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談小班新生幼兒如何快速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
小班新生幼兒入園,是幼兒從家庭個體活動走向幼兒園集體活動的第一步。由於環境、生活方式特別是所接觸的人的改變,幼兒會感到陌生、不習慣而產生擔心、恐懼的心理,在剛開始入園會出現哭鬧、逃跑、不進教室等現象,從而導致教師無法進行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如何幫助幼兒克服由於環境的轉變而帶來的不安,盡快地穩定情緒,...快速而順利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這不僅是家長們的願望,也是幼兒園老師費盡心思要做好的工作。通過開校這一段時間的觀察,我認為: 一、在幼兒入園前教師要做好幼兒入園的准備工作 1.小班新生幼兒報名可以提前幾天。在新生幼兒報名時教師要和幼兒、家長做一些簡單的交流,初步了解幼兒的一些基本情況;還要告知新生幼兒家長及早為幼兒做好幼兒所需的物質准備,並及早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 2.讓幼兒提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入園前,可讓家長帶幼兒來幼兒園,玩玩幼兒園的大型玩具,熟悉幼兒園;到班裡看看、玩玩,熟悉老師;讓幼兒產生對幼兒園和老師的喜愛之情,消除幼兒入園時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3.在幼兒入園前一天班裡要召開小班新入園幼兒家長會,向家長發放家長須知。告知家長在幼兒來園前,應根據幼兒的特點,做好幼兒的思想工作,不要採用強迫的方法,讓幼兒能夠愉快地來園,並允許幼兒帶一件自己喜愛的玩具在幼兒園里玩耍;強調家長早上送幼兒時,必須把幼兒交給本班老師,無論幼兒怎樣哭鬧,希望家長信任老師,下決心與幼兒分手,不要在園內逗留;離園時請家長按時來接幼兒,以免讓幼兒感到不安。 二、教師要在新幼兒入園前做好一切物質准備和迎接新幼兒的思想准備 三、開展豐富有趣的活動,使幼兒盡快融入集體生活中 新入園的幼兒不習慣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喝水、吃飯、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裡一樣隨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規矩。幼兒老師要適當地進行教育,還要教給他們一些生活技能。這就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游戲,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下學到本領。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多開展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玩」是幼兒的天性,滑滑梯、盪盪椅、唱歌、跳舞、畫畫是幼兒最喜歡的,因此教師可多帶幼兒去玩玩滑梯、盪椅,教一些幼兒喜歡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律動、詩歌、故事、舞蹈。這樣既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又可以利用這些游戲活動轉移幼兒想家想父母的情緒,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愉快地生活、學習。 四、重視幼兒的來園與離園 幼兒來園與離園是初入園幼兒哭鬧的重點時段,這兩個階段會對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老師要通過幼兒入園前的了解准備,在幼兒入園時叫出每一個幼兒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兒的小名,這樣能讓幼兒感到老師對他的重視和親切,從而以積極的心態開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學習。在離園時,老師可抽出時間和家長進行交流,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一方面可以緩解幼兒焦慮的心情,讓幼兒感到老師和家長是朋友。要與幼兒進行簡單的道別,撫摸幼兒的頭,點頭微笑著說再見,或者對當天幼兒的進步給予物質獎勵,這樣對第二天幼兒的入園會有很大的好處。 