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學校培訓 > 教育更應該注重人格培訓

教育更應該注重人格培訓

發布時間:2021-01-06 13:15:53

⑴ 教育應注重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的辯論

給你說幾點吧,教育被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的教育
第二部分是物的教育(那就是大自然的教育)
人的教育分為:公共教育和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之所以被稱為自然教育是因為人類從誕生時並已經產生了這種天然的教育,母親會主動承擔對孩子的教育,這部分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人的品德,能力。
而公共教育是人類生存力發展到一定限度才產生的,重點側重於知識的教育。
以上可參看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和盧梭的《愛彌兒》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從小培養其學生的習慣,好讓它長大成人後可以成為個品格端正,有利於社會的人,而知識的教育的副產品。這句話自己參看《培根論說文集》的論教育一章。
而列維特也同時指出:老師的職責在於以身作則像學生傳輸有益的價值觀念,重點在強調:老師的以身作則,和向學生傳輸的有益的價值觀念,這是人的教育最重要一部分。
辯論要注意:雖然無論根據盧梭,還是亞當·斯密,等人的觀點都認為人格教育比知識培訓重要的多,但是要注意你的辯題是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記住是多於,這樣子會有點迴旋的空間。
反正我是最討厭辯論這種事了,會講的能把天堂說成地獄,不會講的明明有理也說不清,這些都要看你自己了。
而且這個辯題很糟糕,漏洞很多,很明顯的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更重要的,要舉多少列子都可以,,你好好辯吧。

⑵ 求助,教育更應該注重知識培訓

1.對於教育 人格培訓和知識培訓都是必要且重要的
單純的人格培訓 單純的知識培訓都專不可以
兩者結合屬 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事業
但是相比較而言 人格培訓要比知識培訓更多

2.古人對教育的詮釋是那麼的精確,那就是 言傳身教
可見教育不僅是為學者帶來知識學習的導航
更是以教育者本身為典範 進行示範

3.人格培訓可以時教育者更優秀
為學生做一個好的向導

4.教育中,有良好的人格,可以避免很多慘劇
例如教師暴力時間
又例如美國校園槍擊事件

5.教育的宗旨是讓同學 德 智 體 美 勞全面發展
不論是 道德的感化 智力的引導 體育的鍛煉 美的價值觀的培養
都不僅僅是知識培訓就能解決的了的
都需要教育者以身示範 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相比較來說 人格培訓更重要

⑶ 辯論:教育應該注重人格培養多於知識培養

開篇立論

剛才對方辯友陳辭滔滔,氣勢逼人。可我想說的是對方辯友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以偏概全.將個別情況片面地概述為一般情況.。以支流代替主流。

我方的觀點是:教育應注重知識傳授多於人格培養。(反方)

首先,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指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它包括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等,主要是指學校教育。先教而後育,傳授知識為主。而傳授知識則包括了科學文化知識,人文素養知識,以及做人待人接物的種種知識的傳授。並強調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加強包括基本能力與專業能力在內的能力培養 , 也就是說,知識傳授便已經包含了對於人格的培養。這不僅是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創造性人才的需要 ,而且也有利於提高學習興趣 ,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及活化嬗變。

其次,我們今天的論題強調突出的是「多」字,這對於教育來說無疑是知識傳授。說活到老學到老,但是學習的最重要的階段還是在校期間進行對於知識的積累。這種積累包括自學能力的積累、書本知識的積累、動手能力的積累、交往能力的積累等,用來打造自己邁向社會的基石。

對方辯友口口聲說教育應注重人格培養多於知識傳授,但是,對方辯友,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你的人格談何塑造,又以什麼為基礎來培養?

我們都知道傳授和培養都是一個過程,這一個過程都需要知識來支撐,但是對方辯友,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你的人格談何培養,又以什麼為基礎來培養?

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能造人格",知識是造人格的基礎。我們知道,知識是人類一切優秀思想的結晶.是人類的精神糧食,一個人的人格素養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的,豐富的知識可以提高個人的素養,從而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沒有豐富的知識.要想造一個健全的人格豈不成了無米之炊了嗎?我們在知識的傳授中,就已包含著對人格的培養,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擷百家之長,陶冶情操,方有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雲:知書而達理"書讀百卷而是非。

我方並不否認人格的重要性,但是我們要看清楚,知識的傳授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人格的培養只是知識傳授的一部分。

我方不能保證有了知識就一定能塑造良好的人格,但是沒有知識是肯定培養不出良好人格的。就向「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一樣。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我們的人格才能更加完善。

因此,我方一致認為教育應注重知識傳授多於人格培養。

⑷ 辯論賽:正方:教育應注重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麻煩提供一些材料!!!

