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玉雕大師中有沒有劉培陽
貌似沒有,以下是中國玉雕大師名錄上的:
上海
洪新華:
入行三十幾年,擅長雕琢人物作品,同時,創作的題材又十分寬泛,花卉、動物、山水、器皿等等,中國玉雕的傳統題材無所不通,其作品形象傳神、線條流暢,取材精純、雕工精潤。產品多次在全國獲獎,被國家輕工部評為工藝美術大師。
宋建國:
在中國玉雕藝術家中,擅長繪畫、藝通丹青的人不在少數,這不足奇,繪畫本是玉雕的基礎,造型設計,描樣畫活,沒有過硬的美術功底,遑論玉雕創作?但從畫家轉身成為玉雕藝術家的人卻不多,成為玉雕大師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宋建國是這其中的一位,而且是一位成就斐然、風范卓立的玉雕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李東
李東的玉雕創作近年來呈現出銳意進取的態勢,這種進取,即表現於他從牌飾把件人物山子到大型玉雕的廣泛涉獵,也表現為對玉雕文化含量的潛心求索。他勤思、善學,心游萬仞,精騖八極,常有靈光乍現的奇思秒想。但以巧取勝並非他所長,他的事業起步和發展於皇城根,傳統的文化基因融注於他的血脈之中,加之憑借京城人文薈萃之地的優勢,豐厚的文化資源成為他成長的有益滋養,由此形成了沉渾、大氣、健朗、陽剛的藝術風格,在玉雕藝術實踐中,大步邁上一條致力開掘國學資源傳統文化的皈依與創新之路。
❷ 看看玉雕大師馬學武是怎麼談玉的
你這個沒有圖片,不好評定價格啊。建議發個圖片
買和田玉請上馬學武白玉城,國家級玉雕大師,正宗和田玉,不做青海料、俄料及其他料的『和田玉』,我們只做正宗和田玉。請放心購買
❸ 新疆烏魯木齊哪裡有玉雕工作室
南門和平路口,新疆玉雕廠,歷史悠久,是老廠。碾子溝馬學武白玉城玉雕也出名,紅山市場新開玉石店不少,很多可以接話雕刻。
❹ 馬學武的玉雕經歷
前不久,在一次全國性的玉石雕刻大師評定會上,回族玉雕藝人馬學武 先生從150多位參選者中脫穎而出,被授予「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的稱號。目前在中國,享受這一稱號的,包括馬學武在內只有21人,而新疆獨他一人。近日,記者采訪了這位玉雕大師,了解了他與玉結下的30年的緣分。
在烏魯木齊市一個玉石加工車間,我們見到了正在專心給徒弟教授玉雕技藝的馬學武。一眼看去,馬學武溫潤敦厚,深邃的目光透出他對玉石的無限愛戀。職業在他身上烙下最明顯的痕跡是,那雙手因成年累月地浸泡在水中、在金剛砂中磨練,上面布滿了層層老繭。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玉是高貴、純潔的象徵,代表著人的高尚品格。對此,馬學武深有感觸。他說:
「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做玉沒有德可不行,人品一定要好,心不正,撲騰一下就掉下去了。我老給我的徒弟們說,人的品質一定要好,千萬不要賺黑錢。」
馬學武今年48歲。兒時的他特別喜歡用泥巴捏小貓小狗,或是用鐵絲做個玩具手槍什麼的。同學中屬他的手最巧,做什麼像什麼。他還喜歡在本子上畫個小人或者花花草草之類的,而且很生動。看到兒子喜歡畫畫,馬學武的父親就決定送他去學玉雕。學藝期間,馬學武非常幸運地師從著名玉雕大師韓子良先生。韓子良的爺爺過去在北京故宮做玉雕工匠,作品渾厚大氣,是玉雕界「宮廷派」的傑出人物。跟隨韓子良,馬學武得到了「宮廷派」的真傳。
20世紀80年代中期,看到玉雕行業的光明前景,馬學武決定自己辦廠。他以兩塊玉石起家,雇了兩個徒弟,建起了自己的玉雕廠。
起初,生意做得非常順利。但有一天,一位北京遊客的一句話,促使馬學武開始思考新疆玉雕的出路。那天,這個遊客來到馬學武的玉器行,對著馬學武徒弟的一件作品邊看邊搖頭。後來,他指著這個標價5000元(人民幣,下同)的玉雕生氣地說:「你這塊玉,要是不雕的話,把原料賣給我,我出1萬塊錢。」聽了這話,馬學武心裡很不是滋味。考慮再三,他做出了一個決定。
「我就把(新疆的)廠子停了,帶了20個精兵強將,在北京辦了個廠,在上海辦了個廠。這兩大基地在玉雕方面也是最強的兩個,(廠子)我辦了兩年,學到了不少東西。當初在上海,我們的技術也屬於前三名。」
通過在北京、上海的學習,馬學武的玉雕技術慢慢升華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不僅學到了玉雕技術中最難的爐雕,而且以雕玉速度快、質量高、設計新穎在業界小有名氣。
有一次,馬學武得到一塊青玉石,形狀像半個月亮,但是上面還有一個口子,很不好設計和雕刻。每塊玉的形狀不一樣,這就決定了每塊玉雕的圖紋不一樣,既要隨形琢玉,還要使用一些設計來掩飾瑕疵。馬學武將這塊玉石拿回家,吃飯的時候看,睡覺的時候想,如痴如醉。
