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幼兒園科學領域中的教學具使用價值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 隨著《綱要》的頒布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也由封閉走向了開放,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單純知識的傳授轉向為幼兒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幼兒有關自然界的知識,而且能激發幼兒對自然的關心和興趣,初步形成幼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正確態度,對幼兒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今天,進行幼兒科學教育就必須要從目標定位、內容選擇、方法途徑等方面去探討,通過創設適宜的科學啟蒙教育環境和各種活動,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幫助幼兒在探索活動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應有的知識技能。 二、明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定位。 在我們當前的科學教育活動中,由於受傳統科學教育的影響,經常會出現只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技能的培養;有的把傳授多少科學知識,掌握多少科學技能作為評價科學教育效果的主要標准。這樣「舍本求末」的做法,花時多多,效果微微。因此,我們必須十分明確幼兒園科學領域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對此,《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有明確的規定,我們一起來回顧。 互動問題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目標是什麼? 一、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三、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四、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五、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互動問題二: 在《綱要》提出的這五方面的目標中,大家能不能提煉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目標中的核心是什麼?(也就是它重點強調的是什麼,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綱要》中非常突出的強調: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應以萌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究慾望為主要目標;通過科學教育活動激發幼兒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情感和探究科學的慾望;讓幼兒在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中,積累初步的科學知識,學習簡單的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學素質。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目標的核心是:對科學的興趣、探究科學的慾望和培養科學精神。 三、明確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體現教育內容生活化。 《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科學探究的內容比較廣泛,涉及動物、植物、物質與材料、天氣與自然現象等許多方面,教師要對幼兒探究的活動所涉及的探究內容和關鍵經驗、相關的科學概念和原理要有準確的把握。 互動問題: 在《綱要》科學領域的內容要求中,運用了哪些語言來強調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 《綱要》關於教育內容的要求中,提到了「用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從生活和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從身邊小事入手」等要求,這些都是對幼兒科學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體體現。 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教學中老師為孩子們預設的教育內容或者操作材料遠離幼兒的生活,或者超出幼兒的年齡階特點和認知規律,盡管浪費很多時間講解,幼兒並不感興趣。例如:在中班的一次有關物體彈性的探索活動中,師生共同收集了松緊帶、彈簧、橡皮筋、海綿、乒乓球、木塊、石頭、鐵釘、布等材料,教師問幼兒哪些材料有彈性,一些幼兒說乒乓球也有彈性,因為它能彈得那麼高;另一些幼兒則說乒乓球沒有彈性。這時,老師犯難了,因為從理論上講,乒乓球應歸於沒有彈性的物體一類,但從直觀上說乒乓球又是有彈性的。解釋來解釋去,幼兒還是不理解,最後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教師在內容的選擇上有些偏難,因為有關乒乓球是否有彈性的探索活動對於中班幼兒來說已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乒乓球也沒有必要在本次活動中投放。 因此,教師在安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時,應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選擇那些幼兒生活中常見的、能引起他們興趣的、易操作的、便於他們理解、掌握的內容,使幼兒真正體驗到所學習的內容對自己及周圍的人有用處,是自己當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東西。省編教材中《我的小手》、《有趣的關節》(中班)、《認識五官》等內容都非常貼近幼兒的生活。科學活動的內容,有的是老師預設的,也有些內容是隨機的,教師要善於捕捉一日活動中的一些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比如我們帶領孩子散步時,可引導幼兒注意觀察花草樹木的變化、天氣的變化,啟發幼兒聯想自己和周圍人的衣著、飲食以及環境的變化,感知四季的明顯特徵;在課間,我們帶領孩子們玩「找影子」的游戲,幼兒在玩中很自然地就能發現在什麼情況下看得見影子,什麼情況下看不見影子,有的時候影子在前,有的時候影子在後;小朋友們都愛吃冰淇淋,有一定的「冰會融化成水」的經驗。有一次,在玩冰塊時,我拿了玻璃杯,裝了滿滿一杯冰塊,問小朋友,如果冰塊化掉,那杯子里會有多少水?