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習《幼兒園游戲組織與指導》後的心得或啟示有哪些
認真教育指導是少不了的,最關鍵的還要是怎樣教育和指導,以下是我總結的幾個方面: 如果住校的話,老師應當加強對孩子的各個方面的管理,比如:在睡覺或休息時間老師應負擔起自己的責任,盡量在這段時間看好這些孩子;不要讓孩子們打架,或說臟話(這就要老師和家長的配合,孩子的所有東西都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等等! 如果是不住校的話,老師的責任也是同樣重大,要保證孩子在回去一段路上的安全(僅指孩子無人接送的情況下)。 教育的主導方式的方法: 要對孩子有耐心和信心,不能放棄每一個孩子,在學習上多做些能夠增強孩子知識和能力的游戲或活動,還可以發掘孩子的特長。當然家庭作業也是少不了的。 在其他各個方面的話,老師就要下苦功了,多鼓勵那些成績不怎麼好的孩子,其他成績較好的不能給他過分的鼓勵,以免自傲,看不起其他孩子,使其他孩子產生自卑等不好的心理。 老師不能給予孩子暴力的做法,某些小學以暴力來使孩子遵守校規,這樣會適得其反,還會讓自己教師的名譽有損,要嚴重鄙視這些暴力老師! 而剩下的就是家長各自的管理了,就是說家長要監督孩子做作業,老師也要按時檢查作業,在心裡能估摸出孩子的成績狀況,在孩子學習不好的科目上奪下點功夫,這樣的話,你就能成為一個稱職的老師! 打的比較多,希望能夠認真的看!!!
B. 如何評價幼兒園戶外游戲學習心得
戶外游戲,對於老師的要求,要非常細心和嚴厲,我們的孩子,健康,友情,互愛的情況做小游戲,希望每個孩子健康快樂
C. 學習《幼兒園游戲組織與指導》後的心得或啟示有哪些
結合講座談談自己對幼兒園游戲的一些理解。 一、游戲與幼兒的成長 游戲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幼兒的一項基本活動,游戲有助於增強幼兒身體素質,有助於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作為幼兒教師的通常都有這樣的感受:游戲時,幼兒的認識、記憶、思維、有意注意等狀態都是較其它的時候好,這是因為在鬆弛、歡快的游戲情境下,更容易激發幼兒的主動性、想像力和創造欲;這是因為一個尚未實現社會化的幼兒,在使自己適合一個按成人的興趣、習慣和思維方式組成的社會的過程中,不可能象成人那般有效地得到情感和智慧上的滿足,而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游戲中得到滿足,在沒有任何強制關系的背景中,實現自己的願望,從而達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 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活動,它具有主動性、自願性 、假想性 、 社會性、愉悅性等特點。游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幼兒的知識,促進其智力、語言等各種能力的發展。所以游戲是幼兒普遍喜愛的活動,也是最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形式及幼兒教育中採用最廣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僅接近幼兒生活,帶給幼兒快樂,而且還能使其人格得到應有的尊重,使其各種心理需要得到體驗,從而有效地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快樂成長。 二、游戲設計與開展 針對目前幼兒園游戲存在的問題 ,即: 1.重內容輕目標; 2.游戲活動結構不合理; 3.教育目標片面; 4.教學方法單一,不注重幼兒的自我探究和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等等; 5.對幼兒主體地位的體現不夠; 6.教師對游戲活動設計參考資料生搬硬套,設計缺乏創造和個性。我認為老師首先心中有這樣一個概念,不管開展什麼活動都有它的目的性,鍛煉幼兒某方面的發展,而不是盲目的。所以教師應注重在游戲的設計上先制定目標,再設計游戲過程,並牢記在內容的選擇和目標的設計上一定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和自我的創新。在游戲的開展中,教師作為游戲夥伴的隱性指導。此時教師的指導意識並沒有失去,但已不是作為教師,而是幼兒游戲的夥伴,共同處於幼兒愉快的游戲世界的指導。幼兒喜歡獨自游戲,自由結伴遊戲,他們不需要也不願意成人的過分干預。
D. 幼兒游戲的價值指導領略培訓心得
參加幼兒課程游戲化主題培訓的心得體會
6月6日我和同事們一行來到zz市高級中學,參加了有關「課程游戲化」的培訓活動。在這半天的學習過程中,讓我了解了不少、學習了不少、懂得了不少;總之是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通過黃教授的講座、培訓,引發了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其實,我們的孩子應該回歸到游戲中,在游戲中成長、學習。針對我園的教學實際情況,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問題一:對游戲教學化、教學游戲化的眾多創造認識誤區;問題二:游戲是幼兒自己的,應讓幼兒回歸到游戲中;問題三:正確迅速騰達認識教學與游戲的關系。
一、游戲教學化、教學游戲化的理解及運用
游戲教學化即強調游戲的重要性,提醒空間我們關注游戲;教學游戲化即避免幼兒園教學的小學化傾向,關注幼兒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發展個性。教學活動中可以運用本體性游戲即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還可以運用手段性游戲即體育游戲、音樂游戲、智力游戲。在教學活動中,游戲可以運用在開始部分,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及興趣;游戲還可以運用在高潮部分,讓幼兒加深體驗,幫助幼兒理解;游戲也可以運用在結束部分,讓幼兒運用經驗,延伸拓展。總之,游戲運用於教學活動的不同環節,其組織策略也不同。
