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學校培訓 > 開展醫學教育培訓建議

開展醫學教育培訓建議

發布時間:2021-03-15 19:17:28

⑴ 繼續教育問卷調查對於培訓工作的展開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

對於這個教育機構的培訓工作的展開的話,你還是應該去。然後去請教一下當地的你們的老師就可以了。

⑵ 培訓學習意見和建議怎麼寫

培訓學習意見和建議:

1、本次培訓的課程總體內容豐富,課堂氛圍好。大家都有學習的熱情,每次的課前小互動環境既放鬆了情緒又緩解了壓力。課前小互動是值得推崇的培訓環節,也能夠讓學員們認員。我們的培訓老師也是熱情高漲,毫無保留的將自己所學所得與我們學員分享,讓我們共同進步。

2、做為一名職能部門的員工,感覺培訓課程內容多傾向於賣場銷售的一線人員,有些課程內容與本職工作相關偏遠,應該在培訓時有針對性。可以課前了解員工的培訓需求,然後制定培訓計劃並實施。這樣可以更大程度的滿足員求知的需求,集中力量分人員、分崗位培訓。

3、提前下發課件教程資料,以免員工在聽課過程中只注意筆記而乎略聽課,這樣可以幫助記筆記慢,文化基礎弱的學員更好掌握學習的重點。對於一些課程需要加入實際案例進行分析。以身邊事、身邊人、具體事來幫助學員加深課程的理解,深入淺出,引導學員聽透所授課的內容。

4、課程的選擇上也可以加上實操性的東西。如:陳列、色彩搭配課就可以配上教具。讓學員實際動手操作。這樣可以增加課程的互動性,更有益於學員對抽象概念的具體理解。如果我們能從重多培訓講師中,確定一部分優秀的講師固定授課會比講師輪流授課效果好。

5、授課也是需要一定授課技巧,授課人有內涵,能將課件的內容充分的表達和傳遞給學員,增強培訓授課的效果。建議可以讓學員投票選出一部分比較喜歡的講師,色後固定授課老師另外,也給我們的學員提出一點建議。

6、那就把每次的培訓心得留存一份,以便日後翻看時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歷程,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優點與不足。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建議,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見諒。也希望我們大家在培訓中學有所成,共同進步。

⑶ 如何更好地開展臨床科研,教學,醫療工作

[導讀] 對中國廣大醫生而言,臨床與科研的關系,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當前國內的很多醫院強調,醫生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又要做好科研工作,以申請課題,發表論文等指標要求臨床醫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臨床與科研不可兼得的尷尬局面。
對中國廣大醫生而言,臨床與科研的關系,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當前國內的很多醫院強調,醫生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又要做好科研工作,以申請課題,發表論文等指標要求臨床醫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臨床與科研不可兼得的尷尬局面。

全民科研所言不虛:個人興趣?硬性指標?

參加討論的臨床醫生幾乎都在三級醫院供職,絕大多數是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並且有指導研究生的資質,有一半以上的人平均每年發表3篇以上的論文,全部是在SCI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很多人主持或參與多項研究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臨床葯物驗證、國家重大專項研究等,課題經費高達兩千萬。然而,有趣而諷刺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選擇「我對科研更感興趣」.

所有的醫生都表示,醫院和科室對醫生下達了發表論文的任務;即使醫院沒有要求,晉升職稱也要有一定數量和等級的論文。於是醫生們白天忙臨床,晚上做科研寫論文,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同行中脫穎而出。這個過程非常辛苦,剛剛在頂級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表論文的顧鋒教授說:「我們發表這篇文章歷時一年半,每位作者每隔2至3周都會抽出至少8到10小時的時間,不斷地對文章進行修改。」

張強醫生也說:「我在做年輕醫生的時候,是臨床和科研的拚命三郎。哪個時候沒有要求發表SCI文章,我一年可以寫6篇中華牌雜志文章,課題也很多。犧牲了應該關愛照顧家庭的時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當然,也有醫生對科研和論文表示不滿或反對:「我是外科醫生,只要會找資料,把人家的經驗拿來融會貫通就好,干好醫生的本分即可。」剛剛跳出體制的於鶯則表示:「我希望每個人干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做能提高自己的事情。如果覺得科研有幫助,那就做。但是如果只為了晉升而做無意義、浪費錢的重復科研,對我來說,我不會去做!」

論文指揮棒下,行進如何?

