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在幼兒園的打擊樂演奏教學中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音樂,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節奏,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是音樂的生命。良好的節奏感是學好音樂的基本條件,因此,從節奏入手想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是科學的,可行的。幼兒對節奏有著天生的敏感和興趣,「好動」是幼兒的天性,打擊樂就是一種充滿動態的活動,比如起伏的旋律、強弱的力度、變化的節奏、快慢的速度都具有「動」的特點,用「動」的方式,施教於「好動」的幼兒,不僅十分適合幼兒的認識規律,而且效果顯著
2. 幼兒打擊樂活動的內容簡介
幼兒師范學抄校作為培襲養未來幼兒園教師的培訓基地,理所當然應當把「如何讓學生具備全面的教師素質」作為課程設置首要目標。因為只有當這些學生、同時也是未來的幼兒教師具備了較高的全面的教師素質,幼兒園的孩子們才有可能受到全面、科學的教育。為此,出版一套合適的培訓教材就顯得尤為重要。
《幼兒打擊樂活動》就是這套書中的一本。它是參考了國家《音樂課程標准》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版),結合我國幼兒音樂教育師資培訓的要求著力編寫的。
《幼兒教師教育·幼兒打擊樂活動》是專門的幼兒打擊樂活動的教材,也是作者近三十年一——在幼兒打擊樂方面進行研究和創作的結晶。
《幼兒教師教育·幼兒打擊樂活動》還是比較貼近我國幼兒教育現狀的,它基本上回答和解決了我國幼兒教師在組織、開展幼兒打擊樂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種種問題和困惑。而且,《幼兒教師教育·幼兒打擊樂活動》也提出了一些幼兒打擊樂活動的新理念,這對於開闊幼兒教師開展幼兒打擊樂活動的思路,對於幼兒打擊樂活動真正在我國各種類型的幼兒園中普及將是大有補益的。
3. [求助]幼兒園打擊樂的教案、急~
活動目標 1.跟隨音樂用優美柔和並具有朝鮮風格的動作和樂器演奏的音色來表現音樂的情緒。 2.通過討論知道如何按樂器音色的高低感覺,將四種樂器的先後順序與四種手腕花的先後順序一一聯系起來。 3.學習有控制地演奏,表現樂曲既優美又熱情的風格。 活動准備 1.碰鈴、圓舞板、鈴鼓三種樂器的總數...與幼兒人數相等,另外有大鼓一面。 2.錄音機和音樂磁帶,活動前看過幼兒用書:《蘋果送給老師嘗》。 3.教師已帶領幼兒觀看過朝鮮舞蹈的錄像,體驗朝鮮舞蹈和音樂的風格。 4.幼兒已經學習過手腕翻花的舞蹈,即「身體動作總譜」。 活動過程 1.幼兒跟隨樂曲復習「身體動作總譜」。 ★教師引導幼兒隨音樂跳舞。 教師:上次我們學習了一個朝鮮的舞蹈,你們還記得嗎?現在我們來跟著音樂跳舞,想一想手腕翻花的順序是怎樣的。 2.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如何按樂器音色的高低將四種打擊樂器的先後順序與四種手 腕花的先後順序一一聯系起來。 ★教師分別演奏碰鈴、圓舞板、鈴鼓、大鼓這四種樂器,讓幼兒傾聽並分辨樂器音色的高低。 教師:你覺得這四種樂器裡面,哪一種樂器聲音最高?哪一種樂器聲音最低?圓舞板和鈴鼓的聲音哪一種更高一些? ★教師引導幼兒將討論的音色高低與四種手腕花的順序一一對應起來。 教師:頭頂上做手腕花的動作時,手腕花的位置最高,我們可以用聲音最高的樂器來表示,用哪一種呢?(教師邊說邊做頭頂上翻手腕花的示範。)體側做手腕花時,位置最低,我們可以用哪一種樂器表示呢?肩上做手腕花動作時,可以用哪一種樂器表示?在體前做手腕花動作時,可以用哪一種樂器表示? 3.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如何將[17]小節以後的舞蹈動作轉變為相關樂器的演奏方案。 ★教師做拍一下手右手顫搖的動作,與幼兒討論該舞蹈動作的打擊樂器演奏方案。 教師:哪一種樂器可以用搖的方式來演奏?鈴鼓可以怎麼搖?前面的拍手動作可以怎麼來用鈴鼓演奏? ★教師做拍手跺腳的動作,與幼兒討論該舞蹈動作的打擊樂器演奏方案。 教師:最後結束的時候又拍手又跺腳可以用哪些樂器來合奏? 4.在教師模仿樂器演奏動作的暗示下。幼兒跟隨完整樂曲做全部樂器演奏的模仿動作。 ★教師逐一演示碰鈴、圓舞板、鈴鼓、大鼓這四種樂器的演奏動作,讓幼兒明確不同的樂器演奏動作分別怎麼做。 ★幼兒看一下自己椅子底下擺放的是什麼樂器,明確自己將要做什麼樂器的模仿動作。 ★教師用樂器演奏動作指揮幼兒隨樂曲完整地做全部樂器演奏的模仿動作。 5.在教師指揮動作的暗示下。幼兒分聲部做樂器演奏的模仿動作。 ★教師:下面你們來做小小演奏家,我來做指揮。