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八屆"桃李杯"的第一名是哪個舞蹈
8月22日,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師生在參加完第八屆全國「桃李杯」舞版蹈比賽後載譽歸來權。他們在此次比賽中共取得了1金5銀5銅的優異成績,為內蒙古自治區爭得了榮譽。
「桃李杯」舞蹈比賽是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經中宣部批准設置的國家級舞蹈賽事,是我國舞蹈界權威賽事之一。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師生參加此次比賽的作品為獨舞和群舞,在為期10天的比賽中,他們的各個參賽作品都向外界展示了蒙古民族舞蹈的魅力。
㈡ 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區別
1、技巧要求不同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對演員的軟度要求也更高。
民族舞由於舞種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對器械有較強的控制力(如蒙古舞的頂碗),有的需要較好地把握身體姿態(如傣族舞的「三道彎」)。
2、模式化程度不同
古典舞的成型時間較短,雖然已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是隨著新的思想不斷地湧入,它的可變性很大。
民族舞歷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間的差異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很高。
3、舞蹈演員表現的感情基調不同
古典舞演員在舞台上需要更多的情緒的變化,有喜、有悲,處理感情要更加細膩。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要相當地到位。
民族舞的整體感情基調是高昂的、活潑的、奔放的,充滿喜氣,不帶憂郁。
(2)名族舞古典舞繼續教育培訓學校擴展閱讀:
50年代初,在政府的大力提倡和認真實施下,大規模地開展了「搶救遺產」的工作。體現在舞蹈領域,一方面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見於民間的各民族舞蹈,通過加工——再創作,以其精華展現於舞台;另一方面則是對戲曲舞蹈的繼承、發展,使其脫胎為獨立的舞蹈藝術。
各民族自然傳衍的舞蹈——尤其是技藝性較強的,在傳衍過程中其基本風格往往集中體現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藝人身上,他(她)們大都是農民,堪稱民間舞蹈家,但長期以來地位低下,甚至過著忍飢挨餓、顛沛流離的生活。所以,「搶救遺產」也是對身懷高超技藝的民間藝人的拯救,他們自身和他們的藝術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破天荒地登入了大雅之堂。
這一工作,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長期實行的基本政策,也可說是「延安新秧歌運動」的延續和發展。新一代的舞人自覺沿著《講話》的指導思想,深入生活,向群眾學習,認真地對於那些,看似「粗糙」卻是「最生動」的民間舞蹈進行學習、搜集、整理,本著「去其糟粕」——剔除封建社會遺留下的不健康成份,「取其精華」——選取最具人民性的審美特質進行提煉、加工——再創造。
在建國後的十多年中,在毛澤東所提倡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洋溢著時代氣息,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的優秀舞蹈。它們不僅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而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為世界舞壇所矚目。
前面已經提及的如:戴愛蓮的《荷花舞》、《飛天》;賈作光的《鄂爾多斯舞》……等都是這一時期領時代風騷之佳作,象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如:《紅綢舞》(群舞)首演於1949年,編導:金明(1927——)等,編曲:程雲,首演者:長春文工團鄭建基、王亞彬、劉海茹。一隊男女青年,高舉著「火把」跳著歡快的秧歌,「火把」變成了紅色的長綢——如火龍飛舞,矯健的舞姿與變幻的「火龍」交相輝映,洋溢著青春活力。
舞蹈以民間秧歌和傳統技藝——「百丈帆」為基礎,選取了「燃燒的火把」這一有意味的形式,宣洩著人民得解放的共同心聲。1950年該舞第一次進京演出,轟動首都。次年,入選參加第3屆「世青節」獲金質獎。半個世紀以來,演遍了中國大江南北和世界的五洲四海,人們不約而同地說它是:「中國之火的象徵」。