由於科研和論文與職稱評定晉升體系和醫院等級評定等掛鉤,導致醫院過度強調科研,幾乎所有的醫生都經歷過被迫申請課題和撰寫論文的痛苦。

為了科研而科研,難免會偏離原本目的。國內很多大醫院的科研方向偏向基礎領域,一方面是這些研究看起來「高大上」,更容易申請到課題經費;另一方面,現在很多頂級SCI雜志青睞這方面的論文,做基礎研究更容易產出高水平的文章。很多教授為大勢所趨,直接將研究聚焦於奔著基因檢測、分子調控的水平去了。

而大多數臨床醫生的基礎研究水平並不是很高,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課題在進行中常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鮮有一帆風順。真正參與實施這些課題的絕大多數是研究生,為了保證課題盡快完成按期畢業,很多研究生幾乎三年都泡在實驗室里,進行臨床訓練的時間越來越少;很多研究生畢業之後,對臨床工作連起碼的感性認識都沒有,這樣的醫學研究生,又怎樣能做好醫生呢?

過度追求課題經費金額和論文數量,必然會導致造假泛濫。在討論中,很多醫生表示見到過試驗或論文作假的現象。課題一旦申請,必須如期結題,否則經費如數收回,論文不發表,晉升無門。在強大的壓力下,有些人被逼選擇了造假。一些教授表示,在自己的課題中從未有過造假的行為,但是「進行得非常困難」.

良好的課題需要投入很多人員和精力,但能夠產出並發表的論文數量有限;有些醫院在職稱評定晉升過程中,只認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了完成科研和論文的硬性指標,有些醫生不得不通過其他渠道「想辦法」,除了造假之外,導致了近年盛行的論文買賣現象,形成了一條論文代寫造假產業鏈,其猖獗程度觸目驚心。更有甚者,一些醫生公開宣稱,只要花錢能辦到的事情,根本就不算什麼事情。毫不誇張地說,這種過度強調科研和論文的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醫學行業的科研倫理道德,起到了顛覆性的摧毀作用。

臨床科研,被忽視的風景

盡管醫生們對舉國科研的體製表示不滿,仍有很多人找到了捷徑。很多醫生表示,真正的臨床科研,是循證醫學的需要,是醫學科學進步的階梯,他們更願意進行臨床相關的研究。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副院長兼胸外科主任陳靜瑜介紹經驗:「我發表的SC1論文主要與肺移植相關,前後共5篇。第一篇SCI是個案報道:左供肺植入右胸治療肺纖維化,全球僅兩例;第二篇肺移植治療肺結核。這些論文在國際上都引起了很好的反響。」在國外,很多醫生在臨床工作中遇到了特殊案例,會寫成論文,作為個案報道(case report)發表在專業期刊上,象《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作為醫學領域的頂級期刊,從1953年起,就開設Case Record of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專欄,每周刊登一篇麻省總醫院的特殊病例,供廣大同行交流學習,內容往往涉及多個學科專業,至今已經登載3160餘例,對提高臨床醫生的知識和技術很有幫助。雖然幾乎所有的參加討論醫生都認為,個案報道很具有參考價值,但只有76%的醫生表示,自己會將臨床中的特殊案例寫成個案報道投稿,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很多醫院在職稱評審晉升過程中,並不承認個案報道的價值。

很多醫生認為,SCI論文並不是只有要在實驗室的瓶瓶罐中中才能做出來,臨床研究一樣可以發表高水平的論文,關鍵是思路。中國從來不缺病人,針對某一類疾病,設計嚴謹的臨床研究,進行長期隨訪觀察,同樣也能做出很多「有價值」的內容來。也有些醫生選擇與葯物臨床試驗機構合作,他們戲稱,這是在沒有行政背景資源,也沒有扎實基礎學科背景的情況下殺出的「一條血路」.

寫自己喜歡的內容,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在臨床工作中,很多醫生都會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方向,對這些方面的內容加以總結就不會感到痛苦和枯燥,而是一件愉快的事。一位神經內科醫生說:「前陣子我們給一個雜志寫綜述,我很感興趣,夜以繼日跟美國朋友一起合作寫,雖然這個雜志的影響因子不高,但是我覺得特別有收獲,因為這是『我手寫我心』。」

當然也有執著的探索者,協和尹佳的團隊剛剛獲得了北京市葯監局9個過敏原制劑注冊許可證,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獲得注冊的花粉等過敏原制劑。對此,她頗有感慨:「好的臨床科研需要長期投入,耐得住寂寞,我們的科研課題均為解決臨床問題,國家要的成果是葯監局的注冊許可或新葯證書,而非SCI文章。為了這些研究,我們的團隊在前輩工作的基礎上又埋頭奮鬥了12年,這一切都是在每年數萬病人門診的情況下進行的。短期見效的SCI評價體系會誤導科研方向。」

科研模式屢遭詬病,怎樣才是合理?

