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培訓機構怎麼引流招生
1、以教育產品為核心的招生營銷模式
以教育產品為核心進行招生營銷策略組合,只要能滿足教育市場需求變化就行。
這種招生營銷模式的特點就是要求教育產品更新速度快、招生渠道響應速度快,新教育產品推出後,舊教育產品立即跟進降價。
此類學校招生營銷費用大多用於新教育產品推廣,而不是招生渠道等。
但目前大多學校都沒有核心課程,也無法真正做到以教育產品為核心。因此,學校要根據自身能力選擇不同招生營銷模式,同行業之間由於掌握的能力和資源不同,所採用的招生營銷模式也會不同。
2、以價格為核心的招生營銷模式
對「價格戰」這三個字,大家都不陌生,價格戰實際上就是以價格為核心的招生營銷模式中的一種策略。教育產品、招生渠道和促銷策略都以價格戰為核心。
價格戰有兩個顯著特點:低價、降價幅度大 。
除了跟之前的課程價格進行下調,還會根據競爭對手的價格進行上下調動。
實際上,多數都是將教育產品把新的教育技術應用上了,比如在線課程,大大降低了授課成本。從而人為製造差異化,目的就是配合學校的價格戰。而且,教育產品廣告也是圍繞價格為中心展開,價格戰也是典型的以價格為核心的招生營銷模式。
以價格為核心的招生營銷模式對資源及能力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1、有大規模授課能力。
2、價格戰本身具有合理性,但要適可而止。
3、採用以價格為核心的招生營銷模式時,招生營銷管理重心要放高。
4、新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
5、目標明確,即通過價格張力擴大教育市場份額,如:價格降15%,教育市場份額能擴大25%。
3、以促銷為核心的招生營銷模式
推廣教育產品是這種招生營銷模式的核心動力,少兒教育、短期培訓等一般都採用這種招生營銷模式。
通常,採用這種招生營銷模式需要對教育產品目標學生和家長人群定位精準。
以招生促銷為核心的招生營銷模式具有多樣性,招生營銷重心較高,需要學校統一策劃,執行重心則比較低,招生營銷組織簡單,但對人力資源質量要求較高,對組織管控體系的要求也較高。
4、以招生渠道為核心的招生營銷模式
過去,學校招生營銷往往是「招生渠道為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招生營銷招生渠道受到強有力的沖擊,線上招生渠道與線下招生渠道有機融合成為未來招生營銷招生渠道的發展趨勢。
圍繞以招生渠道為核心展開的招生營銷策略組合,最典型的是深度招生營銷,簡單地說,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打那些散兵游勇。
目前,我國教育市場既有傳統招生渠道,又有互聯網招生渠道,多招生渠道混雜並存。在這種復雜情況下,只有使招生渠道協同作用才能取得優勢。
採用以招生渠道為核心的招生營銷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點要求:
1、需要對招生營銷本土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2、需要對招生渠道結構、學生和家長者特性深刻了解。
3、需要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有清晰的戰略。
4、需要有快速研、教、招一體化響應能力。
教育產品要憑借招生渠道取勝,招生營銷組織重心就要放低,遵循就近及對等原則,也就是誰代表教育市場誰擁有權力,誰配置資源誰承擔責任。
㈡ 我是百分之二十五的會員,買了兩千元東西,給我優惠多少錢
你好,你的會員顯示是25%的,也就是折扣25%,享受75折優惠,買了2000元的東西,能夠給你優惠的價格是
2000x25%=500元。
㈢ 培訓機構還沒開課就降價可以退費么,合同寫只能退百分之95,合理么
剩餘的5%是簽約成本。因為沒有超出合同價格的百分之20。肯定會給你約定這個退費的。扣除比例的。
㈣ 今年的生意為什麼這么難做
在武漢有個小蒼蠅館子叫小民排擋,很多媒體報道過
幾乎被武漢所有美食媒體報道過的蒼蠅館子小民排檔,真有那麼好吃?
