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技能課程 > 黃顙魚實用養殖技術培訓

黃顙魚實用養殖技術培訓

發布時間:2021-01-09 15:12:50

Ⅰ 黃顙魚養殖技術

1、水深適宜:水體要有一定深度,必須達到2米以上,如果水深不足,光照過於強烈,不適合黃顙魚喜弱光下攝食的生活習性。

2、水源充足:池塘必須有穩定、充足、無污染的自然水源,要求一年四季都有優質水源供應。

3、能排能灌:要求池塘有完備的進、排水系統,排灌自如,建有安全可靠的進、排水口,配套建設網具等攔魚設施。

4、底質良好:要求池底平坦,方便魚類捕撈,池塘底質以沙質土最好,底部淤泥控制在10厘米左右。池底必須做到保水及保肥性好,易於培肥。

5、水質良好:水質要求符合養殖用水標准,黃顙魚喜歡清澈潔凈水質,池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5厘米以上,水體最好有活水常年流動。池塘面積適宜,配備增氧機、抽水機、投餌機、養殖漁船等機械設備。

(1)黃顙魚實用養殖技術培訓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池塘選擇

池塘的水質一定好、水源也要充足,配備增氧機等養魚機械設備。清除魚池內過多的淤泥在陽光下曝曬數日後,清潔消毒要在放養前10-15天,半個月後進行投放魚苗。

2、魚種放養

放養密度一般為2000-3000尾/畝。放養的魚種要求無病無傷,魚種放養前,用3-5%食鹽水浸洗10-15分鍾,用濃度為2~3%的食鹽水溶液葯浴消毒,

3、水質調節

黃顙魚對水質的要求較高,要保持水的透明度,每半個月換水1次,每次換水達到魚池底部l5厘米左右,保持水深在一米半。

Ⅱ 黃刺魚養殖技術

黃顙魚屬鯰形目,黃顙魚屬,俗稱黃刺魚、黃臘丁、黃姑魚等.
、單養

1、池塘選擇與清整消毒: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無污染的魚池,面積2-10畝,池塘水深在1.5m-2.5m,配備增氧機等機械設備。 清除過多淤泥(池底淤泥不超過10cm),在陽光下曝曬數日後,再進行清整消毒。放養前10-15天,每畝用生石灰50-75kg或漂白粉7-10kg溶解化漿全池潑灑。施用經過發酵的有機糞肥l50~200kg/畝,培肥水質。

2、魚種放養與品種搭配:當年3-4月,放養規格一般為20g/尾以上,放養密度一般為2000-3000尾/畝。放養的魚種要求規格整齊、色澤鮮艷、體表光滑、無病無傷、鰭無殘缺、體質健壯,魚種放養前,用3-5%食鹽水浸洗10-15分鍾。半個月後搭配花白鰱的夏花魚種,花鰱1000尾/畝,白鰱3000尾/畝。

3、餌料投喂:黃顙魚是雜食性、以動物飼料為主的魚類,可採用鮮活的動物性餌料飼養,如小魚、小蝦、畜禽下腳料、螺蚌肉等,也可投喂豆餅、花生餅、麩皮等。或購買全價黃顙魚配合飼料進行投喂。投餌採取「四定」原則,日投餌兩次,5月以前按魚重量2%至2.5%投喂,6月至8月水溫高,黃顙魚正處於生長旺盛的高峰期,可按魚體重的4%至5%喂料;9月以後水溫逐步下降,精飼料的投喂量逐步減少,並根據魚類的攝食、天氣變化的情況靈活掌握。

4、水質調節與病害防治:黃顙魚對水質的要求較高,要保持水的透明度35至45厘m,PH值6.5至8,在5、6月份每月注水1次,每次換入新水30cm;6~9月份每半個月換水1次,每次換水l5cm左右,保持水深在1.2~1.5 m。定時開啟增氧機,增加水中的溶氧。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開展病害防治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其它葯物消毒,殺滅池塘中的細菌、病毒和其它病源微生物。 黃顙魚為無鱗魚,對葯物較為敏感,敵百蟲、硫酸銅等葯品應慎用。

二、套養

(一)、套養是目前黃顙魚成魚養殖的主要方式。其具有以下幾個優點:一是可以攝食池中魚類殘餌、小雜魚、有機碎屑等,可提高魚池凈化能力。二是黃顙魚攝食水體中的大型寄生蟲,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三是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產量的基礎上,每畝可增收黃顙魚20kg,畝增效益在100元以上。

1、成魚池套養。養殖四大家魚的魚塘和主養吃食性魚類等魚池都可以套養黃顙魚。魚池面積2-30畝,水深1.5-2.0m,一般每畝放黃顙魚40-50尾,規格3-4cm,每畝可增收10kg左右。