人生感到絕望而走上自殺之路。至於不尊重長輩、缺少自尊自重、學習成績降低、厭學輟學等等問題,更是屢見不鮮。 20世紀下半葉,在美國,家庭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日趨下降已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從密西根大學不久前做的一項社會調查中可以看到:從1950年至1990年,美國年輕人對於影響自己人生的最大因素的排列,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50年代,對年輕人的人生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他們的父母和家庭生活,然後依次是學校、教會、友輩及電視;到了90年代,友輩和電視成了對年輕人的生活影響最大的因素,然後才是家庭、學校和教會。正是在1960至1990年期間,美國政府用於解決社會問題特別是青少年問題的經費支出增加了5倍,高達數百億美元,但效果卻微乎其微。在此期間,暴力犯罪增加了5倍,非婚生育增加了4倍,離婚率上升了4倍,單親家庭增加了3倍,青少年自殺人數增加了3倍。事實證明,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並不能幫助人們解決人際以及自身的問題,若使用不當,反而會增加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綜上所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陷入危機,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這類問題屬於人的內在問題,也就是人類心情上和認知上的問題。我們可以說「人類問題的中心在於人心」。如果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個世界,就必須從改變人的心靈入手。個人組成家庭,家庭組成社會,社會組成國家,國家組成了世界。因此,只有當人的心靈轉向善良並充滿關愛時,家庭才有和睦,社會才有安寧,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實現。有兩個社會機構強有力地影響著個人的人格成長。第一個是家庭,建立美好的家庭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第二個是學校,這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教導在價值取向上應該是一致的。在家庭中,父母應當言傳身教;到了學校,教師必須強化孩子在家庭中已經開始接受的那些教導,使孩子的人格得以不斷成長直到成熟。美國當代傑出的教育家托馬斯·利科納(thomas lickona)博士在所著《人格教育》一書中指出:「有史以來,教育所追求的目標都是雙重的,一是幫助青年人開啟智慧,二是幫助他們發展良好的品性。」然而遺憾的是,幫助青年人發展良好品性的教育目標,在許多現代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已經被忽視了。 這里,我們首先以美國為例考察一下現代教育是如何放棄道德價值這一重大教育目標的;其次,我們要探討如何安排教育目標的先後次序;最後我們要談一談如何實施平衡的教育,以及學校和家庭如何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把孩子培養成品學兼優的人,使他們日後能夠明智地利用自己所學得的知識造福人類。一、 教育面臨的危機美國的教育機構最初是由那些致力於教導年輕人道德價值觀的宗教界熱心人士創立的。在美國,最初的教育思想就是要把道德教育融入學校課程之中。那時,在講授說、寫、算三個基本學習方式的教材里充滿了道德內涵。舉例來說,在19世紀時,學生們通過抄寫哲言警句來學習寫字,諸如「勤勞者無暇作惡」,「勤奮贏得贊美」,「公正乃人人之權利」等等。學生在抄寫時就默記了內容,於是這些道德格言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他們的思想之中。當時的人們都懂得知識和道德對社會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學校的使命就在於培養既有知識又有道德的人。美國那些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大學,如哈佛、耶魯和喬治城等大學的教育宗旨都一致強調善良的人格品性是良好個人和良好社會的基礎。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教育的使命和道德價值漸趨脫節,傳統的價值體系開始明顯削弱。60年代的青年反叛運動高舉社會和文化革命的旗幟,影響十分深遠。當年輕一代的「亞文化」受到抬舉時,主流文化中的道德權威就被貶低了,長輩的思想觀念不再被尊重。一時間,自私的個人主義盛行起來,人們把追求個人滿足、自我實現置於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之上;各種怪異荒誕的行為都在「自由」的旗幟下得到容忍、保護甚至是鼓勵和表彰。於是為此進行理論辯護的道德相對主義也得以蔓延開來。論文人格教育刻不容緩來自 自那時起,各種破壞行為在年輕人中間日趨增多。比較一下當前學校里的問題和學生的行為與40年前的情況有何不同,就可以明顯地看出這種「革命」的後果。40年代,美國校園里的主要問題是:發言不遵守秩序、上課嚼口香糖、課堂不安靜、在教室內追逐奔跑、爭先恐後不排隊、衣著不當、隨地拋垃圾等。然而到了90年代,校園里的問題卻令人驚詫地表現為:抽煙、酗酒、濫用毒品、性亂、女學生懷孕、性病、強奸、搶劫、暴力傷害、自殺等等。由此可見,學校的教育環境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可想而知,這種腐敗的道德狀況必然導致學業水平的下降。實際上從1965年到1990年,美國高中畢業生的會考(sat)即學業水平的鑒定性測試,總平均成績從980分下降至900分以下。如果美國教育界能夠恪守其宗旨,在教育理論的根本問題上不動搖,那麼年輕人發起的社會文化變革,也不至於對整個教育體製造成如此強烈的破壞。然而在60年代,美國教育界的改革者們為了找出進步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也為了標新立異,開始實施「無導向教育」教學法。災難的序幕從此拉開。這種無導向教育的意圖源於心理學派的新思潮,主張把心理治療室里有一定療效的方法搬到學校教室里加以應用。心理治療專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把「無導向」或稱「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心理治療概念引進咨詢實踐,帶來了心理咨詢輔導的大革新。治療師採用這種無導向療法治病時,只對患者的思想、感覺作出盡量客觀的反映,而不以任何方式去對患者進行指導或教導,其目的在於讓患者認清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觀、慾望和目標,通過自我覺悟找到如何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引導患者去發現自我的方法,在當時對於啟發成年的心理疾病患者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確實有效果。於是一些人開始提議把這種心理治療技巧應用到學校的課堂上去教導學生。羅傑斯先生在其《自由學習》一書及其他著述中,大力倡導在教育體制中實施無導向教育。這種為幫助成年心理疾病患者認清自己而運用的治療技巧,果真適用於課堂里的學童嗎? 須知,這些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還只是在形成的過程中。無導向教育的特點是要用自我發現的過程來取代在指導下進行學習的傳統方法。這樣一來,教學內容就得服從於一種以學生感覺為轉移的教育方法。而且,無導向教育主張自我決定標准和自我抉擇。這無異於告訴學生,他們自己是道德價值觀的唯一決定者,而社會認可的對錯標准只具有參考價值。這樣一來,昔日作為道德權威的教育者的地位就被貶低了,教師的角色只是協助者。這樣,無導向教育把學生的自主權提高到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價值觀的地步。與此同時,傳統的道德智慧和經驗一概被拒之門外。無論教師們多麼富有人生經驗,多麼心靈成熟,統統禁止對學生進行道德指導。千百年來被證明的人類文明精華的那些道德遺產統統被拋棄和遺忘了,甚至父母在教育中的作用也遭到否定。學生在學校里被告知說,父母的教導是從外部強加的,並不是學生自己心中需要的,因此那種價值觀只是父母的,不一定適用孩子,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傳統的教育是導向型的教育。教師是長者、智者,有責任向學生傳播知識。