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習《幼兒園游戲組織與指導》後的心得或啟示有哪些
結合講座談談自己對幼兒園游戲的一些理解。 一、游戲與幼兒的成長 游戲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幼兒的一項基本活動,游戲有助於增強幼兒身體素質,有助於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作為幼兒教師的通常都有這樣的感受:游戲時,幼兒的認識、記憶、思維、有意注意等狀態都是較其它的時候好,這是因為在鬆弛、歡快的游戲情境下,更容易激發幼兒的主動性、想像力和創造欲;這是因為一個尚未實現社會化的幼兒,在使自己適合一個按成人的興趣、習慣和思維方式組成的社會的過程中,不可能象成人那般有效地得到情感和智慧上的滿足,而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游戲中得到滿足,在沒有任何強制關系的背景中,實現自己的願望,從而達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 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活動,它具有主動性、自願性 、假想性 、 社會性、愉悅性等特點。游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幼兒的知識,促進其智力、語言等各種能力的發展。所以游戲是幼兒普遍喜愛的活動,也是最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形式及幼兒教育中採用最廣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僅接近幼兒生活,帶給幼兒快樂,而且還能使其人格得到應有的尊重,使其各種心理需要得到體驗,從而有效地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快樂成長。 二、游戲設計與開展 針對目前幼兒園游戲存在的問題 ,即: 1.重內容輕目標; 2.游戲活動結構不合理; 3.教育目標片面; 4.教學方法單一,不注重幼兒的自我探究和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等等; 5.對幼兒主體地位的體現不夠; 6.教師對游戲活動設計參考資料生搬硬套,設計缺乏創造和個性。我認為老師首先心中有這樣一個概念,不管開展什麼活動都有它的目的性,鍛煉幼兒某方面的發展,而不是盲目的。所以教師應注重在游戲的設計上先制定目標,再設計游戲過程,並牢記在內容的選擇和目標的設計上一定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和自我的創新。在游戲的開展中,教師作為游戲夥伴的隱性指導。此時教師的指導意識並沒有失去,但已不是作為教師,而是幼兒游戲的夥伴,共同處於幼兒愉快的游戲世界的指導。幼兒喜歡獨自游戲,自由結伴遊戲,他們不需要也不願意成人的過分干預。
② 談談你對幼兒園游戲的認識100字
小班的孩子剛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一方面,他們不免帶有一些嬰兒的「痕跡」;另一方面,由於身心發展迅速,他們又開始具有幼兒期的顯著特點。因此,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十分突出。 (一)動作發展快 小班幼兒處於身體迅速發展的時期,而動作發展又是其重要標志。他們身體和手的動作已經比較自如,可以掌握各種 粗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由於動作發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別好動。由於骨骼肌肉的發展和大腦調節控制能力的不斷增強,在小班這一年中孩子動作的頸部非常快。 3歲幼兒在動作發展方面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我們發現,這些差異與他們的先天身體素質、性別、個性及早期教養環境有關。 (二)認識靠行動 幼兒動作的發展不僅對他們的身體發育,而且對他們的思維發展都有重要的價值。剛剛走過嬰兒期的3歲幼兒,正處於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 同時,3歲幼兒的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與中班、大班相比還較差,他們也常常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需求。 (三)情緒作用大 情緒對3歲幼兒的支配作用很大。他們容易激動,而且激動起來就難以控制。他們對成人表現出強烈的依戀,初次離開父母,會表現的極為不安。小班幼兒不僅依戀成人,而且夥伴之間的交往對他們的情緒也有很大影響。他們的認識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支配,他們的許多活動也都是「情緒化」的。 (四)愛模仿 愛模仿,三歲幼兒突出的年齡特徵。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夥伴。小班幼兒正處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模仿可以成為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成為他們學習他人經驗的過程。幼兒的模仿並不是消極被動的臨摹,他們在模仿中同樣一有創造,有自己個性與情感的表達。 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納幼兒不自覺的模仿行為,並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教師、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幼兒模仿學習的榜樣,同時充分利用幼兒同伴群體的資源,給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模仿向同伴學習的機會。 (五)常把假想當真實 幼兒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當作真實的事情,使他們想像誇張性的表現。成人不理解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誤認為他們在「說謊」。幼兒喜歡游戲,就是因為他們沉迷於想像的情景,把自己真的當成了游戲中的角色。這一特點在3、4歲的幼兒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動物或物體也當作人 幼兒常常把動物也當成人,甚至覺得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會說、會動、會想,是他們的同類。他們常和「娃娃」說話,跟小椅子「再見」,這是幼兒思維「擬人性」特點體現。正因如此,3、4歲的幼兒喜愛童話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話世界之中。我們要理解和接納幼兒的這一特點,並運用這一特點進行教育,如:用擬人化的口吻與幼兒做游戲,比空洞抽象的說教有效的多,它能使幼兒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時把教育的要求順利轉化成幼兒自身的需求。
