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學校培訓 > 中國林業教育培訓

中國林業教育培訓

發布時間:2021-01-03 07:46:10

㈠ 國家林業局管理幹部學院怎麼樣

簡介:國家林業局管理幹部學院(簡稱「林干院」)是國家林業局直專屬的行業培訓屬基地,承擔著國家林業局機關公務員和局直屬單位幹部培訓,林業重點工程縣縣級領導幹部培訓,重點國有林區及地方林業高中級管理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大中型林業企業領導幹部工商管理培訓,林業國際合作培訓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森林公園主任、國營林場場長、林業工作站站長等關鍵崗位的培訓任務。中央黨校國家林業局分校、國家林業局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國家林業局教育培訓信息中心、中國林業教育培訓網站設在院內。
注冊資本:2902萬人民幣

㈡ 中國林業教育學會的業務范圍

(一)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回發展觀,宣答傳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開展教育理論和林業教育實踐的調查研究,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為各級林業教育管理部門當好參謀和顧問;
(三)組織林業教育科研成果的評選活動及成果推廣工作;
(四)開展林業教育咨詢、評估、培訓等服務活動;
(五)開展國內、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加強同國內外其它教育團體和有關教育團體、個人的友好往來;
(六)維護林業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反映他們的意見和呼聲,努力提高林業教育工作者的社會地位;
(七)辦好本團體主辦的刊物,組織編輯出版會刊、論文集等;
(八)完成掛靠單位和業務主管單位交辦的任務。

㈢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院長是誰

◇ 黨 委 書 記 ◇

王 海 忠 男,漢族,1963年6月出生,陝西黃龍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83年7月陝西省渭南師專中文專業畢業參加工作,先後在陝西省韓城市象山中學、司馬遷中學任教, 1990年9月調陝西省銅川市委組織部工作,1994年6月起任銅川市老齡委副主任、銅川市城區、王益區區委副書記,2001年8月起任銅川市宜君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長、縣委書記,2006年4月任陝西省漢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2006年12月任中共漢中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 2008年11月任中共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委員會書記(正司局級)。2010年6月任中共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委員會書記(正司局級)。

◇ 院 長 兼黨委副書記◇

蘇 惠 民 男,漢族,1951年12月生於福建省漳州市,中共黨員,研究員,一級警監。1978年畢業於南京林產工業學院林工系(現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工業學院),1990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獲教育學第二學士學位,1996年曾赴奧地利進修,2006年赴新加坡培訓。1991年任南京林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1993年任南京林業大學教務處處長; 1998年任林業部南京人民警察學校校長(副司局級);2000年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正司局級);2007年兼任黨委副書記。2010年6月任南京森林警察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現兼任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副理事長、職業教育分會主任;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林業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市玄武區人大代表等職務。主要科研成果有《林科本科專業目錄(修訂)的研究與實踐》(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普通高等農林院校教學工作評價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先後發表了《關於高等教育質量內涵的思考》、《關於高等林業教育辦學規模與層次結構調整的思考》、《統籌公安高職高專院校改革五論》、《當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影響》等近二十篇論文。1997年獲得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務處長,2000年榮立二等功一次,2006年榮立一等功一次,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黨 委 副 書 記 ◇

王 邱 文 男,漢族,1962年2月生於甘肅天水,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三級警監。1984年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先後在中國林業出版社、林業部產業司工作。1994年調林業部辦公廳工作,任副處級秘書、正處級秘書;1998年任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局綜合處(裝備處)處長、政治處處長;2002年1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副司局級)。2010年6月任中共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委員會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副司局級)。先後發表了《人,地球的主宰?》、《〈木材學〉一面獲獎一面滯銷的反思》等多篇文章,參與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林區標准化苗圃標准》。曾獲得林業部機關"優秀青年"、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 常 務 副 院 長 ◇

張 高 文 男,漢族,1962年10月出生,內蒙古豐鎮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學士學位,教授。1988年8月中國刑警學院刑偵系畢業後分配到內蒙古豐鎮市刑警大隊工作,1996年11月調林業部南京人民警察學校工作,先後任公安教研室主任、刑事偵查系副主任,2002年10月任偵查系主任(正處級)。2008年11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副司局級)。2010年6月任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常務副院長(副司局級)。

◇ 副 院 長 ◇

張 治 平 男,漢族,1959年11月生於南京,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二級警監。1980年畢業於巢湖師范專科學校體育系,1999年獲得政法專業本科學歷。1991年6月任南京林業學校學生科副科長;1992年3月任南京林業學校總務處主任;1996年1月任林業部南京人民警察學校副校長;1999年12月任國家林業局南京人民警察學校副校長; 2000年8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副司局級)。2010年6月任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副院長(副司局級)。先後撰寫、發表了《對發展短跑專項力量的探討》、《關於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淺論依法保護森林資源,加強森林公安隊伍建設》等多篇論文。主持建設的新校區項目在規劃設計和質量方面分別獲得第四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優秀獎、江蘇「揚子杯」獎項。曾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並獲得"林業部院校後勤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 副 院 長 ◇

李 明 男,漢族,1963年2月出生,山東蓬萊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學士學位,高級經濟師。1985年8月東北林業大學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參加工作,先後在林業部計劃司、人勞司工作,1986年8月至1987年7月參加中央講師團赴山西省靈丘縣師范學校支教,1994年5月任林業部人教司勞資處副處長,1998年8月起任國家林業局人事教育司人才勞資管理處、綜合處處長,2005年2月任人事教育司幹部管理處處長。2008年11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副司局級)。2010年6月任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副院長(副司局級)。

◇ 政治部主任 ◇

林 平 男,漢族,1967年2月出生,浙江龍泉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碩士學位,副研究員。1987年7月南京林業學校畢業後留校工作,2001年3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人事處處長,2002年6月明確為正處級,2007年1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政治部主任(正處級)。2008年11月任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政治部主任(副司局級)。2010年6月任中共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委員會政治部主任(副司局級)。