我的手指到哪邊,就請哪邊的小朋友做樂器的模仿動作。 6.幼兒使用打擊樂器.在教師的指揮下完整地演奏。 ★教師:現在請你們把打擊樂器拿出來,看老師的指揮進行演奏。 7.幼兒分聲部自由交換樂器,在教師的指揮下完整地演奏。 8.請個別幼兒志願者當小指揮。指揮其他幼兒完整地演奏。 活動建議 ★教學變式:在幼兒由樂器演奏模仿動作轉變為真實的樂器演奏時,教師可根據幼兒實際演奏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指揮動作或幼兒演奏樂器的演奏方式。如:幼兒做樂器演奏模仿動作有困難時,教師可將自己的指揮動作調整為樂器演奏動作給予幼兒一定的暗示。又如幼兒在教師指揮動作的提示下,能很好地做分聲部樂器演奏的模仿動作,可以讓幼兒直接進入真實的樂器演奏,激發演奏的興趣。如幼兒的打擊樂器演奏經驗不足,可將7、8兩個環節放人下一學習層次進行。 ★活動延伸:在幼兒完整演奏樂曲的基礎上,初步嘗試用高低音鼓(或高低音木魚、或雙響筒)配合奏出第二結尾特殊的節奏型——咚噠噠咚噠。引導幼兒獨立地用兩個動作來表現該特定節奏型或合作地用兩人的演奏來表現該特定的節奏型。 ★區角活動:提供碰鈴、圓舞板、鈴鼓、雙響筒若乾和大鼓一面,以及錄音機和音樂磁帶,放在音樂角供幼兒進行表演。表演中幼兒共同商討、分配指揮和演奏樂器的不同角色,進行自主性表演,豐富幼兒打擊樂器演奏的經驗。 ★領域滲透:在科學活動「樂音和噪音」中,通過比較兩種不同的錄音片斷——打擊樂「蘋果送給老師嘗」和幼兒自由敲擊各種樂器較響的聲音,了解樂器正確的使用方法,知道要愛惜公用物品。
4. 如何合理安排打擊樂活動的教學過程
如何合理安排打擊樂活動的教學過程
打擊樂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對聲音具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打擊樂就很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在幼兒園的課程安排中,幼兒接觸樂器的機會很有限,大多數時間都是徒手拍奏,教師也缺乏開展打擊樂活動的經驗。所以,當我開展大班打擊樂活動的時候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注意教的定位,教師應扮演多種角色。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由於我急於將演奏技巧教給幼兒,讓幼兒能按圖譜演奏,活動顯得比較急躁,沒有給幼兒嘗試有創造地為歌曲選擇和搭配節奏型。活動中缺乏讓幼兒自主探索圖譜的過程,幼兒主導地位還顯得較薄弱。在幼兒的主動學習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應是多元的角色:如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設者,互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兒童發展的支持者、促進者、指導者,幼兒游戲的合作者。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如此定位,幼兒的主動學習才有機會形成。
二、注意教的價值,引導幼兒充分傾聽,感受音樂。
幼兒園開展節奏樂活動,旨在培養幼兒演奏打擊樂的興趣,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奏方法,發展幼兒聽辨節奏和樂器音色的能力,提高幼兒與群體合作的協調能力。並在打擊樂活動中,發展幼兒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活動中獲得一種歡快、成功的體驗。因此,開展打擊樂活動,不能將音樂丟掉,應給幼兒充分的機會來傾聽、感受音樂,引導幼兒走進音樂。在《大中國》這首樂曲的編配過程中,先讓幼兒反復地傾聽,感知音樂,在完全掌握了樂曲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自己創編圖譜。在感受每個樂段的音樂風格後,引導幼兒自己配上合適的樂器。
三、注意教的藝術,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
打擊樂活動是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活動。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講究教的藝術,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等方式讓孩子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氛圍。在本次活動中,我在示範用身體動作打節奏時有些動作不夠到位,樂器的使用方法也存在問題、圖譜製作的不夠精美和工整。在以後的活動中,我應該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規范指揮動作,注意用眼神、表情、體態進行提示,設計活動時應注意細節,考慮地更加周全一些。