2、成蟹池塘套養。蟹池中套養黃顙魚,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餌料生物資源。一般蟹池面積30-50畝,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在蟹種放養後,畝放3-5cm黃顙魚,30-50尾,可畝增收8-10kg。

3、大水面套養。一般每畝放黃顙魚40-60尾,規格3-4cm,可畝增黃顙魚10-15kg。

(二)、套養注意事項:

1、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

2、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和規格。

3、套養黃顙魚後不適宜套養其他的肉食性魚類;淡水沼蝦、淡水螯蝦的養殖池塘中不宜套養黃顙魚。

4、套養過程中,注意黃顙魚的攝食生長情況,如生長規格過小,需適當補放小雜魚蝦或投喂人工配製的專用餌料。投喂人工餌料時,先喂主養品種,後喂黃顙魚。

5、蟹池中套養黃顙魚,蟹池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天然餌料,也可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螺螄300-400kg以及部分懷卵的鯽魚、抱卵青蝦,讓起自然繁殖,供河蟹、黃顙魚自由攝食。

Ⅲ 黃顙魚養殖

以下只是供你參考一下,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到天津晨輝網站去看一下,如果內還不能解決問題就打容電話,他們那有專門的從事水產工作的技術人員,可能會幫到你。

養每畝投放5-8厘米規格的魚苗1000尾,合理搭配一些鰱、鱅、鯇、鯽。飼料可投喂冰鮮小雜魚,魚苗期把小雜魚絞成魚糜,隨著長大可剁成肉塊投喂,每天2-3餐,日喂量是魚體重的5-10%,投餌的方法在池塘的下風處設投餌點,用20目左右的網片圍出5-1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網片高出水面、離塘底50厘米,飼料投放在其中,飼料浮起在網內時不致散開,黃顙魚會從水下上來攝食。高溫季節注意水質變壞,適當更換新水,控制水色透明度20-30厘米;每10-15天施放一次生石灰,每畝15公斤兌水全塘全塘潑灑;同時注意開動增氧機,保持水中溶氧。養殖一周年產量200-300公斤。

黃顙魚也可以搭養,每畝投放200尾左右魚種,不增加投餌量,利用其清除塘中的小魚蝦、水生昆蟲,也獲得一定的產量。、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症。

Ⅳ 我想學黃鱔養殖技術,到養殖基地去培訓好嗎

我以前也是想著去養殖基地學習的,打電話咨詢過幾家養殖基地,他們都說要我先購買幾十斤的黃鱔苗,然後再給我培訓技術,我覺得好像被騙一樣。如果你也打算去養殖基地學習的,最好先打個電話問問,多留個心。我現在學習的是曾雙明黃鱔養殖技術,自己在家看教學視頻學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在網路搜索了解一下,希望對你有用

Ⅳ 黃顙魚怎樣養

四、水質管理也關鍵
在黃顙成魚養殖中,水質管理最為關鍵,需要保持一個清爽的水體環境。為防水體老化,在五、六月份每月注入新水30厘米,6月~9月每半月換水l5厘米,保持水深在1.2米~1.5米。堅持6月~9月每月使用l5ppm生石灰全池潑灑一次,以凈化、消毒水質,減少過多有機懸浮物。每半月在食場和增氧機處使用5千克生石灰(或2千克漂白粉)局部處理一次。堅持觀測水體藻相和藻類濃度,根據水色用無機肥(尿素、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等)調節水體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厘米~35厘米;根據溶解氧的測定和天氣、水質情況科學使用增氧機,晴天堅持凌晨和午後開機1小時,陰雨、悶熱天氣要充分利用機械增氧來補充水體溶氧不足,溶解氧應保持3毫克/升以上。
五、葯物選擇看療效
黃顙魚的抗病能力強,養殖中一般無大病,但黃顙是無鱗魚,對常用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魚,在飼養中受季節、氣溫、水質、投料及魚體表無鱗的特點和漁池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影響,也會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蟲疾患,這就需要在平時養殖中注意觀察,針對異常情況提前預防。防治病害時,盡量使用高效、低毒葯物,並通過觀察療效確定使用的葯物品種。
1.殺蟲劑。按每立方水體用0.03ppm濃度的敵殺死全池潑灑,或用硫酸酮比硫酸亞鐵以0.15∶0.05ppm的濃度比例潑灑。以上殺蟲劑對(指環蟲、車輪蟲)等殺蟲較好,但兩種葯只能單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葯。
2.抗菌消炎劑。口服葯(壓成粒料在飼料中混勻)用痢特靈10克加土黴素20克拌勻,加入50千克餌料中,連續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黴素膠囊,加入料中(5克)連續喂3天,日喂2次,對魚體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黴素粉稀釋集中浸泡10分鍾。以上口服葯料,最好現配現喂,配一次喂三天,切忌久放。主要針對細菌感染的病魚。
3.對出血病的治療。用生鹽50千克/畝,全塘潑灑。治黃顙魚魚病應拒絕施用敵百蟲葯劑殺蟲,否則帶來不良後果。
在投放、運輸中盡量避免損傷魚體,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溫季節感染水霉。在高溫季節如果發生了出血性水腫病,要連續使用二氧化氮全池潑灑2次,可以有效治療。