討論進行到一半,突然有人發言:「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即使咱們群內的討論,也未能免俗,一樣用SCI文章數量和經費金額來衡量各自『牛不牛』,這些東西無形中已經變成了醫生的身份標簽。客觀地說,目前中國並不存在能夠客觀評價臨床能力的方式和指標,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誠然,對每位醫生的臨床水平,現實中很難做出客觀評價,如何再按照目前的模式評定出「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更是個問題。但在國外和台灣,醫生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職稱評定體系,也沒有論文壓力,做科研全憑興趣。美國的臨床醫生只有兩個級別, 完成了住院醫師(resident)培訓之後,成為主治醫生(attending),已是最高職稱,可以自由地選擇在醫院工作還是自己開診所。畸形的職稱評定體系,才是導致今天的臨床、科研難以兼顧這一難題的真正根源。

討論中,幾乎所有的醫生都承認,在臨床中遇到疑難問題時,都會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如果臨床工作遇到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將這些問題交給科研團隊去研究,而不佔用臨床過多的時間,反倒能夠取得更多的成果。縱觀國外的名醫,都具有很高的臨床水平,雖然他們不是每天泡在實驗室,但他們背後往往擁有一個自己的研究團隊,或者能與優秀的科研團隊密切配合,通過明確的分工,發揮各自的優勢,取得了驕人的臨床或科研成就。

因為看到了國外醫生的執業模式更合理,張強決定自由執業,他坦言:「我的自由執業,會更好地幫助我提升學術水平,將來能力允許時,一定會聘用或者尋求與頂級的國際化科研團隊進行合作。臨床和科研的人員分離,各司其職,溝通協調。這是我理想中的科研模式。北京和睦家醫院為每位醫生提供每年25000元的出國交流經費,私立醫院對醫生學術交流的重視程度,並不亞於公立醫院,而且更加合理規范。」

沒有自由流動的醫療市場,沒有患者用腳投票的機制,科研和SCI論文自然就成了片面且容易計算的指標。然而科研利益分配和評價制度的不合理,很容易變成對臨床醫生的剝削。張強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說,中國的很多科主任,是很好的資源整合者,而非優秀的科研工作者。這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現象。隨著醫療市場的開放,科研的性質、目的以及承載的主題都會發生改變。」

現代醫學中,臨床和科研本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渾身一體,不可分割。一位好醫生,其臨床與科研水平也許不一定並駕齊驅,但決不可能偏廢任何一方。

參與討論的醫生一致認為,當前臨床醫生面臨的臨床與科研孰輕孰重的問題,其根源在於多年來實行的醫療資源集中體制,造成廣大醫生缺乏正規的培訓教育,而各級主管行政部門頒布的各式各樣的臨床與科研指標,在無形中變成了限制和盤剝各級醫生的工具。醫療資源的集中體制不改,臨床與科研矛盾割裂的積弊,決無改觀可能。然而,在這個大環境下,醫生們還是必須正視科研與論文的壓力,找到更適合各自情況的道路,因為各位醫生能夠做到的,只是努力小范圍地改變自身環境,其程度相當有限,更多情況下還是不得不適應當前的社會大環境。

