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
家園溝通時,作為幼兒老師, 一、要尊重家長。我們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家長,尊重他們的人格與觀點,要耐心、虛心、誠心的聽取家長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議,努力營造和諧、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這樣家園才能保持協調一致。 二、要肯定孩子。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度,如親親孩子的小臉蛋說:「你真棒!老師喜歡你。」而這種獎賞性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使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育兒的困惑,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這樣,交流的主題就會得到延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三、咱們應耐心告訴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咱們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曾遇到過一個家長向我訴苦「老師,我們家孩子太任性,每天上學非要買零食,怎麼打他罵他都沒用,不買就不上學。」咱們應該先告訴家長:吃零食過多,不但有礙於幼兒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幼兒偏食;建議家長把和孩子交流時用淺顯的語言講給幼兒聽,其效果肯定比打、罵的方式好的多。家長從咱這里了解到了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的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咱也更加了解這個孩子,同時與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四、對家長要一視同仁。家長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歷、職位、性格均有所不同。無論家長間存在什麼樣的差異,從他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的那一天起,家長與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師應該學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讓每位家長都能感受教師的關注或重視。由於職業、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地了解家長,以便有針對性地與家長溝通。 五、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咱們好多老師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有的即便是已經做了母親,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了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這時咱們要了解幼兒父母的角色,要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愛子之心。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系,給家園溝通設置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園溝通就不會受阻。 六、要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在家園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最棒。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孩子的調皮,是一種可愛。孩子畢竟是孩子,咱們(包括家長)都不能以成人的標准去要求孩子。家長擔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錯誤,而是教師對於孩子所犯錯誤的認識與態度。咱們教師關鍵在於表達一種願望——讓家長明白:談論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以便家園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重要的一點是咱們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以此換來家長的信賴,家長十分在意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態度。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關心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如果教師真誠對待每一個幼兒,她與家長之間的交談一定會順利進行,它會讓孩子家長感受到教師是誠意喜愛關心自己的孩子,因而家長就會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使家長堅定了教育好孩子的信心。 七、對孩子共同的愛是溝通的基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愛使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拉得很近,使家園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愛有時是不正確的,要麼愛得過火,要麼不到位。例如,當孩子沒有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教師會教育幼兒:"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而有的家長怕孩子受批評,竟主動替孩子開脫責任:"是我不好,我沒有提醒他。"從而使孩子心安理得地認為"完成老師的任務是爸爸媽媽的事,和我沒有多大關系。"而有的家長則是恨鐵不成鋼,當眾指責孩子:"你看別人怎麼都完成了?你為什麼忘了?"從而使孩子羞愧難當,自信心大受傷害。咱們在與家長交流時,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長良好的出發點,不要使家長有挫敗感,同時要給家長一些幫助,使他們能夠正確運用他們的愛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的社會性得到健康發展 溝通是雙向的,家長的積極參與是溝通的必要條件,由於各種原因,如工作忙或不好意思給教師添麻煩等,不少家長很少主動與教師溝通,這對家園共育十分不利。因此,咱們教師要鼓勵家長採用多種形式與教師溝通。記得一位哲人說過:「掌握了溝通,你就掌握了世界。」
『貳』 幼兒園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方法
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教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
在幼兒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家園共育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教師要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系,共同生成適宜於促進每個幼兒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
在課題研究中,教師們就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家長資源,提高教師的素質,展開了研討。教師們認識到:掌握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對提高教師的教育素質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因為從家長處教師可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經驗與信息,對提高教師素質,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幼兒園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對於幼兒園老師來說,與家長溝通,積極尋找教育幼兒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幼兒個性,顯得猶為重要。這里的溝通,是指在孩子發展與教育上,家園雙方隨時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了解孩子發展的情況,在教育上取得共識,從而共商教育策略,協同進行教育。那麼,幼兒園教師該如何有效的與家長溝通呢?
