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學人文教育學習
人文教育一詞現已用得十分普遍,然而,如果要問什麼是人文教育,卻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這里從三個方面探討這一問題:關於人文教育的定位;關於人文教育的界定;關於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
一、人文教育的定位:關於"成人"的教育
教育本來是人的教育,但是現在我們卻看到它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育"人"的責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質,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被強化了。而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嚴格說來就不成其為教育。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①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徵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從教育中包括大學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正因為如此,人們不斷地呼籲加強人文教育。但是,對於加強什麼樣的人文教育,我們卻面臨著不同的選擇和定位。
一般來說,人們談到的人文教育,並不是一種確定的公認的含義,而常常表達著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有三種:一是人文主義教育,二是人文學科教育,三是關於"成人"的教育。下面是這三種表達的基本含義。
所謂人文主義教育,特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這是當時進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們從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人性論出發,沖破中世紀經院哲學和教會蒙昧主義教育的統治所倡導的以人為中心,歌頌人的價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提倡以培養身心健康、知識廣博、多才多藝的新人為教育理想並據此進行教育革新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其基本精神對今天的教育仍有著有益的啟示。然而,由於其歷史的局限和隨後發展中脫離現實的傾向,以及越來越注重於知識掌握的目的,這種教育思想對當時以及以後歐洲的教育也產生過一些不利影響。 ②
關於人文學科的教育,系指以人文學科為基本內容的教育。這種教育在中國古代的"六藝"教育和希臘的"七藝"教育傳統中就已有體現。早期的人文學科教育更加重視其心智訓練和情感陶冶的價值,不以培養專家為目的。然而,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及學科分化的日益加劇,教育的專門化日益顯著,人文學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斷專業化的道路,脫離了它的初衷。同時人文學科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也常常受到文化視野的局限,僅僅囿於純人文學科的范圍,這對人文教育的開展也形成了不應有的障礙。
關於"成人"的教育。這是針對教育中無視人、把人當作工具,或者強化人的片面發展,忽視人的身心協調發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力求通過德、智、體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半個人"或者"機器人",強調給人以廣博訓練而不僅僅是專業訓練,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協調發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並實現人的全面價值。近代以來以人本主義哲學為指導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學所採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文化素質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講都是這一教育思想的體現。當然,這一教育思想在實踐中關於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爭論也從未停止過。
面對上述三種人文教育概念的表達,這里將人文教育的基本內涵定位於第三種,即關於"成人"的教育。如果我們注意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統一性,樹立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並在價值觀上確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辯證統一觀,強調基礎性教育與專業性教育的一體性而不是分離性,並吸收前兩種人文教育表達的基本精神,那麼,人文教育就是"成人"的教育的觀點則更顯示出教育的意義與現代的高度。
二、人文教育的界定: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給人文教育作如下嘗試性界定: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化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並重視人生的意義,並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人與理想。
首先,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視為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事實上,關於"成人"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為人;較高要求是使人成為較完整的人,即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這當然是一種理想追求。誇美紐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 ③ 這就是一種基本要求。而孔子所說的則是一種高要求。"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④ 關於人性的善惡,歷史上爭論不休,實際上,性善論和性惡論都有失偏頗,人性既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也許正因為有前者,人才需要教育,需要不斷改造自己,也因為有後者,人才可能教育。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過教育抑惡揚善,以至於"止於至善",一直是教育的一種追求。也就是說,人性不僅有善和惡之分,而且其境界有高下之別,我們的教育應當把引導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作為努力的方向。
本來,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養人"。但是,隨著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為時尚,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們逐漸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靈魂。我們應當把被肢解成專業教育與人的教育兩部分的教育整合起來,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於教育的始終,否則我們的專業教育很難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為一件虛無的東西或一種用以點綴的裝飾品。