⑷ 培訓學習建議怎麼寫

本人有幸參加了本次員工的培訓班,經過一段時間的課程學習,個人對此培訓的意見和建議如下:
本次培訓的課程總體內容豐富,課堂氛圍好。大家都有學習的熱情,每次的課前小互動環境既放鬆了情緒又緩解了壓力。課前小互動是值得推崇的培訓環節,也能夠讓學員們認員。我們的培訓老師也是熱情高漲,毫無保留的將自己所學所得與我們學員分享,讓我們共同進步。
做為一名職能部門的員工而言,感覺培訓課程內容多傾向於賣場銷售的一線人員,有些課程內容與本職工作相關偏遠,應該在培訓時有針對性。可以課前了解員工的培訓需求,然後制定培訓計劃並實施。這樣可以更大程度的滿足員求知的需求,集中力量分人員、分崗位培訓。另外,可以提前下發課件教程資料,以免員工在聽課過程中只注意筆記而乎略聽課,這樣可以幫助記筆記慢,文化基礎弱的學員更好掌握學習的重點。
對於一些課程需要加入實際案例進行分析。以身邊事、身邊人、具體事來幫助學員加深課程的理解,深入淺出,引導學員聽透所授課的內容。做到上一節課有一節課的效果。課程的選擇上也可以加上實操性的東西。如:陳列、色彩搭配課就可以配上教具。讓學員實際動手操作。這樣可以增加課程的互動性,更有益於學員對抽象概念的具體理解。
如果我們能從重多培訓講師中,確定一部分優秀的講師固定授課會比講師輪流授課效果好。因為,授課也是需要一定授課技巧,授課人有內涵,能將課件的內容充分的表達和傳遞給學員,增強培訓授課的效果。建議可以讓學員投票選出一部分比較喜歡的講師,色後固定授課老師。
另外,也給我們的學員提出一點建議。那就是把每次的培訓心得留存一份,以便日後翻看時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歷程,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優點與不足。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建議,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見諒。也希望我們大家在培訓中學有所成,共同進步。
供參考。

⑸ 學習醫學方面的一些建議

其實醫生和病人都是受害者,每次矛盾激化,制度制定者都在背後躲著,具體的也不用多說,能獨立思考的人還是能明白一二。學西醫的話可以選理科,應為涉及生物、化學的一些東西,會用到的。中醫的話想對好點,但就算學中醫,西醫也是必學的。建議別學中醫,雖然看起來很火,但實際上國家完全沒有實際的幫扶,收入也比西醫會少很多。特別注意的一點就是別選中西醫結合專業,坑死人。另外,想給人看病就一定得選臨床專業。
最後,沒有哪個當官的一開始是想專橫跋扈的,沒有哪個人生下來就是為了做壞事的,沒有哪個醫生開始就是想著收紅包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大家總喜歡妖魔化一類人,城管,富二代,醫生。。。個人覺得能獨立思考的時候,就是成熟的時候。加油。

⑹ 對教育培訓機構的建議

1、注意培訓機構的形象,要樹立良好的口碑,為自己營造一個好的市場效應。

2、學生管理要靈活變通,不要過分在乎學生退費的這類事情,要真誠有效的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3、要研究一套自己的特色的教育教學方法,專注於教育這個問題,要有所創新。

4、對於員工以及教師的管理上,要尊重雙方,要解決好員工與老闆的利益關系的問題。

5、對於財務問題要及時有效的反饋才能有效處理。

6、要把自己的的服務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真正從家長和學院的需求出發。尤其重視教育教學質量。

(6)開展醫學教育培訓建議擴展閱讀:

深抓教學,做好服務,提升口碑:要提升品牌影響力,核心還是要深抓教學。抓好教學的基礎上,必須做好家校服務,這樣學校的口碑才會得到最大化的傳播。

因為整體教育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除了拼教學外,還需要完善藝術機構的服務體系,把服務做扎實,讓生源及家長獲得最大的滿意度,贏得家長的深度認同,學校的口碑傳送才能最大化,品牌影響力才能根深牢固。

⑺ 如何開展醫學人文關懷教育

20世紀醫學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現代醫學已成為囊括探索生命奧秘、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緩解病痛的一個龐大的綜合體系。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人類在享受現代醫學技術提供日益增多的保健服務的同時,人們卻對醫學的非人性化趨勢產生疑惑並提出越來越多的批評,呼喚重新審視醫學的目的和價值,期盼醫學人文關懷傳統的復興。