二、游戲與教學的關系及教師應具備的各種能力
游戲與教學對兒童發展的促進:發展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游戲有具特殊的發展價值。游戲與教學對兒童發展的效應:即未來效應與即時效應;潛在效應與顯在效應。教學讓幼兒直接獲得知識技能,游戲讓幼兒變得聰明和智慧。游戲的兩個特徵表現在:一是重過程輕結果,二是轉換替代。游戲生成教學—游戲中捕捉教學契機—不中斷游戲。這時,教師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一是准確解讀幼兒游戲行為所蘊含的發展水平;二是判斷課程目標與幼兒當前發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兒行為意願前提下的引導機制。
E. 鄉村幼兒園游戲活動設計實施反思
一、利用自然資源,豐富幼兒的游戲材料 游戲是孩子的生活經驗,建構游戲本身又是幼兒生活的體現。因此,自然材料在幼兒游戲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我會帶孩子走出幼兒園,到學校門口的田野里,讓他們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去尋找他們喜歡的感興趣的「寶貝」。他們可以發現泥巴能捏、搓、捶、打,隨心所欲製造自己喜歡的東西,大小不同的樹葉可以做成漂亮的蝴蝶,好玩的烏龜,可愛的金魚;地下的石頭通過動手擺放,就搭成了各種有趣的建築……在大自然中,孩子們高興的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寶貝!
農村幼兒園資金不足,有些東西要老師自己去製作,我經常擠出時間去收集一些能利用的廢舊物品,和幼兒一起做一些簡單實用的游戲材料,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游戲環境。比如,我用粘質膠帶把紙團包成一個個的紙球;用稻草編辮子、搓繩子、玩跳繩、跨繩、抓尾巴等游戲;用竹子或易拉罐桶做高翹,開展體育游戲;把瓶子裝上不一樣多的水變成打擊樂進行演奏。縱橫交錯的田埂是幼兒天然的平衡木;小水溝是練習跨越的天然資源;小土坡,是幼兒進行攀爬,躲藏的好去處。帶幼兒去參觀附近的西紅柿大棚、甜瓜棚。這樣,幼兒既能在體能上得到鍛煉,又增長了許多知識,知道大人們的辛苦。游戲的材料不一定要去買的,通過和幼兒一起製作游戲材料,幼兒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發展。更重要的是在動手當中體會到玩的樂趣,
二、藉助大自然,拓展游戲場所
好的活動場所是幼兒進行游戲的條件之一。農村幼兒園一般和小學部連在一起,活動的空間受到一點的限制。但是農村的自然環境是幼兒游戲的最好場所。在戶外高興的玩耍是孩子永不厭倦的期盼。每次看到孩子在用沙子做蛋糕,用泥巴蓋房子,就會讓我回憶起自己純真的童年。它為幼兒展示了具體、形象、生動的學習內容;它喚起了幼兒對大自然的求知和探索,為幼兒獲得豐富多彩的知識提供了天然場所。我帶幼兒去走田埂,在田間小路奔跑,孩子玩得可帶勁啦!我們利用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這些極有價值的資源,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通過與自然的親密接觸,親近大自然,使幼兒身心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和能量得到釋放。
三、巧用民間游戲,讓幼兒快樂成長
民間游戲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它以其特有的趣味性,隨機性,簡便性和實用性,在民間代代相傳,影響了一代一代的生活,給每個人流下了美好的回憶。民間游戲因不受時間、場地、人數、材料的限制,且經濟實惠,成為農村幼兒園游戲選擇的好內容。幼兒在游戲中處於主動、積極、激動的狀態中,孩子變得大膽、活潑、開朗、樂於考和表達,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了人與人交往、合作和分享,學會了創造性地使用游戲材料和創新意識玩法,增強了規則意識、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特別是運動能力方面得到迅速提高。
教師要善於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和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民間游戲,滿足不同幼兒的游戲需要。平時我積極收集各種民間游戲,靈活選擇民間游戲內容。在開展民間游戲的過程中,我為幼兒創設一個開放寬松自主的游戲環境,讓幼兒充分擁有游戲主權。例如,「占房子」「黃鼠狼偷雞」等游戲。從多角度挖掘民間游,為幼兒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讓幼兒的認知、情感、社會性和運動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提高。
四、巧用游戲,密切家園聯系,實現家園共育
幼兒的教育必須加強家園的聯系,通過大人一起來參與,使親情更加的濃厚,也會使幼兒的思想得到快樂的成長。在農村,家長的文化層次普遍不高,可是他們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在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中,我會要求幼兒和家長一起參加,請家長們帶來一些簡單易玩的玩具來,家長們也很主動的配合。讓家長參加親子活動,教師與家長相互適應、共同分享教育成果,即豐富幼兒的課堂生活,又促進了孩子的整體素質的提高。當幼兒在游戲中獲取勝利時,在自己的家人面前更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他們的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然而,幼兒在游戲中常常也會遇到挫折和失敗,但那些有趣的民間游戲又同時吸引著他們,激勵著他們在遇到挫折時不斷克服自身的弱點,鍛煉自己承受挫折和失敗的機會,而培養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質需在游戲中慢慢形成。