㈣ 誰能給我一篇關於「網路安全問題」的研究性學習的論文要好一點的

校園網路安全問題分析與對策
摘要:校園網在高校的教學管理、科研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校園網作為開放式網路在加快校園信息
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技術應用的新挑戰,網路安全成為校園網建設與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關鍵詞:校園網;網路安全;安全策略;防火牆;入侵檢測
在各個學校中,校園網已經成為其必不可少
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科學研究和管理的
重要工具。如果校園網路的安全受到威脅,那將
會影響到學校師生的工作、學習甚至會對學校的
發展造成一定影響。校園網的安全管理已經成為
所有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校園網信息
系統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1校園網安全特點
1.1速度快和規模大
高校校園網大都使用乙太網技術,校園網的
帶寬一般不低於50Mbps,而且校園網的用戶群體
數量比較大。正是由於高帶寬和大用戶量的特
點,網路安全問題蔓延快、涉及面廣和對網路的影
響比較大。
1.2活躍的用戶群體
高校的學生通常是最活躍的網路用戶,而且
數量較大,對網路新興技術充滿好奇,勇於探索發
現。有些學生會嘗試使用網上學到的、甚至自己
研究的各種攻擊技術,在校園網路當中實踐,這就
可能會對網路造成一定的影響和破壞。
1.3開放的網路環境
由於學校具有教學和科研的特點,所以要求
校園網路的環境必須是開放的,從管理方面來說
比企事業網路更寬松一些,這樣就留下一些安全
隱患。
1.4盜版資源泛濫
盜版軟體、影視資源在校園網中廣泛使用,不
僅佔用了大量的網路帶寬,而且從網路上隨意下
載的軟體中可能隱藏木馬、後門等惡意代碼,給網
絡安全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2校園網面臨的安全性威脅
計算機網路所面臨的安全性威脅可以劃分為
兩大類,即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1]。主動攻擊是
指攻擊者對某個連接中通過的PDU(協議數據單
元)進行各種處理,如有選擇的更改、刪除、延遲
這些PDU。被動攻擊中攻擊者只是觀察和分析某
一個PDU而不幹擾信息流,例如截獲數據。根據
以上分類,聯系校園網的安全特點,可以總結出
校園網面臨的一些安全性威脅:(1)計算機蠕蟲病
毒,屬於主動攻擊,將會影響用戶的使用、信息安
全、網路運行;(2)外來的系統入侵、攻擊等惡意破
壞行為,屬於主動攻擊,其中有些計算機已經被
攻破,用作黑客攻擊的工具;拒絕服務攻擊目前
越來越普遍,而且不少開始針對重點高校的網站
和伺服器;(3)截取信息,屬於被動攻擊,校園網
主機保存了高新技術信息,如重大科研項目的數
據、進度和成果,這些信息對競爭對手來說非常具
有吸引力;校園網開展遠程教育,課程的考試也通
過網路進行,一些考生可能想從網上竊取考題,修
改成績或請人替考,這些都會影響校園網的安全
運行。
以上這些只是校園網作為計算機網路有可能
發生的一些攻擊,因為校園網是一種特殊的計算
機網路,有著特殊的用戶群,所以校園網還面臨
著自身特有的一些安全性威脅:(1)內部用戶的攻
擊行為,主要是由於在校學生的好奇心理、探索
性,進行一些不顧後果的嘗試,影響校園網的正
常運轉,有可能給學校帶來損失;(2)垃圾郵件、不
良信息的傳播,有的利用校園網內無人管理的服
務器作為中轉,嚴重影響學校的聲譽;(3)普遍存
在的計算機系統的漏洞,對信息安全、系統的使
用、網路的運行構成嚴重的威脅;(4)用戶的計算
機水平不同,一些用戶由於防範意識低,會打開一
些攜帶病毒的文件,導致計算機的運行出現問題,
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網路。
另外,物理安全也是校園網安全的一個方面,
例如網路設施遭受人為破壞、盜竊或者是自然災
害等。
綜上,校園網面臨的安全性威脅是多方面的。
要提高校園網的安全性能,需要運用當前先進的
網路安全技術,建立完善的防護措施。
3校園網網路安全對策
網路安全是指為了保護網路不受來自網路內
外的各種危害而採取的防範措施[2]。
網路安全策略則是指預防網路中可能會發生
的硬、軟體及數據被破壞、更改、泄漏的情況,在網
絡管理過程中,採取的針對各種不利情況進行處
理的方法或措施,以保證網路安全運行。為保證
校園網路的安全性,一般應採用以下策略。
3.1設備安全
在校園網規劃設計階段就應該充分考慮到網
絡設備的安全問題。將一些重要的設備,如各種
伺服器、主幹交換機、路由器等盡量實行集中管
理。
3.2技術安全
網路安全技術包含了防火牆技術、病毒防治、
入侵檢測、加密技術、身份認證、存取控制、數據完
整性控制和安全協議等內容[3]103。針對校園網來
說,應該採取以下一些技術措施,來提高校園網的
安全性。
3.2.1採用VLAN技術VLAN(虛擬區域網)技
術的實現原理是通過交換機的控制,某一VLAN
成員發出的數據包只發給同一VLAN的其它成
員,而不會發給該VLAN成員以外的計算機。使
用VLAN技術不僅可以隔離廣播包,還有安全和
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對不同許可權的VLAN成員實
現相互的訪問控制,限制用戶的非法訪問。
3.2.2防火牆防火牆是網路安全的屏障,防止
外部網路用戶以非法手段通過外部網路進入內部
網路,訪問內部網路資源,保護內部網路操作環境
的特殊網路互聯設備[3]104。防火牆技術可以有效
地將內部網與外部網隔離開,保護校園網路不受
未經授權的訪問者侵入。
3.2.3運用網路入侵檢測手段網路入侵檢測
系統(DS)可以分為基於網路數據包和基於主機的
兩種方式,基於網路數據包的網路入侵檢測是在
網路通信中尋找網路入侵模板數據包,並作出相
應反應,基於主機網路入侵檢測是在宿主系統審
計日誌文件中尋找攻擊特徵,然後給出統計分析
報告[3]105。入侵檢測系統也是防火牆的合理補
充,幫助系統對付網路攻擊,擴展系統管理員的安
全管理能力,提高信息安全基礎結構的完整性。
3.2.4漏洞掃描隨著軟體規模的不斷增大,系
統中的安全漏洞或「後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定
期對包括操作系統(OS)、數據管理系統(DBMS)進
行漏洞掃描,安裝系統補丁,關閉無用埠,審核
系統日誌等。
3.2.5殺毒軟體選擇合適的殺毒軟體可以有
效的預防病毒在校園網路中的傳播。
3.2.6數據加密數據加密是核心的對策,是保
障數據安全最基本的技術措施和管理基礎。
3.3強化用戶的網路安全意識,培養網路技術人


