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要進行國際理解教育
國際理來解教育是當代世界教育發展的新自課題。1974年第18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關於旨在國際理解、國際協作、國際教育與人權及基本自由的教育建議》。1994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提出了"和平文化"概念,直指教育應培養具有多元文化、意識形態、信仰之間相互尊重和相互吸納精神的地球市民。
國際理解教育能使各國學生在外國能繼續學習本國文化,本國學生更多地了解外國文化,培養各國籍學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世界公民品質」。
目前,教育國際化已經成了我國一個迫切的現狀,要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就需要大量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這就要求我們的學校把國際理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要關注學生基礎學力的提高,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教育,強調創造性和開放性思維,強調信息素養的養成,尊重學生的生成經驗,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我的理解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Ⅱ 什麼是國際理解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日本出現的教育思潮和活動。是隨著當代經濟貿易活動國際化而發展起來的,旨在通過傳播和掌握各國地理、經濟、文化和政治等知識,適應日益擴大的國際交往的需要,達到各國及其人民之間相互理解和相互關心。
主要教育內容包括理解發展中國家、參與各國開發、異國文化傳統以及和平教育、環境教育、回國子女教育等。主要教育形式有語文課程和社會課程的教學,邀請外籍人員參加學校活動和作報告等。
拓展資料:
無論您已經為人父母,還是即將或者希望成為父母,它都適合您閱讀。父母肩負著最重要的使命:他們負責生命的傳承。僅憑這一點,就該為他們頒發證書。父母撫養孩子,負責孩子的教育。因此,對於所有熱愛生活的人而言,給父母任何贊許都不為過。
如果我的祖先中有任何一位不情願,那《理解教育:何為家庭教育的本質》就不可能由我來執筆,只能讓給其他人了。所以,能夠得到這個機會,我非常高興,希望《理解教育:何為家庭教育的本質》能幫助您——親愛的父母——更加深刻地領會教育之道。
教育定義既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又可將教育活動同其它活動,如學習、訓練、宣傳等區別開來,可視作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與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教育」相比,該定義涉及的范疇顯得窄多了。傳統上,人們把學習培養、教育培養、訓練培養、資助培養等事物都看作是教育,這表明在人們的意識里,還另有一種大得多的教育概念,即宏觀的教育概念。
它既包括了基本概念的教育、訓練、學習等可以直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的一類活動,還包括那些雖然不能直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卻可以對前一類活動的進行起到幫助、促進作用的活動,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培養活動。宏觀的教育其實是等同於培養的,那麼,培養的定義也就是宏觀教育的定義。在上述基本的教育定義基礎上,去掉能區別學習、訓練等活動的「種差」,就成為宏觀的教育(培養)定義: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活動。
宏觀的教育的唯一特徵是「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這表明判別某個活動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結果如何。現實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會失敗。而有些活動,如研究活動、宣傳活動雖然可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卻並不是人們所公認的教育活動。
當人們持不同的立場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時,能從正反兩方面來對待人的素質、能力,正向的去開發、加強人的某些素質、能力,反向的則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質、能力。人的素質、能力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的與其它動物一樣,是大自然長期進化造就的。後天的又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為人們不經意間獲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們刻意造就的,宏觀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於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活動。
Ⅲ 國際理解教育活動
國際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種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區域、國家、地區的人們之間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加強他們之間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共同問題;促使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1。——雅克·德洛爾,聯合國教育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頁。
具體地給「國際理解教育」下一個比較理想的定義是比較難的。就筆者膚淺的理解,國際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在對本民族主體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尊重、了解其他國家、民族、地區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學習、掌握與其他國家、民族、地區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增進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國家、地區的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寬容,「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轉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促進整個人類及地球上各種生物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同繁榮與發展為旨歸的一種教育。或曰是為了培養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愛、寬容、聰穎、誠實等優秀品質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在競爭的同時進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時競爭的二十一世紀一代新人。
Ⅳ 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在中國看世界》教案
活動目標:
1、認識迷彩服,了解它的特點和作用。
2、學慣用紙團印畫的內方法裝容飾迷彩服。
3、感受迷彩服色彩的協調美,產生對解放軍的崇敬之情。
活動准備:
1、教師迷彩服一套;
2、迷彩服PPT;
3、黃、綠、赭石、黑四種顏料,報紙每人兩份。
4、白色衣服、褲子,每桌一塊擦手的毛巾,三塊展板。
Ⅳ 如何進行國際理解教育
1。講清楚基來本的歷源史觀點,如:世界成為一個整體的標志性事件,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國歷史只有在對照世界歷史才能深刻理解,當今世界的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等等。
2。強調某些歷史人物對國際理解所做的貢獻,如哥倫布遠航美洲,玻利瓦爾、聖馬丁解放南美,列寧創立社會主義國家,等等。
3。國際理解是雙向理解。青少年需要虛心學習世界上的優秀文明成果,還需要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一個強大的民族在國際理解中才有足夠的話語權。
Ⅵ 國際理解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種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區域、國家、地區的人們之間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加強他們之間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共同問題;促使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
國際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在對本民族主體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尊重、了解其他國家、民族、地區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學習、掌握與其他國家、民族、地區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增進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國家、地區的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寬容,「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轉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促進整個人類及地球上各種生物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同繁榮與發展為旨歸的一種教育。或曰是為了培養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愛、寬容、聰穎、誠實等優秀品質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在競爭的同時進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時競爭的二十一世紀一代新人。
Ⅶ 普陀二中的國際理解教育
為了適應中國加入WTO後的形勢變化和需要,為了使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回學校早在幾年前就著手進行國際答理解教育。學校要求各學科充分挖掘教材內涵,在課堂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讓學生了解世界及各國的地理、環境、資源、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知識。學校還引進使用「三L」(Look、Listen、Learn)國外教材;定期聘請外籍教師來校上課交流;與法國樂利克斯學校建立了友好關系,進行互相來訪;連續三屆組團到澳大利亞進行夏令營活動;開設外國文化專題講座和選修課,學校網站採用雙語形式對外開放。
Ⅷ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國際理解教育
興起於20世紀40年代復,為增進民族制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的國際理解教育,伴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進,越來越受到基礎教育的關注。近年來在我國,國際理解教育以學科滲透方式在許多學校展開。國際理解之所以能夠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是因為國際理解無論在知識、技能,還是在情感態度培養上都在某些基本點上與學科教育相契合。找准國際理解教育和學科教學的結合點,可以增進學科教育的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