五、幼兒進餐時的組織與培養 小班新生幼兒進餐是比較讓老師頭疼的事情。由於幼兒手部肌肉的發展還不很協調,進餐時掉飯粒、翻飯碗的現象時有發生。進餐時,對於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難或進餐習慣極不好的幼兒,老師可以一邊喂飯,一邊適時地教給他正確的進餐方法,鼓勵幼兒自己進餐,不時地提醒幼兒正確的進餐方法和良好的進餐習慣,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六、幼兒午睡時的照顧和習慣的養成 小班新生幼兒入園後,往往會被新鮮的環境、玩具所吸引而暫時忘卻對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時間,他們又會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情緒,有的甚至哭鬧著要回家。這種強烈的對家人的情感依賴以及對老師的排斥,使幼兒不願午睡,甚至懼怕午睡。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採用各種方法,使幼兒盡量在較短的時間適應午睡。剛開始可允許個別哭鬧厲害的幼兒在他的小床上自由玩一會,有點困了,再由老師撫拍著使其入睡。還可以讓幼兒抱著自己喜愛的玩具入睡,也可以為幼兒講故事或者播放搖籃曲,讓幼兒安靜入睡。在睡眠過程中,老師應留心觀察,一旦發現幼兒驚醒,應在第一時間來到幼兒床邊,再輕輕哄拍幼兒使其繼續入睡。 七、幼兒入廁習慣的培養 幼兒剛入園容易出現尿褲子、尿床等情況。有的幼兒因為貪玩忘記了入廁,有的幼兒則是害怕老師不敢說要入廁,有的幼兒到了幼兒園里不會蹲便池,有的幼兒睡得太沉等,對於這些情況老師應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培養。首先,應定時組織幼兒入廁,尤其是對於貪玩的幼兒和睡得較沉的幼兒,應個別提醒。其次,對於不會蹲便的幼兒,教師要耐心地教幼兒怎樣蹲便池,還可以陪同他一起入廁,在旁邊扶著幼兒給其鼓勵。 總之,新生幼兒入園教師一定要親切地接待,對幼兒的照顧要細心,組織幼兒的活動准備要充分,這樣幼兒就會很快地將哭鬧情緒轉移到老師的活動上,他們就會天天喜歡上幼兒園。
B. 論文:如何幫助小班剛入園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小班新生入園,是幼兒從家庭個體活動走向幼兒園集體活動的第一步。由於環境、生活方式特別是所接觸的人的改變,幼兒會感到陌生、不習慣,從而產生擔心、恐懼的心理,在剛開始入園會出現哭鬧、逃跑、不進教室等現象,從而導致教師無法進行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如何幫助幼兒克服由於環境的轉變而帶來的不安,盡快地穩定情緒,快速而順利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這不僅是家長們的願望,也是幼兒園老師費盡心思要做好的工作。通過開校這一段時間的觀察,我認為:
一、在幼兒入園前教師要做好幼兒入園的准備工作
1.小班新幼兒報名可以提前幾天,在新生幼兒報名時教師要和幼兒、家長做一些簡單的交流,初步了解幼兒的一些基本情況,還要告知新生幼兒家長及早為幼兒做好幼兒所需的物質准備,並及早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
2.讓幼兒提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入園前,可讓家長帶幼兒來幼兒園,玩玩幼兒園的大型玩具,熟悉幼兒園;到班裡看看、玩玩,熟悉老師;產生對幼兒園和老師的喜愛之情,消除幼兒入園時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3.在幼兒入園前一天班裡要召開小班新入園幼兒家長會,向家長發放家長須知。告知家長在幼兒來園前,應根據幼兒的特點,做好幼兒的思想工作,不要採用強迫的方法,讓幼兒能夠愉快地來園,並允許幼兒帶一件自己喜愛的玩具在幼兒園里玩耍。強調家長早上送幼兒時,必須把幼兒交給本班老師,無論幼兒怎樣哭鬧,希望家長信任老師,下決心與幼兒分手,不要在園內逗留。離園時請家長按時來接幼兒,以免讓幼兒感到不安。
二、教師要在新幼兒入園前做好一切物質准備和迎接新幼兒的思想准備
新幼兒來園前教師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像家一樣溫馨又整潔的生活環境,在幼兒的小床上、水杯上、毛巾上、晨檢表上貼好幼兒的照片,填寫好幼兒接送卡,為幼兒准備好玩具等,還要有應對幼兒哭鬧、逃跑的思想准備。這樣,教師才能管理好什麼都不懂的幼兒,正常開展常規教育活動。
三、開展豐富有趣的活動,使幼兒盡快融入集體生活中
