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是什麼意思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的意思是:不應只限於教書育人,身邊的人能夠因為君內子的啟發、引導,而容有所作為也算是一大樂趣呀!
Ⅱ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什麼意思
「得天下英才」不易,能夠有機會有能力而「教育之」則更不易。
孟子認為:內「君子有三樂,而王天容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盡心章句上)三樂中,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處,應該說是親情之樂;做人處事,一切都問心無愧,應該算是自身之樂。以上二樂,很多人都能做到,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親情和個人之樂。而三樂就不同了,並不是人人都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因而,三樂乃極樂,是親情與自身之樂所無法相比的。
Ⅲ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大意和深層含義
大意:得到天下所有的好學生(品德良好,能成才)後,親自教育使他們成才,版讓他們成為普通人的權榜樣。
深意:孟子「三樂」之一,桃李滿天下之樂,通過教育使下一代有良好素質,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讓自己成為新時代的開創者。
Ⅳ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是什麼意思
得天下英抄才而教育之的意思襲如下:
這個道理理解起來並不困難,如果某教師教授一「重點班」,班內皆精英,
升學考試皆重點大學,教師則名利雙收。
如此看來,得英才而教豈不是教師之幸?如果教一普通班,學生平平無奇,
高考升學重點甚寡,該教師獎金、職稱皆無,一不小心還面臨著被辭職的風險,
遇不到「英才而教」豈不是教師一大晦氣之事?
所以不少教師常抱怨「生源差」,沒法教好他們,也難有成就感,職業價值無法得到體現,終日鬱郁寡歡。
Ⅳ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是什麼意思
意思: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出處:
出自孟子的《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節》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父母親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這是一種快樂;上不慚愧於天,下不慚愧於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了這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
(5)天下英才教育培訓好嗎擴展閱讀:
孟子人物評價: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後世有學者提出「性向善」。
孟母三遷典故: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逝,母親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
Ⅵ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的意思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語出《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6)天下英才教育培訓好嗎擴展閱讀:
《孟子·盡心上》出自《孟子》,講述了儒家思想,激勵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孟子》為記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該書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Ⅶ 孟子曾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三大樂事之一。為什麼說教書育人是人生的三大樂事之一
孟子眼中的三大快樂居然是一個立體式的架構,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 .如此才有後面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也符合對君王復周禮的勸說說,
Ⅷ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作文題目700字
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梁.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樑!
您像一支紅燭,為後輩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兩個字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
您講的課,是那樣豐富多采,每一個章節都彷彿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斑斕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園才這般艷麗,大地才充滿春意!老師,快推開窗子看吧,這滿園春色,這滿園桃李,都在向您敬禮!如果沒有您思想的滋潤,怎麼會綻開那麼多美好的靈魂之花?啊,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誰不在將您贊揚! 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希望,播種幸福.
老師,您就是這希望與幸福的播種人!
老師,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是您用美的陽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潤,我們的心田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您為花的盛開,果的成熟忙碌著,默默地垂著葉的綠蔭!啊,老師,您的精神,永記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無聞的樹根,使小樹茁壯成長,又使樹枝上掛滿豐碩的果實,卻並不要求任何報酬.
您給了我們一桿生活的尺,讓我們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給了我們一面模範行為的鏡子,讓我們處處有學習的榜樣.
您是大橋,為我們連接被割斷的山巒,讓我們走向收獲的峰巔;您是青藤,堅韌而修長,指引我們采擷到崖頂的靈芝和人參. 當苗兒需要一杯水的時候,絕不送上一桶水;而當需要一桶水的時候,也絕不給予一杯水.適時,適量地給予,這是一個好園丁的技藝.我的老師,這也正是您的教育藝術.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殘,種花容易樹人難.幽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老師,您用人類最崇高的感情--愛,播種春天,播種理想,播種力量…… 用語言播種,用彩筆耕耘,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這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崇高的勞動.
您工作在今朝,卻建設著祖國的明天;您教學在課堂,成就卻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老師,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學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愛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經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顆顆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師生涯,有無數驕傲和幸福的回憶,但您把它們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視著一待開拓的園地.
假如我是詩人,我將以滿腔的熱情寫下詩篇,贊美大海的遼闊和深遠.並把它獻給您--我的胸懷博大,知識精深的老師.
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無私的奉獻,令人永誌不忘. 您講課的語言,悅耳像叮咚的山泉,親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瀉的江流……
春蠶一生沒說過自詡的話,那吐出的銀絲就是丈量生命價值的尺子.敬愛的老師,您從未在別人面前炫耀過,但那盛開的桃李,就是對您最高的評價.
您的愛,太陽一般溫暖,春風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愛,比父愛更嚴峻,比母愛更細膩,比友愛更純潔.您--老師的愛,天下最偉大,最高潔.
螢火蟲的可貴,在於用那盞掛在後尾的燈,專照別人;您的可敬,則在於總是給別人提供方便.
是誰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誰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師,您是一位偉大的園丁!看這遍地怒放的鮮花,哪一朵上沒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沒有您的笑影!
Ⅸ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是什麼意思
本句大意是: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把他們培養教育成真正的棟梁。內
出處:孟子在《盡心》一章容中認為,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隙為一樂,天倫之樂;不愧於天,不作於人為二樂,坦誠之樂;一為第三樂,是人本身價值自我實現,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的一種精神的滿足。此觀點反映出孟子重視教育,重視人生價值的思想,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