其次,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確定為促進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上,而不是培養專業工作者,是一種非職業性的非專業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養和充實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於獲得有關的人文知識。知識的獲得當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達到人性境界的提升。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類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人性不斷提升的精神,而不是把人性降格為獸性或動物性。事實上,一旦人沒有了人性,其所造成的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因此,我們今天講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還不只是要求人們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還要善待自然,善待我們今天生存的環境,充分理解人生的意義,並把人生意義升華和社會價值實現統一起來。
其三,這一界定是用整體文化的視野與知行統一觀來看待人文教育的,而不是僅就人文文化而言的,也不僅是從教育者的角度考慮的,基於此,界定中提出了人文教育目的的達成過程,它是通過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而達成的。通過人文教育涵養人文精神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心靈覺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內在生長和文化化成的過程,是一個 知行統一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純粹的內在生長過程,也不是純粹的文化化成的過程,當然,更不是一個知行脫節或者知而不行的過程。
長期以來,教育認識與實踐中有一種誤解,以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學科的教育。毫無疑問,人文學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如果只限於此,那就不僅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內容,而且誤解了教育本身,是在人的教育中置廣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專業教師與教育管理工作者於無所作為的地步,也把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經典著作置於閱讀范圍之外,致使人文教育的對象缺少了必要的滋養成分,也使人文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廣大教師的支持,其結果對人文教育的開展極為不利,也影響了人文教育的實效。我們必須在人文教育的實踐中擴大教育的視野,確立正確的教育觀,結合教育對象的實際,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其中,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化經典,開設必要的經典導讀課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為人類幾千年來積淀起來的文化經典中含有豐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養分。
另外,我們的人文教育常常重在課堂、重在教,而對文化氛圍的營造與學生個體的人生體驗卻予以忽略。從這個角度分析,文理科較強的綜合大學有著學科文化的優勢,並無聲地影響其校園文化氛圍,而單一的工學院、科技學院、甚至理工學院,都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以致常常花很大氣力也難以營造應有的文化氛圍,而這種氛圍又降低了學生自我體驗的文化蘊涵。更嚴重的是,這種缺陷還深深地印在學校傳統中,深刻地影響著教職員工的心理,形成某種不利於人文教育的思維定勢。
所有這些考慮,力求給現代人文教育一個合理的界定。但由於力所不及和缺乏深度的思考,其不足在所難免。也正是因為如此,這種界定是描述性的,這種描述也期待著通過人的認識的發展而加以深化,如同人文教育的多種表達一樣,具有其歷史和認識的流動性。
三、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文、史、哲、藝等人文類學科
誠然,這里將進行人文教育的視野放在整體文化觀上,即不僅限於學科知識范圍,而且涉及文化氛圍與學生體驗;學科上也不僅限於人文學科,而且包括人類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里所沉澱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與認識自我的思想精華,人們可以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與心靈的撞擊;而且所有這些,都要透過其層層外殼而深入到內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養分。這是前面已經討論過的。這里單列一個問題要討論的是:從學科上講,進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是什麼?答案是:哲學、文學、歷史和藝術等人文類學科。也就是說,人文教育盡管涉及人類文化的廣泛知識領域,實施途徑也多種多樣,但就學科範圍而言,它仍然有自己的核心學科,這就是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類學科。這是因為:
1.人文學科有獨特的研究對象
《國際教育網路全書》的解釋中有這樣一段話:"人文學科研究人類活動的歷史並觀察被人類經驗和想像所塑造的對象。哲學的研究,文學和歷史學的解釋,對藝術、音樂及戲曲的批判,都探討了人類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 ⑤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也指出:"一般認為人文學科構成一種獨特的知識,即關於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人文主義的學科。" ⑥從現代學科而言,人文學科主要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及具有人文主義內容或運用人文主義方法的其他社會科學。總之,人文學科有著獨特的研究對象,它構成一種特殊的知識,是研究關於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學問。正如杜維明先生所言,"文學的真實情感、歷史的集體記憶、哲學的睿智和宗教的終極關懷都是緊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條件和意義等方面展開的學術領域" ⑦ 。這一學術領域的成果,特別是其中的文化經典,無疑是關於人的教育的難得教材。
2.人文學科有獨特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
人文學科的思維模式既區別於自然科學,也區別於社會科學,這是由它特定的研究對象所決定的。這種特定的研究對象---人、人的價值、人的精神、人的心靈世界具有某種特殊性或個別性,它難以像自然科學那樣重復地進行實驗,難以採取完全量化的分析方法,因為人文社會現象包含著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等,具有個別性、不確切性,不可能被純粹客觀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因此,理解、闡釋、反思、體驗、感悟等是其根本的研究方法。也正是這種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幫助人們以正確的態度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上各種復雜問題。