新入園的幼兒不習慣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喝水、吃飯、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裡一樣隨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規矩。對於任性、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老師要適當地進行教育,還要教給他們一些生活技能。這就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游戲,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下學到本領。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多開展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玩」是幼兒的天性,滑滑梯、盪盪椅、唱歌、跳舞、畫畫是幼兒最喜歡的,因此教師可多帶幼兒去玩玩滑梯、盪椅,教一些幼兒喜歡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律動、詩歌、故事、舞蹈。這樣既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又可以利用這些游戲活動轉移幼兒想家想父母的情緒,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愉快地生活、學習。
四、重視幼兒的來園與離園
幼兒來園與離園是初入園幼兒哭鬧的重點時段,這兩個階段會對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老師要通過幼兒入園前的了解准備,在幼兒入園時能叫出每一個幼兒的名字,最好是能叫出幼兒的小名,這樣能讓幼兒感到老師對他的重視和親切,從而以積極的心態開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和學習。在離園時,老師可抽出時間和家長進行交流,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一方面可以緩解幼兒焦慮的心情,讓幼兒感到老師和家長是朋友。並與幼兒進行簡單的道別,比如撫摸幼兒的頭、點頭微笑著說再見、對當天幼兒的進步給予物質獎勵。這樣對第二天幼兒的入園就會有很大的好處。
五、幼兒進餐時的組織與培養
小班新生幼兒進餐是比較讓老師頭疼的事情,由於幼兒手部肌肉發展還不是很協調,進餐時掉飯粒、翻飯碗的現象時有發生。進餐時,對於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難或進餐習慣極不好的幼兒,老師可以一邊喂飯一邊適時地教給他正確的進餐方法,鼓勵幼兒自己進餐,不時地提醒幼兒正確的進餐方法和良好的進餐習慣,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六、幼兒午睡時的照顧和習慣的養成
小班新生幼兒入園後,往往會被新鮮的環境、玩具所吸引而暫時忘卻對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時間,他們又會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情緒,有的甚至哭鬧著要回家。這種強烈的對家人的情感依賴以及對老師的排斥使幼兒不願午睡甚至懼怕午睡。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採用各種方法,使幼兒盡量在較短的時間適應午睡。剛開始允許個別哭鬧厲害的幼兒在他的小床上自由玩一會兒,有點困了,再由老師撫拍著使其入睡;還可以讓幼兒抱著自己喜愛的玩具入睡;也可以為幼兒講故事或者播放搖籃曲,讓幼兒安靜入睡。
七、幼兒入廁習慣的培養
幼兒剛入園容易出現尿褲、尿床等情況,有的幼兒是因為貪玩忘記了入廁,有的幼兒則是害怕老師不敢說要入廁,有的幼兒到了幼兒園里不會蹲便池,有的幼兒睡得太沉等,對於這些情況老師就應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培養。首先,應定時組織幼兒入廁,尤其是對於貪玩的幼兒和睡得較沉的幼兒,應個別提醒。其次,對於不會蹲便的幼兒,教師要耐心地教幼兒怎樣蹲便池,還可以陪同他一起入廁,在旁邊扶著幼兒給其鼓勵。總之,小班幼兒剛入園,拉褲、尿褲現象比較正常,老師要加以正確的培養和對待,一定要耐心、細致,不能著急。尤其要尊重幼兒,保護幼兒的自尊心。
總之,新生幼兒入園教師一定要親切地接待,對幼兒的照顧要細心,組織幼兒的活動准備要充分,這樣幼兒就會很快地將哭鬧情緒轉移到老師的活動上,他們就會天天喜歡上幼兒園。
C. 如何幫助小班幼兒度過入園適應期
