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班級管理有哪些參考文獻
1、《初中班級管理科學化初探》 河池師專教心室
2、《初中班級管理之我見》
3、《初中班級管理》
4、《初中生心理現狀及應對》
B.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題的論文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摘要】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關鍵詞】家、園合作、幼教、家、園銜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園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因為在幼兒園老師的教育是面對集體,而家長的教育是一對一的。家長對工作的支持可以讓幼兒園的工作有序的進行。 一、對家、園合作的理解。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有各自的優勢,且都是對方所不能替代的。幼兒園教育的優勢在於幼兒園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幼兒教師是具有專業技術資格的專職教育工作者,懂得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掌握科學的幼兒教育方法,他們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教育活動。因此,幼兒園理應比家庭更能認識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在家園合作中,幼兒園應該處於主導地位。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在討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時所說:"學校應當領導家庭。" 而家庭與幼兒之間的特殊關系決定了它在幼兒發展中也起的重要作用。 兒童的一切發展都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中通過父母的影響與指導,兒童獲得了最初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行為規范等。對學前兒童發展產生影響的家庭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結構、家庭教養方式、家庭經濟條件、家長學歷等。在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學前兒童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通過父母的教養方式,把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態度體系及道德規范、期望等傳授給兒童,促進學前兒童發展。最常見的教養方式可分為溺愛、專制、民主和放任四種類型。日本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如果對兒童採取保護、非干涉性、合理、民主既寬容的態度,兒童就顯示出具有領導的能力、積極的情緒、態度友好等個性品質;相反,兒童則顯示出適應能力差、依賴、情緒不安等個性品質。 家庭教育的優勢在於:廣泛的群眾性、強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權威性、鮮明的針對性、天然的連續性、固有的繼承性、內容的豐富性、方法的靈活性、家庭教育的及時性。 二、家、園合作的實施及方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中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組織與實施中《綱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但是透過活動的表象,深層次的思索,我們總覺得離《綱要》提倡的平等、合作,還有很大的距離。幼兒園用大量的精力籌備活動,家長忙碌的參加,表面上看,家長與幼兒園之間接觸交流的機會是多了,實質上,從家園合作活動的目標的確立,活動的實施等都是以幼兒園為中心,家長只是整個家園合作活動的旁觀者、配合者,家園合作的意義也消失了,就更談不上什麼互動了。 為了改善這種局面,真正發揮家園互動的作用,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我們探求以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來開展家長活動, 具體工作如下: 一、幫助家長建立主人翁的意識,激發積極合作的態度。 心理學原理表明,家長合作的態度取決於合作是否滿足了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當幼兒園滿足了家長的合理需求時,家長合作的願望和熱情會更高,態度也會更積極;相反,當家長有某種合理的要求,而幼兒園沒有加以注意,甚至當家長被自身的一些問題纏身時,那麼家長就不會熱心於家園合作了。 (1)當好教師角色,促進幼兒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在論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時指出:"學校應當領導家庭。"教師在家園活動中是與家長一樣的兒童教育的主體,相互間是合作夥伴的關系,共同的目標是促進兒童的發展。同時教師只是家園合作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與參與者,因此每次活動前,我們都會做精心地准備工作,加強與家長的情感溝通與信息交流,了解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需要,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激發家長參與家園合作活動的熱情和興趣,建立良好的合作夥伴關系,讓彼此不會感受到來自對方的"威脅",雙方也就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而齊心協力。
C. 如何理解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 及參考文獻
培訓機構所起的平衡作用
摘要: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並不矛盾,素質教育注重人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的綜合性能力培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而應試教育是為了考試和升學而拋棄學生個性思想,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提升的教育方式。培訓機構的出現和興起,起到了兩者之間平衡的作用,既能根據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明確考試的目的和重點,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又能促進性格和興趣的塑造和培養。
關鍵詞: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培訓機構,應試能力,興趣
理解: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上存在一些認識誤區,一種觀點認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完全對立起來,認為搞素質教育就應該否定應試教育,另一種觀點是口頭上大喊素質教育而實際上卻搞應試教育。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應該是將兩者相結合,讓素質教育為應試教育服務。
什麼是素質教育?專家們認為,通常是指為培養未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各層次人才,充分利用遺傳,教育,環境的積極性影響,最大潛能地挖掘個性發展潛能,尋找個體與社會,自然的最佳融合點,不斷運用創新的模式把時代先進的意識內化並穩定成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社會實踐活動。素質教育更強調個性發展的全面性和和諧性。
什麼是應試教育?一般是指學校,社會,家庭中客觀存在的以升學考試為目的,用只求高分,只重智育的思想,觀念和言行去影響學生的一系列活動。這種觀念下,老師只以分數高低評判學生的能力和評價教育質量的高低。
