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教師90學時培訓目標有哪些
一、 專家講座,充實理論知識
一位位專家的引領指導,一個個報告的深入闡述,讓我們的思想得到震撼,心靈得到滋養。在專家的報告和互動中,我們體會到教育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
術,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追尋。學會跟知識交往,但必須明確指示僅僅只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工具;學會跟人交往,但必須明確,是平等的交往。在教育過程中要多
一點理想與激情,多一點思考與批判,多一點責任與關心,多一點修養與情趣。名師們都把自己幼兒園的特色教育帶上了講台,用一個個鮮活的實例和她們成功的課堂經驗為我們設疑、解疑、答疑。在本次活動中,黎老師的《幼兒的全面發展評價分析》的講座,是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進一步加深了對「教育評價」的認識和理解。
一次次的講座,我記錄著、討論著、領悟著、反思著,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讓我增長了知識,拓展了思路。
二、 現場觀摩教學,豐富實踐經驗 在這一個月中,我們跟隨著培訓小組,來到浣江幼兒園,實驗幼兒園進行現場觀摩教學,毫無保留的精彩課堂讓我收獲很大,老師們在課堂中都展現著自己的獨特魅力,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教學活動,生動有趣、回味無窮。伴隨著課堂觀摩的結束,園長特級教師們又跟我們講述著對應課程的設計與指導,讓我們在如何教學中又受到很大的啟發,同時也領悟到了教育的真理。我想這一系列實地的課堂觀摩活動,對我來說就像是
一筆巨大的財富,將使我日後的教學生涯日益豐富起來
。三、 促進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進步 在培訓活動的後期,為充分發掘培訓學員自身的資源優勢,促進學員之間的相互合作與交流,切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每個年段組都推薦出主題報告和匯報課,通過這樣的教學流程的開展,我們相互間交流研討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困惑,來感受著另外教師們的經驗,共同探索一些自己未曾發現過的教育觀點和教學經驗的分享,在「實中」成就幸福感。
Ⅱ 幼兒園教學設計2學時是什麼意思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青海高原一株柳》,請大家把課題齊讀一遍。 二、學習課文 1、提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這株柳樹是什麼樣子的,課文哪個自然段寫了柳樹的樣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請一位同學把第五自然段讀一遍,這個自然段共幾句話?四句 ...大家把這個自然段仔細地讀一遍,想一想,這株柳樹有什麼特點?指名回答 交流: (1)兩合抱指的是什麼?請學生演示,說明什麼 (2)巍巍然是什麼意思? 指導朗讀:讓我們一起把這段話再讀一遍,體會柳樹的高大粗實和生命的偉力。 2、這株柳樹長在哪裡?青海高原跟我們這里一樣嗎?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們這里有什麼不同? 交流: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圖,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邊塞詩詞?同桌先討論討論。交流:
Ⅲ 幼兒園教師每年需要完成專業課42學時選修課12學時,公需課18學時,共72學時,學時不達標怎麼辦
學時不達標建議多舉行些類似「親子活動」來湊夠學吋,不然是要扣錢的喲!
Ⅳ 什麼叫幼兒園的靈活學時
我們完全可以處於一種玩中學,學中玩的一個狀態
Ⅳ 2019年11日4日集體去富源縣幼兒園培訓共幾個學時
回答
2019年11日4日集體去富源縣幼兒園培訓共幾個學時?
2019年11月4日到富源縣幼兒園集體培訓共幾個學時,學分多少
展開
幼兒園
Ⅵ 通過學習90學時談談對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有了哪些認識
一、創設適宜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氛圍。 幼兒年齡雖小,但求知慾強,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特別是對那些和生活經驗有關的,周圍經常看到的事物,幼兒可以說是百看不厭,百問不倦。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並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合適的環境,適度的、新鮮的刺激物潛移默化的結果。幼兒喜歡在寬松、平等的環境中大膽猜測、大膽想像、自由表達。幼兒的這些認知特點,為幼兒學習科學知識提供了前提條件。作為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教師首先要為幼兒的科學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 1.創設適宜幼兒進行探索的物質環境。適宜的物質環境刺激,能激發幼兒積極的探索慾望。教師根據班級和園內的實際情況,布置活動室、植物角、動物角、科學發現室等可供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的環境。在活動室內布置科學牆,牆飾內容根據主題不同及時更換,增減。如以《我愛我的小動物》為主題時,張貼各種各樣的動物,使幼兒對周圍環境給予更多關注。在"動物角"內飼養一些小動物如金魚、泥鰍、蝌蚪等,引導幼兒觀察、記錄它們的生長過程及生活特徵。 2.營造平等、接受、寬容的交流氛圍。平等、接受、寬容的交流氛圍是兒童大膽自由表達的基礎。教師是營造這種互動氛圍的主角。 教師在兒童交流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向兒童傳遞溫暖、支持、教育的信息,運用語言和非語言引導兒童自由表達。如教師在與幼兒交流中有親密的身體接觸,包括摸摸孩子的頭、背,更容易吸引和維護兒童的注意力;用輕柔的語氣和語調;用鼓勵的眼神注視孩子;對於孩子的觀點給予積極的肯定,淡化他們在交流中的錯誤;允許發表不同的想法,肯定他們的求異思維。 3.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空間。教師應盡量利用園內的一切空間為幼兒營造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如可在大操場上種松樹、柳樹等,走廊上種植迎春花、紫藤等;在草坪與戶外活動場地周圍種植灌樹當綠籬;這些植物既美化了幼兒園的環境,又具有遮蔭隔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幼兒提供了認識自然植物的教材。 除此之外,還可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的空地,為中、大班的幼兒開辟小菜窪,並根據季節特點選擇果實大、生長期短,適合幼兒種植的蔬菜,瓜果進行種植。另外,還可設置飼養角,養兔子、小雞、鴿子等小動物,這些小動物能引起幼兒觀察和飼養的興趣,對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積極情感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選擇生活化的科學教育內容。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有自然現象、人類、動植物、物質世界的現象、現代科技等,內容涉及的面廣而且量大。