就這樣過了三個多月,有一天,靈感突然來臨。馬學武依照這塊玉石的形狀設計了一個葫蘆酒壺,將那道口子巧妙地設計成了葫蘆的「卡腰」。最後這件玉雕作品不僅沒浪費一點料,而且藝術性非常高。在當時青玉不值錢的情況下,這件作品賣了12萬元,而買走這塊玉的人轉手又賣了23萬元。馬學武不僅在玉雕設計和加工上受到許多專家的贊揚,在玉材選料上也是一絕。玉石選料專家韓常青先生評價說:
「他選料比較謹慎,看得比較細,看得准。不該用的料不拿,他要用的料就是花再多的錢都要拿來。他曾經用自己的汽車換過料。有些人看不上的石頭,(他)拿回來以後絕對能出精品。」
新疆的和田地區,因獨特的地質構造,盛產玉石。和田玉色澤美麗,質地堅韌,在業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一項統計數字表明,和田玉器每年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額達到10億元。非常具有商業頭腦的馬學武看到了這一點。1997年,他在新疆成立了一家民族玉雕工藝品開發公司,擔任董事長。這家公司集原料收集、加工、銷售為一體,取得了很好的經營成果。現在,馬學武不僅是一名玉雕大師,還成了一位擁有上億資產的企業家。
長期以來,玉雕在中國形成南北兩大派別:北派風格趨向於端莊正統,南派風格趨向於細膩婉轉。在多年的探索中,馬學武非常重視玉雕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點,並產生了創立「新派」玉雕的想法。在他看來,「新派」玉雕創作應大氣、粗獷,能反映新疆的人文景觀和自然地貌,表現出新疆大漠孤煙、瀚海雪山的風情。
為盡快實現這一想法,2003年,馬學武成立了新疆白玉城和田文化藝術研究院,做進一步的探索,以確立新疆玉雕派別。同年,他又建立了玉雕技術學校,特意招收了一些少數民族學徒。艾斯卡爾·亞森就是一名維吾爾族青年學徒,對師傅他非常佩服,他說:
大意:我在這里已經學習了兩年了。學玉首先要看料,有一次我剝一塊玉材,不知怎麼把握。馬師傅過來教我剝,我按照他的方法一剝,果然剝出一塊非常好的青白玉,而且雜質都剝了出去。我現在已經能夠做玉佩、掛件了。玉出在和田,但是維吾爾族人中會雕玉的人還很少。我要向馬師傅好好學習,把新疆玉雕做得更好。
有關統計顯示,目前新疆年產玉石200多噸,80%要在內地加工,在新疆從事玉石加工的從業人員也只有300人左右。馬學武的目標是,培養一支有「新派」風格、規模較大的玉石加工人才隊伍,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新疆,了解新派玉雕。
2006年7月26日,和田玉迎來了歷史上輝煌的日子——新疆和田玉博物館開館了。
走進佔地4000平方米的博物館,就猶如走進了一條展示中國「玉石之路」的長廊。自春秋戰國至上個世紀的館藏玉器達3000多件,讓任何一個參觀者能夠充分感受到一個溫潤的藝術世界。
一條和田玉6000多年的傳播之路清晰地繪制在一面牆上:以新疆和田為中心,向東到達河南的安陽,向西延伸到伊拉克的巴格達,向南延伸到印度的德里,向北到達新疆的吉木薩爾縣,「玉石之路」的開通要遠遠早於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
這個博物館的創辦者,是一位回族穆斯林——新疆第一位國家級玉雕大師馬學武。
筆者幾次采訪馬學武,最後一次是今年7月初。通過一次次的通話、交流,他的「玉石人生」也在筆者的筆下勾畫出來。
馬學武上小學時,正值「文革」時期,「那時我對課文沒多大興趣,就對畫畫迷得很,上課時經常偷偷摸摸在本子上畫個娃娃什麼的。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上作文課,我悄悄把語文書立起來,低著頭就在作文本上畫上了。沒想到被語文老師發現,叫我到辦公室去。我當時嚇得不行,心想這回可完了!但老師沒有批評我,還笑眯眯地對我說:『你這娃娃,畫兒畫得還不錯嘛。』」
正是這位慧眼識珠的老師,這句樸素中肯的評價,鼓勵馬學武走上了一條繪畫之路。14歲那年,父親將「畫迷」兒子馬學武送到新疆玉雕廠學習玉雕。原本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馬學武帶去的幾幅人物畫習作,讓廠里接收了他,並安排他去做玉雕中最見功夫的活——爐瓶。
傳統的玉雕工藝分4類,有爐瓶、人物,還有花鳥、禽獸,其中數爐瓶雕琢最難。對玉雕似乎天生有著一種靈性的馬學武,很快就獨自完成了他的玉雕處女作——一尊玉雕香爐。這件作品不僅得到了廠內老師傅們的贊賞,還參加了全廠玉雕大賽,並獲得了爐瓶項目的第一名。這個獎項極大地鼓舞了馬學武,使他更加加快了行進在玉雕之路上的步伐。
