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打擊樂課有哪些教學與活動策略
打擊樂教學即就地取材生活中的鍋、碗、瓢、盆、水、石頭等材料,在幼兒園開展打擊樂教學活動。由於生活化材料的多樣性及可變性等特質,教師與幼兒經過的反復實踐與探索,總結出趣味游戲展開策略、形象圖譜推進策略、探索創作延伸策略以及貫穿活動始終的指揮策略。這些策略幫助教師更有效地開展生活化材料打擊樂教學,同時,也為今後幼兒園開展生活化材料打擊樂教學活動提供經驗與借鑒。
⑵ 如何開展幼兒園打擊樂教學活動
打擊樂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同時也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之一。打擊樂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還可以培養幼兒的控制能力、集體意識及多方面的協調能力。但是,組織打擊樂活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現在的幼兒教育提倡研究幼兒、研究學科、研究教育策略,具體到打擊樂應該研究些什麼呢?我認為,打擊樂的重點應該突出節奏的特點、樂器的特點以及樂器與音樂之間的聯系。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樂曲。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其基本表現手段是旋律和節奏。而打擊樂是根據樂曲來打擊樂器,通過各種樂器給音樂配伴奏以使樂曲更動聽。同時也能使幼兒通過樂器敲擊來表達和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剛開始練習打擊樂時最好選擇節奏鮮明的樂曲,因為節奏特點明顯的樂曲容易敲擊出效果,如進行曲,這樣便於幼兒掌握節奏特點。待幼兒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再選擇一些節奏較復雜的樂曲。小班、中班可以2/4、3/4拍樂曲為主,大班幼兒在此基礎上可選擇4/4拍的樂曲。如《郊遊》這首樂曲很適合小班或中班幼兒作為打擊樂的樂曲。這是一首2/4的樂曲,節奏特點非常明顯,前八小節與後八小節旋律完全相同,中間八小節有所變化。在配器時可以根據樂曲中間八小節是高潮的特點,多選用一些樂器,同時節奏可與前後有所不同。前、後兩段可以節奏相同,這樣既便於幼兒掌握,同時也會使敲擊出的效果悅耳、動聽。另外,許多有民族風格的樂曲,如,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樂曲,節奏型都比較明顯,易於幼兒理解把握,同時也可以讓幼兒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情。 另外還可以結合孩子們所喜愛的樂曲。教師可注意觀察和發現孩子們平時愛唱的歌曲,從中選擇適合打擊配樂的樂曲。因為關注幼兒的興趣,更能引發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打擊樂的積極性。 其次,要認真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 教師在組織打擊樂活動之前要熟悉樂曲並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比如,選取的音樂作品有什麼風格特點,是進行曲、抒情曲還是圓舞曲;選取的音樂作品是幾拍子的,因為拍子不同節奏特點會有所不同,2/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3/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弱,4/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次強、弱;在此基礎之上確定音樂作品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如有位老師在組織大班幼兒進行打擊樂《拔根蘆柴花》時,是這樣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的:《拔根蘆柴花》是一首江蘇民歌,樂曲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段與第三段多以八分音符為主,而第二段運用了十六分音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整首樂曲明朗,具有活潑歡快的情緒色彩。教學重點是熟練掌握2/4拍節奏特點,並能夠按強弱規律使用打擊樂器合拍地演奏。