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班科學教案奶牛和黃牛
教材分析
黃牛和水牛都是牛,但是兩者之間卻有非常大的區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習慣上都值得孩子細細的探究。
活動目標
1、認識、比較黃牛和水牛的外形特徵。
2、激發喜愛牛的情感。
活動重點
認識、比較黃牛和水牛的外形特徵。
活動難點
認識、比較黃牛和水牛的外形特徵。
難點形成原因
黃牛和水牛體型非常的相似,如果光是看外表,需要幼兒有非常好的觀察能力
難點解決策略
1、有效提問 2、圖畫對比 3、列表
活動過程
一、教師講述故事。
除了奶牛,你還見過什麼牛?它是什麼樣子的?在什麼地方?它在干什麼?
引導幼兒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初步了解黃牛和水牛的不同特點。
二、觀察掛圖,了解黃牛和水牛的不同之處。
提問:黃牛和水牛都有什麼自己最厲害的本領,黃牛最厲害的是什麼?水牛最厲害的是什麼?他們頭上的角有什麼不一樣?
水牛為什麼喜歡泡在水裡?
三、觀察圖片,了解黃布和水牛的相同之處。
提問:黃牛和水牛有什麼地方是一樣的?
他們的尾巴有什麼特點?
他們的長尾巴有什麼本領?
教學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黃牛和水牛的圖片,讓幼兒比較不同。另我比較高興的是小朋友觀察的很仔細,有的說兩只牛的角不一樣,黃牛的角比較小,水牛的角是大大的彎彎的。還有顏色不一樣,黃牛是黃棕色,水牛是灰黑色。還有點小朋友光看圖片是看不出來的,水牛的皮比較厚,黃牛的比較薄。更有小朋友說到黃牛是在地上,水牛是在水裡的。然後我立馬詮釋了「黃牛耕地」和「水牛耕水田」的意思。還讓小朋友帶著問題去聽聽故事裡,兩頭牛發生了什麼事情。到底是誰最愛勞動?小朋友聽的很認真。還一起模仿了水牛和黃牛的對話,一起講了這個好聽的故事。
這節課雖然幼兒比較感興趣,一節課下來,幼兒也能達到我的要求,我反思後,因為這節課在說出黃牛和水牛不同和相同的地方時,要用到記錄表,所以我是直接告訴幼兒的,對於中班幼兒來說,不便於記住了,如果在幼兒說出黃牛和水牛相同和不同時,我用圖片的形式效果會更好,還有就是在講故事時,圖片有點少了,對於幼兒來說只能通過故事裡的詞語知道黃牛是怎麼樣的,水牛又是怎麼樣的。其實並沒有真正的了解,所以需要老師多找一些黃牛和水牛的圖片,水牛喜歡在水裡,可以找一些水牛在水裡泡著的圖片,供幼兒觀察等。這樣幼兒就能更加了解黃牛和水牛了。
⑵ 現代化的奶牛養殖技術
1.優良遺傳基因
2.TMR
3.體細胞檢測
4.標准化管理
⑶ 奶牛養殖技術
奶牛養殖技術
一、奶牛群體的選擇
提高初產奶牛的產奶量要比提高經產奶牛的產奶量要容易一些,因為經產奶牛可以把吸收的額外養分儲存在體內以備用。所以,在初產奶牛身上提高產奶量的性價比是比較高的,但是也不要忽視經產奶牛的長期收益。往往人們忽略了頭產小母牛自身生長還沒有達到完全體成熟這一現象的存在,由於後備牛通常營養不良,初產時不能達到目標體重,這種情況在中國尤為突出,主要原因是飼料、特別是濃縮料的飼喂量不足。
二、干物質的採食量
增加干物質的採食量不僅是提高產奶量的基礎,也保證了動物在提高產奶量的同時對奶牛的繁殖力和健康狀況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影響動物干物質採食量的因素包括奶牛自身、飼料和管理等。
1、奶牛自身因素
