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記錄
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心得體會篇1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於教師,因而教師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狀況直接或是間接影響教師自身的發展狀況和學生的教育。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社會里,經濟競爭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而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教育的水平,而教師是教育中的根本。由此得知,教師在教育乃至社會發展競爭中佔有基礎性地位。
目前商品大潮沖向了本已經存在矛盾的教師行業引起「波瀾起伏」,一些教師的內心發生了動盪和傾斜,進而加劇內心的沖突。如果內心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處理,勢必影響著教育活動。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說,教師的心理健康,是關系著學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乃至人類的進步。時代要求教師應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
美國品德聯合會主席麥克唐納說:「光有品行,沒有知識是脆弱的;但是沒有品行,光有知識是危險的,是對社會潛在的威脅。」從麥克唐納的話中分析出,教師心理健康特別是人格的健全與否關系著學生的價值取向,關系著學生對於社會的態度,關系著學生的發展方向。
所以,不管從整個社會,時代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學生個人的角度出發,教師的心理健康意義顯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
教師的心理健康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1、社會責任重大,民眾對於教師的期望過高
信息時代、經濟時代的來臨,學生家長日益迫切感覺到了教育和知識的重要性。因而對孩子的教育便空前關注起來。作為孩子的主要學校教育者,家長對教師對孩子的教育作用過分倚重。特別是教畢業班的教師,他們感覺到來自學生父母的壓力更大。自己孩子由於主觀努力程度不夠或者其他某些客觀原因導致了學習成績不好,學科教師便要受到很大的質詢。甚至學生與社會不良人員混雜,進而干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經常逃學等等,家長只把目光投向教師。
若認真分析,很多學校與家庭應聯合教育學生的事情現在只投在教師的身上。也就是說,教師承擔著一些本由多方聯合承擔的責任。社會給予教師的責任實在太多,給予的厚望太大,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
2、教師的審核評價和教師的管理體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是十分合理的地方。這也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制度注重看的是教師所教科目的學習成績,但是忽略了教師在改變學生的不良的價值取向,行為習慣,思想道德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忽略了教師在教學工作以外的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教師的教育的對象是一個人,一個正在不斷發展的個體。教師教育學生的勞動成果,不能簡單地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斷定。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個未成熟的個體得到發展,融入社會。但是勞動對象是人,並且人與人之間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此外,學生發展表現需要長時間觀察,也是多個教育力量的合力所為。總之,有效准確衡量學生的成長作為教師考評的依據目前仍是十分困難的。因而,不完善的考核評價體制對教師的心理健康仍有著一定的影響。
3、人際關系也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同行之間既有相互合作,也有競爭,像評定職稱,晉級等之事。教師之間的競爭性是很大的。符合條件的人很多,但是名額卻是很有限的。一些教師為了凸顯科研成果,採用一些不適當的手段,這無疑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一定的心理陰影。教師的競爭上崗,以及頻繁的考試等也是重要因素,加重教師的負擔。時代的發展對教師的業務要求也越來越高,有些教師心理承受著巨大壓力的能力可能有點低,因此產生焦慮等問題。過多的壓力會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
4、身體健康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師的工作遠沒有社會上說得那樣簡單和輕松。教師行業雖然很光榮和偉大,可是在這光榮背後,是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勞動來應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學校事務等大量的工作。此為,教師還要承擔起一大部分育人的責任。因而,繁重的工作勢必威脅教師的身體健康。很多教師過早患上頸椎病、腰間盤突出,肩周炎、咽喉炎等。大量的工作已使他們處於身心疲憊的狀態,再加上身體的病痛會進一步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
❷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因為心理健康能夠充值,目的就是為了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發展為我國去培養有用的人才
❸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1、環境適應教育 豐富的物質環境能激發幼兒的活動願望,啟迪幼兒的智慧,愉悅幼兒的身心。美化、教育化的裝飾環境,既富有教育意義,又具有美的熏陶。自主、開放的游戲環境,豐富的游戲材料,能緩解幼兒的壓力,滿足幼兒的心理願望和需要。 2、人際關系教育 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園得天獨厚的同伴群體,為幼兒創設相互...接納、信任、尊重的集體生活的氛圍,有助於幼兒心理品質的形成。久而久之,他們在和同伴的游戲中體驗到快樂,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解決幼兒之間的沖突。教師還要善於發現幼兒的優點,肯定他們的良好行為,關心自己身邊的人,鼓勵其進步與努力,還要寬容幼兒的無心之過,與幼兒交流時態度和藹,平視幼兒。 3、學習困難教育 幼兒因沒做好某些事而不愉快時,應該安慰和鼓勵,不要表現出失望的表情。只要幼兒努力去做,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鼓勵,同時給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導,避免只根據結果評價幼兒。教師不要比較幼兒的長相和身體特徵,傷害幼兒的自尊心。 4、情緒情感教育 讓幼兒體驗關愛、親情、共享的快樂。教育幼兒正確認知自己的情緒,學習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緒,教師要理解孩子,允許幼兒發泄。學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降低達不到理想狀態時的挫折感,當失敗和挫折發生時,幫助幼兒正確對待失敗和挫折,增加經驗、接受教訓,豐富閱歷,從中接受積極的信息。要培養幼兒的同情心,關心他人。