將傳統的導向教育與這種新式的無導向教育加以比較,可以清楚地知道兩者的差別。導向教育是以客觀標准和普遍原則來指導學生,無導向教育是讓學生專注於自己的價值觀和欲求;導向教育強調學習的內容,無導向教育則注重學習的過程;導向教育注重社會性內容,總是幫助學生領悟自己作為一個家庭成員或是社會成員應當承擔的責任,無導向教育只教導學生要忠於自己,很少提及家庭和社會。 無導向教育之所以對教育者產生誘惑力,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這種教育受到青春期學生的歡迎。年輕人已經從社會文化思潮中汲取了民主和平等的精神,但對民主和平等的曲解和濫用就導致他們懷疑權威、崇尚極端個人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等等。學生們一般都對這種教育方法及其附帶的一些活動感興趣,因為這些作法符合學生青春期的特點,如自我發現、叛逆傳統以及表達自己意見等想要獨立自主的慾望得到鼓勵和滿足。其次,這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們覺得工作比較輕松,因為它對學習成績的要求通常不高,教師也不必煞費苦心地去糾正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順理成章的結果便是,教師不再被要求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道德榜樣和人生導師。如此一來,教師本身的人格水平和行為舉止就無關緊要了。無導向教育受青睞的第三個原因,是由於它不排斥任何價值觀,因而體現了兼容並蓄和共存的精神,這在美國社會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環境里是十分需要的。無導向教育以各種不同面目在教育界登場。它最初被應用於學校教學時,稱為價值觀澄清(價值觀分離)教育(values clarification),其後出現的有自尊訓練教育(self-esteem training)、結果取向教育(outcome-based ecation)等。無論是以什麼形式出現,這種無導向教育法對美國的教育體系和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損害。尤其令人憂慮的是,這種無導向教育的觀念和方法正在被其他一些國家仿效,招致與美國相似的嚴重後果。 價值觀澄清教育以及以其他各種面貌出現的的無導向教育方法均有明顯的缺陷。首先,價值觀澄清教育不教導判斷是非的標准,只求對學生現有的價值觀加以說明。這樣一來,它就縱容了那些既無經驗又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不提供必要的道德指導的情況下自行選擇價值觀,使學生無法獲得賴以作出明智判斷和抉擇的必要根據。其次,無導向教育不知不覺中鼓勵學生安於平庸、不求完美。由於主張每個人的想法都應當受到同等尊重,因此不支持人們憎惡好善的本性和力求人格完美的意志努力。總之,價值觀澄清教育法不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品格,因為它的基本主張是:道德教育的功能只是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價值觀。對於個性已經成型的成年人來說,這種方法或許有助於激發他們較大的生活動力;但對於尚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這種方法就不具有任何建設性。各方面都處在學習階段的孩子所需要的是教育者明確的言傳身教,以幫助他們形成有益於身心發展的價值觀,並培養出自律、負責的意志力和習慣,這樣才能為將來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自尊訓練」是無導向教育的另一種形式。由於無導向教育一般都很看重個人感覺,自尊訓練式教育相信自尊對個人、社會都有好處,認為具有高度自尊感的人會更好地自我調適,成為表現優秀的公民。因此,這種形式特別強調年輕人需要保持良好的自尊心。關於自尊的種種神話已在當代美國教育中深深地扎了根。第一個神話是:自尊是每個人的天賦人權,因而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都有義務去保護和激勵人們的自尊感。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種傾向,即任何可能危及某人自尊感的意見或評價都必須加以抑制。然而事實上,自尊並非一個人自然而然擁有的權利,而是通過努力獲得成就後贏得的一種感受。教育者不應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而降低各種要求和期望的標准。相反,應該以真愛之心嚴格要求,借著關懷之心樹立高標准,推動學生盡心盡力地學習,並獲得為日後的人生成就所需要的各種能力。這才能幫助學生獲得真正的自尊。第二個神話是:高度的自尊可以預防道德和社會問題的產生。這種神話試圖讓人相信,當一個人有了足夠的自尊時,就會具備抵制毒品、性亂以及其他各種不良行為的能力。當教育者鼓勵學生擁有與善惡無關的自尊時,實際上反而降低了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動機。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許多犯罪者之所以能面不改色地作惡,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他們先找到了自以為是的理由,把自私自利的行為合理化,借著說服自己來麻木良知,心安理得地做壞事。第三個神話是:負疚感會毀壞自尊,自尊受損會使人難以自我調適而產生適應不良的問題,所以必須盡一切可能保護人的自尊免受負疚感的侵害。實際上,正常的負疚感和羞恥心恰恰是一種制約和修正行為的巨大力量,它能喚醒良知,使人遠離惡行。因此負疚、羞恥等負面情緒正是輔助各種正面情緒,引導人向善的必要感覺。那種試圖幫助青年人發掘自身潛力並使其對自己感到滿意的無導向教育,雖然用心良苦,但卻由於未能使學生得到足夠的訓練而致使青年人缺少自律。施行無導向教育多年後,我們看到學生的道德水準和學業水平普遍下降,也因此影響了社會秩序。無導向教育法最初的倡導者們,包括羅傑斯(carl rogers)、考爾森(william coulson)、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內,在對無導向教育方法的實踐效果進行多年的觀察之後,不得不宣告:這種方法不適合課堂里的學生。60年代末,馬斯洛就已否定了自己先前的觀點。他聲明:年輕人不能藉此方法開發自身的潛能……他們尚未學會如何忍耐,也尚不能分辨自己和別人身上的善與惡……又無足夠的知識和素養作出明智的行動,一般也缺乏不隨波逐流、力排眾議、擇善固執的道德意志和勇氣。羅傑斯最先嘗到的實驗苦果是:洛杉磯地區一個規模龐大的天主教學校在採用了他的無導向教育法之後,情形變得一團糟。羅傑斯在晚年痛心疾首地作出結論說:「應用這種心理治療的方法在課堂里教育學生,從來就不適合。」至於考爾森,這位羅傑斯昔日的同事,今天也正在後悔不已地積極反對任何學校採用無導向教育法。 無導向教育的濫用在教育領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作為對這一局面的修正,美國的另一位教育專家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了關於「開發道德理性」的主張,一時間成為熱點。科爾伯格認為,把學生置於「道德兩難問題」之中,可以激發他們確立較高的道德標准。所謂道德兩難問題,是指一種假定的道德方面較為復雜的情形,即在倫理道德層面上不容易就能作出判斷和抉擇的情況,學生必須通過理性思維說明(為什麼在作了全面的考慮之後)會作出某種抉擇的理由和依據。學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學習如何權衡比較道德的各個層次,從而獲得最佳的判斷能力。這種培養道德理性教育法的一個優點是,它承認道德動機和行為有層次上的差異,例如守法的公民比不守法的公民道德水平高。但它也允許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的道德抉擇,例如當某種法律的條規違背社會正義時,則選擇不服從此條規比選擇服從更合乎道德理性。道德理性教育法的另一個優點是,它承認人的道德能力是可以培育和開發的,並且提供了一種實際的方法來衡量道德能力的發展水平。然而,這種教育法也有缺點,例如它所假設的道德難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常見,學生們可能一生中都不會面臨那樣的境況。這種教育法認為,道德是復雜的,要有相當發達的智力水平才能分辨善惡;然而實際上,任何人都可以遵循良知而選擇合乎道德的行為,無論其智力水平如何。這種教育法更為根本的錯誤是,它只看到知性與道德的關系,而忽視了人類心靈的另外兩個功能——情和意對道德的作用。它似乎認為,當人們從理性上知曉什麼是對或錯,或者能夠應付某種假象的道德兩難問題時內容詳見因為字數限制。希望能幫到你哦!!

