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工智慧對教育的利弊
霍金、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開發聲,擔心人工智慧會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說中人機大戰的情節,其他人則害怕認知工作的自動化會將會導致大面積的失業。兩個世紀以後的今天,曾經的「機器問題」卷土重來,我們需要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人工智慧崛起引發擔憂,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
據報道,對於機器人的崛起,專家們曾發出警告,「機器取代人類勞動力可能致使人口冗餘」,他們擔心「這種超能技術的發展已經超越了人類的駕馭能力,」如今,一些人表示擔憂,若人工智慧繼續進化,我們會失去賴以為生的工作、喪失存在感,甚至會被「終結者」們趕盡殺絕。但事實上,這些恐懼與兩個世紀以前人們對機械化和蒸汽機發展的討論如出一轍,那時,人們針對機器威脅展開一場名為「機器問題」的討論。而現在,一場關於人工智慧利弊的辯論正在悄然興起。
誕生初期,人工智慧技術(AI)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在過去幾年的發展黃金期,AI技術突飛猛進,這都得益於「深度學習」技術開啟的新篇章。深度學習旨在模擬人腦結構建立大規模(或者「深度」)神經網路,在充沛的數據支持下,神經網路可以通過訓練來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
其實所謂深度學習技術已經默默為我們服務多年了,谷歌(微博)搜索、Facebook的自動圖片標記功能、蘋果的siri語音助手、亞馬遜推送的購物清單,甚至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汽車都是深度學習的產物。但是這種快速的發展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安全和失業問題的擔憂。霍金、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開發聲,擔心人工智慧會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說中人機大戰的情節,其他人則害怕認知工作的自動化會將會導致大面積的失業。兩個世紀以後的今天,曾經的「機器問題」卷土重來,我們需要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機器問題」和解決方案
啟示人們最為擔憂的是人工智慧技術會破開牢籠,變得邪惡而不可控。早在工業革命浪潮席捲全球時,人機矛盾已經出現,現在的矛盾不過是披上了人工智慧的新外衣,人類的焦慮依舊,《科學怪人》及此後類似的文學作品都是這種擔憂的映射。然而,盡管人工智慧技術已成為一門顯學,但是它們只能完成特定的任務。想在智商上戰勝人類,AI還差得遠呢。此外,AI是否真能超越人類還未可知。名為安德魯的AI研究人員表示,對人工智慧的恐懼無異於在火星殖民還未實現時就擔心人口膨脹的問題。在「機器問題」上,人們更加關注人工智慧對人類就業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失業恐懼由來已久。「科技性失業」的恐慌在20世紀60年代(公司開始安裝計算機和使用機器人)和80年代(個人電腦開始上市)都曾彌漫開來,似乎大規模的自動化辦公馬上就要到來,讓人類下崗。
但事實上,每一次恐慌之後,科技進步為社會創造的就業崗位遠多於它殺死的過時職位,我們需要更多人從事全新的工作。舉例來說,ATM機替代了一些銀行櫃員,為銀行設立分行節約了成本,讓雇員進入了機器不能做的銷售和客服領域。同樣地,電子商務的出現增加了零售商的生存空間。而在辦公中引進電腦則不是為了取代員工的位置,員工習得新技能後,會成為電腦的輔助。盡管此前曾有報道稱,未來10年或20年間,美國47%的崗位將面臨自動化,但是我們的研究顯示,這一數值恐怕連10%都不到。
盡管短期內一些工作消失的弊端會被全新職位出現的長期影響完全抵消且帶來更大的好處,但是19世紀工業革命的經驗表明,轉變的過程極其痛苦。從停滯不前的生活水平上反映出經濟的增長需要幾百年,而從顯著的收入變化上來看只需幾十年。人口從鄉村大量湧入城市工廠,在當時的歐洲引發動盪。各國政府花費了整整一百年的時間構建新的教育和福利體系適應這種轉變。
這一次的轉變似乎更為迅速,當前科技傳播的速度可比200多年前快多了。得益於技術的輔助,高技術工作者的薪資會更高,因此收入不平等的現象正在不斷加深。這給用人公司和政府帶來了兩大挑戰:如何幫助工作者學習掌握新技能;如何讓後代做好准備,在滿世界都是人工智慧的社會求得工作機會。
聰明的回應
技術的發展使得崗位的需求產生變化,工作者必須適應這種轉變。這意味著要調整教育和訓練模式,使其足夠靈活,從而快速、高效地教授全新的技能。終生學習和在職培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線學習和電子游戲式的模擬模擬會更加普遍。而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制定個性化計算機學習計劃,依照工作者技能差距提供新技術培訓機會。
此外,社會交往技能也會變得更加重要。由於工作崗位的更迭變快,技術革新的腳步也逐漸加快,人類的工作年限越來越長,社交技能成了社會的基石。它能在人工智慧主導的社會保持人類的優勢,幫助人類完成基於情感和人際往來的工作,這是機器無法擁有的優越性。
對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的擔憂也催生了人們對「安全網」的渴望,有了它普通人就能免受勞動力市場動亂影響。一些人認為應該革新福利系統,讓每個人都享有保障生存的「基本收入」。但是在沒有充足證據表明技術革命會導致勞動力需求銳減的形勢下,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反之,各國應該學習丹麥的「靈活安全系統」制度,讓企業裁員更加容易,但是在被裁員的職工接受再培訓和再求職期間提供保障。這種制度下,福利、養老金、醫保等應該跟隨個體本身,而不是與職員身份掛鉤。
盡管技術快速進步,工業時代的教育和福利系統並沒有完全實現現代化,相關制度也不夠靈活。革新勢在必行,決策者必須行動起來,否則當前福利系統會面臨更大的壓力。19世紀40年代,約翰·穆勒寫道,「沒有什麼比立法者對這類人的照顧更為正當了」,他們的生活被技術的發展所累。在蒸汽時代,這是真理,在人工智慧的時代,同樣也是。