奶牛自身因素大多包括活體重、形態和體況等,這些因素在此不再敘述。與奶牛自身相關的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干奶牛的管理、後備牛的培育以及奶牛的遺傳潛能,其中,改變干奶牛的飼養管理能夠迅速地見到效益。
奶牛產犢後,干奶牛的體況是整個牛群中最容易調整的,所以給干奶牛准備正確合理的日糧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泌乳早期,由於瘤胃體積處在收縮的狀態下,出現採食量相對下降現象。這種生理狀態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可以阻止瘤胃體積的縮小,所以飼喂大量富含結構性纖維的日糧,如秸稈,這將有助於瘤胃保持伸長的狀態,增加瘤胃體積。
在泌乳晚期和干奶早期,瘤胃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因濃縮料水平的下降而發生改變。因此,瘤胃微生物要為粗飼料中混合高水平、易發酵的濃縮料做好准備,適應日糧的巨大轉變。同樣,在泌乳晚期和干奶前期瘤胃壁也發生著變化,瘤胃體積需要得到恢復,那樣就可以保證瘤胃大面積吸收微生物發酵釋放的養分。來源於濃縮料的揮發性脂肪酸對瘤胃壁的生長可產生刺激作用,所以在干奶期飼喂濃縮料可促使瘤胃優先生長,為奶牛提供養分。
最後,要避免在干奶期過渡飼喂,過度飼喂會使奶牛在產後食慾下降。請記住,干奶期的正確飼養管理是產後牛更多地採食和高效地消化飼料的保證。在中國,普遍的做法是在接近分娩的時候,給干奶牛飼喂較多的濃縮料。
2、 飼料
請記住,奶牛是反芻動物。日糧中的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可以刺激它們瘤胃的收縮,這樣會促使瘤胃內容物不斷的混合,微生物和飼料重復的接觸和反芻。含有結構性化合物的草料要避免過短,理想的切割比例是達到「鼻口的寬度」(約5cm)。乾燥清潔的秸稈是提供結構性碳水化合物最佳來源,長度適中的秸稈對瘤胃活動和反芻將產生重大的作用。小麥秸稈可以提供最好的結構性碳水化合物。
混合物中的水分含量是至關重要的,僅僅通過增加飲水量就可以提高採食量,例如,3-5升的水可以增加混合物中干物質的40-50%。嘗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利用添加劑中的部分水分也能提高採食量,如糖蜜,主要是由於含有芳香的味道和氣味及微生物作用的糖類和其他成分。
在飼料中拌入其他含水量豐富的物質,同樣能夠有效刺激採食量,如啤酒糟。
3、飼養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飼喂管理可能對提高動物的採食量有更大的影響。我們要設身處地的為奶牛考慮,奶牛很希望輕易的獲得食物並方便的吃到。請記住,當奶牛要持續的受到傷害才能獲得食物的時候,它將變得懶惰,小牛或更膽小的牛更不希望受到傷害,當在獲得食物的時候需要忍受高頻率的痛苦時,它們將放棄採食,我們是否考慮到要盡可能的減少奶奶牛的這種應激。
保證採食頻率,如果是多種飼料混合飼喂,每天每群要盡可能多次喂養,這樣可以保持了飼料的新鮮度,降低混合後因黴菌發酵產熱使採食量下降的風險。每當送料的時候,奶牛總是踴躍地跑來准備分享美味。
獲得食物的方式要盡可能短簡單,要避免存在傷害奶牛的任何危險。例如,奶牛必須禁止接近那些更加兇猛的牛群。在較長的卧床上,每20至25個卧床必須有間斷點。同樣,在拴系的情況下,奶牛能夠自由趴卧或者站立。在卧床上鋪上沙子,這要比混凝土柔軟,這樣做可以降低乳房炎的發病率。
新鮮可口的飼料總是應放在奶牛的面前,尤其是高產奶牛群。觀察資料表明,早上剛剛擠過奶的牛經歷一段時間的採食,飼糧都遠離了它們。高產奶牛總會得到更多的日糧,而剩餘的飼料會喂給低產奶牛或後備牛。清整料槽飼料的應該是飼養員,而不是奶牛自己。