一、教師應講究與家長交流的語言藝術孩子入園後,家長就會不時聽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孩子有時表現好,有時會犯上一點小錯誤,有的老師在向家長匯報孩子情況時,似乎沒看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向家長告狀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行。這往往使家長難以接受。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
二、教師應耐心輔導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教師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曾遇到過一個家長向我訴苦「老師,我們家孩子太任性,每天早上非要吃豆皮,怎麼打他罵他都沒用,這不,早上又要我買了一碗。」我先告訴家:長天天早上吃一種早點,不但有礙於幼兒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幼兒偏食;向家長介紹幼兒園早點的營養配置;讓家長知道每天與其他幼兒公進早餐可加強幼兒的集體意識;建議家長把這些好處用淺顯的語言講給幼兒聽,其效果肯定比打、罵的方式好的多。家長從我這里了解到了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的改變
『叄』 幼兒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最新內容
幼兒教師如何與家長進行溝通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家長的素質與教育能力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上中國多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加重視。那麼,在幼兒園老師看來,現在的家長有什麼特點,老師們又是如何與家長溝通呢,我們來看看。
案例一:金口難開的家長
分析:這類家長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談,因此他們不大會積極主動與老師交流。其實,他們很想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只是不知該如何說起。
對策:主動
對於這類家長,老師應該主動。主動與家長建立朋友關系,剛開始老師可以和家長拉拉家常,談一些與教育無關的事,比如家裡的情況、最近看的電視劇等等;老師還可以在家長接送孩子時與他們談談彼此共同關心的事,使家長覺得於老師交往很輕松,逐漸建立朋友般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慢慢的與家長交流孩子的情況,由於家長何老師已經建立了朋友般的關系,在交流孩子問題上自然而然地主動了。
合適的方式
針對家長的不善言談,老師還可以採取讓家長看孩子的活動錄像、活動照片等方式進行溝通。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托板、小班剛入園的孩子,由於是剛入園,家長對於老師比較陌生,剛開始他們對老師還處於不相信的狀態,如果此時老師能用實際行動證明孩子的進步,那就會消除老師與家長之間的隔閡,從而增進了解,成為朋友。
對於不善言談的家長來說,或許不善於說,但比較善於寫,所以成長檔案、便條也是與這類家長溝通的有效的途徑。
案例二:工作繁忙的家長
分析:這類家長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向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
對策:現代化聯系方式
工作繁忙的家長老接送孩子的機會較少,他們對孩子信息的了解都是間接的,如通過老人、保姆的轉達,不是內容不詳,就是內容不符,甚至於不傳達。因此,一些現代化的聯系方式就派上用場了。
1、簡訊。簡訊是向家長傳達通知最有效的方式。以簡訊的形式向家長發通知,不但能夠讓家長及時、細致地了解幼兒及班裡的情況,又可以防止家長遺忘通知上的重要內容。
2、論壇。細致很多幼兒園都有自己的網站以及班級論壇。在論壇里,老師可以上傳一些孩子的活動照片。這樣即使家長工作再忙,無法來幼兒園,但還是可以抽空上論壇看看孩子在園的情況的。
3、QQ群聊。老師可以給自己班裡的家長建立QQ群,聊聊孩子在園。在家的情況,促進老師與家長間的溝通。同時,家長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育兒經驗。
4、電子郵件。對於難得上網,工作又確實忙得不得了的家長,老師可以定期向家長發郵件,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
老師運用這些現代化的聯系方式,能及時消除家庭與幼兒園在溝通過程中的矛盾,使工作更有實效性。
『肆』 幼兒園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首先要站在家長和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以他們的立場設身處地的去想這個問題,這樣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伍』 幼兒園與家長如何溝通
多看
即多詳盡查詢班內的幼兒,對班級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狀況做到心中有數。