2. 人工智慧對教育的影響
隨著近幾年的科技方面在人工智慧的的飛速發展,人工智慧不僅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一些新鮮的亮點。在對現在教育培訓方面也在慢慢發揮著它的作用。
以前老師們備課主要靠自己經驗和一些相關教材進行備課。而現在呢,老師可以利用人工智慧設備,可以根據以往學生們的學習中的一些主要困惑點,通過AI對大數據分析得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一方面會減輕老師的一些備課的負擔,一方面也提高了他的教學效率,並能更有針對性進行教學指導了。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實現人機共教,這種模式會代替老師在教學中一些機械的需要重復的知識點。使得老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給學生們解決一些學習上方法的指導還有一些在精神上的指導。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們去溝通學生們有待解決的其他的問題。
而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也是一件好事,通過人工智慧的數據分析來檢查自己對學習的知識點的總結和預習,也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們在更短的時間內輕松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工具。並且學生們也會更願意接受。大家會看到現在市面有許多學習類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家長們給孩子購買後,一些小朋友自己就能簡單的進行人機溝通,並在與這種人工智慧機器人溝通時學到知識。
3. 人工智慧在國內教育行業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英國上議院發布了一份名為《人工智慧在英國:充分准備、意願積極、能力爆棚?》的報告,這份長達183頁的報告在關注人工智慧在英國發展的同時,更聚焦機器人的倫理道德問題。
4. 國內有哪家人工智慧培訓機構
由於人工智慧屬於深入研究的方向,需要一定的基礎,所以很多大學本科並沒有專門、深入的AI、ML專業。盡管本科沒有人工智慧專業,但國內眾多高校很早就開始研究人工智慧了。目前人工智慧研究方向畢業的博士初始年薪就可以達到30萬元。
為什麼計算機極大地改變了醫療和社會等方面,對教育卻幾乎不能觸動?
藉助人工智慧解決教育難題
現今,中國教育的許多瓶頸問題,可以藉助人工智慧的發展而促進解決。
人工智慧提供教育新方案
從技術創新、手段變換、方式轉換的角度去解決這些問題、提高中國教育的成效,在現今不僅有必要,而且具備可行性。
人工智慧對學校和教師的挑戰
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使用,使得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方式都改變了。當然,這種改變的前提是學校的重構。只有學校辦學環境、硬體和軟體都相應更新,才能適應人工智慧語境下學習和教學的品質提升。
因此,學校的教室必須重構,使其適應個性化、遠程化、復合化學習的需求;學校的圖書館必須重構,要由單純的借藏書轉變為智能化、電子化、數字化的圖書館,才能滿足深度學習的需求;學校的實驗室必須重構,應該有智能設計、智能製作、智能模擬模擬的功能,才能讓學生大展身手;學校的功能設施和空間布局需要改變,增加創意沙龍、小型對話室、虛擬現實學習室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合適的平台和合適的指導,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5. 人工智慧教育行業有前景么
我國人工智慧自適應 教育行業前景廣闊
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人工智慧的發展,使得許多行業在面臨著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自適應教育行業就是其中一個。
自適應(Adaptive),顧名思義是自我調節和匹配,具體含義是指根據數據的特徵自動調整處理方法、順序、參數和條件,以取得最佳處理效果。它不是指某項具體技術,而是多種知識和技術融合達成的一個結果。這個概念類似於「共享經濟」,它不是指某個經濟領域,而是新場景、商業模式、技術等因素融合而成的一種經濟現象。
自適應學習產品在國外各個學習階段都有應用,包括早幼教、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職業領域等,並已覆蓋多個學科。
當前我國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行業有待細化
近日,艾瑞咨詢發布了《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行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的本質是可規模化的個性化教育。報告認為,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的核心價值是降本提效,促進行業升級。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是一次行業改革實驗,對機構、對學生、對老師三方都具有降本提效的價值。其核心價值是把教育行業從勞動密集型的農業時代帶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工業時代。農業化向工業化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即使不通過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來實現,也會通過其他渠道來實現。