mmb2 回答 (2007年01月15日):
2.投餌馴化。野生黃顙魚喜晝伏夜出攝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經5天~7天馴化,完全可以白天上餌料台攝食。在苗種入池2天後採用人工投餌馴化,馴化時配以固定的投餌信號,進行定點、定時投飼訓練。經耐心馴化5天~7天後即可;如此馴化的苗種,入池第二天即可正常投喂,投喂方法可採用人工與機械投餌兩種形式。
3.投餌量。整個投飼過程應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五、六月每日投餌4次,日投餌率在3%~5%。第二階段七、八、九月每日投餌3次,投餌率2%~3%。第三階段10月以後日投餌2次,投餌率2%。在這一基礎上還應根據天氣與水質情況對投餌量進行調整,在第一、第三兩個階段建議採用飽食法,即上餌料台。魚90%離台後停食。第二階段由於天氣炎熱,水質易波動,建議喂「九成飽」,即80%上餌料台,魚離台後停止投喂。
此外由於黃顙魚口裂較大,因此餌料粒徑要相應加大,以粒徑2毫米的顆粒料作為開口飼料,成魚料粒徑可達到5毫米以上。採用沉性硬顆粒餌料要求顆粒在水中要有15分鍾的穩定性;使用浮性餌料會更好地提高餌料利用率。
黃顙魚長至3厘米/尾前,食水生生物為主,若水生生物不足時,可用純乾的蠶蛹粉代替。3厘米後,食人工配合飼料。可在放養塘角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定點的吊置於水中的投料台,料台的數量可根據漁塘的大小、放魚的多少而定。投料台可用能沉入水中的簡易材料製作,檯面上可用編織袋之類的柔軟材料平鋪於上面。投喂時,將粉狀餌料或顆粒料加水捏成二至三兩大小的小團,投於台上,讓魚自動上台吃食。每日早、晚各喂一次,每次投餌料基本以食盡為宜。

mmb2 回答 (2007年01月15日):
養殖好黃顙魚,重點工作在於抓好黃顙魚的病蟲害防治。從苗種投放到成魚捕撈,都要精心管理。
一、冬季准備要充分
1.清塘培水。每年冬天,魚種經並塘或成魚出池後,排乾池水,清理塘底污泥和修整塘基,讓池塘暴曬龜裂,這樣可以加速土壤風化,並達到控制和消滅病蟲害的目的;同時便於清除池塘邊雜草,減少寄生蟲和水生昆蟲對魚種的侵害。每畝用生石灰755千克~150千克和晶體敵百蟲1千克~1.5千克全池潑灑消毒,徹底殺滅病原生物。消毒5天~7天後注入新水,每畝施腐熟的糞肥200千克培水,過7天~10天當池中出現大量浮游生物時即可放苗。
2.漂白粉清塘。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為15千克/畝。先將漂白粉加水溶化後,全池遍灑,一般下葯後經4天~5天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魚。
二、苗種投放看市場
大規格商品黃顙魚受市場歡迎,因此應投放30克/尾左右的大規格魚種進行成魚飼養。魚種的放養量可根據池塘條件、管理水平、飼料供應和魚種規格等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每畝可投放30克/尾的黃顙魚種1500尾左右,並可搭配50克/尾的花白鰱200尾左右。所放魚種應要求規格整齊、色澤鮮艷、體表光滑、無病無傷、鰭無殘缺、體質健壯,入池前需用5%食鹽水浸洗10分鍾。黃顙魚種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鰱魚要在黃顙魚入池半月之後再投放,以利於黃顙魚的生長。
三、健康喂養抓要點
1.餌料配製。天然水域的黃顙魚的食物主要是小蝦、魚及魚卵和部分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等,因此進行人工養殖可採用鮮活的動物性餌料飼養。
採用自製配合餌料進行馴化喂養,餌料採用魚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魚蟲等與飼料添加劑進行配合而成,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後期可用小雜魚替代部分魚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投喂餌料必須新鮮無霉變、無酸敗。