幼兒的各種能力在游戲活動中得到鍛煉,幼兒園的辦學理念就會得到社會和家長的認同,孩子的個性就會得到更健康快樂的成長。
F. 幼兒園怎樣在活動中開展游戲化教學反思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直都是一成不變的,幼兒對這種陳舊老套的學習模式很難產生興趣。孩子更加討厭填鴨式的教學形式,很容易使學生出現多動、厭倦或者自卑等心理,嚴重的還會產生一些心理陰影,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是可想而知的。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利用游戲來吸引學生的目光,引起學生的重視,使學生貪玩的天性得到利用。
一、幼兒園教學游戲化實現的有效途徑
1.整合資源,合理配置幼兒園環境。幼兒園的室內環境和戶外環境是幼兒活動的空間,能夠為幼兒進行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性格發展提供整體的感知環境,能夠促使幼兒對日常生活學習形成最直觀的最初體驗。幼兒園應當通過合理的空間設計和配置、游戲設備和材料的安排,促使幼兒園能夠滿足教育性與游戲性相結合的需要。教學游戲化需要以游戲為核心,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教育。在對幼兒園環境進行有目的的創設以後,還需要充分挖掘被浪費的教學資源。
2.提高教師素質,發展游戲化教學技能。游戲化的教學模式需要實現教與學的游戲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也影響著教的性質,制約著教學游戲化的進程。幼兒教師首先應當具備游戲化的教學理念,認識到教學活動與游戲活動不是分離的狀態,應當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幼兒學習應當以游戲為核心,教學活動應當配合游戲活動進行。教學活動與游戲活動並無明顯的界限,游戲活動能夠成為教學的源頭,兩者相互推進。幼兒教師應當主動學習,不斷創設新的游戲化教學模式,整合幼兒園教學資源,組織開展游戲化教學活動。
3.豐富活動材料,增加游戲化教學方式。現有的幼兒教學活動一般以幼兒園提供的活動材料為主,很少進行活動材料的創造。首先,幼兒園應當根據孩子的特徵,提供具有創造性和想像力的游戲玩具。其次,教師應當引導幼兒主動發掘大自然賦予的玩具,利用不同的生活空間和自然環境,創造出符合幼兒興趣的活動材料。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季節優勢,冬季可以讓幼兒戴上手套堆雪人,春季帶著幼兒認識辨別不同種類的花草等。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水、砂、石等材料進行活動材料創作。幼兒教師還要在游戲的過程中增加一定的課程內容,引導幼兒對學習產生興趣。
G. 幼兒園破冰游戲的收貨與反思
幼兒園教學反思 當前位置:>教學反思>幼兒園教學反思> 幼兒園教學反思:游戲與科學活動 幼兒園教學反思:游戲與科學活動 發布時間:2015-08-20來源:幼兒園教學反思 手機版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科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 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而且發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對幼兒來說,游戲是最快樂、最生動、最豐富的活動,因此以 游戲的形式開展科學活動,既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進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一)將游戲與課堂教學有機的整合 1、游戲與健康活動的整合 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無疑是一件枯燥的事,如果將健康活動與游戲有機結合,孩子將會愉快的接受。例:我園以提高幼兒身體素質為目的的「體能達標測試活 動」,通過三年三次測試,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為了提高孩子參與的興趣,我園在設置活動項目時,我園力求使游戲和運動有機整合,活動項目以孩子感興 趣的游戲形式出現,如「小兔跳跳跳」、「過小橋」、「大家來跳繩」等,游戲的介入使原本枯燥而單調體育鍛煉變得有趣了,大大激發了幼兒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 性,使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中增強了體魄。 2、游戲與科學的整合 科學領域的數學活動相對有些抽象和枯燥,如能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在玩中學,既可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如:中班數學活動學習「7」以內的數,教師用「幸運闖關」的游戲,貫穿課堂教學,將幼兒分成若干組, 每次「闖關」成功為本組贏得一面小紅旗,最後以紅旗的多少確定冠、亞軍組。游戲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簡單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小朋友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效果也更好。 