③ 學習《幼兒園游戲組織與指導》後的心得或啟示有哪些
認真教育指導是少不了的,最關鍵的還要是怎樣教育和指導,以下是我總結的幾個方面: 如果住校的話,老師應當加強對孩子的各個方面的管理,比如:在睡覺或休息時間老師應負擔起自己的責任,盡量在這段時間看好這些孩子;不要讓孩子們打架,或說臟話(這就要老師和家長的配合,孩子的所有東西都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等等! 如果是不住校的話,老師的責任也是同樣重大,要保證孩子在回去一段路上的安全(僅指孩子無人接送的情況下)。 教育的主導方式的方法: 要對孩子有耐心和信心,不能放棄每一個孩子,在學習上多做些能夠增強孩子知識和能力的游戲或活動,還可以發掘孩子的特長。當然家庭作業也是少不了的。 在其他各個方面的話,老師就要下苦功了,多鼓勵那些成績不怎麼好的孩子,其他成績較好的不能給他過分的鼓勵,以免自傲,看不起其他孩子,使其他孩子產生自卑等不好的心理。 老師不能給予孩子暴力的做法,某些小學以暴力來使孩子遵守校規,這樣會適得其反,還會讓自己教師的名譽有損,要嚴重鄙視這些暴力老師! 而剩下的就是家長各自的管理了,就是說家長要監督孩子做作業,老師也要按時檢查作業,在心裡能估摸出孩子的成績狀況,在孩子學習不好的科目上奪下點功夫,這樣的話,你就能成為一個稱職的老師! 打的比較多,希望能夠認真的看!!!
④ 談談你對幼兒園游戲的認識(100字)
小班的孩子剛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一方面,他們不免帶有一些嬰兒的「痕跡」;另一方面,由於身心發展迅速,他們又開始具有幼兒期的顯著特點。因此,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十分突出。 (一)動作發展快 小班幼兒處於身體迅速發展的時期,而動作發展又是其重要標志。他們身體和手的動作已經比較自如,可以掌握各種粗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由於動作發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別好動。由於骨骼肌肉的發展和大腦調節控制能力的不斷增強,在小班這一年中孩子動作的頸部非常快。 3歲幼兒在動作發展方面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我們發現,這些差異與他們的先天身體素質、性別、個性及早期教養環境有關。 (二)認識靠行動 幼兒動作的發展不僅對他們的身體發育,而且對他們的思維發展都有重要的價值。剛剛走過嬰兒期的3歲幼兒,正處於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 同時,3歲幼兒的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與中班、大班相比還較差,他們也常常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需求。 (三)情緒作用大 情緒對3歲幼兒的支配作用很大。他們容易激動,而且激動起來就難以控制。他們對成人表現出強烈的依戀,初次離開父母,會表現的極為不安。小班幼兒不僅依戀成人,而且夥伴之間的交往對他們的情緒也有很大影響。他們的認識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支配,他們的許多活動也都是「情緒化」的。 (四)愛模仿 愛模仿,三歲幼兒突出的年齡特徵。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夥伴。小班幼兒正處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模仿可以成為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成為他們學習他人經驗的過程。幼兒的模仿並不是消極被動的臨摹,他們在模仿中同樣一有創造,有自己個性與情感的表達。 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納幼兒不自覺的模仿行為,並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教師、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幼兒模仿學習的榜樣,同時充分利用幼兒同伴群體的資源,給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模仿向同伴學習的機會。 (五)常把假想當真實 幼兒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當作真實的事情,使他們想像誇張性的表現。成人不理解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誤認為他們在「說謊」。幼兒喜歡游戲,就是因為他們沉迷於想像的情景,把自己真的當成了游戲中的角色。這一特點在3、4歲的幼兒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動物或物體也當作人 幼兒常常把動物也當成人,甚至覺得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會說、會動、會想,是他們的同類。他們常和「娃娃」說話,跟小椅子「再見」,這是幼兒思維「擬人性」特點體現。正因如此,3、4歲的幼兒喜愛童話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話世界之中。我們要理解和接納幼兒的這一特點,並運用這一特點進行教育,如:用擬人化的口吻與幼兒做游戲,比空洞抽象的說教有效的多,它能使幼兒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時把教育的要求順利轉化成幼兒自身的需求。
⑤ 幼兒游戲的價值指導領略培訓心得
參加幼兒課程游戲化主題培訓的心得體會