其它漢族舞蹈,如:《花鼓舞》、《豐收歌》等,都堪稱佳作。《花鼓舞》(群舞),首演於1956年,編導:張毅(1934——),作曲軼名;首演者:大連市歌舞團,張毅領銜。「花鼓」流傳於山東省,長年以來,它是貧苦農民流浪乞討的一種賣藝形式。
鼓棒上系有半米多長的鼓穗,舞者以鼓棒與鼓穗的頂端交替擊鼓形成一種獨特的技藝。張毅賦予「花鼓舞」以樂觀向上的時代精神並將鼓穗加長突出其技藝性,在激昂、多變的節奏中,人體健美的律動與彩色鼓穗的豐富線條相交織,構成舞蹈的獨特魅力。該舞曾獲1957年「世青節」金質獎。
在這股強勁的時代潮流中,少數民族舞蹈之花奼紫千紅,遍地開放。《孔雀舞》(女子群舞)是金明的又一佳作,首演於1956年。作曲:羅忠熔;首演者:中央歌舞團資華筠、崔美善領銜。
高高山崗上,一隻開屏的「孔雀」,抖動著美麗的翅膀沖下山來,一雙雙「翅膀」化作了「孔雀姑娘」,踏著象腳鼓與鑼的敲擊聲,和著優美的旋律,簇擁著「鳥王」翩翩起舞——飲水、照影、沐浴、飛翔…… 孔雀是聚居在西南邊陲的傣族古代圖騰崇拜——宗教藝術的遺存,一直被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徵。
民間流傳的傳統「孔雀舞」只有男性表演,舞者身背象徵翅膀的沉重道具,限制了形體的自由與舒展。編創者突破傳統——嘗試以女性來展示孔雀的美麗,在服飾上也進行了革新——去掉沉重的道具,代之以墜滿孔雀羽毛的寬擺長裙……這個舞蹈於1956年首次在全國舞蹈會演中亮相,就以其新奇和優美,備受觀眾青睞,次年又在「世青節」獲金質獎。
在搜集、整理傳統民族舞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舞台精品確實不少。政府為交流經驗、繁榮創作,定期舉辦文藝會演。飽經憂患的各族人民都以能在舞台上展演自己的舞蹈而自豪。
由於歷史原因,有些地區或民族,生活中自然傳衍的舞蹈瀕臨絕境。面對新的時代,他們也渴望以舞蹈來表達心聲,樹立自己民族的形象。他們甚至向專業舞人提出:「為我們設計一個舞蹈吧!」《快樂的啰嗦》、《草笠舞》正是在這樣的「呼喚」聲中,應運而生。
上述的各民族舞蹈,代表著這一時期數量最大的「情緒舞」——短小精煉,無復雜情節,以比、興手法狀物抒情。無論是在傳統民間舞蹈基礎上加工、創作的,亦或是專業舞人精心設計的,都突出民族風格——力求體現不同民族的審美特質。
中國古典舞主要包括漢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古典舞身韻、昆舞。
中國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起源於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許多武術、戲曲中的動作和造型,特別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強調呼吸的配合,富有韻律感和造型感,獨有的東方式的剛柔並濟的美感,令人陶醉。
中國古典舞學科始建於1954年,在北京舞蹈學校中國古典舞教研室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1980年改制為北京舞蹈學院後,在中國舞教育系的基礎上,設立了中國古典舞系(曾稱中國民族舞劇系),中國古典舞從此成為獨立的舞蹈專業學科。
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與探索,中國古典舞學科經過幾代人,通過研究「古代舞蹈」和「戲曲舞蹈」的美學特徵、形式特徵與內涵神韻,堅持舞蹈為本、繼承傳統、遵循科學、把握時代的原則。繼承了戲曲、武術等傳統文化的精粹;提煉了東方神韻的審美特質;借鑒了西方舞蹈體系化構建的經驗;建立並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技藝上形成了科學有效的訓練方式與手段;神韻上提煉了戲曲武術的動作元素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特徵的動作風格語言系統;創作上形成相對自立和完善的審美表現與情感表意功能。由李正一、唐滿城教授創建的「中國古典舞身韻」,孫穎教授創辦的漢唐舞教學,引導了對傳統舞蹈藝術系列課題的研究與探索,形成豐富多彩的中國古典舞風格語言特色和動作審美特徵,評為國家級、北京市教學成果大獎和北京市精品特色課程。
北京藝山人古典舞培訓採取小班制教學,授課老師均畢業自北舞、民大等知名學府,專家坐鎮名師指導。
㈣ 去培訓班學民族舞、古典舞1~3個月學費大概多少有工作做嗎
每個舞蹈培訓學校的收費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也是根據你報的舞蹈班類型版,課程和學習周期而權定的,但也不要以費用成為衡量學校好壞的標准,有很多正規學校的師資,教學,管理都是拔尖的。所以貴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也要結合自身的經濟條件,來選擇合適自己的學校!