小商品大價格 回答 (2007年01月14日):
水質管理也關鍵

在黃顙成魚養殖中,水質管理最為關鍵,需要保持一個清爽的水體環境。為防水體老化,在五、六月份每月注入新水30厘米,6月~9月每半月換水l5厘米,保持水深在1.2米~1.5米。堅持6月~9月每月使用l5ppm生石灰全池潑灑一次,以凈化、消毒水質,減少過多有機懸浮物。每半月在食場和增氧機處使用5千克生石灰(或2千克漂白粉)局部處理一次。堅持觀測水體藻相和藻類濃度,根據水色用無機肥(尿素、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等)調節水體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厘米~35厘米;根據溶解氧的測定和天氣、水質情況科學使用增氧機,晴天堅持凌晨和午後開機1小時,陰雨、悶熱天氣要充分利用機械增氧來補充水體溶氧不足,溶解氧應保持3毫克/升以上。
葯物選擇看療效

黃顙魚的抗病能力強,養殖中一般無大病,但黃顙是無鱗魚,對常用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魚,在飼養中受季節、氣溫、水質、投料及魚體表無鱗的特點和漁池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影響,也會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蟲疾患,這就需要在平時養殖中注意觀察,針對異常情況提前預防。防治病害時,盡量使用高效、低毒葯物,並通過觀察療效確定使用的葯物品種。

1.殺蟲劑。按每立方水體用0.03ppm濃度的敵殺死全池潑灑,或用硫酸酮比硫酸亞鐵以0.15∶0.05ppm的濃度比例潑灑。以上殺蟲劑對(指環蟲、車輪蟲)等殺蟲較好,但兩種葯只能單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葯。

2.抗菌消炎劑。口服葯(壓成粒料在飼料中混勻)用痢特靈10克加土黴素20克拌勻,加入50千克餌料中,連續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黴素膠囊,加入料中(5克)連續喂3天,日喂2次,對魚體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黴素粉稀釋集中浸泡10分鍾。以上口服葯料,最好現配現喂,配一次喂三天,切忌久放。主要針對細菌感染的病魚。

3.對出血病的治療。用生鹽50千克/畝,全塘潑灑。治黃顙魚魚病應拒絕施用敵百蟲葯劑殺蟲,否則帶來不良後果。

在投放、運輸中盡量避免損傷魚體,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溫季節感染水霉。在高溫季節如果發生了出血性水腫病,要連續使用二氧化氮全池潑灑2次,可以有效治療。

休息休息一會 回答 (2007年01月14日):
養殖好黃顙魚,重點工作在於抓好黃顙魚的病蟲害防治。從苗種投放到成魚捕撈,都要精心管理。
冬季准備要充分
1.清塘培水。每年冬天,魚種經並塘或成魚出池後,排乾池水,清理塘底污泥和修整塘基,讓池塘暴曬龜裂,這樣可以加速土壤風化,並達到控制和消滅病蟲害的目的;同時便於清除池塘邊雜草,減少寄生蟲和水生昆蟲對魚種的侵害。每畝用生石灰755千克~150千克和晶體敵百蟲1千克~1.5千克全池潑灑消毒,徹底殺滅病原生物。消毒5天~7天後注入新水,每畝施腐熟的糞肥200千克培水,過7天~10天當池中出現大量浮游生物時即可放苗。

2.漂白粉清塘。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為15千克/畝。先將漂白粉加水溶化後,全池遍灑,一般下葯後經4天~5天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魚。
苗種投放看市場

大規格商品黃顙魚受市場歡迎,因此應投放30克/尾左右的大規格魚種進行成魚飼養。魚種的放養量可根據池塘條件、管理水平、飼料供應和魚種規格等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每畝可投放30克/尾的黃顙魚種1500尾左右,並可搭配50克/尾的花白鰱200尾左右。所放魚種應要求規格整齊、色澤鮮艷、體表光滑、無病無傷、鰭無殘缺、體質健壯,入池前需用5%食鹽水浸洗10分鍾。黃顙魚種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鰱魚要在黃顙魚入池半月之後再投放,以利於黃顙魚的生長。
健康喂養抓要點

1.餌料配製。天然水域的黃顙魚的食物主要是小蝦、魚及魚卵和部分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等,因此進行人工養殖可採用鮮活的動物性餌料飼養。

採用自製配合餌料進行馴化喂養,餌料採用魚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魚蟲等與飼料添加劑進行配合而成,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後期可用小雜魚替代部分魚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投喂餌料必須新鮮無霉變、無酸敗。

2.投餌馴化。野生黃顙魚喜晝伏夜出攝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經5天~7天馴化,完全可以白天上餌料台攝食。在苗種入池2天後採用人工投餌馴化,馴化時配以固定的投餌信號,進行定點、定時投飼訓練。經耐心馴化5天~7天後即可;如此馴化的苗種,入池第二天即可正常投喂,投喂方法可採用人工與機械投餌兩種形式。