剛入園的幼兒,大多數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常常哭著喊著要媽媽。有的還不吃飯、不午睡,整天哭鬧版不止權,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家長也憂心忡忡。因此,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呢?筆者認為,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幼兒園方面1.熟悉幼兒暑假對每個幼兒家訪,向家長發放問卷表,了解幼兒的個性愛好。同時多和幼兒接觸,叫幼兒的小名,牽牽他們的手,通過身體接觸使幼兒對老師產生好感,還可以送一件小禮物以縮短距離。在幼兒入園前進行家訪,可以通過走進幼兒家庭、走近幼兒,與幼兒建立初步的感情。了解幼兒的家庭環境、親子關系、家長的教育觀、教養態度以及幼兒在家中的表現,掌握第一手資料以便幼兒入園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老師,了解幼兒園的教育。2.預入園預入園,即在幼兒正式入園前,讓家長與孩子一起上幼兒園。家訪時,我們可以向孩子和家長發出熱情的邀請,激發幼兒對幼兒園的嚮往。
D. 如何幫助小班幼兒度過入園適應期
初入園幼兒焦慮之化解對策
【家長篇】
對孩子父母來說,如能採取「准備、適應、鞏固」的三步法則,就可以化解初入園幼兒的焦慮等不良情緒,縮短孩子的入園適應期。
第一步:准備
1、為寶寶講述幼兒園生活的樂趣,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好感·
如果你是一個3歲的小孩,怎樣的一個環境會讓你覺得快樂呢?——可親的老師、可愛的小夥伴、新奇的玩具等等,這些都對孩子有吸引力。因此,家長在送孩子去幼兒園之前,可以經常在家說說幼兒園有趣的事,使孩子對幼兒園有好感。要讓幼兒建立「快樂-幼兒園」的聯結,要讓幼兒一聽到幼兒園就會聯想到或感覺到快樂。
2、帶寶寶查看他未來的生活場所,讓孩子對幼兒園有了解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入園前,帶寶寶去幼兒園看看,各個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師拉拉手。這樣可以讓他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提高他的安全感,並產生想到幼兒園的願望。同時給寶寶建立幼兒園「腳本」,讓他在認知上接受幼兒園的一系列行為方式、行為模式及交往規則,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規則的主人,才能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3、帶寶寶主動與人交往,為孩子入園作準備
讓孩子與社區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每天有意識地給孩子獨處的時間;經常安排家庭中和家庭外的分離訓練;對依賴性比較強的孩子要為他創造機會多接觸陌生人……
第二步:適應
幼兒園生活具有一定的約束和限制,這會讓過慣了無拘無束生活的寶寶難以忍受,為了讓寶寶早日適應新生活,父母可以採取以下辦法
1、調整寶寶的生活規律
調整寶寶在家的作息時間,以適應幼兒園的作息制度;給寶寶穿寬松的衣服,以便寶寶生活自理;改變寶寶入園前的活動安排,以適應幼兒園的活動。
2、培養寶寶的良好習慣
入園前要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重視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灌輸自己的事自己做,別人的事要幫著做的觀念。如搬椅子、吃飯、上廁所以及辨認自己的東西等。
3、教給寶寶必要的知識
一是知道自己的姓名、家長的名字、家庭地址、電話號碼、父母的工作單位。二是安全教育不能少:走路要靠右、穿馬路要走人行道、不跟陌生人走等。三是教孩子交往的技能。讓孩子與全班小朋友和睦相處,建立友誼。
第三步:鞏固
不要以為寶寶適應新環境後就萬事大吉了,這不能代表寶寶真正喜歡上了幼兒園的生活,因此,父母需要鞏固他們的「勝利成果」。
1、加強家園溝通。讓老師了解孩子的個性,有的放矢地關心孩子,使孩子逐漸與幼兒園老師建立感情。絕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幼兒園老師的壞話,更不能以「不聽話就要送幼兒園」來威嚇孩子。家長應盡可能的建立積極的「親師關系」——加強與教師的信息聯系和感情交流。
2、堅持天天上幼兒園。家長要堅持天天送孩子入園,不能捨不得,停停送送反而增加孩子重新適應的負擔。