⑸ 辯題:教育應注重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

教育?什麼教育?范圍很廣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不過什麼教回育都好答,都是應該以人為本,這不是哪個學校,哪個教師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父母的啟蒙很關鍵,學校的後續很關鍵,社會的氛圍也很關鍵,不過有一點很正確,要學知識先學做人!

⑹ 辯題《教育更應注重人格培訓》辯論詞

教育應注重知識培訓多於人格培訓 一、我方觀點: 1、從「多」切入辯題: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本論題「教育應注重知識培養多於人格 培養」,重在一個「多」字。對方辯友通篇論證哪一個更重要,從未論證過哪一個在 教育應更「多」!顯然,「多」與「重要」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多」強調在教育中,對於受教育者應在知識培養方面付諸更多的精力、時 間、 規模。 而人格培養更在於「精」, 在於潛移默化的入木三分, 而並非「多」。 說「活 到老學到老」,受教育者更需要系統、全面、廣泛地接受知識培養,進行對於知 識的長期積累,來打造自己邁向社會的基石。 2、 從「知識培養」、 「人格培養」的含義入手: 我們都知道傳授和培養都是一個過程, 這一個過程都需要知識來支撐。 對方辯友口口聲說教育應注重人格培養多於知識 傳授,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你的人格談何塑造,又以什麼為基礎來培養? 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能造人格",知識是造人格的基礎。 我們知道,知識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獲得的認識與經驗的總和,是人類一切 優秀思想的結晶,是人類的精神糧食。而人格則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的總和 與個人的道德品質。可見,一個人的人格素養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的,豐富的 知識可以提高個人的素養,從而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沒有豐富的知識.要想造一 個健全的人格豈不成了無米之炊了嗎? 3、從知識培養作用來說:我們在知識的傳授中,就已包含著對人格的培養。我 們暢游史海,領略偉人風范,促進了我們人格的完善;我們攀登科學之峰,折服 於科學家偉大的品德,培養我們向上的人格。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擷百家之長, 陶冶情操,方有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雲:知書而達理"書讀百卷而是非。 4、從二者重要性來說:我方堅持教育應注重知識培養多於人格培養,並不意味 著人格教育不重要,可以說二者在教育中都非常重要,是必須並行的兩種教育內 容,受教育者也必須接受二者同行的教育,才能健康成長。否則只能是一個有才 無德或有德無才的缺憾之人,對社會無益,甚至成為社會蛀蟲。但重要性等同並 不意味著二者在教育中所佔比重等同 二、四辯總結升華: 1、從歷史與現實層面說明教育應注重知識培訓多於人格培訓; 2、挖掘「教育應注重知識培訓多於人格培訓」所蘊含的社會價值。 三、對方可能犯的錯誤: 1、一再說人格教育重要性,忽視「多」。 2、認為人格能推動知識的合理利用,忽視知識是人格的基礎。 3、就我們提出「多不代表重要」,對方可能會反駁:正因為人格培養更重要,所 以我們才要多培養啊! 非也。 答: 人格本身在於個人思想品質的優秀、 深入人心, 而不在多。 人格培養則在精、 在深邃、 在於潛移默化的入木三分, 而並不在於多。 而知識本身需要廣泛、全面、即多;而知識培養在多、在廣、在深、在全。花費 更多專用的時間、精力、規模去培養人格是沒有必要也沒有效的。而注重知識教 育多於人格教育則更有利人們對知識掌握的廣泛牢固,為人的各方面發展奠基。 我們所說到的教育,不僅包括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還包括了自我教育和社會教 育,在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的今天,知識培訓和人格培訓都是教育不容忽視的 問題,但是社會性質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為了完成構建和諧的社會的目的, 教育就應多注重對人格的培訓. 首先,大學教育對人格培訓的成果,直接決定了人們是用知識創造美還是製造 惡,人格的完善與否,影響了個人,社會,乃至整個人類是走向文明還是走向毀滅.蔡 元培先生也曾說教育乃養成國民人格之事業,一個國家擁有健全人格的國民,是什 么風雨也吹不垮的,甚至還能為全人類謀幸福.相反,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品質惡劣 就會給周邊的人和民族帶去災難,日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知識對於人格健全的 人,就猶如錦上添花,美不勝收;知識對於人格不健全的人,猶如強盜手持火把,徒增 危害而已! 其次,健全的人格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積累,促進人格和知識的良性循環.一 個心地純真,用心一致的人,學習起來就自然事半功倍.試想,一個心思混亂,思想惡 劣的人又怎麼會有學習的心境和動力呢?健全人格一旦形成,人們就會養成主動 學習,熱愛學習的習慣.這就會形成這樣一個局面,人格健全熱愛學習的人,就會被 知識領著走,而人格不健全的人,就要被知識拖著走了. 最後,教育注重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更符合社會的擇才標准和國家的育人 方針.我國教育向來主張培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可見,教育 把德放在了首位.不可否認,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如飢 如渴,但我們應該知道,一個沒知識而有道德的人至多成為社會的廢品,一個沒道 德有知識的人卻可能成為社會的危險品. 綜上所敘,我認為教育注重人格培訓應多於知識的培訓. 剛才對方辯友陳辭滔滔,氣勢逼人.可我想說的是對方辯友犯了一個很大的錯 誤就是:以偏概全.將個別情況片面地概述為一般情況. 我倒想問對方辯友,你現在在這 辯論?還是用你所掌握的知識來辯論,到底用的 是你的人格來和我辯論?請你們睜大眼睛看看,現實社會中有哪一所學校專門以 培訓人格為主,教授知識為輔的? 我方的立場是:教育應注重知道,培訓多於人格培訓. 第一,從教育這個詞彙上顧名思義,教授知識,培育人才,先教而後育,教授知識優先, 知識包羅萬象包括科學文化知識,還有人文素養知識,以及做人待人接物的種種知 識,只有知識的傳授和積累為基礎才有進一步人格培訓.第二,知識是造人格的基 礎,培根說過"知識能造人格".我們知道,知識是人類一切優秀思想的結晶.是人類 是精神糧食,一個人的人格素養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的,豐富的知識可以提高個 人的素養,從而造一個健全的人格,沒有豐富的知識.要想造一個健全的人格豈不 成了無米之炊了嗎,我們在知識的教育中,就已包含著對人格的培養,積累了豐富 的知識,聞強識,擷百家之長,陶冶情操,方的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雲:知書而 達理"書讀百卷而是非.第三知識的進步也推動著你類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蒸氣機的發明,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社會計算機的發明人類又進入了電子 信息時代.這是知識的功勞.知識為個人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條件.比爾蓋茨沒有 豐富的知識,他能造全球最大的電腦公司微軟嗎?李嘉誠沒有豐富的知識,他能在 美國打出一片天地嗎? 曾經有多少人,當機會看著自己的眼睛微笑走來時,卻沒有夠份量的專業知識,可 以用途而不得無奈放棄.今天對方辯友所犯的錯誤就是在於以支流代替主流,我方 並不否認人格的重要性,但是我們要看清楚,培訓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培訓人格 只是做為一種輔助而以,歷史,現實和理性都告訴我們教育應該注重知識培訓多於 人格培訓.的了豐富的知識,我們的人格才能更加完善.