3、游戲與社會活動的整合 社會是個大課堂,孩子的游戲是孩子社會生活的體驗,孩子對社會生活的體驗會不知不覺地反映到他們的游戲中。例:國慶節長假後,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探討著 有關國慶的新聞趣事,特別對我市新開放橋頭公園和建成不久的淮河文化廣場感興趣。在區角游戲中,他們「建龍湖大橋、搭音樂廳」玩的不亦樂乎。由此產生了 「我是蚌埠人」主題教學活動。通過「家鄉知多少」,讓孩子了解大禹文化、雙墩文化;了解家鄉的舞蹈——花鼓燈、了解家鄉的特產懷遠的石榴、五河的螃蟹等, 激發孩子愛家鄉的情感。 (二)游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方式 游戲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非常大,向教學活動滲透的方式也很多,運用得當能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游戲在課堂教學中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選擇合適運用方式。游戲在課堂教學中的呈現方式主要有: 1、游戲整體引入法:將游戲整體引入教學中,使教學目標滲透到游戲中,達到游戲與教學一體化。例:小班科學活動 「1 和許多」。 以故事「小貓釣魚」為主線,老師扮貓媽媽表示數量「1」,全班幼兒扮小貓表示數量「許多」,整個教學以貓媽媽和小貓一起鍛煉——釣魚——燒烤——野餐—— 回家等游戲環節進行,在游戲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讓始終讓孩子自己去發現「1 和許多」。再如:小班健康活動「熊貓玩球」,教師扮熊貓媽媽,幼兒扮熊貓寶寶,一同在竹園內玩跳羊角球。此方法多用於小班。 2、游戲部分引入法: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在適當的環節引入游戲,以提高孩子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 ①游戲導入法:用游戲方式開始,孩子們感到現在 是做游戲,不是上課,積極性會高些。 ②游戲插入法:教師依據教學的需要,在課堂教學的中間環節插入游戲,提高孩子學習興趣。 ③游戲延伸法:在教學活動的結 束部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學習的慾望仍很強烈,教師可用游戲延伸法,在游戲中延伸教學內容。 3、游戲競賽法:在教學中設置競賽環節,通過比勝負的方法,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例:「幸運闖關」、「接龍」、等游戲,以競賽的方式,激起幼兒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此方法特別適合中大班的孩子。
H. 幼兒園創新游戲【快樂的音符】的反思與建議
1 《鼓上的小米粒》活動反思
這是一節大班的音樂課《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動中,小朋友表現得特別棒,不但學會了歌曲,還能夠邊唱邊用肢體動作表現歌曲。從整個活動的效果來看,幼兒興趣濃,參與的積極性高,較好的實現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活動中,以幼兒喜愛的樂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導入活動,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我把學唱歌曲與有趣的科學探究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探究活動中感受、體驗擊鼓的不同力度和頻率與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動態變化的關系這一物理現象,獲得知識和經驗,有效地幫助了幼兒理解、記憶歌詞,避免了生硬的歌詞解說。另外我在「小鼓還能怎麼唱」和「鼓敲擊輕、重引起的米粒變化」的環節中,請幼兒大膽想像、操作和體驗,為幼兒提供了探究和表現自己的舞台。其次,是教學的組織方面,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注重遊戲教學的方法,動靜交替,層層遞進。在活動中,注重以游戲形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較好地達到了教學目標,充分體現愉快教學給小朋友帶來的樂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後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戲中,幼兒玩得特別高興,在玩的同時體驗了敲鼓的輕重與小米粒的動態變化關系。
在幼兒操作感受鼓點的震動方面沒有顧及全體幼兒,只有部分幼兒上來操作了,其他的幼兒都是旁觀者,並沒有親身體驗。《綱要》指出: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嘗試。」本來,我也想多准備些鼓,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嘗試,但我擔心孩子們會亂,米粒撒在地上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而取消了這個念頭。現在想想,只為了讓教學保持有序而扼殺了孩子們的探究慾望,真是得不償失。在最後的游戲環節,原本可以請幼兒三五成群結伴遊戲,其中一幼兒當敲鼓人,其他幼兒當小米粒,然後互換角色,使幼兒充分體驗到游戲的快樂。當時只考慮到教學的不要把時間拖得太長,而略了生生互動,這也是在以後的活動中應該引起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