一、 醫學人文精神:傳統的斷裂
由於醫學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掙扎、飽受軀體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醫生除了應具備有用而必要的知識之外,「還應當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沉著、果斷、不迷信。」 自古以來,醫學就一直被認為是最具人文傳統的一門學科,醫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職業。在中國古代,醫學被稱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行醫治病、施葯濟人被認為是施仁愛於他人的理想途徑之一。在西方,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強調人體的整體性、人體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古代東西方醫學思想的共同特徵,古代醫生在治病過程中並不囿於有病部位的治療,而是主張機體的整體性康復。他們相信「人體是由其本身的各個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著的知覺環構成的,當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襲時,整個身體都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傷,全身就感到疼痛,因為各部分是相互聯系的。」 所以,醫生不僅應當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療,而且也應當關愛病人。病人軀體上的不適往往也導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況疾病有時被視為上蒼對人類不良行為的懲戒,病人從而遭受到軀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所以醫生舒緩病人的精神壓力也有益於軀體疾病的康復。古代醫生強調對醫療技術的熱愛與對病人的熱愛兩者之間的密切關聯,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相信醫術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減輕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他們缺乏有效的治療和緩解病痛的手段,於是他們在竭力為病人尋求治療和緩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時,更注重對待病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通過對病人的同情、關心、安慰等,給予病人情感的關照。
醫學人文精神傳統不僅在醫生的治療活動中延續,也凝結成穩固地體現慈善、博愛精神的醫學建制——醫院。在醫學史上,無論中外,醫院的興起無不與仁愛、照顧和關懷相關。古羅馬時期的一位慈善家,為護理貧病交加的患者,變賣了自己的財產,創辦了第一家醫院。我國北宋時期文學家蘇軾,在疫病流行期間,為照顧無家可歸的病人,創辦了「安樂病坊」。還有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醫院」以及法國大革命時期興辦的「普通醫院」,都以照顧和醫治貧困病人為己任,充溢著人道主義的關愛之情。
20世紀以前的醫學,在疾病診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醫院,也只不過是一種規范化的照顧程序。在20世紀,醫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化醫院里裝備了各種診斷儀器和設備:從X射線、心電圖、電鏡、內窺鏡、示蹤儀、超聲診斷儀,到自動生化分析儀、CT掃描、正電子攝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醫生們憑借這些儀器設備能准確、動態、自動地診斷、分析疾病原因和機體的功能變化。腎透析機、心肺機、起搏器、人工臟器等在臨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化學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術、介入性治療等提供了多種有效治療手段。不斷涌現的現代化診斷、治療技術將醫生的注意力從關注病人吸引到尋找致病原因、分析偏離正常值的數據、發現細胞或分子的結構和功能變化上。為了更准確、有效地診治疾病,按疾病的不同位置或類型分類的臨床專科和亞專科紛紛建立,在此病人被簡化為因機體的某一部位損傷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更換零件的生命機器。為了便於現代化醫院的管理,病人的姓名也被半軍事化的番號所取代,病人的個性化被疾病分類的統一化所溶解。醫學專業化的發展導致了醫療保健程序的分解,在現代醫學的詞彙中病人一詞被分解為病因、病原、症狀、體征等單個的詞素,病人的痛苦被轉化為檢驗單上的數值和各類影像圖片。於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病人就這樣逐漸地在現代醫學診療過程中被逐漸消解了。盡管對病人的關照依然被提及,但那已是現代醫學技術范疇之外的事情了。醫學中的人文精神在現代科學技術洪流的沖刷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二、 技術至善主義:醫學的異化
20世紀以前,醫學技術的進展是相當緩慢的,醫生們憑借有限的葯物和實踐中摸索的經驗,為病人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在20世紀,這種局面發生了更本性的變化,醫學不僅獲得了消滅、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還掌握了操縱生命的密碼。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而形成的「技術至善論」將人們鎖定在醫學「能做,必須做」的雄心勃勃的幻想中:人類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象機器的零件一樣損壞後可以更換。新技術對醫生的行為和醫患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斷更新的診療技術導致了醫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實驗室,而不是在病人床邊聆聽病人的陳述和與病人交談。醫生更加關注的軀體問題而忽視病人的情感,因為軀體問題能被測量,情感問題則不能,而且醫生們相信如果軀體問題解決了其它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簡而言之,現代醫學試圖以技術去消解醫學的非技術維度。
現代化醫院的環境也似乎很難有助於重視精神的價值。日常工作由機械性的撥號、按鈕和計算機統治著,所有操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關重要的。診斷治療的機械化、自動化、計算機化使醫生遠離病人的非技術接觸,導致了醫療程序的非人格化、裝配線化、超市化。死亡被看作是分子的瓦解,疾病被看作是細胞或分子結構和功能的異常。醫院的操作程序很少關注病人的感覺,這或許應歸結為尚未發明出對恐懼、苦惱和不悅檢驗的有效儀器。由於時間就是金錢,那麼,在提高效率的名義下,給予病人個人的時間被壓縮到最少。在強大時間壓力下,面對候診室外排滿病人而感到精疲力竭的醫務人員不可能是同情的來源。此外,還有醫學發展本身未料到的後果:醫源性和葯源性疾病――由於葯物或診斷治療過程而導致的疾病的增加。重視葯物治療,輕視其它控制疾病環節的管理,導致人們把全部信賴寄託在依靠葯物和手術治療上,以致於造成以葯物保障健康的現代迷信。美國有人報道,有30~40%的手術是不該做的。在成千上萬種葯物中,確切有效的僅佔10%,可有可無的佔30%,根本無效的佔60%。英國的類似研究表明確實有效的葯物只佔15%。 盲目地依靠診斷儀器數據而不全面詢問、檢查病人也導致了臨床誤診率的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張揚技術至善主義背後的潛在動力是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毫無疑問,高技術將帶來高利潤,在此醫學界與葯廠和生物技術公司分享共同的喜悅。自從十年前開始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以來,基因治療的功效被廣泛鼓吹,但在數百個基因治療試驗中,至今還沒有任何一例毫不含糊地證明具有臨床療效。盡管我們必須承認科學探索並非坦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甚至失敗的代價,然而也應當警惕高技術的負面影響,警惕一些不切實際的承諾會對所有關注這一領域的人們產生的消極作用,並導致做出有悖於科學、患者和社會最好利益的決策。令人不安的是,這種因利益沖突而導致的客觀性缺乏,不僅牽涉到個人,也牽涉到學術機構。例如在2000年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基因治療者們,先治治自己》的社論。社論的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醫學教授、前任美國人類基因學會(ASHG)主席Leon E.Rosenberg。他對於最近廣為報道的幾起基因治療試驗中患者死亡的事故極為關注,並且對於基因治療中的急功近利,以及誘導公眾對基因治療產生過高期望的傾向提出警告。 雖然我們不能由此全盤否定基因治療這一臨床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但它提醒我們應當以更嚴格的科學態度來審視它。