給你說幾點吧,教育被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的教育 第二部分是物的教育(那就是大自然的教育) 人的教育分為:公共教育和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之所以被稱為自然教育是因為人類從誕生時並已經產生了這種天然的教育,母親會主動承擔對孩子的教育,這部分教育的 主要內容就是人的品德,能力。 而公共教育是人類生存力發展到一定限度才產生的,重點側重於知識的教育。 以上可參看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和盧梭的《愛彌兒》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從小培養其學生的習慣,好讓它長大成人後可以成為個品格端正,有利於社會的人,而知識的教育的副產品。這句話自己參看《培根 論說文集》的論教育一章。 而列維特也同時指出:老師的職責在於以身作則像學生傳輸有益的價值觀念,重點在強調:老師的以身作則,和向學生傳輸的有益的價值觀念,這 是人的教育最重要一部分。 辯論要注意:雖然無論根據盧梭,還是亞當·斯密,等人的觀點都認為人格教育比知識培訓重要的多,但是要注意你的辯題是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 記住是多於,這樣子會有點迴旋的空間。 反正我是最討厭辯論這種事了,會講的能把天堂說成地獄,不會講的明明有理也說不清,這些都要看你自己了。 而且這個辯題很糟糕,漏洞很多,很明顯的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更重要的,要舉多少列子都可以,,你好好辯吧。 反方 第一,從教育這個詞彙上顧名思義,教授知識,培育人才,先教而後育,教授知識優先,知識包羅萬象包括科學文化知識,還有人文素養知識,以及做人待人接 物的種種知識,只有知識的傳授和積累為基礎才有進一步人格培訓. 第二,知識是造人格的基礎,培根說過"知識能造人格".我們知道,知識是人類一切優秀思想的結晶.是人類是精神糧食,一個人的人格素養是建立在知識的 基礎上的,豐富的知識可以提高個人的素養,從而造一個健全的人格,沒有豐富的知識.要想造一個健全的人格豈不成了無米之炊了嗎,我們在知識的教育 中,就已包含著對人格的培養,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聞強識,擷百家之長,陶冶情操,方的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雲:知書而達理"書讀百卷而是非. 第三知識的進步也推動著你類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蒸氣機的發明,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社會計算機的發明人類又進入了電子信息時代.這是 知識的功勞.知識為個人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條件.比爾蓋茨沒有豐富的知識,他能造全球最大的電腦公司微軟嗎?李嘉誠沒有豐富的知識,他能在美國打 出一片天地嗎? 曾經有多少人,當機會看著自己的眼睛微笑走來時,卻沒有夠份量的專業知識,可以用途而不得無奈放棄.今天對方辯友所犯的錯誤就是在於以支流代替主 流,我方並不否認人格的重要性,但是我們要看清楚,培訓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培訓人格只是做為一種輔助而以,歷史,現實和理性都告訴我們教育應該注 重知識培訓多於人格培訓.的了豐富的知識,我們的人格才能更加完善. 正方 謝謝主席,大家好! 今天,智慧的光芒與人格的魅力在這里交相輝映。但 至於前面所提到的劉海洋、馬家爵、王小龍等扭曲人格所反映的,只是一種病態的價值觀。而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理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 價值觀。我們都知道,人生價值包羅萬象,而當代中國最大的道德價值是以德治國,即人格層面的要求。我們大學生完全有自主能力在接受知識的同時 使自己的人格素養更上一層樓,完全有自主能力做個有高尚情操並且品學兼優的君子,完全有能力成為一個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人民的建 設者,從而實現我們大學生應有的價值。 放眼社會,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引發了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設想一下,如果大學教育不更注重人格培訓,一個沒有良好人格的畢業生如何讓社會 相信他可以做好事情?如何讓別人委以重任?又如何取得大眾的認可?所以,我們立足社會的中流砥柱是一個健全的人格。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對方辯 友怎麼還能一味強調大學教育的知識培訓? 對個人而言,健全完善的人格在其一生中的作用更大了。一個沒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在激烈的競爭中就無法生存;一心想著投機取巧的人,只能破壞 社會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懼怕社會競爭、窩在象牙塔里不肯出來的人,終將被社會所淘汰! 回到大學生的立場,我們接受更多的人格培訓,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可以使我們擁有良好的心態,用良好的態度看待學習,從而促使學習效率的提高, 做一個德智雙全的人。 親愛的對方辯友,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如何看清人格相對於知識的本質性?誠然,人的知識可以用語言表現,可是人格呢?卻是要靠行動來證明的啊! 一個大學生如果知識欠缺一些但人格高尚,尚可為人們所接受;而一個大學生如果知識非常淵博但人格卻十分猥瑣,這樣的人只會遭人唾棄。