教學難點是學會看指揮,注意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不突出自己,達到能協調地演奏。 由於教師的准備工作充分,重點、難點找得准確,所以在組織幼兒進行打擊樂的活動中就能夠使幼兒獲得有效的學習和發展。 第三,根據音樂作品的特點合理配器。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適合不同的音樂作品,幼兒教師要了解其特點。 打擊樂器通常分為三種:金屬樂器、木製樂器、散響樂器。金屬樂器,如撞鍾、三角鐵等,屬於高音樂器,聲音高亢、明亮;木製樂器,如雙響筒、蛙鳴板、木魚、響板、打棍、單響筒等,屬於中音樂器,聲音清脆;散響樂器,如鈴鼓、串鈴、手鈴、響鈴等,特點是音量小,聲音散,可持續奏長音。 打擊樂器沒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於它是聽覺藝術,其配器原則以好聽為前提,由教師根據音樂本身的性質來確定如何配器。一般來說,節奏歡快的適合使用串鈴敲擊,抒情的樂曲則適合使用撞鍾和三角鐵。撞鍾適合敲擊強拍,三角鐵適合敲擊弱拍,因為撞鍾的延音比較長且聲音高亢,三角鐵的延音較短且聲音較低,這樣可以相互呼應,聽覺效果會比較好。節奏明顯的如十六分音符等適合用雙響筒,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則適合用響板。另外要注意的是,所用樂器的多少要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及樂曲的需求來確定,而不是越多越好。同時,也不是所有樂器同時敲擊一種節奏,要能根據音樂的性質充分發揮出各種樂器的特色才會使打擊樂好聽。 第四,巧妙引導幼兒進行打擊樂演奏。 由於打擊樂的特殊性,持樂器的方法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打擊樂的效果,可是在實際工作中這個問題卻容易被教師所忽略。樂器不同,所持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持樂器的方法不對,敲擊出的聲音會很不好聽甚至有可能是噪音。因此,教師要特別提醒幼兒用正確的方法持樂器。而且,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即,不是敲擊的聲音越大越好聽。所以,要鼓勵幼兒用正確的持樂器方法、正確的敲擊方法來表現。 在這里特別強調以下幾種樂器的敲擊方法。 雙響筒應該是純五度的關系即1~5由低到高,所以在進行打擊樂之前教師最好事先敲擊一下,在低音處作上標記,這樣幼兒能夠統一先敲低音再敲高音,不然有高有低,敲擊出來會很混亂,沒有樂感。 沙錘是需要抖動手腕的,把雙手放在胸部靠下或是在身體兩側,這樣抖動出來的聲音集中。不能使勁甩,越使勁甩聲音反而會越小。 三角鐵左手提在繩上,不能用手抓握,這樣敲擊出的聲音才會有顫音。 鈴鼓要用左手拿鼓,右手的手指敲擊鼓面,而不是用整個巴掌敲打,這樣出來的聲音柔和、清脆而且好聽。 在組織打擊樂中,樂器位置的安排也很重要。一般來講金屬樂器在一起,木製樂器在一起,散響樂器在一起。由於同一種樂器在一起敲擊的節奏相同,這樣聲音也會集中,便於指揮。打擊樂的隊形是金屬樂器在左邊,木製樂器在右邊,散響樂器在中間,鑼、大鼓、鑔在後邊。 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打擊樂要循序漸進,首先讓幼兒熟悉樂曲,了解樂曲的特點以及節奏型;然後先用手練習拍節奏,再練慣用樂器敲擊節奏;接著教師用鋼琴伴奏讓幼兒敲擊節奏(這樣便於發現問題並及時糾正);最後聽音樂進行打擊樂伴奏。 還要強調一點就是,要讓幼兒學會看指揮。打擊樂是需要幼兒之間相互合作的,由於每個幼兒持有的樂器不同,不是所有的樂器同時敲擊一種節奏,也不一定都要同時敲擊,為了達到協調、好聽,幼兒要學會看指揮,這也是打擊樂獨有的特點。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所限,他們往往注重自我表達而忽略集體的合作,特別是在打擊樂活動中孩子們會為了突出自己而使勁地敲,所以學會看指揮就顯得很重要。 由於打擊樂是一項綜合的科目,幼兒要根據音樂來敲打手中的樂器。要想讓這么多幼兒根據音樂敲擊出協調、悅耳、動聽的樂曲,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引導幼兒注意根據樂曲的特點,了解什麼時候用哪種樂器敲擊才更合適。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感受、嘗試、積累,慢慢達到最佳效果。 