我們還應當看到,目前某些倍受推崇的「高技術」其實既不高明也不高效,或許只是費用高額而已。美國著名醫學家劉易斯稱之為「半吊子技術」(halfway technology),如冠狀動脈搭橋術後常出現再狹窄,病人的生活質量也不高,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ICA)也是如此,此外還有重症監護病房(ICU)中那躺在病床上戴著人工呼吸器、身上插滿各種管道的瀕死病人。美國學者報告,他們的衛生經費有一半用於挽救僅存活半年的病人身上,而目前尚有4000萬人,特別是其中一半以上是兒童,缺乏基本的醫療保障。 由此可見,醫療費用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與生命存活時間成正比,但並不一定能有效地改善生命質量和健康狀況。臨床醫學強調廣泛而昂貴的治療雖然挽救了某些危重病人的生命,延緩了死亡的進程,但並不能根本解決健康問題。隨著時間的進展,人們開始認識到,單純無條件地依靠醫療技術來保護和延長生命是有欠缺的,這種脫離了病人去治療疾病,將病人視為「肉體物質」或「生命機器」的傾向,可能導致醫療保健的畸形發展,給病人和社會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醫學的異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批評:專科化消解了整體性的人,技術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場化漠視人的情感。如何解決發展高新技術與適宜技術之間的矛盾;協調關心病人與治療疾病之間的矛盾成為現代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 醫學人文關懷:急切的呼喚
盡管醫學在20世紀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當下人們對醫學技術進步的回應卻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壞」。 20世紀70年代以後,人們不再盲目樂觀地為醫學技術的成功而搖旗吶喊。人們開始關注人工腎、心臟移植等高技術應用帶來的稀有衛生資源分配的公正問題,開始擔憂試管嬰兒、腦死亡標准產生的負面效應,開始對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發展的不良後果出現恐懼,對醫療保健非人格化傾向的表示不滿,對不堪重負的醫療費用和衛生資源分配不公提出批評。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於通過發展醫學技術來提高和改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的承諾感到失望,對於現代醫療保健制度的效益和公正性提出懷疑。有學者指出:「醫學有時似乎由主要對發展它的技術能力感興趣的精英領導,而他們很少考慮它的社會目的和價值,更不用說病人個體的痛苦。」 也有學者感到,「正如我們不相信軍火工業的目的是保衛國家安全一樣,我們也難以相信醫葯保健產業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類的健康。」 他們批評現代醫療保健體系已演變成為「醫療產業復合體」(medical-instrial complex),批評在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中,「高技術—高費用—高利益」已成為「醫療產業復合體」的目標。因此,毫不奇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公眾日益增加對「醫療產業復合體」的反感,而樂於接受更人道地對待他們的傳統醫學或自然療法。
為此,醫學界和社會上的有識之士急切地呼喚醫學需要新的轉向,需要重新定義醫學的目的,需要人文精神的關注。 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國家出現的病人權利運動、自我保健運動、自然療法運動、整體醫學運動,生命倫理學的誕生和發展,以及70年代後期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都充分地顯示出醫學已開始出現新的轉向,即從在生物學因素方面探尋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傾向,向立體化、網路化、多維度地審視健康和疾病問題轉向。與此同時,隨著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生物機械論的局限性和人的整體有機聯系。醫學界涌動著回歸人、回歸社會、回歸人文的思潮,強調醫學的目的是以人為本,醫學不僅只是對疾病的治療(cure),而且更需要對病人的關懷和照料(care)。
然而,要扭轉長期以來生物醫學模式所形成的思維定勢並非易事。即使到目前,許多醫生並未充分認識到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不理解醫學本質和價值。在技術社會中,人們強調硬科學的定量資料,迴避模糊性和多元化,對生命的價值和疾病的意義等哲學問題感到窘迫。但就醫學而言,由於它經常面對病痛與死亡,若醫生忽視病人的價值、不探求生命的意義和醫學的目的,其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好醫生是承諾對病人實施最好的保健的醫生。現代醫生面臨的挑戰是在科技知識和人文素養之間保持平衡。解決這一問題的最重要一步是強調成為一個醫生不僅需要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也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說,你對待人的最好方式是你對他們的愛,對他們的事情感興趣。美國著名醫學家、人文主義者奧斯勒(W. Osler)指出,「作為醫生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時,應當坐下來,哪怕只是30秒鍾,病人會因此放鬆,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感到醫生願意花時間對他的病人有興趣。這是醫生的基本哲學。」 目前,歐美各國已深刻認識到加強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的必要性,許多大學的醫學院和臨床醫院都設置了相應的課程和實踐訓練,以促進醫學科學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我國傳統醫學是人文主導型醫學,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資源。如它十分重視醫療實踐的倫理價值,強調醫療活動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把病人視為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損傷的機器,在診斷治療過程中貫穿尊重病人、關懷病人的思想,主張建立醫患之間的合作關系,將「醫乃仁術」作為醫學的基本原則。這些寶貴的醫學人文精神遺產在現代社會閃耀出誘人的光芒。遺憾的是,在西方醫學技術的影響下,我國醫學界也表現出類似的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甚至在傳統醫學的臨床實踐中也出現了忽視人文關懷的傾向。如何在現代社會重建科學的醫學與人文的醫學的平衡也是中國醫學界面臨的難題。
為什麼醫學中人文問題的重要性說的多而變化的少呢?可能是因為缺乏適當的檢驗醫學人文教育的標准。「軟學科」性質是難以測量的,尤其是培養一個既有科學頭腦又滿懷人文精神的醫生需要經歷長期的實踐、並非象學習專業技術那樣能立即見效,更何況人文精神並非是簡單地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而主要是從生活的經驗和臨床過程中感悟和體驗的。