對於打擊樂活動,在於我們平時的積累,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一種藝術氣氛,讓幼兒以濃厚的興趣去參與,去表現。幼兒樂器的正確使用常規、演奏時手眼耳的協調、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等都需要我們在日常活動中進行進一步培養,讓幼兒在每一次打擊樂活動中都能夠充分地表現他們的真摯、自然的情感和積極的情緒,感受音樂的美好。
5. 幼兒園適合打擊樂的音樂活動有哪些
1、音樂游戲:
音樂游戲一般是指在音樂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專一定規則和音樂要求進行各屬種動作的游戲。
2、律動:
幼兒律動一般是指在音樂或節奏樂器的伴奏下,根據音樂的性質、節拍、速度做有規律的動律性動作,幼兒律動可以是單一動作的重復,也可以是相關的幾個動作連接組合成律動組合。
3、舞蹈:
舞蹈是經過人們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並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4、打擊樂:
節奏樂又稱打擊樂,幼兒節奏樂的樂曲一般節奏性較強,由老師用琴來彈旋律,幼兒用打擊樂器敲擊節奏。
(5)幼兒園老師培訓打擊樂後的收獲擴展閱讀:
打擊樂器介紹
打擊樂器通常分為三種:金屬樂器、木製樂器、散響樂器。
金屬樂器,如撞鍾、三角鐵等,屬於高音樂器,聲音高亢、明亮。
木製樂器,如雙響筒、蛙鳴板、木魚、響板、打棍、單響筒等,屬於中音樂器,聲音清脆。
散響樂器,如鈴鼓、串鈴、手鈴、響鈴等,特點是音量小,聲音散,可持續奏長音。
打擊樂器沒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於是聽覺藝術,其配器原則以好聽為前提,節奏歡快的適合使用串鈴敲擊,抒情的樂曲則適合使用撞鍾和三角鐵。
6. 幼兒園打擊樂 培養哪些學習品質
(一)變通譜法 1.圖形譜法 我們平時使用的樂譜,其結構體系十分復雜,對於認知水平有限的幼兒來講,要很好地把握,是很困難的。為此,我專門設計了一些生動,形象的圖形符號來代替。例如:「送我一支玫瑰花」的第一句採用的是這樣的符號:~~~~,「木瓜恰恰恰」中,用不同的水果表示不同的樂器,以此來幫助幼兒消化難以掌握的節奏與音型。 2.動作譜法 主要是讓幼兒以自己的身體為樂器,通過拍手,跺腳,拍腿,手腕花等動作進行節奏訓練,使幼兒快速掌握音樂的整體結構,為協同一致地演奏好樂曲打下扎實的基礎。例如:樂曲「送我一支玫瑰花」中的逗號我們用拍手來表示,曲線用顫搖手腕劃大圈表示,通過動作來串連圖譜,通過圖譜又來串連音樂,這樣本位一體化的串連方式將繁雜樂譜簡而化之,便於幼兒對樂譜及演奏樂器的記憶和掌握,也便於幼兒掌握整首樂曲的結構特點和樂器的配置情況。 (二)指揮法 指揮法是打擊樂演奏整體教學法的一個核心。在實驗過程的前階段,我一般採用老師指揮的方法,後階段開始逐步引導,培養幼兒進行創造性的指揮練習。為了完成演奏任務,在活動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教師本身的動作必須到位、准確,洋溢著熱情。 2.堅持培養幼兒良好的看指揮的演奏習慣。 3.教幼兒學習分聲部看指揮時,可以用身體動作指揮或樂器演奏的模仿動作指揮以及語言提示,逐步過渡到用手勢指揮和看眼神提示。 4.在聲部轉換前,提前將自己的頭部和目光轉向下一個將要演奏的聲部。 (三)創造法 創造法通過引導幼兒參加制定音樂作品的配器方案,和參加編制變通總譜的過程來幫助幼兒掌握作品的音樂結構。例如;在虹彩妹妹這首樂曲的編配過程中,先讓幼兒反復地傾聽,感知音樂,再啟發幼兒探討作品結構,知道樂曲由兩段組成,並且是相同的。再進一步發現每段樂曲由四個樂句構成,每一個樂句又由四拍組成。在完全掌握了樂曲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自己創編圖形譜。 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創編法之前,幼兒必須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能,積累了一定的節奏語匯,對各種樂器有了一定的了解,並且具有運用樂器進行聯想和表達的能力。 