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到哪裡學舞獅
北獅就不用到廣東學了,南獅可以去!廣東人舞北獅相當的難看
㈡ 舞獅哪裡最有名
嶺南醒獅,又名南獅,以各種高難度動作著稱其實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傳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舞獅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舞獅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扎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1]。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今天中國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採用南獅的形象、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而獅身披金黃、橙、紅色毛。舞獅者的衣服、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故而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一般來說二人舞一頭獅子,但若是小北獅則是一人。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搖搖板等道具。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手拿綁有綵帶的獅球。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佛山樁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功架。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
南獅獅頭
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早年甚至以鐵製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
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
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㈢ 佛山舞獅子打鼓學校
暖雅舒:
要用語言是很難說清楚怎麼打的~!建議你可以網上搜些視頻看看,聽著裡面的鼓點。跟著學就好~!其實來來去去就是那麼幾個轉換~!我是醒獅團的鼓手,主要還是聽清楚鼓點和節奏~~! 採納哦
㈣ 獅舞的各地舞獅
在長期的流傳中,通過民間藝人不斷的創造,形成了不同地區的舞獅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色。
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獅》,以獅頭重量見長,獅頭重達90餘斤;河北徐水縣的舞獅動作矯健,能躍上五張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
安徽的《手獅子》小巧玲瓏;山東的《大獅子》在硝煙彌漫中,騰空躥跳,既驚險又顯勇猛;
四川的《高台獅子》和《地盤獅子》以演繹破陣法為特色:.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舞獅子的習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獅》就很有特點。廣東醒獅舞以其獨特的造型、雄壯的鼓樂、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國內外都獲得很高的聲譽,影響甚遠。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獅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
徐水獅舞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綉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
引獅郎在整個獅舞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獅舞的一個重要特徵。徐水獅舞的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模擬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徐水獅舞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佔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匯演,並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獲一等獎。河北省雜技家協會於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為「雜技獅舞之鄉」。由於獅舞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獅舞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山西襄汾其陶寺的獅舞始於隋唐時期,歷經宋元明清,經久不衰,被稱為「天塔獅舞」。 天塔獅舞具有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徵。塔台高高聳立,動作大起大落,令人驚嘆;表演過程內含科學的力學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護措施,看上去險實則無險;獅子眼、舌、尾活動自如,能做出口吐條幅之類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