新幼師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孩子在園日子學習的細節,可以多做記載,使自己對孩子的活動狀況一目瞭然。這樣,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園內日子,天然就不會沒有話說。當家長看到年青教師對自己孩子如此細心,就不會有太多的挑剔了。
多聽
即多聽取班主任及班級其他教師與家長交流的閱歷,向身邊的教師「偷師學藝」。
從老教師與家長交流的內容、口氣以及家長的反響,學習與家長交流的技巧。
多顧全大局
即不因單個家長的交流而忽略了班級的幼兒或其他家長。
一般來說,早晨、晚上接送幼兒時,是教師比較繁忙的時分,單個家長也會在這個時分向教師了解孩子在園狀況。假如此時班主任或班級其他教師正在與家長交流,新幼師要立刻組織好班級其他幼兒。假如班上只需自己,更要妥善做好款待家長和組織幼兒的作業,應盡量防止和家長交流,如家長有交流意向,可片言只語向家長說明狀況,改日或挑選適合的時刻再與其交流。
多承擔責任
當孩子在幼兒園不小心磕著、碰著了,要勇於承擔責任,誠實地向家長說明狀況,懇求家長的了解與寬恕。
當家長得知狀況後心境激動或說出過火的話,幼師不要急於向家長辯解,最好的辦法是先做好家長的安慰作業,待家長心境安穩往後再與家長交流。
新幼師要學會換位考慮,想家長所想,急家長所急,了解家長發作心境的原因在於對孩子的心愛,了解家長的主見。當然,新幼師在往常的作業中必定要認真負責,做到心中愛孩子、眼中有孩子,盡量防止不愉快作業的發作。
多互通信息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集體,班級教師之間必定要做到互通信息,當某個家長反映了幼兒狀況或許反映某些問題,必定要奉告班內其他教師,做到心中有數,防止家長與班級其他教師交流時呈現「毫不知情」的被動局面。
如常常會有家長請教師留心孩子的身體狀況和飲食,或在班級活動時要留心某些事項,班內幼師必定要互相交流,防止引起家長的誤解和不滿,給作業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費事。尤其是新幼師,要勇於面對自己作業中的失誤,及時與班內教師交流自己發作的問題,以便採用彌補辦法,切勿有「我不說別人就不會知道」的僥幸心理。
少說
在剛參加作業的前幾個星期,新幼師盡可能不要與家長正面交流。此時,新幼師還不了解幼兒的狀況,短少與家長交流的技巧,關於自己不太清楚的狀況仍是少說為妙。假如正好了解家長問的問題,當然也不要懼怕,斗膽地與家長交流,邁好家長作業的第一步。
少湊趣家長
家長作業是瑣碎而冗繁的,在處理家長作業的過程中,難免有過失。碰上這種狀況,作為新幼師,千萬不要泄氣,要有充分的自傲,可以先向有閱歷的教師請教學習,進而採用必定的辦法,與家長自動交流,使家長消除誤解,重建對自己的信任。
面對一些教育觀念陳舊或不正確的家長,要堅持自己正確的教育觀,以科學正確的育兒觀、教育觀引導家長採用正確的教育辦法。切忌沒有原則,一味地湊趣、跟隨家長,家長會因此而發作不信任感,一朝一夕,甚至會懷疑新幼師的教育才幹。
少向家長承諾
家長擔憂自己的孩子,免不了會對教師有所要求,新幼師不能一味承諾。
作業中該做的、能做的,都應該盡力做好,並讓家長看到自己的做法。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就應該明確拒絕並向家長說明理由,請家長了解,教師的做法是為幼兒的健康考慮,對幼兒的健康有利
『陸』 幼兒園教師如何有效的與家長溝通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一句話溝通法
這種辦法是針對那些孩子本身在各個領域的各項目標發展中不存在明顯的問題而家長也很少過問的。這樣的孩子和家長是最讓老師省心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稍微放鬆一些,就可以不去和這樣的家長溝通。但我認為,家長不主動找你,並不代表家長就不想了解孩子在園的各種情況,相反,他們和其他家長一樣,渴望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及各方面發展的水平,只是由於時間關系或不願給老師添麻煩等原因而壓抑著自己。於是,我們針對這樣的家長採取了一句話溝通法,即利用接送環節用一兩句話向家長反映情況,如:今天某某學會了……今天某某吃了幾碗飯等等,當你說完後,往往會看到家長會心的微笑。
引起注意法
這種方法是針對那些孩子本身在某一領域的某一方面或多個領域的多個方面存在問題,但是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由於家長對幼兒教育理念不太了解,又被親情蒙住了眼睛,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即使有點缺點也會樹大自直,所以對孩子的情況不太關注。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就採取了引起注意法,即利用半日開放、作品展示等讓家長發現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的差距,從而引起家長的關注,再根據不同的情況和家長溝通,過程是這樣的:
1、讓家長了解教育目標及幼兒應達到水平。
2、這位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並逐步滲透教育理念。
3、了解家長的教育方法。
4、找出問題的原因。
5、共同制定好的解決辦法並共同努力,使家園共育取得最好的效果。
真情感動法
這種辦法是針對那些孩子本身在各領域的發展中不存在問題,但家長有許多的不放心。每天圍著老師問這問那,或是站在窗外久久不願離去。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就採用的是真情感動法,即:將孩子在各領域發展中的點點滴滴及時向家長匯報,尤其家長特別關注的問題,我們要在日常工作中認真觀察,細致指導,耐心細致的向家長反映情況,讓家長感到老師了解孩子,關注孩子。他的孩子在老師心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老師會為孩子的進步而高興,為孩子的失敗而難過,用我們細致的工作感動家長,讓家長相信我們,支持我們!讓家園共育的合力促進孩子更快更好的發展。