從行業發展階段來看,目前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行業仍處在發展早期,並且由於「人工智慧」概念過熱,加上市場受到巨頭進入、大額融資等事件的刺激,從而存在一定的炒作現象。但這是一項新興事物發展的必經之路。人工智慧本身受到的市場反應也呈現出「這是全能的——這是騙子——這是全能的——這是騙子」的反復性,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進入穩定期,質疑的聲音才會漸漸消除,行業發展路徑才會穩定上升。因此,報告認為,中國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行業目前處於發展早期的升溫階段,概念模糊,泡沫難免。
報告認為,中國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行業特點為初期投入大,越往後數據的反哺能力越強。產業鏈方面,中國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行業產品開發吸納大量資金,產業鏈頭重腳輕,分工有待細化。
K12輔導和語言學習領域最受關注
行業內投融資情況,報告認為,從2015年到2017年,中國人工智慧自適應學習相關概念一直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融資輪次逐漸呈現出從種子輪、天使輪的早期階段向A輪、B輪的中期階段發展的趨勢。其中K12輔導和語言學習兩個細分領域的融資事件最多,佔比分別達52.2%和34.8%。K12輔導是中國教育培訓行業中市場規模最大的一個子領域,吸引力大;語言學習則因為學習內容輕量化、國際化,天然適合與科技接軌。
另外,報告認為,中國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領域的入局企業將持續增多,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人工智慧火熱,市場風向如此。二是人工智慧演算法開源、技術進步,人才增多。三是教育市場是一個需求非常多樣、行業格局非常長尾的市場,人工智慧+自適應學習幾乎可以應用在每一個細分領域,行業集中度短期內也不會明顯提升,因此各企業有空間做到差異化競爭、區域化競爭。四是在線教育狂奔三四年之後,各企業開始集體尋求變現,2017年是直播變現大年,而自適應學習系統有望成為直播平台的底層標配,用來提高直播課程的標准化水平、解決直播平台大規模擴張後師資不足的問題。
報告最後指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社會對人才評價標準的更替,未來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領域將迎來內容體系的新革命,實踐式教學、沉浸式教學等理念帶來的新型學習方式將更多地融入自適應學習系統,正如目前在線教育領域教研崗人才稀缺一樣,未來各人工智慧自適應教育企業的技術差距將逐漸縮小,而能深刻理解教學教研、具備新技術條件下的創造能力的教研人才將受熱捧。
6. 人工智慧會給教育帶來什麼
人工智慧教育,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教育。目前,社會上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東西差回距較大,一線城答市跟二三線城市仍有很大的懸殊,更別說十八線的小城鎮和偏遠的農村。大城市教育資源充溢,小地方教育資源稀缺,已經成為當下社會不爭的事實。人工智慧在未來可以實現教育資源均勻化,讓偏遠地方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這樣的發展,對中國未來教育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7. 人工智慧培訓靠譜嗎
人工智慧培訓機構,大部分都不靠譜。以人工智慧這四個字作為關鍵詞炒作概念,搞噱頭。吸引學生的佔大多數。真正是培訓人工智慧技術的沒幾個。
8. 人工智慧教育培訓有哪些方式
可以去擺報一個這樣的專門的補習班,會讓你事半功倍
9. 在教育行業,我們怎麼利用人工智慧
1.智能批改+自適應學習
智能批改+自適應學習,主要應用到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等技術,從教師線上布置作業,到人工智慧自動批改、生成學情報告和錯題集,而後對教師、家長和學生進行反饋,並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自適應推薦習題。
北極星AI,就致力於為學校和老師開發自適應教學的工具。他們的產品是一款集課件設計、課堂授課、實時反饋、自適應學習、大數據分析、智能測評、智能輔導等功能於一體的平台。
2.教育機器人
教育機器人主要是應用於兒童早教和STEAM教育。通過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實現對兒童的陪伴和教育,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位於紐約的「CogniToys」在2015年推出了一款叫「Dino」的機器人,可以直接和孩子對話。這個機器人在聽到孩子的問題之後,可以自動連接網路尋找答案,並且通過和孩子的交流逐漸學習和了解孩子的情緒和個性。機器人和孩子交流得越多,對孩子的了解就越深,和孩子的對話也就越個性化,越貼近孩子的喜好。
3.基於VR/AR的場景式教育
將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運用在教育中,課堂不再局限於小小的教室、黑板,而是整個宇宙。很多家公司,包括互聯網巨頭谷歌和Facebook,都傾注了不小的精力研究如何將VR/AR應用到教育中。
位於愛爾蘭的「Immersive VR Ecation」就是一家專注於開發VR/AR教學內容的公司。他們的旗艦產品之一是「阿波羅11號 VR」,用戶只要帶上VR眼鏡,就可以「親身」體驗阿波羅11號登月的整個過程。不用多解釋,這樣的經歷一定比老師在課堂上苦口婆心說幾個小時的效果要好得多。
10. 教育領域的人工智慧真正面臨哪些問題
你這個問題太寬泛了,教育的領域很大,可以按照教育層次等進行細分回,當然人工智慧應用答場景就完全不一樣了,現在面臨的比較大的難題,就是教育觀念、課件資源。如果要做這個,智能從某一細分領域入手進行智能化嘗試,改造教育,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說不定堅持盈利就要倒了,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