3.投餌量。整個投飼過程應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五、六月每日投餌4次,日投餌率在3%~5%。第二階段七、八、九月每日投餌3次,投餌率2%~3%。第三階段10月以後日投餌2次,投餌率2%。在這一基礎上還應根據天氣與水質情況對投餌量進行調整,在第一、第三兩個階段建議採用飽食法,即上餌料台。魚90%離台後停食。第二階段由於天氣炎熱,水質易波動,建議喂「九成飽」,即80%上餌料台,魚離台後停止投喂。

此外由於黃顙魚口裂較大,因此餌料粒徑要相應加大,以粒徑2毫米的顆粒料作為開口飼料,成魚料粒徑可達到5毫米以上。採用沉性硬顆粒餌料要求顆粒在水中要有15分鍾的穩定性;使用浮性餌料會更好地提高餌料利用率。

黃顙魚長至3厘米/尾前,食水生生物為主,若水生生物不足時,可用純乾的蠶蛹粉代替。3厘米後,食人工配合飼料。可在放養塘角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定點的吊置於水中的投料台,料台的數量可根據漁塘的大小、放魚的多少而定。投料台可用能沉入水中的簡易材料製作,檯面上可用編織袋之類的柔軟材料平鋪於上面。投喂時,將粉狀餌料或顆粒料加水捏成二至三兩大小的小團,投於台上,讓魚自動上台吃食。每日早、晚各喂一次,每次投餌料基本以食盡為宜。

Ⅵ 黃顙的養殖技術

1、池塘選擇與消毒
池塘要水質良好,水源充足,水深在..1.5m以上,面積一般為2—1O畝(每畝667m~。對於池底淤泥超過lOcm的池塘,必須清除過多的淤泥。在清除淤泥後,不要立即注水,應在陽光下暴曬數日後,再進行清整消毒。放養前10—15d,每畝用生石灰.. 50—75kg或漂白粉7一lOkg溶解化漿後全池潑灑。
2、魚種放養與品種搭配
4月中旬至5月初放養黃顙魚魚種,每公頃放養規格3~5g的黃顙魚種4.5~12萬尾。飼養至秋季,黃顙魚魚種每公頃產量可達750~2250kg。5月下旬至6月初,放養規格1.5~50px的鰱鱅魚烏仔1.2~1.5萬尾,鰱鱅魚之間的比例為2:1.3:1。魚種入池前用濃度30~50g/L的食鹽水浸洗魚體消毒。
主養黃顙魚魚種的池塘只搭配鰱鱅魚烏仔或夏花,不宜混養鯉魚、鯽魚、草魚等一些搶食能力強的魚類,這些魚類會與黃顙魚爭食,影響黃顙魚養殖效果。但可以混養團頭魴,一般每公頃放養規格.. 1.1300px團頭魴烏仔30000~45000尾。另外,還有兩點提醒養殖者注意:一是清塘消毒時,一定要徹底殺滅池塘內的野雜魚類;二是注入池塘的水要經60目篩絹嚴格過濾,以防野雜魚,特別是鯽魚進入池塘。
3、餌料配製與投喂
黃顙魚以肉食為主,可以直接將小魚、小蝦、螺蚌肉、畜禽下腳料等動物性餌料絞碎後,用3%~8%的麵粉作粘合劑,充分攪勻後,放在飼料台上投喂。對於上述動物性原料缺乏時,可按魚粉30%、豆餅30%、麩皮20%、玉米10%、麵粉6%及4%的魚油和礦物質的配方,製作成顆粒飼料投喂。也可向專業性生產廠家購買全價黃顙魚配合飼料進行投喂。投餌採取「4定」原則,投餌 2次。
4、管理
4.1巡塘經常巡視池塘,觀察池魚動態。每天要早、中、晚巡視池塘3次。黎明時觀察池魚有無浮頭現象,白天可結合投飼料和測水溫等工作,檢查池魚活動和攝食情況。黃昏時檢查全天攝食情況,有無殘剩飼料,有無浮頭預兆。
4.2池塘清整隨時除草去污,保持水質清新和池塘環境衛生,及時防除病害。池塘水質要清新,含氧量高,要根據施肥情況和水質變化,經常注入適量新水,還要隨時撈除水中污物殘渣,割去池邊雜草,以免污染水質。
4.3防逃掌握池水注排,保持適當水量,防澇、防止逃魚。要隨魚體成長,結合調節水質,適時增加塘水量。
4.4水質調節自6月份開始,應每隔10~15d加註新水1次,每次注水25375px。如發現水質過肥,應及時排出部分老水,加註新水,以保證魚類攝食旺盛,正常生長。每天進行巡塘觀察,做好食台和飼料的管理,檢查魚體和做好養魚記錄。
5、魚病防治
黃顙魚的抗病能力強,養殖中一般無大病。但在飼養中受季節、氣溫、水質、投料及魚體表無鱗的特點和養殖池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影響,也會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蟲寄生於魚體鰓絲及內臟各部位引發疾患,這就需要在乎時養殖中注意觀察,針對異常情況提前預防,常用的葯物有以下幾種。
5.1殺蟲劑敵殺死(溴氰菊酯),按每立方水體用0.03mg/kg的濃度全池潑灑;或用硫酸酮和硫酸亞鐵按0.15:O.05mg/kg的濃度比例潑灑。以上殺蟲劑對環蟲、車輪蟲等殺滅效果較好,但2種葯只能單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葯。
5.2抗茼消炎劑磺胺二甲嘧啶片按每50kg餌料中加15—20g,連喂3d,2次,d;或用「痢特靈」(呋喃唑酮)lOg加土黴素20g拌勻加入.. 50kg餌料中,連喂3d,2次,d;也可把口服青黴素膠囊5g加入.. 50kg餌料中,連喂3d,2次,d。對魚體消毒用0.5Oi。
2%漂白粉液或青黴素粉稀釋集中浸泡lmn以上口服葯料,主要針對細菌感染的病魚,要現配現喂,配1次喂3d,切忌久放。
5.3治療出血痛的葯物用食鹽50kg/畝,全塘潑灑,同時每50kg餌料中用磺胺噻唑.. 10o只加維生素ClOg拌勻,投喂3d,2次/d。在對黃顙魚魚病的防治過程中,應拒絕使用敵百蟲葯劑殺蟲,否則會帶來不良後果。

