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延安紅色培訓心得怎麼寫
為了重溫紅色歷史,加強黨性教育,更好地落實「尋標、對標、達標、創標」要求,進一步激發黨員幹部檢驗工作熱情,推動創先爭優活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七一」黨的生日即將到來之際,我所黨支部組織了一次紅色傳統教育。於2012年12月16日前往瞻仰了革命聖地——延安。
延安之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延安老區人民的朴實熱情,體驗到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仍然在老區人民的生活中傳承。在棗園革命舊址,偉人們的窯洞故居依然保存完好。在楊家嶺革命舊址參觀的那一張張陳舊的老照片,彷彿在講述著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事跡。
給我感觸最深的另一個印象就是老區面貌的巨大變化,從西安到延安一路之上,完全看不到想像之中黃土高坡的荒涼景象,取而代之的滿山的綠色,鬱郁蔥蔥,到處都充滿著生機和希望。延安曾為全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過卓越貢獻,老區人民也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做過巨大犧牲,幾十年裡,偏遠落後的老區卻發展緩慢,老區人民難享發展成果。但是,黨和國家並沒有忘記老區和老區人民,經過近些年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陸續落實後,老區的面貌變美了,延安市內也高樓林立,充滿了現代化的氣息,老區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革命紀念館里那一件件簡朴的甚至有些簡陋的珍貴歷史遺物,一張張黑白的甚至有些殘破的照片,一副副泛黃的甚至有些模糊的文字,彷彿無聲的歷史,向我們傾訴著它們曾經歷過的崢嶸歲月。
在南泥灣,看著一路綿延不斷的農田和大片的水稻田,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覺到歌詞中唱的「到處是牛羊,是陝北的好江南」景象,彷彿看到了當年三五九旅的將士們轟轟烈烈開展大生產的景象。
楊家嶺是中共中央領導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間的住處。棗園革命舊址是1940年至1942年、1944年至1947年,為中央書記處的所在地。棗園大門面東偏西。進門是四方形磚木結構的中央小禮堂,禮堂背後的山上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舊居,院子里有毛澤東當年種的菜地以及毛澤東與美國記者斯特朗談話的石桌。整個棗園,花木繁茂,風景優美。中共中央在這里領導抗日戰爭,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籌備了黨的七大。毛澤東在這里寫了《為人民服務》、《論聯合政府》、《關於重慶談判》等許多文章。朱德在這里起草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這些地方的一磚一瓦,一桌一椅幾乎都保持著原來的風貌,看著這些老一輩革命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