『柒』 幼兒園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01
幼教職業錦囊
「經濟杠桿型」家長
解決對策:物質、精神獎勵要「雙管齊下」
「經濟杠桿型」家長主要以通過金錢、物質獎勵激勵為主,希望能夠通過物質刺激提高孩子學習成績或培養好習慣,但有時卻會適得其反。
事實上,金錢獎勵教育只是一種輔助性的獎勵評價手段。也許短期內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從長遠看,尤其是在培養孩子道德觀念、價值觀念方面上,卻是不利的。
單純的「金錢獎勵」容易使孩子變得功利,「財迷心竅」。同時,在班集體活動中,孩子也會因「無利」而養成事不關己的自私態度。
良好的班集體氛圍應該是體現「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集體精神。而家長的金錢獎勵無疑會讓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不良習慣。
在與「經濟杠桿型」家長溝通時,要強調:物質獎勵要與精神獎勵相結合。
精神鼓勵是一種滿足孩子心理需要的獎勵,比如表揚、鼓勵,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溫暖和贊賞,從而加倍努力。
而物質獎勵也可以有,家長可給予孩子適當的獎勵,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鼓勵他繼續努力。
只有將這兩種獎勵機制很好地搭配和運用,才能讓孩子既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又能培養良好的性格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02
幼教職業錦囊
「期望過高」型家長
解決對策:揚長避短幫助家長做「解鈴人」
作為老師,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和工作經驗的積累,觀察和了解所教的學生,看到他們的特點和長處。
但對於家長而言,對一個孩子的教育沒有參照物,因此有時候會對孩子期望過高,讓孩子壓力山大,也讓老師無所適從。
這時候,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要直接對家長的做法進行否定,要傾聽家長對於孩子的期待。
同時,在傾聽過程中,既要肯定家長對孩子的正確認識,也要主動介紹自己眼裡看到的學生在校表現,以及對於學生未來發展的展望。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注意與家長溝通的技巧與方式,尤其重要的一點是,很多學生往往因為這些「期望過高型」家長的壓力,而產生焦慮、不安、消極的心態。
這時,老師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解鈴還須系鈴人」,幫助家長主動做「解鈴人」,從中化解家長與學生的「心結」。
老師這樣做,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減壓,家長也不會反感。老師要肯定家長對孩子有期待是對的,但要注意在家長面前揚長避短,引導家長正確看待孩子的優缺點。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和未來發展潛力。
03
幼教職業錦囊
「脾氣暴躁型」家長
解決對策:「三個一」講究溝通技巧
「脾氣暴躁型」的家長往往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孩子一出現毛病或問題,他們也不加分析就拳腳相向。與這樣的家長溝通要特別講究方式方法,謹慎行事。
在工作中,邀請家長來學校後,首先給他「三個一」,即一把椅子、一杯茶、一個微笑。
其次,談話時注意使用「柔風細雨式」的交談方式,讓家長明白:老師請家長到學校來並不是希望給自己的學生招來一頓皮肉之苦,而是為了幫助學生盡快認識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
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把孩子打一頓,既沒使孩子認識到錯在哪裡、怎樣改正,也會加深師生間的隔閡,使孩子認為老師在家長面前「打小報告」,從而對老師極為反感。
因此,老師的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用在「脾氣暴躁型」家長身上是十分有必要的。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父母不知道在打罵孩子的同時,他們也犯下了新的錯誤,與其懲罰孩子,不如做個榜樣。
老師的工作,就是要通過溝通使家長理解和相信,不是只有打罵,才能教育好孩子。
04
幼教職業錦囊
「機械管理型」家長
解決對策:在「求變」中形成家校合力
面對機械管理型家長,教師首先能做的,是轉變自身觀念。
「機械」並非貶義詞,它僅僅只是一種不完美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此類家長往往具有執著、守規則等特點,而這些在教育過程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品質。
因此,老師們在取得家長信任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家長發揮其優勢,規避其劣勢,家校合作,提升教育效果。
例如,幫助這一類型的家長確立「少嘮叨、多關注」的交流原則,立必須立的規矩,與孩子商討最低行為准則,在家中堅決貫徹執行。
