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營市廣饒縣樂安中學電話多少啊
還沒建呢,東營市廣饒縣樂安中學項目(廣饒縣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開工日期: 2012年09月 竣工日期: 2013年12月
『貳』 樂安縣為什麼要改為廣饒縣廣饒原來叫樂安,為什麼要改那
中華來民國初期,釐定官制,首廢府源,另設道尹為承轉機關。民國2年(1913年) ,置膠東道,樂安縣為屬。民國3年 (1914年) 1月30日,政府改定全國重復縣名,依照「凡兩縣同名,存其先置,新名從舊,仍還故稱」的原則,因與江西省樂安縣重名,在《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中,樂安縣存廢理由是:江西省樂安縣相沿較久,擬存;山東省樂安縣,金時因千乘改名,迄今仍之。查該縣舊為漢廣饒縣, 至隋時始省去, 擬即定名廣饒縣。 由是復名廣饒縣, 隸屬膠東道。民國14年(1925年)改屬淄青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尹後,直屬山東省。
『叄』 廣饒縣樂安中學中考成績單
查詢方法:直截輸來入地名和教育,自就會出現當地的各種教育網,進入後,根據你所查考試的類型,一步步進入即可。一般省通考的,在省級以下網上查,市通考的,在市級以下網上查,以次類推。
目前除高考查分全國基本都能在網上查到外,其它考試不一定都能查到(中考也只有百分之四十幾的地方網能查),只有經濟較發達的能查,有些經濟不發達的,官方教育網都沒有(或空設的,正在建設中)。
『肆』 廣饒縣名稱的來歷是什麼
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後李文化時期,廣饒縣境內就有人類居住。
上古時代,今廣饒縣境屬爽鳩氏的居地。
夏代至殷末,為季則艹氏、逢伯陵和蒲姑氏居地。
西周時,為姜太公封地--齊國的轄地。
春秋、戰國時期,縣境仍屬齊國。
秦代屬齊郡。
西漢始有廣饒之名。王莽時,縣境屬建信郡。至東漢劃入利、益、博昌三縣,屬樂安國。
三國時,縣境屬青州齊郡,歸魏國所轄。
晉代,復置廣饒縣,屬齊國。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青州沒於漢劉聰,東晉時,後趙石勒、燕慕容廣鬼、後燕慕容垂相繼占據。
南朝宋,劉裕曾於此置樂安郡,不久即入於北魏,仍為樂安郡,屬青州。
隋代改稱千乘。
五代時,梁、唐、晉、漢、周共53年,縣境一直隸屬於平盧軍。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罷軍使,復稱州,平盧軍仍改稱青州,縣境仍屬青州。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占據青州後,縣境被偽齊劉豫統治8年。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為樂安,屬益都府。
歷元、明、清至民國初年,縣名及境域均無變更。
1913年樂安縣屬膠東道。1914年因與江西樂安重名,復稱廣饒,1927年直屬山東省。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清河行政區。1945年8月,廣饒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渤海行政區清河專區。建國後,先後歸屬渤海區清河專員公署、惠民專區、淄博專區、惠民專區。
1983年8月30日劃歸東營市。
『伍』 廣饒樂安音樂噴泉作文600字
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獲日產.1噸工業油流。從此,拉開華北石油會戰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打出這一高產油井之日,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深入發展,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由會戰指揮部和一些二級單位機關及後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們稱之為「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事處,並組織一批為礦區服務的商業、金融、郵電等機構。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249號文件批復了省政府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175號文件批復了山東省政府請示,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公。東營市域是以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廣饒、利津、墾利3縣全境和原博興縣、沾化縣的一部分鄉鎮組成。南北陸域形成和建置時間遲早有較大差異。南部廣饒縣境內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西部利津縣大約成陸於春秋戰國時期。北部墾利縣和河口區大部分地域系近代黃河泥沙造陸所成,僅有近百年歷史。其建置、隸屬迭次更變。市境南部地域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據出土文物考證,傅家、營子等遺址屬於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夏代至殷末,為季艹則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西周至戰國時期,市域內已成陸部分均為齊國地。秦代屬齊郡。西漢時期,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廣饒縣,屬齊郡。今廣饒縣境分屬2郡5縣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縣、琅槐縣;齊郡之廣饒縣、巨定縣、利縣。今利津南部之地屬千乘郡之漯沃縣、蓼城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廣饒曾一度被封為侯國。王莽新朝時,今市境屬建信郡。南部為千乘縣、琅槐縣地,西部為施武、延亭縣地。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為千乘國。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今市境屬樂安國。