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培訓學校如何提高生源轉化率
提高生源轉化率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需要把握好各個幫忙的工作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是吧。推薦你一個教培拓客小程序鏈卡教育小程序,里邊有很多功能點都是比較不錯的,對促進轉化率很有幫助的。
⑵ 教育培訓學校如何提高生源轉化率
生源是決定教育培訓學校能否在教培行業中立足的基礎,因此提高機構的生源轉化率是管理者一直思考的重點。那麼,教育培訓學校該如何提高生源轉化率?使用crm管理系統有用嗎?導致機構的生源轉化率低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1、電話咨詢、網路咨詢、廣告媒體資訊等多種潛在學員來源構成不清晰,不能評估市場活動收益,從而無法推廣轉化率高的活動;
2、不同課程的差異性使體驗、排課、插班、轉學等教務工作拖沓、繁雜;
3、市場、電話銷售、校區銷售、校區管理之間信息流轉不暢,潛在學員跟進是一個管理難題;
4、業務和管理人員在出差期間或回家時不在區域網絡內,無法辦公;
5、創新服務機制難以落實,信息系統不能及時更新業務流程變化,單一部門級的信息系統不能支撐標准管理模式的快速推廣;
6、管理決策層對整體運營缺乏有效控制與管理;
7、學員或家長不能清晰地了解培訓效果,無法了解自己的成長歷程。
為滿足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教育培訓機構希望管理系統能夠快速實施上線,而且成本可控。
針對上述造成教育培訓學校生源轉化率低的問題,管理者們紛紛選擇使用培訓教育crm管理系統。校盈易培訓教育crm管理系統,滿足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並且管理系統能夠快速實施上線,而且成本可控。
校盈易培訓教育Crm管理系統的使用,幫助培訓教育機構管理招生線索、試聽安排、客戶跟進、招生與渠道分析,輕松提高生源轉化率。
⑶ 如何提高幹部教育培訓成果轉化效用
培訓是一個框架哦,關鍵是要實踐,而在實踐中,再進行總結,總會有新的發現的啦
⑷ 小孩去轉化教育好嗎
小孩子去找他家裡好不好不知道,不知道轉發是什麼意思,是上哪裡到哪裡去教育教育培訓機構是什麼?是學校還是課外學校這些都是廣告清楚的,所以說小孩子去轉化教育好也不好,這個不能簡單的判斷。
⑸ 教育培訓行業該用什麼方式獲客
謝邀~你好,我是小胡桃,很高興很和你一起交流與分享,有關教育培訓行業該用什麼方式獲客?
剛好我從事的行業也是教育培訓,面向的對象是:興趣班的3-12歲小朋友,以及培優課程的初高中生,和需要家庭教育課程的家長。
首先除了我們要明確目標客戶的群體的歸屬地,年齡,性別,需求。以及我們自己所能服務的特色。還要分線上線下獲客方式。
線下獲客方式有一下幾種:
1、明確目標客戶區域,根據自身的項目和課程屬性,分析並篩選目標客戶比較集中的區域。機構附近周邊開展地推宣傳模式,在學院門口,小區門口,超市門口等派單宣傳。這些方式需要提前調研,熟悉周邊幾個小區,附近學校情況,小區地段的消費水平,可以地推的擺攤的點,等方式來獲取客戶信息。
2、定時免費提供公益課程:有點在於讓目標客戶先體驗,也能展現機構的課程特色,和師資能力。
3、在機構硬體上提供便捷和資源來獲客,比如一個很有特色機構,場地有1000多平米。除了有10間教室之外,中間建立了一個圖書館,利用這個圖書館的特色,提供借閱,辦理會員,來獲取客源。
線上獲客方式:1、投放廣告及宣傳:針對目標用戶製作用戶轉化的廣告落地頁,並通過大數據操作平台針對目標客戶投放活動廣告。約客成交,通過目標客戶在廣告落地頁上留下的聯系方式邀約客戶,最終達成交易。
2、建立以及維護社群等。以上分享,希望對你有幫助。
贊同0
1條評論
用戶696660990736
0贊
轉發了
⑹ 工作三年了,現在想轉行做教育培訓這塊,不知道好不好進