自由的畜舍要有足夠大的飼喂空間,滿足所有的奶牛同時進食。確認採食橫欄設計的合理性,保持飼糧在奶牛可自由觸及的范圍內,並且不能對牛體產生傷害,例如摩擦橫欄會導致腫脹或膿腫。有些奶牛會經常摩擦橫欄,達到每天6次。
當奶牛趴卧下來,全神的進行反芻活動的時候,奶牛的舒適度是非常重要的,但至今這仍是一個嚴重被忽略的問題。順便說一下,奶牛應該停留在下列地方--飼槽或水槽,擠奶廳,卧床或運動場,或者某兩地之間的路段上。如果奶牛隻是「獃獃的站著」那麼需要查明原因並解決。
確保奶牛在清潔、乾燥和舒適的環境內休息和反芻。
理想的卧床要有一個向前的空間,能滿足正常的站起和趴卧動作,請記住,當奶牛起立時,奶牛背部是向前拱起的。有這樣一個向前的空間就不會引起傷害、疼痛和挫折並且能夠滿足正常站立的所有姿勢。如果沒有這樣的空間考慮,奶牛將會站立更長的時間,並且休息和反芻的時間會更少。
三、營養濃度
無論混合飼喂還是粗料和精料單獨飼喂,日糧的營養濃度與干物質採食量一樣重要。
1、 能量
能量濃度採取單位干物質的能量來描述,NEL/kg (MCal/kg) 。所用依據取決於實際採食量,以20kg的干物質為例 ,1kg干物質增加0.035MCal的凈能=1升牛奶增加0.7Mcal的凈能。
以前,在玉米價格低廉的時候,多數人會認為澱粉帶動著牛奶生產。如今這種想法正面對著全世界的挑戰,尤其在美國,穀物價格的翻倍迫使人們選擇了對牛奶產品沒有多大作用的低澱粉日糧,但這種日糧卻迎合了奶牛。來源於澱粉和可消化纖維的能量的平衡對奶牛是十分重要的,那些具有高採食量和產奶量奶牛,飼喂低澱粉日糧時,只出現極少數與飼料相關的問題,如酸中毒,低反芻或坡腳。奶牛是反芻動物,甜菜粕和玉米酒精糟對它來說都是優質的飼料。
2、 過瘤胃蛋白
更多的能量需要更多的蛋白,就像混凝土需要更多的磚才能建造房屋一樣。瘤胃微生物產生的菌體蛋白是有限的,這就需要通過專門飼料中過瘤胃蛋白來補充。為了獲得更大的成效,就要飼喂富含各種不同氨基酸所組成的優質過瘤胃蛋白,但這不是以降低瘤胃可降解蛋白為代價,因為瘤胃可降解蛋白對日糧中高纖維的有效降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特殊的微量成分
利用眾多的微量成分是實現日糧優化的優勢所在。這些微量成分能夠幫助提高採食量,提升奶牛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獲得優質的產品、健康的足蹄、良好的繁殖力以及較少的疾病,在不影響奶牛健康和生產力的情況下,添加適量的微量成分將會與各種因素通力協作,促使奶牛發揮其遺傳潛能。
1、酵母
酵母可調節瘤胃微生物的平衡,使那些利用可消化纖維菌群增多,從而提高的干物質採食量和奶產量。當生產者了解了酵母的益處,通過一個月的試驗,就會看到飼喂後的效果和轉變:瘤胃微生物菌群發生了改變,糞便變得乾燥,採食量出現了增長,並且日產奶量趨於平穩,乳品質得到了改善。干奶牛進入泌乳階段前要保證有較好的准備,添加酵母具有調節瘤胃微生物的功能,從而可以使奶牛充分應對高精料的採食。
通常認為添加酵母產生的結果:多攝入1kg的干物質,可以多產1.5 升 的牛奶和因自身狀況改善帶來的可觀的額外利潤。
2、利用率高的微量元素
飼喂富含利用率高的微量元素物質對奶牛是有益的,這已經多次被證明。典型的微量元素預混料是以含有微量元素的各種鹽類形式存在的,如氧化物和硫酸鹽等。與氨基酸預混料一樣,微量元素預混料要按照一定比例飼喂,特別是銅、錳、鋅。這種所謂的易吸收微量元素在全世界內進行了全面詳盡的研究,其結果包括:改善足部狀態,減少體細胞(降低臨床性乳房炎的發生幾率),提高繁殖性能等,所有這些結果可能都是提高產奶量的影響因素。這些重要的營養物質通過參與生理活動來積極改善奶牛自身狀況,而並不是直接反應在性狀上,也就是說,均衡營養在奶產量和體增重上發揮的作用並沒有停止,它在新陳代謝的各個方面都在工作。
