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學校培訓 > 幼兒園論語培訓心得體會

幼兒園論語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2021-01-13 23:27:45

㈠ 《論語》心得體會怎麼寫

學習了於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非淺。於丹對《論語》從七個方面進行了拆講與分析。先我就從作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於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說:「天人合一」。於丹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我覺得教師很學生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後,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們作為一名技校的老師,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扎實的學習功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我們的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的教育學生,而且要對我們自己的學生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我們的學生。
於丹在《論語》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並對其進行了解釋。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想乾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我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學中也許已經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怎麼處理的?我在教學工作中有過這樣錯誤的認識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所以我不想乾的事讓你來干。現在看到這樣的一個「怒」字。我不僅對自己有這種思想而覺得不該。這是沒有正確理解「教師」這個名詞的結果。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當看到這里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工作、教育的對象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裡關愛我的學生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學生嗎?我認真的審視並認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爭取在以後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諧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二、心靈之道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於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於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坦盪盪的胸懷。
三、處世之道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於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於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並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後在社會中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四、君子之道
於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恆產而有恆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做人的標准。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於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㈡ 求《論語》的心得體會500字左右

論語》六則,就其內容來說,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四,五、六則是關於學習態度(包括個人修養)的。歸納起來,有三個要點:第一,一個人要掌握知識,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要好學,勤學,不知疲倦地學,並能把按時進行復習當做一件樂事。第二,要想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虛心拜周圍的人為老師,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第三,學習者要堅持自我修養,對自己,學而不厭,不怕別人不了解;對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學問為樂;對弟子,教導要特別耐心。第二、三則是關於學習方法的,孔子著重強調了兩點:其一是,對所學的東西,應該按時復習。復習的目的在於記住它,加深理解,擴大新知。其二是,「學」和「思」要結合起來。學習時不動腦子,不想問題,就不可能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從「溫故」到「知新」中間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即在頭腦里對獲得的知識和材料進行分析、概括和推導,缺少這個過程就不可能達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須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才能有所得。
《論語》六則,篇幅簡短,立意深刻,三言兩語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嚴肅而深刻的道理用談話、答問的形式講出來,給人以平易親切之感。反問句、感嘆句的運用,使語言更具紆徐含蘊的色彩。「溫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成為學習中的格言,富有極大的生命力。

㈢ 學習論語的心得與體會 1500字

通過晨會我們學習了於丹的《論語》心得,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於丹教授說:「《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生活里,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
於丹教授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做過了頭,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則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場。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做到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不該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過失也就可以了。
於丹教授告訴大家,要是有人對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來對待他,不要讓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讓他對你刮目相看,覺得你不是隨便可欺的人。以前我們總認為,即使人家對不起你了,你還是對他好。這樣長久下去,那個人總覺得你是可欺負的人,於是他便會變本加厲地欺負你,讓你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這樣長久下去,只能增長了那個人囂張的氣度,反而更加欺負你了。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們一味地遷就,一味地原諒、寬容,即使他到你的頭上來欺負,你還是忍受,還是對欺負你的人恭敬不已,那麼就加深了那個人欺負你的程度。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遇到這樣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有一個為人處世的好方法。能有一個教會你做人處世的經驗。對我們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鑒.論語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為人初始的好方法。
對別人要保持沉默的關愛。孔子說: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責之。當人家不喜歡聽的時候,要趕快停下來,好朋友不要做過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遠離危險,讓我們以歡樂對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結交到好朋友是一個人的萬幸。

㈣ 幼兒園開展論語的意義

幼兒園開展潤宇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們多說多講培養孩子們在人前講話的能力嗯就是說提高他的表達力

㈤ 學完論語後的心得體會

首先,論語涉及的地方太廣泛了,所以一定要切入到一個很具體的地方,樓主可以把下面這篇加以借鑒,完成自己的讀書心得。淺談《論語》的交友觀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於哪種類型。從內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於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託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系加以維系。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系的。一方面,我們通過朋友這面鏡子,了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脫功利的快樂。
當然,朋友還可以滿足我們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說法很不好聽,但卻是現實的。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將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剝離開來。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學而)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鄉黨)孔子的行動好象就是有子的話的注釋。安葬無可歸的朋友,看似普通卻體現了孔子對朋友朴實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關照,一點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貴。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子貢問何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靈公)這兩段話是結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性目的交織並存的最好體現。朋友有時也是良師,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當我們要實現某種崇高的價值或理想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幫助更是不可缺少的,於是我們就要有意去結交。就其交友的目的來說是工具性的,就其內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為牽扯到朋友的種類,很多話不及細說,下文再談。

二、 結交朋友的標准
《論語》有關結交朋友之標準的論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對朋友的要求,又有對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還有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有道而正。這一點頗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們要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諂媚的人、背後毀謗的人和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我將孔子這六類人的對舉看作是對第一條標準的具體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線。我覺得以上這兩條標准非常符合孔子對「仁」的追求。從「恭、寬、信、敏、惠」這些「仁」的細目來看,「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質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實踐「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滲入了他的這一標准。直、諒和多聞分別從立身、對人和學識三個方面對選擇朋友提出了一個簡明而又完備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觀上也有體現。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子路)我們要盡可能地與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這畢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現實中我們既要結交激進者,也要結交狷介者,優勢互補。這樣,我們就可避免偏執。