兩者的關系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結合的。教師應把素質教育的前瞻性,先進性和整體性與應試教育的合理部分有機結合起來。素質教育的范疇包含了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只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試能力只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方面,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同樣是應試能力很強的人。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兩者之間達到平衡呢?培訓機構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培訓機構的一些課程體系更有利於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解決了學員與家長個性化需求。習慣、興趣、方法、自信心等方面對於學習成績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家長希望以此著手,提高孩子綜合素質,是有遠見的,但最終的目的也是很明確的,那就是:提高成績。而培訓機構提供了一個平台,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塑造性格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聽說的口語交際能力,個人素質和應試能力,這一點是更注重成績的公辦學校所缺乏的。個人素質屬於個性的范疇,對大部分孩子而言,在學校的大班教育中是難以實現的,許多失敗的案例恰好能證明這一點,因此,家長便把希望投向倡導素質教育的培訓機構;而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家長需求往往又是急功近利的。這就需要課外培訓機構明確自己的服務定位:以差異化和個性化服務來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教育實踐中堅定不移地履行個性化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個性化教育的優勢會逐漸顯現出來。總而言之,既要立足應試教育,有效解決孩子快速提高學習成績的需求,也要重視學員個性化研究,致力於中國孩子綜合素質提升,從而達到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和諧統一。
真實反饋:
那麼如何讓學生在應試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呢?如何培養學生的聽說等方面的能力呢?如何在學生的性格和興趣的塑造方面發揮作用呢?筆者通過真實的培訓機構課堂案例進行探討與說明。
某次小班化課堂需教授there be句型,老師需在備課時考慮的課前准備用聽力畫圖的活動考察學生對此句型的掌握情況。活動共有三個步驟, 每個步驟所需時間為十五分鍾。課堂上會出現的問題有:部分學生會因緊張的原因無法完成活動;會犯方位介詞混淆的錯誤,分不清in和on的區別;學生會有指令理解不清楚,小組配合不順利的問題;而活動的步驟又分為:教師用簡筆畫畫出There is a banana on the table. There are two books in the box.在黑板上,告訴學生在聽到句子之後將圖示畫在課堂作業本上;然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畫對的給予鼓勵,畫錯的給予指正並嘉獎勇氣;在活動結束後,老師示範優秀學生的圖畫並讓學生口頭表達相應的句型操練,總結該句型的用法,將直觀圖示和口頭操練相結合。
首先,從學生行為上來看。一部分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關注極高,積極參與教師的課堂活動的設計,在課堂作業本上邊聽邊畫方點陣圖,並在後來的句型操練總結中積極發言,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另一部分學生則有點開小差或者在座位上保持沉默,不願意參加聽畫練習的活動,或者在練習本上畫一些與課堂無關的東西,若老師點名提問,則不知所雲。兩種學生的課堂表現行為不同,產生的解決方式也不一樣。對於第一種的學生,教師在與其積極互動的同時讓他們感受到熱情的關注,旨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讓學生們大膽地用英語發言,同時也培養孩子們的外向樂於與人交際的性格,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對於後者來說,這部分學生不是不需要老師的關注,相反關注的需求更大,內向的性格使他們更傾於參加一些容易好回答並和同學相互完成的課堂活動,慢慢地他們會在同學與老師的幫助與鼓勵下培養出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接受的時間因人而異。如果他們在期末的考試中取得的成績高於了第一種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會受到很大的提高,老師給予他們一些物質與精神性的獎勵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其次,從家長的反饋上來看。第一種學生的家長會感激老師的幫助與教育,讓自己的孩子取得了如此好的聽說能力。實際上,這部分學生已充當了家長的小老師角色,將There be句型運用到生活中來,會讓家長覺得學有所用的印象,這樣對培訓機構,培訓老師以及班集體都會產生滿意度,會積極配合老師完成學習的課後任務。這樣也培養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的聽說能力得到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提倡者。而第二種家長則對成績是否提高的關注度非常高,認為這是首要的培訓目的,如果課堂上的內向發言加上期末成績的不理想,他們會對培訓失去興趣或者不認可帶班的老師,認為外界的因素是影響孩子成績的首要因素,什麼興趣的培養,聽說口語的操練都不能為提高成績帶來幫助,是應試教育的提倡者。那麼現在所需要的就是針對家長的不同需求,將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
最後,從教師的感受上來說。老師相對於前一種學生印象是很好的,互動的課堂需要積極參與的學生,試想沒有學生舉手的課堂不能算作是好的課堂。互動的交流是相互的,老師更願意花時間認真構思課堂活動而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注重成績的提高。而後者給教師的感受是不配合性的,老師會進行反思是否是自己的教學環節出現了問題,學生的是否不適應此項活動的開展等,進而對這部分學生更加關注,多注重與其家長的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並提供指導。
總之,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不矛盾,素質教育注重人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的綜合性能力的培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而應試教育是為了考試和升學而拋棄學生個性思想,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提升的教育方式。既要立足應試教育,有效解決孩子快速提高學習成績的需求,也要重視學員個性化研究,致力於中國孩子綜合素質提升,從而達到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和諧統一。培訓機構的出現和興起提供了兩者之間的平衡點,素質教育是為應試教育提供了教學目標和方向,而應試教育則是素質教育的檢測結果之一。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作為老師的我們,應了解家長和學生的需求所在,重點關注他們所關注的地方,全面把握在校教育的現狀,做好學生應試方面的銜接與優化,加強教研、教學與學員的學習管理,快速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注重性格的塑造與培養,才能以科學合理的態度和方法處置,又能以教學藝術的感悟和方式應對不同的學生與課堂。
D. 中國傳統壓制式教育和西方鼓勵式教育的參考資料(文獻)