作為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工作者,面對大千世界,如何選擇適合幼兒的科學教育內容,讓科學教育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呢? 1.科學教育的內容應更多地為幼兒的生活服務。"教育是為了完滿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應以幫助人們適應現實及將來的社會生活為主要目的,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也不例外。在以往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恰恰遺忘了這一點,往往懷著一種"任務"意識去傳遞知識,教授技能。至於"到底幼兒學習這些知識有什麼用處""他們可以在生活的哪些方面運用到這些知識"等問題卻極少思考。我們經常會發現幼兒的認知與言行脫節,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如果教育沒有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知識就難以被幼兒掌握、內化。 2.科學教育的內容應結合家鄉的本土資源。 讓科學回歸幼兒的生活,讓科學教育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就要讓幼兒學會用粗淺知識解釋周圍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大自然充滿了千奇百怪可供人們探求的問題,如高低不同的山巒、形狀各異的山石、曲折迂迴的溪流、各種各樣的土壤等,都是很好的科學教育資源。 三、提供適宜的材料。 幼兒認識事物的方式大多來自於他們的直接經驗。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認識更是如此,它是幼兒不斷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索、反復嘗試操作而獲得的。這也是幼兒獲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識。要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成為主動的探索者,主動獲得更為廣泛的經驗,教師應精心地為幼兒選擇操作材料。 1.材料應具有科學性、趣味性。科學活動有時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對幼兒學習最好的刺激,教師在提供材料時一定要考慮材料是否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學因素,兒童不易進入其中,那就沒有實際意義;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那又失去了科學發現的真正作用。 2.材料應具有層次性。我們尊重幼兒的發展差異,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每一次的科學活動,幼兒不可能同時達到同一個目標,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認知傾向,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有自己整合經驗的方式,我們所能做的是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在不同層次上的發展。幼兒的科學經驗主要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的,我們在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時,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如在讓幼兒探索廚房小工具時,教師可以提供操作難易不同的小工具,鼓勵幼兒自選。在此過程中,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操作技能選擇自己有信心把握的材料。這樣更容易讓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提供有層次性的操作材料,更要關注幼兒的原有經驗和發展經驗,在把握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盡量讓幼兒"跳一跳"才能獲得成功,促進幼兒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
Ⅶ 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全員遠程培訓一學時是多少分鍾
不規定,一天算8個學時。
Ⅷ 幼兒園教案課時安排
課時安排: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1-13課時。其中《草原》、《白楊》2課時,《絲綢之路》、《把鐵路修到拉薩去》1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習作3課時,「交流平台」「日積月累」「趣味語文」1—2課時。 第二單元 教學內容: 5.古詩詞三首 6、東陽 .童年 .駱駝隊 7*祖父的園子 8.童年的發現9*兒童詩兩首 口語交際.習 作二 回顧拓展二 目標要求: 1、掌握本單元的字詞,積累有價值的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想想課文描繪的情景,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 3、學會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並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4、體會童年生活的情趣,激發熱愛童年、珍惜童年的情感。 5、體會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豐富語言積累,增強寫作技能。 教學准備: 歌曲《童年》、《送別》,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段,了解胚胎發育的規律 課時安排: 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2—14課時。其中,5.《古詩詞三首》3課時, 6、《冬陽 .童年 .駱駝隊》 2課時, 7*《祖父的園子》1課時, 8.《童年的發現》2課時,9*《兒童詩兩首》1課時, 口語交 際.習作二4課時, 回顧拓展二1課時。
Ⅸ 學時怎麼計算
學時這個詞一般用於課程的安排計劃上,其計算方法和相關知識如下:
1.根據國家教育部對教育的根本要求:一節課通常等價於一學時。但一節課的時間長短是需要根據教育的等級進行劃分的,如小學階段每節課只有40分鍾,中學階段是45min,而則是大學50min。
2.學時通常也用於一些教育培訓班中的學習計劃。舉個例子:如果某培訓課程中,需要48個學時來完成,平均每天學習6小時,則要8天。那麼這里的學時其實與時間上的小時是一樣的。
3.所以平時計算學時時,需要知道完成學習計劃需要多少小時的時間,那麼這個小時數就是所需要完成的學時數。然後即可按照每天完成固定的學時量來有步驟進行學習。
(9)90學時培訓總結幼兒園擴展閱讀:
與「學時」相關的教育培訓時間計量單位是【課時】。課時則是指學習時間以上課節數為單位計算的。通常認為,非成年人教育及全日制大學教育普遍都是一個課時的時間在40分鍾。因此若需要30課時的培訓任務,則換算成有效的培訓時間為:30×40=1200分鍾,1200/60=20小時。另外,在兩個課時之間通常會安排10分鍾以內的休息時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