Ⅶ 黃顙魚魚苗的養殖技術

1.池塘主養

(1)選擇池塘。選擇面積5~20畝的池塘,要求有充足的水源,水質符合養殖用水標准。池塘進排水方便,池底平坦,能保證1.5~2m水深,因水深不夠,光照過強,不適合黃顙魚喜弱光下攝食的習性。同時要求池塘底質以沙質土最好,底部淤泥控制在10~15cm,並要求保水及保肥性好,有機物質分解較快,池塘容易培肥。最後,每個池塘必須配備增氧機和抽水機等機械設備。 (2)消毒施肥。在投放苗種前,新舊池塘都必須清整消毒。老池塘應清除過多淤泥。每畝用150kg生石灰進行干法清塘,徹底殺滅寄生蟲、病原體及野雜魚等。一周晾曬後蓄水達80cm深,進水口應設置40目篩絹進行過濾,以防野雜魚及魚卵進人。施用發酵後的有機糞肥以培肥水質,用量每畝150~200kg。待池塘水體中大量的浮游動物出現後投放魚種.(3)放養魚種。大規格商品黃顙魚受市場歡迎,因此應投放10~25g/尾左右的大規格魚種進行成魚飼養。魚種的放養量可根據池塘條件、管理水平、飼料供應和魚種規格等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每畝可投放魚種10000尾左右,並可搭配50g/尾的白鰱200尾左右。所放魚種應要求規格整齊、色澤鮮艷、體表光滑、無病無傷、鰭無殘缺、體質健壯,入池前需用5%食鹽水浸洗10分鍾。黃顙魚種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鰱魚要在黃顙魚入池半月之後再投放,以利於黃顙魚的生長.(4)飼料投喂。一般多採用配合餌料進行馴化喂養,餌料採用進口魚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魚蟲等與飼料添加劑進行配合而成,蛋白含量40%以上,野生黃顙魚喜晝伏夜出攝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經5~7天馴化,完全可以上餌料台白天攝食。在苗種入池2天後採用人工投餌馴化,馴化時配以固定的投餌信號,進行定點、定時投飼訓練。經耐心馴化5~7天後即可正常投喂。日投餌2次,早晚各一次,投餌率3~5%,在這一基礎上還應根據天氣與水質情況對投餌量進行調整。(5)調節水質。為防水體老化,10天注水一次,6~9月份每半月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5cm左右,保持水深在1.5m~2.0m。堅持定期消毒,6~9月份每15天使用生石灰或其它安全消毒劑全池潑灑一次,以凈化、消毒水質,減少水中過多有機懸浮物。根據溶解氧的測定和天氣、水質情況科學使用增氧機,使溶解氧保持3mg/L以上(6)防治病害。黃顙魚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只要嚴格按照要求控制水質,做好常規消毒、預防,很少發生病害。一旦發生疾病就要及時准確診斷、精確用葯進行治療。由於黃顙魚是無鱗魚,對常用葯物忍受力不及家魚,因此要以防為主,治療時盡量使用高效、低毒葯物。建議以定期投喂葯餌作為預防,每20天使用大黃、板藍根等中草葯以0.l%~0.4%添加量,投喂3~5天。要在扦捕、投放、運輸中盡量避免損傷魚體,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溫季節感染水霉。黃顙魚常見病害有水霉病、細菌性爛鰓病、水腫病、腸炎病、車輪蟲、小瓜蟲病等。