吃透專業和教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教
師要在繼承傳統教學模式優點的基礎之上,改革
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吸引力,激
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合相關專業進行教學。這是構建新型職教模
式、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
2.3加強學生管理,形成良好的學風
由於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較差,因而
學校要加強思想教育,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
學習目的。尤其是對於剛入學的新生而言,思想
和情緒等各方面都極不穩定,而且容易先入為主,
輔導員應趁此機會多與同學溝通。對於缺乏獨立
生活能力或自控能力差的學生更要及時疏導情
緒,給予及時的關心、幫助和給予必要心理指導。
輔導員應從多角度入手,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指導他們改進學習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
流。思想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階段性的
工作,學校應堅持經常地進行此項工作。總之,學
習動力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要素之一,它是學
習者的內在力量,因此研究學生學習動力問題至
關重要。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應想方設法在教
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使之產生學習的
動力,推動學習者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效率問題研究》子課題組.職校生學習
狀態總體欠佳、水平差異顯著-關於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動力狀況
的調查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06(15):38~43.
[2]張紅兵.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與對策[J].洛
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3):174~176.
[3]孫宏偉,孫氵勇,蔡學軍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與學習動
力缺乏問題的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6(8):44~46.
[4]吳林嵐.林業職業學校學生數學學習動力不足的現狀分析
[J].中國林業教育,2008(3):57~60.
[5]陳平.論學習動力[J].課程·教材·教法,2001(7): 24~28.
責任編輯:孫忠才
(上接第69頁)
3.3.1廣泛宣傳網路安全知識利用校園的傳
播媒體對師生進行計算機信息網路安全的宣傳、
教育,進行定期專業講座,使廣大師生認識到其重
要性,從而自覺約束自己的網路行為。
3.3.2定期組織和安排網路安全培訓通過專
業人員的培訓,可以使網路用戶掌握必要的網路
安全知識和必要的網路操作技能。
3.3.3培養網路技術人才穩定的網路專業技
術隊伍,是網路安全的技術保障。因此,學校應鼓
勵網路人員參加相關的技術培訓和進修,從而才
能培養出一批技術全面、知識豐富的網路技術人
才,以確保校園網網路的安全運行。
3.3.4災難恢復為保障網路系統發生災難後
做到有的放矢,必須制定出完整可行的事件救援、
災難恢復計劃及方案。同時,還要做好計算機系
統、應用軟體及各種數據資料的備份。
4結束語
校園網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網路用戶所使用,
豐富的信息資源是其他網路所不能比擬的。校園
網路的安全不僅是設備、技術問題,也是管理的問
題[4]。對於每一個校園網的參與者和使用者都有
義務維護網路的正常運行。這就需要我們提高網
絡安全的防範意識,加強網路安全技術的學習和
掌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造一個牢
固的網路安全防範體系,確保校園網的正常運轉
和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顧巧論,高鐵杠,賈春福.計算機網路安全[M].清華大學出
版社,2004(9):85~86.
[2]邵波,王其和.計算機網路安全技術及應用[M].電子工業
出版社,2005(11):60.
[3]謝希仁.計算機網路(第四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6):102~105.
[4]楚狂.網路安全與防火牆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
社,2004(5):89.

㈤ 誰知道南京森林警官學院怎麼樣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是一所由國家林業局主管,與公安部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坐落在自然風景秀麗、歷史文化厚重的六朝古都南京。

學校佔地總面積1143畝,由仙林校區、花園路校區和東善橋教學訓練基地組成,總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仙林校區建築典雅明麗,環境優美,是具有現代氣息的花園式、生態型、智能化新校園,建有現代化的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警體館、游泳池、綜合服務樓和體育運動場所,擁有先進的教學、科研、訓練設施,圖書館館藏文獻總藏量148萬冊,其中紙質圖書46萬冊。

學校現設治安系、偵查系、警務管理系、警務技戰術系、信息技術系、教學實訓基地、繼續教育部。國家林業局警官培訓中心、森林消防指揮培訓中心、野生動植物刑事物證鑒定中心和林業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掛靠在學校。目前設置治安管理、森林消防、偵查、刑事技術、警察管理、信息網路安全監察、警察指揮與戰術等7個專業,全日制在校生4500人,年培訓在職民警4000多人。

學校現有教職工373人,其中專任教師281人;擁有教授10人、副教授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74人,聘請兼職教授15人、高級教官36人、教官20人,已基本形成一支學科專業較齊全、結構合理、業務能力強、專兼相結合的師資隊伍,涌現出一批全國、全省教育先進個人和優秀教師。現有國家級高校教學名師1人,全國公安、林業系統優秀人民警察、優秀教師等14人,榮立一、二等功22人,並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4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學科帶頭人2人。

近幾年學校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先後多次被江蘇省授予「文明學校」、「文明單位」,並先後獲得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江蘇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江蘇省師資隊伍建設先進高校等榮譽稱號,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培養高素質應用性警務人才為目標,實行教學、科研、實戰相結合,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努力把學校建成全國森林公安的教育、培訓和科研基地。學校不斷加強教學研究,積極探索教學改革,並取得了一系列教學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公安部精品課程2門、江蘇省一類精品(優秀)課程2門、江蘇省二類精品(優秀)課程4門、江蘇省精品教材3部,主編和參編各類教材44本,其中公安特色教材30本。

學校堅持警學研相結合,並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學校申請立項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國家林業局等省部級、廳局級科研項目近50個,並先後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多項科研成果通過鑒定,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並在生產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學校還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工作,國家林業局主管的《森林公安》、《森林防火》雜志由學校主辦。

學校堅持政治建校、文化育警、環境育人。以培養「政治堅定、業務過硬、作風優良」的警務人才為辦學宗旨,把「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警察意識和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警務化管理,強化軍事素養,牢固樹立

從警意識。努力構建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學校不斷加強學風建設,凝聚了「博學慎思、唯實篤行;厚德明法、求是創新」的治學精神。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本著「貼近實戰、突出實用、符合實際」的教學原則,強化警察職業能力訓練,狠抓實踐性教學環節。學校擁有3134萬元的教學、科研設備,刑事科學實驗室、偵查實訓中心、室內射擊靶場等實驗、實訓場所裝備先進,並在全國各地公安機關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17個,構成了比較完備的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辛勤耕耘育桃李,建功立業逞英豪。我校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後在公安第一線建功立業,普遍安心工作,踏實肯干,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被公安機關認為:基礎好、能力強、素質高、作風實,能幹、肯干、實干。

學校還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已與多個國家建立了學術上的聯系,多次選派教師前往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國作高級訪問學者或考察培訓,並接待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消防官員來訪。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將繼續擴大對外交流渠道,努力與國際警務和森林消防同行建立更加廣泛的聯系。