提高乳產量首先要制定一套系統合理的方法,同時要降低任何對奶牛健康和繁殖性能的不利影響。倘若想利用大量或不同的營養產品來獲得利潤的最大化,則需要對當前的飼養管理進行嚴格評估,並且排除任何可能的局限性或瓶頸。了解當前狀況,明確未來發展方向,衡量與目標的差距以及成本效益,這樣的改進才是真正的有利可圖。
⑷ 農村奶牛養殖技術有哪些
農村奶牛養殖技術中有犢牛初生後應盡早喂初乳 、初生犢牛的消化原理 、犢牛飼草飼料的飼喂 、斷奶後犢牛如何飼喂 、犢牛的飼養技術和早期斷奶等
⑸ 農村奶牛養殖技術
農村奶牛的養殖技術農村前幾年奶農把奶牛當黃牛養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飼養管理極其粗放。粗飼料主要是干玉米秸、樹葉、麥秸、稻草等,有啥喂啥;精料主要是「三合面兒」(棉餅、麩子、玉米面兒),有的連鈣粉都不加,營養嚴重缺乏。其結果是出現奶牛產後癱瘓、乳房炎、不發情、屢配不孕、難產、胎衣不下等疾患,以及產奶量下降、乳脂率降低,嚴重地影響了奶牛的正常生產性能,死淘率升高,縮短奶牛的利用年限,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以上疾病在高產奶牛中更易出現,所以,許多養殖戶怕養高產奶牛就不足為怪了。因此,飼草飼料要盡可能多樣化,做到適口性好,營養全面,以滿足奶牛生產需要。有條件的應盡量將青綠飼料製成青貯,做到以旺補淡,一年四季不缺青。奶牛雖然在瘤胃中可自身合成一些B族維生素。但要滿足其產犢產奶需要還應大量補充其它維生素,如VA、VD、VE、煙酸等,這對預防疾病也非常重要。另外,充足且平衡的鈣磷以及微量元素對奶牛至關重要。解決營養問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使用奶牛專用預混合飼料(如行唐牛羊寶、維它可樂及酵素菌添加劑平衡營養、防病治病、增奶增膘,很多奶農都在使用)。
2.多加鹽就能多喝水也就多產奶
有飼養戶竟在奶牛精料中加3%~4%的食鹽,為的是讓牛多喝水進而達到多產奶的目的。殊不知這樣做極易造成奶牛食鹽中毒,百害而無一益。即使沒到達中毒地步也給奶牛腎臟增加負擔。再者,用這種方法使奶量略有增加後,必然是相應的乳脂率降低和比重下降,因此是得不償失的。正確的方法是:精料中食鹽比例應控制在0.7%~0.8%左右,為補充食鹽不足,可在奶牛運動場中設補飼槽,放入食鹽或舔磚,供奶牛自由舔食。
3.不給吃飽草,怕撐著
好多農戶給我打電話問,奶牛也吃也喝也反芻,就是反芻的口數少、時間短,懷疑積食了可又沒臌氣。我說,你肯定不讓奶牛把草吃飽,奶農回答說怕撐著(瘤胃積食),真讓人哭笑不得。奶牛本來是草食動物,吃草能撐著嗎?如果你只讓它吃精料,很少讓它吃飽草,撐不著才是怪事呢。所以要合理搭配精粗比例,才能保證奶牛消化機能旺盛。
4.配早就得利早
奶牛初配年齡應為18個月~20個月,體重應達350公斤~400公斤,即兩項指標要綜合考慮,既要達到性成熟,又要達到體成熟。不少養殖戶不注重育成期飼養管理,18個月齡時奶牛體重僅有250公斤~300公斤。此時配種,常造成頭胎難產,結果不得不進行助產,造成產道損傷,陰戶破裂,繼發子宮內膜炎,影響下一胎正常繁殖,而且影響本身的生長發育和產奶性能。產下的胎兒初生體重小、體質弱。因此,必須注意加強犢牛和育成牛的飼養管理。
5. 怕拉稀限制飲水