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張「天人合一」式的「和諧」,其主要實質還是在強調一種「天命」不可違,以抽象的共性和諧壓抑人的具體的個性和諧,以相對封閉的、強制式的主觀和諧代替主體性的自由式和諧。在封建皇權思想被粉碎的同時,這種傳統的道德「和諧」思想結構同時被解體。重構一種符合科學和諧觀的道德模式成為現代道德教育的主體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愛人」思想,從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和諧精神。孔子和儒家提出「仁」的思想,並把它當作最高的道德原則,要求人們應當「舍己利人」「舍己愛人」。與此相近,墨家思想中也有「兼愛」的原則,這同樣是一種人本主義的思想。墨子認為愛應當不分厚薄親疏,都施以同樣的愛,這就是說,不但要愛一切人,而且要給一切人同等的愛。他從功利主義思想出發,提出了「兼相愛」和「交相利」,提出」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的思想。雖然這些思想在以君王至上的封建社會中永遠無法實現,但其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仍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是崇尚和諧,主張以和為貴。這種「和」的思想不僅是承恩於儒、墨、倫理,更多的是來自對歷史事實和傳統中國文化的總結。但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漸加快,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倫理正處在深刻的變革時期。與此同時,中國傳統道德也在這種變革中慢慢失去了它的光彩與個性。傳統道德的和諧思想在現代思想的沖擊下,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諧結構。在現代文化和現代文明雙重作用下,道德教育中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色彩逐漸增多,道德教育回歸其本來應有的位置 道德作用的發揮乃至其存在的價值無不以主體性的發揮,以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而道德教育的實質是造就道德主體,即造就具有自主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社會成員。因此,道德獲取必須是自覺、自願的而非強迫的,道德教育方法的選擇也應有助於主體自覺性的培養和道德自律的達成。「傳統道德教育因其對教育對象『標件化』的追求而難以培養獨立的、批判性思維和有個性的個體;因其限制主體選擇的自由和可能性而難以培養主體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 可調和的思想體系,堅決主張用西方民主主義文化來取代中國封建主義文化。這一點在「五四」運動時期掀起高潮,陳獨秀指出:「科學和民主使歐洲人脫離了『奴隸之羈絆』和『蒙昧時代』,從淺化之民進為文明民族。中國只有依靠這兩者來救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建設西洋式的新國家,組織西洋式的新社會,才能適應今世之生存」。胡適也認為:「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並且道德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然而,我們果真能全盤拋棄中國積淀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而進入一個新的、陌生的西方文化世界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應當看到,對傳統道德的改造與超越是由道德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道德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道德的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隨著對天人關系認識的深化,必然會促進新的道德的產生,從而形成新的道德傳統。不可否認,人的主體性總是同文化與道德傳統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矛盾,如作為主體的自由的個體,他要受到傳統的某些限制,要依賴於傳統,在對傳統的模仿中,個體的創造力被抵消,但是傳統並非十全十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它總會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因而也就為主體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了可能,對傳統文化與道德的揚棄與超越也就從這里開始,且只能從這里開始。一味地否定傳統,便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實際上,「全盤西化」的屢屢受挫便是無視文化與道德的發展與創造規律所遭致的必然結果。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現在只能由中國的文化傳統所決定,正如中國的未來只能由中國的現在所決定一樣。因此,我們應該以辯證的態度對待傳統道德與現代道德,正確認識傳統道德,目的不是在於全盤否定,而是在吸取精華的基礎上的超越,構建更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和諧道德教育觀。(二) 構建信息暢通、內容豐富、教育手段現代化的大和諧道德教育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教與學的模式發生改變,知識的壟斷、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教師將逐步從信息的提供者轉變為引導者,學生知識的來源、經驗的獲得、觀念的確立將更多地來自社會而不是學校,信息接受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選擇性將大大增強。網路文化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民族文化和社會道德的挑戰與沖擊已見端倪,不可等閑視之。在網際網路上,各種思想都可以跨國界交流,思想「藩籬」形同虛設,不同的政治文化、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雲集網上,這對傳統的相對封閉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只有信息暢通,才有贏得教育的時間和空間。 在教育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要以受教育者認知水平相適應的教育內容為基礎,引導受教育者養成道德習慣,從事道德判斷,進行道德選擇,形成富有個性的道德狀況。「 首先從「德」的實質上說。「德」的實質是對自然、生命、自我、社會、民族、國家、人類、世界的義務或道義,集中體現個體為對自由、真理、美、善的崇敬。對社會群眾來說,「德」就是個體的升華和凝聚,是國將為國的根基,是人和自然、社會、世界和諧的根基。因此,民族、國家和政黨在組織德育的內容時,必須有意識形態的東西,否則德育就失去了方向,猶如沒有航向的船。但是,道德教育它具有自己不同於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長期以來,我們把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混為一體,甚至內容也趨於同一,把抽象和過多的意識形態內容放到道德教育之中,使受教育者產生反感的情緒和抗拒心理。因此,在現代德育的內容組織時,必須將意識形態的東西具體化,避免無的放矢。將德育內容與學生的道德認知現狀結合起來,避免要求過高或過低;將德育內容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避免德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分離,要用「品德內化和養成」去組織德育內容。其次,從現代德育的概念上來看,現代德育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要求,在現代大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構建具有現代化社會屬性,現實與歷史共存的,時代與未來相統一的,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現代化為目標的主體發展性德育。可見,現代德育的背景是社會和人的現代化,是在物質層面高度發展下,使人文層面也得到充分發展。