打擊樂活動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是需要積累的過程,同時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才能完成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心中裝有大目標,不斷調整小目標,做到循序漸進。前一個活動如何為後一個活動做鋪墊,後一個活動如何在前一個活動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都值得教師們認真思考,並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使打擊樂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喜愛的活動,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打擊樂的特色,最終使孩子們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打擊樂的實際活動中,由於有些教師缺乏經驗,不斷讓幼兒敲擊樂器,每次沒有新的要求和方法,使得打擊樂活動很混亂。如果教師把重點放在圍
⑶ 幼兒園打擊樂劉老師分享中《有趣的石頭打擊樂》用的音樂是什麼謝謝大家
幼兒園音樂教案:有趣的石頭打擊樂器 一、活動名稱:音樂 二、活動內容:有趣的石頭打擊樂器 三、活動目標: 1、通過搜集各種石頭及輔助物品製作石頭打擊樂器,使幼兒體驗自製打擊樂器。 2、通過操作,運用不同的方法體驗不同石頭打擊樂器敲擊的聲音,培養幼兒對節奏的愛好。 3、選擇自製的石頭打擊樂器為音樂伴奏,感知聲音的強和弱。 四、活動重點:運用石頭及輔助物品進行石頭打擊樂器製作。 五、活動難點;用自製的樂器感受四二拍的強弱規律。 六:活動准備: 1、不同大小的石頭。 2、空塑料瓶子、易拉罐(可封口的)、小勺子。 3、與音樂匹配的節奏卡一張。 活動流程: 導入活動——製作活動——介紹活動——演奏活動 七、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介紹各種搜集的石頭及輔助資料引起幼兒對活動的愛好。 1、師:Hello!小朋友們好!前幾天你們搜集上來的石頭,楊老師把它整理後放在了活動室里 ,現在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2、組織幼兒在製作區有序坐好後,並讓幼兒觀察石頭。
⑷ 怎樣在幼兒園的打擊樂演奏教學中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音樂,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節奏,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是音樂的生命。良好的節奏感是學好音樂的基本條件,因此,從節奏入手想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是科學的,可行的。幼兒對節奏有著天生的敏感和興趣,「好動」是幼兒的天性,打擊樂就是一種充滿動態的活動,比如起伏的旋律、強弱的力度、變化的節奏、快慢的速度都具有「動」的特點,用「動」的方式,施教於「好動」的幼兒,不僅十分適合幼兒的認識規律,而且效果顯著
⑸ 幼兒園打擊樂 培養哪些學習品質
(一)變通譜法 1.圖形譜法 我們平時使用的樂譜,其結構體系十分復雜,對於認知水平有限的幼兒來講,要很好地把握,是很困難的。為此,我專門設計了一些生動,形象的圖形符號來代替。例如:「送我一支玫瑰花」的第一句採用的是這樣的符號:~~~~,「木瓜恰恰恰」中,用不同的水果表示不同的樂器,以此來幫助幼兒消化難以掌握的節奏與音型。 2.動作譜法 主要是讓幼兒以自己的身體為樂器,通過拍手,跺腳,拍腿,手腕花等動作進行節奏訓練,使幼兒快速掌握音樂的整體結構,為協同一致地演奏好樂曲打下扎實的基礎。例如:樂曲「送我一支玫瑰花」中的逗號我們用拍手來表示,曲線用顫搖手腕劃大圈表示,通過動作來串連圖譜,通過圖譜又來串連音樂,這樣本位一體化的串連方式將繁雜樂譜簡而化之,便於幼兒對樂譜及演奏樂器的記憶和掌握,也便於幼兒掌握整首樂曲的結構特點和樂器的配置情況。 (二)指揮法 指揮法是打擊樂演奏整體教學法的一個核心。在實驗過程的前階段,我一般採用老師指揮的方法,後階段開始逐步引導,培養幼兒進行創造性的指揮練習。為了完成演奏任務,在活動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教師本身的動作必須到位、准確,洋溢著熱情。 2.堅持培養幼兒良好的看指揮的演奏習慣。 3.教幼兒學習分聲部看指揮時,可以用身體動作指揮或樂器演奏的模仿動作指揮以及語言提示,逐步過渡到用手勢指揮和看眼神提示。 4.在聲部轉換前,提前將自己的頭部和目光轉向下一個將要演奏的聲部。 (三)創造法 創造法通過引導幼兒參加制定音樂作品的配器方案,和參加編制變通總譜的過程來幫助幼兒掌握作品的音樂結構。例如;在虹彩妹妹這首樂曲的編配過程中,先讓幼兒反復地傾聽,感知音樂,再啟發幼兒探討作品結構,知道樂曲由兩段組成,並且是相同的。再進一步發現每段樂曲由四個樂句構成,每一個樂句又由四拍組成。在完全掌握了樂曲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自己創編圖形譜。 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創編法之前,幼兒必須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能,積累了一定的節奏語匯,對各種樂器有了一定的了解,並且具有運用樂器進行聯想和表達的能力。 二、打擊樂活動促進了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一)促進幼兒音樂能力的發展 在活動中,幼兒運用了已有的聽音樂拍手的技能,在一拍一下敲打樂器的同時,鞏固了對均勻節奏的掌握及其他時值的學習,培養了幼兒的節奏感,發展了幼兒的類比思維,完整地認識了樂曲結構,音樂能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二)促進了幼兒非音樂能力的發展 1.有助於幼兒積極情感的培養和消極情感的疏導 幼兒期是低級情感向高級情感逐步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在打擊樂活動中,幼兒可以自選樂器進行演奏,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編配樂器,或者根據音樂的節奏、結構自編各種動作。可見,在打擊樂活動中,幼兒能夠充分地表現他們的真摯、自然、率真的情感和積極的情緒。尤其能夠主動地反映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情感。當他們情緒低落時,優美的旋律可以使他們心情開朗。一首美好的音樂、一次生動有趣的節奏活動,都可以是幼兒產生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 2.有助於幼兒意志品質的培養
⑹ 如何培訓幼兒園教師音樂技能方案
一、培訓目的
為了提高新教師的專業基本功與教育教學水平,使新教師的專業技能內技巧得到鍛煉與提升容,能盡快熟悉崗位工作,嫻熟、規范地安排、組織好幼兒一日活動,豐富實踐工作經驗,快速成長為一名合格、優秀的幼兒教師,特製定以下培訓方案。
二、培訓方式與內容
1、師帶徒:骨幹教師與新教師「一對一」、「一幫一」結對學習。重點是對新教師進行「如何組織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指導。
2、集中學習:由骨幹教師組織專業基本功及教材教法、教育理論等方面的培訓。
音樂:學習簡單樂理知識、風琴演奏方法、幼兒園常用律動、樂曲的彈唱等。
美術:學習簡筆畫、色彩的運用、教具製作等。
舞蹈:學習幼兒基本舞步、各民族舞基本動作、小型幼兒舞蹈。
3、個人自學:新教師自學幼兒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幼兒園班級管理、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教雜志等內容,並做好筆記,勤於反思積累,多寫心得體會。
⑺ 幼兒園打擊樂一般分幾組
打擊樂演奏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師要想搞好打擊樂教學,首先要了解適合於幼兒學習和操作的常用打擊樂器有哪些以及它們的使用方法。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特點,適合演奏不同的音樂作品,因此我們要了解其特點。幼兒園的打擊樂器一般分為三種: 1、金屬樂器:屬於高音樂器,聲音高亢、明亮。如三角鐵、碰鈴、大鑔等。 2、木製樂器:屬於中音樂器,聲音清脆。如雙響筒、木魚、響板等。 3、散響樂器:特點是發出的聲音小、散,可以持續演奏長音。如鈴鼓、沙球、串鈴棒等。 一、碰鈴(也稱小鈴) 這是一對用金屬製成的小鈴,用一根繩子或可抓握的木柄相對固定兩個鈴,通過相互撞擊引起振動而發音。碰鈴的音色清脆、柔和,且高而輕。它既可以表現音樂的強拍,也可以表現弱拍,是幼兒園用的最為普遍的一種樂器。使用時可以雙手握碰鈴的木柄自然放在胸前敲擊。握木柄時手不能觸及鈴的部位,否則,聲音就會發悶,不清脆;也可以雙手握碰鈴的木柄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使鈴的部位相對應,連續敲擊。 二、串鈴棒 這是用金屬串成的馬蹄形(或半圓形、棒形等)的若干個小鈴,通過敲擊、抖動或搖晃引起的振動而發音。