㈥ 林科大繼續教育院校怎麼樣,有人知道嗎

是贛州的嗎?我在那待過,不是騙人的,只是教學質量不是太好,勉勉強強

㈦ 劉勇的論文目錄

1DaveWenny,YongLiu,KasDumrose..NewForests,1988,2:111-118.2宋廷茂,劉勇,彭祚登,興安落葉松容器苗培養基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12(增刊1):71-74.3劉勇,宋廷茂,彭祚登,彭景田,許永林.興安落葉松容器苗培育技術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12(增刊2):10-20.4劉勇,朱學存.興安落葉松容器苗化學修根效果與根生長潛力測定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1,13(2):21-25.5劉勇.苗木質量評價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世界林業研究,1991,4(3):62-68.6劉勇,龔懷勛.硫化銅對容器苗的修根作用.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2,14(增刊2)50-56.7劉勇.從多功能林業的興起看我國林業的發展道路.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2,社科版.74-79.8宋廷茂,劉勇,彭祚登,張建國,叢日春,趙朝中,許廣武,李志丹,孫慶傑,孫玉祥,李寶君.大興安嶺主要針葉樹種移植容器苗的培育技術與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12(增刊1):1-9.9宋廷茂,劉勇,彭祚登,叢日春,張建國,孫慶傑,李寶君,孫玉祥,趙朝中,李志丹,許廣武,許輝,邢恩鐸.興安落葉松野生苗利用技術與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12(增刊1):49-55.10宋廷茂,劉勇,彭祚登,印佩文,田淑靜.塑料大棚育苗技術十大關鍵技術-西林吉林業局大棚育苗技術經驗總結.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12(增刊1):68-70.11宋廷茂,劉勇,彭祚登,張建國,李志丹,劉曉娟.興安落葉松塑料大棚育苗截根技術與機理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報,1990,12(增刊2):1-9.12田淑靜,彭祚登,劉勇,張建國,宋廷茂,李樹生,孫慶傑,李志丹,孫玉祥,徐桂林.大興安嶺地區樟子松出圃苗齡型與移植密度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12(增刊2):21-34.13彭祚等,宋廷茂,劉勇.興安落葉松育苗播種日期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12(增刊2):72-77.14劉勇.容器移植苗-----一種新的苗木類型.北京林業科技,1990,1:44-45.15劉勇.美國愛達荷大學林學系研究生教學概況.中國林業教育,1990,2:62-64.16劉勇.碳酸銅在林業中的使用.世界林業研究,1991,4(1):91-92.17劉勇.法國的地區整治和重建技術.世界林業研究,1992,5(4):89-90.18LiuYong.esinNorthernChina.(EnglishEdition),1993,Vol.2,No.1,10-22.19劉勇.我國北方針葉樹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研究(I)----苗木根生長潛力.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3,15(增刊1):69-75.20劉勇.我國北方針葉樹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研究(II)----碳水化合物在苗木生根過程中的作用.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3,15(增刊1):76-83.21宋廷茂,張建國,劉勇,彭祚登,趙朝中,李志丹,大興安嶺地區主要針葉樹種苗木活力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3,15(增刊1):1-17.22印佩文,宋廷茂,彭祚登,劉勇,趙朝中,李志丹,李萬棋.興安落葉松育苗播種量與密度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3,15(增刊1):96-101.23劉勇.適地適苗造林探討.中國林學會造林學會第三屆學術討論會,造林論文集,中國林業出版.1994.34-38.24劉勇.我國北方主要針葉造林樹種苗木質量研究(III)----苗木的休眠與萌芽生理.青年林業科學家論叢,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28-34.25劉勇.我國北方主要針葉造林樹種苗木質量研究(IV)----苗木形態與造林成活及初期生長的關系.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5,17(4):16-21.26劉勇.我國北方主要針葉造林樹種苗木質量研究(V)----苗木形態與苗木生理的關系.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5,17(4):118-122.27劉勇.我國林業發展應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世界林業研究,1995,8(1):54-58.28劉勇.貯藏對針葉樹苗木活力和苗木生理影響.林業科學,1995,31(5):414-420.29劉勇.油松側柏葉綠素含量與苗木質量關系的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70-376.30劉勇.世界林業教育發展趨勢.世界林業研究,1996,9(2)∶11-17.31劉勇,林平.世界林業推廣發展趨勢.世界林業研究,1997,10(2):50-57.32劉勇.世界林業推廣趨勢及其啟示.中國林業經濟學會世界林業經濟專業委員會論文集.世界林業研究,1998,11:106-111.33劉勇.針葉樹苗木抗裸根晾曬能力的研究.中國青年綠色論壇--中國林學會第四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選集.林業資源管理特刊,1998.22-26.34AjitKumarBanarjee,劉勇.98洪災對制定林業規劃的啟示.世界林業研究,1998,11(6):29-33.35劉勇,陳艷,張志毅,李新國.不同施肥處理對三倍體毛白楊苗木生長及抗寒性的影響.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22(1):38-44.36劉勇.我國苗木培育理論與技術進展。唯一作者、世界林業研究,2000,13(5):43-49.37劉洲鴻,劉勇.不同水分處理對側柏苗木生長及抗旱性的影響.中國林學會造林分會第4屆理事會暨學術討論會造林論文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84~90.38劉勇.我國林木種子培育理論和技術進展.世界林業研究,2001,14(4):43-39師晨娟,劉勇,胡長壽.青海雲杉硬枝扦插繁殖研究.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2,24(2):259~263.40劉勇.加入WTO與中國環境問題探討.中國林業教育。2002,81(2):26~28.41劉洲鴻,劉勇,段樹生.不同水分條件下施肥對側柏苗木生長及抗旱性的影響.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24(5/6):56~60.42王繼永,王文全,劉勇.林葯間作系統中葯用植物光合生理適應性規律研究.林業科學研究,2003,16(2):129~134.43王繼永,王文全,劉勇,魏勝利.烏拉爾甘草生物特性及資源培育研究進展.世界林業研究,2003,16(2):28~32.44WangLixian,LiuYong.pulustomentosa.ForestryStudiesinChina.2003,5(3):13~20.45劉勇.讓高校領導務「正業」,光明日報,2003,11,7.46李瑞生,劉勇,烏麗雅斯.歐美雄性不育楊組培苗移栽用栽培基質配方的研究,江蘇農業科學,2003,4(總第234期):53~54.47王繼永,王文全,劉勇.林葯間作系統對葯用植物產量的影響,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3,25(6):55~59.48烏麗雅斯,劉勇,李瑞生,李志丹,陳彩霞.容器育苗質量調控技術研究評述,世界林業研究,2004,17(2):9~13.49烏麗雅斯,劉勇.造林樹種苗木定向培育理論探討,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4,26(4):85~90.50張燕,劉勇,王繼永,王文全.葯用植物專用肥研究現狀與展望,中國中葯雜志,2004,29(8):719~722.51劉勇.