後來因為拆遷搬了,店面擴大很多,但是依舊是人山人海
這店子破的都讓人發指了吧。
他這店子就算開的再偏僻點照樣有人吃。
老闆當年脾氣大,天氣不好不開門,天氣太熱不開門,天氣太冷不開門,我感覺他脾氣似乎不太適合做生意。
互聯網隨便出去看看都是什麼「加盟招商」,廣告打的一個比一個凶,我自願登門,自願掏出錢,不用他招牌,然後利潤分他,他卻不幹。
有時候我和武漢做餐飲生意聊天,他們覺得生意不好做,我不知道從何說起,真不知道從何說起。
小民排擋犯了做生意的所有忌諱,但是它有一個核心:好吃。
夠了,這就夠了。
有時候我會幻想如果這個老闆拿著PPT去光谷找投資人,要求資金開分店,不知道投資人會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這個店子。
嗯……我也是想太多了。
最後,小民排擋其實這個商標不屬於他,他本來想去申請來著,結果被人捷足先登了。
不過我覺得他叫什麼真無所謂。估計也不是沖著招牌來吃的。
小民搬家了,在萬隆廣場對面
㈤ 我是做教育培訓給孩子補課的,有些家長故意說學費太貴付不起,5有什麼好的話術嗎
不要理,你覺得價格合理就行,補課又不是強迫的,他們完全可以不補,這么說大部分都是想讓你降價省點錢
㈥ 教育培訓機構地推招生,如何做好高效地推與有效轉化
發傳單這個事情,做過的人知道,轉化率通常是在0.3%到0.5%左右。也就是說,你發1萬張上面印著各種降價優惠商品的傳單,會有大概30~50個人會通過掃上面的二維碼下載你的APP客戶端。如果上面再附上什麼「十元抵用券」之類的,那麼轉化率會再高一些,0.8%~1.0%左右。
小於1.0%的轉化率。這是大部分O2O、電商、移動互聯網公司交出的「發傳單」答卷。而在這個大項目中,我們發傳單的轉化率是多少呢?1.0%?不對。2.0%?不對。5.0%?不對。難道是10%?不對。22.3%。我們發出了22.3%的轉化率。也就是傳統傳單轉化率20倍~40倍。那麼問題來了—傳單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故事背景
策略:以5元爆款團購為主題的大促銷(是不是聽上去覺得挺無聊的,這才是樂趣所在)。對顧客來說,上團購,花5元錢就可以看一場電影,或者買20塊錢麵包甜點等等。
電影票和麵包券均是團購上很暢銷的產品。配合線上線下所有產品、免費、付費渠道的推廣,為期兩個月,覆蓋25個城市。
不難算出,這是一個幾千萬元級別投入的推廣項目。那麼問題來了,在對新市場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你如何策劃,才能確保這樣一大筆錢都花在了有效的地方?
▌ 挖掘用戶場景
一個策劃就是一個產品。
產品新人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在產品里堆積酷炫功能。而很多做Marketing的人的通病,就是喜歡堆積FAB(Marketing術語:Features,Advantages,Benefits)。比如你看一個轉化率是0.5%的電商傳單上,一般就是列印著一堆優惠,例如:「電冰箱8折!」「看電影5折!」「僅限十一黃金周!」「買100送50!」,然後上面印了十來個優惠商品。
這樣的設計,都是創意驅動或是資源驅動的。換句話說,是從設計者擁有的「資源」出發,有什麼創意就往上加,有什麼FAB就再往上堆,推向市場以後,又問—為什麼消費者都不買賬呢?
如果讓一個產品經理來分析這個問題,答案就很簡單了:因為你不是從用戶需求出發的。
有人反駁,我給優惠,難道不是瞄準用戶需求嗎?不是。因為用戶需求是分場景的,他在超市結賬的時候,對於一張20元抵用券的需求,和他在電梯里看到你的框架廣告的時候對於同一張20元抵用券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做產品的人都知道一個叫作「用戶場景」的詞,即用戶使用產品時候的很常見場景是什麼。圍繞著這個場景,才能做出具有黏性的好產品。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策劃即產品,那麼我們回到「發傳單」這么一個小環節中,你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用戶通常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拿到我的傳單的?