它的特點是現實與歷史共存,時代與未來相繼,具有現代社會屬性,目的在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現代化,其屬性是現代的,因此在組織德育內容時一定要適應現代化的趨勢和時代特點,既要保留和發展原有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給它們注入時代的內容,比如抗洪精神、奧運精神,又要加入新的人口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學術道德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和平與發展教育、生產安全、網路安全教育等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制建設相協調,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現代德育體系。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要充分利用傳播媒體的優勢和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抽象的道德教育理論直觀化,久遠的歷史「現實化」,讓道德教育更加貼近現實,三) 現代道德教育要以學校道德教育為基礎,構建以審美教育為主線的和諧道德教育體系 道德教育作為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低估,自古而今,人類對道德社會的追求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可以說 「中國的『天人合一』說的一個重要含義是人從世界萬物之內直接體驗、感受世界萬物,而不是站在世界萬物之外認識世界萬物」。現實與未來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實際上是一種審美境界,是一種克服了自我規定性的,超越主客二分式的高遠境界,在真、善、美三者的關系中,美是對真與善的超越和綜合,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由此,可以認為對美育的重視,對審美意識的強化和追求將使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中,克服西方所經歷的科學與主體意識對人的異化。 當然,對美育的重視,絕非輕視道德教育或其他教育,而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審美意識具有直觀性、非知識性、非道德性等特點,它代表著人與世界關系發展的最高階段,它不是本能慾望的滿足、知識的充實、功利的牽繞、善惡的規范,但又與這些東西緊密相聯,是對它們的克服與超越。與傳統的「天人合一」不同,這種以審美意識為基礎的「審美境界」的特點是:以傳統的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為基礎,同時又包含和超越了這兩個階段。對審美境界的追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美育是中國傳統教育中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部分。長期以來,傳統美育形成了一套以自我修養為主的美育方法。如《周易》提出「君子以反身修德」、孔子主張「修己以安百姓」、「吾日三省吾身」等。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美育常常同道德教育相結合而進行,如在古代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中,美育被置於重要的位置。孔子主張「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倡導一種「近之以應世務,遠之以窮物理,內之以娛情性,外之以張治教」、「得其理趣而暢其生機」的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然,傳統美育也由於歷史的原因而有著嚴重的缺陷,這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審美意識是不能等同的。與西方社會哲學家、科學家二者同一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哲學與文學、哲學與詩保持了高度統一,因而,中華民族便有了「詩化的民族」的美譽。這正是西方社會在歷經滄桑之後所力圖追求的詩化哲學境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所追求的目標。為此,無視甚至鄙棄自己的文化傳統是不足取的。須知,傳統、現實與未來三者絕非孤立的三點,它們是彼此不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傳統作為一種文化積淀,永遠地、不斷地存留在現實之中,而未來則以先在的形式給現實以召喚。審慎地研究傳統,積極地面對召喚,這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也是我們建立現代和諧道德教育體系的基礎。 道德是社會運行的潤滑劑,沒有健全而有效的道德規范的社會是畸性的、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變態社會。但是道德也不是一種抽象的社會口號,不是人們可以隨意選擇、隨意廢棄的一套抽象概念,它毋寧說是一套與社會有著內在關聯的、行之有效的具體的規范系統,因此,現代道德建設是一項細致而繁重的復雜社會工程。尤其是在現代中國這樣一個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的社會中,現代道德重建更是需要有耐心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存在一種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的社會道德良方,它需要在實踐中摸索著前進。因此,辯證的認識中國傳統道德「和諧」思想及其解構的原因,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礎,吸取傳統道德解構的經驗教訓,深入探索現代道德教育的和諧模式,構建富有成效的現代道德教育體系。全國的一切學校均應稱為"統一勞動學校",廢除舊時等級分明的復雜學校類型。按總則規定,統一勞動學校分為兩個階段:第一級學校招收8-13歲的兒童,學習期限為5年;第二級學校招收13-17歲的少年和青年,學習期限為4年。第二部分為"學校工作的基本原則",規定:"生產勞動應當是學校生活的基本,它不是支付學生生活費用的手段,也不僅僅是教學方法,而是真正的生產性的社會必要勞動。生產勞動應與使學生認識全部周圍生活的教學緊密地、有機地聯系。為了使兒童的生活不斷復雜化而不局限於其直接的環境之內,生產勞動應當使兒童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產形式,直至最高級的形式。
第三部分為"學校工作的制度和條件",規定每學年有三次假期:暑假、寒假和春假,要求學校每周7天均為學生開放,規定了各級學校每天的課時數,取消教學計劃,取消家庭作業和一切考試等。第四部分是"統一勞動學校自治的基本原則",規定由各學校的全體學生和全校工作人員組成學校集體,校務委員會是學校自治的負責機關。第五部分概括地提出了幾項貫徹學校改革的措施。《統一勞動學校規程》和《統一勞動學校宣言》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民主精神,在一些根本問題上和剝削階級的學校劃清了界線。重視勞動教育、德育和智育。尊重學生的人格,並注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統一勞動學校規程》和《統一勞動學校宣言》在實踐中也暴露出各種缺點和錯誤,如過分強調了體力勞動對人的培養作用,錯誤地提出了將生產勞動作為學校生活的基礎,而且完全忽視了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這些缺點和錯誤對20年代蘇聯普通教育的改革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三、20年代教育教學改革20年代,隨著學校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蘇聯開始了對教育和教學的調整和改革。在教育方面,蘇聯主要注重對學制的調整。1920年12月31日至1921年1月4日,俄共(布)中央委員會召開關於國民教育問題的第一次會議,從當時國民經濟十分困難的現實情況出發,會議作出了把7年制學校作為普通學校的主要類型的決定,並允許在7年制學校的基礎上設立修業年限為3~4年的中等技術學校和職業學校。根據這次會議的精神,俄羅斯聯邦教育人民委員部又通過了《改組第二級學校的條例》。該《條例》決定自1921-1922學年開始,逐步把第二級學校改組為中等技術學校 。但是在俄羅斯聯邦,由於缺乏技術裝備與合格的教師,要將所有的二級學校全部改組成技術學校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俄羅斯聯邦教育人民委員部決定在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同時,又決定保留第二級學校。