二、打擊樂活動促進了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一)促進幼兒音樂能力的發展 在活動中,幼兒運用了已有的聽音樂拍手的技能,在一拍一下敲打樂器的同時,鞏固了對均勻節奏的掌握及其他時值的學習,培養了幼兒的節奏感,發展了幼兒的類比思維,完整地認識了樂曲結構,音樂能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二)促進了幼兒非音樂能力的發展 1.有助於幼兒積極情感的培養和消極情感的疏導 幼兒期是低級情感向高級情感逐步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在打擊樂活動中,幼兒可以自選樂器進行演奏,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編配樂器,或者根據音樂的節奏、結構自編各種動作。可見,在打擊樂活動中,幼兒能夠充分地表現他們的真摯、自然、率真的情感和積極的情緒。尤其能夠主動地反映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情感。當他們情緒低落時,優美的旋律可以使他們心情開朗。一首美好的音樂、一次生動有趣的節奏活動,都可以是幼兒產生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 2.有助於幼兒意志品質的培養
7. 如何開展幼兒園打擊樂教學活動
打擊樂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同時也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之一。打擊樂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還可以培養幼兒的控制能力、集體意識及多方面的協調能力。但是,組織打擊樂活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現在的幼兒教育提倡研究幼兒、研究學科、研究教育策略,具體到打擊樂應該研究些什麼呢?我認為,打擊樂的重點應該突出節奏的特點、樂器的特點以及樂器與音樂之間的聯系。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樂曲。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其基本表現手段是旋律和節奏。而打擊樂是根據樂曲來打擊樂器,通過各種樂器給音樂配伴奏以使樂曲更動聽。同時也能使幼兒通過樂器敲擊來表達和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剛開始練習打擊樂時最好選擇節奏鮮明的樂曲,因為節奏特點明顯的樂曲容易敲擊出效果,如進行曲,這樣便於幼兒掌握節奏特點。待幼兒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再選擇一些節奏較復雜的樂曲。小班、中班可以2/4、3/4拍樂曲為主,大班幼兒在此基礎上可選擇4/4拍的樂曲。如《郊遊》這首樂曲很適合小班或中班幼兒作為打擊樂的樂曲。這是一首2/4的樂曲,節奏特點非常明顯,前八小節與後八小節旋律完全相同,中間八小節有所變化。在配器時可以根據樂曲中間八小節是高潮的特點,多選用一些樂器,同時節奏可與前後有所不同。前、後兩段可以節奏相同,這樣既便於幼兒掌握,同時也會使敲擊出的效果悅耳、動聽。另外,許多有民族風格的樂曲,如,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樂曲,節奏型都比較明顯,易於幼兒理解把握,同時也可以讓幼兒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情。 另外還可以結合孩子們所喜愛的樂曲。教師可注意觀察和發現孩子們平時愛唱的歌曲,從中選擇適合打擊配樂的樂曲。因為關注幼兒的興趣,更能引發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打擊樂的積極性。 其次,要認真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 