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技能課程 > 培訓課程寨卡病毒

培訓課程寨卡病毒

發布時間:2021-01-11 02:50:23

1. 寨卡病毒"毒力增強分子機制是什麼

「寨卡病毒」是一種古老的蟲媒病毒,最早於1947年分離於烏干達的Zika森林故而得名。在隨後的數十年中,由於「寨卡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症狀均較為輕微,沒有引起廣泛關注。從2007年開始,「寨卡病毒」在東南亞地區和太平洋島國不斷出現較大規模暴發流行。2015年進入美洲以後,「寨卡病毒」感染導致的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新生兒小頭畸形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引發全世界的高度關注,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近年來,秦成峰團隊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單位科研人員協同攻關,在「寨卡病毒」致病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了一個位於「寨卡病毒」prM蛋白中的關鍵位點,單個氨基酸突變即可顯著增強「寨卡病毒」的神經毒力,從病毒層面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畸形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還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據悉,小頭畸形即小頭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患者腦部發育不全,智力低下,終身不能生活自理,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016年以來,世界各國科學家圍繞寨卡病毒的生物學特徵、致病機制以及疫苗、葯物等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並取得了重要進展。然而,「寨卡病毒」究竟如何從一個無人關注的「普通」病毒,演變為可導致小頭畸形的致命病毒,科學界一直缺乏合理的解釋。

2016年「寨卡病毒」輸入我國後,軍事醫學研究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秦成峰團隊立即開展科研攻關,先後從我國輸入性病例體內分離獲得了一系列不同來源的「寨卡病毒」,並通過與中科院遺傳所許執恆課題組合作,成功建立了「寨卡病毒」的胎鼠動物模型,證實了「寨卡病毒」感染與小頭畸形的直接關聯。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他們首先在乳鼠上比較了不同來源寨卡病毒的神經毒力,結果發現2015-2016年期間分離自委內瑞拉、薩摩亞和馬提尼克的寨卡病毒株的神經毒力均顯著強於2010年柬埔寨分離株。尤為重要的是,在胚胎期13.5天的胎鼠模型中,委內瑞拉分離株導致胎鼠小頭畸形的能力明顯強於柬埔寨分離株,尤其在鼠神經前體細胞中,委內瑞拉分離株增殖和誘導細胞凋亡的能力更強,其導致的NPC增殖和分化異常更為嚴重。

2. 什麼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傳播途徑

寨卡病毒_網路百回科答 http://ke..com/link?url=PM6F1xbx59DAqzGqlD-fd4kk0ZGAafjmGh4RutPpMft-mmAr0JEK92s9lo

3. 寨卡病毒通過什麼傳播

寨卡病抄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並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叮咬傳播,臨床特徵主要為發熱、皮疹、結膜炎或關節痛,極少引起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新生兒小頭畸形、格林-巴利綜合征可能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
說白了,該病毒對胎兒/新生兒有較大的威脅
寨卡病毒最早於1947年在烏干達發現,目前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於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等國家和地區。我國目前已有寨卡病毒病輸入病例,在有伊蚊分布的地區存在發生本地傳播的風險。

4. 寨卡病毒是什麼症狀有哪些

「寨卡」是烏干達語「Zika」,意思是「雜草」。1947年,科學家們在烏干達抓來一專些猴子放在籠子里,准備用於黃屬熱病的研究。其中一隻猴子突然出現發熱的症狀。科學家們從這只猴子體內分離到一種病毒。由於這些猴子生長在烏干達的雜草叢中,科學家們把這種病毒命名為「寨卡病毒」。1948年初,人們從當地非洲伊蚊體內分離出寨卡病毒。血清學研究證實,人類也會被感染。
「寨卡病毒」屬於黃病毒家族,與乙型腦炎病毒、登革熱病毒、西尼羅病毒近親。1956年,動物試驗證明寨卡病毒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後來的調查發現,寨卡病毒在非洲和亞洲南部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動物(特別是猴子)中廣泛流行。
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尚不清楚,可能為數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結膜炎,其他症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另外少見的症狀包括腹痛、惡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症狀通常較溫和,持續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

5. 寨卡病毒是什麼傳播途徑是什麼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並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內病毒主要通容過埃及伊蚊叮咬傳播,臨床特徵主要為發熱、皮疹、結膜炎或關節痛,極少引起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新生兒小頭畸形、格林-巴利綜合征可能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
說白了,該病毒對胎兒/新生兒有較大的威脅
寨卡病毒最早於1947年在烏干達發現,目前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於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等國家和地區。我國目前已有寨卡病毒病輸入病例,在有伊蚊分布的地區存在發生本地傳播的風險。

6. 寨卡病毒是什麼

一.寨卡病毒從哪兒來?

寨卡病毒於1947年從非洲烏干達猴子血液里首先發現。1948年從該地區伊蚊身上分離出該病毒。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發現人感染寨卡病毒。

2006年以前,只發現14例寨卡病毒感染的散發病例。2007年曾在太平洋島國暴發流行185例,此後發病地區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目前主要流行地區是美洲的24個國家和地區,非洲的維德角,以及大洋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已經發現了少量的輸入病例。目前台灣也發現了一例病人。

二.寨卡病毒如何傳染?

主要是通過伊蚊的叮咬而傳播。根據目前報告,該病也有可能通過輸血和性接觸傳播。通過母嬰傳播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我國伊蚊分布較廣,尤其是南方氣候溫暖潮濕地區,都是可能流行的高危地區。

三.寨卡病毒有什麼危害?