這樣,在20年代,原先的"統一勞動學校"制度發生了一些變化,即4年制的小學;4-3分段的7年制學校;分成三個階段的9年制學校(4-3-2分段)和中等技術學校六、二戰後的教育改革與發展 二戰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戰後,蘇聯人民努力工作,國民經濟和教育不僅很快得到恢復,而且獲得了較大的發展,進入50年代以後,蘇聯教育又面臨新的問題。完全中學畢業生成倍增長,而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的容量有限,數以百萬計的青少年得不到升學的機會。由於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與教育所提供人才和二戰中人口的減少相沖突,導致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為此,蘇聯進行了多次教育改革1.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蘇聯通過了《關於加強學校同生活的聯系和進一步發展全國國民教育制度的法律》,用法律手段確定了1958年-1964年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針對當時蘇聯教育存在的學校脫離生活和脫離生產勞動的傾向,《法律》對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技術學校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措施。其主要內容有:把培養學生走向生活和參加公益勞動規定為蘇聯[普通學校的首要任務;在蘇聯實行8年制的普及義務教育,代替7年制的普及義務教育;把原來10年制的普通教育學校改為11年制學校,延長的一年加到不完全中學階段,成為8年制學校,是普通教育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教育仍為3年,通過青年工人學校、農村青年學校、兼施生產教學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中學和中等技術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進行;在職業學校和技術學校中,改組原有體制,設立城市和農村職業技術學校,並改進中等專業學校;在高等教育中,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實際生活和生產,高校應優先錄取具有實踐工作經歷的人入學。 這次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對工農業生產勞動的認識,加強了學校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延長了普及教育年限;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機構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同時這次改革也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教學和勞動活動過多地佔用了學生應有的文化知識的學習時間;學制的延長,加劇了勞動力的供求矛盾;大學的招生標准割斷了普通中學與高等學校之間的直接聯系,並使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受到威脅,因此,1964年8月10日,蘇聯又通過了《關於改變兼施生產教學的勞動結合技術普通中學的學習期限的決定》,把建立在8年制學校基礎上的中學的學習年限由3年改為2年,而且還責成教育部門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相應的修改。2.1966年的教育改革為了培養高質量的專家,蘇共23大以後,於1966年11月10日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改進普通中學工作的措施》的決議。此決議確定學校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獲得牢固的科學基礎知識,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培養青年面向生活並能自覺地選擇職業。該決議要求:(1)教學內容要符合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要求;(2)各年級科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要合理安排,互相銜接,從第四學年開始系統地講授科學基礎知識;(3)要刪除大綱中和教科書中過於繁瑣和次要的材料,減輕學生的負擔;(4)對各年級的學時進行規定。1-4年級每周課時不超過24節,其它各年級不超過30節。(5)中學開設選修課,加深數理學科、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的知識。此後,蘇聯又發布了幾個相關的文件,作為此次教育改革的補充文件。 3.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立法969年,蘇聯把初等學校4年制改為3年制。1972年6月20日、6月23日和7月18日,分別通過了《關於完成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過渡和進一步發展普通學校的決議》、《關於進一步改進職業經驗體系的決定》、《關於進一步改進全國高等教育的措施的決議》。這三項決議強調必須完成向普及普通中學教育過渡的重要性以及如期編寫出反映現代科學和生產水平的標准教科書的必要性;擴大、加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提高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職業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水平;採取措施努力提高學校的理論和專業知識水平,使之符合現代科學和生產要求。這三個文件也為1973年的教育立法作了一定的准備。1973年7月19日,蘇聯通過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國民教育立法綱要》,是對60年代中期以來的一系列改革和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並對蘇聯的國民教育制度、培養目標、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等都做了規定。4.1977年以後的教育改革1977年12月22日,蘇聯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完善普通學校學生的教學、教育和勞動訓練的決議》。決議針對中學畢業生在走向生活時缺乏應有的勞動訓練,確立普通中學是統一的勞動綜合技術學校,普通中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深刻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在國民經濟部門工作的勞動技能。要求改進和加強勞動教育與教學,使勞動教育與教學在廣泛的綜合技術教育的基礎上進行。1984年4月,蘇聯通過了《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基本方針》強調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培養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也是滿足國民經濟對勞力資源需求的重要手段;對兒童的入學年齡提出要求,逐漸實現由兒童7歲入學向6歲入學過渡;普通學校的學制由10年制改為11年制,延長的一年時間加在小學階段,使初等學校由3年延長為4年,以加強小學教育;《基本方針》還對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提出了具體的意見,普通教育必須使青年學習不可缺少的高水平的知識,同時還必須使其具有走向生活從事勞動的本領和態度。
