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學校培訓 > 孔子教育理念培訓需求書

孔子教育理念培訓需求書

發布時間:2020-12-23 05:09:26

㈠ 孔子關於教育理念的名言

希望幫到你 呵呵O(∩_∩)O~

祝高考順利!

孔子論人生態度;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孔子論做人: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政治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㈡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有教無類這個成語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與現代精英教育

孔子的有教無類在我們現代教育中也有直接體現,九年義務教育,就是踐行「有教無類」,人有聰明有愚笨,學習有快有慢,我國現在施行的小學六年以及初中三年就是有教無類,踐行有教無類的理念。

而我們現在教育中真正意義上的分科教育是從大學開始的,也就是職業教育、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所以現在教育中,大學之前都是通識教育,大學之後才開始專業人才的培養。

㈢ 孔子學堂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教育有哪方面的幫助

孔子學堂的教學理念對孩子教育的幫助: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㈣ 孔子學堂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教育有那方面的幫助

㈤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言論和主張教育方法;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如果你要了解孔子的言行,可查閱最理想的書籍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名字:Confucius。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鄒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學術貢獻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范,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深。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在為人處世上,孔子提倡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想是與歷史潮流相背離的,如他政治上的復古傾向,他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他的內斂的人格價值取向等,這一切都不可否認的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需要我們用現代意識對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
重視教育的作用

㈥ 孔子教育學生以哪五本書為教程

孔子教育學生是沒有相應的書的,一般的都是融化了很多的知識,然後給你自己的理解,然後不斷地通過對話式講述給學生。

㈦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教無類。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不應按照貧富貴賤、門第高低來區分對待,應一律平等。同時,不管品行善惡,習性優劣,對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辦學是面向全社會的,屬於開放辦學。在面對如何選擇學生這一問題上,孔子採用「有教無類」的仁愛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悔焉」。(《論語*學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授與你。同時無論你品德優劣與否,只要拜在我的門下,我便以「仁」、「愛』啟發引導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於他幾十歲,有的如子路僅小於他九歲。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即對於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滿足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認真教誨,使受教育者能順利地接受知識。
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熏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鬆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即「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的怎麼樣呢?」這是孔子在進行自我反思。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在學習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學到的知識今天都掌握了嗎?第二,孔子擁有勤奮學習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即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歡古代典籍,並且勤奮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學方面,孔子也是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地去教授學生知識。
三、全面教育。
即現在的「素質教育」。孔子認為教育目的在於全方位的來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也不能只學習一技之長。
在孔子看來,教育內容應廣而全,不能約束在一個方面,要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學習各種內容。孔子說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學而》)即「孔子用四個方面的內容教育學生:知識和德行。」既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對於知識的學習,孔子教授學生禮、樂、射、御、書、數,此六者謂之「六藝」。而對於品德的塑造,則孔子更是極為看重,他說「志於道,據於德。」即做人要立志於求道,要立足於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如果將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拿到當今來看,即為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六藝」即是現在素質教育的內容。
四、因材施教。
即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來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別,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後天用知識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視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細致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順其自然使之體現個性化成長。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即為「天賦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天賦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在實際教學中,孔子便遵循這一教育理念,對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學思並重。
即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與「思」結合起來。
孔子在教育門下弟子時,注重啟發學生善於思考,要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篇》)即「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將「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即讓其獲得知識,又讓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還很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正如其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與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即「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它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的兩種矛盾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教師的作用只是在於指導促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有著非常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說明孔子注意到知識的積累和認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須一定的火候,須恰到好處的點撥。孔子對弟子是持一種民主平等,鼓勵欣賞的態度。

㈧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學習方法:

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8)孔子教育理念培訓需求書擴展閱讀:

孔子教書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㈨ 評論孔子教育思想的書有哪些

孔子生在一個有貴族血統的家庭,先世為殷人,系宋微子的後裔.到五世祖木金父時,因 其 父孔父嘉在宮廷內訌中被殺,木金父亦被降為士,並「絕其世」,即被剝奪去卿大夫的世襲地位.為了區別公族,他便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叔,畏華氏之逼逃亡魯國(今山東)定居 .孔子的父親孔紇(字叔梁)是魯國貴族孟獻子屬下一個「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兩次戰功,提升為陬邑(今山東曲阜南)大夫.孔紇大約六十幾歲時同一個年紀不滿二十歲的姑娘 顏徵在成婚.年齡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階級地位的懸殊.傳說他夫妻倆因祈禱山神來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靈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山即稱「 尼山」,位於曲阜城南).?孔子三歲時,先喪其父,十七歲時,又喪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視禮儀之教.生活貧困,促使他較早為謀生做事,學會多種本領,他自稱:「吾少也貧,故多能鄙事.」 他青年時期在季氏門下當過委吏(管理倉庫),還當過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觸到社會 下層,了解到人民的一些願望和要求.?孔子生長於當時的文化中心——魯國,在周禮的熏陶下,六歲「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十五歲時,就確立了堅定不移的學習志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學 習 魯國保存 的中國古代文化,從中尋求治國救人之道.這一基本方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了儒家的思想特點.?孔子最大的抱負,是希望有機會登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他說:「苟有用我者,期月 而 已可也,三年有成.

閱讀全文

與孔子教育理念培訓需求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