教師在組織打擊樂活動之前要熟悉樂曲並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比如,選取的音樂作品有什麼風格特點,是進行曲、抒情曲還是圓舞曲;選取的音樂作品是幾拍子的,因為拍子不同節奏特點會有所不同,2/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3/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弱,4/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次強、弱;在此基礎之上確定音樂作品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如有位老師在組織大班幼兒進行打擊樂《拔根蘆柴花》時,是這樣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的:《拔根蘆柴花》是一首江蘇民歌,樂曲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段與第三段多以八分音符為主,而第二段運用了十六分音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整首樂曲明朗,具有活潑歡快的情緒色彩。教學重點是熟練掌握2/4拍節奏特點,並能夠按強弱規律使用打擊樂器合拍地演奏。教學難點是學會看指揮,注意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不突出自己,達到能協調地演奏。 由於教師的准備工作充分,重點、難點找得准確,所以在組織幼兒進行打擊樂的活動中就能夠使幼兒獲得有效的學習和發展。 第三,根據音樂作品的特點合理配器。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適合不同的音樂作品,幼兒教師要了解其特點。 打擊樂器通常分為三種:金屬樂器、木製樂器、散響樂器。金屬樂器,如撞鍾、三角鐵等,屬於高音樂器,聲音高亢、明亮;木製樂器,如雙響筒、蛙鳴板、木魚、響板、打棍、單響筒等,屬於中音樂器,聲音清脆;散響樂器,如鈴鼓、串鈴、手鈴、響鈴等,特點是音量小,聲音散,可持續奏長音。 打擊樂器沒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於它是聽覺藝術,其配器原則以好聽為前提,由教師根據音樂本身的性質來確定如何配器。一般來說,節奏歡快的適合使用串鈴敲擊,抒情的樂曲則適合使用撞鍾和三角鐵。撞鍾適合敲擊強拍,三角鐵適合敲擊弱拍,因為撞鍾的延音比較長且聲音高亢,三角鐵的延音較短且聲音較低,這樣可以相互呼應,聽覺效果會比較好。節奏明顯的如十六分音符等適合用雙響筒,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則適合用響板。另外要注意的是,所用樂器的多少要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及樂曲的需求來確定,而不是越多越好。同時,也不是所有樂器同時敲擊一種節奏,要能根據音樂的性質充分發揮出各種樂器的特色才會使打擊樂好聽。 第四,巧妙引導幼兒進行打擊樂演奏。 由於打擊樂的特殊性,持樂器的方法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打擊樂的效果,可是在實際工作中這個問題卻容易被教師所忽略。樂器不同,所持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持樂器的方法不對,敲擊出的聲音會很不好聽甚至有可能是噪音。因此,教師要特別提醒幼兒用正確的方法持樂器。而且,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即,不是敲擊的聲音越大越好聽。所以,要鼓勵幼兒用正確的持樂器方法、正確的敲擊方法來表現。 在這里特別強調以下幾種樂器的敲擊方法。 雙響筒應該是純五度的關系即1~5由低到高,所以在進行打擊樂之前教師最好事先敲擊一下,在低音處作上標記,這樣幼兒能夠統一先敲低音再敲高音,不然有高有低,敲擊出來會很混亂,沒有樂感。 沙錘是需要抖動手腕的,把雙手放在胸部靠下或是在身體兩側,這樣抖動出來的聲音集中。不能使勁甩,越使勁甩聲音反而會越小。 三角鐵左手提在繩上,不能用手抓握,這樣敲擊出的聲音才會有顫音。 鈴鼓要用左手拿鼓,右手的手指敲擊鼓面,而不是用整個巴掌敲打,這樣出來的聲音柔和、清脆而且好聽。 在組織打擊樂中,樂器位置的安排也很重要。一般來講金屬樂器在一起,木製樂器在一起,散響樂器在一起。由於同一種樂器在一起敲擊的節奏相同,這樣聲音也會集中,便於指揮。打擊樂的隊形是金屬樂器在左邊,木製樂器在右邊,散響樂器在中間,鑼、大鼓、鑔在後邊。 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打擊樂要循序漸進,首先讓幼兒熟悉樂曲,了解樂曲的特點以及節奏型;然後先用手練習拍節奏,再練慣用樂器敲擊節奏;接著教師用鋼琴伴奏讓幼兒敲擊節奏(這樣便於發現問題並及時糾正);最後聽音樂進行打擊樂伴奏。 還要強調一點就是,要讓幼兒學會看指揮。打擊樂是需要幼兒之間相互合作的,由於每個幼兒持有的樂器不同,不是所有的樂器同時敲擊一種節奏,也不一定都要同時敲擊,為了達到協調、好聽,幼兒要學會看指揮,這也是打擊樂獨有的特點。