6月6日我和同事們一行來到zz市高級中學,參加了有關「課程游戲化」的培訓活動。在這半天的學習過程中,讓我了解了不少、學習了不少、懂得了不少;總之是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通過黃教授的講座、培訓,引發了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其實,我們的孩子應該回歸到游戲中,在游戲中成長、學習。針對我園的教學實際情況,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問題一:對游戲教學化、教學游戲化的眾多創造認識誤區;問題二:游戲是幼兒自己的,應讓幼兒回歸到游戲中;問題三:正確迅速騰達認識教學與游戲的關系。
一、游戲教學化、教學游戲化的理解及運用
游戲教學化即強調游戲的重要性,提醒空間我們關注游戲;教學游戲化即避免幼兒園教學的小學化傾向,關注幼兒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發展個性。教學活動中可以運用本體性游戲即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還可以運用手段性游戲即體育游戲、音樂游戲、智力游戲。在教學活動中,游戲可以運用在開始部分,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及興趣;游戲還可以運用在高潮部分,讓幼兒加深體驗,幫助幼兒理解;游戲也可以運用在結束部分,讓幼兒運用經驗,延伸拓展。總之,游戲運用於教學活動的不同環節,其組織策略也不同。
二、游戲與教學的關系及教師應具備的各種能力
游戲與教學對兒童發展的促進:發展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游戲有具特殊的發展價值。游戲與教學對兒童發展的效應:即未來效應與即時效應;潛在效應與顯在效應。教學讓幼兒直接獲得知識技能,游戲讓幼兒變得聰明和智慧。游戲的兩個特徵表現在:一是重過程輕結果,二是轉換替代。游戲生成教學—游戲中捕捉教學契機—不中斷游戲。這時,教師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一是准確解讀幼兒游戲行為所蘊含的發展水平;二是判斷課程目標與幼兒當前發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兒行為意願前提下的引導機制。
⑥ 幼兒園玩游戲過後,孩子有什麼收獲
首先,動手能力,身體協調能力,體力和智力狀況都有所提高。
其次,團隊意識會顯現出來。
再三,孩子玩兒游戲的時候要注意跑動,以免摔傷。
⑦ 幼兒園破冰游戲的收貨與反思
幼兒園教學反思 當前位置:>教學反思>幼兒園教學反思> 幼兒園教學反思:游戲與科學活動 幼兒園教學反思:游戲與科學活動 發布時間:2015-08-20來源:幼兒園教學反思 手機版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科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 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而且發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對幼兒來說,游戲是最快樂、最生動、最豐富的活動,因此以 游戲的形式開展科學活動,既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進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一)將游戲與課堂教學有機的整合 1、游戲與健康活動的整合 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無疑是一件枯燥的事,如果將健康活動與游戲有機結合,孩子將會愉快的接受。例:我園以提高幼兒身體素質為目的的「體能達標測試活 動」,通過三年三次測試,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為了提高孩子參與的興趣,我園在設置活動項目時,我園力求使游戲和運動有機整合,活動項目以孩子感興 趣的游戲形式出現,如「小兔跳跳跳」、「過小橋」、「大家來跳繩」等,游戲的介入使原本枯燥而單調體育鍛煉變得有趣了,大大激發了幼兒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 性,使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中增強了體魄。 2、游戲與科學的整合 科學領域的數學活動相對有些抽象和枯燥,如能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在玩中學,既可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如:中班數學活動學習「7」以內的數,教師用「幸運闖關」的游戲,貫穿課堂教學,將幼兒分成若干組, 每次「闖關」成功為本組贏得一面小紅旗,最後以紅旗的多少確定冠、亞軍組。游戲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簡單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小朋友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效果也更好。 3、游戲與社會活動的整合 社會是個大課堂,孩子的游戲是孩子社會生活的體驗,孩子對社會生活的體驗會不知不覺地反映到他們的游戲中。例:國慶節長假後,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探討著 有關國慶的新聞趣事,特別對我市新開放橋頭公園和建成不久的淮河文化廣場感興趣。在區角游戲中,他們「建龍湖大橋、搭音樂廳」玩的不亦樂乎。由此產生了 「我是蚌埠人」主題教學活動。通過「家鄉知多少」,讓孩子了解大禹文化、雙墩文化;了解家鄉的舞蹈——花鼓燈、了解家鄉的特產懷遠的石榴、五河的螃蟹等, 激發孩子愛家鄉的情感。 (二)游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方式 游戲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非常大,向教學活動滲透的方式也很多,運用得當能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游戲在課堂教學中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選擇合適運用方式。游戲在課堂教學中的呈現方式主要有: 1、游戲整體引入法:將游戲整體引入教學中,使教學目標滲透到游戲中,達到游戲與教學一體化。例:小班科學活動 「1 和許多」。 以故事「小貓釣魚」為主線,老師扮貓媽媽表示數量「1」,全班幼兒扮小貓表示數量「許多」,整個教學以貓媽媽和小貓一起鍛煉——釣魚——燒烤——野餐—— 回家等游戲環節進行,在游戲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讓始終讓孩子自己去發現「1 和許多」。