南部置利、益、博昌3縣(廣饒、巨定、琅槐3縣廢),西部置有蓼城縣(漯沃縣廢)。三國時期,屬魏國青州樂安國博昌、利縣、蓼城縣地和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地。西晉時,復置廣饒縣,屬齊國。今市境西部部分屬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和青州樂安國蓼城縣。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今市境先後為後趙、前燕、後燕、前秦、北魏等國屬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襲,市境屬青州齊郡和樂安郡、冀州樂陵郡。隋朝,初期罷郡存州,實行州縣兩級行政,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移千乘於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屬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廢漯沃縣置蒲台縣,轄永利鎮,屬棣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改州為郡。青州改為北海郡,棣州改為渤海郡,今市境分屬之。唐朝,復改郡縣制為州縣制,又在州縣之上設「道」,今市境南部先屬河南道乘州千乘縣,後屬河南道青州千乘縣。市境西部屬河北道棣州渤海縣、蒲台縣。宋朝,初廢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州縣之上設置「路」。今廣饒縣地屬京東東路青州千乘縣。今利津縣地先屬河北路,後屬河北東路濱州渤海縣。金朝統一北方後,仿宋制,實行路、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元朝統一中國後,首設行省。今市境南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府樂安縣,西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濱州利津縣。明朝,廢除行省,設置直隸區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今市境南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樂安縣,西境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利津縣。清朝,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西部屬山東省濟南府利津縣和沾化縣(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屬武定府。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膠東道樂安縣。1914年,民國政府改定全國重復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1915年改屬淄青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市境西部初屬山東省岱北道利津縣、沾化縣地,1915年改屬濟南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今市境大部為日本軍隊侵佔,境內政權割據分立,政區不統一。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939年後成立的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政府,隸屬清東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建立的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銷);1941年初建立的廣北縣行政公署,1943年改稱廣北縣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墾區建設委員會,1942年改稱墾區行政委員會,1943年4月改稱墾利縣政府,隸屬清河區行政公署。1944年以後,以上均隸屬渤海行政公署。國民黨建立的政權:1938年10月,國民黨山東保安十六旅建立廣饒縣政府,只存在4個月;1938年2月,國民黨地方游擊部隊劉景良進駐利津城,建立國民黨地方政權,歷時僅11個月。日偽政權:1937年12月,日軍第一次侵佔利津城,建立偽政權。後日軍主力撤走,偽政權為國民黨劉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軍二次侵佔利津城,再建偽政權,隸屬偽山東武定道。1939年2月,侵佔廣饒的日軍組織偽廣饒縣政府,隸屬偽山東青州道。解放戰爭時期,利津與墾利縣同屬渤海區第四專署。1949年四專署改稱墾利專署。1945年,廣北縣、四邊縣撤銷,建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今市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均隸屬於惠民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墾利縣建制撤銷,墾利、利津合並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並為沾化縣。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並為淄博專區,境內廣饒縣、沾化(含利津)縣、縣級孤島人民公社屬之。1959年,孤島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墾利縣。1961年,沾化、利津縣分置,惠民地區與淄博市分開。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及沾化局部隸屬於惠民專區。1983年10月東營市建立。
『陸』 廣饒縣樂安中學校長李林亭的照片
在這兒打聽地方上校園里的人情況~清楚知道的人很少~所以想在這兒知道這確切信息,希望很渺茫的。如果這對你意義重大,只能是自己另找辦法追尋。比如問學校的老師和同學。
『柒』 我想在廣饒樂安加油站旁近租房有嗎
饒樂安加油站旁邊肯定是有出租房的,自己可以去詢問
『捌』 廣饒縣樂安公園和月河公園哪個好
個人覺得是樂安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