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所限,他們往往注重自我表達而忽略集體的合作,特別是在打擊樂活動中孩子們會為了突出自己而使勁地敲,所以學會看指揮就顯得很重要。 由於打擊樂是一項綜合的科目,幼兒要根據音樂來敲打手中的樂器。要想讓這么多幼兒根據音樂敲擊出協調、悅耳、動聽的樂曲,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引導幼兒注意根據樂曲的特點,了解什麼時候用哪種樂器敲擊才更合適。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感受、嘗試、積累,慢慢達到最佳效果。 打擊樂活動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是需要積累的過程,同時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才能完成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心中裝有大目標,不斷調整小目標,做到循序漸進。前一個活動如何為後一個活動做鋪墊,後一個活動如何在前一個活動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都值得教師們認真思考,並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使打擊樂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喜愛的活動,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打擊樂的特色,最終使孩子們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打擊樂的實際活動中,由於有些教師缺乏經驗,不斷讓幼兒敲擊樂器,每次沒有新的要求和方法,使得打擊樂活動很混亂。如果教師把重點放在圍
8. 如何評價一節幼兒園藝術打擊樂活動
《新綱要》指出:音樂活動在幼兒的五大領域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對促進幼兒 心理健康發展有著其他活動所無法替代的功效。一次成功的音樂教育活動,不僅要讓幼 兒獲得音樂知識,更要使幼兒快樂而願意參與到音樂活動中。 這次在中班的音樂活動,整個過程流暢。師幼的課堂氛圍活躍。在活動中有幾個值得 學習的地方: 1. 朱老師選擇的樂曲節奏明快,歌詞內容既有規律又有趣味性。朱老師在鼓勵幼兒用不 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時,努力的營造了輕松愉快,自由的活動氛圍。為 幼兒搭建一個自我表現的舞台,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使幼兒在藝術活動中得到快樂發 展。 2. 利用情境教學法,以游戲為主,激發幼兒學習與演唱的興趣。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輕 松愉快的獲得知識。在本次聽課過程中,教師的教具用了我們平時熟悉的「絲巾」,通 過絲巾的各種玩法,讓幼兒熟悉了樂曲節奏,又讓幼兒與同伴合作表演,為幼兒搭建一 個自我表現的舞台,讓他們充分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氣氛活躍,幼兒積極性高,效果 很好。 3. 整個活動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教師在活動中關注、尊重每一個幼兒,給 予每個幼兒充分表現的機會。能用靈活的教育機智駕馭課堂,能營造了一個充滿生機、 有效的課堂氛圍,幼兒能夠主動去學習,教師起到引導者的作用。 4. 師幼互動很好。老師與幼兒的問答交流,讓幼兒和老師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教師與幼 兒互動的情感,更加激起幼兒想把自己名字唱出來的慾望。 我認為在本次活動中還可以對一些細節部分進行嘗試調整: 1 、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掌握歌曲的旋律,歌曲旋律流暢生動,歌詞單一。對於幼兒來 說在整個課堂的結束部分如果有一個創意的編曲把「咿呀咿呀呦」改成另外的歌詞,對 於幼兒是否更有挑戰性呢? 2 、在最後一環節中,幼兒剛學會歌曲,有些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只顧著要找朋友與朋友交 換位置,卻沒有做到邊唱邊唱玩游戲,未達到教師在游戲中鞏固練習歌曲的目的。這個 環節可以再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