3、配合幼兒園教學。關心孩子在園學習的情況,幫助幼兒樹立任務意識 。
【幼兒園篇】
化解初入園幼兒焦慮情緒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教師要用一顆真心幫助每一位家長,用一片真情感動每一位家長和幼兒,用一種敬業奉獻的精神取得家長和孩子的信任。
一、真心幫助家長,實現家園共育
1、新生家訪不可少——使教師掌握每個新生的個性
新生家訪有助於建立家長對教師的信任,了解孩子的個性,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教師在家訪時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習慣和特點,認真傾聽家長的反映,作好家訪記錄。同時請家長填寫幼兒情況調查表。以便在幼兒入園後區別幼兒的不同個性,及時讀懂每個幼兒發出的信息。
2、家長會議必須早——幫家長建立對幼兒園的信任
在幼兒入園前,幼兒園要向家長全面介紹幼兒園的情況,使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學習、生活規則,了解幼兒園的各個環節,還可請一些已對幼兒園建立良好信任感的家長介紹經驗,請專家作關於讓孩子盡快適應集體生活的講座。
3、家園溝通很必要——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
教師要利用在家長接、送孩子時多與家長溝通,主動向家長介紹孩子在園的表現,如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哭鬧,吃飯睡覺怎樣,和其他小朋友相處如何,大小便能否自理,參加集體活動的表現等情況,使家長及時掌握孩子在幼兒園的信息,同時要告知家長幼兒在園的一些不良表現,並建議家長積極配合,督促幼兒改掉不良習慣。
二、全心面對孩子,化解入園焦慮
1、營造安全的心理環境——親切接待
新入園幼兒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依戀的對象,會急於尋找替代者,作為老師,此時可以用動作、語言親近幼兒,盡快建立與幼兒良好的關系。當幼兒哭鬧情緒不穩定時抱抱他,摸摸他的頭,為他擦一擦眼淚;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每個幼兒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誇誇孩子。如:「看,你的衣服多漂亮」,「聲音真響亮」,「自己走著進來,真棒」等,使他們知道老師是關心他們的、喜歡他們的,給他們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
2、組織豐富的在園生活——注意轉移
幼兒入園初期,對新的環境感到陌生膽怯,一日生活不知所措。根據幼兒注意不穩定易受外部因素影響的特點,教師可精心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讓他們陶醉在這些精彩的活動中以消除與親人分離和陌生環境所帶來的孤獨感。如:教師可組織「旅遊團」的游戲帶領幼兒參觀幼兒園的活動室、寢室、廚房、和室外大型玩具等。教師以導游小姐的身份告訴幼兒,這是什麼地方?這些可以做什麼?小朋友每天在這里可以做什麼?等讓幼兒在輕松的游戲中熟悉幼兒園的環境。通過玩「打電話」、「猜猜我是誰」、「找朋友」等有趣的游戲讓幼兒互相熟悉,互相溝通,這樣可以有效的減輕身處新環境下的陌生感和恐懼感。而對個別對集體活動一時難以適應的小朋友,老師可以帶領他們先玩他們喜愛的玩具,做喜歡的游戲,再逐步引導他們參加集體活動,使他們既有相對的自由,又經常參與集體活動,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使幼兒很快適應集體生活。幼12教
3、不良情緒的合理釋放——疏導獎勵
研究表明,新入園的孩子與親人分離產生緊張、焦慮、恐慌、不安等不良情緒是孩子的正常表現,教師要正確對待,對那些極度不適應哭鬧不止的孩子不要指責,而要找出適合孩子的發泄方式讓他們把心中的不愉快釋放出來,這樣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如:對於那些哭鬧不止而哄勸又不起作用的孩子,教師不妨把他抱在懷里讓他哭一會兒,這樣用不了多孩子就會平靜下來;對於那些極度思戀親人無心活動的幼兒,教師不妨給他們提供一些和親人有關的東西,比如媽媽的照片、手帕等,滿足他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對於一些不良情緒的孩子,作為教師應在日常活動中捕捉他們不經意間表現出的閃光點,及時加以表揚。教師一句鼓勵的話,一個支持的動作都可以讓幼兒感覺到老師喜歡他,小朋友接納他,這些都有利於幼兒樹立自信心,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集體,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從而促進幼兒熱愛自己的集體,熱愛幼兒園。