我不建議輕易轉行,首先轉行要根據你目前的行業轉個相接近的,有共通的比較好。內教育行業還要看你從事幼教還容是編制內的。如果你畢業是個很好的學校或者研究生畢業。有喜歡教育行業,我覺得轉行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好的基礎,不建議轉。
我有個妹妹是幼師因為沒有考上幼師證,只能在私人幼兒園上班。 來自職Q用戶:趙女士
你需要考慮的是想不想、適合不適合。如果是因為周邊的人影響,我建議不要去嘗試,因為沒有興趣的事情,不可能專注,不專注絕對不可能深入。干一行愛一行,其實應該愛一行干好一行,不要借鑒別人的例子,做你最喜歡最擅長的,成功了收入地位隨之就來了。
如果你想和適合做,那麼你更不需要畏首畏尾,即使腦袋削尖我也要進 來自職Q用戶:徐先生
⑺ 教育培訓如何做好生源轉化
第一,當然是產品。產品要過硬,不僅僅在質量上,還要在功能上、特色上去下足功夫,當然不能為了特色而特色,特色有了,目標消費者卻沒了,剩下干看的份,市場當然就沒你什麼事了。
第二,當然是要有品牌的前期規劃和策劃。要有明確的和有競爭力的品牌定位,關鍵是有競爭力,很多企業會說,我的品牌定位很明確了,就是定位高端,請問這是定位嗎?如果是定位,你的競爭力從何而來,定位高端就有競爭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第三,就是傳播方式。傳播方式是否有效,關繫到品牌建立需要的時間長短,有效的傳播方式,能夠彌補因前二項缺陷引起的不足。其中最關鍵的是有效和循序漸近,要根據企業自身資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任何好高騖遠的行為,除了浪費金錢和機會外,沒有什麼好處。
第四,就是營銷隊伍。一支好的營銷隊伍,他可以彌補前三項出現的大部分問題,市場上很多產品並不是質量或者功能最好的,但他卻成為了市場上最暢銷的產品,除了一部分是因為傳播的功勞外,很多情況是因為有了一支了不起的營銷隊伍。
⑻ 我想轉行做教育培訓行業
中小學培訓很有市場,不過做什麼都是需要堅持下去的。
⑼ 教育培訓機構地推招生,如何做好高效地推與有效轉化
發傳單這個事情,做過的人知道,轉化率通常是在0.3%到0.5%左右。也就是說,你發1萬張上面印著各種降價優惠商品的傳單,會有大概30~50個人會通過掃上面的二維碼下載你的APP客戶端。如果上面再附上什麼「十元抵用券」之類的,那麼轉化率會再高一些,0.8%~1.0%左右。
小於1.0%的轉化率。這是大部分O2O、電商、移動互聯網公司交出的「發傳單」答卷。而在這個大項目中,我們發傳單的轉化率是多少呢?1.0%?不對。2.0%?不對。5.0%?不對。難道是10%?不對。22.3%。我們發出了22.3%的轉化率。也就是傳統傳單轉化率20倍~40倍。那麼問題來了—傳單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故事背景
策略:以5元爆款團購為主題的大促銷(是不是聽上去覺得挺無聊的,這才是樂趣所在)。對顧客來說,上團購,花5元錢就可以看一場電影,或者買20塊錢麵包甜點等等。
電影票和麵包券均是團購上很暢銷的產品。配合線上線下所有產品、免費、付費渠道的推廣,為期兩個月,覆蓋25個城市。
不難算出,這是一個幾千萬元級別投入的推廣項目。那麼問題來了,在對新市場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你如何策劃,才能確保這樣一大筆錢都花在了有效的地方?
▌ 挖掘用戶場景
一個策劃就是一個產品。
產品新人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在產品里堆積酷炫功能。而很多做Marketing的人的通病,就是喜歡堆積FAB(Marketing術語:Features,Advantages,Benefits)。比如你看一個轉化率是0.5%的電商傳單上,一般就是列印著一堆優惠,例如:「電冰箱8折!」「看電影5折!」「僅限十一黃金周!」「買100送50!」,然後上面印了十來個優惠商品。
這樣的設計,都是創意驅動或是資源驅動的。換句話說,是從設計者擁有的「資源」出發,有什麼創意就往上加,有什麼FAB就再往上堆,推向市場以後,又問—為什麼消費者都不買賬呢?