集南北技藝之長,形成獨特玉雕風格
我國玉雕業在元代時就出現了南北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南派以蘇州、揚州為中心,技法圓熟,貼近市場;北派出自宮廷,以北京為中心,因材施藝,氣勢雄渾。
16歲那年,馬學武到北京去學藝。其間,他非常幸運地師從了著名玉雕大師韓子良先生。韓子良的爺爺過去在北京故宮(微博)做玉雕工匠,是玉雕界「宮廷派」的傑出人物,作品造型端莊、渾厚大氣。這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馬學武後來的玉雕作品高貴、大雅風格的形成。
跟隨韓子良,使馬學武得到了「宮廷派」玉雕藝術注重造型、色潤形美的真傳。而在此之後,馬學武又到上海、蘇州等地學藝、辦廠,傾心求教、潛心鑽研,集南北技藝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做玉,尤其是做和田玉,我的體會是,在用好玉料和尊重自然創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田玉天然的石質美,盡力突出它的柔韌性和油潤性。也就是說,構圖追求精美和諧,工藝講究舒展大氣,撫摸成品要有溫潤脂滑的感覺。」馬學武一直在追求一種既不失和田玉天然魅力和神韻,又使其增添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創造路徑。他認為,一件真正成功的作品應當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跡,似乎是天然長成之物,這才是和田玉藝術的最高境界。
1990年,馬學武的玉雕作品「紫金象鼎」被上海博物館收藏;2002年,他的「八環爐」榮獲中國寶玉石協會「天工獎」銅獎;2004年,他的「葫蘆壺」獲新疆第一屆國石和田玉展示會優秀作品獎,同年,他榮膺中國寶玉石協會認定的「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稱號;2005年,他的「望子成龍壺」在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向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和田玉的窗口
早在新疆玉雕廠工作時,馬學武就深深地感受著和田玉和雕刀相遇時的快感。他對和田玉有著別人無法感知的情感,他經常說,談起給中華文化帶來榮譽和實惠的「絲綢之路」,因為有很多書籍和電視節目的宣傳,幾歲的娃娃都知道。但要說起同樣串聯起新疆和中原,新疆和中亞、西亞的「玉石之路」,許多人不熟悉,或者壓根就沒聽說過。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研究和田玉的藝術家,馬學武清楚地知道,「絲綢之路」只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玉石之路」的歷史有6000多年。
個人榮譽的不斷獲得,並沒有使馬學武停下腳步。作為一個新疆的穆斯林玉雕大師,出於對和田玉的熱愛,他的一個更為大膽的想法日漸成熟:希望有朝一日建立一座和田玉博物館。他希望能有這樣一個場館,不僅能夠展現出和田玉滄桑深遠、博大精深的歷史發展脈絡,同時還能讓人「零距離」觀察和田玉玉雕的美妙精湛,向世界遞交一把打開和田玉文化寶庫的鑰匙,向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和田玉的窗口。
為此,馬學武開始一次次地「丈量」中國「玉石之路」中最精彩的一段, 「『玉石之路』的發源地就在我們新疆,昆侖山這一帶,就是一個連一個的和田玉『窩子』。從古到今,這里都是我們國家出玉最多的地方,沒有哪兒能比!」馬學武自豪地說。
2006年7月26日,馬學武自費創辦的和田玉博物館在烏魯木齊市正式開館。以博物館為依託,他還創辦了和田玉研究院和和田玉玉雕培訓學校,並親自擔任館長、院長和校長等職,致力於和田玉的系統研究、雕刻技法傳授和文化傳承。馬學武的目的是,通過對和田玉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傳播,使和田玉這一能夠代表新疆悠遠歷史、深厚文化的民族品牌得到傳承和發揚。
❺ 新疆玉石雕刻學習地點
新疆烏魯木齊的我和我弟玉石文化俱樂部,我朋友的侄子就在那裡學,挺不錯。學了3個月,已經可以精工雕刻雜件了。練手的作品就有人要,教學老師很用心,可以考察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