大約80%的人感染以後沒有症狀,約20%的人會發病,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肌肉痛,結膜炎等症狀,大約一周以內就可以自愈。

很少有重症和死亡的病例。少數人可能出現神經系統或自身免疫系統並發症。

孕婦感染後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

四.我們需要緊張嗎?

從國家疾病防控的角度,要重視。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完全沒有緊張的必要。

首先,這個病毒在國內還沒有發現,沒有傳染源。

其次,現在正值冬季,對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不是伊蚊大量繁殖的季節,沒有傳播途徑。

最後,即使萬一感染了,症狀也多半不嚴重,一周左右就好了,和普通感冒沒有太大區別。

五.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

如果有來自有來自流行病地區的患者,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症狀,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孕婦以及計劃懷孕的女性應該謹慎前往病毒流行的國家和地區。

在病毒流行地區生活應該做好個人防護,防止蚊蟲叮咬。

近年來似乎隔三差五地就會出現一些原來沒有聽說過的病毒流行,不是因為現在的病毒越來越厲害了,而是因為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越來越先進,預防和監控網路越來越健全,信息傳遞效率越來越高。所以我們要重視,但完全不需要緊張。

我們有了更多、更先進的手段進行預警,把相關知識普及,才能把防控措施做在前,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疾病的侵害。

7. 寨卡病毒病怎麼防治

病因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20nm,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宿主不明確,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環。該病毒最早於1947年偶然通過黃熱病監測網路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恆河猴中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發現。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最早一次暴發流行是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鋪島,更大的一次流行於2013年-2014年發生在大洋洲的法屬波利尼西亞,感染了約32000人。伊蚊還傳播黃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種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基孔肯亞病毒和黃熱病毒,也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幾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隨伊蚊傳播基孔肯亞病毒疫情之後。類似的規律開始於2013年,當基孔肯亞病毒從西到東傳播時,寨卡病毒緊跟而來。
臨床表現
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尚不清楚,可能為數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結膜炎,其他症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另外少見的症狀包括腹痛、惡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症狀通常較溫和,持續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2013年和2015年分別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間,有報道稱寨卡病毒病可能會造成神經和自身免疫系統並發症。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發流行中發現了很多小頭畸形的新生兒(出生的新生兒頭圍與匹配的相同性別和孕齡的孩子比,低於平均值超過了兩個標准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間,共報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分娩了小頭畸形兒,與往年小頭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頭畸形新生兒的頭顱CT及頭顱超聲提示存在彌漫性腦組織鈣化,主要發生在側腦室旁,薄壁組織旁和丘腦區域、基底節區域。皮質和皮質下萎縮造成的腦室萎縮也能見到。小部分嬰兒出現關節攣縮,提示周圍和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對寨卡疫情開展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存有關聯。然而,在解釋嬰兒小頭症與寨卡病毒之間的關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調查。
診斷
寨卡病毒感染以症狀和流行病史為診斷基礎(比如,蚊子叮咬,或者到已知存有寨卡病毒的地區旅行)。由於寨卡病毒與登革熱、西尼羅河病毒和黃熱病等其他黃病毒會發生交叉反應,因此通過血清學方法做出診斷可能較為困難。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和血中病毒分離培養可以確診。起病7天內,如果檢測到外周血清中寨卡病毒RNA陽性可以診斷,但由於RT-PCR陽性窗比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症期短,因此陽性窗之外陰性結果不能除外感染。
治療
目前沒有特異性治療方法,對症退熱治療不建議使用阿司匹林,可以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小頭畸形肯定對生長發育有影響,具體影響要進一步觀察。
預防
目前無疫苗。減少寨卡病毒感染來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減少蚊蟲與人的接觸可減少感染發生。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使用驅蟲劑;穿戴盡可能覆蓋身體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淺色衣服;採用紗網、門窗緊閉等物理屏障;蚊帳內睡覺。另外較為重要的是將水桶、花盆或者汽車輪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實施排空、保持清潔或者加以覆蓋,從而去除可使蚊蟲滋生的環境。
要保護自己免患寨卡病毒和其他蚊媒疾病,採取上述措施,避免受到蚊子叮咬。孕婦或者計劃懷孕的婦女應當遵循這一建議,當前往已經出現寨卡病毒疫情的地區旅行時也可徵求當地衛生部門的意見。

8. 寨卡病毒的介紹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美洲就出現了一種蟲媒病毒的暴發流行回,這種蟲媒答病毒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復活節島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開始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個國家和地區有疫情報道,其中22個在美洲,目前歐洲多國也有報道,有蔓延全球之勢。

9. 寨卡病毒通過哪些途徑傳播

寨卡病毒來主要通過蚊媒(伊蚊)傳播,源伊蚊叮咬了寨卡病毒感染者後被感染,通過再次叮咬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除了伊蚊傳播,寨卡病毒也可經其它方式傳播,但都比較少見,如通過性接觸和血液傳播,也曾有報道證實寨卡病毒可以通過胎盤傳播給嬰兒。

圖:37℃情況下,電鏡中觀察到ZIKV的形態(Kostyuchenko et al. 2016)

如上圖,在37攝氏度情況下,寨卡病毒呈球形,直徑40-70 nm,有囊膜,其囊膜包裹著由一條正鏈RNA構成的基因組,其大小約10.8 Kb。

寨卡病毒還有幾位近親,如登革病毒、黃熱病毒以及西尼羅河病毒,他們都屬於黃病毒科的黃病毒屬。

閱讀全文

與培訓課程寨卡病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