2.池塘套養
實踐表明,成魚塘套養黃顙魚,不需增加投餌施肥,也不影響其它魚類生長, 還可有效清除池中與養殖魚類爭食、爭氧的野雜魚蝦,促進池塘水體、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生態良性循環。同時,黃顙魚還能吞食水中的錨頭蚤及橈足幼體,減少魚病的滋生,提高養魚經濟效益。放養密度為每畝150~200尾(15g/尾),一般畝產黃顙魚20公斤左右、增加收入可達700元。

黃顙魚魚苗培育方法

當前黃顙魚的人工養殖已引起廣大養殖戶的關注和青睞。我們通過多年養殖實踐,現將黃顙魚魚苗培育技術總結如下。

1.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3~5畝,水深1~1.5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池埂堅固,不漏水,池底平坦,少淤泥。

2.清塘消毒

池塘留水10~20厘米,每畝(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0公斤化水,待生石灰吸水溶化後趁熱將石灰水均勻潑灑到池中,第2天用鐵耙翻動塘泥,使石灰漿與淤泥充分混合,徹底殺滅野雜魚及有害生物,同時又使淤泥里的休眠浮游生物卵露出泥面得以萌發。

3.注水施肥

池塘消毒後,第3天開始注水,注水深70厘米左右,進水口要用40目的密網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進入,之後每畝潑灑發酵後的消毒糞肥150公斤或豆漿50公斤,有條件的用生物肥水劑效果較好。培育浮游生物,如塘水很肥,可少施或不施肥。

4.魚苗運輸

魚苗的運輸可用氧氣袋充氧裝箱運輸。運輸時選用井水最好,在沒有條件的地方也可選有機物少的清水,水溫較高時可加冰塊運輸。

5.魚苗放養

為了使魚苗在下塘後能獲得較多的適口餌料(輪蟲、小型枝角類),一般在清塘10天後(輪蟲、小型枝角類繁殖高峰期)開始放苗。放苗時一定要注意調節溫差,溫差不能超過5℃。放養時間在晴天的上午最佳,每畝放養水花10~15萬尾。

6.日常管理

在魚苗培育的整個過程中都依賴於天然餌料,不但剛下塘的魚苗需要充足的適口餌料,而且以後各個發育階段也都要有豐富的適口餌料,因此天然餌料是否充足適口,是養好魚苗的關鍵。在培育過程中,每天早上、傍晚要檢查池中的餌料生物量,通常魚苗下塘飼養3~5天後,池中餌料生物量就會逐漸下降,這時應及時補充有機肥料,每2天潑灑一次豆漿,其量為每畝10~15公斤,或從其他池塘中撈取浮游生物作為補充餌料,同時每隔一周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左右,保持水質良好,隨著魚苗的生長最後加到1.5米左右。魚苗經過15天的飼養,體長可達3厘米。

7.病害防治

黃顙魚有較強的抗病能力,養殖期間,常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定期對水體、食場、進行消毒,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就很少發生病害。在病害防治中,應使用國家允許的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葯品。由於黃顙魚為無鱗魚,對葯物敏感,要慎重選用,因此,在給黃顙魚用葯時,一定要嚴格控制用量,避免葯物中毒。

Ⅷ 黃顙魚的養殖技術

黃顙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人們喜愛的優質水產品。由於市場對黃顙魚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野生資源和養殖產量有限,黃顙魚的市場價格穩中有升。適度發展黃顙魚的人工養殖可獲得較為理想的經濟效益。黃顙魚的池塘養殖技術如下。

一、池塘准備。養殖黃顙魚的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主養魚產量指標在150千克/667平方米以上時,須配備增氧機和水泵等機械設備。養殖黃顙魚成魚的池塘大小均可,面積一般在0.2-0.3公頃或0.7公頃以下。池塘的大小和形狀要有利於操作管理。要求池底平坦,便於捕撈。淤泥1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1.5米-2米,有單獨的可控制進排水口。

