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誰有今年天津市教師資格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復習范圍啊~馬上就考了~哪個好心人透露一下啊!
教育學的
名詞解釋:
1.學校教育: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
2.學校文化: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3.個體身心發展: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
4.教育目的:廣義的教育目的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收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狹義的教育目的國家把對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人才的總的要求。
5.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6.教育機智:指一種面對突發事件,能夠迅速而正確地做出判斷,隨機應變地採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
7.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
8.教學大綱(學科課程標准):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育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與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9.教學: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育教與學生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
10.教學過程: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知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11.教學原則: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
12.班級授課制度: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是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13.教學組織形式: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14.教學策略: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採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就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後,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徵,有針對地選擇與組合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
15.德育目標: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准。
16.德育原則: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7.德育過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藉助於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的同一過程。
18.陶冶法: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
簡答論述:
一、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並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互相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二、20世紀以後的教育特徵?
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三、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距盯著教育目的
(4)教育相對獨立於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四、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
1.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4)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五、學校文化的特徵?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3.學校文化是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4.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
六、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對教育的啟示(論述)
1.順序性,要循序漸進
2.階段性,要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要關注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期
4.互補性,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質
5.個別差異性,要因材施教。
七、學校教育的獨特功能?
1.學校教育按社會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岀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卡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八、素質教育的含義?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九、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現代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論述)
1.教師的學科知識素養
2.教師廣泛的文化素養
3.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
十、學生的本質屬性?
1.學生是人
(1)學生是能動的主體
(2)學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
(3)學生具有獨特的創造價值
2.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1)學生具有與成人不同的身心特點
(2)學生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3)學生是具有發展需要的人
十一、學生和教師的關系?
1.教學上的授受關系
(1)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
(2)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成功條件
(3)對學生的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2.人格上的平等關系
(1)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
(2)嚴格要求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
3.師生在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
(1)師生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
(2)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響
十二、課程實施的結構?(課程實施的過程)(論述)
1.安排課程表
2.分析教學任務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
4.選擇並確定教學模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6.組織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十三、教學的一般任務?
1.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
3.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4.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十四、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結合
十五、我國中小學有那些常用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
2.啟發性原則
3.鞏固性原則
4.循序漸進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十六、教師如何備好課?
1.鑽研教材
2.了解學生
3.指定教學進度計劃
十七、教師如何上好課?
1.目標明確
2.重點突出
3.內容正確
4.方法得當
5.表達清晰
6.組織嚴密
7.課堂氣氛熱烈
十八、綜合課的基本組成部分?
1.組織教學
2.檢查復習
3.講授新教材
4.鞏固新教材
5.布置課外作業
十九、德育過程的規律?
1.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2.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律
3.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規律
4.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的規律
二十、我國德育的基本方法?
1.說服法
2.榜樣法
3.鍛煉法
4.陶冶法
5.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法
二十一、班級管理的功能?
1.有助於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2.有助於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
3.有助於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
二十二、班級的形成與培養?(班主任如何組織培養班集體)
1.形成階段
(1)組建階段
(2)核心初步形成階段
(3)集體自主活動階段
2.班集體的培養
(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二十三、教師職業的角色?
1.傳道者角色
2.授業、解惑者角色
3.示範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與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十四、教學過程的結構?
1.引起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二十五、馬克思關於人類全面發展學說的基礎理論?
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是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發展的人
2.人朝什麼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取決於社會條件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並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基礎知識: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我國春秋末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
3、捷克誇美紐斯1632年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4、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5、蘇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屬。
6、美國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現法的教學方法。
7、蘇聯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網路全書」。
8、教育的概念:廣義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個方面;狹義指學校教育;偏義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會屬性有: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10、我國封建社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 (詩、書、禮、易、春秋)。其貫穿了儒家思想。
11、遺傳素質對人的身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環境決定論又是錯誤的,因為人接受環境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實踐過程。
12、我國普通中學的雙重任務是:培養各行各業的勞動後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
13、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
14、「雙基」是指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決定性的因素。
16、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