四、 醫學人文關懷:科學的回應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日益深刻地認識到醫學各學科間以及醫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間的整體聯系,更加明確醫學的技術發展與人文關懷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普朗克所指出:「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整體不是取決於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於人類認識事物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物理學到化學,通過生物學和人類學到社會科學的連續鏈條,這是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
在機械唯物論影響下,近代醫學從交談的藝術變成了沉默的技術。許多醫生認為在診斷疾病上,客觀指征,如找到病灶、發現異常比病人的主觀感受更為重要,X線、心電圖、實驗室檢查、的結果激素、化療、抗抑鬱、CT是高度有效的工具,不需要更多的語言。醫生們認為語言在與疾病的斗爭中價值不大,已習慣了不使用語言作為治療工具。普通公眾也相信那些技術設備。雖然有些醫生在某種程度上也認識到他們的話語對某些病人有治療作用,但他們決沒有想過這是科學的事情,也沒有想將語言作為治療手段。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話語的治療價值,尤其是診斷治療中與病人的交談應當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臨床醫生應當了解使用語言作為治療工具的價值,避免其副作用,有時甚至是毒性作用。
早在荷馬時期就有關於語言有益於病人的應用:如祝願語,講話者鼓勵病人,提供人道支持;祈禱上帝懇求干預病痛;魔咒,以驅趕惡魔。亞里士多德認為,宣洩壓抑的情緒是治療性的。在我國古代醫學經典《靈樞•師傳》對語言的治療作用也有精闢的論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隨著現代神經科學、免疫學和內分泌學的進展,許多研究已涉及到情感狀態對某些化學物質的產生和某些激素分泌的影響。例如,腦內啡呔是內源性嗎啡樣物質,其產物或分泌事實上可能被各種外在因素所影響。人們通過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認識,更深入地理解了人體整體性以及人體的機能狀態與抗病能力之間的有機聯系。因此,醫生使用語言作為治療成為科學上容易理解的事情,因為他知道如何以適當的方式影響病人的情緒狀態。在此,科學再次帶給我們一些新概念,並對醫生講話的治療意義作出了合理的解釋。
實際上,許多高年資的醫生都有這方面的經驗。哈佛心臟病學家Bernie Lown說,最重要的治療開始,可能是醫生在急診室里見到心臟病發作病人時,告訴他一切事情都在控制中,他將會好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語言作為信任關系被用於治療。對安慰劑的研究也提示醫患之間的信任聯系可緩解疼痛或減少止痛葯的需要。事實證明,在癌症治療中那些有勇氣面對癌症的病人比那些持消極態度的癌症患者效果更好些。在此並非是讓醫生應獲得信仰療法者的技巧或指望出現話語治療的魔力,而是強調使醫生手中的巨大醫學科學技術力量與治療中的人文情愫保持一種適當的平衡。醫生的醫療實踐必須立足於科學基礎,但他們可以學會似乎只是非正統醫生具有的一種治療情感。話語治療需要探索和研究,使之成為醫學科學與藝術的綜合部分,在21世紀顯出更為誘人的魅力。