❹ 如何更好的開展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
了解該年齡段的小朋友的心理特點,知道應該培養他們哪方面的能力,掌握哪些游戲、活動能最有效的達到這個目的。
❺ 淺談如何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系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那麼,作為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及研究,筆者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美國學者witty指出: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學生人數也較多。為此,幼兒教師要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們,不斷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極力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幼兒園來。對於幼兒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自身的心理衛生保健已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義務,因為這關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教師要注意自身言行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心靈也很脆弱。因此,教師對待孩子不能因為他們年齡小,不懂事而忽視了他們的感受和承受力。幼兒教師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成為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幼兒教師對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貫認為正確的做法都應該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經意中使兒童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教師要合理安排幼兒一日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1.從晨間接待開始為孩子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心理氣氛每天早晨我都會站在活動室門口迎接家長送來孩子,主動向孩子們問好,用溫暖、親切、關愛的態度接待他們。有的孩子來園後會主動給我一個擁抱,我也會高興地擁抱他們,給孩子們以安全感和親近感。通過和家長簡短的交流了解孩子早晨在家的狀況。當孩子情緒不太好時,我就會微笑著從家長手中接過孩子,抱抱他,與他說說悄悄話鼓勵他。孩子則會有一種充分的被重視感和被接納感,心情很快由陰轉晴。沐浴在溫馨和諧的氣氛里,孩子們才會始終保持積極愉快的活動情緒。 2.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一個健康的幼兒,既是一個身體健全的幼兒,也是一個愉快、主動、大膽、自信、不怕困難的幼兒。教師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要以恰當的方法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各項活動,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自信。譬如:在健康活動中,個別孩子不敢走獨木橋,我並沒有訓斥他們,而是鼓勵他們,讓他們先放鬆心情,然後交給他們方法:眼睛向前看,雙臂伸開,一步跟著一步走。同時老師在旁邊做好保護他們的准備,孩子們知道了方法,而且看到有老師在旁邊,就敢大膽地走過去了。總之,要充分發揮幼兒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將幼兒的興趣與必要的規則相結合,幼兒會有我很棒、我能行的感覺,自型心也會逐漸增強,同時也會養成各種健康行為。 3.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在游戲活動中,幼兒經常會碰到一些沖突和矛盾,這時教師不要輕易介入,要讓幼兒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沖突時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穩定,積極地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保持健康的情緒,處理好與小朋友之間的人際關系。 發揮家庭教育作用,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為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增強家長在家園配合中的主體地位,我們通過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充分了解幼兒在園的各項活動常規及生活習慣,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管理的要求,培養幼兒生活習慣的要求,以及培養幼兒任務意識的要求等內容;通過家訪還增進了教師和家長對幼兒在家、在園的了解,從而不斷調整教育方法。這些做法使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和責任感大大加強,同時,也有機會讓家長觀察孩子在各種活動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狀態。 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任重而道遠。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心理培養目標有所不同,我們要不斷探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把一批又一批幼兒培養成為積極向上、自信心強、品質優良的寶貝,為他們擁有快樂、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
❻ 如何在幼兒園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規程》中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所以,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是提高幼兒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如:新入園的幼兒對親近的人有強烈的情感依戀,與之分開時,會經過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表現為經常哭鬧一陣,部分幼兒看到別人哭他也哭、別人笑他也笑,情緒不穩定。這時我們可為幼兒准備一些色彩鮮艷、材料輕軟、安全的布娃娃、絨毛小動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貼上幼兒與家長的照片,開設多個「娃娃家」活動區等,將教室裝扮成家的樣子,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抱一抱、摸一摸、親一親幼兒,幫幼兒穿衣服、脫鞋子,以動作、表情等各種方式向幼兒表示親近和愛撫,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和對老師的信任感。 