魚種放養之前需對池塘清整消毒。注意將池塘底部整平,並在排水口端的底部挖出50-60平方米的窪坑,比四周低20-30厘米,以備干塘捕魚之用。放種前,按養殖常規魚的方法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清塘消毒,再根據塘口情況每667平方米施放100公斤-200公斤發酵過的有機肥,在池塘水體中培育出大量的浮游生物後投放黃桑魚應盡量選擇人工繁育的魚種,這既可保證品種純度,也可提高成活率,網籪干塘捕撈的小規格黃顙魚也可作為魚種放養,盡量避免魚種的途徑運輸和魚體受傷,以提高魚種下塘的成活率。

黃顙魚種的放養時間一般在每年的3至4月,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管理水平、飼料供應及魚種規格等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每667平方米水面可放規格為5厘米/尾的黃顙魚種3000-5000尾,規格較大時,可適當減少放養尾數。魚種放養前可使用20x10-6或30x10-6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洗消毒10-15分鍾。為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生物資源,每667平方米水面可混養10-15厘米的白鰱魚種200-400尾。同時,可放養1齡草、魴魚種100-200尾。禁放鯉、鯽等底層魚類。主養品種放入半個月後,陸續放養搭配品種,以利於主養品種的生長。

三、飼料投喂。黃顙魚為雜食性魚類。在自然狀態下主要以浮游動物、水生昆蟲、螺、小魚蝦等水生動物為主,也能攝食部分水草、腐屑等餌料。人工飼養時可將小魚蝦、螺蚌肉、畜禽加工廠下腳料、魚粉等動物性飼料與豆粕、菜粕、花生餅、豆渣、麥粉等植物性飼料粉碎後,攪勻後做成人工配合飼料投喂。

黃顙魚對餌料的要求是:粗蛋白質含量在35%-45%,動物拖把蛋白的含量比例為(3-5):1,脂肪含量5%-8%。養殖戶在自配飼料時應注意在飼料中添加1%的無機鹽及適量的多種維生素。在高溫生長旺季可適量添加抗生素類葯物,每月投喂1-2個療程,以防細菌性疾病。

魚種剛下塘時攝食量較少,3-5天後能養成集群攝食的習慣。正常吃食後,4月份以前餌料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3%,生長旺季每天飼料投喂量為存塘魚體重的4%-6%。每天可分上、下午2次投喂,下午水溫溶氧高於上午,可適量多喂,下午水溫溶氧高於上午,可適量多喂,有利於魚類的生長。餌料投喂時注意「四定」、「四看」。

四、日常管理。搞好水質管理能促進其快速生長和提高餌料轉化率。魚種剛下塘時,保持水深50-60厘米,有利於水溫的提高和餌料生物(如技角類、橈足類)的繁殖。每隔5-7天加註新水1次,高溫季節每隔3-5天加註新水1次。產量指標較高和有條件的池塘,應適時開動增氧機。黃顙魚雖不易泛池,但低溶氧和惡劣的水質會抑制生長和提高餌料系數。平均每隔15-20天可使用15-2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調節改善水質,或使用氯制劑進行水體消毒,劑量與常規魚類相似。黃顙魚為無鱗魚,它對孔雀綠、硫酸銅、敵百蟲、高錳酸鉀等葯物較敏感,防病時要慎用。平時要勤巡池塘、勤觀察生長情況、勤撈雜草污物、勤做記錄。

Ⅸ 黃骨魚養殖技術

黃骨魚(黃顙魚)養殖技術:
池塘選擇:
黃顙魚親魚對培育池雖無嚴格的要求,但為了有利於親魚的生長、發育和飼養管理,在選擇親魚培育池時,應盡量選擇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底平坦、硬底質、保水的池塘;親魚池要選樣在靠近催產池、環境安靜的地方。親魚培育池的面積一般為15~2畝,具體大小可依據苗種生產規模來定,培育池水深保持在2.2米左右。因為黃顙魚親魚的個體較小,所以培育池的面積不宜過大。培育池面積過大,往往因催產不及時而造成黃顙魚親魚的流產。培育池必須清塘1次,清除池塘中的野雜魚,殺死敵害生物和病原體,改良池塘的水質。如果是老塘,則要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作為黃顙魚親魚的培育池,不論是新開挖的池塘還是老塘,在親魚下池前都要進行池塘消毒。
合理放養:
黃顙魚親魚培育採用主養的方式。親魚的放養密度要適度,同時還應根據放養池塘面積的大小做適當調整。放養密度過高,黃顙魚隨著體重的增加,在培育的後期會增大水體的負載量,進而影響到親魚的性腺發育;另外,黃顙魚具有集群搶食的特點,放養密度過高,某些黃顙魚會因此進食困難而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相反,放養密度過低,池塘的利用效率不高,直接影響到經濟效益。因此,每畝池塘一般放養2000~2500尾,同時可以在每畝池塘中放養10~13cm的花、白鰱魚種200~300尾,利用花、白鰱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以達到控制水質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黃顙魚實用養殖技術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