答案補充 另外,《論語》中還有另兩處相關的記載,我覺得更為重要。一處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覺得,這一段語錄對我們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誼是需要雙方共同建立的,我們不能只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要求,還要使自己能群,能讓人接受。要做到這一點,恭敬有禮是基本的條件。此外,這段話還擴大了選擇朋友的范圍,提出了與人交往應有的氣度。我覺得子夏是相當有胸襟的。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我成為他的朋友?同樣,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成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線,「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一點可以和另一處對讀:子夏之門人問交友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 答案補充 既然我們可以有這么多朋友,那麼朋友有沒有種類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視為開放與包容,「同」可視為封閉與單一。從人際交往來說,「和」指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與氣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類型指得又是什麼呢?我覺得「朋友」這個詞事實上很難定義,在很多場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詞。勉強加以分類,可以以一個個體為中心,從他的主觀角度出發,以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或情感認同性目的各自所佔比例為尺度,畫圈。圍繞個體最緊的是主要以純粹價值認同為紐帶的朋友,越外圍的朋友,工具性越重。當然,所謂工具性和認同性只是為了劃分方便,在實際中,兩者攙雜在一起,很難一刀切。不過,也會有極端情況,如果我們對於一個人毫無感情可言,與他相交只剩利用價值了,我想我們即使稱之為朋友,其內涵也變味兒了。這還僅僅是主觀的劃分,客觀的現實生活常常讓我們與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關系,而認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但兩個人的心還是相通的,客觀不能,主觀也無須見面。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這種情況。但是這種劃分仍不嚴密,只考慮了常態、共時的情況。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結交

㈥ 求:學習論語心得體會(關於工作方面的)

當今時代是高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各種現代化管理理念層出不窮,讓人目不暇接,而今天重點學習古聖先賢,研究傳統文化,是否有悖時輪。盡管我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明白「溫故而知新」的道理,但在我看《論語心得》序言時還是蹦出來這樣的疑問。通過老闆的精彩詮釋,我認同了「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的觀點,哲學不一定就是諱莫如深的,《論語》也不一定是高不可及的。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誠然,經過兩千多年歷史淬煉的經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溫,經典著作之所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為一代代人去閱讀賞鑒。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今天學習它,研究它,非但不是開倒車,更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
古人雲:開卷有益。這些先哲聖賢有價值的生活經驗是我們現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葯,有時這劑良葯是大瀉之葯,瀉掉身上一些不良的東西。有時候則是大補之葯,補上身體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要素,提升精神文化層次和素養。要想使自己具有深厚文化內涵、想讓自己人格健全、想讓自己有所出息,就必須喝上這些大瀉葯和大補葯。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不憂不惑不懼的君子,才能擔當創新創優的重任。
這些葯劑式的經驗對於我們這些基層管理人員是極好的借鑒,能警示我們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彎路,告誡我們做事首先要學會做人,「誠意、正心、修身」,尤其是在當前社會變革時期,人心易浮躁,尤其是我們青年人,在工作中往往容易急功近利,在金錢、榮譽、地位面前迷失自己,而只有守住自己,戰勝自己,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承擔起家庭、企業和社會的責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靈的快樂。因此,我認為讀《論語》包括各式各樣的論語心得應主要關注其思想價值,汲取其思想的精髓,為我們所用。
當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復合型人才,我在基層工作摸爬滾打中,深深體會到知識改變命運真諦,除了要學習專業技能本身方面的知識外,還應當學習、補充專業知識以外的東西。「良弓之子,必先為萁;良冶之子,必先為裘」。其隱含的道理是相互關聯的知識和技術對其相鄰領域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做到既來自專業又走出專業,唯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更全面,對問題的思考更關聯,對方法的借鑒更有啟發,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運用。
學習《論語》,就是盪滌我們的思想浮塵,升華我們的道德因子。董事長您說「做事先做人,這是最朴實而又最深邃的職業之道和人生之道」。一切從修身立德開始。確實,誠以為人,誠以立業,誠以威國。誠實守信是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規范,也是社會行為導向和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
近年來,公司在您的帶領下,堅持利用周六上午時間學習公司企業文化和四書五經等,氛圍是非常濃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加強學習是現在的首要的任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領會學習與思考的辯證法很重要,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必須認真讀書並進行思考,兩者不可偏廢,即「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個「悟」字,自我修煉、自我思考、自我循環、自我完善過程求的就是一個「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於新問題就會有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當然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要使自己學習後的藍天更加遼闊,還要及時總結,總結是提高的基礎。天成建工的每個員工都要求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好習慣,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思維,形成自己有理有據的判斷,並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請示匯報。隨時將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悟記錄下來,雖然有時只是只言片語,但卻是有感而發,是自己對某一觀點的總結。我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包括關聯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不斷溫故舊學、收獲新知識。總之,這次學習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於人、無愧於崗位,永遠保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牢記使命,不負重託,奮力拚搏,演繹精彩。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論語培訓心得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