二、以積極情緒影響幼兒心理健康 教師的情緒與幼兒心理健康是成正比發展,教師的個性品質的不斷改善,會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教師的情緒會直接影響教育對象,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幼兒教師的健康人格是維護和增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為此,教師要不斷改造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積極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幼兒園來。比如游戲「我是小司機」,兩個幼兒開車撞到一起便吵了起來,一位教師生氣地說:「吵死了,到一邊坐著,不要玩了。」另一位教師則加入游戲,以交警的身份進行調節,游戲正常進行。不難看出,第一位教師的處理辦法使幼兒處於驚慌的狀態,長此以往,幼兒變得膽小怕事,第二位教師則讓幼兒愉快地重新投入游戲,處理方法較好。因此,教師要保持愉快舒暢的心態,為幼兒創設輕松、和諧、無拘無束的氛圍,這是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三、通過游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現代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與家長接觸的機會遠遠多於和同齡兒童相交往的機會,他們缺乏同兄弟姐妹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經驗,不懂得分享和交流,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而游戲活動改變了這一現象。游戲活動讓每位幼兒走到一起,他們互相模仿著、比試著、商量著、沖突著,在這種模仿、比較、沖突和合作中,幼兒的交往能力與日俱增。如:對任性、孤僻的幼兒,教師可為他們創設趣味性強的、有針對性的集體合作活動,提供相關的道具和情景,引導幼兒參與,從而改善幼兒的交往能力,為幼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良機。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可以充當爸爸、媽媽、孩子等各種角色,教師適時地參與游戲,引導幼兒模仿爸爸去買菜、媽媽給孩子喂飯、爸爸媽媽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等。游戲既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發展了幼兒語言,又使得幼兒心情愉快。游戲培養了幼兒為別人著想、助人為樂和禮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游戲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因為只有在游戲中,幼兒所做的、所忙的才是他們自己的事,而感覺不到任何的壓力。游戲活動使幼兒有了自由活動的場所, 讓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樂地成長。 四、調動家長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由幼兒園單方面實施是不夠的,有效的操作主要還需依靠家庭,因為家庭才是幼兒的來源與歸屬。因此,只有家庭與幼兒園的通力合作才能切實發揮幼兒園的「主導」和家庭的「主體」這兩方面的積極性。 1.家長必須注意交流但更要重視傾聽。注意交流、更重傾聽不但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起碼策略,而且也應成為家庭教育的原則之一。在幼兒園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主要是老師說,孩子說的機會相對較少,說心裡話的機會更少。家長是孩子傾訴的首選對象,應該注意把說話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比較內向的孩子。不能因為工作繁忙而忽視與孩子的交流。由於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年齡特點,即使在餐桌上的輕松話題,只要有人傾聽、欣賞性地傾聽,那都會讓孩子深感家的溫馨,這對其言語能力的鍛煉乃至健康人格的發展都會產生十分積極的作用。 2.家庭教育應寬容與約束有機結合。寬與嚴的優劣比較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一致的意見,而當代家庭教育的失策往往不是過寬就是過嚴,極端化已經造成了嚴重後果。家長應該很好地理解寬嚴的對立統一,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平等對待和寬容孩子的同時,又要給予必需的限制。事實證明,可控的民主才是有效的民主,過分寬容容易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容易導致寡愛。失度是失敗的根源。家長要領會幼兒園所倡導的表揚為主原則,在可控的條件下施加必要的鼓勵,以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家長應盡可能地與孩子一起活動。時間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可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許多人難以抽出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客觀上無數的事情必須做,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在工作與孩子之間做出絕然選擇。有的時候,孩子甚至可以協助大人完成某些任務。只要稍加想像,許多事情都可變為娛樂。我們可以邊玩邊做,比如「廚房游戲」並不耽誤做出豐盛的晚餐。每天都應抽出一段時間與孩子玩耍,哪怕只是20分鍾甚至10分鍾,重要的是「經常」,對於孩子來說,給予時間就是關愛。 4.家園配合,鞏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長是幼兒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後備力量,任何活動的展開如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健康心理的養成也不例外。作為幼兒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開設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幫助家長提高認識。 (2)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親子活動,密切家長和孩子的關系。 (3)家訪,這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家園聯系活動,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上述活動,使教師和家長配合默契,步調一致,使幼兒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實。 總之,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教師應從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從幼兒細微的心理表現入手,引導幼兒行為、疏導幼兒心理,讓幼兒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兒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於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為幼兒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