君不見, 「紅樓案」中有多少達官貴人倒下了?他們知識不豐富嗎?他們中絕大多數是手握大學以上文憑的,但是成為階下囚,原因何在?因為他們人格有缺陷! 因為面對金錢與美女的誘惑,他們無法把持住自己的良心啊!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商品大潮的沖擊愈演愈烈。在建設社會主義的背景下,在以德治國 的環境中,如果我們的大學教育不強調人格培訓,恐怕不久的將來人將不人,國將不國了! (這里借用教育部部長周濟的一段話,他說,「我們既要成人又要成才,這當中有一個先後之分。成人是最重要的,要真正啟發學生內在的積極性,要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說服力和凝聚力,真正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大學生心裡去。」) 所以,天之驕子們,在積累知識、豐富頭腦的同時,不要忘了,提升你們的人格,培養你們的良知更重要!謝謝! 不能說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大學教育首先必須要做的道德素質修養的提高,只有這樣我們所學才真正用武之地呀。當然到了大學要求更高了,大學 是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熟的階段。應該說比學知識更重要,尤其是目前就業的壓力各方面的原因等等吧,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各大高校已經受到重 視。有一句老話說的挺好的,那就是先學會做人再學做事。 個人在歷史中能扮演什麼角色?個人的個性是否又能影響歷史? 歷史研究中的一種觀點是認為個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歷史是人類的集體創造,而非一兩個英雄或領導人物的創造;另一方面,不同的領導在同一歷 史事件中的差異是不大的:一個國家的領導不過是消極地對周邊的環境和情勢做出反映,斟酌各種因素,然後進行合理的決定。因此,不少研究歷史的 人,往往會忽略個人的因素,而對歷史、政治事件的解釋,嚴肅的史學家也往往從大的社會背景、結構上著手:譬如研究中蘇在毛·赫盧曉夫時代的矛 盾,都從大的政治語境和意識形態入手,而忽略毛的個人心理因素,把它從研究的議程(research agenda)中剔除出去,這個選擇一是因為前述說的對 個人因素的忽略,另一是因為個人心理分析往往難以證實,帶有嚴重的主觀成分,因此似乎不能登入打扮成嚴肅的、客觀的社科分析的大雅之堂。 直覺和常識告訴我們,不同的領導人之間存在著性格和人格差異,存在對人性和世界的假設的差異(譬如有的人把世界想像得特別陰暗,十分悲觀), 有著知識面和意識形態背景的差異,從政時有不同的取向和追求(譬如有人的追求對自己信仰的正義價值的實現;有的人追求權力;有的人追求在歷史 上為自己留名,諸如此類),同時有不同的決策結構:有的人權力大一點,甚至像斯大林和希特勒一樣獨裁;有的人的決策智囊團強一點,幫助他取得 更多的信息以供決策。 因此,不同的人,因其知識和意識形態背景的差異,對同樣的客觀形勢會有不同的感知)perception)和理解。我們說,這些觀察往往都是主觀的,受個 人的意志影響。誠然,不同的領導人在經歷同樣的歷史事件時,他們遇到的客觀環境不同,但是他們的感知往往存在差異,而這些感知往往會影響他們 的決策,並且帶來後果。此外,由於人格及個人習慣存在差異,不同的人有著同樣的感知時,也恐怕會作出完全不一樣的決策。譬如社會、政治心理學 中劃分出一種政治人格對立,叫做調和式的人格和好戰式的人格的對立(conciliatory personality vs belligerent personality)。調和式的人格傾 向於在大多場合和情況下對對方妥協,尋求調解;好戰式的人格在同樣情況下則不願與對手妥協、不願放棄、不願讓步,和對手抗爭,甚至會採用過激 的行為,在客觀上起到激化矛盾的結果。我們說中國現代政治上的一對人物,毛澤東和周恩來,前者更接近好戰式人格,後者更接近調和式的人格。當 然,他們並非絕對的好戰者和調解者,只是存在一種比較一致的大體傾向:某一種式樣的人格特徵能更准確地描述他在許多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特徵。 不同的人格會影響決策,一個好戰式的人格和一個調和式的人格,對待敵人的立場便會不一樣。因此毛有大魚吃小魚,消滅異己,將對方合二為一之說; 建國後的毛在哲學更不同意正統馬克思主義中矛盾論,不同意合二為一的說法。所謂合二為一,就是新出現的「一」,應該同時有兩個組成者的特色。 毛更主張大魚吃小魚,如同***吃掉國民黨一樣,由一個因素消滅另一個因素。這也反映了他在建國後的斗爭哲學,並且他在文章和講話中明確地把這 種斗爭策略上升到哲學高度,對正統矛盾論進行了批判。相比之下,若是由周恩來執政,對於敵人他會更能妥協、調解,尋求共同點而非差異,而盡量 不激化和擴大矛盾。若賦予他們兩人同樣的權力,那麼面對同樣的形勢,面對同樣的「敵人」,他們的決策必然會存在有系統性的差異。 因此,研究人格是十分有意義的。研究人格的目的是更系統地、深入地了解一個人的心理特徵,從而分析和預測他的行為。研究人格,也能揭開一些歷 史事件的外幕:如過去我們談論中蘇矛盾,是強調兩國在政治、經濟和組織政策理解上的差異,矛盾是有深層次的、不可調和的制度根源的。而實際上 耐心的讀者可以通過毛對共產國際、對斯大林以及對自己在解放後一些經濟政策和黨內組織問題上的觀察和感知,了解到他對赫魯曉夫可能存在的心理。 這種個人心理矛盾被外化(externalise)到更廣義的政治上,然後以公眾利益或者像意識形態、政經制度這樣的宏大事物的名義下對之合理化 (rationalise)。 問:在當今這個社會,應試教育處於頂峰的社會,需要的是有廣博知識的人,所以從清華北大出來的學生總是能夠更容易的找到工作,難道他們的人格 就一定很好嗎,難道我們這些高職出來的學生人格就一定很差嗎,雖然我們知識比不上人家,比個人格也會輸? 