(1)教學內容要符合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要求;(2)各年級科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要合理安排,互相銜接,從第四學年開始系統地講授科學基礎知識;(3)要刪除大綱中和教科書中過於繁瑣和次要的材料,減輕學生的負擔;(4)對各年級的學時進行規定。1-4年級每周課時不超過24節,其它各年級不超過30節。(5)中學開設選修課,加深數理學科、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的知識。此後,蘇聯又發布了幾個相關的文件,作為此次教育改革的補充文件。 3.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立法969年,蘇聯把初等學校4年制改為3年制。1972年6月20日、6月23日和7月18日,分別通過了《關於完成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過渡和進一步發展普通學校的決議》、《關於進一步改進職業經驗體系的決定》、《關於進一步改進全國高等教育的措施的決議》。在現代文化和現代文明雙重作用下,道德教育中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色彩逐漸增多,道德教育回歸其本來應有的位置。「學會做人」、「學會關心」、「學會生活」成為道德教育的主題,「促進人的德性現代化」成為現代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道德教育突出了「人的發展」的觀點,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為道德主體來培養,促進人的德性發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因為對於人類來說,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爭取自身的發展和全面進步,是更高的目標。從實現人的價值看,道德教育的價值就在於提高、擴展人的價值,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就在於通過塑造倫理精神,培養完滿人格,改善人們的道德生活,實現道德對人生的肯定、調節、引導和提升。重視道德教育也就是重視人自身生存素質和生活素質的提高,使人活得更有意義,更有人的尊嚴,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潛能。這些現代道德理念從根本否定了「天人合一」傳統道德觀 以抽象的共性和諧壓抑人的具
E. 幼兒園論文參考文獻有哪些
幼兒教育論文參考文獻(一)
[1] 李雪晗. 「幼兒園選擇」問題的深層含義及其社會學思考[J]. 當代學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K.M.Evaluation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cation . 2001
[4] Powell.Families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
[5] 胡彩雲,李志宇. 城鄉家長對幼兒園期望的比較[J]. 學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連玥,馬玉俊. 淺析父母對托幼機構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編.教育服務產品理論研究[M].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9
[8] 徐曉東,邵文其,洪仙瑜等著.社會轉型與辦學體制創新[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
[9] 朱家雄著.幼兒園課程[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張麗娟著.兒童教育與幼兒園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爾·約翰遜(BilJohnson)著,李雁冰主譯.學生表現評定手冊[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劉焱. 美國托幼機構教育質量研究述評[J]. 比較教育研究. 2008(08)
[15] 劉曉曄. 對家長學前教育價值觀的調查與思考[J]. 學前教育研究. 2008(04)
[16] 邢利婭,白星瑞. 建國後我國學前教育政策價值取向的演變[J]. 學前教育研究. 2008(03)
幼兒教育論文參考文獻(二)
[1] 亢曉梅. 師生課堂互動類型理論比較研究[J]. 比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國良,羅曉路. 教師教學效能感相關因素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0,(01) .
[3] 辛濤,申繼亮. 論教師的教育觀念[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師范生教師職業信仰的近況、理由與對策[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05,(04) .
[5] 俞國良,辛自強,林崇德. 反思訓練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J]. 高等師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麗華. 對教師研究的認識[J]. 教師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瀟怡,龐麗娟. 教師的兒童學習觀與其教育的關系研究[J]. 教師教育研究, 2007,(03) .
[8] 任淑萍. 新課標下歷史教師的轉變[J]. 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4,(03) .
[9] 史獻平. 教師信仰: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動力[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1) .
[10] 辛濤,申繼亮,林崇德. 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學校因素關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liuxue86.com論教育實踐的邏輯[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J]. 遼寧教育, 2007,(Z1) .
[13] 劉莉,楊艷芳. 教師教育信念研究綜述[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12) .
[14] 黃乾玉. 論教師的教育信仰及教師的教育幸福[J]. 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01) .
[15] 呂國光,王嘉毅. 中小學教師新課程信念的調查研究[J]. 當代教育科學, 2004,(13) .
[16] 姜美玲. 課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師信念與教學實踐:敘事探究[J]. 當代教育科學, 2005,(20) .
[17] 王永躍. 從支配到支持:建構主義視野中的教師[J].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數學教師的方向性不足[J]. 數學教育學報, 2003,(02) .
[19] 林智中,張爽. 如何通過質化研究探求教師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澤. 我們現代需要樣的兒童觀[J]. 現代教育論叢, 2010,(04) .
F. 我要寫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哪裡可以找到啊
育兒類 教育類 培訓機構類的公眾號
尤其是閱讀量高的 是時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而且內容比較新。
G. 關於論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的參考文獻
1/18
【題 名】我國商業銀行學生貸款中的「惜貸」問題探討——以美國聯邦家庭教育貸款為參照
【作 者】梁愛華
【刊 名】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
2/18
【題 名】美國聯邦家庭教育貸款中擔保機構的運作及其對我國國家助學貸款的意義
【作 者】陳浩[1] 沈紅[2]
【刊 名】比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
3/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點滴
【作 者】樓必生
【刊 名】小學青年教師.2006(04S).-48-48
4/18
【題 名】跨文化/國婚姻父母與子女的經驗和家庭教育——以台灣與美國為例
【作 者】陳美瑩
【刊 名】中國家庭教育.2006(1).-24-30
5/18
【題 名】尊重 理解 互動——美國家庭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作 者】張雲裳
【刊 名】北京教育.2006(2).-16-18
6/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點滴
【作 者】樓必生