如果讓一個產品經理來分析這個問題,答案就很簡單了:因為你不是從用戶需求出發的。
有人反駁,我給優惠,難道不是瞄準用戶需求嗎?不是。因為用戶需求是分場景的,他在超市結賬的時候,對於一張20元抵用券的需求,和他在電梯里看到你的框架廣告的時候對於同一張20元抵用券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做產品的人都知道一個叫作「用戶場景」的詞,即用戶使用產品時候的很常見場景是什麼。圍繞著這個場景,才能做出具有黏性的好產品。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策劃即產品,那麼我們回到「發傳單」這么一個小環節中,你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用戶通常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拿到我的傳單的?
於是你就會發現,用戶拿傳單的場景,需要再被拆分成三個細分場景:
(1)選擇接受傳單的場景
(2)閱讀傳單上內容的場景
(3)根據傳單上的內容做出行動的場景。
在這三個場景中,第一個場景的優化可以提高發傳單的接受率;第二、第三個場景的優化可以提高傳單的轉化率。在每一個場景上提升3倍~5倍的轉化率,很終就可以帶來20倍~40倍的轉化率差距。
▌第一個細分場景:選擇接受傳單
很多人以為發傳單的關鍵只有一張傳單的內容本身。而事實上,這個立體的場景里至少有四個重要元素:傳單、發傳單的人、用戶的心情,以及用戶所處的環境。
用戶看到地推人員時,往往是在商場或CBD來去匆匆的道路上。他是忙碌的,而他對陌生的地推人員的情緒往往是帶著一定抵觸的。你的「傳單產品」—記住,不僅僅是傳單本身,還有發傳單的人和他所說的話—如何適應這個場景?
大部分的O2O公司的大促銷地推人員在發傳單的時候,會努力加上15-30秒的話術,例如說:「你好,我是XXX的。現在下載我們這個APP看電影只要5塊錢啊,你只要掃一下這個二維碼,然後點擊下載,然後BLAHBLAHBLAH……就可以了。要記得回去下載噢!」
這樣做有三個問題:
1.降低了地推的效率;
2.話術越長,在將話術的指導從總部傳遞到一線地推人員的過程中,打折就越厲害,導致很後極其依賴於個人能力,而不是整體策略;
3.作為一個陌生地推人員,你說這么些話,與正常在商圈大街上走的人的情緒(或是匆忙,或是開心)是不匹配甚至相抵觸的。
如何做一個簡單高效、容易傳授,又充滿情緒共鳴的第一步呢?當你圍繞著這個場景去思考以後,答案就出來了。
說完,就遞上傳單。然後轉向下一個。用戶往往還沒有經過邏輯思考,就已經接受了。(事實是,大部分人決定接受或者不接受傳單,只有不到0.3秒的時間,哪來什麼邏輯思考,全是情緒驅動。)
▌第二個細分場景:閱讀傳單
但是「五塊錢的快樂—你Y在說什麼呢?」(別忘了我們的核心優惠是五塊錢的電影團購券之類的)不要急,且看下去。
在接到傳單以後,用戶閱讀傳單上的內容的時間一般也不超過1秒鍾。這樣想,你很快就可以理解上面印12個優惠商品再加上三行打折信息是沒有用的。你如何設計一個在1秒鍾內就能讓用戶決定行動的「傳單產品」?(提示:上面肯定沒有寫滿12條優惠信息)
很多做Marketing的人覺得CTA(Marketing術語:CallToAction)一定是基於優惠。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思維定式。因為優惠是一個邏輯概念,而人是一個情感動物—人類幾乎所有行動決策的臨門一腳都是情感驅動的(引自神經學家AntonioDamasio在1994年的科學著作《笛卡爾的錯誤》)。
所以你的CallToAction,應該基於一個情感訴求,而非邏輯訴求。所有的優惠的存在,都應該是為了推向一種情緒。
網頁鏈接
繼續分析場景。大街上接到傳單的用戶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處在逛街中歡樂的狀態,第二大類是處在奔波中、前往上班路上,或者剛剛下班的疲憊狀態。在這兩種情緒下,你的「產品」如何介入他們的視野,才能夠在1秒的時間內激發他們的行動(CallToAction)?