從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四個環節看圖書館介入途徑,2004,見丁有駿,劉勇主編,知識管理與圖書館,北京高校第七屆圖書情報資料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2~16.52劉勇,王玉傑,張玉傑,程燕妮,馮菁.創新人才知識結構構建與高校圖書館,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增刊)1~5.53趙世華,劉勇,王玉傑,成惠萍,程燕妮,孫麗川,張寶穎.林業創新人才培養與圖書館知識管理創新,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增刊)19~22.第二作者54白淑蘭,白玉娥,方亮,劉勇.土生空團菌與虎榛子形成的菌根及其對虎榛子生長的影響,林業科學,2004,40(6):194~196.55白淑蘭,趙春傑,房耀維,白玉娥,劉勇.粘蓋牛肝菌不同菌株對Zn2+、Cd2+的吸附及其對油松Zn2+、Cd2+的耐受性,生態學報,2005,25(2):220~221.56張燕,王繼永,劉勇,王文全.氮肥對烏拉爾甘草生長及有效成分的影響,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5,27(3):57~60.57齊濤,劉勇,王春成,袁功英,李志丹.苗圃庫存銷售管理系統的構建和開發,浙江林學院學報,2005,22(2):226~230.58白淑蘭,劉勇,周晶,董智,樊榮.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資源與生態研究,生態學報,2006,26(3):837~841.59劉建功,劉勇.中國林木種苗業現狀及發展趨勢與對策,林業經濟,2006,164(3)22~24.60劉建功,趙淑榮,劉勇,潘玉興,李鈞.平陰玫瑰花器官生長特性調查研究,中國林副特產,2006,82(3):10~11.61師晨娟,劉勇,張林玉.苗木抗旱生理及抗旱調控技術,世界林業研究,2006,19(3):33~37.62劉勇.復雜系統創造力模型的構建,見陳曉陽主編,林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157~163.63師晨娟,劉勇,荊濤.植物激素抗逆性研究進展,世界林業研究,2006,19(5):21~26.64李國雷,劉勇,郭蓓,徐揚,張可棟,趙雙榮.我國飛播造林研究進展,世界林業研究,2006,19(6):45~48.65李國雷,劉勇,徐揚,郭蓓,張可棟,趙雙榮.飛播油松群落種子植物區系特徵研究,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26(4):369~372.66王蘭珍,劉勇.黃芩種質資源及培育技術研究進展,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9(2):138~146.67李國雷,劉勇,徐揚,郭蓓,張可棟,趙雙榮.間伐強度對油松人工林植被發育的影響,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9(2):70~75.68李國雷,劉勇,郭蓓,徐揚,張可棟,趙雙榮.保留密度對飛播油松林下植被發育影響的研究,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22(3):105~110.69郭蓓,劉勇,李國雷,甘敬,徐揚.飛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對間伐強度的響應.林業科學,2007,43(7):128-133.70朱芹,劉勇.肥料與調節劑對山茱萸生長以及保護酶活性的影響。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7,27(3):20~24.71李國雷,劉勇,甘敬,郭蓓,徐揚.飛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對間伐強度的季節響應.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30(2):82~88.72李國雷,劉勇,於海群,呂瑞恆,徐揚,郭蓓.北京柏木井飛播油松群落特徵分析.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28(1):1~5.73李國雷,劉勇,李俊清,李瑞生.油松飛播林土壤質量評判及其調控.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32(3):19~24.74徐揚,劉勇,李國雷,郭蓓,李瑞生.間伐強度對油松中齡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樣性的影響.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32(3):135~138.75何斌,王蘭珍,謝秀麗,劉勇.異株蕁麻莖葉中黃酮類化合物含量測定方法的研究.時珍國醫國葯,2008,19(6):1348~1351.76劉勇,李國雷.不同林齡油松人工林葉凋落物分解特性.林業科學研究,2008,21(4):500~505.77劉勇,宋廷茂,翟明普,李國雷.用系統科學指導和豐富森林培育學.林業科學.2008,44(7):1~5.78於海群,劉勇,李國雷,李瑞生,呂瑞恆.油松幼齡人工林土壤質量對間伐強度的響應.水土保持通報,2008,28(3):65~70.79李國雷,劉勇,李瑞生,徐揚,郭蓓.油松葉凋落物分解速率、養分歸還及組分對間伐強度的響應.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30(5):52~57.80GuoleiLI,YongLIU,JingGAN,BeiGUO,YangXU.inustabulaeformisstands.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8,3(3):286-292.DOI10.1007/s11461-008-0061-4.81劉勇,李國雷,李瑞生,郭蓓,徐揚.密度調控對油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響.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23(6):18-23.82李國雷,劉勇,李瑞生,呂瑞恆,徐揚.油松人工林土壤質量的演變.林業科學,2008,44(9):76-81.83呂瑞恆,劉勇.北京山區不同林分類型土壤酶及土壤肥力的關系.第九屆全國森林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國北京,69-74.優秀論文獎84徐慶華,劉勇,馬履一,姜長吉,劉福森,李雪蓮,姜輝.長白落葉松苗木生長的數學模型擬合分析.第九屆全國森林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國北京,206-212.85尹偉倫,劉勇,李國雷,王蘭珍,呂瑞恆.用系統思想提高林業學生的創造力----一個新的創造力理論及其在北京林業大學的實踐案例.林業教育國際研討會暨第一屆中國林業教育培訓論壇論文集,2008年12月8-9日,中國北京,152-157.86李國雷,劉勇,呂瑞恆,於海群,李瑞生.2009.華北落葉松人工林密度調控對林下植被發育的作用過程.北京林業大學學報,31(1):19-24.87李國雷,劉勇,於海群,呂瑞恆,李瑞生.2009.油松(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林下植被發育對油松生長節律的響應.生態學報.29(3):1264-1275.88劉勇,李國雷,林平,姜輝,於海群,呂瑞恆.2009.華北落葉松人工幼、中齡林土壤肥力變化.北京林業大學學報,31(3):17-23.89呂瑞恆,劉勇,李國雷,於海群,楊占軍,李秀玲.2009.北京延慶飛播林區不同植被類型土壤肥力的差異.東北林業大學學報,37(5):39-42.90Shu-LanBai,Guo-LeiLi,YongLiu,R.KastenDumroese,andRui-HengLv.2009..Mycorrhiza,19:425-434.DOI10.1007/s00572-009-0245-2.91GuoleiLI,YongLIU,RuishengLI,BeiGUO,YangXU.Responsesofdecompositionrate,nutrientreturn,antation.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9,4(13):XXXX.DOI10.1007/s11461-009-0058-792GuoleiLI,YongLIU,LvyiMA,RuihengLV,HaiqunYU,ShulanBAI,YaoyaoKANG.dPinustabulaeformisforests.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9,4(3):283-290.DOI10.1007/s11461-009-0049-8.93呂瑞恆,劉勇,於海群,李國雷,劉輝,王玉江.北京山區不同林分類型土壤肥力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9,31(6):158-163.94孫慧彥,劉勇,馬履一,賈忠奎,康瑤瑤,金虎范,祝燕,侯炳柱,尹鳳君.