天塔獅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滲透文化,堪稱一絕;這種高台表演,空中造型優美,顯示出動人的魅力。
天塔獅舞具有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絕技。天塔獅舞曾獲中國第七屆藝術節優秀獎,山西省第一屆及第三屆廣場文化節金獎。
搶救、保護、研究獅舞,對美學、民俗學及音樂舞蹈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黃沙獅子」始創於北宋年間,主要活動於浙江臨海市西北山區白水洋鎮的黃沙洋一帶。此地民風剽悍,朴茂近古,崇尚習武,且獅舞風俗由來已久。
這項傳統表演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把民間精湛武藝與傳統獅舞表演巧妙地結合起來,舞武一體。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滾嬉戲,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種風趣的動作。表演時,演員在八仙桌上翻飛的同時,還兼耍「過堂」、「桌上筋斗」、「下爬點」、「懸桌腳」、「疊羅漢」等翻桌動作。跳桌是整個表演中難度較高的,四十幾張桌子呈梯形相疊,跳桌到最高時,由九重桌子堆疊起來約有三丈二尺高,一個「絕」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隻腳上——桌腳朝天,一個藝人就在這四隻桌腳上跨步移動,脫鞋脫襪,盡顯絕技。
黃沙獅子舞武一體,娛神娛人,剛柔相濟,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徵,寄託著民眾美好的期盼,從大年三十開始到二月初二這一段時間,藝人們要走村串鄉地去表演。黃沙獅子的中心區域黃沙洋及其傳播地的百姓們祈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財兩旺、吉慶平安,都祈盼獅舞為他們賜吉祥,消災降福,熱熱鬧鬧地度過節慶。
黃沙獅子在民俗學、社會學、美學、人類學等方面具有研究價值。隨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的變異,如今健在的能夠表演黃沙獅子的老藝人不到10人,這種極具觀賞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面臨斷代和失傳危機。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獅舞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獅舞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獅舞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獅舞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自古以來,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一年四季,開張慶典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鎮、鄉村群眾性的獅藝普及也盛況空前。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獅舞源於佛教,最早以「花會」形式出現,肇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鄉村的房屋門口,橋頭兩側、公共場地等尚分布著形態各異的石獅,人們以獅子為避邪之物、吉祥象徵,並在敬神祭祖時,以舞獅習俗寄託豐收、太平的良好願望。獅舞一般在正月或喜慶節日由獅子班達一特定組織進行活動。每遇獅子班進村演出,都有專人報信,而且吹號、敲鑼、打鼓、放鞭炮、熱烈非凡,示意吉祥降臨。
林城青獅由20世紀初客居長興的河南人傳入本地。據傳授的老藝人講,古代有一頭「青獅」,它英勇善戰,為了保衛國家,忠貞不屈,死守皇宅,平反了奸賊內亂,皇帝為了獎勵它,特賜予王位,欽筆「獅王鎮宅」也由此而來,之後經過流傳演變,人們扎獅舞獅,獅舞由此而來。20世紀五、六十年代,林城青獅活動較頻繁,表演范圍也較廣,除在本縣各地演出外,行跡還涉及安徽、江蘇等地區。
林城青獅一般由「急急風」鑼鼓入場(也可播放專門的音樂),「青獅」渾身為青綠色,獅頭較小,每頭獅子由兩人合扮,前者雙手握住獅頭道具戴在頭上,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的腰帶,身披著用麻、羊毛編織加工而成的獅皮。鑼鼓一響,一對獅子(一雌一雄)歡躍起舞,表演非常靈活,其動作有蹦跳、歡跳、獅子直立、雙獅對吻、搔癢、獅子攀桌、獅下桌前跳、獅下桌側跳、獅子打滾等,舞獅者動作難度較大,要經過不斷艱苦操練方能勝任。