以下是我的答案(它絕不一定是很好的):
沒有七八個優惠商品,沒有折扣力度,沒有下載APP的提示,甚至連周圍的那些小字都是設計團隊堅持說「不加實在是太醜陋了」才加上去的。其實我覺得不加,效果可能更好。
有人可能會問,但是你連優惠都沒有交代,根本沒有達到目的啊!
用戶路徑中的每一個步驟,只傳遞一個信息或者一個指令,就已經足夠。很忌諱的就是試圖在一個步驟里告訴用戶五件事情。這會讓用戶不知道究竟該干什麼。
而這傳單只是試圖在這1秒內傳達一個與用戶場景有情緒共鳴的信息:「掃一掃這個二維碼,你會獲得一些快樂。」(再帶上一些好奇心情緒的驅動)
▌第三個細分場景:做出行動
現在用戶決定行動了。
這時候大部分用戶的場景是什麼呢?他們正行走在沒有Wifi的大街上,而手機數據又特別寶貴。所以,你的「傳單產品」必須在這種非常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讓用戶非常輕松順暢簡單地完成整個操作。你會怎麼做呢?
傳統O2O電商的做法是,讓用戶掃二維碼,然後去到應用市場下載APP。這又是一個充滿本位主義(「我想要你下載我們動輒幾十個MB大小的APP」),不思考用戶場景的做法。很終結果就是轉化率極低。
針對這個場景,我們做了一個簡單有效的優化:
用戶掃了掃二維碼以後,直接去到我們建立的一個本地微信公眾號。我們在這個公眾號的簡介中,終於給出了「5塊錢可以看一場電影」的FAB。而在用戶點擊關注以後,系統的第一條自動回復,就是下載APP的鏈接。
這樣,如果用戶不在乎流量或者在WiFi環境下,那麼他可以當場下載;或者,他在去到WiFi環境以後,依然保留著這個下載鏈接。而在用戶忘記了的情況下,我們會通過後續地推送對用戶有價值的本地生活信息,來提醒他回到這個下載鏈接中來,直到完成很終的轉化。此外,作為一個本地生活服務信息提供商,你還建立了在每個本地城市的媒體渠道,但這是後話了。
很重要的是,你已經成功地讓用戶做出了第一步行動。「行動」這件事,是有加成效應的,也就是說你有了第一步簡單地行動,就會有更大地可能去做出第二步、稍微更困難一點的行動。
▌MVP策劃和ABCDE測試
當然,Marketing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在這個傳單的設計上,我們在三天內做了五個版本的對比測試,每個版本發1000份傳單:
版本一:傳單正面是買50送50的優惠信息,二維碼是微信號;反面是傳統的超優惠爆款陳列。
版本二:傳單正面是買50送50的優惠信息,二維碼是去到應用市場;反面是傳統的超優惠爆款陳列。
版本三:傳單正面是「五塊錢的快樂是什麼?」的標題,下面是超優惠爆款陳列;反面是公司Logo和Slogan。
版本四:傳單正面只有「五塊錢的快樂是什麼?」;反面是超優惠爆款陳列。
版本五:傳單正面只有「五塊錢的快樂是什麼?」;沒有反面。
做這五個版本的測試,因為內容不同、優惠方式不同,所以要求設計團隊、地推團隊、數據分析團隊、物料團隊、銷售團隊(需要談下相應爆款團單)在三天內緊密配合。很後測試結果的數據顯示,版本五的轉化率很高:發出去的1000份傳單,帶來了223個關注,當天轉化成下載的佔25%。而其他版本的轉化率都在個位數。
我們在兩個城市都用版本五做了測試,都得到了22%左右的數據。很終敲定了這個方案,也就是你上面所看到的這個「很簡單」的設計。它一點也不簡單。
這個「傳單產品」被鋪開到25個城市以後,它維持著20%的轉化率—這是一個傳統發傳單的人很難想像的恐怖數據。但通過以上的分享,你能夠看到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將它變成現實的。
很忌諱的就是試圖在一個步驟里告訴用戶五件事情。這會讓用戶不知道究竟該干什麼。
這個「傳單產品」被鋪開到25個城市以後,它維持著20%的轉化率——這是一個傳統發傳單的人很難想像的恐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