最可能的原因是:種植的不是蘋果樹(而是其它果樹)。
㈨ 蘋果樹栽培有哪些注意事項
1、選盆與配製營養土。最常用的盆栽容器是瓦盆,其質地疏鬆,外表粗糙古樸,通氣排水性能良好,利於根系生長,且造價低廉。可選擇口徑30 cm,底徑20 cm,高30 cm有排水孔的瓦盆。配製營養土時可就地取材:肥沃菜園土5份、過篩的煤渣2份、腐熟的廄肥2份、腐爛的鋸末及骨粉發酵肥 l份,再加入10 g磷酸二氫鉀按比例混合均勻、過篩。
2、上盆 。苗木最好是自育自栽,選擇植株健壯、芽眼飽滿、無病蟲為害的嫁接苗,於3月上中旬上盆栽植,栽植時用5度石硫合劑浸根消毒,並剪去壞死根,先把少量營養土裝入盆底,放入苗木,將根系擺布均勻,埋土壓實,及時澆水,即可保證成活。
3、施肥 。秋季落葉後,應將盆器里的表面土取出,換人新配製的疏鬆而肥沃的營養土,然後灌水沉實。早春萌芽時追施以氮肥為主的促芽肥1次,平均每盆施尿素4~5 g,施入後及時灌水。開花盛期噴施0.1%的硼砂液。從5月份開始,每10 d左右追施液肥1次,以200倍液有機餅肥為主,尿素、二銨、硫銨等各0.2%的無機液肥為輔。
4、花後果實膨大期需要磷鉀肥較多,在根部和葉面追施液體肥效果較好。根施以農家肥為主,主要用充分發酵後餅肥(豆餅、花生餅)泡的水,稀釋20倍後灌入盆中,然後再澆入少量水。與此同時進行葉面噴肥,前期可噴施0.2%尿素液,後期果實開始著色時噴施0.3%磷酸二氫鉀液2~3次,以促使果實成熟、枝條充實和花芽分化。盆栽果樹的施肥,切記量少勤施,以防燒根又便於吸收,減少肥液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