可以分別在音樂的強拍或弱拍上使用。使用時可以每手一隻自然抖動、搖晃;也可以右手握鈴在左手心中敲擊。 三、鈴鼓 這是用皮革(或塑料)蒙在帶有可活動的金屬小鈸的木製圍框上,通過手指(或手腕肘)的敲擊或手腕的抖動、搖晃引起的振動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它兼有鼓和鈴兩種音色的特點。鈴鼓有多種演奏方法:可以用手掌擊鼓心,其音色柔和;可以用手掌擊鼓邊,其音色明朗乾脆;可以用鼓面擊身體部位(如肩、肘、膝等),則鈴的聲音較明顯;可以用手腕連續地抖動,則會產生延續音的效果。 四、三角鐵 這是一根彎成等邊三角形的圓柱形鋼條,用繩子懸掛一端,通過另一根金屬棒敲擊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接近於碰鈴,但音量比碰鈴大,延續音比碰鈴長。它的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左手提懸掛三角鐵的繩子,右手持金屬棒敲打三角鐵的底邊;另一種是在三角鐵內,用金屬棒快速地敲擊左右兩邊或轉圈敲擊各邊,會產生激烈而特殊的音響效果。提繩子的手不能觸碰三角鐵,否則敲出來的聲音不會有延長音。 五、響板(也稱圓弧板) 這是由兩片貝殼狀木塊,中間用松緊帶相連而構成的一種樂器,通過兩片木塊的撞擊引起的振動而發音。其音色清脆而圓潤。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右手或雙手的中指套上松緊帶,靠中指和拇指的捏合使兩板相擊而發出聲音;另一種是將響板放在左手手心中,用整個右手的手掌相擊而發出聲音。後一種方法比較適合小年齡兒童的演奏。 六、木魚 這是用木頭刻制的、形似魚狀、中間空而頭部開口的一種樂器。通過另一根木製的敲棒擊魚頭而發音。其音色接近於響板。演奏方法為左手持「魚的尾部」,右手持棒按節奏敲打「魚頭」的頂部。 七、雙響筒 這是一段中間有節的木筒,下端裝有握柄,通過另一木製敲擊棒的敲擊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與木魚相似,乾脆而清亮,沒有延續音。通常用來模擬馬蹄聲。敲擊雙響筒由節分開的兩端會發出不同高低的音響,一般兩個音之間通常相差約五度。演奏方法為左手持柄,右手持棒敲擊,可以敲擊筒的一端,也可同時交替敲擊筒的兩端,發出類似於「的篤」、「的篤」的馬蹄聲。雙向筒分高低音,所以在進行打擊樂演奏之前教師首先幫助幼兒弄清楚高低音,最好做上標記,這樣幼兒敲出來的聲音才會一致。 八、沙球 這是一種用椰殼或塑料製成的空心球體,內裝有細小的沙粒狀物體,下端裝有握柄,依靠臂的抖動、搖晃而振動發音。其音色輕柔而乾脆。演奏方法為雙手各持沙球,用手臂帶動手腕上下振動。可以同時兩手進行,也可交替、輪換進行。 九、鑔 這是一對用銅合金製成的圓盤,中間微凸,靠敲擊、摩擦而發音。其音色響亮,有較長的延續音,在強拍上演奏能造成強烈、刺耳的音響效果。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左右各持一片,相互撞擊、摩擦而發音;另一種是將單片懸掛在支架上,右手持鼓槌敲打其邊,可以取得另一種音響效果。如果要止住過長的延續音,可以用手捏住鑔的邊緣或將鑔的邊緣觸碰前胸即可。 十、大鼓 這是用皮革蒙在筒狀的共鳴箱上,通過鼓槌敲擊引起的振動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低沉,音量較大。大鼓用在強拍上,可用力擊打,造成一種強烈渲染的氣氛;用在弱拍上,可輕輕擊打,會產生柔和而綿長的音響。擊鼓時,手臂放鬆,手腕有力而富有彈性地敲擊。擊鼓心,會產生濃厚的音色且有較長的延續尾音;擊鼓邊,則音色脆、硬而單薄,延續音較短。 以上都是沒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其中適合於小班兒童演奏的樂器有碰鈴、串鈴、響板、鈴鼓 (敲擊)、沙球(搖晃)等;中班兒童能學習木魚、鈴鼓(抖動、搖晃)、鑔等樂器的演奏;三角鐵和雙響筒一般適合於大班年齡的兒童演奏。這些打擊樂器的演奏,都要求幼兒做到手腕放鬆、靈活,不僵硬,有彈性,能控制手的動作,自然協調地敲擊、搖動、振動或抖動,以取得較好的音響效果。 除此之外,幼兒園的打擊樂器中還配有一些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主要有木琴、鋁板琴等。它們的音域一般在一個八度以上,演奏方法比較簡單,以敲擊和刮奏為主,適合於演奏簡單的旋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醒幼兒用正確的方法持樂器、用正確的方法來演奏,這樣才會有較好的打擊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