再如:小班健康活動「熊貓玩球」,教師扮熊貓媽媽,幼兒扮熊貓寶寶,一同在竹園內玩跳羊角球。此方法多用於小班。 2、游戲部分引入法: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在適當的環節引入游戲,以提高孩子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 ①游戲導入法:用游戲方式開始,孩子們感到現在 是做游戲,不是上課,積極性會高些。 ②游戲插入法:教師依據教學的需要,在課堂教學的中間環節插入游戲,提高孩子學習興趣。 ③游戲延伸法:在教學活動的結 束部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學習的慾望仍很強烈,教師可用游戲延伸法,在游戲中延伸教學內容。 3、游戲競賽法:在教學中設置競賽環節,通過比勝負的方法,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例:「幸運闖關」、「接龍」、等游戲,以競賽的方式,激起幼兒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此方法特別適合中大班的孩子。
⑧ 如何評價幼兒園戶外游戲學習心得
戶外游戲,對於老師的要求,要非常細心和嚴厲,我們的孩子,健康,友情,互愛的情況做小游戲,希望每個孩子健康快樂
⑨ 幼兒園自製玩教具和創編游戲的收獲與體會怎麼寫
游戲是幼兒的生活,玩具是他們親密的伴侶。對於幼兒來說,「玩具」可以是任何東西。幼兒探索他們手邊可及的每一樣東西,並且可能把每一樣東西都變成可玩的「玩具」。因此,玩具、教具、學具是就會成為孩子孩子最基本的活動材料。製作出符合幼兒游戲學習需要的玩教具,是促進幼兒能力發展而有效的形式。讓幼兒能夠做到在玩中...學、玩中樂。 一、在學習活動中提供各類玩教具,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孩子們在玩的時候,總是散出一種天真、幼稚快樂。《指南》多處提到「教師要尊重幼兒的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幼兒的知識除了靠自己的思索去獲取外,更多的需要老師的引 導。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要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這充分表明了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主體性活動應給以尊重和保護。如何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呢? 1、展示豐富美觀的教具,激發幼兒學習的願望 幼兒園自製玩教具必須是要有「教育性」的,首先應當體現在「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上,幼兒能做的事情教師不要代替他們去做。 2、通過探索的學具,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學習的能力並提供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現實生活。 喜歡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我們的玩教具,幼兒們可以在角色游戲區里,像媽媽一樣拿刀切菜,做菜給寶寶喂飯,也可以像爸爸一樣修理東西,干一些顯示男子漢的活,這種娃娃家游戲是孩子對成人活動的再現模仿,在表演活動中,既接近孩子們平時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滿足了孩子們的表演慾望,他們非常熱衷於角色的表演,他們已具有了能夠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現實生活,渴望像成人那樣,善於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同時發展了孩子們的社會安全能力,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提高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也同時分清了社會上的善惡美醜。總之,只有充分有效地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手段,激發與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才 能使每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富有個性地發展,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在自主性游戲中提供豐富的玩教具,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主動性 玩具既然是幼兒的「課本」,幼兒教師就應當像鑽研文字教材那樣去研究玩教具,充分發揮玩教具的發展價值與教學潛能。根據本班幼兒游戲和學習的需要選擇和製作適宜的玩教具,為幼兒的游戲和學習創造適宜的條件,幼兒園自製玩教具活動,可以分為教師根據幼兒游戲和教學的需要為幼兒製作玩教具、幼兒在教師的支持幫助下為游戲和學習活動製作玩教具兩大類。玩具材料是孩子活動的基礎,每次在游戲前聽到孩子們歡呼的聲音就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游戲的熱愛。 三、在戶外活動的提供多種玩教具,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 體育活動是促進幼兒生長發育、發展體能、提高其機能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但如何有效地開展戶外體育活動,提高活動的質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認為,這與教師提供相應的活動材料和器具是密切相關的。在體育活動中老師要做個有心人,處處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既能達到發展孩子動作的目的又能增加趣味性或美觀性,那麼孩子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馬上就會被調動起來。 在不同的活動中有效的利用逆光各種玩教育,才能進一步提升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孩子才能得到最好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