【刊 名】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
7/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貸款項目的運行機制
【作 者】無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
8/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風俗
【作 者】無
【刊 名】婦幼健康.2005(12).-82-82
9/18
【題 名】素質教育要從家庭教育開始——讀《世界一流的美國家庭教育——哈佛素質教育理念的成功實踐》
【作 者】陳慧敏(推薦者)
【刊 名】上海教育.2005(12B).-61-61
10/18
【題 名】美國社會的家庭教育風格
【作 者】詹華如
【刊 名】家教指南.2005(12).-30-30
11/18
【題 名】家庭學校:家庭教育主體意識的回歸——美國家庭學校的興起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作 者】顏雪梅
【刊 名】當代教育論壇.2005(03X).-55-57
12/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04S).-11-13
13/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見聞
【作 者】佚名
【刊 名】時代教育.2005(1).-19-19
14/18
【題 名】美國的愛國、誠信與家庭教育
【作 者】方宏
【刊 名】教育與職業.2004(22).-27-27
15/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當代教育論壇.2004(10).-47-48
16/18
【題 名】「教學玩具」成為美國家庭教育新寵
【作 者】楊秋艷
【刊 名】家教指南.2003(5).-22-23
17/18
【題 名】把孩子培養成現實生活中的獲勝者——推薦《家庭教育在美國》
【作 者】章一
【刊 名】少年兒童研究.2003(5).-52-55
18/18
【題 名】縱觀美國的家庭教育
【作 者】吳志遠 邵榮
【刊 名】新疆教育.2002(5).-37-37
1/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較分析及對策研究
【作 者】李子銀
【刊 名】當代教育論壇.2007(6).-138-139
2/17
【題 名】不同文化傳統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評價比較
【作 者】唐梅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
3/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作 者】李亞 周俠
【刊 名】科教文匯.2007(02X).-10-10
4/17
【題 名】淺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作 者】高維亮 王麗艷
【刊 名】科學時代.2006(11).-184-186
5/17
【題 名】從文化視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作 者】栗新
【刊 名】民族論壇.2006(12).-38-40
6/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
【作 者】劉艷
【刊 名】家庭教育.2006(11X).-52-53
7/17
【題 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比較
【作 者】李道順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
8/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
【作 者】王毓
【刊 名】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6(1).-77-80
9/17
【題 名】論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作 者】曾芝蘭
【刊 名】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162-163
10/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比較
【作 者】王曉虹
【刊 名】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3(1).-59-60
11/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較
【作 者】陳向黨
【刊 名】教育情報參考.2005(5).-18-19
12/17
【題 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較
【作 者】趙燕
【刊 名】北京教育.2005(5).-62-63
13/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較
【作 者】陳向黨
【刊 名】中小學校長.2005(3).-48-49
14/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作 者】黃河清
【刊 名】中國家庭教育.2004(1).-78-78
15/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較
【作 者】無
【刊 名】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28-28
16/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作 者】黃河清
【刊 名】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11).-10-15
17/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作 者】孫瓊如
【刊 名】教書育人:普教版.2002(14).-2-5
H. 如何構建一個學習型組織的參考文獻
1 引言
隨著信息革命、知識經濟時代進程的加快,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環境的變化。傳統的組織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來越不適應環境,其突出表現就是許多曾名噪一時的大公司紛紛退出歷史舞台。因此,研究企業組織如何適應新的知識經濟環境、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延長組織的壽命成為世界企業界和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聖吉為代表的西方管理學者在對家企業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吸收東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項修煉為基礎的學習型組織理論,正是適應了這一時代的要求。
2 研究綜述
構建一個學習型組織是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一個企業只有當它是學習型組織的時候,才能保證有源源不斷的創新出現,才能具備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員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作用,也才能實現顧客滿意、員工滿意、企業滿意、投資和社會滿意的終極目標。未來成功的企業必然是學習型的企業。那麼如何構建一個學習型組織呢?本文接下來將從淺到深詳細論述。
3 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及特徵
3.1 學習型組織的概念
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培養彌漫於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這種組織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具有高於個人績效總和的綜合績效,並促使組織持續地進行試驗、變革、改進、以不斷提高其成長能力、學習能力和實現其目標的能力。
學習型組織大致可以分為三方面(1)學習型組織是全體成員全身心投入並有能力負擔學習的組織(2)學習型組織是讓成員體會到工作中生命意義的組織(3)學習型組織是通過學習創造自我、擴大未來能量的組織。
3.2 學習型組織的特徵