五、 醫學技術與人文精神:必要的張力
既然醫學是與人類生命直接相關的科學,醫療技術是增進健康、減少疾病的藝術,衛生保健是關繫到人類幸福的事業,醫學理當是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融合的最好結合點。「天人合一」,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是現代醫學的理想目標。然而,在實踐中人們卻發現,實現這種理想的融合是並非易事,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人們不得不承認,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們依然會面臨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之間的不斷沖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衛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醫學技術的發展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保健需求提供了保障,因此,醫學技術的發展方向與人類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必將不斷對人類的精神生活、傳統道德規范提出挑戰。我們已經遭遇了現代醫學技術無節制地應用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的沉重的經濟負擔,我們也將面對克隆人、人工大腦等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尚難預料的潛在影響。生命維持系統模糊了生與死的界限,轉基因動物器官移植將突破種間屏障,當「只剩下腦袋的霍金」 面對由老鼠體內培育的精子和卵子經體外受精再經胚胎移植而孕育出生的嬰兒時,他或許有沖動要寫「生命簡史」了。
一方面人類需要大力發展醫學技術以保障和促進自身的健康,不得不突破傳統觀念,重建價值觀、道德觀,如生命質量觀、生命價值觀、腦死亡觀的提出,充分反映出人類社會必須建立一套新的價值體系來。另一方面,人類又警惕著高新技術帶來的不利影響,設法確保使之為人類利益服務,避免其消極作用。認識到醫學技術是既能造福人類,也可能給人類造成災難的雙刃劍,保持醫學技術與人文精神之間的這種張力將有利於醫學技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協調發展。在此,以人文精神確保技術應用的正當性是十分重要的。科學醫學指導什麼是正確有效的治療,人文醫學指導什麼是好的治療。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將對病人說,我有知識,我會用我最好的知識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最好的服務。
醫學發展到21世紀已不再只是一門復雜的科學技術體系,同時它也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社會服務體系。醫學科學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不僅意味著對病人個體的關照,而且還蘊意著群體的關照:確保每個公民都能分享醫學技術的成就。盡管在為所有公民提供醫療服務上是有限的,但它體現了對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公平原則追求和起碼的社會良知,確保醫學技術沿著造福全人類的道路前進。因此,提倡醫學的人文關懷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主旋律,它不僅是對醫生的要求,也是對整個衛生保健服務的期望。

⑻ 加強和改進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的意見和建議

一查本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網站公告
二查當地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網站公告
三查本地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網站公告
四查所屬部門網站

閱讀全文

與開展醫學教育培訓建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