於是你就會發現,用戶拿傳單的場景,需要再被拆分成三個細分場景:
(1)選擇接受傳單的場景
(2)閱讀傳單上內容的場景
(3)根據傳單上的內容做出行動的場景。
在這三個場景中,第一個場景的優化可以提高發傳單的接受率;第二、第三個場景的優化可以提高傳單的轉化率。在每一個場景上提升3倍~5倍的轉化率,很終就可以帶來20倍~40倍的轉化率差距。
▌第一個細分場景:選擇接受傳單
很多人以為發傳單的關鍵只有一張傳單的內容本身。而事實上,這個立體的場景里至少有四個重要元素:傳單、發傳單的人、用戶的心情,以及用戶所處的環境。
用戶看到地推人員時,往往是在商場或CBD來去匆匆的道路上。他是忙碌的,而他對陌生的地推人員的情緒往往是帶著一定抵觸的。你的「傳單產品」—記住,不僅僅是傳單本身,還有發傳單的人和他所說的話—如何適應這個場景?
大部分的O2O公司的大促銷地推人員在發傳單的時候,會努力加上15-30秒的話術,例如說:「你好,我是XXX的。現在下載我們這個APP看電影只要5塊錢啊,你只要掃一下這個二維碼,然後點擊下載,然後BLAHBLAHBLAH……就可以了。要記得回去下載噢!」
這樣做有三個問題:
1.降低了地推的效率;
2.話術越長,在將話術的指導從總部傳遞到一線地推人員的過程中,打折就越厲害,導致很後極其依賴於個人能力,而不是整體策略;
3.作為一個陌生地推人員,你說這么些話,與正常在商圈大街上走的人的情緒(或是匆忙,或是開心)是不匹配甚至相抵觸的。
如何做一個簡單高效、容易傳授,又充滿情緒共鳴的第一步呢?當你圍繞著這個場景去思考以後,答案就出來了。
說完,就遞上傳單。然後轉向下一個。用戶往往還沒有經過邏輯思考,就已經接受了。(事實是,大部分人決定接受或者不接受傳單,只有不到0.3秒的時間,哪來什麼邏輯思考,全是情緒驅動。)
▌第二個細分場景:閱讀傳單
但是「五塊錢的快樂—你Y在說什麼呢?」(別忘了我們的核心優惠是五塊錢的電影團購券之類的)不要急,且看下去。
在接到傳單以後,用戶閱讀傳單上的內容的時間一般也不超過1秒鍾。這樣想,你很快就可以理解上面印12個優惠商品再加上三行打折信息是沒有用的。你如何設計一個在1秒鍾內就能讓用戶決定行動的「傳單產品」?(提示:上面肯定沒有寫滿12條優惠信息)
很多做Marketing的人覺得CTA(Marketing術語:CallToAction)一定是基於優惠。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思維定式。因為優惠是一個邏輯概念,而人是一個情感動物—人類幾乎所有行動決策的臨門一腳都是情感驅動的(引自神經學家AntonioDamasio在1994年的科學著作《笛卡爾的錯誤》)。
所以你的CallToAction,應該基於一個情感訴求,而非邏輯訴求。所有的優惠的存在,都應該是為了推向一種情緒。
網頁鏈接
繼續分析場景。大街上接到傳單的用戶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處在逛街中歡樂的狀態,第二大類是處在奔波中、前往上班路上,或者剛剛下班的疲憊狀態。在這兩種情緒下,你的「產品」如何介入他們的視野,才能夠在1秒的時間內激發他們的行動(CallToAction)?
以下是我的答案(它絕不一定是很好的):
沒有七八個優惠商品,沒有折扣力度,沒有下載APP的提示,甚至連周圍的那些小字都是設計團隊堅持說「不加實在是太醜陋了」才加上去的。其實我覺得不加,效果可能更好。
有人可能會問,但是你連優惠都沒有交代,根本沒有達到目的啊!