駁:不過有更高的人格有什麼用,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有知識的人,人家老總找人第一是看你知識,而不是看你人格~~ 兩者看來都很重要,但是題目是要求在學校范圍里, 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不斷增強我校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相對來說,只要學校這方面的知識你學透徹了,人格也不會低到哪裡去。 問:現在學校開展思想道德培養課程 駁:培養思想道德觀念不用知識么?知識是什麼,除了專業課別的就不算知識? 我也問你,沒有心理方面的知識,你思考什麼,用什麼?沒有個順序的先後么? 好的品格是坐那就有的?啥是好的品格,評判的標准從哪來?不用知識判斷么? 在大學塑造起來的人格經得住走入社會得沖擊么?沒有自己頭腦得理論理性化所支撐得人格是不穩定得,是脆弱得,如果人格培養更重要些,你怎麼表 現這個更重要,多抽時間培養人格么?怎麼培養?實際行動是什麼?看思想道德書?扶老大娘過馬路?一天能扶多少個? 駁:對方的觀點我不敢苟同,一個人的知識你能看到嗎?知識一旦被你擁有,他還會跑嗎,而人格是多變的,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善轉惡,也可以由惡轉善, 人格的塑造不是一日之工,他要一生的努力,而大學是人積累知識的最佳時期,不要把時間白白浪費哦. 問:很多人說劉海洋和馬家爵的事情來說道德很重要,那麼我倒要問問你的道德是怎麼來的? 駁:是在大學 4 年裡才培養的么?那麼對方的便有是不是認為那些還沒有上大學的人道德低下呢?眾所周知,我們的品德是從我們牙牙學語的時候就開 始的。中國在大學的辛辛學子何止百萬,劉海洋和馬家爵只不過指著百萬之重的 2 個,難道我們看世界要以點覆面嗎? 這實在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就是調節心理方面的知識太少,還不要這樣的人積累知識,拿空氣塑造人格么?」我想問下,有強的心理方面的知 識,沒有得到更好思考和使用,又有何用。 知識積累不夠,所以才有悲劇。重視知識的積累,達到人格的升華,質變才量變,量變才有人格,不要把知識放在次要的地位。所以知識是基礎, 他是關鍵,所以知識的積累更重要。 我們今天的辯題不是怎樣積累知識 而是知識積累和人格塑造孰輕孰重的問題 問:有人說人格是知識的基礎,此言大錯特錯。試問一個人沒有知識作為基礎,那怎麼來分辨是非? 駁:古人早就說過:讀書為什麼?無非是分黑白明是非而已。如果沒有人告訴一個小孩未經別人允許的時候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那麼這個小孩將來會 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可想而知…… 問:貪官說污吏 駁:那麼請問這些人在當官之前是經過重重道德考驗的,他們是否是道德不夠?肯定不是,而且還邀請對方辯友住一個問題,我們討論的是大學期間的 問題。當官後會發展的如何,那時畢業以後的事情,請不要跑題。 問:出國很多人不回來,出國是道德的問題么? 駁:出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大問題,愛因斯坦倒是出國了,你能說他道德低下么?? 那麼這 4 年你作為一個學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呢?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任務都忘記了那還何談道德?如果大學生各個大學畢業各個路不拾遺,就是什麼 專業知識都只知一二。拿國家如何發展,世界如何前進,人類如何進步?? 問:有人說高科技犯罪 駁:那麼抓高科技犯罪的人,你又如何解釋?? 高科技犯罪的人生方向為什麼歪了? 因為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識積累不夠!每天讀讀〈論語〉,你的良心一定會受到鞭笞,思想得到升華。 問:大學的目的,大學的使命。 駁:大學的目的:國家科教興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知識經濟 假如大學的主要作用是朔造人格的話,那麼他們完全沒必要再來大學。 來到大學,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是學習!學習是什麼?知識的積累。 反方對方辯友同學,塑造人格,在家裡可不可以?而在家裡,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你學得到嗎??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並不否定在校大學生塑造自己的人格人品.我們今天說的是哪個更重要, 現在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地方都趕不上人家,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的技術跟不上.我們作為中國未來的接班人,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努力掌握知識去跟別人比,所以我認為我們更應該多學習知 識,掌握知識. 再說,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在被灌輸要學會做人的思想,那麼現在的大學生都可以說是成人了,那麼那個黃金時間已經過去了,而且,我們學的越多,就懂的 越多,人的素養也就想多提高了 溫::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駁:教育的根本任務: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不斷增強我校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黨的教育方針:要求高校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目前高校間的競爭也是人才培養的競爭,體現在高校培養的人才的社會競爭力。 問:在社會上如何立足 駁:對於一個學校來步。這主 要表現 在,他們的需要水平有了新的發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在物質需要層面,開