3.人文學科有獨特的社會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大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社會批判功能。這種功能體現在每一學科之中,尤其是人文學科,正如杜維明先生所指出的,"人文學科具有發揮這一社會功能最大的潛力。" ⑧ 哲學揭示問題的深刻性,文學刻畫人物的尖刻性,歷史紀錄事實的無情性,令其他學科難以比擬。因此,人文學科對人的心靈的震撼,對人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對人性的提升與人格的塑造,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深遠。
正是上述因素,即人文學科獨特的研究對象、獨特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以及特別具有的批判精神,說明就學科範圍來講,人文學科特別是其中的哲學、文學、歷史和藝術等,應當成為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家對人文學科的專業教育應予重視。也就是說,盡管我們所指的人文教育是一般意義的,不是專業意義的,但卻與專業意義的人文教育有著密切關系,因為專業意義下的人文學科教育能為一般意義下的人文教育提供有深度的課程,培養高水平的師資,改善人文氛圍,因而也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高等學校的人文教育。
(注:本文是作者在首屆"中國人文教育高層論壇"會議上的發言)
2. 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習活躍思想是為學習服務的
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在於塑造和培養人的健全的人格,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專。
所謂屬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
3.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安全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聯系實際,談談學習安全教育的感受_軍事/政治_人文...安全知識教育,教育學生在社會中如何保護自己,學生...反間諜法學習心得體會 4頁 1下載券 安全教育培訓
4. 大學人文與鄉土教育讀後感
寫作思路:首先交代一下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書中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通過對此書的閱讀你了解了哪些知識點或者明白了什麼樣的道理,條理要清晰,中心要突出。
正文:
讀畢《大學人文與鄉土教育》,我強烈地想要把它推薦給每一個華夏人。雖然是一本社會學著作,但是非常容易理解,絲毫沒有閱讀障礙。對於那些曾經身處鄉村的人更是如此。
在此書中,費孝通提出了禮俗社會、差序格局、禮治等一些鄉土社會的特徵,用平實的語言作了詳細的描述和解釋,並且多處拿鄉土社會和西方社會進行了對比。作為一個地道的鄉土社會中出來的人,我本人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
在書的開篇,費孝通就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質的」。即使在成書之後六七十年的現在,雖然其鄉土性受到很大的沖擊和瓦解,逐步發生著異變,但這句話仍舊是適用的。
因為作為「鄉土人士」,表面的鄉土性或者土裡土氣可能是很容易去掉的,而且有些隨著社會發展也已經瓦解分化,但是還有一些鄉土性是深深地烙印在骨子裡的,左右著我們。
這樣的鄉土性曾長期是我們社會穩定的基礎,但無奈的是,隨著時代發展,到現代社會,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嚴重的阻礙。
我出身農村,對於鄉土社會的特色可以說是從小耳濡目染,現在每次的回鄉與別離,都會摻雜太多的心緒。我愛那種鄉土性,感到親切,同時又痛惡這種鄉土性,成為現代化的阻礙,一種漸顯格格不入的風景。
我覺得讀這樣一本書,至少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的過去是怎樣的,了解中國的鄉土文化,知道我們離現代還有多遠的距離。
5. 人文教育怎樣才能成為「做人之學」
孔子抄曰:「古之學者為己,今襲之學者為人」。可見,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學習,即「為已」之學與「為人」之學。
所謂「為人」,並非指服務於他人,而是指沒有信仰、沒有敬畏、沒有理想追求,只是迎合時尚,取悅他人,急功而近利。這種「為人」之學不是安身立命之需要,而是為求得誇耀於人的資本,為尋找敲開名利之門的敲門磚。這種學習並不觸及人的心靈,所以無補於人格修養與精神境界的提升。當今社會風氣之不正有多種表現,但最為普遍的現象是雙重人格,宣傳者對所宣傳的理論並無深切的了解,倡導者對所倡導的精神並不信奉,更不去踐行。知識分子良知的缺失、學界的沉淪、學術造假的泛濫,即是「為人」之學的惡性呈現。
6. 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學習心得2000字
以下主要從學生的抄人文素養課程學習襲的重要性方面來討論,具體如下:
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表現得比較單純,情緒化比較重,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一個學生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好壞,與他是否喜歡教這門功課的教師相關。教師的師德狀況、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學能力固然很重要,人格修養同樣很重要。學生的學習動機強烈,學習效果自然就好些,而這一切還是取決於教師的人文素養。
讀書在提升人文素養,鑄就教師魅力中具有永恆的力量。一個教師自身人文素質的提升,必將有賴於永不滿足的讀書實踐。
(6)人文教育培訓感想擴展閱讀:
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人文系統」。
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像性和生活的多樣化。
7. 人文教育專業學習中國古代文學有什麼意義
人文教育專業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可以使人文教育專業的學生增加中國文學的內涵,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8. 為什麼更需要人文教育
最新研究,雖然我們已經開始步入數字化時代,但我們更需要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對於推動世界進步的實質性作用毋庸諱言,但是人文科學的很多領域,能夠更好地培養一個人的全局觀與領導力中至為重要的情商,以及決定商業成功的洞察力。韋爾奇早就說過,洞察力需要同時具備商業頭腦和文化敏感。
未來的商業世界,將有更多領域在尋找拓寬思維的方式上會越來越重要,人文學科將分化出越來越復雜的子學科,過去幾十年人文學科的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例如從人類學到分化出人類學、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從心理學分化出進化心理學、行為心理學、動機心理學等。
諸多分岔的學科可以有助於准確把握客戶心理,提高客戶體驗。如動機心理學研究的是如何增強消費者的決心,賦予其在做出購買決策時所需的意志力和知識,從而讓消費者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正確選擇。組織的管理也需要大量應用人文科學,如現在新一代員工越來越歡迎「游戲化管理」,而這需要領導者能深入理解人性並據此設計管理工具與系統。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更多的人文知識無疑能提高生命的質量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