用戶路徑中的每一個步驟,只傳遞一個信息或者一個指令,就已經足夠。很忌諱的就是試圖在一個步驟里告訴用戶五件事情。這會讓用戶不知道究竟該干什麼。
而這傳單只是試圖在這1秒內傳達一個與用戶場景有情緒共鳴的信息:「掃一掃這個二維碼,你會獲得一些快樂。」(再帶上一些好奇心情緒的驅動)
▌第三個細分場景:做出行動
現在用戶決定行動了。
這時候大部分用戶的場景是什麼呢?他們正行走在沒有Wifi的大街上,而手機數據又特別寶貴。所以,你的「傳單產品」必須在這種非常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讓用戶非常輕松順暢簡單地完成整個操作。你會怎麼做呢?
傳統O2O電商的做法是,讓用戶掃二維碼,然後去到應用市場下載APP。這又是一個充滿本位主義(「我想要你下載我們動輒幾十個MB大小的APP」),不思考用戶場景的做法。很終結果就是轉化率極低。
針對這個場景,我們做了一個簡單有效的優化:
用戶掃了掃二維碼以後,直接去到我們建立的一個本地微信公眾號。我們在這個公眾號的簡介中,終於給出了「5塊錢可以看一場電影」的FAB。而在用戶點擊關注以後,系統的第一條自動回復,就是下載APP的鏈接。
這樣,如果用戶不在乎流量或者在WiFi環境下,那麼他可以當場下載;或者,他在去到WiFi環境以後,依然保留著這個下載鏈接。而在用戶忘記了的情況下,我們會通過後續地推送對用戶有價值的本地生活信息,來提醒他回到這個下載鏈接中來,直到完成很終的轉化。此外,作為一個本地生活服務信息提供商,你還建立了在每個本地城市的媒體渠道,但這是後話了。
很重要的是,你已經成功地讓用戶做出了第一步行動。「行動」這件事,是有加成效應的,也就是說你有了第一步簡單地行動,就會有更大地可能去做出第二步、稍微更困難一點的行動。
▌MVP策劃和ABCDE測試
當然,Marketing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在這個傳單的設計上,我們在三天內做了五個版本的對比測試,每個版本發1000份傳單:
版本一:傳單正面是買50送50的優惠信息,二維碼是微信號;反面是傳統的超優惠爆款陳列。
版本二:傳單正面是買50送50的優惠信息,二維碼是去到應用市場;反面是傳統的超優惠爆款陳列。
版本三:傳單正面是「五塊錢的快樂是什麼?」的標題,下面是超優惠爆款陳列;反面是公司Logo和Slogan。
版本四:傳單正面只有「五塊錢的快樂是什麼?」;反面是超優惠爆款陳列。
版本五:傳單正面只有「五塊錢的快樂是什麼?」;沒有反面。
做這五個版本的測試,因為內容不同、優惠方式不同,所以要求設計團隊、地推團隊、數據分析團隊、物料團隊、銷售團隊(需要談下相應爆款團單)在三天內緊密配合。很後測試結果的數據顯示,版本五的轉化率很高:發出去的1000份傳單,帶來了223個關注,當天轉化成下載的佔25%。而其他版本的轉化率都在個位數。
我們在兩個城市都用版本五做了測試,都得到了22%左右的數據。很終敲定了這個方案,也就是你上面所看到的這個「很簡單」的設計。它一點也不簡單。
這個「傳單產品」被鋪開到25個城市以後,它維持著20%的轉化率—這是一個傳統發傳單的人很難想像的恐怖數據。但通過以上的分享,你能夠看到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將它變成現實的。
很忌諱的就是試圖在一個步驟里告訴用戶五件事情。這會讓用戶不知道究竟該干什麼。
這個「傳單產品」被鋪開到25個城市以後,它維持著20%的轉化率——這是一個傳統發傳單的人很難想像的恐怖數據。
㈦ 教育培訓機構漲價策略 究竟什麼時候才能漲價
教育培訓機構的漲價策略, 可以考慮這三個:以舊換新,升級課程;價格分割法;表面降價回法。
補充:關於這三個漲價策略,提供以下具體分析和運用實例
一、以舊換新,升級課程
將舊課程升級,並在新課程費用的基礎上,給予老學員優惠。