組織成員擁有一個共同的願景、組織由多個創造性團體組成、善於不斷學習內部組織機構;其示意圖是扁平的從最上面的決策層到最下面操作層、中間相隔層次極少、自主管理,即員工能邊工作邊學習並使工作和學習緊密結合;組織的邊界將被重新界定,它是建立在組織要素與外部環境要素互動關系的基礎上,將超越根據職能或部門劃分的「法定」邊界;員工家庭與事業的平衡;領導者是設計師、僕人、教練、教師等。
4 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必要前提
創建學習型組織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實行的,它需要進行「五項修煉」,就如同學習型組織的創始人彼得.聖吉說的「五項修煉是學習型組織的五個技術組成部分,它是學習型組織必須建立的五個基礎……」因此,創建學習型組織必須首先進行「五項修煉」。
4.1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不斷進取的精神基礎,它使每個人不斷理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地觀察現實。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對待生命的態度就像對待藝術品一樣,全身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於,是一種真正的「終身學習」。
4.2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我們心中,並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思維方式,甚至可以是圖像或者印象。在認識科學中,這個名詞一方面是指人們長期記憶中隱含的關於世界的心靈地圖,另一方面,也是指我們日常推理過程中一些短暫的理解。亞當.斯密曾在《心智的力量》中對思維模式有所定義:「我們對世界認識的一種方式,就像水對魚一般,思維模式所詮釋的世界,幫助我們去預測他人的行為。」
4.3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
共同願景是大家共同的景色,也是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色,它是在人們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它創造出眾人是一體的感覺,並遍布到組織全面的活動,而使各種不同的活動融匯起來。共同願景的力量源自共同的關切,讓人難以抗拒,以至沒有人願意放棄它。
4.4 第四項修煉:團隊學習
團體是整個組織學習的一個學習單位。團體學習的過程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其作用是發揮團體智慧,使學習轉化為實現生產力。因此今天的組織迫切需要團體學習。組織中眾多的團體都變成整個組織的學習單位,並建立起整個組織的組織學習,進而構建成學習型組織這一組織管理模式的基礎。
在組織內部,團隊學習必須考慮三個方面:首先,要學會如何萃取高於個人智力的團隊智力;其次:需具有創新且協調一致的行動;最後,則要重視團隊成員在其他組織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4.5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將各個獨立的、片段的事件聯系起來,以發現其內在的互動關系的思考方式。系統思考是為了看清事物的整體,因此它既應用系統的觀點,也應用動態的觀點,通過擴展時空范圍,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以獲得對事物的整體認識。系統思考是所有五項修煉的核心,是整合其他各項修煉使其成為一體的理論和實務。系統思考強化其他每一項修煉,並不斷提醒我們:融合整體能得到大於各部分簡單加總的效果。當然系統思考也離不開其他四項修煉的支持和幫助,改善心智模式和團隊學習是基礎,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願景是向上的張力,系統思考是核心,好比是火箭的發動機。
5 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成功案例
江淮汽車從1996年開始進行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從那個時候就提出了核心理念:系統思考、團隊學習,並為此營造了"40+4"模式。其中「40」是指每個員工每周要工作40 小時,另外的"4"則是還要利用業余時間或節假日集中學習4個小時。或許"40+4"並非江汽首創,但可貴的是他們做到了堅持,一周也不能少。每個周六的上午,全公司3000多名員工,分班集中學習4個小時。一個也不能少。而且實際上,這種學習也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意願。此時的江汽,儼然一所學校。
而學習並不是停留在一個接受教育的層面上,在這里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江汽的學習是全方位的: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事學習,學習不僅是學知識,更是學習學習的能力;學習過程就是心靈互動的過程;學習的最根本目的,是掌握學習的能力;學習應變的單位不再是個人,而是團隊…
嶄新的學習觀念,必然帶來嶄新的人才培訓模式,江汽提出開放式的培訓。在4小時的「課程」中,排排坐變成了討論小組的「圓桌會議」,演講式教學變成了案例研討、角色演練、各種游戲和野外訓練,講台上的老師變成了「節目主持人」和「導演」。學習的過程是開放的、互動的,學員在輕松交流的氣氛中會不斷地體會到學習的快感並生創意。
江汽還引進了一個「學習力」的概念,要旨是未來企業的競爭將是學習力的競爭,只有那些有學習力的人,才可能成為人才。於是,在今天江汽人的心目中,學習便成了一種高回報的投入,個人資產的積累,一種最高獎賞,一項大福利。
學以致用。怎麼用?江汽提出:用「心」做事而不是用手。讓員工學會用「心」去做事才是管理,也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甚至是無止境的學習過程。因為,在這里學習成為了一種修煉,一種對人心智的修煉。這種學習不僅限於提升技能,充實知識而是被提升到改造心靈、轉變觀念的層面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江汽的學習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過程,也是結果。
既然要用「心」,那麼,江汽的學習便從心性的培養入手。首先,他們確立了共同的價值觀:作為社會的一員,品德永遠第一。員工不但要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學會做人,通過塑造人品,不斷出精品;作為企業的一員,企業的利益高於一切。全公司通過大討論,更通過員工的親身體驗,達成共識:企業致富,是國家致富之源、員工緻富之本。個人利益越是與企業命運、國家發展緊密聯系,形成命運共同體,形成合力,三者的利益才越是能夠實現最大化。心智的修煉,還著眼於培育一種共同遠景。公司大門上醒目的兩行大字--製造更好的產品,創造更美好的社會--把這一共同遠景表述得簡潔明了。從過去到現在直至將來,他們都始終牢記:江汽不是一個以贏利為唯一目的的企業,改善生存環境才是公司的根本目的。公司老總左延安對此是這樣詮釋的:創造價值,創造利潤,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使人的生活品質不斷得到提升。
江汽公司要著力締造的學習型企業,是以人為基礎的。他們有一個員工人人皆知的戰略模型--江汽大廈圖。「廈頂」是江汽的企業文化,統籌整個系統;「廈身「是由技術、制度、管理三大創新作為支柱;「廈基」是江汽的「金字塔」人才工程。這個「江汽大廈圖」,雖然簡單,卻極富深意。「三個創新」是撐起「江汽大廈」的支柱,保證支柱立穩站牢的根基是人才工程。
到1999年,江淮汽車有限公司已連續9年以年均58%的增幅高速增長,增幅已位於全國汽車行業首位,被譽為「江淮現象」。行家在分析這一現象時,或說產品,或說管理,或說機制,而左延安則說,是人。人是江汽最寶貴的財富,因為江汽的人是團隊的人,江汽這個團隊是學習型的團隊。在江汽、思想政治工作,早已不僅僅是一種教育和管理的手段,而是每個人通過學習實現人格的修煉和完善。
6結論
學習型組織的構建絕不是靠一兩個模型圖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腳踏實地的實踐,更需要堅持不懈的恆心和毅力。並且,組織的優化是沒有 終點的,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所以,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只要我們按照學習型組織的要求不懈努力、不斷優化我們的組織,其實構建過程比目標更為重要!
I. 今年畢業,實習報告寫的是在一家軟體培訓公司的工作,參考文獻要寫什麼呢
教育類型文獻、培訓機構的就業報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