另一種錯誤做法是給奶牛定時定量供水,不管夠不夠,喝完拉倒,認為這樣做一來能提高乳脂率, 二來怕牛喝多了撐著拉稀。要知道奶牛反芻要分泌大量唾液,每晝夜分泌100升~200升,高產牛可達250升。這樣的強制措施必然影響奶牛正常的生產性能,不能發揮其生產潛力,降低了經濟效益。還有的奶農奶牛一排稀便就限制飲水,一旦屬病理性的拉稀,奶牛會因飲水不足而脫水,導致病情惡化。
6.掠奪式擠奶
奶牛一個泌乳期一般為305天,然後進入60天的干奶期。受奶牛產奶量、年齡、胎次、膘情及飼養水平等因素影響,干奶期應適當延長或縮短,最短應不少於45天。有的養殖戶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一直擠到無奶為止,甚至到產犢前1天。這樣帶來的負效應是嚴重的:一是奶牛過度消耗體內營養,影響胎兒發育和下胎泌乳量提高;二是造成產後發情晚或發情不明顯,性周期紊亂,很難懷孕。干奶期對奶牛必不可少,對膘情較差奶牛應適當延長,以給奶牛充分的休養、緩沖時間,彌補體內損失的營養,為順利產犢和泌乳量提高奠定基礎。
7.奶牛越胖越好
筆者走訪中許多奶農認為奶牛肥點兒好,尤其是在奶牛干乳期多加精料,造成奶牛過肥。也有人認為讓奶牛多產奶就一味地多加精料。其實,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奶牛反芻減弱、前胃弛緩、酸中毒。高蛋白、高脂肪精料過多,粗飼料不足還可造成奶牛脂肪代謝紊亂,發展成酮病酸中毒後易導致死亡。奶牛並非肥就好,七八分膘情為最佳。奶牛屬草食動物,理應以飼草為主。農戶還要根據干乳期、產奶前中期、產奶後期這三個不同階段的生理、生產特點,掌握科學的飼養方法。干奶期飼草應以禾本科乾草為主,青貯每天喂6千克~8千克,精料每天喂2.5千克~3.5千克,根據粗飼料的質量適當調整精料喂量,防止奶牛過肥。產前2周~3周開始逐步增加精料喂量,每天增加0.5千克,直到精料量達到7千克左右,維持這一數量直到產犢。產後第一周內不要立即增加精料喂量,應維持在7千克~8千克,以後逐漸增加精量喂量(每天0.5千克~0.8千克),直至達到按泌乳量應得的精料量(維持料(2.5千克)+泌乳料(每產3千克奶喂1千克精料)。產後粗飼料以豆科牧草為主,產後兩周內少喂青貯和塊根塊莖、糟渣類飼料,兩周後可大量喂給,但青貯的日飼喂量不得超過25千克,糟渣類不超過10千克,塊根塊莖飼料不超過6千克,乾草可任其採食。泌乳後期(產犢後5個月)產奶量開始降低,要根據產奶量調整精料喂量,同時精料按產奶後期推薦配方配製。
8.拴系飼養 少運動消耗少
好多農戶認為黃牛耕田不產奶,奶牛產奶不耕田,少運動少消耗,筆者下鄉經常看到有許多人把奶牛長期拴在門口木樁上,不讓奶牛運動,致使奶牛發情不明顯、屢配難孕難產和胎衣不下等,且奶牛體質差,抗病力弱。奶牛必須多運動,尤其是懷孕奶牛,如受條件限制不能提供運動場也由人牽引運動1-2小時。這樣既能保證犢牛順產,又可增強奶牛體質少發病、多產奶。
9.無消毒意識、從不刷拭牛體
奶牛新陳代謝旺盛,對外界環境反應敏感。當被毛被牛糞、灰塵等粘附時,易招蚊蠅叮咬,奶牛不舒服,常表現不安,以舌舔、蹭牆、蹄踢等方式解癢,造成食慾降低、產奶下降。所以應每天用刷子和梳子刷拭牛體,增加皮膚的血液循環,創造良好的衛生環境,充分發揮其生產性能。有人認為,奶牛體形大、耐粗飼、不易生病,因此,消毒防疫意識極差。其實,飼養奶牛更應該注意衛生防疫,在惡劣環境下奶牛最易患乳房炎,僅此一項即可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如果再傳染上其它疾病,損失將更大,並可能威脅到人類健康。因此,每次擠奶前後一定要對乳房進行嚴格的清洗消毒,對環境、場地、用品進行經常性的、程序化的消毒,同時注意飼料、飲水衛生,控制與外界人員及用品的接觸,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10.從來不修蹄、不掛掌、不護蹄