除了正月「拜門子」外,林城青獅還有「打地場」表演,即每逢喜慶佳節在農村村頭作集體表演,並由領班人員表演「喊彩」,即一邊讓獅子舞動一邊說唱一些大吉大利的話(俗稱「討吉利」),但沒有正規的曲調,領頭的獅子則要表演「含彩」,即主人將紅包系在一根棒上,在獅子舉高,獅子用嘴巴去接紅包,跳得越高則紅包給的錢越多,俗稱「接彩頭」。在「打地場」中有一項表演動作當地人稱之為「背包」,舞青獅者會在原來表演動作的基礎上融合部分武打和雜技動作,技巧更加高,場面也更加精彩。整個獅舞一般情況下表演時間約15分鍾,表演三段後方可收鑼。 獅子舞在涼州很早就盛行了,到唐代流傳到長安,成為宮廷樂舞中不可缺少的節目。當時,無論是宮廷宴會、迎送使節,還是慶功祝捷等儀式中,都以西涼伎表演的獅子舞為主要節目之一。
在涼州,除春節外,在其他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一般的獅子舞,是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俗稱「太獅;一人扮一頭小獅子,俗稱「少獅」;另一人為武士,起指揮調度作用。到目前為止,涼州民間有些地方的武士,其扮相仍為「胡人」,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翻騰躍撲,以誘引獅子起舞。耍綉球的武士和扮演獅子的人,都要有健壯的體魄、精湛的武功和熟練准確的協調配合,才能得心應手,表演自如。獅子舞在表演前和表演過程中,都要放鞭炮為獅子助威。劈哩啪啦一陣鞭炮響過之後,在煙霧騰飛中,獅子隨著鑼鼓點的輕、重、快、慢,忽而翹首仰視,忽而低頭回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忽而又與少獅追逐奔突,千姿百態,妙趣橫生。高明者甚至能模仿獅子的許多動作,如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均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獅子舞另有一種耍法,即兩頭大獅子,一雄一雌,雄獅全身為金毛,雌獅全身為綠毛,各率兩頭小獅子表演。表演的程式基本上與上相似,但最有趣的是表演到高潮時,雌獅子有一場「產仔」表演。「產仔」之前,雌獅會有各種「產前徵兆」的表演,如直立、翻滾、搖頭、甩尾、動睛、抖毛等動作,表現其分娩前的陣痛。緊接著,雌獅俯卧在地,渾身顫抖,顯得痛苦萬狀。此時,引獅的武士將綉球擺到雌獅頭前,放炮人手提鞭炮,點燃後繞獅身疾速遊走。表演場內鑼鼓聲更急,鞭炮聲齊鳴,只見雌獅在瑟索抖動中漸漸站起,抬腿前行。一抬腿,胯下便滾將出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獅子,歡躍奔騰,四蹄亂動,脖子上一串金燦燦的小玲鐺清脆作響。然後,第二隻、第三隻……可以接連產下五六隻小獅子。「產仔」後的雌獅,滿懷做母親後的歡悅之情,一反前態,與眾小獅逗弄嬉戲,異常親熱;觀舞的人們也歡呼雀躍。人獅相親,心靈溝通,忘乎所以,共享天倫之樂。
涼州的獅子舞還有一種驚險絕妙的耍法,即高台獅子舞。舊時的高台獅子舞一般都在正月,城裡由商會出面組織,農村由社火會或水系組織。表演前,先用特製的長條木凳搭起一座約十米高的方塔。為了保持穩定,凳腳都墊著厚厚的一層麻紙。表演開始,先由舞獅人手執綉球,在塔下空場中翻一串跟頭,耍幾樣拳腳,然後引出獅子。在鑼鼓鞭炮聲中,舞獅人攀塔而上,邊攀邊舞,以各種動作逗引獅子。獅子昂首縱身,在綉球引導下登上木塔,拾級而上,做出各種驚險動作。尤其在攀上塔頂之後,更有一番高難度的精彩表演。表演過後,舞獅人翻下塔頂,獅子口銜木凳,逐層拆卸而下,猶如耍雜技一般,十分驚險。
㈤ 廣州附近的舞獅學校
在多寶路市2醫院附近還有家舊式武館招牌就是話學詠春同螳螂拳的
另外西關同老越秀d老街巷(大新路我都見過2家)還有天河d村個d學舞獅的村民組織都要練南拳先可以舞獅的
㈥ 舞獅隊中為什麼很少見舞黑獅的
傳統南獅分劉關張三種,即劉備、關羽、張飛。
各自代表的顏色為:劉備—黃色、關羽—紅色、張飛—黑色。
劉備獅,代表貴氣,祥和
關公獅,關羽是武財神,代表財富
張飛獅,代表霸氣,勇猛
劉備獅和關公獅是文獅,一般都用在喜慶祝賀表演之用
張飛獅是武獅,也就是武鬥比賽踢館挑戰之用。而且敢舞張飛獅的一般都是技術流的醒獅達人。
擴展內容: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㈦ 去舞獅學校一般要多少學費
4000左右正常,有些專業會比較高,大學透明度還行吧,特別是金錢方面的,你可以查一下收費標准,要告,不如找個可靠的媒體,最好是中央的,或知名報紙
㈧ 我想創建一個舞獅班子,請問應該去哪裡學習舞獅技術呢
學南獅還是北獅
㈨ 我最近在學舞南獅,但是,整天學不會那些步法,我覺得自己沒有天賦,和我一起的那個人,他學的很好,為什
要有,自信
㈩ 南獅怎麼舞
南獅亦稱醒獅,在樁陣上比賽,在我國嶺南一帶開展十分普及,近幾年隨著中國龍獅運版動協會的大力推廣權,在北方也得到開展(如遼寧、天津、山東等地)。南獅也是隨著華人的遷移,在世界范圍內開展的十分廣泛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現代競技舞獅源起於80年代,由獅頭、獅尾組成的單獅,在長10-14米,最高不超逾3米,最低不低逾0.8米的樁陣上,運用各種步形步法,通過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來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在表演過程中,其舒緩婉轉之處,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稱絕;其飛騰、跳躍之時,讓人膽顫心驚而又昂然振奮。
南獅造型誇張,顏色亮麗,而南獅鼓擂動起來也更是振聾發聵,使人警醒。可以說,南獅是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的具有強烈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