⑺ 辯論:教育更應該注重知識的培訓

1.對於教育 人格培訓和知識培訓都是必要且重要的
單純的人格培訓 單純的知識回培訓都不可以
兩者結合 才能答更好的完成教育事業
但是相比較而言 人格培訓要比知識培訓更多

2.古人對教育的詮釋是那麼的精確,那就是 言傳身教
可見教育不僅是為學者帶來知識學習的導航
更是以教育者本身為典範 進行示範

3.人格培訓可以時教育者更優秀
為學生做一個好的向導

4.教育中,有良好的人格,可以避免很多慘劇
例如教師暴力時間
又例如美國校園槍擊事件

5.教育的宗旨是讓同學 德 智 體 美 勞全面發展
不論是 道德的感化 智力的引導 體育的鍛煉 美的價值觀的培養
都不僅僅是知識培訓就能解決的了的
都需要教育者以身示範 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相比較來說 人格培訓更重要

⑻ 教育應該注重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辯論賽)

教育 jiàoyù
1. [ecation] 培養人才、傳播知識的工作,主要指學校教育
2. [ecate] 教導啟發,使明白道理

以上是教育的回定義

但是對答於現在的教育 並沒有這么簡單

1.對於教育 人格培訓和知識培訓都是必要且重要的
單純的人格培訓 單純的知識培訓都不可以
兩者結合 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事業
但是相比較而言 人格培訓要比知識培訓更多

2.古人對教育的詮釋是那麼的精確,那就是 言傳身教
可見教育不僅是為學者帶來知識學習的導航
更是以教育者本身為典範 進行示範

3.人格培訓可以時教育者更優秀
為學生做一個好的向導

4.教育中,有良好的人格,可以避免很多慘劇
例如教師暴力時間
又例如美國校園槍擊事件

5.教育的宗旨是讓同學 德 智 體 美 勞全面發展
不論是 道德的感化 智力的引導 體育的鍛煉 美的價值觀的培養
都不僅僅是知識培訓就能解決的了的
都需要教育者以身示範 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相比較來說 人格培訓更重要

⑼ 教育應注重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我是正方)

對於教育 人格培訓和知識培訓都是必要且重要的
單純的人格回培訓 單純的知識培訓都不可以
兩者結合答 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事業
但是相比較而言 人格培訓要比知識培訓更多

古人對教育的詮釋是那麼的精確,那就是 言傳身教
可見教育不僅是為學者帶來知識學習的導航
更是以教育者本身為典範 進行示範

人格培訓可以時教育者更優秀
為學生做一個好的向導

教育中,有良好的人格,可以避免很多慘劇
例如教師暴力時間
又例如美國校園槍擊事件

教育的宗旨是讓同學 德 智 體 美 勞全面發展
不論是 道德的感化 智力的引導 體育的鍛煉 美的價值觀的培養
都不僅僅是知識培訓就能解決的了的
都需要教育者以身示範 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相比較來說 人格培訓更重要

⑽ 辯論會:教育應注重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的 例子 100分

二樓的最後一句話是最正確的,辯題確實不應該脫離現實。
但是,請注意辯題,破題應該從整個題目入手。請看「應」字。應,即為應該。應該是亟需完成卻尚未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說,二樓的觀點只能說明這個情況尚未完成。卻無法說明他亟需完成。那麼,對手就可以說,對方辯友您說的真好!這不就說明了現在我國的教育政策傾向於知識培訓么,您拿現實說話,現實就是如此,教育培養注重知識就是說明應該這么做吖!
開宗明義,定義先行。所以,樓主方面想要贏的話,定義一定要清晰。這個題目中最值得注意的,一是「應」字,一是「多於」一詞。應字上面已經說清楚了,接下來是「多於」。多於,其實就是比較,那麼哪個在當前更重要,哪個就應該多。但是,切勿否認知識培養的重要性,因為題目本身承認了知識培養應該與人格培養並存,只是比較兩者之間的重要性而已。
另外,比較必有標准,那麼標準是什麼?在正式比賽中,評委如果足夠專業,有一方提出了比較標准而另一方沒提出的話,則視為默認前者的標准。那麼,這場比賽的走勢就趨向前者了。那麼,這個比較的標準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是對當今時代人才的培養,哪個更重要。
接下來我簡要說一下我的主要論點。一個人,人格是基石,而知識是建立在人格基礎上的。知識的發揮取決於人格的優劣。人格好的人,有了知識會造福人類。而人格惡劣的,即使再好的知識,也只會變成助紂為虐。對於一個人,基礎的建立當然是更為重要的,尤其在當今中國社會這種人格培訓嚴重不足的國情下更應該如此。
這就是我的主要邏輯線和論點,樓主可以分成幾點闡述。至於例子嘛,太多了。熊貓燒香病毒製造者李俊知識培養夠不夠?電腦能力出不出色?進去了。禰衡,滿腹詩書,人品不行,死了。炸五角大樓的基地組織知識能力強不強?一架飛機,能造成那種規模的殺傷,計算能力強不強?危害人類。自製冰毒的犯罪分子厲害不?化學能力強不強?違法犯罪。。。各種例子。。。網路搜。。,很多的。。。

閱讀全文

與教育更應該注重人格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