長白落葉松苗木質量與造林效果關系的比較.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9,31(6):176-180.95劉勇,李國雷,呂瑞恆,趙華.關於加強森林培育學理論研究的探討.第二屆中國林業學術大會——人工林培育理論與技術分會論文集.優秀論文二等獎。96祝燕,劉勇,李國雷,馬躍,朱中一.控釋氮肥在長白落葉松苗木培育中的應用.第二屆中國林業學術大會——人工林培育理論與技術分會論文集.97金虎范,劉勇,山本福壽,李國雷,呂瑞恆.日本琦玉縣飯能市的山村環保旅遊業.世界林業研究,2010,23(1):67-70.98徐慶華,劉勇,馬履一,徐程楊,魏紅旭.土壤含水率對長白落葉松幼苗生長的影響.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0,38(1):31-33.99江俐妮,魏紅旭,劉勇,徐程揚,馬履一.長白落葉松播種苗根系形態可塑性與氮素空間異質性關系.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0,38(1):24-27.100徐慶華,劉勇,馬履一,王少華,侯炳柱,尹鳳君.長白落葉松苗高生長與氣象因子相關關系分析.林業科技,2010,35(1):1-3.101徐慶華,劉勇,馬履一,李友安.長白落葉松幼苗耗水速率與氣象因子的關系.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25(3):12-14.102劉勇,何斌.畢節試驗區生態現代化實現途徑探討.畢節學院學報,2010,28(5):53-58.103劉勇,李國雷,呂瑞恆,趙華.關於加強森林培育學理論研究的探討.世界林業研究,2010,23(3):64-68.104林娜,劉勇,李國雷,呂瑞恆,王少華,侯炳柱,尹鳳君.撫育間伐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響.世界林業研究,2010,23(3):44-47.105何斌,王蘭珍,劉勇.3個種源異株蕁麻光合特性的比較.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0,32(4):355-361,370.106YongLiu,Guo-LeiLi,Hai-QunYu,Rui-HengLv.Creativitytheoryofecosystems:.23rdIUFROWorldCongress,August23-28,2010,Seoul,RepublicofKorea.Oralpresentation.,2010,12(5):86107YongLiu,KastenDumroese,GuoleiLi,RuihengLv.:anewparadigmforresearchers.23rdIUFROWorldCongress,August23-28,2010,Seoul,RepublicofKorea.Posterpresentation.,2010,12(5):88108趙華,劉勇,李國雷,呂瑞恆.造林工程規劃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系統方法論研究.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0,29(3):6-10,15.109林娜,劉勇,李國雷,於海群.森林土壤酶研究進展.世界林業研究,2010,23(4):21-25.110李國雷,劉勇.SPSS統計軟體在林業試驗設計課程中的應用.中國林業教育,28(5):66-68.111孫宇,劉勇,李國雷,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對長白落葉松苗木生長的影響.第十一屆全國森林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林學會造林分會,2010,10,9-12.四川雅安.436-443.112林娜,劉勇,李國雷,於海群.ialseedingforests.第十一屆全國森林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林學會造林分會,2010,10,9-12.四川雅安.418-425.113徐慶華,劉勇,馬履一,賈忠奎,豐慶榮.不同播種覆蓋物對種子出苗率和土壤蒸發量的影響.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0,34(5):149-152.114吳雅婧,劉勇,郭素娟,王靜.植物性原料堆漚基質化處理及氮素釋放特性.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0,38(10):95-98.115PingJiang,YuyangSong,YongLiu.-.tingofWASWACLANDCON1010,October11-15,2010,108.116孫宇,劉勇,李國雷,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對長白落葉松苗木生長的影響.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主,39(1):24-27.117祝燕,馬履一,劉勇,李國雷,馬躍,朱中一.控釋氮肥對長白落葉松苗木生長的影響.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1,35(1):24-28.118HaoHu,YongLiu,Guang-LuShi,Yue-PingLiu,Rui-JieWu,Ai-ZhenYang,Yi-MingWang,Bao-GuangHuaandYou-NianWang..PhysiologiaPlantarum2011,142:390-406.ISSN0031-9317.doi:10.111/j.1399-3054.2011.01479.x(SCI收錄,影響因子3.067).119G.L.Li,Y.Liu,Y.Zhu,J.Yang,H.Y.Sun,Z.K.Jia,L.Y.Ma.ngs.NewForests2011,42:215-226.DOI10.1007/s11056-011-9248-x(SCI,correspondenceauthor)120康瑤瑤,劉勇,李國雷;馬履一,賈忠奎,姜長吉,劉福森,李學蓮.長白落葉松播種苗移栽期失水脅迫對其活力的影響.林業科學,2011,47(6):188-193.121劉勇,李國雷,祝燕,吳雅婧,林娜,鄒尚慶,蔣樂.中國林木種子生物學與種子經營技術進展.林業科學,2011,47(8):143-150.122李國雷,劉勇,祝燕.苗木切根技術研究進展.林業科學,2011,47(9):140-147.123祝燕,劉勇,李國雷,林平,康瑤瑤,孫宇.氮素營養對長白落葉松移植苗生長及養分狀況的影響.林業科學,2011,47(9):168-172.124李國雷,劉勇,祝燕.秋季施肥調控苗木質量研究評述.林業科學,2011,47(11):166-171.125趙華,劉勇,金小麒.貴州林業發展區劃數量化劃分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1,33(2):7-13.126康瑤瑤,劉勇,馬履一,李國雷,祝燕,馬躍.施肥對長白落葉松苗木養分庫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響.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1,33(2):31-36127孫宇,劉勇,李國雷,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對長白落葉松苗木生長的影響.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1,39(1):24-27.128祝燕,馬履一,劉勇,李國雷,馬躍,朱中一.控釋氮肥對長白落葉松苗木生長的影響.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1,35(1):24-28.129林娜,劉勇,於海群,李國雷,.呂瑞恆.不同林齡飛播油松林下植被多樣性研究.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1,35(3):16-20.130李國雷,劉勇,祝燕,孫宇,鄒尚慶.苗木穩態營養載入技術研究進展.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1,35(2):117-123.131李國雷,劉勇,祝燕,李慶梅,孫宇,鄒尚慶,蔣樂.國外苗木質量研究進展.世界林業研究,2011,24(2):27-35.132陳曉,劉勇,李國雷,孫巧玉,張碩,許飛.土壤真菌研究方法及人為干擾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影響研究進展.世界林業研究,2011,24(5):7-12.133.孫宇,李國雷,劉勇,馬履一,賈忠奎,祝燕.磷肥施用方式對長白落葉松播種苗生長的影響.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5(5):16-20.134孫宇,李國雷,劉勇,馬履一,祝燕,姜長吉,劉福森,李學蓮.水施磷肥對長白落葉松苗木生長和磷吸收的影響.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1,28(2):219-226.