E. 如何使小班幼兒能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環境
小班新幼兒入園在與幼兒園環境中相互作用中,必須學習新的人際交往,形成有關新的自理生活能力,遵循集體生活必須的初步規則規范,這一過程成為新小班入園的適應階段。從此,我們之間將架起一道重要的橋梁,我們深知任重而道遠,孩子們身心健康的發展使我們共同的心願,我們將付出所有的愛心、耐心和細心伴隨孩子們成長的每一天。為了使您更加的把孩子交給我們。一、給幼兒無微不至的愛,讓幼兒在園體驗到「家」的感覺為了使小班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我們首先要幫助他們克服由離開父母而產生的焦慮,讓他們從依戀父母轉變為依戀老師。因此,老師要向家長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情況,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入園後,教師應以行動和語言滿足他們情緒上的需要,用愛盡快消除他們的不安心理。老師可以抱抱他們,摸摸他們的頭,拍拍他們的肩,蹲下來同他們輕聲說,甚至親親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可親可愛,漸漸從依戀父母轉變為依戀老師。二、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尋找快樂,感受集體生活的樂趣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喜歡野外生活的。」我們覺得小班幼兒更是如此,因為好玩是幼兒的天性,豐富多彩的活動最能吸引幼兒、留住幼兒,尤其要以幼兒園同齡幼兒集中的優勢,讓幼兒感到集體生活的樂趣。滿足幼兒喜歡戶外活動的需求,我們可以組織幼兒去玩大型玩具,如:蜘蛛網、滑梯、獨木橋等,組織幼兒玩沙包等;我們還可以開設活動區,在活動時老師參與活動,並且到各個活動區內照顧組織好孩子。這樣孩子們會完全放鬆地去活動,在自在的玩耍中,讓他們感受到極大的樂趣和滿足。教師還可以給幼兒講好聽的故事,帶他們唱他們喜愛的曲,做他們喜歡做的游戲,教師在游戲中充當角色,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小朋友在一起有無限的樂趣。當幼兒在活動中有一丁點兒進步時,教師要及時以肯定和表揚,讓幼兒愉快度過每一天。三、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是幼兒將來發展的需要,也是幼兒走出家庭適應幼兒園生活的物質基礎。陳鶴琴先生曾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大部分是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兒年代,應當特別主張習慣的養成。」剛入園的幼兒,由於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和不習慣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受不了常規、紀律的約束,而不願上幼兒園。因此,教師必須教會幼兒必要的自理能力,讓幼兒習慣幼兒園的制度、生活和學習紀律。而常規教育必須從幼兒的興趣入手,將常規教育溶於各種活動中。如:許多孩子在入園前沒有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教兒等方式激發他們自己吃飯的願望,我們可以採用「喂動物吃飯」的游戲來幫助幼兒掌握吃飯的方法。對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要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要求,並學會用語言表達。讓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幼兒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我們要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水平,因勢利導,因人施教地幫助他們向學前期順利過渡,為他們在整個學前期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F. 如何幫助小班剛入園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1