17、蔡元培於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並主張「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務:(1)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的知識與能力;(2)培養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19、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1)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習慣;(2)教育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
20、義務教育是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是一種強制性教育。
21、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2、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
23、教師勞動的特點:(1)復雜性、創造性;(2)時間上的連續性、空間的廣延性;(3)長期性、間接性;(4)主體性、示範性。
24、教師的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
25、學生是教育的客體、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
26、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1)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3)教學相長。從根本上說,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
27、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
28、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心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29、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反饋和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起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包辦代替。
30、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
31、編寫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系統性和可接受性結合。
32、知識不等同於智力,掌握知識的多少並不能標志智力發展的水平。教學過程中要把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結合起來,只重視能力培養的形式教育論(英國洛克)和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實質教育論(英國斯賓塞)都是錯誤的。
33、赫爾巴特提出了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1)激發學習動機;(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這是中心環節;(4)鞏固知識;(5)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學原則:(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3)直觀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5)循環漸進原則;(6)鞏固性原則;(7)因材施教原則。
36、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是啟發式和注入式。我們應當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
37、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教學。
38、常用的教學方法:(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①講授法;②談話法;③討論法;④讀書指導法。(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演示法;②參觀法。(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①練習法;②實驗法:⑧實習作業法;④實踐活動法。(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發現法。(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欣賞教學法;②情境教學法。
39、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備課;(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4)課外輔導;(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40、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1)教學目的明確。(2)內容正確。突出重點,難點,抓住關鍵。 (3)結構合理。上課有高度計劃性、組織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當。(5)語言藝術。(6)板書有序。(7)態度從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基本方面。
4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提高的過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否的關鍵,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德行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發展的,但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品德培養的開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恆、導之以行」。
43、活動與交往是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礎。
44、德育原則: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45、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46、德育的途徑:思想政治課是特別的重要途徑,其它各科教學是最經常、最基本途徑。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三種。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有效地進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其中觀察法是一種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這是衡量班集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
② 教育學與教育心理學去哪裡考
報考(教育學與教育心理學)教師資格證首先要找到一個授權考點(一般是師范院校),報名時要報上所選科目和所選級別,然後是准備考試分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兩科,9月中旬筆試。
在教師資格證統考之後,非師范生參加教師資格證筆試已不再需要考《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如果考生是想要考取匯總學教師資格證的話,需要考的只是《綜合素質》和《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能力》。
教育教學能力要求:
(1) 具備承擔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須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2) 按照國家語委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標准》,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二級乙等及其以上水平;
(3) 非師范類專業畢業生在初中及以上學校從事教育教學的人員須補修教育學、心理學,並達到考試合格以上水平;
(4) 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無傳染病,無精神病史;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在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指定的縣級以上醫院體檢合格。
凡報名當年年底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具備《教師法》規定教師資格條件並願意從事教師工作的中國公民,均可申請並依法認定幼兒園、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含實習指導)教師資格。
教師資格證學歷要求
(一)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二)取得小學教師資格,應當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三)取得初級中學教師、初級職業學校文化、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四)取得高級中學教師資格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中文化課、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取得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學生實習指導教師資格應當具備的學歷,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
(五)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應當具備研究生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
(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師資格,應當按照成人教育的層次、類別,分別具備高等、中等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③ 如何考取普通話證書和教育學和心理學在天津
上這個網看看內容http://www.examda.com/teacher/
④ 我15年下半年考過的天津教育學和心理學,是不是真改革了,就作廢了
又是你的問題哦,是的15年考過的,還在有效期內,不用考國考,明年考能力就可以考了。不用重新考了,你還有2次考能力的機會,每年4月底組織,一直到18年,還有兩次,不用參加國考了,真好。
⑤ 請問你考過教師資格證學的心理學,與教育學,容易考嗎,你參加培訓沒有
我是在考前一個月看的書,第一年過了教育學,第二年過的心理學,不用參加什麼培訓,只要考前把書本上的知識看個全就差不多了,其實考試不全考書本上的內容,運氣很重要,不會的就蒙,^o^
⑥ 天津教師資格證必須要參加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培訓嗎
沒有強制要求必須參加培訓,培訓只是為了好通過而已。
考完兩學還要考試普通話,最後才能考試教學能力。這樣就可以拿到教師資格證了。
⑦ 教育學、心理學要學多久
考教師資格證首先要通過普通話考試,這是國家規定的。我不知道你回是文科還是理科,答如果是文科普通話要達到二乙,如果是文科,必須達到二甲了,但是有些文科也只要二乙。另外,補修教育學和心理學需要多久,我想如果你非常努力,一個月就夠了,教育學比較容易,心理學需要理解的東西較多。時間的長短你是可以控制的。我當時考也是提前一個月復習,每天看四五個小時,就過了。
⑧ 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三者的區別!
1、定義不同
教育學: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
2、起源不同
教育學:從起源上看,英語國家的「pedagogy」、法語國家的「pedagogy」和德語國家的「pedagogik」(教育學)均源於希臘的「pedagogue」(教仆)一詞,意為照看、管理和教育兒童的方法。
心理學: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3、研究對象不同
教育學: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應是以「教育事實」為基礎,在教育價值觀引導下形成的「教育問題」,其目的在於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動的規律性聯系,以服務於教育實踐。
心理學: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指一個人心理現象的動態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反映正常個體心理現象的共同性一面。
認識過程即認知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認知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提取和適用的心理過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覺、思維、記憶等。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⑨ 怎樣才能學好教育學和心理學呢
我的方法是:抄
1、先看一遍書,襲泛讀。
2、看第二遍的時候就把每章的知識點總結出來。然後理解著去記憶。(精讀)
3、第三遍看書的時候就在找有沒有漏掉的知識點,
4、做每章的習題
5、做模擬試卷
不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學習方法,還是要找到自己的方法來學習。
⑩ 有人認為教師只要具備教學能力就可以了不用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你怎麼看
肯定不行,還是要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現在的學生都很聰明很有個性,個個人小鬼大,如果不了解他們的心理,根本就教不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