許多孩子不假思索的告訴我,一杯冰塊會變成一杯水,於是我把杯子放在太陽下,很快,孩子們驚奇的發現,一杯冰塊融化後只有半杯水,小朋友在不知不覺中進一步感知了「融化」的現象,同時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事情光靠猜想是不準確的,要親自動手試一試、看一看才能得出結論。 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在農村有很多便利的條件,比如菜地多,飼養的家禽、家畜比較普遍,樹木、竹林等也便於幼兒觀察,是很好的活教材。在開展活動時,教師要注意把科學活動和生活緊密的融於一體,讓幼兒感到,科學並非遙不可及,身邊處處皆科學。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流程一般包括:猜想、操作、驗證、記錄、交流、總結,我們應該怎樣來指導幼兒開展探究活動呢? 四、採用適宜的教育策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剛才我們提到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有了明確的目標
②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學期總結
1、幫助幼兒獲取有關自然環境中動、植物及沙石、水等無生命物質及其與人類關專系的具體經驗,了解不同屬環境中個別動、植物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
2、幫助幼兒了解四季的特徵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觀察常見的自然現象,獲取感性經驗。
3、引導幼兒獲取周圍生活中常見科技產品的具體知識和經驗,初步了解它們在生活中的運用。
③ 如何提升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總結
時間的流逝,分秒的飛逝,中班的上半學期很快的過去了,每位幼兒都能愉快內地在幼兒園學習生容活,不僅個頭長高了,各方面都的能力也有了不同水平的提高。幼兒在老師的悉心教養下,良好的情感和態度正逐漸養成。能力、知識與技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現將本學期的各項教育和教學工作加以總結,具體體現在以幾點:
1.幼兒初步能夠對周圍新奇事物感興趣並經常提出簡單問題,繼續學著用各種感官去感知事物,喜歡觀察、探究與生活相關的社會、自然現象。
2.幼兒認識常見的動植物,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認識小動物,能夠參加簡單的種植活動,並愛護動植物,關心勞動者。
3.幼兒喜歡參加數學活動,能在老師提醒下保持穩定注意,會動腦、動口、動手地擺弄、操作數學活動材料。
4.幼兒能夠根據物體的3——4個特徵分類、排序,區別前後、高矮等空間方位,知道白天、黑夜、早晚、今天,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一樣多,認識5種以上基本圖形。
5.學會手口一致地點數20以內實物,並說出總數,順數100以內數字。
望採納,謝謝
④ 幼兒園科學培訓心得
重視來幼兒的表達與交流。在幼兒園源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通過實踐操作,感知科學的樂趣,還要引導幼兒把科學實踐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把實踐的經驗化為語言存在於意識之中。
⑤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計劃怎麼寫中班
(一)科學領域 1.幫助兒童了解不同環境中的動物植物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種植)。 2.讓兒童獲取有關季節、人類、動植物與環境等關系的感性經驗,能用不同形成表現四季的特徵。 3.引導兒童學習使用常見科技產品(塔、交通、通訊工具等)的方法,運用簡單工具和多種材料進行製作活動,能夠發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並能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 4.使兒童喜歡並較長時間參與科學活動,能主動探索周圍自然界,並能用繪畫或符號的形式記錄發現、提出問題、尋求答案;能關心、愛護自然環境。 (二)數的概念 1.教幼兒學習6-10數的分解和組成。引導幼兒體驗總數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部分數的互補和互換。 2.教幼兒學習10以內的加減,正確迅速掌握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體驗加減、互逆關系。 3.教幼兒學習等分實物或圖形,並區別物體的高矮。 4.引導幼兒學習按物體兩個以上特徵或特性進行分類,學習在表格中勾畫圖形特徵及按勾畫好的特徵尋找圖形,學習交集分類。 5.啟發幼兒按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10以內的正逆排序,初步體驗序列之間的傳遞性、雙重性及正逆性關系。 6.教幼兒認識球體、圓柱體,能根據形體特徵進行分類,體驗平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 7.引導幼兒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和客體為中心區別左右,會向左右轉動。 8.教幼兒認識時鍾,學著看整點和半點,學習看日歷,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稱和順序。 9.教幼兒認識一元以內的紙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知道它們的值是不同的。 10.培養幼兒能清楚講述操作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1 1.在老師的幫助下能歸納、概括有關數學經驗,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觀察與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1 2.培養幼兒積極主動的進行數學活動,學會迅速,有條理的擺放、整理活動材料。 三、教學安排表: 1.學習6-10的加減法和組成 2.讓幼兒講述圖意並列出算式,會編應用題。 3.學慣用三個數字寫四道算式題 (1)鼓勵幼兒嘗試按圖中的動物不同特徵,找出三個相關聯的數,並列出算式計算。 (2)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加減運算中三數的關系。 4.認識圓柱體和球體 (1)讓幼兒觀察、比較球體和圓柱體,說出其名稱和特徵。 (2)圓柱體的游戲 a.通過實踐體驗,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主動的探索精神。 b.能辨別認識圓柱體,感知其基本特徵。 c.在動手嘗試的基礎上,會自己說出、找出並製作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