一、入園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幼兒做好心理准備,在未入園之前家人給幼兒鋪墊好思想准備,告訴幼兒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生活以及游戲的場所,多說一些幼兒園的情況和好處,增加幼兒對幼兒園的好感和嚮往,使幼兒有想來幼兒園的慾望,此外還可以帶幼兒到將要上的園所參觀玩耍。這樣提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對於幼兒以後上幼兒園更好的適應環境還是特別有好處的. 2.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在家盡量讓幼兒自己吃飯如廁喝水,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希望家長能培養這方面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這樣他就不會有想依賴別人或者想著別人幫自己做的想法。現在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全家照顧,希望更多的家長明白包辦代替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孩子都能自己做他就不會去想爸爸媽媽這樣就減小了依賴的機率。 例如:今年新生入園有個小朋友叫安安,從小婆婆帶大的,自己能力比較差,不會喝水、不會上廁所、不會吃飯、挑食特別嚴重。遇上什麼事情都說你給我怎麼怎麼樣、你給我喂我喝水、你喂我吃飯、你幫我洗手、他就絲毫不明白這些都是他自己應該自己做的事情就沒有自己要做的想法和概念。認為別人幫他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這樣無論他碰到什麼事情都會想婆婆,因為他不會這些事情都是婆婆幫他做的。這樣就增加了他的依戀情節。 我在想假如他什麼都會,就不會對某一個人這么依戀,沒有那麼大的依戀分離焦慮也就不會產生。 3、家長的心理做好心理准備幼兒新入園換一個環境生活肯定會有哭鬧現象,就算是大人換個環境生活也會有不適應的現象。所以要做好幼兒哭的准備,在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堅定每天送幼兒入園的決心。這樣才能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在剛入園的時候回家後要給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這樣避免幼兒上火生病。 4、家長的分離焦慮要克服,幼兒入園不光是幼兒有分離焦慮要克服,家人也有分離焦慮老是擔心孩子會不會吃不好?會不會穿的不合適?會不會渴著?會不會餓著?離開家人會不會睡不著覺?會不會受小朋友欺負?等等。永遠有好多好多擔心,焦慮著急想的上不成班只要孩子沒有在眼前家長總是在擔心種種焦慮。其實家長大可不必這樣孩子的適應能力遠遠比我們想像的強的多。幼兒入園大部分是家長比孩子焦慮,孩子哭家長也跟著哭,孩子哭完該活動活動早就沒事兒了但是家長還在焦慮。 例如:和合從小就是爸爸帶大的,無論上哪裡都帶著出去開會也帶著,這進幼兒園了和合哭爸爸也跟著哭,孩子哭著看見好玩的好吃的就不哭了,可是爸爸焦慮的上不了班就在幼兒園門外走過來走過去焦慮的走來走去簡直是度日如年。其實孩子的適應能力好得多看到幼兒園的新鮮事物早就被吸引過去了。 二:轉移注意力 當幼兒入園後,會有哭鬧現象嚴重的會滿地打滾兒,有的哭的額頭上會起紅色的點點。每個孩子面對新環境的表現不一樣,有的會大哭,有的特別安靜也不爆發,有的孩子還沒有反應過來絲毫不意識到上幼兒園了,當幼兒明白過了反倒比那些滿地打滾的孩子還爆發的厲害。遇到這些情況時要讓孩子發泄出來,這些不好的情緒爆發出來反而會好些。當孩子哭的時候家長會捨不得也跟的掉眼淚。這時候家長應該理性的離開不能感情用事。 當遇上哭的幼兒時,先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拿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讓幼兒緩解情緒。在孩子哭的時候通常嘴巴里總是說我要媽媽我要找婆婆我想要回家,而且是不停的重復這些話一邊哭一邊說。為了緩解幼兒這些緊張的情緒我們一般都會開解幼兒或者說等著媽媽一會兒來,等著下午就來接你了。剛入園幼兒哭的比較嚴重不太愛吃飯也不適應環境就是一味的哭泣。這時候老師要想辦法讓孩子多喝一些水或者吃一些水果什麼的,免得孩子生病。 用溝通拉近師幼之間的距離 幼兒剛入園還不太熟悉可以與幼兒交談他們比較關心的問題,比如媽媽叫什麼?