此外,契機合宜時,老師還可以給家長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建議,比如平時給家長推薦一些教育書籍,分享班中真實鮮活的教育案例,推薦家長參加一些教育沙龍,幫助家長先從細微處改變。
換句話說,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在堅持和變通中摸索黃金分割點的過程。
當家長習慣於機械式管理,就由學校先承擔起「求變」的部分,與家庭教育通力合作。
這就需要老師與家長形成默契合作,在點滴日常中逐步共同更新教育理念,變換教育方法。
『捌』 幼兒園如何更好的與家長溝通交流
不少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各方面表現都不錯,但回家後就另一樣了。」
這種現象表明,家園在教育上存在著不一致,孩子若在家和幼兒園表現不一致,就不能算成功。
為了達到家園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園雙方要圍繞著孩子的發展經常聯系,相互溝通,讓家長了解具體教育目標及幼兒各方面的發展,與幼兒園取得共識,從而使家園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1
和家長談話要遵循兩個原則:
01
切忌「告狀」式的談話方法
告狀式的談話會讓家長誤認為老師不喜歡甚至是討厭自己的孩子,從而覺得自己的孩子在班裡會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產生抵制情緒。
02
講究策略性和藝術性
和家長溝通要講究談話的策略性和藝術性,把談話建立在客觀、全面的基礎上。
要讓家長相信我們,尊重並聽取我們的意見,要讓家長感到教師在關注自己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感到老師比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具體步驟:
1、匯報孩子近來的發展情況(進步與問題所在)。
2、了解幼兒在家情況及家長的教育方法,找出問題的原因。
3、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和方法及家長需要配合做的事。
這三個步驟的良好運用,就為我們更好的和家長溝通開了一個好頭。
2
家園溝通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家長了解幼兒在園情況的橋梁,做好家園溝通對促進幼兒園教育效果有著重要作用。
決定溝通的因素包括溝通的主體、溝通的內容和溝通的地點。因此,溝通的策略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選擇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以及因地而異的方式,才能進行有效溝通。
因人而異的溝通策略
01
根據家長年齡的不同
在調查和觀察中,我們發現年紀大的家長,特別是隔代家長,更關注幼兒的身體、飲食等生活方面的情況,對孩子過於嬌慣,而很少關注幼兒其他方面的表現。年輕的家長,也就是父母,他們更關注孩子的在園表現。
所以,對於年紀大的家長,教師不僅要反映孩子在園的生活情況,還要用淺顯的語言宣傳幼兒全面發展的觀念,同時,要注意保持誠懇、尊重、親切的態度.先做晚輩後做教師。
02
根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
在調查和訪談中,我們發現每一位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期望值是不一樣的,有的要求很高,有的則「很低」,甚至不對幼兒提任何要求。
因此,針對期望過高型家長,教師要從客觀、全面和發展的角度反映孩子,否則就會傷及家長的自尊心,使家長對孩子產生過激情緒。在措辭方面,教師要注意委婉,運用先揚後抑的方法,讓家長便於接受。
03
根據孩子的個人狀況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其中包括孩子的年齡、性別、性格、身體狀況、發展水平等等。孩子的個人狀況不同,家長的關注點也不同,溝通的側重點和方式也不同。
因事而異的溝通策略
01
以交流孩子情況為主
在這種情況下溝通,教師最好用具體的語言進行表達,其次,要藉助具體事件反映孩子的表現。這樣會讓家長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狀況,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關注。籠統地「很好,很聰明」,會讓家長感覺到教師在應付自己,認為孩子是被忽視的。
02
以反映孩子問題為主
教師切忌用「告狀」口吻,要注意維護家長的自尊,不當著其他家長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點,同時遵循「一表揚二建議三希望」的原則。比如「這個孩子在幼兒園里很喜歡參與各種活動,這是值得表揚的,如果多學習一些與人合作的方法,就更好了。
03
以布置配合工作為主
教師要明確交待任務,語言要言簡意賅,任務要具體,因為:第一,家長對於幼兒園的工作不十分了解,第二,每次教師與家長見面的時間有限。同時,要盡量讓家長理解工作的目的,使家長心裡清楚,以便更好地做好配合工作。
因地而異的溝通策略
有些一般性的溝通,教師可以在家長接送時用簡短的語言在教室內與家長溝通。但是,遇到反映幼兒某方面的「問題」時,教師要注意地點,避開其他家長和孩子。人際溝通學中提到溝通主體會因溝通的地點而發生情緒、心理等方面的變化,影響溝通的效果,同時,選擇地點也是對家長的一種尊重,對孩子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