許多奶農普遍認為,奶牛產奶多少,蹄子無關緊要,往往忽視對奶牛蹄子的保養,殊不知,蹄部發生疾病往往導致奶牛蹄部紅、腫、熱、痛病理變化和運步緩慢、跛行、翻蹄亮掌拉拉胯等功能障礙,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奶牛的產奶量下降。由於農村奶牛拴系飼養、運動少,日糧營養缺乏,常導致蹄角質發生異常而蹄殼變形(長蹄、寬蹄、翻卷蹄),這是引起蹄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奶牛變形蹄的發生率可達50%。因此奶農應注意A.從犢牛開始堅持修蹄,奶牛經常修蹄可提高產奶量5-8%;B.經常用清水清洗蹄部糞便,用2%甲醛稀釋液或10%硫酸銅溶液噴灑葯浴奶牛蹄部每周至少1次;C.及時治療腐蹄病等開放性病灶防止惡化;D.經常保持牛舍及活動場清潔衛生;E.應給奶牛供應平衡日糧,尤其注意鈣磷及微量元素的平衡。
⑹ 奶牛飼養員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包括: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工作安全等方面。牧場需要簽訂安全合同,對安全加強教育和培訓。
⑺ 學習養牛技術
最好的養牛技術!養牛必看!
最好的養牛技術就是:巧養,省料,省事,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一)老殘牛巧利用。
牛,一般超過10歲以上不論役牛、肉牛、奶牛,利用價值降低了,只能利用它的肉來增加收入。像這類牛,經過較短的育肥期,就可提高產肉量,具體做法,(1)充分准備好飼草、飼料,在育肥開始前,草料必須備足,中途斷炊,倒影響肥育效果。在肥育期,採取「困肥」法,即圈在合適的溫舍內,室溫維持在18―22℃左右,低於零度,不利於肥育。(2)供料量,每增重1公斤,需料8―10公斤,另可添加些青綠飼料,但不能太多(供料量也要看牛體型,小型牛減量)。(3)催肥期40―60天,超過150天影響經濟效益。(4)育肥效果,達到日增重1―1.5公斤。
(二)多產母犢新法。
凡是生物繁衍都是按雌雄性別配別出生的,從奶牛的飼養價值來衡量,肉牛價格高。據國外資料報道,可採取新方法能多產母牛犢。方法是:(1)在人工授精輸精前20―30分鍾,先在母牛子宮頸內輸入5%的精氨酸溶液,能改變染色體性質,提高母犢受胎率(無高科技條件慎用);(2)添加含鈣、鎂量大的飼料,可提高母胎受胎率,如蔬菜類、蘿卜、大葉菜類等。牛奶、雞蛋、胡蘿卜,含鈣鎂較多。(3)高科技的日本在顯微鏡下把受精卵一分為二,一半作性別鑒定,另一半用作移植,將鑒別雌性的半個授精卵移植到一頭牛子宮內,著床受胎。
(三)肥育肉牛何時出欄效益高。
從肉牛的生長發育規律、運作,採取「兩頭高帶中間」的肥育法。小牛犢一歲前生長較快,第二年增長僅為第一年的70%,第三年僅為第二年的50%,這樣,從消耗飼料來比,2歲時多耗飼料42%,3歲多耗飼料65%。可見,從消耗飼料量和資金周轉,及設備利用方面考慮,凡飼養年齡小的牛比較有利。反過來,把出欄年齡縮短,老齡肥育牛少了,出欄率達到25%以上。若繁殖母牛提高到60%,出欄率可達到40%以上。由此可見,縮短牛的飼養期,不僅可以提高出欄率,而且還可增加牛群的母牛比例和產犢數量,養牛經濟效益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