家住在那裡?喜歡吃什麼?告訴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讓幼兒初步了解。可以帶幼兒參觀教室以及幼兒園的環境選擇幼兒喜歡的地方讓他們玩耍。 和家長做溝通了結幼兒的基本情況和興趣愛好,根據這些照顧幼兒的飲食。讓幼兒更好的適應新環境。每天放學和家長簡單的說一下孩子的情況。共同配合。可以讓家長和幼兒一起在戶外大型玩具那裡遊玩,增加幼兒對幼兒園的好感. 六、有的放矢,助新生度過「依戀關」 (一)動之以情法 幼兒對依戀物往往具有較深的感情。為此,教師可從愛護依戀物的角度出發引導幼兒暫離依戀物。比如,給毛毛熊、布娃娃等建立一個「託管所」,讓幼兒感到自己的依戀物在「託管所」里「生活」的很安全舒適。我一般是引導幼兒將帶來的物品放到託管所里。當幼兒和依戀物暫別後,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有趣的活動,如游戲玩拼圖等來充實幼兒的精神世界,否則幼兒可能會索要依戀物。在幼兒索要依戀物時教師應先允許幼兒接觸依戀物,然後再想辦法讓幼兒離開依戀物,比如。張浩博向我索要依戀物汽車後,我看到他把小汽車塗上顏色後,關心地說:你看小汽車被你弄臟了,咱們先洗洗車吧!要不汽車該臟了。沒辦法賽車了。雖然心有些不幹但是還是把小汽車放了回去。 (二)以物代物法 教師可提供新穎、有趣、富有吸引力的物體來替代幼兒的依戀物,尤其是那些不安全、不衛生的依戀物。比如四晨安經常將奶嘴吮吸,即使在如廁時也不肯放下奶嘴。為了改變他的這一依戀行為,我先仔細觀察四晨安的愛好。經過兩天的觀察,我發現四晨安特別喜歡看有關巧虎的圖畫書和動畫片。我想何不利用與巧虎有關的物體來解除四晨安對奶嘴的依戀行為呢?於是我自製了一頂可愛的巧虎帽。我拿著巧虎帽對安安說:「如果你同意把奶嘴交給老師暫時保管,我送給你這頂可愛的巧虎帽。」安安猶豫片刻後就和我做了交換。為確保巧虎帽能對暗暗有持久的吸引力,我還設計了一系列關於巧虎的游戲促使他逐漸愛上巧虎帽。為了防止安安對巧虎帽產生依戀行為,我又用巧虎T恤衫巧虎手帕等來替換巧虎帽,然後再逐漸用與巧虎無關而安安又感興趣的物體來替換巧虎有關的物體。 運用游戲緩解幼兒的入園焦慮 用輕松的親子游戲幫助幼兒逐漸與教師、同伴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系。親子游戲能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有助於幼兒良好情緒的形成。一般在新生入園時我們會開展親子游戲。 用豐富的教育游戲幫助幼兒享受幼兒園的生活的快樂,如溫暖的肢體接觸性游戲、放鬆的塗鴉游戲、好吃好玩的游戲、溫情的娃娃家游戲、快樂的音樂游戲等。這些都可以讓幼兒感受到在幼兒園的快樂。 1、給幼兒無微不至的愛,讓幼兒在園體驗到「家」的感覺 為了使小班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我們首先要幫助他們克服由離開父母而產生的焦慮,讓他們從依戀父母轉變為依戀老師。因此,老師要向家長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情況,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入園後,教師應以行動和語言滿足他們情緒上的需要,用愛盡快 消除他們的不安心理。老師可以抱抱他們,摸摸他們的頭,拍拍他們的肩,蹲下來同他們輕聲說,甚至親親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可親可愛,漸漸從依戀父母轉變為依戀老師。 有些幼兒不管怎麼哄他,都無濟於事,整天哭鬧不止。對這些特殊的幼兒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切不可操之過急,更不能粗暴、恫嚇,以免形成心理障礙,影響其身心健康。如:為了讓幼兒得到更多的愛,我們可以在開學的幾天里,組織「一對一」大帶小的活動,讓大班的哥哥、姐姐跟他們同吃、同玩,以彌補班級老師帶許多幼兒的不足。 2、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尋找快樂,感受集體生活的樂趣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喜歡野外生活的。」我們
G. 如何做好小班新生入園適應工作
每年的九月份是幼兒園新生入園的時間,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不少孩子會產生入專園焦慮、恐懼,屬每天苦鬧著不願上幼兒園,年輕的家長們也常常覺得束手無策。消除孩子的入園焦慮,使其盡快適用幼兒園的生活,成為家園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