舉個例子:如果課程原價是2000元,通過包裝升級後,現漲價到3000元。但是,可答告訴老學員,他能用上學期原價2000課程折價500元,升級為新的課程。也就是相比新學員,他得到了500元的優惠。
二、價格分割法
價格分割法,就是讓家長在心理上產生價格便宜的錯覺,進而調動家長的報班積極性。
舉個例子:一學期20課時的課程,從2000漲到2500,遠沒有一課時漲價25元聽上去更容易接受。25元,不過是孩子他爸一包煙或者一頓簡餐的價格。
三、表面降價法
這個有點類似於障眼法,把家長的注意力吸引到總費用上,而對於課程單價即具體課時費不太留意,給人一種不升反降的錯覺。
例舉個例子:一門文化課,一學期是2000元20個課時,平均100元每課時,現在調整為15個課時,同時價格也下調到1800元。不注意看的家長還以為學費便宜了,實際上調整後平均每課時的費用已經上漲到了120元。
㈧ 前幾天聽朋友說朋友圈裡有人發消息說學駕照要降價,還說1800。請問是真的嗎因為最近打算學駕照增,
水母網6月26日訊(YMG記者 孫長波 通訊員 柳少利) 學駕照要便宜了?近日微信圈瘋傳7月22日新規考駕照費不超1800元,違者罰200萬」的信息,昨日下午記者向煙台市物價部門求證,這是一則謠言,也提醒廣大市民不要相信。目前絕大部分市民所學的C1駕照培訓費按照規定不得超過3380元。
微信傳聞很「逼真」
近日,市物價局價格舉報中心就連續接到市民打電話咨詢,問是不是考駕照的收費新規要出台了,學車費用都1800元了。對此,工作人員答復:不知道有這件事。經過了解後發現,原來是微信朋友圈裡傳出來這么一則信息。
打開微信,可以很容易看到「新規考駕照費不超1千8,違者罰200萬」的信息。根據微信中的說法,今年7月22日起這則規定執行,機動車駕駛培訓考試收費實行「一口價」政策,最高繳費標准為1800元,下浮不限。除此之外,駕校若額外加收費用,將被處以最低5000元、最高200萬元的罰款。
除此之外,上面還描述了考試費用等其他收費規定,甚至還用上了「市物價局負責人介紹」的字眼,最後還有12358的舉報電話。
煙台物價局:從來沒有發布過類似信息
經證實,市物價局從來沒有發布過類似信息,目前的駕校考試收費政策仍然按照之前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收費規定執行。
市物價局價格舉報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實這種駕照考試收費的不實信息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傳播了,之前也曾有一個類似的信息在微信里瘋傳,結果證實都是假的。現在無法判斷信息來源究竟是哪裡,一種可能是有些微信公眾賬號為了吸引眼球,吸引粉絲,故意捏造虛假信息。另外一種可能就是不知道何年何月何地發布的新聞,被重新編輯後再次作為新的消息發了出來。
實際上,市民如果仔細看這個信息,就能看出其中的漏洞。信息里先是說「新規將在7月22日執行」,但是文裡面又說「『一口價』已於7月22日起執行」,這明顯是矛盾關系。而且憑常識判斷,包括考試費在內的所有費用僅為1800元也根本不切實際。
在此,也提醒廣大市民,類似信息一定要以官方發布渠道為准,微信圈等一些網路傳播的信息往往難以辨別真偽,不要盲目相信。
㈨ 今年駕照考試會降價嗎聽說全國要統一調整價格是不是真的
沒法統一價格
㈩ 性格內向不適合做教育培訓機構的補課老師嗎
誰都不是超人,在一個職位會做的很好的。都是一步步來的。你可以挑戰下自己,專就比如說你去買衣服有時候屬不好意思和別人降價。。。你可以從小事上改變自己。你現在開始怕了,真正的應聘面試的時候會更害怕擔心,就會影響你的應聘。凡事當你害怕的時候就會影響到結果。越害怕越會發生的。不要害怕比人不要。加油。你必須逼一下自己,就會知道自己原來是多的優秀。有消息了給我說一聲。肯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