㈧ 林業教育是什麼

(forestry ecation)

(范濟洲)

專門培養各種林業專業人才的教育事業。包括研究生教育、大學本科和專科教育、中等林業教育,以及各種方式的在職成人教育。

世界林業教育

林業教育最初包含在農業教育領域,以後隨著林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而逐步走向專門化。17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後,木材日益成為重要的工業原料,林業已發展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需要培養經營管理林業生產的專業技術人才。德國於18世紀初,首先創辦了林業技工學校,1763年在哈茲山建立了林務官學校,1787年在符來堡大學設立了林科。1816年德國又建立了塔蘭特高等林業學校,凡志願當森林官吏者,需在該校受4年以上高等林業教育,經考試合格者,授以林業工程師稱號。俄國在1803年於彼得堡建立了林業學校,後來逐步發展為高等林業學院、系。美國1827年在哈佛大學設立了中等林業學校,1892年在耶魯大學和康乃爾大學設立林學系,1907年在華盛頓大學設林學院。日本於1892年建立了東京山林學校,不久又在綜合大學設立林科。進入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科學和工業高度發達,林業教育不僅在規模上擴大、層次上發展(包括職業教育、中等教育、大學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等),而且學科領域上也有所拓寬(包括營林、森工、資源管理、環境保護、養殖及林業經濟等)。如歐洲現有獨立的林學院或在大學和農學院設立的林學院、系達76所,並在一些院、系設立了碩士、博士學位。蘇聯現有152所林業職業和技工學校,74所中等林業專科學校,30所林學院、系,一些院、校設有副博士及博士學位。聯邦德國在70年代新建立了兩所自然風景保護學院,開設與林業有關的課程。美國有40多所中等林業學校,77所短期大學(學制1~2年),50多所林學院、系(70年代以來有的已改為森林資源學院或環境學院等),絕大多數院校設有可授予碩士、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教育。在日本除有79所中等林業學校外,還有24所大學設有林學科和林產科,並在一些綜合大學里設置了大學院(即研究生院),可授予修士(即碩士)、博士學位。日本有林科的綜合大學有東京、京都、北海道、九州等大學,在全日本各地都設有演習林(實習林場)。在拉丁美洲各國有中等林業學校52所,大專林業院校(系)53所。在非洲各國有30多個國家設有林業專科學校,有18個國家在大學農學院設有林學系。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家也設有林學院、系。

中國林業教育

中國林業教育起步較晚。最初是在農科學堂內講授林業課程,清宣統元年(1909年)京師大學堂才規劃設置林學等課。清末設置的高等農林學堂共5所,包括設在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的兩所農林學堂、設在江西南昌的高級農業學堂、山東濟南的高等農林學堂及湖北武昌的高等農務學堂,招收普通中學畢業生,培養傳播農林技術、經營公私農林產業的技術人員,並培養農林學堂師資及管理人員,學制3年。中等農業學堂的林科,學制2~3年,招收12~15歲高小畢業生,傳授農林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畢業後擇優派往各農事試驗場,從事農林生產,如湖南長沙的農林學堂、廣東省農林試驗場附設的林業講習所等。初級農業學堂的林科,附設在中等實業學堂及普通中學之內,招收初等小學畢業生,學制3年。以上稱為「三級制」,是清代末年農林教育體制的重要部分。此外,還有一種農林小學堂,設在邊遠山區或牧區。

1911年辛亥革命後,林業教育進一步普及和提高,但未獨立成一個體系,仍然是和農業教育在一起。高等林業教育方面,全國共有4所大學,其中設置林科最早的是北京農業專門學校(1914年)和江蘇南京私立金陵大學(1915年)。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隨著農學院的增建和農業專門學校的升格,先後在北京農業大學(1923年)、廣東大學農科(1925年)、中央大學農學院(1927年)、山東大學農學院(1926年)、浙江大學農學院(1929年)、四川大學農學院(1931年)、西北農林專科學校(1934年)、安徽大學農學院(1934年)和東北大學農學院(1946年)分別設置了森林系或林學系。在抗日戰爭時期,上述大學有的停辦,有的內遷。解放戰爭期間,未能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解放區於1948年在華北大學農學院下設一所森林專科學校。中等林業教育是在甲、乙兩種農業學校內設林科。1922年起甲種農業學校改為高級農林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4年;乙種農業學校改為初級農業學校,招收高小畢業生,修業3年。到1932年以後,才有單獨林校的建立。有林校及設林科的農校共19所,分布在安徽、浙江、湖北及四川等14個省內。抗日戰爭期間林校處於停頓狀態。到1949年全國共有高等林業學校19所(不包括台灣省)、中等林業學校9所,培養林業專門人才不足3000人。

中國的林業教育,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有較快的發展。1950年教育部指示北京農業大學及南京、金陵、武漢、中山、四川及西北等7所大學舉辦林業專修科,其他有條件的學校如安徽、浙江、河南大學及山東、平原、東北、廣西農學院等7所院校也相繼舉辦了林業專修科。1952年根據院系調整的要求,合並一些學校的森林系,成立了三所獨立的林學院:北京林學院、東北林學院及南京林學院,其他農學院中的森林系仍保留,並在疆八一農學院設立了林學系。同時,中等林業教育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到1957年中等林業學校已達20所。1957年,高等林業院校在校學生達到6065人,中等林業學校在校學生14300人,均為1949年的11倍。從1957年到1966年,高等林業院校在校學生增加了76%,畢業生增加了3倍;中等林業學校又增加了6所。「文化大革命」期間,不少院校遷到邊遠基層地區,高、中等林業院校基本上停止招生。直到1976年後林業教育才得到恢復和發展,遷出的學校搬回了原址,開始了統一招生,調整、恢復和重新發展了一批林業院校和幹部管理學院。截至1985年,各級林業教育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形式的林業教育體系。其中,有獨立的林學院11所,北京、南京及東北林業大學和中南、西北及西南林學院由林業部所屬,河北、內蒙古、吉林、浙江及福建林學院由省或自治區所屬;農學院中有林學系或園林系的18所;林業管理幹部院校2所,林業教育學院3所。高等林業院校下設系,系下設專業,專業按學科劃分,共分為6類21種。林學基礎類包括森林生物學、木材學兩個專業;營林類包括林學、森林保護、經濟林等專業;資源、環境類包括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園林、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等專業;森林工程類包括森林采運工程、森林道路與橋梁工程、林業機械等專業;林產加工類包括木材加工、林產化工、木材保護與改性、傢具設計與製造專業;經濟管理類包括林業經濟管理、木材貿易、林業信息管理等專業。此外還有數學、物理、化學、外語、道路工程、自動化電器化及財務管理等專業。1985年在校學生12520人,專任教師3803人;有條件的院校都招收了研究生,共有研究生43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5人)。中等林業教育也得到了發展,共有中等專業學校49所,其中中等林業學校41所、衛生學校3所、師范學校4所、警察學校1所;在校學生20048人,專任教師2465人;共設有林業、森林保護、經濟林、園林綠化、森林調查設計、森林採伐運輸、木材加工、林業機械、林區土木工程、物資管理、林業經濟、財務會計等幾個專業。列為重點林校的有7所:遼寧、浙江、福建、山東、湖南、洛陽及廣州林業學校。林業職業中學全國共有24所,在校人數28113人,占林區普通高中人數的54%。在南方集體林區有以教育部門辦學或教育部門與林業部門聯合辦學,以教育部門為主的辦學方式;在北方國有林區一般是企業、事業單位辦學。林業系統的技工學校有78所,是林業企、事業單位根據生產發展需要而成立的,由其勞動部門管理。此外,近年來還加強了林業幹部培訓和職工教育,到1984年林業部已培訓南方集體林區林業重點縣和「三北」防護林地區的縣長、縣委書記1000餘人次,林業系統縣級以上領導幹部2000餘人次,太行山區林業領導幹部160人次,少數民族林業幹部245人次,技術幹部1.6萬人次;並開辦了林業企業廠長、局長培訓班等。為加強林業職工正規的林業教育,部屬6所林業院校中設置了兩年制的幹部專修科;各省、自治區林業部門分別開辦了幹部管理學院、幹部管理學校、職工大學、電視大學、職工中專及刊授林業學校等。

㈨ 史寶輝的獲獎情況

1991年評為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
1993年論文《交際教學法在英語強化培訓中的應用》獲北京市專高等教育屬科學研究優秀論文成果獎
1994年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1998年獲寶鋼基金優秀教師獎
1999年論文《交際式語言教學二十五年》獲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優秀論文成果二等獎(省部級)
2006年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
2009年《基於計算機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獲北京林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排名第2)
2010年獲第六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㈩ 國家林業局人才開發交流中心的具體職能

一是承擔國家林業局委託的人事人才工作;二是負責國家林業局職稱評定工作;三是負責全國林業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四是面向林業行業開展人事代理、人才交流、人才培訓等工作。
國家林業局專業技術資格評定辦公室、國家林業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國家林業局工人考核培訓中心、國家林業局就業指導中心設在國家林業局人才中心。現為中國人才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國家機關人才交流機構分會副會長單位,北京人才服務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單位,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單位。 (一)、承擔國家林業局職稱評審委員會的組建和管理工作;
(二)、組織實施國家林業局職稱評審工作;
(三)、組織修訂和完善國家林業局職稱評審工作規范;
(四)、負責製作和頒發國家林業局職稱證書;
(五)、開展國家林業局職稱評審相關的考試、考核、培訓等工作;
(六)、負責國家林業局專業技術資格評定辦公室的工作,承擔國家林業局職改辦的日常工作。 (一)、組織實施林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二)、制定林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建站條件,負責建站條件的審查,並指導其開展工作;
(三)、制定林業行業特有工作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的資格要求,並負責組織資格培訓與考核;
(四)、組建林業行業特有工種的試題庫;
(五)、組織制定林業行業職業技能標准、鑒定規范;
(六)、推動林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活動;
(七)、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及有關問題的研究與咨詢服務;
(八)、對技術工人進行等級考核培訓;
(九)、組織編寫林業行業技術工種培訓教材;
(十)、負責國家林業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和工人考核培訓中心的工作。 (一)、人事檔案管理;
(二)、工資核定,工齡核定,轉正定級;
(三)、職稱評定;
(四)、社會保險代理;
(五)、人才派遣;
(六)、出國(境)政審;
(七)、大中專畢業生接收手續;
(八)、人事人才政策咨詢、規劃設計,人才職業生涯設計;
(九)、黨團組織關系管理;
(十)、集體戶口管理;
(十一)、其他人事人才管理。
人事代理方式可由單位集體委託代理,也可由個人委託代理;可多項委託代理,也可單項委託代理;可單位全員委託代理,也可部分人員委託代理;單位可選擇一級委託代理,也可選擇二級委託代理。 (一)、林業行業培訓;
(二)、國外考察、培訓;
(三)、其他人才培訓業務。 (一)、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儲存、發布和咨詢服務;
(二)、人才信息網路服務;
(三)、人才推薦;
(四)、人才招聘;
(五)、畢業生就業指導;
(六)、其他人才交流業務。 (一)、掌握林業勞動就業的基本情況、特點和變化趨勢;
(二)、研究解決擴大勞動就業的有效途徑;
(三)、研究解決林業勞動就業問題的相關政策和支持體系;
(四)、組織有關勞動就業的專題調查研究;
(五)、指導林業勞動就業培訓、人才交流,進行就業咨詢;
(六)、根據《勞動法》的要求和林業行業特點,研究其他有關勞動政策;
(七)、負責國家林業局勞動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 中國綠色人才網,是為社會提供人才招聘、求職等綜合信息服務和人才人事政務服務的網站。設有個人求職、單位招聘、畢業生專欄、資訊中心、政策法規、專家答疑、職場論壇、境外就業、人才夕陽紅、理事專欄、獵頭服務、流動黨員、關於我們、招聘會信息、友情鏈接、版權聲明等16個欄目。
人才開發處
鑒定處

閱讀全文

與中國林業教育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